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中学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四川雅安中学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四川雅安中学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四川雅安中学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四川雅安中学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雅安中学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历史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A.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B.消除了土地用养的矛盾C.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D.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2.在列宁看来,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但社会主义国家并不一定要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取得胜利。俄国完全可以开辟自己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A.十月革命引发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B.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固定的模式C.列宁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社会主义适合在落后国家建立3.清代长期以来禁八旗宗室子弟娶汉女,以“保种族纯洁”。1902年,清廷“开除此禁,所有满汉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这说明()A.突发性是习俗变革的主要特征 B.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社会政策C.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渐占上风 D.满汉之间实现社会地位平等4.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下图中属于19世纪90年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是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5.如图是《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中某章节的目录,请根据目录名称拟出最合适的章的名称A.环境:黄色土地与蓝色海洋 B.政体:帝制与共和C.传统:专制与民主 D.学术:重伦理与爱智慧6.《尚书·洪范》载有“帝赐大禹九畴”等内容。汉代学者通常将“帝”视为天帝,将此解释为“天帝赐天命于禹”:宋儒则认为“帝”就是“帝尧”(即“尧”),将此解释为“尧禅王位于禹”的儒家道统典故。这一变化反映出宋儒A.着力构建君主重德文化 B.更加注重张扬历史传统C.特别重视皇权合法传承 D.力图揭示历史本来面目7.毛泽东在某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先生逝世)二十四年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大地向前发展……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和基本的经验,就是两件事:(一)在国内,唤起民众(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该文章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思想产生 B.严格遵循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C.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 D.阐明了团结盟国抗战的重要性8.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张之洞对统治者某举措的意见是“深恐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材,数百万童生之怒。”该举措应是A.废八股 B.派游学 C.办学校 D.废科举9.西周时期,在祭天或祭祖完毕之后,天子会拿一块作供品用的肉来赏赐给某一诸侯。这个诸侯会感到非常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得很。这反映出当时A.周文化的延续性B.宗法制的稳固C.神权的至高无上D.王权高度集中10.下图是一幅创作于1901年的漫画。它是以当时的美孚石油公司及其创始人洛克菲勒为原型创作的。下列表述中与漫画主题最为贴切的是:①生产和资本走向高度集中②新兴工业率先出现垄断组织③它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④它逐渐走向干预国家政治和瓜分世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1.本世纪初,美国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2005年,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2007年,日本学者门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A.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B.亚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C.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D.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12.有史学家指出:“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他意在强调这场战争A.使中国蒙受屈辱 B.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C.激发了救亡意识 D.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13.根据所学的知识,在下面表格①②处分别应填上的是A.城市的复兴;等级君主制 B.民族国家形成;等级君主制C.城市的复兴;君主专制 D.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14.孙中山(1866~1925年)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A.上书清政府,反对“皇族内阁” B.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D.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15.工匠造物讲究的是“工匠精神”,并在专业、专注与专攻上只做好一件事。孔子对待这种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孔子的主张A.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价值 B.阻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C.主要基于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 D.反映其思想观点的保守顽固16.九三学社代表许德珩曾说:“《共同纲领(草案)》是经过了筹备会多次的周详讨论的,在大会开幕以前来到北平的六百多位代表也曾经分组多次的研讨,六百多位同仁之中,可以说是很少很少没有发言的,也更很少发言不被重视的;凡是在目前紧要的、能够办得到的建议,都是被采纳的。”这说明《共同纲领》的制定A.充分体现了民主协商精神B.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C.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D.体现了各阶级的根本利益17.1917年12月,北洋政府税务处宣布:“以后凡属手工所织之布,除仍照案由海关征收每百斤出口正税银l两外,其应纳50里内常关税项应予一体豁免。”这一规定旨在A.推进民族工业近代化B.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C.改善对外贸易环境D.促进自然经济瓦解18.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指A.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B.借鉴苏联管理经济模式C.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 D.渴望扩大政府职能1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20.1924年,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了谴责动议,工党政府将它视为不信任案。按照英国政治体制,政府接下来可以A.否决谴责动议,继续执政B.要求解散议会,重新大选C.将谴责动议提交国王裁决D.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诉讼21.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而开展的最重要的外交活动是A.宣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中苏建交和毛泽东访问苏联C.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22.据图1和图2,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C.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D.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23.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①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②隐含了面向全民大众的价值取向③承载了北大人“肩负重任”理想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24.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在位)生性犹豫,遇事很难作出决断。内阁大臣遇事时,往往先由主要大臣聚会商讨,形成一致看法后再在女王召集的内阁会议上提交女王批准。这一议事流程A.表明国王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框架C.实质是内阁与国王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D.体现了责任内阁制的逐步形成25.钱庄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金融组织,最初业务主要是货币兑换。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外商人因贸易而发生的财务关系,通常都是经过经纪人或洋行买办和当地钱庄进行清算的。此外,洋务企业还经常向钱庄借款,如到1883年8月,轮船招商局已欠庄款175万两以上。材料表明近代中国的钱庄()A.标志近代金融业已经转型成功 B.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融入世界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直接导致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26.如表为太行山北部根据地1937年至1943年土地买卖中各阶层的占比情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这一时期阶层买入土地卖出土地中农、贫农、雇农、工人和小工商业者93.18%34.81%地主、富农6.57%65.19%A.革命形势发展迫使地主富农逃亡 B.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步发展C.战争环境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 D.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7.《史记》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据此可知,司马迁A.主张对边地民族加强管控 B.强调华夏族的统领地位C.认识到宗法制影响力较大 D.倡导华夷同源的历史观28.澳大利亚人维杜卡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其中应不包括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C.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誓的照片 D.五四运动的有关报道29.著名学者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帝制”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B.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C.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D.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30.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材料主要反映A.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C.中国办报深受西方的影响D.报纸具有宣传政治主张的功能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战争之前,早期改良派已对洋务运动做过不同程度的批评。其中虽然不无深刻见解,但那终究不过是见诸言论,在洋务运动气运未衰的时候,单靠言论是不会造成很大社会影响的。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用武器打破了洋务运动补苴罅漏的惨淡经营,比之笔墨议论,它更严酷得多,于是,前后凡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因此成为民族反思的矢的。——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材料二奕䜣曾说“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西化”,“化”之为义,在意思上,同“彻底”是相近的。)(黄遵宪《马关纪事》)“中兴以后讲求洋务”者说:“今日言变法者,其荦荦大端,必曰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故然也,然将率不由学校,能知兵乎?……其稍进者日: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也,……科举不改,聪明之士,皆务习贴括以取富贵,……官制不改,学成而无所用,……故百举而无一效也。”(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源之害》)“我国地广人众,不能不设海军护卫,既设海军,必全按西法,庶足不(以)御外侮,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从之,不合宜者去之。”——摘编自甲午海战幸存者叙录(盛宣怀档案资料《甲午中日战争》下册)(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之前,对洋务运动反思有限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对洋务运动的开展有了那些新的的反思及革新设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社会主流层面对战争失败反思变革的具体举措有哪些?主要影响又是什么?32.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材料二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材料三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四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梁启超《康有为传》(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特点有何不同。(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33.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人类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人们都在试图对权力进行监督,以保障社会健康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①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民大会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每隔10天集合一次,决定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用抽签方法从公民中选出,五百人分成10个议员团,每年分为十个时段,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摘自《历史研究与资源丛书》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使稿》卷一七六《军机大臣年表一》(1)据材料一①②,指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的结果差异。材料二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3)据材料三,指出《临时约法》规定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尝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社会背景。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租佃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从长佃到永佃的发展,可以使农民更好地去协调用地与养地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实行短期契约的分租制带来的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故A项正确。但是土地租佃制的发展不能消除土地用养矛盾,故B项错误;农民长期甚至永久租种土地,并且可以转让租佃权,会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使用自主性增强,有利于弱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利于缓解地主和农民矛盾,故C、D两项错误。2、B【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率先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打破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取得胜利”的定论,说明俄国结合自身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表明十月革命引发西方文明危机,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列宁开创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排除C项;各国依据自身实际追求社会主义,D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故选B。3、B【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02年的清政府深陷统治危机,此时放开满汉不可通婚的禁令明显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说明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社会政策,故选B项;习俗变革主要是具有渐进性,而不是突发性,排除A项;从该禁令的废除无法看出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占据上风,更不能证明满汉之间实现了社会地位平等,排除CD项。故选B。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依据所学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重庆、杭州、宁波、广州,而重庆、杭州是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开放的,宁波、广州是1842年《南京条约》中开放的。所以应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5、C【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和希腊的政治制度。先秦逐渐走向专制,古希腊逐渐走向民主,C正确;A与材料无关;中国帝制确立于秦朝,故B错误;D与材料无关。6、A【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在儒家的典故中,禅让的标准是德行,宋儒强调禅让实则是强调君主德行的重要,此即宋儒道统论的观点,故选A项;汉代学者和宋儒都是从《尚书》中寻找依据,只是解释不同而已,故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据材料可知,尧禅位于禹,是儒家建构的一种典故,并不一定更加客观,排除D项。7、C【解析】

根据孙中山逝世的时间推断可知文章应该发表于1949年,因此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是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故选C;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有本质不同,排除B;1949年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D。故选C。8、A【解析】

“深恐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材,数百万童生之怒。”指的是戊戌变法中废除八股引起了进士和举人的不满,故A项正确;BC两项举措并不会直接关系到进士和举人们,故排除BC项;废除科举制是在清末新政,不符合材料中的戊戌变法这一时间,故D项排除。9、B【解析】

通过赏赐,诸侯感到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说明当时宗法制度较为稳固,没有出现周王室衰微的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周文化的延续性,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西周没有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排除CD两项。10、A【解析】

题干中1901年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期由于资本和生产的高度集中,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产生了垄断组织。材料中“洛克菲勒”就是石油垄断组织。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此时的垄断组织并没有和国家政权相结合,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11、D【解析】

“金砖四国”“新钻十一国”“展望五国”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排除A;材料中步及的国家有亚洲、美洲、非洲等,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排除C。12、C【解析】

根据“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可知,学者强调这场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国人的救亡意识,故选C;根据“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可知,学者强调的是这场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国人的救亡意识,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联系所学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13、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之后,在商品经济活跃和①即城市复兴的推动下,英法等国家王权加强,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合作,建立起②即等级君主制度,A项正确;民族国家是15、16世纪伴随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在等级君主制度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下,通过打击天主教贵族逐渐形成的,①②都与民族国家不对应,BD两项错误;从割据君主即采邑制下的封建等级制度到等级君主制度,最后才到封建专制君主制度,君主专制于②处并不适应,C项不符合题意。14、B【解析】

依据孙中山的生平判断“28岁那年”是1894年,改年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是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故B正确;“皇族内阁”是1911年成立,排除A;同盟会是1905年成立,排除C;武昌起义是1911年,排除D。故选B。15、C【解析】

据材料“孔子对待“工匠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信息可知,孔子从对“工匠精神”的不认可,到提出“道器不离”的道器关系,甚至提出了做事、做学问只要有益于国家、社会,就应该被社会承认,孔子思想的变化体现了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C正确;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价值只是“道器不离”的关系解读,而没有涉及孔子精神态度的变化,A片面;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精神的积极意义,B、D说法错误。【点睛】“君子不器”意思是指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玩物丧志”是指玩弄无益之器物,易于丧失意志,贻误大事;“道器不离”即指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经世致用”可以理解为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16、A【解析】

依据材料“在大会开幕以前来到北平的六百多位代表也曾经分组多次的研讨,六百多位同仁之中,可以说是很少很少没有发言的,也更很少发言不被重视的;凡是在目前紧要的、能够办得到的建议,都是被采纳的。”可知,这充分体现了民主协商精神,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共同纲领》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原则,不是社会主义原则;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共同纲领》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D选项中“各阶级”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7、B【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洋政府减轻手工棉布的出口关税,有利于保护和提高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故答案为B项。A项,“民族工业”是近代企业,采用机器生产,而材料信息是手工业棉布,不符,排除;C项,改善外贸环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耕”“织”分离、手工业者和农民破产等自然经济解体相关的信息,排除。18、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美国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胡佛一度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致使危机更加严重。人民的不满情绪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力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而当时意大利、德国建立了法西斯集权统治,政府权力集中,以应对经济危机。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体现人们想改变民主代议制度,故排除。B项,苏联为斯大林模式,美国没有借鉴斯大林模式,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为法西斯体制,为侵略扩张作准备,并非失业工人所期盼的,故排除。19、B【解析】

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实行“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B正确;A、C和D都属于教育的方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0、B【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执政党内阁一旦受到不信任案,或者提请辞职,或者要求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结合选项内容可知选B项;执政党政府否决谴责动议不符合英国政治传统,故排除A项;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无权进行裁决,故排除C项;不信任案是针对执政党政府,并没有违宪一说,所以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不符合英国政治传统,故排除D项。21、B【解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新中国旗帜鲜明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为此中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并且毛泽东访问苏联,故B项符合题意;宣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中国的外交原则,不是打破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外交活动,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提出的外交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但也不是打破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外交活动,排除C项;参加万隆会议在中苏建交之后,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22、C【解析】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乾隆年间江南省被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划,有利于削弱地方省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项,江南省由一省分为三省,未体现层级细化,排除。B项,江南省的分割无法体现官员职权的变化,排除。D项,图片信息与基层管理无关,排除。23、A【解析】

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体现了北大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图案中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北大的教育属于精英教育,不是面向全民大众,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C和D。故选A。24、D【解析】

材料体现的内阁大臣遇事时,往往先由主要大臣聚会商讨,形成一致看法后再在女王召集的内阁会议上提交女王批准,这体现的是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运行过程,D符合题意;18世纪中叶,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A错误;B是英国《权利法案》的影响,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25、B【解析】

旧式的钱庄在19世纪60-80年代与中外商人因贸易而发生财务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融入世界,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60-80年代的中国,中外商人和洋务企业与中国旧式的金融机构——钱庄发生业务关系,没有信息表明近代金融业已经成功转型,也无法体现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排除AC;导致重农抑商政策瓦解的是列强对华侵略,特别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增加税收,设立商部,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26、B【解析】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根据地里,地主、富农卖出土地现象较多,贫下中农则较多买入土地,说明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步发展,B项正确;根据地内土地买卖现象不能说明地主富农被迫逃亡,A项错误;土地买卖现象不能说明战争严重破坏了生产,C项错误;抗战时期根据地内不同阶层买卖土地与土地改革无关,D项错误。27、D【解析】

司马迁认为匈奴、越、秦、楚等都属于黄帝后裔,体现了华夷同源的历史观,故选D;材料只是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起源接近,没有体现对边地民族加强管控,不能说明华夏族处于统领地位,排除AB;材料主旨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故选D。28、A【解析】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维杜卡1897——1920年居住在北京,他不可能现场报道火烧圆明园,A符合题意,故选A;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9年五四运动,BCD都发生在维杜卡在北京居住期间,都可成为维杜卡报道的素材,不符合题意,排除。29、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商周分封时代,帝制指的是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民治指的是中华民国时期。由此可知,“帝制”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A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B不是最佳选项;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是商周时期,故C错误;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强化了君主专制,故D不是最佳选项。30、D【解析】根据“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主要是因为《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因此,报纸具有宣传政治主张的功能,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故A项排除;报纸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创办,而19世纪末民族工业才有了初步发展,故B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办报受西方的影响,故C项排除。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关键信息:《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主要与救亡图存运动有关,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原因:封建统治阶级的阶级属性和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观念。设想:①洋务派:加大学习西方的力度,“中体西用”要有适应形势的改变;②维新派:学习西方关键在于要变革现有政治体制;③甲午海战幸存者:加强军事变革,建设真正的现代化海军;④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加快革命反清步伐。(2)措施:①维新派在光绪帝支持下,开展维新变法运动②革命派: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开展革命武装反清运动③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坚持顽固守旧立场,发动戊戌政变,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影响:①加强了资产阶级在清末政治舞台的影响力,制度层面的改革进程在缓慢加速;②加深了清朝统治的深层危机,加快了自身灭亡的步伐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和觉醒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解析】

(1)“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封建统治阶级的阶级属性和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观念的角度分析。“设想”,依据材料二信息“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得出:洋务派加大学习西方的力度;依据材料二信息“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也”可知: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关键在于要变革现有政治体制;依据材料二信息“既设海军,必全按西法,庶足不(以)御外侮,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从之,不合宜者去之”得出:甲午海战幸存者主张加强军事变革,建设真正的现代化海军;依据所学知识得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加快革命反清步伐。(2)“措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新派在光绪帝支持下,开展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开展革命武装反清运动;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坚持顽固守旧立场,发动戊戌政变,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等角度分析。“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制度层面的改革进程在缓慢加速、加快了清朝自身灭亡的步伐、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和觉醒、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近代化进程等角度分析。32、(1)中国:购买和使用工业产品和军需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