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述“亲亲相隐”之辨及“隐”包含的三种层次
一、文本解读的争议与辨析
亲亲相隐思想见于《论语》子路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在孔子与叶公的这段对话中有三个关键字攘、直、隐。学者们对亲亲相隐思想的讨论也多是围绕这三个关键字的理解展开,所以我们首先要对这三个关键字的含义分别进行讨论:
(一)攘:对行为目的的理解
从攘这一行为的理解中,可以看出行为者的动机。郑玄认为,直躬者之父攘羊之攘是盗窃之义,亦即此举乃有意为之,皇侃亦作此解。另一种解释则减弱了行为目的的恶意性,将攘理解为顺手牵羊、路边拾遗。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引用《淮南注》对攘的解释即是如此,朱熹亦持此解。作为当代学者中维护亲亲相隐正当性的代表,郭齐勇也支持顺手牵羊的解释。或许在学者们看来,对于行为目的的恶意与否的认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对亲亲相隐思想的最终评价。
(二)直:关于行为者依据的三种理解
在《论语》孔子与叶公的对话中,涉及两种直,前一种是为叶公夸赞的,检举父亲的那个直躬者之直。后一种则是孔子心目中与之相异的直者之直。前一种直的理解相对简单,其含义基本上是对行为事实的描述,权且将之当做一个人名代号或称其为直率之人。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后一种直的理解,即孔子心目中真正的直者的含义。总结古今学者们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解释:
1.情感论。在古代,这种解释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依循其理学思路,他将父子之情与天理相,认为只要是出自对于父亲的真实情感,子女的行为就不会不合天理,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现当代学者中,情感论亦不乏支持者,代表人物是冯友兰和李泽厚。冯友兰将直理解为人的真实情感(内)与外在行为(外)的内外统一性、一贯性。在其父攘羊事件中,儿子不愿意父亲因攘羊之事暴露而受辱,这是出自人的真实情感,所谓直者由中之谓,称心之谓。李泽厚则对直义之古今理解作了区分。他强调孔子心目中的直,并非我们今人所理解的社会正义、法律公平,而是指情感上的单纯性、真实性。我们可以承认情感论的合理性,但亦不可否认其缺陷:行为者真实的情感,作为其行为动机,并不必然导致好的结果,这一点想必毋庸赘言。要想将其父攘羊这一事件妥善、完满解决,单凭情感的真实性远远不够。
2.理-分论。这种解释最早或可见于东晋学者范宁的言论:夫所谓直者,以不失其道也。若父子不相隐讳,则伤教破义,长不孝之风,焉以为直哉?故相隐乃可谓直也。而将之作为一个理论解释提出的则是劳思光,他认为,理-分论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的根据归之于其所处的身份与位置。判断一个人是否直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是在履行分内之事,就作为儿子而言,对待父亲不能像对待路人一样,对于路人而言,举报一个攘羊之人似无可指责,但作为儿子来说,举报自己的父亲则不合其理-分。理-分论亦有其可取之处,但与情感论一样仍然没有给出一个能够实现好结果的具体方法。而且,过于为人的行为划定理-分的界限,理-分论便也会陷入自相矛盾。因为每个人的身份都不是单一的,我们作为子女固然有子女之理-分,但是同时又作为社会公民,也有须履行之理-分。如何处理不同理-分之间的冲突,似又须援引新的根据。
3.情-理融贯论。这种解释以郭齐勇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所主张。这种解释可谓对情感论的完善:一方面,与情感论一样,情-理融贯论的支持者们坚持人们的行为应当依循内心的真实情感;瑏瑠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里的直,不是单纯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是寓情于理之直,是在具体情境之中区分情感和理性,妥善处理公私关系的智慧。这种解释似乎是最为妥帖的一种解释,但仍有可商榷之处。在其父攘羊事件中的情与理的融贯,他们的解释是通过对情境的具体限定实现的,即一方面通过主张攘是顺手牵羊之意来减弱行为的恶意性,一方面又通过主张隐意味着不作为而非隐瞒、包庇,来缓和情与理之间的张力。这样的限定就必然影响到了情-理融贯论的普遍适用性。孔子心目中真正的直,除了情与理的融贯之外,还应该加上事这一层面,亦即情-理-事三者的统一。而事则是指具体的行为方式。从以上三种解释中我们似乎只能看到子女的消极不作为,关于子女应该从积极的方面采取何种作为的问题,我们只能从隐的理解中去寻找答案。
(三)隐:行为的方式与准则
对隐的理解,结合古今学者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观点:首先是缄口论,郑玄对隐的理解就是不称扬父母的过失,这是缄口论中的消极不作为一面。就其积极作为一面而言,当代有学者主张将几谏纳入缄口论的主张中,作为一种劝谏父母改错的行为方式。同时,几谏还是一种有效的行为预防方式,几谏除了有委婉劝谏的意思之外,王夫之还将之扩展为见微而谏、防微杜渐的含义。从理论上说,这种方式的确可以在源头上消弭情与理的紧张关系,避免了真正酿成大错而不得不面临艰难抉择的伦理窘境。其次是檃栝论,这种说法是近年来学者提出的一种新论。该观点将隐理解为檃栝,原义是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引申为对所以如此严重,在于楚国淫刑太多,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淫刑就是包括许多肉性在内的酷刑。士大夫尚且不能忍受残酷的刑罚,庶民对其认可程度也就可想而知。由此不难想见,如此残酷的刑罚,不仅不为当代人所认可,即便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也对之难以苟同,所以对于隐匿说的主张与社会公义完全相悖的论断是难以成立的。使父母免于酷刑之辱,是为人子女的责任。正所谓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史记》中缇萦救父的典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缇萦为了营救被陷害下狱,即将被处以刖刑的父亲,上书给当时在位的汉文帝请求免去父亲的肉刑,文帝为缇萦的孝心所感动,不但赦免了缇萦的父亲还一并废除了肉刑。
通过上述对直躬者之父可能遭受的酷刑的讨论可以发现,我们决不能不顾古今刑罚存在的巨大差异,完全以今人的视角去批评隐匿说,甚至对亲亲相隐思想加以完全否定。当然,酷刑毕竟只是作为一个外在的特定条件,并不足以作为支撑隐匿说甚至亲亲相隐思想合理性的必要条件与根本依据。否则的话,一旦抽离了这个特定条件,亦即在法治日益完善健全的当今社会,子女是否就可以毫无顾忌地举证父亲的罪行?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回到其父攘羊的事件中,孔子之所以不认同直躬者的做法,并不完全在于他的父亲最后是否得到赦免,免于酷刑,而更是在于直躬者证父的动机为取直名。正所谓父子一体而分,无相离之法,这里的直名之直,也就是叶公所夸赞的直率的行为,而不是孔子心目中的直,即情-理-事的统一。这也就要求子女的行为不但出自真实的内心情感,履行子女的指责,兼顾社会的公义,最后还要取得满意的行为结果。为了说明实现这样的统一,尤其是取得满意的行为结果,我们就要对亲亲相隐之隐做出具体的方法论区分和要求。
三、隐的三个层次
(一)隐与几谏
在关于隐的几种解释中,不论是传统主张的缄口说还是近年来学者提出的檃栝说与伏灭说,都可以从《论语》中的几谏找到其思想源头: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对于几谏的理解,传统的解释指的是委婉劝谏,王夫之将之引申为见微而谏。虽然钱穆认为王夫之的理解从语法的角度上还值得商榷,但是从文义上而言,王夫之的理解不啻是对几谏内涵的一种扩展。从方法论层面上说,委婉劝谏侧重的是父母在已经犯错之后的改错的方面,而见微而谏侧重的是平时的预防工作。在这里,几谏之几是隐的具体方法论要求。既然几谏的内容是见微而谏与委婉劝谏。所以在具体的行为方法上也就要求子女不论是在平时对待父母还是向父母几谏时,都要要做到色难: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这里的色,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指父母之色,即指子女在与父母相处时,能时时关注父母的颜色,由此体会父母的心意;另一种解释认为,色是指子女对待父母时和颜悦色。而关于色难中难的含义,朱熹采纳《礼记》中祭义篇的解释:盖孝子之有深爱,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所以他认为,在与父母相处,侍奉父母的时候,最难的是能够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不过倘若将子女对父母的深爱作为克服色难的充要条件,那么这里所谓的难也便如为长者折枝一般,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但是在其父攘羊事件中,我们却可以看出这里的难处,即如何在不伤及父亲感情的基础上帮助父亲改正过错。
其中,对待父母时和颜悦色显然与几谏之几相关,不论是见微而谏还是委婉劝谏,都必须要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一方面要避免或弥补过错,一方面也不能因此而使父母恼怒伤心。所以,在其父攘羊事件中,隐的对象不仅仅包括丢羊的失主与司法机关,还应该包括直躬者的父母。
(二)敬与为父而隐
之所以在劝谏父母之时要和颜悦色,不能伤及父子感情,其根据在于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孝与不孝的根本区别在于敬。《盐铁论孝养》云:孔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所谓养色,即色难之色,既可以是父母的颜色、心意,也可以是子女侍奉父母时表现出的和颜悦色。这里提到的孝的最高层次的养志,最早出自曾参侍奉父亲的故事: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馀,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可也。《孟子离娄上》曾元在侍奉父亲时,只是以自己的想法做事而没有顾及到父亲的意愿,即便父亲表面上没有表示,想必心中已有郁结,从方法上说,曾元没有做到养色,而其根源在于不顾父亲的意愿,所以孟子认为他没有做到养志。我们可以将养志看作是子女在处理父子关系中对父母的敬的实践表现。就养志与养色的关系而言,养色是养志的方法要求,而养志则是养色的行为动力与目的。
对父母之敬应该体现在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所有情境之中,不论父母处于何种境地,子女都应该对父母持敬,也就是父子一体,荣辱相及。子女从小受父母养育教导之恩,对父母心存敬意似乎不难。但是当父母犯错,处于道德与人身双重困境之时,仍能对父母持敬,这种一以贯之的敬才是子女对父母真正的敬。因为这意味着子女始终会在与父母的互动关系中考虑自己的行为,并将父母的荣辱功过纳入到对自身的行为评价之中。在其父攘羊事件中,出于对父亲的敬意,一方面子女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为父亲改错,弥补父亲的过错;一方面子女在劝谏父亲之时也应该注意合适的方式,不能不顾父亲的意愿,伤及父子之情,更不能够像直躬者一样,通过检举父亲的方式,陷父亲于困境并获得直名。
(三)隐的三种层次
结合上文对残酷刑罚与社会公义关系的讨论以及对《论语》中相关思想的分析,再加上古今学者的讨论成果,从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双方面结合考虑,我们可以将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其萌芽处隐,即预防措施。子女在平时应该注意观察,对于父母平时一旦有犯错的苗头,子女要及时发现并及时劝谏。防微杜渐,将犯错的苗头消弭在萌芽之中。但是在劝谏时,应该采用委婉和善的方式,要顾及到父母的感受。而且在劝谏之时,子女要认识到父母的问题也是自己的问题,不能将自己视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父母进行道德评判的旁观者。第二个层次是在其犯错时隐,即弥补措施。倘若父母已经犯错,并且造成了他人的损失,一方面,子女应该代替父母,尽量补偿对方的损失并争取获得其谅解;一方面,子女还要委婉地劝谏父母,在这一过程中要与父母积极沟通,尊重父母的意愿,既不能够直陈父母的过失、无视父母的感受而使父母恼怒,也不能够让父母伤心愧疚,认为自己拖累了子女。
第三个层次是使父母免于不合理、过度的刑罚。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不仅是对受害人,同时对犯罪嫌疑人的正当权利也会加以保护,这一点已经成为了我们当代人的基本常识。在当代社会,如果父母不幸入狱,我们可以通过为父母聘请律师、及时弥补受害人损失等手段,为父母争取减刑。而在春秋时期,法律缺少对人们正当权利的保护,为了规避残酷的肉刑,子女采取隐匿的措施对父母的人身安全加以保护,根据上文的论证,并不与社会公义相悖。
最后,在笔者看来,隐的意义不应该仅仅只是停留在对于父母犯错时,作为危机处理的一种措施,同时还应该作为父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合作联盟协议书
- 上海市店面转租协议书
- 酒店资产收购协议书
- 邻居建房责任协议书
- 车间职工劳动协议书
- 非标产品寄售协议书
- 返校就读安全协议书
- 转让商铺经营协议书
- 车祸自行赔偿协议书
- 铺面场地出租协议书
- 国开2025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形考作业1-4终考答案
- 2025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题库(2025公需课课程)
- 医院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申请及受理表
- 2021译林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三课文翻译
- 智能网联汽车线控技术课件
- 郑州大学ppt模板
- (完整版)ECRS培训课件
- 第1本书出体旅程journeys out of the body精教版2003版
- 塑料制品事业部独立核算体系文件
- 《鸿门宴》话剧剧本
- 灸法操作规程完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