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12文言文阅读之纪事类-(原卷版+解析)(新高考版)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12文言文阅读之纪事类-(原卷版+解析)(新高考版)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12文言文阅读之纪事类-(原卷版+解析)(新高考版)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12文言文阅读之纪事类-(原卷版+解析)(新高考版)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12文言文阅读之纪事类-(原卷版+解析)(新高考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12文言文阅读之纪事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晋安帝隆安四年。初,陇西李暠好文学,有令名。尝与郭黁及同母弟敦煌宋繇同宿黁起谓繇曰君当位极人臣李君终当有国家有马生白额驹此其时也及孟敏为沙州刺史,以暠为效谷令。宋繇事北凉王业,为中散常侍。孟敏卒,敦煌护军冯翊郭谦、沙州治中敦煌索仙等以暠温毅有惠政,推为敦煌太守。暠初难之,会宋繇自张掖告归,谓暠曰:“段王无远略,终必无成。兄忘郭黁之言邪?白额驹今已生矣。”暠乃从之,遣使请命于业,业因以暠为敦煌太守。右卫将军敦煌索嗣言于业曰:“李暠不可使处敦煌。”业以嗣代暠为敦煌太守,使帅五百骑之官。嗣未至二十里,移暠迎己。暠惊疑,将出迎之,效谷令张邈及宋繇止之,曰:“段王暗弱,正是英豪有为之日。将军据一国成资,奈何拱手授人?嗣自恃本郡,谓人情附己,不意将军猝能拒之,可一战禽也。”暠从之,先遣繇见嗣,啖以甘言。繇还谓暠曰:“嗣志骄兵弱,易取也。”暠乃遣邈、繇与其二子歆、让逆击之,嗣败走,还张掖。暠素与嗣善,尤恨之,表业请诛嗣。沮渠男成亦恶嗣,劝业除之。业乃杀嗣,遣使谢暠,进暠都督凉兴已西诸军事、镇西将军。义熙元年春正月,西凉公暠自称大将军、大都督,领秦、凉二州牧,大赦,改元建初。暠手令戒诸子,以为:“从政者当审慎赏罚,勿任爱憎,近忠正,远佞谀,勿使左右窃弄威福。毁誉之来当研核真伪,听讼折狱必和颜任理。务广咨询,勿自专用。”七年秋八月,北凉王沮渠蒙逊帅轻骑袭西凉,西凉公暠曰:“兵有不战而败敌者,挫其锐也。蒙逊新与吾盟,而遽来袭我,我闭门不与战,待其锐气竭而击之,蔑不克矣。”顷之,蒙逊粮尽而归,暠遣世子歆帅骑七千邀击之,蒙逊大败,获其将沮渠百年。十二年夏六月,凉司马索承明上书,劝凉公暠伐河西王蒙逊。暠引见,谓之曰:“蒙逊为百姓患,孤岂忘之,顾势力未能除耳。卿有必禽之策,当为孤陈之。直唱大言,使孤东讨,此与言‘石虎小竖,宜肆诸市朝’者何异?”承明惭惧而退。(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蒙逊灭西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与郭黁及同母弟敦煌宋繇同宿/黁起/谓繇曰/君当位极人臣/李君终当有国家有马/生白额驹此其时也/B.尝与郭黁及同母弟敦煌宋繇同宿/黁起谓繇曰/君当位极人臣/李君终当有国家有马/生白额驹/此其时也/C.尝与郭黁及同母弟敦煌宋繇同宿/黁起谓繇曰/君当位极人臣/李君终当有国家/有马生白额驹/此其时也/D.尝与郭黁及同母弟敦煌宋繇同宿/黁起/谓繇曰/君当位极人臣李君终当有国家/有马生白额驹/此其时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在文中指的是古代的文献经典,与今天所说的文学作品的概念略有不同。B.拱手,指两手相合来表示对他人的敬意,也指做某件事不费力,本文指的是后者。C.孤,古代王侯的自称。除此之外,寡人、不榖、官家等皆可用于王侯的自称。D.小竖,又称小竖子、小子,可以指小僮仆,亦可指对人的蔑称,此处指后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暠原无与索嗣正面交锋之意,在效谷令张邈和宋繇的劝说下,决意与之争锋。在宋繇刺探到有利军情的前提下,李暠派遣军队击败了索嗣。B.李暠认为执政者赏罚要慎重,不可任由自己的爱憎来决定,执政者要亲近忠诚的人,要远离邪佞阿谀奉承之人,不要给亲近的人弄权的机会。C.李暠对于行军打仗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打败敌人不一定要用正面迎战的方式,也可以暂时避其锋芒,待到敌人锐气衰竭之后再进行攻击,挫败敌军。D.凉州司马索承明上奏章劝西凉公李暠攻讨河西王沮渠蒙逊,李暠在接见索承明的时候,直截了当地拒绝了索承明要求讨伐沮渠蒙逊的要求。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毁誉之来当研核真伪,听讼折狱必和颜任理。(2)蒙逊为百姓患,孤岂忘之,顾势力未能除耳。5.李暠能够打败沮渠蒙逊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诸葛亮将入寇,与群下谋之。丞相司马魏延曰:“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长安中惟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帝遣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军郿。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始,魏以汉昭烈既死,数岁寂然无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朝臣未知计所出。帝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郃督之,西拒亮。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谡之未败也,裨将军巴西王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及败,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守,张郃疑其有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亮既诛马谡及将军李盛,平特见崇显。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B.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C.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D.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右,也称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古人以西为右,以东为左。B.昭烈,是蜀汉先主刘备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时候特起的名号。C.参军,东汉末开始出现的官名,是“参某某军事”的简称,是诸王及将帅的幕僚。D.行,是兼任的意思。表示兼代官职的词语还有兼、领、署、权、判、假、摄、守等。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准备攻打魏国,于是与下属谋划,魏延献出了自己的计策,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冒险,途中没有平坦的大道,决定不予采纳。B.诸葛亮十分器重喜欢谈论军事计谋的马谡,不顾刘备的临终告诫,出军祁山时委任马谡为先锋,而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经过考验的人。C.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调度,放弃水源上山驻扎,最后被敌军打败;后马谡被依法处斩,诸葛亮亲自前往祭奠,还抚恤他的子女。D.王平战前一再劝谏,却不被马谡采纳,战后率领部下千人擂鼓把守营地,使魏军不敢进逼,并收拢各营残兵返回蜀国,受到尊崇。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2)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10.魏延所献之计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认识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王曰:“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祝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闻。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主之志,臣敢不听令。”(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B.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C.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D.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和泛指的“中原”含义相同。B.祝发,指断发,削去头发,是古代中原地区以外的少数民族的习俗和装束。C.圣人,文中指安邦定国、以民为本、德行高尚之人,与《师说》“圣人无常师”的“圣人”含义相同。D.稽首,古代最隆重的跪拜礼。“稽”有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指的是头触地且停留一会儿。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想继承赵简子、赵襄子的事业,开发胡、狄地区,但又担心别人不理解;他想通过胡服骑射的方式来强大赵国,又担心别人会议论批评。B.肥义认为谋事如果犹豫不决的话就不会成功,采取行动的时候如果瞻前顾后就很难有成果,赵王如果下定了决心就不要顾虑他人的批评,去执行即可。C.赵武灵王下令全国实行胡服政策,而且要亲自改穿胡服上朝,为了更好地推行胡服政策,赵王派王孙绁向公子成转达了希望公子成也穿胡服上朝的愿望。D.公子成认为自己愚昧无知,理解不了赵武灵王的旨意,只知道陈述世俗之人的言论,但是他要继承赵简子和赵襄子的遗愿,完成先主强大赵国的心愿。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2)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15.请根据文本概括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胡服骑射的理由。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帝深疾浮华之士,诏吏部尚书卢毓曰:“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耳。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诏散骑常侍刘卲作考课法。卲作《都官考课法》,诏下百官议。司隶校尉崔林曰:“夫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远。若大臣能任其职,式是百辟[注]则孰敢不肃,恶在考课哉!”黄门侍郎杜恕曰:“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举、试辟公府,为新民长吏,转以功次补郡守者,或就增秩赐爵,此最考课之急务也。至于公卿及内职大臣,亦当俱以其职考课之。且天下至大,万机至众,诚非一明所能遍照;故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体,相须而成也。是以古人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职办课,可以致雍熙者哉!”司空掾北地傅嘏曰:“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本纲未举而造制末程,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议久之不决,事竟不行。臣光曰: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是故求之于毁誉,则爱憎竞进而善恶混淆;考之于功状,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为人上者至公至明,则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无所复逃矣。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有删改)[注]百辟:指百官。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为A治B之C要D莫E先F于G用H人I而J知K人L之M道N圣O贤P所Q难R也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课,指按一定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分等,以决定其升降赏罚。B.廊庙,原指殿下屋和太庙,后多指代朝廷或朝廷栋梁之材,文中指后者。C.不行,此处指没有实行,与《陈情表》中“九岁不行”的“不行”意思不同。D.竞,争相,与《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竞”意思相同。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痛恨华而不实之士,认为名声犹如地上的画饼,只能用来招揽寻常人才,却无法识别能人异士。B.明帝认为不应按名声选拔人才,卢毓则认为先按名声任命官员,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对其加以检验。C.司马光和卢毓都反对只用赞誉或毁谤的舆论来决定官员晋升和罢免,二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办法。D.司马光认为上位者的至公至明才是识别人才的根本,与依法考课相比,司马光显然更重视“人治”。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2)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20.大臣们针对《都官考课法》提出了哪些不同意见?请简要概括。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襄公二十九年,子展卒,子皮①即位。于是郑饥而未及麦,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粟,户一钟,是以得郑国之民。宋司城子罕闻之,曰:“邻于善,民之望也。”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宋无饥人。叔向闻之,曰:“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庚子,子皙以驷氏之甲伐而焚之。伯有奔许。子皮曰,“推亡固存,国之利也。罕、驷、丰同生。伯有汰侈,故不免。”驷带伐之。皆召子产②。子产曰:“兄弟而及此,吾从天所与。”伯有死于羊肆,子产枕之股而哭之,敛而殡。子驷氏欲攻子产,子皮怒之曰:“礼,国之干也,杀有礼,祸莫大焉。”乃止。三十年,子皮授子产政,辞曰:“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子皮曰:“子善相之,国无小,小能事大,国乃宽。”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子皮曰:“善哉!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听子而行。”子产曰:“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昭公十三年,子产闻子皮卒,哭,且曰:“吾已,无为为善矣,唯夫子知我。”(节选自《左传》)[注]①子皮:罕氏,郑国执政的卿大夫;他与文中的子皙(驷)和伯有(丰)是兄弟关系;子产:复姓公孙,名侨,郑国大夫。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B.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C.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D.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公,指鲁襄公,《左传》以《春秋》为本,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述历史。B.“户一钟”的“钟”,与《鱼我所欲也》中“万钟于我何加焉”的“钟”含义不同。C.庚子,文中指庚子年,我国古代以天干与地支配合记录时间,包括年月日时。D.驷氏之甲的“甲”指军队,与《诗经·无衣》中“修我甲兵”的“甲”不同。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皮在郑国遭遇饥荒的时候,开仓赈济百姓,措施得当,赢得民心;宋国的司城子罕效仿他的做法,帮助百姓顺利的渡过饥荒。B.伯有失德,子皙带兵攻伐伯有,伯有败逃;子皮认为他和子皙、伯有为兄弟,应顺应天道,子产也这样认为,故没有救援伯有。C.伯有败亡后,子产悲伤痛哭,敛葬了伯有的尸体;子皙听说后想发兵讨伐子产,子皮对此很生气,认为不合礼制,制止了子皙。D.子皮执政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干,他在百姓民生、尊崇礼义等方面都做出了正确的决断,并得到了认可。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叔向闻之,曰:“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2)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25.为什么子皮认为子产“忠”?请简要说明。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郭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泰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与等辈避雨树下,容独危坐愈恭;泰见而异之,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泰谓为己设;容分半食母,余半庋置,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泰曰:“卿贤哉远矣!郭林宗犹减三牲之具以供宾旅而卿如此乃我友也起对之揖劝令从学卒为盛德钜鹿孟敏,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泰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泰以为有分决,知其德性,因劝其游学,遂知名当世。其余或出于屠沽、卒伍,因泰奖进成名者甚众。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吾始见子之面,而今以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陈留左原,为郡学生,犯法见斥。泰遇诸路,为设酒肴以慰之。谓曰:“昔颜涿聚,梁甫之巨盗,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卒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余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原纳其言而去。或有讥泰不绝恶人者,泰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原后忽更怀忿结客,欲报诸生。其日,泰在学,原愧负前言,因遂罢去。后事露,众人咸谢服焉。(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郭林宗犹减/三牲之具以供宾旅/而卿如此/乃我友也/起/对之揖劝/令从学/卒为盛德B.郭林宗犹减三牲之具以供宾旅/而卿如此/乃我友也/起/对之揖/劝令从学/卒为盛德C.郭林宗犹减/三牲之具以供宾旅/而卿如此/乃我友也/起/对之揖/劝令从学/卒为盛德D.郭林宗犹减三牲之具以供宾旅/而卿如此/乃我友也/起/对之揖劝/令从学/卒为盛德/2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之何益”的“视”指对待,与《六国论》中“子孙视之不甚惜”的“视”意思相同。B.卒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百人为卒。泛指军队和基层部队,也可指士兵。C.童子,文中指未成年人。古时还指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如《促织》中“操童子业”。D.经师,文中指讲授经书的老师。旧时也是道教执事的称谓,指宫观中专司颂经的道士。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泰当初在洛阳时,还是个无名之辈,后来经符融的介绍结识了李膺,因其聪慧通达,行事缜密而得到李膺的赏识,郭泰的名声也由此震动京城。B.郭泰对茅容在树下避雨的动作、神态感到很惊异,便请求借宿;见到茅容在家里对母亲的至孝表现,郭泰深受触动,对他的举动大加赞赏。C.不仅茅容和孟敏的成名与郭泰的帮助有关,在当时各行各业中有很多人也同样得到了郭泰的称许和引荐,这些人也因此成为社会上有名望之人。D.郭泰因身体不适,使吩附魏昭给自己煮粥,并用恶劣的态度考验他,最后郭泰因非常看重魏昭行事稳重的风格,就把他作为好友来善待。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容分半食母,余半庋置,自以草蔬与客同饭。(2)泰以为有分决,知其德性,因劝其游学,遂知名当世。30.在学生左原的事件处理上,郭泰有哪些成功的做法?请简要概括。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靖郭君①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②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注】①靖郭君: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邑,指古薛城;“君”是封号。②昭阳:楚国令尹。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B.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C.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D.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3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善齐貌辨”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B.“威王薨”中的“薨”字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的“崩”字含义相同。C.“且先王之庙在薛”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庙”字含义相同。D.“动于颜色”与“颜色憔悴”(《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颜色”含义相同。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虽然有缺点,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但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难。B.齐貌辨面对齐宣王的讥讽,从容不迫,讲述了靖郭君的两件往事,便打动了齐宣王。C.靖郭君不惜门客们不满而离去,甚至不听儿子孟尝君的劝告,对齐貌辨优待有加。D.靖郭君审时度势,从薛地回到都城后,韬光养晦,谢绝了齐宣王请他任国相的好意。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2)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35.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有何用意?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呢,其事易。”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令夫工,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令夫商,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资,以知其市之贾,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耞、芟。及寒,击草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耕而疾梧之,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检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桓公曰:“诺。”遂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国既安矣,桓公曰“国安矣,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则难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桓公日:“为之若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国:“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冤振旅,秋以称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国,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选自《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删改)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B.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C.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D.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3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意思是“推辞”,与《木兰诗》“旦辞爷娘去”中的“辞”含义不同。B.“比”意思是“等到”,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含义相同。C.“弟”意思是“弟弟”,与《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含义相同。D.“从事”意思是“劳作”,现在一般指干某项事业,二者含义不同。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被齐桓公任用源于鲍叔的举荐,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的建议,派人从鲁国请回管仲,并亲自到郊外迎接。B.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可以了解不同季节的营销需要,掌握市场的行情,用已有的东西换取缺少的物品,低价买进高价卖出。C.管仲认为如果齐国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这样,齐桓公就不能实现成就一番事业的志向。D.同一个伍的人世代同住一地,从小一起游戏,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面对战争,大家齐力防守,英勇作战。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2)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40.《论语宪问》子曰:“框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请结合文本概述管仲是如何帮助齐桓公的。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须贾①为魏谓穰侯②曰:“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战胜(韩)暴子③,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地,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今王遁楚、赵而讲,楚、赵怒而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救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是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是虑事也。”“《周书》曰:‘维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知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之及楚,赵之兵未任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穰侯曰:“善。”乃罢梁围。(选自《战国策·魏三》,有删节)【注释】①须贾:战国时魏国中大夫。②穰侯:魏冉,亦作魏厓、魏熠,因食邑在穰,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③暴子:战国时韩国名将暴鸢。4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B.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C.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D.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梁”与《信陵君窃符救赵》“为大梁夷门监者”的“大梁”含义相同。B.伐,讨伐,进攻,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秦伐赵”的“伐”含义相同。C.以为,认为,与《石钟山记》“自以为得其实”的“以为”两词含义相同。D.挟,携同,携带,与《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的“挟”字含义不同。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在华阳大败魏国主将芒卯,魏国都城被围困。须贾游说穰侯,貌似为秦国着想,实则是为了保障魏国的利益。B.针对魏国现实,须贾主张魏应避开楚、赵两国单独与秦国讲和,从而使楚、赵两国争相贿赂秦国,进而削弱两国实力。C.须贾认为,上天的宠幸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多次降临到秦国身上,因而秦国应改变靠武力攻打魏国的策略。D.须贾游说穰侯时,从魏、楚、赵、宋、中山等角度出发来分析攻魏的弊端,从而让秦国从魏国大梁撤军。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又走芒卵,入北地,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2)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之及楚、赵之兵未任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45.文中为何说“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①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昔我先王世后稷②,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③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④,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选自《国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注:①櫜(gāo):古时收藏弓箭的袋子。这里用作动词。②稷,谷物泛称;后稷,传说中的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世泛指农官,相传周族的先祖曾长期担任此职。③不窋(zhú):古代周族部落首领。④大毕、伯士、树:相传为犬戎族的首领。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B.先王之于民也/想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C.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D.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载,在本处是句首或句中语助词,与《氓》中“载笑载言”的“载”字意思一样。B.忝,意为“辱没”,该字在本文中的用法与成语“忝列门墙”中的“忝”字不同。C.荒服,古代“五服”之一,称离京师二千到二千五百里的边远地方,亦泛指边远地区。D.让,此处意为“责备”,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字意义不同。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穆王野心勃勃,想要出兵征讨犬戎,祭公谋父为了制止他的错误行为,从“先王耀德不观兵”的基本观点出发进行劝谏,引经据典,很具说服力。B.祭公谋父为了说服周穆王,列举了先王端正品行、敦厚爱民的实例,主张用礼法去教化百姓,最终让百姓感激天子的恩德而畏惧威刑,从而壮大王业。C.商纣王昏庸无道,残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揭竿而起,和周武王一起发动正义的战争,在牧野打败商朝军队,这不是崇尚武力,而是体恤百姓、为国除害。D.祭公谋父认为犬戎的首领一直履行朝见职责,周朝贸然出征讨伐,是废弃先王遗训而使王业败坏;周穆王不听劝告,最终只落得荒服诸侯不再来朝见的结局。4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2)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50.请简要概括祭公在劝谏周穆王时引用周文公颂诗的目的。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12文言文阅读之纪事类1.C

2.C

3.D

4.(1)毁损和赞誉来的时候应该审核查验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审理诉讼、断案一定要脸色和悦顺从道理。(2)(沮渠)蒙逊是老百姓的祸害,我怎么能忘记他,只不过他的势力不能清除罢了。

5.①沮渠蒙逊来攻打李暠的时候,李暠闭门不战,挫其锐气;②战线被拉长,沮渠蒙逊的军队粮草用尽;③李暠在沮渠蒙逊退兵后又派兵拦击,得以大获全胜。【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曾经与郭黁和同母的弟弟敦煌人宋繇住在一起,郭黁起身对宋繇说:“您将来会位居人臣,李暠最终将拥有国家。(当)有母马生下白额毛的小马驹,这就是你们出人头地的时候。“君当位极人臣”主谓宾结构完整,独立成句,据此排除D;“李君终当有国家”中“国家”是“有”的宾语,后面断开,据此排除AB。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寡人、不榖、官家等皆可用于王侯的自称”错。“官家”是臣下对皇帝的尊称,也指朝廷、官府、公家,有时也用来尊称做官的人。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D.“直截了当地拒绝了索承明要求讨伐沮渠蒙逊的要求”错,李暠接见索承明时,虽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并不是直接地拒绝索承明的要求。李暠接见他时是说,如果有必胜之计,那么就直接提出来;如果没有必胜之计,就不要跟自己说要东讨的建议。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1)“研核”,审核查验;“听讼折狱”,审理诉讼、断案;“和颜任理”,脸色和悦顺从道理。(2)“患”,灾难;“岂”,怎么;“顾”,只不过。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准事件。义熙七年秋八月,沮渠蒙逊率领轻骑兵袭击西凉,最终由李暠取得胜利。其有主观上的原因——李暠的对敌策略正确,一是在沮渠蒙逊强势来袭时,李暠选择了闭门不战;二是在沮渠蒙逊退后之际,李暠又采用了追击拦截的策略。其也有客观上的原因——从沮渠蒙逊的角度来看,战线拉得太长,粮草不足,不得不选择退兵。参考译文:晋安帝隆安四年。起初,陇西人李暠爱好研习文献经典,有美好的名声。(他)曾经与郭黁和同母的弟弟敦煌人宋繇住在一起,郭黁起身对宋繇说:“您将来会位居人臣,李暠最终将拥有国家。(当)有母马生下白额毛的小马驹,这就是你们出人头地的时候。等到孟敏担任沙州刺史时,让李暠担任效谷令。宋繇为北凉王段业做事,担任中散常侍。孟敏去世后,敦煌护军冯翊郭谦、沙州治中敦煌人索仙等因为李暠性情温和而有毅力,能够施行仁政,推举他担任敦煌太守。李暠最初感到为难,恰逢宋繇从张掖请假回家,对李暠说:“北凉王段业没有深远的谋略,最终一定不会有大成就的。兄长您忘记了郭黁的话了吗?白额小马如今已经降生了。”李暠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派遣使者向北凉王段业请求任命,段业于是就任命李暠为敦煌太守。右卫将军敦煌人索嗣对段业说:“不可以让李暠占有敦煌。”段业就让索嗣代替李暠担任敦煌太守,让他率领五百骑兵到任。索嗣出发不到二十里,就发文让李暠迎接自己。李暠惊讶疑惑,准备出城迎接索嗣,效谷令张邈和宋繇制止了李暠,说:“段王不明事理、懦弱无能,这正是英雄豪杰建立功业的良机。将军您拥有一个国家现成的基业,为什么要轻易地把它让给别人?索嗣本来就倚仗着敦煌的势力,认为众人依附于他,没有想到将军您最终能和他抗衡,可以进行一次战斗就擒住他。”李暠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先派遣宋繇去见索嗣,用好言好语来引诱他。宋繇出使回来对李暠说:“索嗣高傲自大,军队疲弱,容易攻取。”李暠于是派遣张邈、宋繇和他自己的两个儿子李歆、李让进攻索嗣,索嗣失败逃亡,逃至张掖。李暠平时与索嗣关系好,因此更痛恨他,上表段业请求诛杀索嗣。沮渠男成也痛恨索嗣,进言劝段业杀了索嗣。段业于是杀了索嗣,派遣使者向李暠道歉,进封李暠为都督凉兴已西诸军事、镇西将军。晋安帝义熙元年春季正月,西凉公李暠自己号称大将军、大都督,兼任秦和凉两州的州牧长官,下令大赦,改年号为建初。李暠亲手写了劝诫所有臣子的文书,认为:“从事政务的人应该谨慎审察赏赐与惩罚,不要放任自己的喜爱与憎恨,亲近忠良正直的人,远离奸佞奉承的小人,不要让身边的人私下里玩弄权力,作威作福。毁损和赞誉来的时候应该审核查验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审理诉讼、断案一定要脸色和悦顺从道理。一定要广泛地咨商询问,不要自行专擅任用。”义熙七年秋季八月,沮渠蒙逊率领轻装骑兵袭击西凉,西凉公李暠说:“战争有不必打仗就能使敌人败退的方法,那就是挫败敌方的锐气。沮渠蒙逊刚刚与我们结盟,就突然来攻击我们,我关闭城门不和他交战,等待他们气势用尽再进攻他们,没有不能战胜的。”不久,沮渠蒙逊粮草用尽撤兵,李暠派遣他的嫡长子李歆率领七千骑兵去拦截攻打沮渠蒙逊,沮渠蒙逊大败,西凉俘获了他的大将沮渠百年。义熙十二年夏季六月,凉州司马索承明上奏章,劝谏凉公李暠讨伐河西王蒙逊。李暠接见了索承明,跟他说:“(沮渠)蒙逊是老百姓的祸害,我怎么能忘记他,只不过他的势力不能清除罢了。如果您有必定可以擒拿他的策略,应该跟我陈说一番。只是高呼狂妄的言论,让我去讨伐,这和那些说‘石虎这小子,应该处死刑后暴尸示众’的人有什么区别呢?”索承明惭愧恐惧地退下了。6.B

7.B

8.A

9.(1)诸葛亮亲自统率大军进攻祁山,军阵整齐,号令严明。(2)马谡的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才能,不可委以重任,您可要对他多加考察。

10.①所取之道顺畅,无伏兵,十日内到达长安。②长安守将确实怯懦无能,遇敌逃窜,无抵抗的兵力。③魏延军有粮补给,能在诸葛亮大军到达之前守住长安。【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横门仓库存余的粮食以及离散百姓剩下的谷物,足以供给军粮。等到魏国在东方集结起军队,还需要二十多天时间,而您从斜谷出来(接应),也完全能够到达。这样,就可以一举而平定咸阳以西的地区了。”“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中的“之”在这里是“的”的意思,其中“谷”为中心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合聚”是“聚集,合拢”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昭烈,是蜀汉先主刘备的庙号”错误,“昭烈”是蜀汉先主刘备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途中没有平坦的大道”概述错误。由原文“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可知,诸葛亮只是认为此计很冒险,担心难以成功,而没有提及“途中”是否有“平坦的大道”。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身”,亲自,亲身;“戎陈”,军伍,战阵;“明肃”,严明。(2)“其实”,他的实际才能;“大用”,重用,委以重任;“其”,副词,一定,千万。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可知,所取之道顺畅,无伏兵,十日内到达长安。②由原文“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可知,长安守将确实怯懦无能,遇敌逃窜,无抵抗的兵力。③由原文“横门……亦足以达”可知,魏延军有粮补给,能在诸葛亮大军到达之前守住长安。参考译文:诸葛亮将要攻打魏国,和部众谋划这件事。丞相司马魏延说:“听说夏侯楙是魏武帝的女婿,(此人)胆怯而没有智谋。现在请给我精锐部队五千人,带着五千人的口粮,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进发,至子午道之后折向北方,不超过十天,可以抵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忽然到来,一定会弃城逃跑,长安城中就只有御史、京兆太守了。横门仓库存余的粮食以及离散百姓剩下的谷物,足以供给军粮。等到魏国在东方集结起军队,还需要二十多天时间,而您从斜谷出来(接应),也完全能够到达。这样,就可以一举而平定咸阳以西的地区了。”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的计策,不如平安地从平坦大路上出发,可以平平稳稳地取得陇右地区,有万全的把握取胜而没有忧患,所以没有采用魏延的计策。诸葛亮扬言由斜谷道进攻郿县,命令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充当疑兵,据守箕谷。魏明帝派遣曹真统领关右地区各支部队,驻军郿县。诸葛亮亲自统率大军进攻祁山,军阵整齐,号令严明。起初,魏国认为蜀汉昭烈帝刘备已经去世,数年以来寂静无声,因此丝毫没有防备,而突然听到诸葛亮出兵,朝野畏惧。在这时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都叛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地区惊惧骚乱,朝廷大臣不知所措。魏明帝于是统率步兵和骑兵五万人,派遣右将军张郃督察军队,向西抵御诸葛亮。起初,越巂太守马谡才能和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谈论军事计谋,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蜀汉昭烈帝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的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才能,不可委以重任,您可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仍然不以为然,让马谡出任参军,经常接见马谡谈说议论,从白天一直到夜晚。等到出兵祁山,诸葛亮不任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为先锋,而让马谡督率各军在前,同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调度,(军事)措施杂乱,放弃水源,上山驻扎,而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军队的取水通道,发动进攻,大败马谡,蜀军士卒逃散。诸葛亮进兵没有据点,就攻取西县一千多人家回到汉中。逮捕马谡关进监狱,杀了他。诸葛亮亲自前去祭奠,为马谡之死流泪,抚恤他的子女,像往常一样恩待(他们)。马谡没有失败时,裨将军巴西郡人王平连续规劝马谡,马谡不采纳。等到失败时,部众都四散,只有王平所率领的一千人擂鼓自为守卫,张郃怀疑他设有伏兵,不敢往前进逼,于是王平慢慢收拢各营战败而奔散的残兵,率领将士返回(蜀国)。诸葛亮已经杀了马谡和将军李盛,王平特别受到尊崇。诸葛亮上疏请求自贬三级,汉主刘禅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兼理丞相的职务。(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11.C

12.C

13.D

14.(1)我本来听说君王改穿胡服,因为不才我卧病在床,不能疾行(拜见君主),因此没有及早进谏。(2)然而叔父顺从中原习俗,违背了简主和襄主的遗愿,厌恶改穿胡服,忘记了国家的耻辱,这不是我对您的希望!

15.①服装和礼法应该便民应用;②服装和礼法应因地因时制宜,便民利民,强大国家实力;③采用胡服骑射可以强大赵国,加强防守,报中山之仇。【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君王放弃了这些而袭用边远地区的服装,改变古代的礼教,更改古代的准则,违背人们的心志,背叛圣贤(的教诲),背离中原(的传统),我希望大王考虑一下。“远方之服”为偏正短语,不断开,排除A;“远方之服”作“袭”的宾语,后面断开,且“变古之教”为动宾短语,前面断开,排除B。“畔学者”“离中国”均为动宾结构,句式整齐,故应在“畔”和“离”前断开,排除D。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与《师说》‘圣人无常师’的‘圣人’含义相同”错误,《师说》中的“圣人”应指儒道等各家中那些知行完备、才德全尽、尽善尽美之人。句意: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是他要继承赵简子和赵襄子的遗愿,完成先主强大赵国的心愿”错误。由“今吾欲继襄主之业”“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主之志”可知,要继承赵简子和赵襄子遗愿、完成先主强大赵国心愿的是赵武灵王,并非公子成,但根据“臣敢不听令”可知,公子成最终也表达了要助赵武灵王成就霸业的心志。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佞”,不才,谦称;“趋走”,疾行;“先进”,及早进谏。(2)“恶”,厌恶,讨厌;“望于子”,状语后置,“于子望”;“非寡人所望于子”,判断句。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找准答案区间,文章第5段赵武灵王针对公子成不赞同胡服骑射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赵武灵王以圣人的做法为例,指出服装与礼法应便于应用;其次,以瓯越和吴国为例,指出如果服装和礼法的变化能够使国家强大,就应该变化;最后,指出赵国如果采用胡服骑射将会变得更强,不仅可以防守上党,而且可以雪中山之耻。参考译文:赵武灵王平日闲坐时,肥义坐在旁边陪伴侍奉说:“大王是在考虑天下形势的变化,权衡兵力的使用,怀念(先主)赵简子、赵襄子的功业,盘算(抗击)胡狄的好处吗?”赵武灵王说:“现在我想继承(先主)赵襄子的事业,开发胡、狄地区,但(我的这些想法)始终不被世人理解。如今我想教导百姓穿胡服,训练百姓骑射,但是世人一定会非议我了。”肥义说:“我听说,谋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行动迟疑就不能取得功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摆脱世俗的思想,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讲求高尚道德的人不与世俗相和,建立伟大功业的人不和众人一起谋划。愚蠢的人看不清已成之事,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没有萌芽时就能觉察,大王(按照您的想法)执行吧。”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实行胡服政策有什么疑虑,我是担心天下的人讥笑我。”赵武灵王于是实行胡服政策。派王孙绁告诉公子成说:“我已经改穿胡服而且将穿着(胡服)上朝,希望叔父您也改穿胡服上朝。如今我下令改变服装而您不穿胡服,我担心天下的人议论这件事。”公子成拜了两拜回答说:“我本来听说君王改穿胡服,因为不才我卧病在床,不能疾行(拜见君主),因此没有及早进谏。大王如今下了命令,我坚决对您竭尽忠诚。我听闻:‘中原这个地方,是聪明有远见的人居住的地方,是各种物资财富聚集的地方,是圣贤实行教化的地方,是施行仁义的地方,是诗、书、礼、乐所使用的地方,是奇异精巧的技能试行的地方,是远方国家观摩奔赴的地方,是四方不开化民族崇拜效法的地方。’如今君王放弃了这些而袭用边远地区的服装,改变古代的礼教,更改古代的准则,违背人们的心志,背叛圣贤(的教诲),背离中原(的传统),我希望大王考虑一下。”使者把公子成的话汇报给赵武灵王。赵武灵王说:“我本来听说叔父生病了。”赵武灵王立即前往叔父公子成家亲自向公子成请求:“衣服是便于应用的东西,礼法是便于行事的礼节。因此圣人考察当地的风俗而因地制宜(地制作服装),根据行事的便利而制定礼法,这是用来利惠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的措施。剪断头发,身刺花纹,涂饰手臂,衣襟向左开,这是瓯越民族的风俗。用草汁染黑牙齿,在额上刺画涂以丹青,戴着用鲇鱼皮做的帽子,穿着缝纫粗拙的衣服,这是吴国的风俗。(他们的)礼节服饰不一样,为求便利的想法则是相同的。所以乡情不同,风俗习惯都有变化;事情不同,礼法也要改变。所以圣人主张如果对老百姓有利,不会统一举措;如果对事情有便利之处,不会统一礼法。如今采用便于骑射的胡服,近可以防备上党的形迹,远可以报中山之仇。然而叔父顺从中原习俗,违背了简主和襄主的遗愿,厌恶改穿胡服,忘记了国家的耻辱,这不是我对您的希望!”公子成拜了两次叩头说:“我愚昧无知,没有理解君王的意旨,只知道陈述世俗的言论。如今君主您想继承先主赵简子和赵襄子的遗志,来完成先王的心愿,我怎么敢不服从君主的命令呢。”16.DIN

17.B

18.A

19.(1)一般的人敬畏教化、仰慕善行,这样之后才出名,不应当痛恶这样的人。(2)如果不公不明,那么考绩之法,恰好能够成为徇私、欺骗的凭借。

20.①崔林认为朝廷重臣应尽职尽责,成为百官的榜样,这样就不需要考课了。②杜恕认为不应只靠大臣守职尽责,办理课试,而应靠众臣群策群力。③傅嘏认为明确官员职责、管理百姓才是根本,考核事小。【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治理国家的关键,没有比用人更重要的了;然而识别人才的办法,连圣贤也感到困难。画波浪线部分由两个并列句子构成,“为治之要”“知人之道”分别做句子的主语,应在“要”“道”后分别断开;“莫先于用人”句意完整,做“为治之要”的谓语,应在其后断开;“而”表转折,应紧跟在“知人之道”之前;“圣贤所难也”句意完整,做“知人之道”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故“D”“I”“N”三处需加句读。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指后者”错,文章说“古人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意思是古人说廊庙所需的木材,绝非一根木头就能支撑。此处的“廊庙”,是指殿下屋和太庙,故在文中应指“前者”。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明帝……认为名声……只能用来招揽寻常人才,却无法识别能人异士”错误,原文说“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认为名声“只能用来招揽寻常人才,却无法识别能人异士”的是“卢毓”,而非“明帝”,选项张冠李戴了。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常士”,一般的人;“畏教慕善”,敬畏教化、仰慕善行;“疾”,痛恶。(2)“苟”,如果;“适”,恰好;“资”,凭借。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崔林说“若大臣能任其职,式是百辟则孰敢不肃,恶在考课哉”,崔林认为如果大臣们能尽到他的职责,成为百官效法的榜样,这样就不需要考课了。杜恕说“天下至大,万机至众,诚非一明所能遍照;故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体,相须而成也。……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职办课,可以致雍熙者哉”,杜恕认为天下如此之大,大事如此之多,绝非一盏明灯就能照亮每个角落,所以君王好比是头脑,大臣好比是四肢,必须明白同属一体、互相依赖才能成事的道理。他认为帝王的宏大事业,绝非只靠一个臣僚的谋略。不能只靠大臣守职尽责办理课试,就可以使天下太平和乐。也就是说,他认为不应只靠大臣守职尽责,办理课试,而应靠众臣群策群力。傅嘏说“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设置官吏分担职责,管理百姓,是治国的根本。依照官职考察官员的实际工作,依照规章进行督促检查,是治国的细微末节。参考译文:

明帝对华而不实的士人深恶痛绝,下诏给吏部尚书卢毓说:“选拔举荐人才时,不要唯名是取,名声如同地上的画饼,只能看不能吃。”卢毓说:“凭名声选拔,不足以得到奇异的人才,但可以得到一般的人才;一般的人敬畏教化、仰慕善行,然后才会出名,不应当痛恶这样的人。我既不能够识别奇异的人才,而主事官吏的责任又是根据名次按常规任命官职,只有从以后的实际中检验了。古代以上奏陈事考察言谈,用实际工作考察能力。如今考绩的办法已经废驰,只是凭借赞誉或毁谤的舆论决定晋升和罢免,所以真假混杂,虚实难辨。”明帝接受了他的建议,颁布诏书让散骑常侍刘邵制定考课法。

刘邵制定《都官考课法》,下诏让百官讨论。司隶校尉崔林说:“万目不张,就要拉住它的纲绳;裘毛不整,就要抖动它的衣领。皋陶在虞舜的手下做事,伊尹在商王朝供职,邪恶的人自会远离。如果大臣们能尽到他的职责,成为百官效法的榜样,那么谁敢不恭恭敬敬地尽职尽责,难道在于考核吗?”黄门侍郎杜恕说:“打算让州、郡举行任官考试,必须经由四科,都有实际成效,然后保举,经官府考试征用,任职地方官吏,根据功绩补升为郡守,或者增加禄秩,赐予爵位,这最是考核官吏的当务之急。至于三公九卿及内职大臣,也应当都就他们的职务进行考核。况且天下如此之大,大事如此之多,绝非一盏明灯就能照亮每个角落,所以君王好比是头脑,大臣好比是四肢,必须明白同属一体、互相依赖才能成事的道理。所以古人说廊庙所需的木材,绝非一根木头就能支撑,帝王的宏大事业,绝非只靠一个臣僚的谋略。由此看来,怎么可能只靠大臣守职尽责办理课试,就可以使天下太平和乐呢?”司空掾北地人傅嘏说:“设置官吏分担职责,管理百姓,是治国的根本。依照官职考察官员的实际工作,依照规章进行督促检查,是治国的细微末节。大纲不举而抓细小之事,不重视国家大政方针,而以制定考课之法为先,恐怕不足以区分贤能和愚昧,显示出明暗之理。”于是,久议不决,此事竟没有实行。

臣司马光曰:治理国家的关键,没有比用人更重要的了;然而识别人才的办法,连圣贤也感到困难。所以只好求助于舆论的毁谤或赞誉,于是个人爱憎争相掺杂进来,使善良和邪恶混淆;用档案进行考核,于是巧诈横生,真假不明。总之,识别人才的根本在于主上的至公至明而已。居上位的人至公至明,那么属下有能无能就会清清楚楚地反映在眼中,无所遁形。如果不公不明,那么考绩之法,恰好能够成为徇私、欺骗的凭借。21.D

22.C

23.A

24.(1)叔向听说这些事后,说:这两个人恐怕都能获得国家的执政权,这是民心所归向的啊。(2)我只听说过学好了然后才去管理政事,没听说过就用治理政事的方式来让他学习的。如果真这么做,一定会受到危害。

25.子产推辞了子皮授权,说明了其中的原因;子产能够谏言子皮不要让尹何去任上学习管理政事,陈述其中利害关系。【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伯有喜欢喝酒,造了地下室,并在夜里喝酒,奏乐。朝见的人已经到了,他还没有喝完酒。朝见的人说:“主人在哪里?”他的手下人说:“我们的主人在地下室。”朝见的人都分路回去。“朝至未已”,意思是“朝见的人已经到了,他还没有喝完酒”,“朝至”作主语,“未已”作谓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C;“吾公在壑谷”中,“吾公”作主语,“在壑谷”作谓语和宾语成分,句子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A。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庚子,文中指庚子年”错误,文中为记月日,指“七月十一日”。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子皮认为他和子皙、伯有为兄弟,应顺应天道”错误,结合原文“子产曰:‘兄弟而及此,吾从天所与’”可知,认为“应顺应天道”的是子产,而不是“子皮”。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之”,代词,这些事;“其”,表揣测,恐怕;“归”,归向。(2)“以”,用;“若”,如果;“行此”,这么做。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三十年,子皮授子产政,辞曰:‘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子产推辞了子皮授权,说明了其中的原因。“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子皮曰:“哉!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听子而行。’子产曰……”,子产能够谏言子皮不要让尹何去任上学习管理政事,陈述其中的利害关系。参考译文:

襄公二十九年,郑国的子展去世,子皮即位。当时郑国有饥荒而还没有到麦收,百姓很困乏。子皮用子展的遗命,把粮食赠给国内的人们,每户一钟,因此得到郑国百姓的拥护。宋国的司城子罕听到了,说:“接近于善,这是百姓的期望。”宋国也发生了饥荒,司城子罕向宋平公请求,拿出公家的粮食借给百姓,让大夫也都出借粮食。宋国没有挨饿的人。叔向听说这些事后,说:“这两个人恐怕都能获得国家的执政权,这是民心所归向的啊。”郑国的伯有喜欢喝酒,造了地下室,并在夜里喝酒,奏乐。朝见的人来到,他还没有喝完酒。朝见的人说:“主人在哪里?”他的手下人说:“我们的主人在地下室。”朝见的人都分路回去。七月十一日,子皙带者驷氏的甲士攻打并且放火烧了他的家。伯有逃亡到许国。子皮说:“摧毁灭亡的而巩固存在的,这是国家的利益。罕氏、驷氏、丰氏本来是同胞兄弟,伯有骄傲奢侈,所以不免于祸难。”驷带攻打伯有。两家都召请子产。子产说:“兄弟之间到达这地步,我服从上天所要帮助的一家。”伯有死在买卖羊的街市上,子产给伯有的尸体穿上衣服,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为他号哭,收尸并埋葬。驷氏想要攻打子产。子皮为这发怒,说:“礼仪,是国家的支柱。杀死有礼的人,没有比这再大的祸患了。”于是就停止了。三十年,郑国的子皮把政权交给子产,子产辞谢说:“国家小而逼近大国,家族庞大而受宠的人又多,我不能治理好。”子皮说:“您好好地辅助国政吧。国家不在于小,小国能够事奉大国,国家就可以不受逼迫了。”三十一年子皮想让尹何治理一个城邑。子产说:“尹何年轻,不知能否胜任。”子皮说:“这个人忠厚谨慎,我喜爱他,他一定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到那里学习一下,就会更加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子产说:“不行。你如果喜爱一个人,总是希望对他好,做对他有利的事情。现在您喜爱别人,就想让他来管理政事,这就如同让一个还不会拿刀的人去割肉一样,多半会割伤自己。我只听说过学好了然后才去管理政事,没听说过就用治理政事的方式来让他学习的。如果真这么做,一定会受到危害。”子皮说:“太好了!没有您的话,我还不了解这些。从现在起才知道,这样做还是不够的。从今以后要听您的意见行事。”子产说:“不过我心里认为危险的事情,还是要奉告的。”子皮认为子产非常忠实,所以就把郑国的政事委托给他。子产因此才能治理郑国。昭公十三年,子产听说子皮死了,号哭,说:“我完了!没有人帮我做好事了,只有他老人家了解我。”26.B

27.A

28.D

29.(1)茅容却分了半只鸡给母亲吃,将其余半只鸡搁置在架子上,自己用粗劣的蔬菜和客人一同吃饭。(2)郭泰认为他有分辨和决断能力,了解他的道德品性,因而鼓励他的外出求学,于是最终孟敏成为闻名当世的人。

30.①左原违反法令时,郭泰从人无完人的角度对其进行劝导,使左原虚心接纳建议。②众人非议时,郭泰用对不仁的人赶尽杀绝,会使坏人的危害性更大予以回应。【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郭泰尚且减少对父母的供养来款待客人,而你却是这样,真是我的好友。于是郭泰站起身来,向他作揖,鼓励他读书学习,茅容最终成为很有德行的人。“三牲之具”是“减”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对之揖”的“揖”是上文的动作,“劝令从学”的“劝”是下文的动作,中间需要断开,排除D。故选B。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视之何益’的‘视’指对待”“意思相同”错误,“视之何益”的“视”,看。句意:看它有什么益处。“子孙视之不甚惜”的“视”,看待。句意: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两个“视”意思不同。故选A。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非常看重魏昭行事稳重的风格”错误,根据原文“‘吾始见子之面,而今以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可知,我开始只看到你的表面,从今以后,我知道你的内心了!于是把魏昭当作好友并善意对待。选项“非常看重魏昭行事稳重的风格”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D。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食”,吃;“庋置”,搁置;“草蔬”,粗劣的蔬菜。(2)“分决”,分辨和决断能力;“德性”,道德品性;“游学”,外出求学。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昔颜涿聚,梁甫之巨盗,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卒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余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可知,左原违反法令时,郭泰从人无完人的角度对其进行劝导,使左原虚心接纳建议。根据原文“或有讥泰不绝恶人者,泰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原后忽更怀忿结客,欲报诸生”可知,众人非议时,郭泰用对不仁的人赶尽杀绝,会使坏人的危害性更大予以回应。参考译文:

郭泰,字林宗,是太原界休人。郭秦刚到京都洛阳游学时,当时的人并不认识他。陈留人符融一见他就赞叹惊异,于是将他推荐给河南尹李膺。李膺跟他见面后说:“我所见到过的读书人很多,却从来没有遇到过像郭林宗这样的人。他聪慧通达,为人高雅,思维镇密,学识广博,在今天的华夏,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便和他结交为好友,于是郭泰的名声震动京城洛阳。

茅容,已经四十多岁,在田野中耕作时和一群同伴到树底下避雨,茅容独自端正地坐着,(神色)更加恭敬;郭泰见此情景,大为惊异,因而向茅容请求借宿。第二天,茅容杀鸡作为食物,郭泰以为是为自己准备的;茅容却分了半只鸡给母亲吃,将其余半只鸡搁置在架子上,自己用粗劣的蔬菜和客人一同吃饭。郭泰说:“你的贤良远远地超过了普通人!我郭泰尚且减少对父母的供养来款待客人,而你却是这样,真是我的好友。”于是郭泰站起身来,向他作揖,鼓励他读书学习,茅容最终成为很有德行的人。钜鹿人孟敏,在太原郡客居,肩上扛的瓦罐掉在地上,他一眼不看便离开了。郭泰见此情景,问他为什么这样,孟敏回答说:“瓦罐已经破碎了,看它有什么益处!”郭泰认为他有分辨和决断能力,了解他的道德品性,因而鼓励他外出求学,于是最终孟敏成为闻名当世的人。其他人,有的是屠户出身,有的是卖酒出身,有的是士卒出身,经由郭泰称许、引荐而成名的很多。

陈国少年魏昭向郭泰请求说:“教授经书的老师容易遇到,但传授做人道理的老师却难遇到,我愿意跟随在您的身边,给您洒扫房屋和庭院。”后来,郭泰曾因身体不适,命魏昭给他煮稀饭,稀饭煮好以后,魏昭端给郭泰,郭泰大声呵斥魏昭说:“你给长辈煮稀饭,不存敬意,使我不能进食!”将杯子扔到地上。魏昭又重新煮好稀饭,再次端给郭泰,郭泰又呵斥他。这样一连三次,魏昭的态度和脸色,始终没有改变。郭泰才说:“我开始只看到你的表面,从今以后,我知道你的内心了!”于是把魏昭当作好友并善意对待。

陈留人左原,是郡学的学生,因违反法令,被郡学斥退。郭泰在路上遇见他,特地摆设酒和菜肴来安慰他,说:“从前,颜涿聚原是梁甫地区的大盗,段干木本是晋国的大市侩,可是,他们最终分别成为齐国的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