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商品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_第1页
中职商品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_第2页
中职商品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_第3页
中职商品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_第4页
中职商品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附件32009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参评课题中职商品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回归生活,探寻生活中的商品学《中职商品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主报告摘要:商品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其理论知识源于经济生活、用于经济生活。然而商品学教学却明显地游离于生活之外。鉴于此,笔者在调查分析中职商品学生活化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了中职商品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并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与建构主义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生活化教学应是贯穿于课前、课堂、课后的一种教学理念。因此,要实现中职商品学生活化教学,教师首先要探究生活,积累生活化素材,结合生活世界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超越学科的束缚,;其次要回归生活,建构生活化课堂,让生活走进课堂,变革学生的课堂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用商品学的意识;最后要实践生活,拓展课外实习基地,实现课堂向生活空间的有效延伸,构建商品学大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词:中职商品学;生活化教学;教学实践一、问题的提出“商品学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发达的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为适应商品生产、交换和消费的需要,逐渐地形成了商品学这一门专门研究商品的科学”。商品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商品学除了要教与学生商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更要培养学生运用商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意识与能力。中职的大部分学生将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培养他们的运用商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方法与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天天遭遇商品学,但往往熟视无睹,他们无法将商品学与生活相联系,他们也不能运用商品学知识于生活问题的解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一)对中职商品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的调查“生活化教学”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了解中职商品学生活化教学的有关情况,在课题活动之始,我们分别对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调查。本课题属台州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于2007年11月立项,实验时间1年。课题负责人:王彩芬,课题组成员:金湘君。执笔:王彩芬。于2008年12月优秀结题,获B等资助。1.对教师的调查(见附件)调查结果:对教师的调查是在本校任教商品学课程的3名专业课教师间开展的。通过调查问卷及直接面谈的方法,着眼于从三个方面来调查。无论是对现行商品学教材的看法,还是对商品学教学的的看法,亦或是对生活化教学的看法,我们发现调查结果出现很戏剧性的一面,这3名专业课教师的观点完成一致。(1)对商品学教材的看法。大家都认为现行教材理论性强,又落后于时代发展。中职商品学教材作为职业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商品学教材一般都是严格按照学科进展而编写,基本上是从概念入手,然后介绍作用或意义,教材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实用价值。(2)对商品学教学的看法。大家普遍反映平时的教学中生活元素不够,教师更多地是“上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按照教材体系更多地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品学知识与生活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缺乏运用商品学知识的感情经验,导致学生对商品学学习失去兴趣;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无法理解,使得学生更觉得商品学没用,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另外,商品学教材没有课后练习,也没有配套的练习册,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基本上是“抄课本”或背诵几个概念或作用等。(3)对生活化教学的看法。大家都赞成生活化教学,认为会使课堂更精美,更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大家认为开展生活化教学存在很多困难,最大的障碍是素材不足。结论:以上的调查结果更坚定了我们开展生活化研究的信心与决心,我们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将是挖掘生活化素材、开发生活化习题。2.对学生的调查(见附件)调查结果:调查对象是07物流共32名学生。他们已经开设了商品学课程,对这门课程的教材与教学情况更有发言权。我们采用问卷及谈话法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32份,收回32份,其中全部答案选A的3份问卷作无效卷处理,有效卷29份。通过对表中数据的分析和事后对部分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以下现象:(1)学生对学习商品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有较充分的了解,没有一位学生认为商品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没有用的。(2)在现实生活中能经常发现商品学问题的中职学生仅占被调查学生的3.45﹪,很少留心观察和基本上没有观察的却占65.51﹪。生活中偶尔使用或不用商品学知识的学生占72.41﹪。大部分学生(93.1﹪)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碰到商品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但缺乏“商品学思考”,很少或基本不能把商品学内容与生活现象相联系。据此可见,中职学生商品学知识“学用”脱节现象极为严重,商品学应用意识极其薄弱,学了商品学不知有何用,更不知该如何用。(3)教学中,教师(93.1%)上都举几个生活中的的例子,但只在引进新知识时仅仅提供一两个实际背景,在例题和习题的选择上依然偏重于纯理论的训练,忽视了以课本内容为主线的联系实际的商品学问题的解决。学生头脑中很难(仅3.45%对商品学的生活背景很熟悉)找到其他的实际背景,依然会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看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无法加以沟通。因而,17.24%的学生感到商品学课堂抽象、沉闷,44.83%的学生感到平平淡淡;仅20.69%的学生觉得商品学不难学习。而在商品学的学习过程中经常或偶尔借助生活经历来理解商品学概念的学生则占75.86%。这突出地反映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深刻矛盾,受教育者学习过程中借助的生活经历却往往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缺失。(4)学生对于在商品学教学中联系生活,持欢迎的态度(仅6.9%表示反对),他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将对他们的商品学学习帮助很大。学生不喜欢死搬硬套的学习方式,而是感到联系生活与同学合作学习,学用结合更有趣有效(62.07%);喜欢老师讲课的趣味性,呆板授课只会感到枯燥无味;更喜欢在玩中学,学中用,真正感受生活中商品学的价值。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至少有两方面。(1)教材方面的原因。如上所述,商品学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教师若未对教材进行处理,直接按教材体系进行授课,势必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教材的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但我们认为这并不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因为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上教材”,而是“用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会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即处理教材,将教材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得以弥补。(2)教师方面的原因。长久以来,我们教师忽视了对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忽视了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建构新知,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有些教师习惯于传统教法,上课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缺乏鲜活生动的课堂语言,不能用有趣的讲述、鲜明的事例吸引学生;或仅仅满足于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形成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没有引导学生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不与时俱进,一只粉笔打天下,一本教案用三年,而不考虑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应用,特别是中职教学中普遍存在“够用”的思想,在这种“够用”思想的主导下,也使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商品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谈拓展知识了。3.结论:以上的调查结果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我们感到开展生活化教学研究的迫切性。同时也更强烈地意识到,我们需要从课堂教学常规及课外实践方面着手探索实现生活化教学的途径。(二)改变现状的思考实施中职商品学生活化教学1.商品学“生活化教学”概念的界定自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生活化教学作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教学改革潮流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学术界对生活化教学的内涵进行了诸多研究。这为分析中职商品学生活化教学的含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如,有学者认为,“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形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还有学者认为,“生活化教学就是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其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我们对多种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借鉴了西南大学张礼的观点,将对“生活化教学”的定义统一为:“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寻求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通过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挖掘教学的生活意义与生活的教学意义,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学中学会生活的这样一种教学状态和过程。”学科不同,生活的内涵及外延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对商品学教学中的生活所涵盖的内容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商品学教学中的“生活”应是两个方面的,一是学生的生活,包括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现在的生活状况、及未来可能的生活方式;二是社会的生活,鉴于商品学是一门经济类学科,这方面的生活主要是指社会的经济生活。根据以上对概念的理解,结合商品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将商品学“生活化教学”定义为:“在商品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活与发展需求,捕捉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商品现象,联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商品问题,通过组织情景体验、问题探究、实践锻炼等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挖掘商品知识的生活内涵,让商品学教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体现‘商品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商品学的兴趣,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2.实施中职商品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这两大理论为教学回归生活、寻找生活的本质提供了重要启发。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成为我们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就中职商品学而言,生活化教学既是中职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商品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更是适应教学对象基本情况的现实选择。(1)生活化教学是中职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和技术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传统的培养模式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应认真组织教学,对“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做出根本变革,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材进行整合,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台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因此,关注教学生活化已成为改革的基本趋势。(2)生活化教学是解决当前商品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在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制约下,商品学教学仍以课本为主,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特别是在前几年的“中职升学热”中,许多升学班的商品学教师只盯着一本教材,远离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师教得死,考试考得死,学生学得死。升学班的学生甚至错误地形成一种观念:商品学考试得高分的唯一途径就是背。从而导致在一次模拟考试中,面对“苹果和猪肉保鲜的方法有哪些”这样的联系生活的题目时,居然有学生只字未写。在就业班中,学生对商品学的厌学情绪也较浓,他们认为商品学是“政治经济学”的替身乏味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明白“为什么要学商品学”、“学了商品学有什么用”。这说明我们在讲授这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程时,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等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训练、忽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那些片面做法,要变“应试商品学”、“理论商品学”为“生活商品学”。扩大学商品学和用商品学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要让学生对商品学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3)生活化教学是适应教学对象基本情况的现实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直接从初中升入职业高中,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如果对他们也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能使他们由于缺乏感性认识而出现理解困难,也可能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转化为实际技能。另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除极少数在完成中职阶段的学习后会进入高一级院校继续学习,一般都会走向社会、直接面临社会对他们的考验。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未曾让学生接触生活,那么学生走进生活时将会显得无所适从。商品学的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要求教师采用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商品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具备有关商品质量、商品分类、标准和标准化、商品质量监督和认证等基础知识,学会商品质量检验的基本方法,掌握商品的包装、运输、保管和销售要求等与物资流通紧密相关的基本技能;要求《商品学》课程强调对商品管理、商品鉴别、商品检验和商品经营能力的训练,强调商品技术与商品经营管理的结合。商品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流通领域中商品经营和管理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要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基础技术支撑,更要培养学生今后具备从事市场营销、商品采购、流通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工作的实际能力。而这些决不是在教师纯粹的理论教学中能够培养的。二、课题的研究过程(一)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7年12月)1.选择课题实验对象。在2007年1月刚开展课题研究时,07物流班已经于2007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了商品学课程,本校暂无其他班级开设该课程。当课题研究进行到2008年9月时,08物流共2个班也开始开设该课程。我们经过讨论认为,将08物流2个班确定为课题实验对象。其中,08物流1班为实验班级,08物流2为参照班级。理由是:08物流2个班级学生的录取成绩总体上相差不大,是两个平行班。通过对08物流1采取实验教学、08物流2采取传统教学,可比较得出课题实验的效果。2.收集资料。收集开展生活化教学实践方面的资料,了解不同学科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情况。(二)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8年9月)1.寻找教材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2008年1月—5月)我们认为,要实施生活化教学,首先得从备课着手,要做到教学素材的生活化。通过仔细研读《商品学概论》,我们按照章节顺序,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两个层面,主要对概念、作用意义原则及教材中的隐性内容、过时内容,寻找教材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共积累了91个生活化素材(见附件),基本上使商品学教材中出现的概念、作用、意义都找到了与生活的结合点。这些素材既有视频形式,也有图片形式,更多的是文字形式。素材既涉及社会经济生活,也有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密切联系以。同时,我们还结合教材,按照章节开发了一份生活化练习(见附件)。这份练习的特色在于将单纯的商品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几乎每个章节我们都专门设置了课外实习题这样的生活化习题,既有填空题,也有单项选择题,还有判断题,其中最具特色的则是每章都有课外实践题或案例分析题。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为教师提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用心地搜集,生活中处处可见生活化素材。2.寻找教学过程与生活的结合点(2008年6月—9月)上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在于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供一种实际背景。我们认为,真正使得生活化落到实处的则是教师运用生活化素材于课堂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商品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商品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对此,我们从两个角度探索生活化课堂建构,一是课堂常规教学环节角度,具体对课程导入、章节导入、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等方面进行了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二是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角度,提出了以情景体验、案例分析、问题探究、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观点。在这期间,我们结合研究内容撰写了教学设计3份,教学案例2份,教学论文2篇(见附件)。另外,我们认为生活化的课堂应是“大课堂”,课外实习可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供了平台。因此,我们还研究了课外参观与课外实习(见附件)等教学形式,撰写了课外活动方案。(三)总结阶段(2008年10月-11月)对课题成效进行测试,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撰写课题研究主报告。三、课题的研究内容为了体现“生活—商品学—生活”的回归,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和方法,把生活与商品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商品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用商品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从以下几种途径来探求实现生活化教学:(一)探究生活,积累生活化教学素材对生活化素材的积累,我们分三步进行。1.分析商品学教材,确定服务内容教材作为职业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使用的是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盛显欣主编的《商品学概论(修订版)》一书,该书为中等专业学校商贸系列教材,也是浙江省中职升学考试指定参考教材,为大多数中职学校采用。商品学教材在修订说明中称:“为使本教材能较好地体现现代科技水平,正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议的现状,力求使相关内容更加切合当前生产经营活动发展趋势的要求,我们在查阅了国内大量的最新资料,调查分析了一些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学生可接受的程度,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教材中有关理论做了比较简练而概括的阐述,增加了‘产品开发’一个新章目,扩展了与商品相关的法律知识,填补了商品条码的编排结构、识别方法和应用知识,全面地介绍了我国最新的商品分类体系,改写了‘商品标准’一章中的大部分内容,其他部分也做了力所能及的修改。”但是,这种改变终归还是针对理论体系而进行的,并未彻底改变这本教材“重理论讲述”的特点。尤其本教材名为《商品学概论》,其本身定位就在于介绍“商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教材中鲜少涉及案例,对中职学生而言理论性太强,而实践性稍欠。据统计,在该书长达301页、共九章内容的叙述中,我们发现以下特点:(1)与生活关联不多。全书共有82处出现举例说明某一概念或原理,大部分(此外还有169个概念与作用、意义、原则等)都以比较笼统的文字进行表述,通过抽象性的语言的推理得出结论。如第九章“选择适当场所”一节,教材的表述是“怕热和易挥发的商品,应存放在温度较低的阴凉处”;如第一章“商品的概念”,教材的表述是“商品是指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这也是学生反映比较普遍的、认为较难理解的知识部分。(2)教材内容存在时滞性不足。全书共有3处存在较明显的时滞性,同当前的社会经济生活实际间产生了根本性的不同。它们分别是商品条码中前缀码的分配,产品质量认证标志,以及我国标准化体系的构成。这些知识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必然会接触到的,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三部分进行必要的处理。(3)没有提供运用理论的空间。一方面,该教材没有配套的课后思考题或练习册之类,教材本身不能让学生通过完成习题来运用知识;另一方面,该教材在为数不多的举例说明中,也没有教给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比如,第八章“指示标志”,教材只罗列了12个指示标志的图案,介绍了各个标志的使用要求,并未提及不同的指示标志分别运用于哪些运输包装。而使学生明确不同的指示标志分别运用于何种运输包装,才是这一知识点讲授的真正目的所在。教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既不可能逐一为概念原则等提供生活背景,也永远跟上不时代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作为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处理教材。教师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使得在课堂中呈现的商品学不但具有现实感,着眼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要有理想性,着眼于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商品学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而应使学生在体验生活中的商品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商品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总之,在商品学教学中,商品学不应仅仅来自形式化的“商品世界”,而须以生活为背景和来源,使“书本商品学”能真正走出“课本”,走出“课堂”,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基于以上对商品学教材的3点认识和对教师在教材处理方面作用的认识,我们确定了生活化素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供:(1)为概念与作用、原则、意义等抽象性名词提供生活化素材,帮助学生理解;(2)为时滞性内容提供生活化素材,正确处理生活与知识之间的关系;(3)为知识的运用提供生活化素材,研究开发生活化练习集。2.分析课程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最终将影响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等。因此,要使商品学教学最终能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树立关照学生生活世界的基本理念,教学目标要指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要求教学目标不仅应关注学生现今的生活世界,而且还要为学生将来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做好准备,商品学教学的内容和活动应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通过商品学教学,培养学生在面临生活中的商品学问题时敢于开拓、敢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能力。由此,商品学教学目标所关注的学生的生活,不仅是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也应关注其可能的生活,通过商品学教学重建他们的生活方式,为学生建构一种新的可能生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将该课程的总体技能目标确定为:通过对本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解决管理和经济活动中涉及商品科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对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中商品采购、管理和经营的能力,正确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等管理方法和运用技术经济观点分析、解决经济、管理和物流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典型品种、质量评价和保管维护的讲授,培养学生从过程的基本原理出发、观察、分析、综合、归纳众多影响因素,从中找出问题的主要方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流通领域中商品经营和管理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根据章节内容,我们确定了每一章节技能目标。如将第一章的技能目标确定为:“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属于商品的物品;2.能具体分析商品整体概念包括的三个层次,分析商品整体概念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影响;3.能分析生活中不同消费者对同一商品使用价值的要求不同的现象。”通过这种技能目标的确定,我们希望一方面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密切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运用知识提供广阔的空间。3.探究生活,积累生活化素材商品学,归根结底源于生产实际和生活实践,因此,我们决定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来充实学生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商品学生活体验,拓展学生商品学学习的空间。在生活化素材积累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杂志报刊资源。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需要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合理化处理。因为能说明某一现象或原理的生活事件非常多,我们需要对素材有所取舍。选取时我们坚持了“就近性”原则,即离学生心理最近、离学生时间最近、离学生空间最近。如商品质量一章,我们对“商品质量的意义”可供选择的素材有“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和“北京的彩虹桥事件”,经过考虑我们最初选择了肯德基,我们的理由是学生对肯德基更有心理上的感性认识。但就在我们生活化素材已基本确定之时,刚好发生“三鹿奶粉事件”,我们又将这一素材改为“三鹿事件前后”。我们的理由则是牛奶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消费的产品,他们对“牛奶应具备哪些质量”更有发言权;而且因为是正在发生的事件,学生从媒体上获得了大量的知识,采用这则案例更能使学生对“商品质量”有发表观点的机会,也更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商品质量的意义,同时进一步强化“商品学知识与身边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概念。我们再适当组织学生对奶粉事件进行讨论,分析企业在面临质量问题时该如何处理、蒙牛等企业的处理方式是否恰当,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有好处。生活化教学素材的积累,我们是按照章节顺序进行的,共积累了91个素材。在同一章内,我们按照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即导入、讲解、练习等顺序进行素材的整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章节导入案例”商品学教材往往开门见山式地介绍各章节的相关理论知识。如第一章《绪论》,共有五节内容,第一节是商品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是商品及其内涵,第三节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第四节是商品学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五节是学习商品学的重要意义。对初次接触一门课程的学生来说,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远比学习若干概念、理解意义、方法、任务等要重要。对此,我们针对开设商品学课程可能的时间,收集了两则案例可供教师选择。一则是“中秋月饼”案例,另一则是“春节话题”。这两则案例分别供秋季与春季开设商品学课程的教学使用,分别针对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和刚刚过去的春节,利用学生生活中都很熟悉的购买月饼或年货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购买月饼或年货时需要考虑哪些要素,逐步导入商品学的内容,使学生对商品学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讨论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要求他们凭借生活中的经验,站在生产者或经营者的角度进行商品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第2章“商品质量”,我们设计的导入案例来源于学生都很熟悉的肯德基,借用肯德基在2005年发生的“苏丹红事件”前后的市场销售额及市场反应情况说明商品质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顺势导入到对“商品质量的概念”的学习。在课题研究的后期,我们将2008年中国发生的“问题奶粉”事件引入,以学生更直接的感受来感受商品质量的重要性。由于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最近的事件,而且牛奶也是学生平常的消费产品,很多学生都有很深的感受,借此来导入“商品质量”一章显得水到渠成。根据教材章节安排,我们共积累了十个章节导入案例(见附件)。这十个章节导入案例往往全面地覆盖了一章的知识点,并在案例的最后提出相关问题,希望能让学生在疑问中展开对一章的学习,并能在完成该章学习后找到问题的答案。(2)配备“知识讲解案例”学生与授课教师都反映,商品学教材中生活实例不够丰富,许多知识点的讲解都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如对商品质量的意义第一点:“不断提高商品质量,是发展生产、扩大经营的重要前提”,商品学教材是这样分析的:“提高商品质量是为了向社会提供更多的质价相当、优质名牌商品,从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是由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所决定的。当今社会,社会的生产活动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商品,如果生产和经营的商品不对路,质量差,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欢迎,这样的商品就很难销售出去。对企业来讲,占压了资金、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和正常流通。如不改变这种状况,要发展生产、扩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那是很难办到或是根本不可能的。”虽然这样的“讲道理”式分析已经在逻辑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分析却是枯燥而乏味的。对于这种知识讲解,我们通过多种方式搜集相关案例,帮助学生在获得理性认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感性认识;或者,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同教材的理论知识。如,对上述提及的这个知识点,我们配备了在土豆网上搜集到的“海尔砸冰箱”的视频文件和文字文件。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对该视频的观赏,组织学生讨论海尔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的几种可能选择会对企业造成哪些不同的影响,最后配以今天的海尔的介绍文字。此时,不用教师强调什么,“商品质量是发展生产、扩大经营的重要前提”的结论已是各位同学的共识了。又如,第六章讲解“维生素”时称,“维生素旧称维他命,它是生物生长和机体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成分……大多数维生素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必须从外界食物中获取”。对此,我们针对以往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疑问,“21金维他提供的就是21种维生素,既然维生素对人体如此重要,那是否每个人每一天都可以补充21金维他?”对此,我们提供一则素材(见附件),分别从“哪些人需要补充维生素,为何需额外补充维生素,补充维生素切忌过量”三个方面回答学生的问题,这则素材引用了中外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例举了维生素C的特点以及过量服用维生素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这些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维生素的综合作用是很有帮助的。“知识讲解案例”的搜集主要来自于网络,如博闻网、食品伙伴网、搜狐、新浪等。还有一部分来自汪永太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零距离上岗•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系列规划教材之一《商品学》。(3)增补“过时教材内容”正如商品学教材在“修订说明”中所言,“教材的部分内容已陈旧过时”导致了对“原教材进行了较全面的修订和补充”。但即使是“修订版”,也是修订于1999年9月,相隔近十年,很多方面已发生了大的变化。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允许教材内容可能相对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但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时效性都极强的学科,《商品学》的教学内容则必须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步伐。因此,本着“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我们认为教师可以在使用教材时,适当补充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如“商品条码”一节中提到,“国际物品编码委员会分配给我国的商品前缀码是690、691、692”。这是1991年中国刚刚加入国际编码委员会时分配到的三个前缀码。后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先后申请了693、694、695三个前缀码。教材在1999年修订时未能及时更新这一知识点,但教师在教学中应补充说明。对教材内容的增补还可以从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及广度入手。还是“商品条码”一节。教材对“前缀码与生产国的关系”未作任何讲述,但学生往往会根据“国际物品编码委员会分配给我国的商品前缀码是690、691、692”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前缀码为690—692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的”。对此,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说明,“前缀码只表示生产该商品的厂商使用的商品条码是在该前缀所标识的EAN编码组织注册的,并不表示商品的源产地”。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商品条码的理解更加全面、科学。又如,“产品质量认证标志”这一知识点,教材在介绍“方圆认证标志”时就例举了两种,即“合格认证标志”和“安全认证标志”,而未提及基于方圆认证标志基础上产生的另外一些认证标志。对此,我们也进行了补充处理。(4)开设“生活化练习”商品学教材本身没有配套的练习册,且每章前章后也没有思考题或其他类型的练习题。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也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对各个章节增设了相关“生活化练习”(见附件),且形式多样。如针对第一章“绪论”部分的“商品的概念”,我们开设两个选择题:①下列内容属于商品范畴的有()。A.鲁滨逊一人在荒岛上采食的野果B.和氏壁C.某食品厂向海啸灾区捐赠的一万箱方便面D.姚明新买的手机②下列内容属于商品范畴的是()。 A李宁公司赞助西班牙国家篮球队的球衣 B虎门销烟中被销毁的鸦片 C某足球俱乐部免费发放给大学生的联赛门票 D物美集团从捷科公司采购的连锁经营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这两个选择题的四个选择项,我们将构成商品的三个要素“用来交换、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劳动产品”都纳入其中。又如,针对第二章“商品质量”的“决定和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我们给出两个根据对文学知识的理解来回答的填空题:①“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对直接来自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产品,其品种及饲养、栽培、收获方法和()、收获季节等,是对其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因素。②“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反映的是决定和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我们给出的问题也是结合生活实际的,如“什么是商品的结露现象,请举例说明?”。把单纯考察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举例”这一要求使它与生活相联系。对每一章我们都提供了一个课后实习题,如对第四章“商品标准”设计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到商店考察商品标准,并写出各级标准的标准号和对应的商品。对第五章“商品鉴定”设计的是:感官鉴定以猪皮、牛皮、羊皮、人造革、合成革为鞋帮的男女各式皮靯的皮革种类,结合皮鞋其他部位用料来鉴别皮鞋质量。在练习设计时,我们主要是通过将教材中的抽象性、概括性语言具体化的方法来设计生活化练习。如对“含水量高、易霉变、又需要通风的商品”具体化为“烟草”,对“怕热和易挥发的商品”具体化为“化妆品、酒精”等。这些生活化练习比单纯地要求学生记忆商品的概念更有效果,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落到实处。我们在此时的研究工作中,主要从教材角度积累素材,增加教材的生活化色彩。在“从哪些方面着手搜集生活化素材”的探讨中,我们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难处,以及教材的特点,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做起:1.为商品学“概念”提供生活化素材。商品学教材中涉及的概念近200个。许多授课教师在讲解概念时要不一语带过,要不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的解释;而学生则反映概念生涩难懂不易记。因此,这是我们进行生活化素材提供的重点之一。如第一章“商品的整体概念”,教材的定义是:“指由商品的实质性、实体性和服务性三方面构成的统一体或系统”;而后,教材再逐一解释“实质性、实体性和服务性的概念”。对此,我们提供的生活化素材是,“我们在购买手机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将罗列出包括质量、款式、品牌、保修等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正是构成商品的整体概念,它们分属于实质性、实体性、服务性。选择手机这一素材而不是其他,是因为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手机持有量是相当可关的,很多学生都亲身经历过选购手机的场景,他们对手机选择有话语权。通过对这一个生活化话题的讨论,不仅在情感上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加入教学场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而且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获得对概念的清晰理解。2.为商品学“作用意义原则要求”提供生活化素材。商品学教材中共有30多个作用与意义类内容,对于这些作用意义与原则要求等,基本上采用的都是以“讲道理”的形式进行论述。因此,我们从“摆事实”出发为它们提供生活化素材。如对第七章“产品开发”的要求之一“要有特色”,我们提供的是“手机之最”,通过分析这些手机的特色,以及它们的市场反应,得出“特色的产品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的结论。3.为商品学“隐性知识”提供生活化素材。因受篇幅或编写体例所限,商品学教材存在一定的知识残缺和空白。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认为,教师应该“深入”教材,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与延伸,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突破、超越教材,使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指示标志”一节,教材用表格形式简明地列举了12种指示标志的图形及使用说明,至于这些指标标志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则未加阐释。对此,我们设置生活化问题将教材内容向纵深方向的挖掘。如,“例举指示标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一个包装上是否只可标明一项指示标志?如果可以同时标明多项,则如何显示不同标志的重要性”,“在实际运用中,指示标志图形是否都与课本上的标准图形相同?如果不是,分别有哪些其他图形”,“生活中是否见过其他的指示标志,有哪些”。通过以上的问题,可以将学生从纯粹的“认知”层面提升至“运用能力”层面,也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二)回归生活,建构生活化商品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生活化教学素材是否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学校中最细小的细胞,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单位,但正是这个细胞和单位承载和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想。如果课堂没有变化,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没有调整,素质教育就很难实现。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简单地运用生活化素材,很有可能把课堂变成“故事的天地”,这是达不成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的。因此,生活化教学素材的积累只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第一步,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生活化。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还说“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商品学课堂教学应力求贴近生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优化商品学学习的环境,扩大学生商品学学习的空间,变封闭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将抽象性的知识学习过程变为实践性的、开放性的学习过程。首先,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实际需要,尽可能使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进行商品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生活中的商品学因素、商品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商品学知识去概括、抽象、解决问题的意识。其次,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商品学实验。在商品学教学中,教师可挖掘知识背后的生活境域,通过引入商品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组织学生进行商品学实验,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商品学,丰富其在生活中用商品学、探索商品学的体验,学会从商品学的角度观察世界,用商品学的眼光解释世界,用商品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由此,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让学生在浓厚的生活氛围中得到陶冶、体验和理解商品学的价值,使学生的生命活动得到提升。生活化教学的,转化为课堂教学实际行为,就是要求教师树立生活中有商品学、生活中蕴含着各种商品学的教学资源的观念,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相关资源引入到实际教学中,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努力搭建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桥梁。我们从两个角度探索生活化课堂建构,一是从课堂常规教学环节角度,二是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角度。1.从课堂常规教学环节角度建构生活化商品学课堂何时呈现生活生活化教学可以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既可以在导入阶段联系生活,把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工具;也可以在课堂总结时联系生活,把生活世界中的某些问题呈现出来,作为本节课汇总新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抓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水平;还可以在讲授新知时联系生活,把生活世界的某些相关经验或疑难作为了解与掌握新知的“敲门砖”。(1)课程介绍生活化鲁迅先生曾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一门新课程的第一节课,一般都不是学习该课程的某一具体理论知识,而是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课程介绍”,“使学生明确本课程讲什么,并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对商品学来说,如果在第一节课就由教师来介绍商品学的由来、历史演变和主要的知识框架,也许可以“使学生能明确本课程讲什么”,却可能难以“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而采取生活化教学则可使这两个教学目标同时完成。如我校商品学课程开设时,恰逢中秋月饼市场“硝烟四起”。许多学生或其家长都在购买月饼,或用于自家消费,或用于赠送亲友。于是就利用这一事件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商品学”,邀请学生描述他们购买月饼的过程以及他们挑选月饼的标准。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教师进一步提问:“如果你是月饼生产厂家,你认为促进月饼销售的关键是什么?”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有提出结合国家新出台的“月饼质量标准”要“狠抓产品质量”,有根据“世界上最大的月饼”的新闻报道称“式样是竞争的关键”,有抓住“国家限制月饼包装奢华”提出要“从包装上做文章”,有学生结合“元祖的冰淇淋月饼”电视广告提出要从“产品开发”上下功夫。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差不多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评述。在讨论进行到尾声时,教师作了如下的小结:“很高兴大家都有一副很好的经济头脑,虽然你们都没学过商品学,但你们都已经不自觉地站在商品的角度分析了月饼销售这一经济现象,而且大家所提到的产品质量、式样、包装、产品开发正是商品学所要阐述的核心内容。”这就让学生感到了商品学就在身边,商品学并不遥不可及,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商品学的基本原理、方法与策略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学生甚至用“聊天”来形容这一节课的轻松气氛。(2)课前预习生活化职高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表明他们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易于接受。商品学教材中的基本原理相对抽象,但这些原理都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形,有些甚至是学生很熟悉但又往往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对于那些难以在课堂上形象呈现的生活现象,就可在讲授该内容前给学生布置适当的预习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明确预习的目标,使学生在再次体会生活、增加生活感受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去看待这一生活现象。如在学习“通用商品条码的结构”时,可预先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到超市(如三江购物俱乐部、好多好超市、华丰超市)分组调查牛蒙、伊利、达能、康师傅、统一等生产厂家的商品条码。这些厂家生产的商品品种较多,如牛奶、奶粉、矿泉水、饼干;就是牛奶这一大类下也有很多品种。而且,这些产品都是学生日常消费的重要对象。调查任务为:记录并比较同一生产厂家生产的不同品种产品的商品条码、同一品种产品的商品条码。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将会发现:标准版商品条码都是由13位数字构成,且商品条码的前三位都介于“690—695”之间;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品种产品的商品条码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条码结构的后5位。这既是学生的调查结论,同时也是学生的疑问之处。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知性疑问走进课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寻求答案,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习惯。细心的学生在调查活动中还会发现,即使是同一厂商生产的产品,商品条码的颜色也可能有所差异。若达到这样的效果,则教材中“同种规格同种商品应对应同一个商品代码,同种商品不同规格、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包装应编制不同的商品代码”的结论也就无需教师在课堂上多作讲解。(3)课堂导入生活化在现实生活中表明,只有当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学习的效率才是最好的。并且,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商品学教学的导入如果安排设计得当,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而导入是一节课开始时为引入新课、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结起来的教学环节。教师可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或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导热性和耐热性”时,教师提出问题:开水倒在金属杯与玻璃杯中,哪个的外部温度用手感觉更高?学生借助初中的科学知识以及生活经验,都能回答出是金属杯。教师继续问:如果有一个杯子在被倒入开水时碎了,你们认为哪种材料的杯子可能性更大?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也都会回答出是玻璃杯。教师再问:你们能否解释以上两种现象?这时学生的脸上可能会露出困惑的表情,教师顺势提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导热性和耐热性”。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4)讲授新知生活化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商贸专业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职高就读的。即使他们的实践经验几乎为零,但他们的许多生活经验还是可以借鉴的。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用生活的实例去解释理论,分析理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如学习“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时,教材罗列了1—12项“一般应包括的内容”,在罗列这12项目之间,没有任何其他解释性文字或例举。教师多习惯于采用理论讲述、逐条解释的方式,也曾尝试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将若干厂家运输包装盒外部的标志直接展示给学生,但学生对该知识的接受都停留在被动状态,教学效果不理想。我们经过讨论,决定利用学生“寄发信件”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中积累的商品外包装的见识,把对运输包装标志的教学过程改为学生对运输包装标志的设计过程。教师课前准备一些包装盒,要求学生“为一家牛奶批发公司设计产品运输包装外面的图形或文字即运输包装标志,以保证批发公司委托的运输公司在不拆开包装的前提下,就能够准确无误地把牛奶送至客户”。学生以寄发信件的经验为基础,基本能给出“收货人及发货人、商品类别、产品名称、商品商标、数量、重量、体积、生产厂名及厂址、产地”等因素,对于极有可能会漏掉的“件号”则可以通过让学生思考“如何从一件商品的外包装上看出发送货物的总件数”得到解决。经过学生与教师反复的检查与改正,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一般包括以下内容“部分就在学生的兴趣盎然中得到解决了。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因为成功借鉴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生活常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自主组织学习方式,兴趣得以提高,能力得以培养。这样的教学,师生回归课堂本位,职业教育的目的也得以体现。(5)练习布置生活化获取知识的目的是应用知识,但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化练习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能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练习分为课堂练习与课后练习。心理学规律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常常会因“心理疲倦”而出现注意力转移的现象。此时若能运用刚刚掌握的原理,再联系实际生活,或练习,或分析,或辩论,使其再次进入生活中,则可进一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对“商标设计的基本要求”学习之后,我们设计了“商标名称大接龙”练习:将学生分成四小组,要求学生例举他们生活中最常饮用的饮料的商标名称,用“饮料品牌名称”表达美好的祝愿。从“百事可乐”开始,经过各组同学的共同努力,教师再稍加润色,接成了“万事七喜,心情雪碧,学习芬达,工作红牛,生活茹梦,天天娃哈哈,月月乐百氏,年年高乐高,做永远醒目的旺仔”的一条长龙。学生在接龙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商标名称应有深刻的寓意,引人联想”等特征。这种生活化的练习,一方面及时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商品学知识“用于生活”。课后练习生活化可以改变学生课后作业抄课本的现象。如,针对“商品”的概念,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概念,例举5个商品。从交上来的作业情况看,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商品的概念,还有些学生可以站在商家的角度举例,如“妈妈的小卖部摊位上摆放着的饮料”,他们已经不自觉地将“现实商品”与“形式商品”的概念提了出来。(6)课堂小结生活化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可不局限于知识体系的梳理,而是加入生活元素。把授课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不断进行反思,这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耐人寻味。如在学习了第七章“新产品的种类”后,教师可作如下总结:“到目前为止,被公认的全新产品只有50多种,绝大部分的产品都属于非全新产品。而从很多企业的实践来看,他们往往着力于开发“改进型新产品”。宝洁公司不断推出的洗发水品牌就是其中一例。这值得我们很多企业学习。”对课堂作小结的主动权还可以交给学生。学生在对原有的生活现象的合作探究中,建构了知识,是由生活具体现象上升到一般理论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归纳的过程。如果我们把刚学到的一般理论再演绎为生活现象,那么学生对生活情感的体验、对知识的感悟无疑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如在学习了“商品防霉腐”后,可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困惑或经验。学生可能会提出“梅雨季节商品容易发霉、未干的衣服容易发出异味、储存时间长了的书本有霉味”等现象。这样做有利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增强对文本内容的感悟。(7)课程测试生活化课程测试生活化有两种方法。一是依然采用理论考试形式,不过较传统的理论考试不同,可引入“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类型,它要求学生对提供的阅读材料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然后运用某种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做出评价。就解题思路及具体分析过程中的要求来说,案例分析题的解答同论述题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但前者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在确立分析的原理或理论知识时,能避免被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或现象所困扰。同时,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案例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类似于“纸上谈兵”的考试方法,对于考查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第二章“商品质量”,我们可借用“别拿方便面当干粮”这则案例,要求学生结合案例,运用“食品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来分析:“方便面符合食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吗?为什么说方便面只宜当做救急食品,而不应充当日常餐桌上的主角?”又如,第八章“商品包装”,我们可借用“大与小的较量”这则案例,要求学生运用“商品包装的作用、设计原则与要求”来阐述观点:“①从商品包装的作用方面,你如何看待这一大一小两种葡萄酒包装?②从商品包装的合理化方面,你如何看待这一大一小两种包装方式?”二是采用技能考查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两者各占一定分数比重。如我们可以参照劳动局组织的“商品营业员”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一部分为理论考试,另一部分为技能考核,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运输包装标志、对商品进行分类等。技能考查命题应符合劳动部门或行业有关管理部门制定的技术等级标准或鉴定规范要求,注重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课堂常规角度建构生活化的商品学课堂,可以形成“生活教学生活”的良性循环。“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事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生活情景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探讨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2.从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角度建构生活化商品学课堂如何呈现生活生活化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学生的生活,为了学生的生活而展开教学,其基本点就在于运用生活的基本活动方式(即认知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交往与实践、合作与探究)尤其要突出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化特点。根据课程特点以及生活化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积极探索了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形式,希望能以活动展现理论的魅力,以活动展现生活的多彩,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生活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1)情景体验。如在学习“产品质量的意义”时,我们给学生提供视频情景:“海尔砸冰箱”,要求学生针对海尔面临的质量问题展开可能选择的讨论。情境体验给学生提供真实而典型的生活图景,可让学生较为集中的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在生动的生活氛围中主动地学习其中蕴含的理论。这样既让知识的呈现生动而自然又使学生在生活情境分析的过程中受到理论教育。(2)案例分析。如在学习“商品标准的作用”时,我们引入“靠标准撑起‘安全伞’”的案例;在学习“商品包装的作用”时,我们引入“可口可乐的再定位设计”。通过选择真切展现教学重点内容的案例,然后师生一道对案例进行深度解剖,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对生活意义的领悟都蕴涵在对案例的解读之中,从而尽可能提高教材使用及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有助于缓解课堂教学时间与活动开展之间的紧张关系。(3)问题探究。如在学习“商品条码”时,我们设置三个问题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商品条码的构成有什么特点?前两位为69的商品的产地是哪里?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商品的商品条码13位数字中的第4-8或4-7位数字有什么特点?”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问题探究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获取生理解理论观点的重要方法,也是生活化课堂教学把握的难点。(4)角色扮演。如在学习“识别标志”时,我们设置任务:货物将准确无误地从发货人经由承运人到达收货人。并将学生分为三个角色:即发货人、承运人、收货人,要求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对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提出要求。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角色体验过程中高度自觉地参与到对生活的体验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挑战思维定势,激发学习兴趣,对教学的效果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上几种教学活动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时候是融合在一起、加以综合运用。如上所提,学习“识别标志”时,首先是角色扮演,将学生分为三个角色,:即发货人、承运人、收货人,要求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对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提出要求。然后,在学生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针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能会遗漏的“商品件数”,教师可以设置“如何快速识别货物全部到货,如何在不打开包装时就能掌握未到位货物的具体资料”等问题。(三)实践生活,拓展课外实习基地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内涵、逻辑外延(潜在的应用范围)和心理外延(主观上的应用范围),知识的意义要通过知识的应用来解释。实践生活可把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把课堂教学和实地考察相结合,或由学生自已通过做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学习,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活空间是商品学活动最大的实践基地,商品学课堂向生活延伸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应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中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商品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商品学知识的能力。1.课外实践的内容我们认为,课外实践的内容应是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或虽能解决但不能达成良好效果的教学内容,同时,课外实践的内容应是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以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的形象出现。课外实践的内容不需过于全面,应该各俱特色。根据我们的经验,教师只需对实践内容作一个面的布置,从总体上把握实践的方向,否则容易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实践内容重复率太高。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就商品的某一方面(如分类、标准、质量、包装、商标等)探求下去,往往会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例如一位学生在实习时将所有的牛奶产品的包装与商标进行了收集、比较,最后形成了自己对包装与商标的独特看法。因此,我们对课外实践的内容往往是以大纲形式布置给学生的,具体选择什么商品完全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2.课外实践的形式我校一般都安排有课程的实践环节,其意图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课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来了解和掌握市场商品的发展动态。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的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1)课外参观我们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努力将真实的商品世界展现给学生。比如,安排学生参观“物资交流”,了解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特点;安排学生参观三江购物俱乐部,了解商品陈列、商品分类、商品成分、商品包装与养护。通过课外参观活动,将很难带到课堂里的实物真实地呈现给学生。在组织课外参观活动之前,教师需要预先布置学生任务,使学生能带着问题有针对性观看,以避免出现盲目逛市场的现象。同时,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教师需要将相关的章节的内容进行整合后布置参观任务。如,教师可以在学习第三章“商品质量”及第四章“商品标准”时,组织一次,活动内容包括:观察商品的分类方法、观察商品代码的特点、观察商品执行的标准号、观察商品质量认证标志。在学习第七章“产品开发”与第八章“商品包装”时组织一次,活动内容包括:观察商品包装的种类、观察商品包装材料的种类、观察洗发水及沐浴露包装标准化情况、观察商标的注册标记及设计。统一组织的课外参观活动,一般应是学生个别参观难以完成,或是学生个别参观过程中容易被忽视、需要突出的重点教学内容。为了达到参观的目的,我们往往在课外参观之前,拟定课外参观活动方案(见附件),通过实训处与相关单位进行联系。同时,也邀请被参观单位有关人员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知识。如在三江购物俱乐部参观时,该单位的营销经理从商品的种类、陈列的方法、散装的水果蔬菜商品的代码标志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还详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如“节假日时商品的分类是否会与平时有所差异”。来自于经济生活第一线的答案,使学生拓展了知识面,他们发现商品分类的主要标志除了教材提及的五种常用方法外,还有一些实用性更强的方法。这更增强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这种课外参观普遍反映较好。(2)课程实习结合商品学课程特点,通过校实训处与实习单位建立关系,我们安排了为期2周、分2阶段进行的课程实习。实习偏重于对总体商品的认识和了解,实习内容涵盖商品分类与编码、商品品种、商品质量、商品标准与标准化、商品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商品检验、商品包装、商品储运与养护、商品与环境、商品信息与商品预测、新产品开发。一般来说,实习点大多选择在商场、库房、工厂等地方。学生通过专业实习,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商品在实际状态中的运行。在实习中结合课程实习要求,有目的地查找各方面资料。由学生自行解决课程实习进度,教师负责学生的咨询和实习指导。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调研和撰文水平。好多多超市、顺达电器广场、新华丰超市都是我校长期来的实习单位,因此,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很容易取得对方的支持,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如在顺达电器广场第1阶段实习时,该广场将18个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小组配备一名师傅对3名学生进行相关指导。第1天安排实习学生参观他们的商品陈列情况,第2天安排实习学生查阅相关的产品说明书,第3天安排参观销售商品的包装、储存情况,第4天安排参观并具体介绍同一产品不同品牌或同一品牌不同系列的异同,第5天安排广场销售人员介绍在销售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在安排课程实习时,为避免学生形式性地实习,我们对课程实习的内容进行规定,使学生带着任务实习。具体包括:①结合实习点的商品现状,挑选某一大类商品。要求学生列出该商品的分类情况、产品编码及超市编码、产品品种、类别发展状况、产品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商品的包装装潢、防伪标识、储运保管要求、商品利用资源状况及与环境的关系。②完成对特定商品的跟踪调查。学生可以自选某一种产品。对该产品的材料、结构、性能、质量、储存、包装要求、生产状况、品牌、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目标市场选定、战略模式、新产品的开发等作一全面阐述。③对案例涉及的有关商品内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产品的质量分析、产品的性能分析、产品的储运分析、产品的环境分析、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的特点分析等等。④实物鉴定。要求学生写出具体的鉴定方法(理化或感官鉴别)。课程实习内容的具体化的效果在新华丰超市实习时得到了很好的评价。该单位反映他们能更有针对性安排实习指导师傅,也更明确地安排实习进度。通过这种课程实习,学生普遍反映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更鲜活、更具体。一方面锻炼了社会交际能力,如发放问卷调查、与营业员的沟通等。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独立地完成商品的考察、分析,对于学生来讲,是一次非常好的实践活动。而且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也很有帮助。例如市场营销学、物流学、消费心理学、商业经济学、商业企业管理等都离不开商品知识。但是也有学生流于形式,没有经过调研,七拼八凑完成报告,或者经常迟到早退,给实习单位留下很不好的印象。这主要与学生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事前的宣传有关系。(3)网络体验处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与商品学学习的整合,这已经是探究性学习不可忽略的问题。为了紧跟时代的脚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课外实践活动还可以采取“网络体验”的形式。比如,在学习了“商品的分类”后,我们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根据个人兴趣,搜索淘宝网某一类商品的不同卖家是如何对商品进行分类的,他们的分类各有哪些优势;并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商品分类。再比如,学习了“商品的质量”后,我们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搜索中国近几年的重大食品质量事故,分析引起质量问题的原因,撰写心得。网络体验主要是针对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的教学内容,而且在虚拟的实践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四、课题实验成效的测试与总结为了更好地了解课题研究成效,我们在课题接近尾声时,对任课教师及实验班级进行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对比性分析。(一)课题实验成效的测试1.对教师的调查我们对教师采取的面谈方式,主要内容包括:生活化素材的使用情况、生活化教学情况。该任课教师反应,生活化素材较新颖,较好地弥补了商品学教材理论太强的不足之处;生活化素材还不够丰富,还需要进行增补工作。生活化练习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其中的题目也使任课教师找到了设计生活化练习的方法与途径。相比于前几届的商品学教学情况,教师普遍反映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兴趣浓厚多了,课堂参与人数也开始增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现象。2.对学生的调查从2008学年开学到课题实验接近尾声时,我们已经对08物流1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生活化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突出应用意识的培养。为了检验实验成效,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1)试卷测试(试卷见附件)。对08物流①、②两个班进行测试,同样的试卷、同一个时间、评分标准完全一样,采用公开形式。结果如下:班级90~10080~8960~790~59平均分实验班15%15%55%15%69.95对照班7.5%12.5%40%40%56.75分析:该试卷理论与实践性并重。由于是开卷,对照班与实验班在理论知识的回答上并不存在大差异,但在联系生活的试题答题上有较大差异。对试卷最后一个案例分析题,实验班85%的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对照班40%的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有5%左右的学生没作回答。(2)问卷调查。对实验班发放问卷27份,收回27份。问卷与向07物流班开展调查的问卷相同。从收回的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并与对07物流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有这么几种现象:学生对商品学的兴趣有了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不喜欢商品学的只有1人,比07物流降低了6.74个百分点;在将商品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将联系方面,基本上没有观察的人数为4,比07物流降低了近20%;92.59%的学生反映教师在讲课时时常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59.26%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生动形象,48.15%的学生认为商品学不难学,这两项各比07物流提升了37.38%、21.33%和24.46%;在对“下列内容属于商品范畴的有”选择题回答中,正确率为81.48%,远高于07物流的62.07%的正确率。(3)对实验班级学生的反馈调查。在课题实验即将结束时,我们对实验班级学生进行了反馈调查,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课题实验的看法。我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座谈会法,参加对象为课题实验班级的全体学生。反馈的信息主要有:①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很多学生在这次课题实验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撇除了原来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自卑的心理。特别是4名参加好多多超市课程实习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实习任务,他们组成竞赛小组,比赛谁在实习期间记住的商品商标最多,谁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回答咨询商品陈列位置的顾客的问题等。他们也受到了好多多超高的好评。②帮助学生培养了能力。很多学生都反应,通过课堂上的生活化案例,课后的生活化练习,课外的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