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实践研究_第1页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实践研究_第2页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实践研究_第3页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实践研究_第4页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实践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成果简介: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实践研究一、课题的提出: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径之一。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学习的工具,是幼儿的第一本书。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二、研究目标:1、丰富区域活动,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环境”的教育课程。2、研究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形式和组织策略,充分发挥区角活动的价值、功能。三、研究内容1、如何通过投放材料使活动区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率?2、研究投放材料的来源、种类。3、研究材料的数量、调换时间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四、研究范围和对象平湖市实验幼儿园中班全体幼儿。五、研究过程:(一)确立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依据。1、围绕幼儿的生活、兴趣投放材料。2、结合主题活动投入相应的材料。3、结合班级特点及幼儿活动需要投放活动材料。(二)材料的分类和收集1、材料的分类:将材料分成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2、材料的收集制作。通过家长和幼儿收集、教师引导收集、制作。(三)材料在活动区中的投放。1、注重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阶段发展的目标相一致。2、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兼顾个别差异,避免一刀切。3、投放的材料丰富且功能多样性。4、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调整补充材料。六、课题研究的成效(一)提高了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幼儿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此项课题的实践研究,幼儿对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更浓厚了,参与活动的时间更持久了。幼儿天生好奇,好动,喜欢注意新奇事物的特点,为幼儿提供适宜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不仅提高了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材料满足了他们的操作欲望,使他们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因此,不再出现那种幼儿中途更换区角的现象。(二)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操作材料,创设启发性的操作途径,引导幼儿观察一些相同材料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现象和变化,这也就大大满足了幼儿的操作兴趣和探索欲望。(三)增强了幼儿参与活动的规则意识。随着各项规则的不断完善,幼儿们也逐渐养成了有条不紊地积极投入活动区活动的习惯,在活动中他们习惯了有序提取材料,现在每次区角活动结束后,老师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手忙脚乱地收拾,整理材料,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有序,真正体现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各项能力得到发展。研究方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方案平湖市实验幼儿园中班课题组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不但关注各年龄段幼儿共同发展的轨迹,更关注的是幼儿的个体,关注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每个幼儿的特质,认可每个幼儿的个性。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径之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在活动室中划分若干区域,创设尊重个体差异,关怀每个孩子的环境,通过提供、控制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亲身体验的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学习的工具,是幼儿的第一本书。不同的材料会与幼儿进行不同的“对话”,体现其不同的教育价值。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我园是一所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幼儿园一直非常重视区域活动的开展,并将此作为园教研重点,在小班时我们开展了以“主题教育在区域活动中渗透”为重点的教研活动,通过一年的学习、研究,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教科研经验,同时我们发现,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基础,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关键。我们也深深意识到我们的教育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更新,怎样有效地利用“环境”这一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还有待于开发。我们将结合实际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二、研究目标、内容。研究目标:进一步丰富区域活动,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环境”的教育课程。研究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形式和组织策略,发挥区角活动的价值、功能。3、探索创设具有科学特色的教育环境,研究材料投放在美工区、生活区、探索区、操作区等环境中的教育暗示作用,初步形成区域特色。研究内容: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以多元智能理论、蒙台梭利教学法为指导,以“完整儿童”为目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进行研究:材料的投放与目标相结合。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要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紧相连,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之中,这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点。即在材料投放时,教师要针对当前各领域的具体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材料的投放与幼儿年龄相结合。在选择和投放材料时,要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3、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和递进性。(1)材料的投放应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因材施教。(2)根据幼儿操作的熟练程度,不断调整难度,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三、研究的方法。本课题以行为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等手段。1、行为研究法:研究幼儿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针对幼儿实际操作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充分了解有关情况,不断提出问题,及时总结分析,充实或修正方案。我们将采用单个教师的教育行为研究和协作性的行为研究,最大程度发挥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相互反馈功能,从而使研究的价值增生。2、观察法:我们将深入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反应和表现;观察分析幼儿对材料的反应;捕捉幼儿的兴奋点;积累幼儿智力、语言、情感、思维、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性资料。3、个案研究法:选择典型的、代表性的个案,研究各个体能力、个性品质、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四、研究对象。中班年纪组。五、课题的组成由中班年纪组的老师组成本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人员如下:组长:沈妤(策划、管理)副组长:薛燕(指导)组员:王海、刘亚平、过燕、张磊(调查、收集资料)六、研究的优势。我园是一所省示范性幼儿园,具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每个活动室都非常宽敞,有利于区域活动的开展。同时我们教研组拥有一支科研积极性高,具有奉献精神的青年教师队伍。教师中100%为大专学历,并都在参加本科自考,有四名教师的课题研究在市、县获奖。七、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第一阶段:(2004年5月——8月)1、完成课题申报工作。2、课题组成员培训。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第二阶段:运行实施阶段:(2004年9—2004年12月)1、加快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1)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有关多元智能理论、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学习培训。(2)收集、学习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2、组织教师开展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情况的交流。3、通过研究、比较材料在不同的区角进行不同形式的投放的差异性变化,利用观察法记录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总结。4、作好阶段性小结,调整下阶段的工作。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05年2月——6月)1、根据调整的计划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收集各类资料。2、撰写研究报告。2004年5月主体报告: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实践研究平湖市实验幼儿园沈妤课题实施的背景及现实意义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径之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在活动室中划分若干区域,创设尊重个体差异,关怀每个孩子的环境,通过提供、控制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亲身体验的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学习的工具,是幼儿的第一本书。不同的材料会与幼儿进行不同的“对话”,体现其不同的教育价值。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研究的预期目标1、丰富区域活动,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环境”的教育课程。2、研究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形式和组织策略,充分发挥区角活动的价值、功能。研究内容1、如何通过投放材料使活动区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率?2、研究投放材料的来源、种类。3、研究材料的数量、调换时间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四、研究范围和对象平湖市实验幼儿园中班全体幼儿。五、研究方法1、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观察法。具体方法如下:(1)根据中班主题活动的具体内容,不断调整各活动区的内容,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2)教师采用观察法,认真观察幼儿活动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调整、补充材料。2、时间:2004年5月——2005年8月六、研究情况简介(一)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依据。1、围绕幼儿的生活、兴趣投放材料。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因此,创设活动区投放材料应从幼儿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区角的内容应追随幼儿的经验与发展。玩沙时意外地发现有几个孩子的兴趣不在玩沙上,而是在沙里寻找着各种各样的宝贝——贝壳、石头,并且小心地将之藏起来,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一个区域“好玩的贝壳、石头”,将孩子们找到的贝壳和石头摆放在一起,孩子们比较着贝壳和石头的不同,述说着原因。家长和孩子们将从海边带回的各种贝壳带来,幼儿园装修时留下的形态各一的鹅卵石也不断充实着这个区域,孩子们在这区域里流连往返,摆弄着贝壳、石头,装饰着贝壳、石头,“好玩的贝壳和石头”成了孩子们一直喜欢的区域。2、结合主题活动投入相应的材料。新课程的实施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的,特别强调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创设能满足儿童各方面发展需要的教育性环境,是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新课程每个主题目标、内容后面都对环境创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特别是活动区的设置、材料的投放的要求更具体全面,可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主题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我们根据具体的要求,在每个主题活动中调整区域活动的内容,投放材料,并设置重点区,关注重点区。如:“绿色家园”主题活动中,我们投放了大量废旧材料及废旧材料制作品,以美工区为重点区;“爸爸妈妈真好”主题活动中,我们以角色游戏区为重点区,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中材料的再次充实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父母职业的辛劳,产生了关爱和感谢父母的情感;在春季的几个连续的主题活动中以自然角为重点区,自然角里一直引发幼儿观察、记录的兴趣,在种植、饲养过程中学会了关心、爱护小动物。3、结合班级特点及当前的热点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我们中班年纪组在小班活动总结时得出各类活动的开展对孩子能力、自信心等方面起着不小的作用。所以在开学初各班老师征求孩子的意见后,又在中班家长会上发动家长的资源,征询每月的重点活动,制定出活动计划,并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投放相应的材料。开学初雅典奥运会刚刚结束,孩子们对奥运会还记忆犹新,各班都创设了“雅典奥运会”专栏,从奥运会这一话题出发,9、10月开展了我是奥运小选手活动,各班的午睡室里摆满了孩子们带来的自行车、滑板车等,赛车比赛、30米快跑比赛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中班年纪组的“故事宣讲团”活动使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看:每天的午餐后,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地在边看书边讲故事,在为去姐妹班讲故事而努力,孩子们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飞行棋比赛”、“拼图比赛”使孩子们在合作中提高。(二)材料的分类和收集1、材料的分类我们将投入到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分为三大类: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成品材料:以积塑、积木、穿线板、拼插板为主以及幼儿动手操作材料.自然材料:比如石子、布、树叶、贝壳、稻草、种子、纸杯、豆类、吸管、小铁丝、毛线、木块植物的果实树叶等.一些垂手可得的自然材料,并能根据材料特点出发加以利用。废旧材料:各类纸盒、饮料瓶等,以及各区角的自制材料,合理地设计活动材料,将废旧材料变废为宝。2、材料的收集制作途径一:通过家长和幼儿收集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主题活动相关的材料。各类自然材料、废旧材料、知识面的材料等。途径二:教师引导收集通过教师收集活动区材料主要通过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引导作用实现。途经三:制作。(1)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如:拓印的纸币、手工作品、拼图等。(2)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的:布制作的点心、纸盒建筑等。(3)教师制作的:各类学具、教具。(三)材料在活动区中的投放。1、注重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阶段发展的目标相一致。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以及课程(主题或领域)的需要来拟订区域目标,并有针对地投放蕴涵教育目标的材料。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适宜性,并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即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的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2、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兼顾个别差异,避免一刀切。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也就是指材料的“细化”。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的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识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同时教师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愉快地投入活动。如:中班排序活动,教师可提供不同维度的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能力弱的幼儿可挑选只按一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如按回形针的颜色排序;能力中等的幼儿可选按二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又如:中班的“玩磁铁“游戏,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也是精心考虑细化分解的,在幼儿操作之初,教师提供各种可实验的材料,让幼儿吸一吸,哪些能吸住,哪些不能吸住并进行分类;接着教师提供的材料是让幼儿运用磁铁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更快地找到小沙里的铁钉,如何取出可乐瓶中的回形针等。这样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摆弄中,不仅了解了磁铁的性能,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由于我们在每一个区角考虑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兼顾个别差异,因此每到区角活动时间我们的孩子总能在众多的区角中找到自己发挥的场地,总会在活动过程中看到他们成功喜悦的表情,随着活动开展的层层递进,孩子们的能力水平也相应提高。3、投放的材料丰富且功能多样性。幼儿在活动中乐意选择灵巧、形象、能反复摆弄的材料。故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考虑材料的特征,多提供牢固、易于变化的一物多玩的材料;材料投放的数量要根据幼儿活动的特点灵活而定。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而主要是希望从中得到快乐。”对于幼儿喜欢玩的活动材料要投放足够的数量,以免发生争抢的现象。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的材料可以一下子都投放出来,给幼儿大量选择的机会,有的则要按照难易分批进行投放,让幼儿通过练习都有不同程度地进步。活动区内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以数学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为例,我们将扩展幼儿数学经验的材料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提供充足的、专门为幼儿接触数学而设计的教玩具。是专门为幼小孩子接触与学习数学而设计的,带有一些传统与经典意味的现成的教玩具。例如:数字长棒、各种图形板、分类盒、数字串珠等。(浙幼师校工厂提供的适合各年龄的数学教具)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自己设计、制作一些情境性强,学习内容指向明确的数学教具。(2)挖掘让孩子感到亲切的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如孩子外出郊游捡回来的树叶、花瓣、石头,主题活动中带来的各类种子、废旧的瓶子、盒子、纽扣、纸杯、小勺等各种生活用品,都是天然的计数、分类、做式样的好材料,都成为了孩子探究、感知数学概念的把玩不厌的材料。日历、月历是幼儿理解时间的顺序性、不可逆性等等的天然工具。每天天气情况的记录积累下来的数据(日期、气温、天气情况等),可以用来让幼儿感知时间、温度变化。(3)让孩子接触和体验成人用的真实的数学工具。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些这样的材料,如:尺(卷尺、直尺、三角尺)、秤、天平和砝码、大小不一的量杯、各种计时工具、计算器等等。让幼儿在好奇中产生探索的愿望,并在探索中发现有趣的现象和规律。在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材料的同时,我们也比较注重材料的功能多样性,使同一材料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在“点心区”我们提供了各种小豆子,这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豆子,不仅可以起到装饰“点心”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根据这些豆子的形状、大小、颜色来进行排序和分类。提供丰富而多样的功能材料,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同时也使幼儿在与众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通过看看、听听、试试、比比、想想中提升思维能力,理解事物的多样化,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和发展。4、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调整补充材料。教师在设计区角活动内容,投放操作材料时,总是通过观察幼儿和投放的材料的互动过程获得信息。当出现问题时,就需要从教学目标、幼儿发展水平和材料对幼儿和目标的适宜性等三个角度考虑问题,获得三方面的评价综合信息,目标是否合适?孩子是否喜欢材料?材料与教学目标是否匹配?并且通过与孩子的谈话,了解感受和体验,决定下一步的做法:是降低要求?是增加材料的操作难度层次?还是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进行同一难度的另一个活动以满足他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活动材料。研究成果(一)提高了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幼儿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此项课题的实践研究,幼儿对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更浓厚了,参与活动的时间更持久了。幼儿天生好奇,好动,喜欢注意新奇事物的特点,为幼儿提供适宜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不仅提高了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材料满足了他们的操作欲望,使他们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因此,不再出现那种幼儿中途更换区角的现象。比如:在“表演区”,由于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适宜的表演的服饰,道具[有许多是幼儿自己制做的],因此,在这一区角的孩子总能玩出一些新的花样来,他们会时装走台、会演话剧,会开演唱会等等,他们再也不会因为枯燥乏味而中途离开。从幼儿参与其他区角活动记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幼儿对区角活动的兴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参与活动的时间不断延长。(二)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操作材料,创设启发性的操作途径,引导幼儿观察一些相同材料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现象和变化,这也就大大满足了幼儿的操作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科学区,为了让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了解磁铁的特征,我们所提供的材料是层层递进的,首先是让幼儿吸一吸,分一分,接着让幼儿运用磁铁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在材料的提供上就体现出难,易层次,即遵循适度,新型的原则,以旧经验为基础,出现新的材料,调动了幼儿的求知欲,从而更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那些能满足幼儿兴趣,爱好,需要的材料就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面对那些他们即熟悉又有挑战性的材料,他们更能按自己的习惯,能力来尝试活动,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增强了幼儿参与活动的规则意识。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区角中丰富多样的材料如果没有规则的暗示,往往会出现材料杂乱,无序的状况。因此在每一个区角,我们都设置了相应的材料提放和使用规则。例如:(1)固定物品的取放处,让幼儿知道,参与每人活动该到什么地方取材料,便于幼儿独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活动。(2)在一定的区角内活动,即可不影响其他小朋友,又可在自己的活动区内更宽松地玩各种事情。(3)根据每个区角活动的特殊性,制定一些相应的规则,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各项规则的不断完善,幼儿们也逐渐养成了有条不紊地积极投入活动区活动的习惯,在活动中他们习惯了有序提取材料,现在每次区角活动结束后,老师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手忙脚乱地收拾,整理材料,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有序,真正体现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各项能力得到发展。思考与体会(一)让材料充分发挥作用,与幼儿真正互动。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幼儿园区域中的材料怎样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要注重材料投放的数量、空间的摆放、更换的时间等,要善于欣赏和观察孩子,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对材料兴趣的变化和发展。熟悉了解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并以此为依据选择适合幼儿自主学习的自然物质材料。让孩子主动参与自制自选材料的准备、投放,让孩子和材料真正地互动。(二)多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种游戏材料。在选择活动材料时,无论是自制还是现成的,只要材料的特征和功能适合需要,幼儿就愿意选择。可见现成材料还是自制材料,并不影响幼儿的活动。只要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体现幼儿能力差异的自制活动材料,就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为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家长共同制作一些生动形象、操作性强、功能较多的材料,提高幼儿游戏区域的质量,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三)家园配合共促发展。家长工作是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我们开展区域活动的同时,也积极鼓励家长的配合。旨在通过家长的参与,让他们知道废旧物品有再使用价值,并能积极帮助幼儿园收集材料,教育孩子做个有心人,关心集体,保护环境。同时还增强了家园的密切联系。结题证书相关论文:区域活动中数学材料的投放艺术平湖市实验幼儿园沈妤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教师在活动室中划分若干区域,创设尊重个体差异,关怀每个孩子的环境,通过提供、控制材料,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自主自发地开展亲身体验的活动。使孩子在一种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的学习。活动区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形式,让教育更适合幼儿发展的可能性,更适合幼儿学习的特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能关注到每一个幼儿活动过程的差异,发现每一个幼儿的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需要。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说明:幼儿学习数学是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操作,从中抽象出事物的“数”、“形”、“序”等结构关系。实践证明,材料是操作的物质支柱,为幼儿设计提供适宜的数学活动材料,对发展幼儿的思维尤为重要。因而建立一个数学学习的外部环境让幼儿去操作、去探索、去体验,从而积累有关的表象,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区域活动正具备这一条件,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区域活动中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有质量的问题,并且能从不同的方向去认识它们,从而启迪孩子的思维。如何让幼儿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轻松愉快的进行数学学习?如何合理地综合地将学习区与游戏区以及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来为幼儿数学教育服务?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创设一个让幼儿能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合适的环境,让幼儿在自己喜欢的区域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使孩子从幼儿期就开始积累创造的才能,这将对幼儿日后的学习和一生的成长起到长期的积极效应。一、区域活动中数学材料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作用(一)幼儿数学学习的基本特征近年来,幼教工作者开始注意和研究儿童是怎样思维、怎样学习数学的。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说明:幼儿学习数学是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操作,从中抽象出事物的“数”、“形”、“序”等结构关系。人们也认识到,儿童学习知识首先是通过行为把握,即用自己的手、脚来把握对象;接着是图形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最后才是符号把握,即以语言或数量形式去把握对象。对儿童来说,学习数学按照这一顺序是最优的方式。儿童获得数学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二)区域活动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把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列入“科学”领域,并从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广大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在方法上,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和“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新《纲要》的颁布使幼儿数学教育和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转变。下面谈谈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学内容的转变。浙江省教育厅在《纲要》精神指引下组织编写了《幼儿园课程指导》(以下简称新课程),新课程改变了以往分科教学的方法,采用主题形式,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这对幼儿数学教育的改变是非常大的,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比较注重10以内数的认知、组成和加减运算,如今的数学教材是按主题进行编排,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来安排数学内容,将数学教育融入其他学科之中,使幼儿所学的数学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注重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如老教材中班上册有专门的数学课程,其中量的教学中是从感知数、认识数字开始(从“1”—“6”逐渐加深)。而新课程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活动“我升中班了”中“中班的教室在这里”就是让幼儿学习用数字来辨别活动室所处的位置,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并从解决问题中来学习数学,需要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其次是教育组织形式的转变使区域活动中的数学学习作用更大。以往的课程开展专门的数学活动,是全班性的集体教学,以传授法为主的,往往采用教师运用教具进行演示,幼儿理解掌握后用“作业”的形式加以巩固,全班幼儿按一个目标进行学习。如今的主题活动中有的有专门的数学活动,有的没有单独设计的数学活动,但活动中蕴涵着数学的内容。如《我长高了,长胖了》中需要幼儿寻找各种方法来找出最重者、最轻者,其中运用目测、估计、测量工具、数字大小比较等等,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学习,专门的活动课还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兴趣、愿望,将材料投放在区域活动中可使活动继续延续。所以说非正式的数学活动开展是新课程的一大突破。将数学活动渗透在各科教育活动中,渗透在区域活动中。区域活动中能面向全体幼儿,较多地将采用分组、个人的活动形式,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三)区域活动中数学材料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作用区域活动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功能,且倍受幼儿喜爱。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数学活动材料能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因为幼儿学习粗浅的数学知识,发展初步的数学能力,离不开生动而高效的数学材料。经过选择的、运用恰当的操作材料可以增强孩子的理解、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概念的理解。材料使得哪怕是最难的数学概念都成为容易理解的东西,它们让孩子在真实事物与抽象的概念之间建立联系。我们通过分析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根据幼儿自身经验,围绕近期目标设计了大量的数学区域活动游戏,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与操作材料的接触中了解各种材料的特征,形成数、形、时空等概念,拓展幼儿的已有经验,萌发了幼儿的智慧。如:帮助幼儿复习相邻数,我们设计了游戏"美丽的花园",并提供标有数字的花朵和花瓣,让幼儿自由地拼拼、讲讲、议议。设计了“钓鱼”游戏,提供标有数字的小鱼和鱼缸,引导幼儿将钓起的鱼放入比鱼身上的数字大一或小一的鱼缸内。如:复习几何图形,我们设计了“喂娃娃吃饭”、“图形宝宝找家”、“图形棋”等等。在区域活动中设计、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为幼儿对新事物的尝试和探索提供了施展的天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引发了他们独立思考,提高了孩子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数学活动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投放艺术在新《纲要》精神的引领下,实施新课程已经有四年了,我们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理解也逐步清晰起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区域活动是孩子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活动形式。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数学活动材料对幼儿学习数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组织好幼儿的集体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作用,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数学活动材料,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操作、去探索、去体验,让幼儿的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根据教育实践,我们将从专门的数学活动区和其他活动区来谈谈投放数学活动材料的情况。数学活动区的数学材料投放数学活动区是教师在活动区里提供多种多样符合幼儿需要、兴趣的材料,并给予幼儿较大的自由,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首先我们在数学区的环境创设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数、形、序溶入其中,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用美丽多彩的图案表现出来,使数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诱发幼儿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墙饰上的图案用几何图形拼合而成,使幼儿有意无意地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区的环境将幼儿引人了一个数学世界,使他们更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数学的强烈欲望。下面,结合我们的实践谈谈在数学活动区投放材料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投放的材料要有目的性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以及课程(主题或领域)的需要来拟订区域目标,并有针对地投放蕴涵数学教育目标的材料。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适宜性,并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即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的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2、投放的材料要有层次性和递进性幼儿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师应该正确的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现状,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数学活动材料,以满足每一个幼儿的需要,开发每一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如:中班排序活动,教师可提供不同维度的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能力弱的幼儿可挑选只按一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如按回形针的颜色排序;能力中等的幼儿可选按二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如给动物排队(印章)红狗、蓝狗、红狗、蓝狗……;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多种维度的材料排序,如形状、大小、颜色均不同的图形片。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操作结果层次不同,这时,教师一方面要加以肯定、鼓励;另一方面可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思考他人的不同操作结果,以相互影响、促进。3、投放的材料具有丰富性幼儿在活动中乐意选择灵巧、形象、能反复摆弄的材料。故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考虑材料的特征,多提供牢固、易于变化的一物多玩的材料;材料投放的数量要根据幼儿活动的特点灵活而定。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而主要是希望从中得到快乐。”对于幼儿喜欢玩的活动材料要投放足够的数量,以免发生争抢的现象。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的材料可以一下子都投放出来,给幼儿大量选择的机会,有的则要按照难易分批进行投放,让幼儿通过练习都有不同程度地进步。我们将扩展幼儿数学经验的材料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提供充足的、专门为幼儿接触数学而设计的教玩具。是专门为幼小孩子接触与学习数学而设计的,带有一些传统与经典意味的现成的教玩具。例如:数字长棒、各种图形板、分类盒、数字串珠等。(浙幼师校工厂提供的适合各年龄的数学教具)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自己设计、制作一些情境性强,学习内容指向明确的数学教具。(2)挖掘让孩子感到亲切的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如孩子外出郊游捡回来的树叶、花瓣、石头,主题活动中带来的各类种子、废旧的瓶子、盒子、纽扣、纸杯、小勺等各种生活用品,都是天然的计数、分类、做式样的好材料,都成为了孩子探究、感知数学概念的把玩不厌的材料。日历、月历是幼儿理解时间的顺序性、不可逆性等等的天然工具。每天天气情况的记录积累下来的数据(日期、气温、天气情况等),可以用来让幼儿感知时间、温度变化。(3)让孩子接触和体验成人用的真实的数学工具。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些这样的材料,如:尺(卷尺、直尺、三角尺)、秤、天平和砝码、大小不一的量杯、各种计时工具、计算器等等。让幼儿在好奇中产生探索的愿望,并在探索中发现有趣的现象和规律。(二)非专门数学活动区数学材料的投放。游戏,也能够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积累数学经验,巩固数学方法,领悟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引导幼儿进行区角活动时,教师可巧妙的应用多种方法,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数学材料渗透在其它区角的活动中,以引起幼儿对数学环境的兴趣,为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服务。在非专门数学活动区投放的材料要注意渗透性、适宜性和随机性。1、材料投放的渗透性其他活动区中投放的材料也能将孩子们的数学活动融入其中,如在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棋类区、角色区中都能投放渗透数学知识的材料,使孩子们在剪剪画画中感知理解数学、在讲讲做做玩玩中感知理解数学、在对弈竞赛中感知理解数学、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积累经验。例如:社会性区域中“小超市”中的各类材料渗透着数学活动,首先引导幼儿将商品分类摆放;其次,顾客在与售货员的货币与商品的交换中可运用数学知识;再次,商场的物品可组织幼儿制作,如将制作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纸盒加以装饰充作商品;将幼儿用橡皮泥制作的球体作汤圆等。在这一系列游戏活动中,巧妙地和数学内容相结合,使幼儿分类、点数、比较、运算的能力得到运用,需要幼儿运用以往的生活经验,并结合前期活动中的有关数学知识,实现从数学到生活的迁移。幼儿从解决游戏、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提高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适宜性,并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即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的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与本区域活动相匹配的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例如“倾听表达”区中各类图书、电话机都是本区域适宜的材料。图书角各类图书的分类摆放,书本的数量等是渗透数学知识的。在开展主题活动《我们都是好朋友》时,我们增设了电话超市,它的创设就更有新意。首先要提供多部废旧电话机,电话机上的数字按纽就是幼儿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较好活动材料;其次投放写有各种号码的电话簿,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活动中情景的需要,给特定的对象打电话,可以打给小兔、小猴,或是遇到危险打报警电话、火警电话等等,孩子们看着号码拨打电话时就是对数字的运用和巩固;再者提供笔和纸让孩子制作自己的名片,书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更有利于孩子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提升数学能力,这样的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正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在这些过程中,孩子的想象能力、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在生活中运用数字、学习数字的能力。3、材料投放的随机性。非数学活动区投放的数学活动材料要具有随机性,是在根据活动内容随机投放的。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投放操作材料时,总是通过观察幼儿和投放的材料的互动过程获得信息。当出现问题时,就需要从教学目标、幼儿发展水平和材料对幼儿和目标的适宜性等三个角度考虑问题,获得三方面的评价综合信息,目标是否合适?孩子是否喜欢材料?材料与教学目标是否匹配?并且通过与孩子的谈话,了解感受和体验,决定下一步的做法:是降低要求?是增加材料的操作难度层次?还是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进行同一难度的另一个活动以满足他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活动材料。例如:在运动娱乐区中玩的“钓鱼”游戏,我们投放的是各种颜色、大小的鱼,孩子们可以随意地玩,开始孩子们玩的兴趣很浓,随着玩的次数增多孩子们已经没多大兴趣了;在孩子们感知过数量大小、认识过数字后,我们在“钓鱼”区中增加了标有数字的小鱼和鱼缸,引导幼儿将钓起的鱼放入相同数字的鱼缸里;在孩子掌握后又可提升难度,将钓起的鱼放入比鱼身上的数字大一或小一的鱼缸内,学习相邻数等等。投放的材料随着目标的变化而及时调整,随着孩子能力的不同、兴趣的增减而不断改变。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结合主题活动目标精心地为幼儿创设和设计适合的区域,并在各区域内投放适宜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幼儿在条件环境的诱导下,自选学具、自发地进行探究,幼儿情绪愉快地进行自由无负担的学习,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活动区中先进的教育观念正逐渐落实于具体的行动,多元化的区域活动,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成具体的,使单一的变成多样的,使乏味的变成有趣的,将孩子引入了魅力无限的数学世界,以此走向智慧之路。主要参考文献: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第123-140页。2、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信息中心等编写:专题《建构主义取向的幼儿数学教育》,《学前教育信息与研究》,中国福利会,2004年第1期,第11—20页。3、王跃进等:《幼儿数学教育之我见》,《幼儿教育》,1993年第5期。

4、赵静等:《关于幼儿数学教育环境的创设》,《学前教育》,2005年第5期,第6、7页。5、黄瑾、陈静等:《社会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的启示》、《从“生活中的数字”看教师的作用》,《幼儿教育》杂志,2005年第6期,第6、7、15页。2005年园级论文比赛一等奖平湖市2005年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经验交流一:让区域成为孩子们的乐园——中班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实验幼儿园中班年级组执笔:张磊“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种思维方式”,幼儿阶段是想象力最丰富、好奇心最盛、动手探索欲望最强的时期,在实施《纲要》改革课程的今天,积极创设活动区,引导幼儿开展区域活动、从中获得主动发展,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存在不少指导上的困惑,主要表现在:1、投放的材料,如何及时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2、孩子多时,教师指导如何支持孩子个性需要和发展?3、不知如何有效地帮助幼儿进行活动,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这几个难题影响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得本该发生的教育过程被失落,“区角”成为孩子们打发时间的地方。该如何进行中班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呢?针对难点、结合实际,探索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指导策略,努力使区域活动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一、以幼儿为主体、努力使区域活动成为教育活动(或者说是课程)的重要形式在学习《纲要》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在中班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活动区,让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其中自主活动,教师则在此过程中观察、了解幼儿,根据幼儿的差异,个别化地进行指导,使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努力体现“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观念。下面我将简单介绍中班区域活动的创设情况:美工区:印画――水果、蔬菜、水粉颜料。插花(铁丝彩色皱纸)、编辫子(教师提供各种彩色皱纹纸、腊光纸、剪刀、糨糊等):幼儿共同收集平时活动制作后的废旧材料。教师:今天,毛毛带来了一个她的作品,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是辫子!毛毛说:“你们看,这是我在少年宫学得打辫子!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那你教我们好不好呢?”,“我也想学”,毛毛一口就答应了“好呀,你们每个人要找三条线……”小朋友们开始学打辫子了,我在一旁也学着小老师打起了辫子,还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让幼儿进行互动学习。语言区:小朋友正在语言区里对着录音机自编故事,或是讲一句话,或是自我介绍等。教师不介入,用听磁带的方法了解幼儿讲述情况。动手区:练习区有筷子、各种小动物的模型、各种食物模型;比赛区--筷子玻璃珠、篮子、计时钟、红袖章、统计表、规则标志等比赛区中,幼儿正进行夹珠子比赛。其中“裁判”正认真看着钟,控制比赛时间……突然,当当拿着小动物食物的盘子跑过来说:“我们用它来比赛吧!”小朋友们着急地说:“不行,这里有标记,比赛只能用珠子!”当当站在一旁真生气,嘟着嘴巴一声不响……我立刻明白当当一定还不会夹珠子,便把她带到练习区,“当当,老师一起和你比赛夹萝卜给小白兔吃好吗?数数谁夹的多,鼓励她和老师比赛给小动物喂食物用标志进行隐形指导;教师以同伴、比赛者的身份介入。记录表学号食物时间次数我夹我夹我我不夹(规则图)自制区:让幼儿自带水果、塑料刀盘子,自制水果拼盘。探索区:对序列推理的认知,色卡若干,让幼儿通过认识颜色来对色卡进行排列。提供种类繁多的动物模型或标本、大小不同的量杯、碗盆、勺子以及放大镜、天平,体现了探索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益智区:棋类游戏(飞行棋、五子棋、跳棋)牌类(比大小、接龙、争上游)拼图、叠叠高投放材料:幼儿自带各种棋类玩具幼儿自由结伴,选择自己喜欢的朋友玩起了五子棋、飞行棋、斗兽棋、西瓜棋……这时,俞天远和李以纯吵了起来,“要吃到的。”“不能吃的,我在家里玩的,我和妈妈就是不吃掉的”,教师注意倾听他们的话语,认为他们还无法形成对游戏规则的共识,便走了过去,“怎么了”先就不吃了,我们可以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再最后做决定,共同制定飞行棋的规则。在前一阶段,幼儿先学玩飞行棋,教师重点指导、强调游戏规则棋棋类学号飞行棋名次西瓜棋名次跳跳棋名次,在后阶段再慢慢添设其它棋类开展活动。角色区:师幼共同收集提供娃娃家、肯德基、医院等的游戏材料供幼儿根据需要开展自发的游戏。教师重点指导医院,以病人的身份介入游戏,让幼儿看病,第一次,李医生一看到“病人”,就直接拿了一瓶药过来,后来发现手术台上又躺了一个病人,李医生马上转移注意,到了手术台上的病人,“病人”喊了好久才喊来了李医生。这是很多医生都会犯的错误,教师则重点加以指导,医生该怎样合理的加以分配,应怎么给每位病人看病,医生和护士做的事是不是一样的?。在第二次游戏中,医生和护士果然都各就各位了。整个活动展现的是孩子们在一次区域活动中的过程,教师对教育行为的较好把握,为幼儿完成学习过程提供了条件。二、灵活调控活动过程中的环境材料、开放性的教师指导配合多样的记录,将大大促进区域活动的开展(一)以环境材料为媒体,将教师的指导转化为幼儿的积极行为。1、层次性策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动手区--“使用筷子”的创设,从情感体验入手,根据幼儿原有水平的差异,在材料中予以区分:对初学使用过筷子的幼儿,我们创设了练习区--给小动物喂食,让幼儿尝试夹方形或有棱角的“食物”,帮助幼儿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帮助小动物喂食的乐趣;对已有使用过筷子经验的幼儿,我们创设了比赛区--夹珠子比赛,我们提供的材料是:每人十粒珠子、两个小碗、一双筷子,在墙上挂了一本记录表、名次统计表,请裁判员将每次比赛的第一名进行记录。以这种方式使材料和形式具有挑战性,幼儿在比赛中,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还如自制水果拼盘时,分二组,一组是切好的水果成品和半成品,还有一组是完整的水果,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2、阶段性策略,满足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需要在语言区:讲述录音,是为胆子小的小朋友专门创设的。活动目标是帮助相对胆大的小朋友首先在同伴面前讲故事。前阶段:让幼儿自由发挥,开展有话大家说,按自己意愿说,随意说。在后阶段:我们逐步发展为讲故事录音、唱歌……不同的阶段运用的不同策略,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兴趣,也让幼儿感受着自己又学到了新本领。还如在前阶段棋类活动中,让每个孩子学会玩飞行棋,在后阶段,我们不断地添设西瓜棋、跳跳棋等,让幼儿学玩多种类型的棋。3、多样性策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动手区--夹珠子比赛中,幼儿不仅活动了肌肉,而且在比赛的点数、记录、比较多少、统计名次中,感知了10以内数量的关系,在投放的玻璃珠中,让幼儿按颜色、按数字将其投放在贴有不同颜色的盒里。让幼儿体验到数字和颜色在生活中的运用。我们感受到,将目标、材料、形式进行的有效结合能充分地挖掘材料的教育功能,通过一个小小的活动,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二)利用教师开放式指导,满足幼儿不断尝试、探索的需要1、观察先行,了解游戏,教师的介入要适时。给幼儿提供的游戏空间是否合适,游戏行为有否发展,该丰富哪些经验,新投放的游戏材料是否被使用,是如何使用的,没使用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经过观察分析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采用开放式的指导方法。针对区域活动不同环节,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及幼儿的不同行为表现,采取充分尊重、信任幼儿的原则,尽可能让幼儿独立主动开展游戏;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包办;多鼓励,少指责。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作为游戏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给予启发、点拨,依靠幼儿的积极活动帮助幼儿学习,但教师指导的语言应是开放式的,如“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请用它来试试,看看会怎样?”等,对大部分幼儿没有参与的结果,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留给幼儿探索的空间,发散幼儿的思维、引起幼儿的联想,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耐心倾听幼儿的发现,并用欣赏的口吻夸奖孩子,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发挥。但特殊情况下教师需有特定的指导,如,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过激的行为,求助,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教师必须及时介入,进行制止或指导。适时指何时介入。从平时的观察中我们发现:(1)当幼儿的行为希望得到成人认可时要介入,例:美工区中毛毛小朋友的作品展示;(2)当幼儿有求助需求时教师先给予幼儿自由讨论的时间,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适时介入;(3)当幼儿发生困难得不到自己解决时,教师介入。例:动手区中当当小朋友的提议被小朋友们否定时;(4)发生纠纷、活动有停顿时,例如:自由区中棋类游戏时幼儿的争执,面对新玩具无所适从时等,教师都应该找准时机予以介入。2.幼儿自发交流。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通过自发交流,让幼儿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游戏水平。交流时我们多用谈话的方式,集思广义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还经常采用设问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铺垫,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如在认识水果与干果时,幼儿边玩边感知,当他们得到一些有关果实的知识经验后,我们就让幼儿互相交流观察心得和发现,“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向大家介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等,再谈谈“是怎么发现的?”“你是怎么想的?”等,使幼儿了解别人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引导幼儿归纳概括水果与干果的各自特征,这样当幼儿看到陌生的果实时,就能主动分辨出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最后以“下次你准备观察什么”“你还想怎么玩”等设问方式激发幼儿参与下次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积极的评价有效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幼儿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每次活动后都有一种成功感。探索区:想比较二样物体的重量时,孩子往往只是通过拿或是看,“还有什么办法呢?”,就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问题对幼儿学习的推进,教师立刻意识到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但教师没有直接跟幼儿说可以用天平,而是问:“你再找找还有什么也能来帮忙”让幼儿在讨论中寻找各种合适的工具--天平,让幼儿来观察。“你的办法真好”一句简单的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幼儿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每次活动后都有一种成功感。4、利用同伴因素增进幼儿间的相互切磋与学习在活动中,幼儿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高度的团队精神。对于幼儿来说,从伙伴那里可以学到许多先前不会的本领,可以从伙伴口中知道许多新鲜的东西,与此同时,还发展了幼儿间的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相互协调节,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教师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指导,因此,让幼儿教会幼儿是幼儿学习材料操作的最好方法。我们每周在手工的折纸区设了一位小主人(大部分是幼儿自荐),用于管理该区及教进入该区的幼儿学会如何操作该区的操作材料,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个别指导。如美工区:毛毛的辫子,(毛毛是一个会动脑又很细心的小朋友)在活动中,只见他始终很耐心、细心地教小朋友编“三根线要拉住”“先打这根,再打那根”“对了,就这样”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派头。毛毛回家还高兴地对妈妈说:“今天我做小老师了,我教小朋友编辫子了。”这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探究、积极表达创造的美好情景将自然呈现。我们也看到,由于幼儿的兴趣和责任心,体现了中班幼儿开始与同伴合作学习的特点,成为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一个活动。(三)多种形式的记录,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1、记录的作用。(1)记录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它可以促进孩子更细致地观察与更认真地思考,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从而在一次次的记录与实验的对比中调整自己的认识,逐步实现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为最终形成科学的概念等奠定基础。(2)记录成为隐性的教师,我们看到实录中教师不介入语言区,但通过播放录音机中的磁带,就可以了解到小朋友的讲述情况。(3)记录可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夹珠子比赛中的记录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孩子和教师都可以在记录表中看到大家比赛的结果,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孩子的发展情况。区域活动体现的是一种自由想象和创造精神,一种平等精神,一种自主精神、一种过程本身就是结果的非功利性精神。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老师始终是孩子们的合作伙伴,当他们按自己的方式进行操作,探索时,我们予以关注,当他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请求帮助时,我们因人而异给予启示,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玩中体验成功,在失败中尝试发现,因为在我们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永远是自由快乐的小天使。2005年12月在在平湖市第三次区域研讨活动中进行交流。经验交流二绽放区域活动的魅力——中班区域活动评价沈妤执笔随着区域活动专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区域活动已成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进入中班的幼儿身心发展迅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我们中班年级组逐渐减少角色区的开设,将重点转移到学习性区域上。采用一半角色区一半学习区的设置方法,可我们发现多数孩子还是热衷于角色区中人物的扮演,满足于对材料的操作、摆弄上,常常是娃娃家、小医院里一派繁忙景象而学习性区域里冷冷清清。怎样才能将孩子们的兴趣点逐渐转移到学习性区域上?我们发现除了设置丰富多彩的学习性区域及时调整区域材料外,教师的指导、评价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是活动实施计划得以实现并获得提升的关键环节。本阶段我们将重点放在区域活动的评价上,它有利于帮助幼儿整理自己的思路、激发幼儿更高的探索热情、引导幼儿懂得共享资料。区域活动以它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同时以物化的操作实现了教师的解放,使教师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个别的指导。由此,有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后的讲评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幼儿的讲评应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我们认为区域活动中对幼儿的评价可分为两种:一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是对幼儿个体操作活动的评价。二是在个体活动后,教师通过对幼儿活动情况的观察,抓住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在集体中进行讨论和推广。两种形式的评价都是需要的,前一种是“以点论点”,应当归结到区域指导的大范围里去;后一种则是“以点带面”。下面我们就两种评价的尝试对大家做一交流。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此阶段的评价可归结到区域指导的大范围中去,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适时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往往以个别教育方式来进行,以教师为主,采用间接评价的方法进行。以下是我们在活动过程评价中的几点感悟。一)切合时机有选择地进行评价。1、区域活动往往是分成几个区同时开展的活动,教师要面面俱到是很难的,我们往往是根据上阶段的活动,确定一到两个区域为重点,教师既关注各区活动的全面开展,同时深入重点区,给与具体的或更有针对性的影响。实例:本阶段我们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拼图,我们就将益智区作为重点区。只见威威一个人来到益智区,玩起了拼图。他看看这块,又看看那块,摸着自己的头,不一会儿,头上渗出一层汗珠。我悄悄走过去问道:“拼好了吗?”他一下把拼图推到一边,气呼呼地说:“拼不上,我不拼了。”说完就要走。我拉住他说:“我们俩一起拼,不就拼上了吗,来,试一试吧!”于是,我一边拼一边教他,“你看,这边有半个花儿,你去找找那半个。”他找到后,交给我,高兴地说:“我找到了。”我引导他观察图形边上的图案,然后找出相对应的图案拼上,渐渐地,他掌握了拼图的“窍门”。过了大约10分钟,终于把图拼好了。2、为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游戏的全面开展,教师应在恰当的时机介入。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二)以间接评价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师介入指导、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区域活动中应以间接评价为主,以不打断幼儿的游戏为前提。教师可作为玩伴参与到游戏中去,或在一旁与幼儿开展平行的游戏以示范和暗示,也可作为游戏的旁观者给予建议、欣赏和鼓励。实例:区域活动开始才开始了一会儿,棋类区就传来了争吵声:“我和伟伟是好朋友,我们要一起玩的,”“是我先拿到棋的,我要和伟伟下棋。”原来是丰丰和宇宇,他们都想和施一伟下棋。丰丰的小脸涨得通红,可小手却不放松,使劲抓住棋盒,宇宇也不示弱,一手抓着棋盒,一手插腰,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让谁。我看到了问:“哎呀!两个人下的棋,现在要三个人下,有没有办法解决?”伟伟说:“对呀,只知道吵架,再吵我就不和你们玩了。”于是,宇宇建议说:“要不,我们就石头、剪子、布吧,谁赢了就和伟伟玩第一局,输的在旁边看,等第二局在下。”丰丰同意了,经过一番角逐,结果丰丰赢了,虽说这一结果使宇宇有些不高兴,但他只好服气,乖乖的找来小椅子坐在旁边看。三)观察是指导、评价的基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没有细致的观察,就谈不上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细致的观察进行个案分析是我们以往的评价方式。在参观慈溪实验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后,观察记录表的尝试使用使评价更具体。获得大量具体、真实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幼儿制定活动计划、设置不同程度的材料,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班或个别幼儿进行指导,使区域活动绽放更大的魅力。实例:客人开始陆续光临美食城,三个小服务员也一直都在忙碌着,虽然还未经过“培训”,但是我看到的却是她们最质朴的一面,她们忙着给客人点面、送面、收拾餐具等,动作是那样的熟练而轻巧。我的视线一直都注意这房孜,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我忍不住上前与她交谈起来,我说:“客人来吃面都不用付钱吗?”她告诉我:“他们都说没钱。”“那你也没再要?不是每人都有卡吗?”她点了点头。后来我离开了一会儿,因为有人送面到了医院,我跟随去了医院。一会儿,房孜又跑来和我说:“他们都不付钱?”我说:“你和他们说了吗?”“说了呀,可是他们还是不付?”我说:“你有其他办法吗?”她点了点头走开了,后来我发现每个客人来吃面时,点完面她要求客人先付钱,对于没带钱的客人,她会要求他们记录在一张纸上。我发现她一直都在忙着整理桌子、收拾餐具,并且把掉在地上的面条都捡起来,直到下班时,她也没离开自己的岗位,一直在努力工作着。二、活动后的评价此阶段的评价是在幼儿个体操作活动后的集体谈话,是教师通过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发现能体现自己教育目的的内容。快速地进行一定的组织后开展的,有一部分是即兴的,对教师的灵活性动机要求比较高,目标和内容都带有生成和借机渗透的特征。有别于前一种评价,它是在集体中进行的,是区域活动中以交流讨论为主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明确活动后评价的目的。活动后的评价内容丰富,怎样使评价更发挥作用,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我们觉得明确活动后评价的目的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活动后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激发再探索的愿望。孩子选择区域活动往往受材料、操作过程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要使幼儿兴趣广泛,就需要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诱发其内部动机,通过幼儿向大家展示自己在各区域的探索成果来引起其他幼儿的兴趣。通过展示介绍,会引起其他幼儿进一步的思考,由此产生新的问题和疑惑,孩子们想继续探索,这样就能激发幼儿进一步主动探索的愿望,提高探索的能力。实例:在自然角中,几个幼儿围着盛有蚂蚁的瓶子在数蚂蚁有几条腿,他们数来数去怎么也数不清,于是互相争论起来,他们看到我也饶有兴趣地再看,于是就问:“老师你说蚂蚁有几条腿呀?”,我装作难为情地说“哟,蚂蚁太小了,我也数不清楚,要是把蚂蚁放大就好了。”听我这么一说,他们马上就想到了放大镜,有个小朋友跑到科学区拿来放大镜,他们把小蚂蚁放大后,仔细地观察,才发现蚂蚁有六条腿,头上还有两个触角等等。在活动后评价环节时,孩子介绍了他的这一发现,立刻启发了好多伙伴,第二天他们又捉了一些蚱蜢、七星瓢虫、西瓜虫等许多小昆虫,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样子,它们怎么吃东西等等,了解了许多昆虫的知识。2、介绍多样的学习方法,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创造。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使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会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幼儿向同伴展示各种成功的途径,是为幼儿“学会学习”提供很好的交流机会。实例:自然角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孩子,这几周的动物主题活动使孩子的观察更具体、细致,相应的我们在自然角中投放了《观察记录本》,让孩子们试着记录观察的结果,孩子们的兴致更浓了。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观察方式、记录方式,讲评时孩子们介绍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点。宇宇他们几个孩子将一只蜗牛请到纸上,用放大镜从上到下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并记录;芸芸她们几个孩子看两只蜗牛一起交往的情景。孩子们将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获得知识,都获得发展。孩子们不同的记录方式更是他们创造力的表现,只要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发挥,孩子的创造会让我们眼花缭乱。3、养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我们把它看作是交流讨论中最终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当然这是指一种长期的目标,它包括目的性、专注性、坚持性、自信心,还包括交往、合作、情感等等。教师应多观察、多参与幼儿的活动,及时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并推广。实例:如在一次游戏中,我到“娃娃家”坐客,发现“娃娃家”里的一个孩子随手将一个玩具扔到地板上,当时我没出声,想看一看这件事的结果到底会怎么样。这时一个小女孩进来拾起玩具,把它放在“娃娃家”的柜子上。我们紧紧抓住这一闪光点进行讲评,充分肯定这个小女孩爱护玩具、不乱扔玩具的好习惯,鼓励其他幼儿向这个小女孩学习,做爱护玩具的小标兵。通过这件小事,乱扔玩具的现象大为减少。(二)活动后评价方式的运用。中班下学期的幼儿经过近两年的幼儿园生活,掌握了一些经验,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提高,具有初步的评价能力。所以活动后的评价我们主要采用幼儿介绍为主,教师参与讨论的形式开展。在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每个区都有一至两位幼儿自己推荐的负责人,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往往采用请小组长用简洁的语言小结本区活动情况,其他组员可以补充的方法展开讨论。期间也可采用展示幼儿各自的作品与个性,更多的应该是引起幼儿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内容应该是幼儿的作品、活动的热点、共同的认知难点及解决办法)。当然,此时教师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针对孩子讲述的情况应及时加以肯定和设疑,使好的行为及技巧在集体中得以推广,对有困难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使同伴间互相讨论与评价,使评价活动深入下去。教师应摆正角色,了解师幼互动的特殊性。教师应把游戏讲评看作为幼儿主体进行游戏交流的机会,这里的互动的性质是由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和生生互动,并且是一种有主题的、认识性而不是交往性的互动,教师对这些事件、主题的内容和性质的恰当决策与计划,是区域活动讲评的关键。在幼儿操作活动中教师就应该观察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对讲评活动有所计划,每一次活动后评价应有所侧重点,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挖掘一个或几个点引导幼儿讨论。如:表演组幼儿小结时提出了表演开始了没有观众的困难,教师以此为重点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能有观众来看?孩子们想出画剧照、做广告、穿演出服巡演,到幼儿园去演出,发邀请函等等方法。这样的讨论使我们下一次的游戏活动内容更丰富,孩子们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应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应积极评议活动中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区域活动绽放更大的魅力。2005年6月在平湖市第四次区域研讨活动中进行交流。观察记录及反思:雅典奥运系列活动活动一:热闹的语言区沈妤开学了,孩子们重返幼儿园,新鲜的事很多很多,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热闹的语言区里有关“雅典奥运会”的话题。开学准备的时候我就和薛燕一起将奥运会的简报收集起来贴在语言角,这次材料的收集大大地激发了孩子们讲述的愿望,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都喜欢聚集在语言区里,讲述着自己知道的。现将镜头收集如下:镜头一:今天是孩子来园报名的日子,我们在活动室里等待着家长和孩子们。孩子们和父母一起陆续地来了,大家相见分外亲热。一会儿有些孩子被语言区里的简报所吸引,吴天昊指着图片一一讲述着:“跳水、举重、乒乓球、摔跤……”候卯冬、陈贞羽、刘心予等小朋友也纷纷被吸引,聚集过去,说着自己知道的事。反思:从孩子报名时的情景可知,孩子们暑假在家时都观看了奥运会的节目,并且对奥运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回想自己观看奥运会时的情景,是那么地激动、那么地兴奋,为我们中国而骄傲,为我们中国奥运健儿而欢呼。这是多么好的教材呀,能激发孩子们讲述的愿望、能激发孩子们运动的愿望,更能使我们的孩子热爱我们的运动员、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为我们在语言区域活动材料准备上走对了第一步而高兴。镜头二:开学第一天我带下午班,孩子们午睡起床后部分幼儿又相聚到“报刊”前,自由地说:“这是姚明,在打篮球;田亮是跳水的……。”我参与进去与孩子们谈起来了剪报。(教师用L表示,幼儿讲话用X表示)L:这是些什么内容?X:讲奥运会的。L: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雅典奥运会。”蒋子悦说,一旁的孩子都七嘴八舌得抢着说了起来:“我在家一直看奥运会的,我很激动,我们的国旗升起来了;我最喜欢跳水,喜欢田亮和郭晶晶;我最喜欢张国政,他是举重的,他举重时腰受伤了,是教练员把他扶下去的……。”“谁知道我们国家拿了几块金牌?”我等大家停下来了就问,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说话,只有陈贞羽说:“32块。”“是第几?”很多孩子一起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