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PAGE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中国美术史及其作品鉴赏教案滁州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书共8章,主要从绘画、雕塑、工艺美术3个方面,阐述了自原始社会至新中国初期美术不同历史阶段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介绍了各时期重要的美术遗存、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理论,特别选取了近1800幅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可使读者提高和深化对中国美术的认识。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我国美术审美实践的了解,较系统地掌握中国美术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传统和光辉成就。通过对历史上各个时代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的把握,掌握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把握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审美判断和艺术分析能力;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掌握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法。三、教学原则本课程以史料为依据,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中国美术的发生与发展,实事求是地评价前人的成就;运用中国艺术的形式语言,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能力。限于授课时学,本课程主要以绘画、雕塑、工艺为主,其它为辅,绘画史方面主要是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流派、画家及代表作品作介绍。雕塑、工艺方面主要介绍代表作品。中国美术是一门发展的学科,教学中注意及时吸收国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充实教材。四、教学方法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重点一般地应放在作品分析上,要加强直观学习,充分运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2、讨论课根据教学内容列出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3、结合讲授和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撰写小论文。五、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本课程共分5学时,分八章讲述,其时间和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2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美术(距今二三百万年前——一万年前)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二、打制石器的造型与发展三、打制石器的特点与原始饰品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美术(距今一万年——一公元前21世纪)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二、磨制石器与玉器三、彩陶与黑陶四、拟形陶器与原始雕塑五、岩画与建筑第二章青铜的光辉——夏、商、周美术(4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青铜器艺术一、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及铸造二、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三、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第三节雕塑艺术一、玉石雕刻二、青铜雕塑三、漆木雕刻第四节壁画、帛画和漆画一、壁画遗迹和有关文献记载二、从帛画所见肖像画的新水平三、漆画《车马人物出行图》第五节建筑与工艺美术一、建筑二、刻纹白陶和原始瓷器三、漆器和丝织刺绣第三章上升期封建社会的美术样式——秦汉美术(4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绘画艺术一、帛画二、墓室壁画三、画像石和画像砖第三节雕塑艺术一、仪卫性、纪念性雕塑二、明器雕塑第四节建筑艺术一、秦代建筑二、汉代建筑三、秦汉建筑装饰第五节工艺美术一、陶瓷工艺二、漆器工艺三、青铜工艺四、玉器工艺五、织绣工艺第四章南北交融、东西并汇——魏晋南北朝美术(4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佛教美术佛教美术的兴起早期的石窟壁画石窟造像佛教建筑第三节人物画的新发展承上启下的人物发展南朝的人物画北朝的人物画第四节山水画的兴起山水画溯源山水画论第五节南朝陵墓雕塑明器雕塑石雕第六节工艺美术织绣工艺漆器工艺和金属工艺陶瓷工艺第五章灿烂求备,异彩纷呈——隋唐五代美术(10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人物画一、初唐画坛二、“画圣”吴道子三、仕女人物画四、孙位及其《高逸图》五、五代人物画第三节山水画一、青绿金碧山水画二、水墨山水画三、五代山水画第四节花鸟杂画一、花鸟画的兴起二、画马画牛名家及其代表作三、五代花鸟画第五节绘画理论的深化第六节石窟陵墓壁画一、石窟壁画二、墓室壁画第七节雕塑艺术一、石窟雕塑二、陵墓雕刻三、陶俑第八节建筑艺术一、都市规划与宫殿建筑二、寺塔建筑三、陵墓建筑第九节工艺美术第六章开宗立派的时代——宋辽金元美术(10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宋代绘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第三节辽、金、西夏绘画辽代绘画金代绘画第四节元代绘画山水画花鸟画道释壁画和人物画第五节雕塑艺术宋代雕塑辽、金、西夏的雕塑元代雕塑第六节建筑艺术一、宋代建筑二、辽、金的建筑三、元代建筑第七节工艺美术宋、辽、金的工艺美术元代的工艺美术第八节绘画理论宋代的绘画理论元代的绘画理论第七章延续与变异——明清美术(10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明代绘画明初画院及浙派吴门派及“吴门四家”明代写意花鸟画董其昌及其绘画理论版画艺术(附清代版画)第三节清代版画清初画派宫廷绘画与郎士宁扬州画派晚清绘画(附画报印刷与新美术教育)第四节工艺美术与建筑工艺美术明清故宫与皇城私家园林第八章冲突中的融合与发展——民国与新中国的美术(1911—1966)(6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民国时期的美术变异中的传统绘画异军突起的西洋画新木刻运动雕塑和建筑第三节新中国初期的美术新国画油画版画新年画和连环画雕塑复习(4课时)主要参考书:《中国绘画通史》三联出版社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潘天寿《中国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王逊裴文中《中国旧石器的文化》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刘骁纯《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尹达《新石器时代》三联出版社1955第一章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概述史前时代,由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所以在历史上又叫石器时代。属于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阶段。史前时代◆原始社会之比较萌发审美意识(打制的工具)萌发审美意识(打制的工具)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距今二三百年前——一万年前(狩猎和采集)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有意识造型活动有意识造型活动彩陶、编织、玉雕等地画、壁画和岩画等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距今一万年——公元前21世纪(农耕和畜牧)天然砾石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装饰石器整个史前时代是艺术的萌芽时代和审美意识发生的时代。艺术起源于什么?一、最早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亚里斯多德)。二、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起源于劳动。三、近代人文主义提出了表现说和游戏说。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美术(距今二三百万年前——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时期遗迹时间早期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陕西蓝田猿人遗址北京猿人遗址距今180万年距今80—65万年中期山西襄汾的丁村人阳高的许家窑人陕西大荔人距今20万年晚期北京的山顶洞人山西塑县的峙峪人距今约2—1万年距今约3—2.7万年二、打制石器的造型与发展;天然砾石石片石器天然砾石石核石器用途而命名;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等形状而命名;尖状器、斧形器、刀形、球形器三、打制石器的特点与原始饰品;1、石器特点;(1)首先是原始人在生产中对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喜好。(2)我国的打制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次之。(3)第三是以石锤的直接打制兼以单向加工为主,种类以刮削器和尖状器为普遍。2、装饰饰品;最早见与山西朔县峙屿人穿孔石墨饰品。装饰品的材料:除了石材还有贝壳、驼鸟蛋壳、兽牙、兽骨等装饰品的形式:除了平面钻孔以外还有石珠、石坠、骨管等种类。钻孔装饰品和染料的出现标志着精神生产的最终确立,它一方面可能出于某种习俗,一方面又可能是美化生活的需要,在史前美术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石器时代美术(距今一万年———公元前21世纪)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定居生活的出现使在同一个较大区域内生活的人具有相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相近用具和装饰品。黄河流域早期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下层文化中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中期大溪口文化晚期良诛文化、屈家岭文化长城以北(中期)红山文化二、磨制石器与玉器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其用途往往较为专一,所以可给予明确的命名和石斧、石刀等而不再用砍砸器、刮削器之类予以统称。石器的选材有石英、黑耀石、碧玉甚至玛瑙。石器的材质:坚硬,但由于磨制和钻孔技术都很高,所以造型规整光滑,色泽美丽,有强烈的美感。玉器:由于玉的材质比一般石料美丽,所以玉器在这时又作为原始部落图腾的标志广泛用于礼仪祭祀,具有神秘的巫术色彩与浓厚的原始宗教意味。玉龙:是红山文化的杰出作品,也是迄今所知最早出现的玉龙的形象。以玉喻德,以玉喻美,以玉喻贵、权。三、彩陶与黑陶陶皿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个改原院材料性质的产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意义十分重大。陶器按用途可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陶器按 陶质可分: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器表可分:素陶、彩陶、印纹陶、拟形陶1、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用天然的氧化锰作颜料进行描绘,经入窑在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后,于橙红色的胎底上形成黑、红、白等色图案的一种陶器。我国最为代表彩陶文化当推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1)仰韶文化彩陶器形和纹饰分为 (河南渑池仰韶村) (1)仰韶文化彩陶器形和纹饰分为 (河南渑池仰韶村)庙底沟型(发现河南陕县庙底沟)。(2)马家窑文化彩陶器形和纹饰分为(甘肃临洮马家窑)石岭下(2)马家窑文化彩陶器形和纹饰分为(甘肃临洮马家窑)四种类型。马家窑四种类型。半山马厂(3)彩陶的艺术特征:A、彩陶是审美和实用的紧密结合,其造型大多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对美的追求是服从于这一需要的。B、彩陶的图案都绘制石器物的内壁或者外壁的上办部是当时人们席地而坐,视线所及的只是这些部位。C、造型既整齐、规则又有天真雅拙的趣味。D、总体安排得宜,彩绘笔法放纵洒脱,而不拘泥于细部,具有古朴绚烂的艺术特点。2、黑陶:属于龙山文化,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被视为青铜器造型的先导。在制作方式上彩陶泥条盘筑法或较慢的轮盘旋转技术制胎。在制作方式上黑陶快速轮盘旋转技术,胎料用纯泥或掺沙。特点:黑如漆,器壁薄如蛋壳。四、拟形陶器与原始雕塑1、拟形陶器是指有动物或人物外形的陶质容器。拟形陶器是最初的雕塑基础。(1)甘肃泰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2)陕西华县出土的“鹰尊”说明拟形陶器。2、独立雕塑最早距今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1)龙山文化出现小形雕塑,有陶象、陶龟、陶鸟等。(2)红山文化出现彩塑女神头像、陶裸体女像。五、岩画与建筑1、岩画是原始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我国古代岩画遗迹极为丰富。著名的遗迹: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岩画,凿刻有野生动物、狩猎、战争、舞蹈场面。②江苏连云港将军岩画,凿刻有人物、植物纹样。2、定居农业的出现促进了建筑的发展,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我国建筑一开始就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北方:先后流行穴居、半穴居和地面建筑。南方:由于气候潮湿,所以流行离地较高的干栏式建筑。思考题:1、如何理解艺术起源?2、陶器按器表可分为哪几类?3、彩陶的艺术特征是什么?4、名词解释:彩陶、岩画5、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有那些?6、原始时代美术类别有哪些?7、我国原始时代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8、试指出仰韶文化彩陶分期及各期代表类型、特点、代表性器物。9、为什么彩陶艺术成为原始文化最杰出的成就?10、简述原始时代雕塑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点。11、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原始岩画,其表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延伸阅读:1、裴文中《中国旧石器的文化》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2、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刘骁纯《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4、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5、尹达《新石器时代》三联出版社1955第二章青铜的光辉——夏、商、周美术概述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端。它们处于原始社会和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之间,因而一般又将周代的后段,春秋、战国时期称为先秦时期。夏前22——前17世纪商前17——前11世纪西周前11——前8世纪春秋前8——前476年战国前475——前221年战国进入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雕刻等,技艺日益精湛。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等均获巨大发展,其中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简称。第二节青铜器艺术一、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及铸造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阶段,即出现了红铜或黄铜锻打而成的刀、凿、铲等工具。青铜器:是红铜加锡的合金制造而成的器皿物。最早的完整的青铜器是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爵”,俗称“二里头爵”。二、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1、品种分类: 炊煮器:如鼎、鬲、甗(yan)等。礼器——又可分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礼器——又可分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用途可分为 酒器:如觚、爵、尊、壶等。用途可分为水器:如盘、匜、鉴等。礼器:用于各种礼仪场合如祭祀和宴会等,它的主要功能,则是用来体现奴隶主贵族的权势威严,并区分他们的尊卑等级以维护统治秩序。2、青铜器的用途主要在于祭祀和维护统治秩序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祭祀中用做人神“沟通”的工具。一方面在各种礼仪中象征奴隶主的权势和地位。另一功能:是作为分封、赏赐、战争的见证物。三、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总体来说,由夏、商经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夏代:形体较小,造型质朴,纹饰也较为简单。(初创时期)商代: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成熟到鼎盛)西周: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造型简洁流畅,外形与纹饰为谐和,富有音乐感。(转型期)战国(更新期),风格转向实用性。第三节雕塑艺术相对而言,夏商周时代雕塑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除了用于宗教和祭祀的神像以外,大部分雕塑作品是作为礼器和实用器物的装饰而出现的。一、玉石雕刻△玉器在中国原始文化中曾作为原始部落的图腾,具有神秘的巫术色彩和浓厚的原始宗教意味。△在奴隶社会时期具有象征性功能,玉器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有含义也在是这时开始确立的。△商周时期玉器,在当时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东周时期,玉又逐渐与人的品格联系起来。“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比喻洁白美好、尊敬、相爱。用玉的刚劲比喻人的“智”用玉的棱不伤人比喻人的“义”用玉的内在纹理比喻人的“信”用玉的瑕不掩瑜比喻人的“忠”故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宁可玉碎,不求瓦全”——“志”冰肌玉骨“颜如玉”亭亭玉立——“美”金童玉女——“纯”总体说来,商代玉石雕刻,大多造型单纯,但是花纹复杂,常常是通体满花。这些作品,不重写实,但大多洋溢着神秘、威严的气息,表现的是神话中的人和兽,或者是在威严的光环下生存的普通人的形象。二、青铜雕塑青铜雕塑大体分两类一类是拟形的青铜器和铜器上的各种动物形的装饰附件。青铜雕塑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独立的青铜塑像。△拟形的青铜器的成就以商代为杰出。代表作品《象尊》、《四羊方尊》、《铜人》等。△独立的青铜雕塑代表作品《全身铜人像》、《面具》等。三、漆木雕刻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工艺发达,一些看作是楚文化标志的漆器可说是极为精美的雕刻作品。这些漆木雕刻造型奇特,想象丰富,制作精工,体现了一种与《楚辞》文学相一致的精神文化传统。基本种类:1、日用品乐器:《虎座凤架鼓》装饰物:《小座屏》2、殉葬品:殉葬的俑与兽《镇墓兽》、《殉葬的俑》因创作观念的限制,认为只要标明人物身份即可达到替代活人的目的,所以这些木俑的制作有的只求外形相似,不作神态的刻画。但也有不少的作品流露出匠人观察敏锐和追求表达的艺术天性,形象生动而有趣味。第四节壁画、帛画和漆画一、壁画遗址和有关文献记载1、壁画遗址历史渊源(遗址):原始社会的大地湾下层文化就发现有地画,用炭黑色画出人物和动物。稍晚的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了红白黄三色组成的三角图案的壁画残片,类似的发现在齐家文化中也有。在安阳殷墟也曾发现一小片有装饰图案的商代壁画残片。2、文字记载文字记载:西周的壁画创作见于《孔子家语》。战国“叶公好龙”、楚辞章句《天问》。二、从帛画所见肖像画的新水平帛画:是中国画形式的一种,卷轴画的前身,绘在丝织物上的绘画。战国帛画:《人物驭龙图》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人物龙凤图》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两幅画都绘在白色的丝帛上,构思与造型风格也十分接近,目的是“引魂升天”。证明了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艺术特征此时已形成,线条也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三、漆画有的绘制在表葬用具如漆棺上,有的绘制在各种实用器物之上。迄今发展的最早的风俗画作品——《车马人物出行图》,描绘了当时贵族的现实生活,这是已知最早的横向平移视点的手卷式构图(连环画式的构图)。第五节建筑与工艺美术一、建筑在殷墟发现的商代中晚期宫殿建筑遗址,规模已经相当大了。在商代宫殿建筑还奠定了四合组织的布局,有了庭院的雏形,为后来的明堂、太室等建筑做了形式上的准备。东周时期建筑还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瓦屋和斗拱的运用与流行瓦屋:许多战国遗址中开始出土各种各样的瓦,有板瓦、筒瓦、瓦当、瓦钉等。斗拱:就是承托在横梁和立柱间的过渡部分,将建筑物上部的重量平均分配在木构梁上,分散屋顶的剪应力,同时也能使屋顶的出檐较大,以保护台基。二、工艺美术1、刻纹白陶:白陶用色白质细的瓷土或高岭土为原料烧制而成。白陶器皿刻纹细腻,陶质坚硬,质地精良,不易吸水,且扣之发音清越,所以在当时属于珍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2、原始瓷器:商与西周的青釉器皿,虽然烧制温度已达1200用陶器随葬的习俗在史前就已经有了,但是那时随葬的器皿与实用器皿没有区别。三、漆器和丝织刺绣(一)髹漆工艺是中华民族早期的一项发明创造。中国人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之间即已开始使用髹漆器物。商周商安阳武官村雕花木器周湖北蕲(qi)春毛家咀漆杯春秋北方三门峡上村岭漆豆、漆盘南方湖北当阳赵巷漆礼器战国相当普遍,种类也扩展到家具、生活、乐器等。(二)丝织刺绣1、丝织物品种:绢、绨、罗、绮、纱、锦、涤、组8类。2、刺绣:马山丝绸刺绣使用了满绣技法,与西周刺绣所显示的绣绘结合的工艺相比,刺绣手法和技艺都有很大的进步,画缋填彩的工艺已被刺绣工艺完全的取代,也意味着刺绣工艺已发展到相当普遍的阶段。思考题:1、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2、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特色?3、战国帛画艺术的特色是什么?4、夏、商、周在工艺美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第三章秦汉美术[教学要求]总体把握秦汉时代美术发展概貌。理解墓室绘画在本期发达的原因、汉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和美学风格,了解缣帛画的艺术成就,理解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画像石、画像砖的风格特点,知道本期壁画较之前代大有进步,了解秦汉器物上的装饰绘画,理解秦汉绘画的艺术特征,把握雕塑在本期的辉煌成就。第一节概述秦王朝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制国家。统治阶级重视宣传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追求奢豪的生活享受,大兴宫苑、陵墓,今存大型兵马俑,以空前的规模、数量和惊人的写实风格,展示了秦代美术高超的艺术水平。西汉历时长达400多年,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的封建国家巩固发展时期,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各个门类都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东汉美术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雄浑博大,奔放有力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审美理想,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第二节绘画艺术秦汉时期的重要绘画,大多为统治阶级用以推行政教服务,记功颂德,宣传封建道德规范。许多壁画是为了“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的政教目的。绘画理论:关于当时的绘画理论,主要散见于文献记载中较有影响的,如汉代刘安《淮南子》所述的:(1)局部与整体:“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论述了绘画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强调局部细节的描绘,要服从整体的大貌。(2)形与神:“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之焉。“论述了“神”即是支配外部形象特征的内在精神。这些理论的提出,说明当时的绘画已经对整体与局部、形与神的关系等问题予以重视。这一时期从考古发掘来看,主要有墓室壁画、帛画及画像石和画像砖等。一、帛画现今所见的西汉帛画,较有代表性的是1972年-1974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3号西汉墓、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共三座。据考证墓主人丞相軚侯利仓、利仓之妻及利仓之子,墓中出土帛画,其中以1号墓《利仓之妻》墓中帛画保存最为完整,绘制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利仓之妻》正幅画面呈T形,全画的内容,可分为上(天界的景色)、中(人间的景色)、下(力士型巨人)从此画的内容可见,其意图与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一样,无非是祈求死者的灵魂升天,而次画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技巧上都显示出更高的艺术水平。全画构图严谨完整,对称中有变化,主次分明,疏密有致。造型既写实而又夸张,显得刚健雄浑,线描匀细而遒劲,色调沉着典雅而又庄重鲜明,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二、墓室壁画秦汉时期提倡孝道盛行厚葬,“厚资多葬,器用如生人”,很多坟墓都极具规模,墓室仿照生前的住宅,除有大量贵重器物殉葬外,还流行在墓壁上绘制壁画。代表作品:①西汉墓室壁画《西汉卜千秋夫妇墓》,作者在对现实事物深刻观察和体会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丰实的艺术想象力,运用写实、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和流畅自如的线条塑造了多种生动活泼,奇异的艺术形象,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运动感。东汉墓室壁画:河北望都1号,作者以简练而肯定的线条,出色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情绪,特别是眼睛的刻画非常传神,各具鲜明的性格。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东马出行仪仗》、《乐舞百戏》辽宁营成子壁画墓河北安源和辽阳北园墓河南密县等各具特色。三、画像石和画像砖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一种兼具了绘画、雕刻或浮雕等因素的艺术形式,比起绘制在粉壁上的壁画更能保存长久。所谓画像石是在石块上雕刻画像而成。目前已发现的画像石年代较早的是西汉晚期,而大多数是属于东汉时期。我国发现画像石分布较广。最为代表性有四个地区:地区题材内容艺术表现代表作品山东画像艺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已较成熟地掌握了绘画艺术反映生活表达主题的基本技巧,善于抓住故事发展高潮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情节,出色地表达出故事的内容。《荆轲刺秦王》、《闵子骞失锤》《马术》见书55、56页河南画像艺术神话传说、天文图象、现实生活、历史故事工匠们善于在写实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艺术的想象和大胆的提炼与夸张,表现对象最具典型特征的姿态动作与强力动感的美,他们创造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奔放有力。《二桃杀三士》《虎拉车》55页四川画像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决少描绘忠孝节义之类的历史故事而决大多数是反应现实生活的场面。艺术家对生活细致观察,在人物、动物的形象表现中富有变化,真实自然而生动活泼,耐人寻味。在构图过程中注意到纵深关系和空间处理,标志着汉代绘画艺术的不断进步。《四骑士》《弋射收获》陕西画像艺术没有圣贤节烈的历史故事,除部分神话传说之外,大多数是现实生活的场面,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表现陕北农村乡土情调的场面。布局结构上更独具风格,花纹边饰在画面上占有显著的地位。此外在石块上采用分格的表现形式,即把画面分成大小不等的方格,然后在格内刻出各种内容的画像,这种形式在画像艺术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对形象的刻画概括、简练,取得了质朴而简洁有力的效果。《牛耕图》《放牧图》《麦穗图》四、秦汉时期绘画艺术特点:1、首先在题材内容的广泛和丰富多彩,从幻想的神话世界到现实的人间百态;从历史故事到现实生活;从贵族阶层的侈豪享乐到下层百姓的辛勤劳动,各种人物、各种动物、各种事物、各种活动、各种场景,无不被纳入画幅,多方面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历史、地理;社会风尚、道德理想和思想意识等等。这无疑是秦汉绘画的一种进步。2、艺术表现方面:作者运用写实的手法注入浪漫的激情加以大胆丰富的想象,创造出多种生动活泼、奇异的神话形象和奇幻的境界,也是秦汉绘画的显著特色。这些奇异形象,并不具商周时那种神秘、恐惧威吓之感,而是把现实中的人物或动物加以理想化,充满现实人间的乐趣,更富于世俗性。3、构图布局方面,饱满朴实,灵活自由,虽然还不懂得后代讲求的诸般规律,一些场面庞大内容复杂的画面,物象往往是满幅的平面排列,甚至人神混杂、百物交错,步满画面。但形象简洁鲜明,动态夸张有力,呈现出飞扬流动的整体气势,整幅的构图,给人琳琅满目,异常热闹的气氛。4、反映事物、表达主题艺术技巧相当成熟,作者善于选取事件发展的高潮、或富于戏剧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或场景,注意人物之间和人物与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把形象的刻画与气氛的渲染结合起来,甚至抓住对象具有的鲜明特征的瞬间动态,进行夸张性的表现,出色地表达了主题。5、绘画技法方面,仍以线条为主,色彩为辅,线条的运用,劲健有力而流畅自如,色彩的应用浑朴单纯而绚丽鲜明,继承并发扬了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艺术形象的塑造,简洁单纯概括而又生动有力传神,不以精雕细饰见长,甚至不需要细部的忠实描绘,而以粗轮廓的整体形象表现,以粗犷洗练取胜,无拘无束而自由奔放,显示出力量、运动、速度的气势,构成了汉代艺术古拙而有气势美的特色。这种雄浑朴厚、奔放有力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蓬勃旺盛的精力,勇武豪迈的气概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第三节雕塑艺术秦汉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高峰。秦汉王朝的的统治者,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利用国力大兴土木。一方面,为配合大型建筑、纪念勇士而铸塑像;另一方面,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随葬物品及俑等明器和陵墓装饰雕塑也极为兴盛。一:文献记载;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记》《汉书·刘向传》以上记载以纪念统一功业、纪念勇士铸塑像王苻《潜夫论·浮侈篇》《封氏闻见记》以上记载随葬物品及俑和陵墓表饰雕塑。二:现存遗物:⑴仪卫性、纪念性雕塑包括陵墓表饰雕塑和设置在建筑物前的雕塑,都带有仪卫或纪念的性质。陵墓表饰雕塑A、代表汉代陵墓表饰雕塑艺术突出成就的——西汉霍去病墓前大型石雕。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以《马踏匈奴》为主体,来表现霍去病的品格和精神,这种带有浪漫主义的象征性的艺术手法,揭示出寓意深刻的主题,使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完美的统一。《跃马》、《卧马》表现了战争环境中的特殊气氛,这一跃一卧的战马,间接地表现了战斗的艰险以及将士们的英雄气概,更加突出和深化了主题,这些战马引起人们对浴血疆场的将士们的怀念。另外《卧牛》、《伏虎》、《野猪》、《蟾》、《蛙》和《石鱼》、《野人博熊》、《怪兽食羊》。这些大型的石雕,都是用整块的岩石雕刻而成,作者充分发挥了石料天然形态的特点,通过精密的构思和简洁的雕凿,巧妙地运用圆雕、浮雕结合线刻的艺术手法,使石雕产生浑朴自然的效果,强化了整体感和力度感,具有粗犷厚重而又含蓄内在的魅力。它所形成的艺术风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B、石兽雕刻;(镇墓兽)常见石兽雕刻有“天禄”头上有双角;“辟邪”头上无角;“麒麟”头上有独角;这些通称为辟邪,这类形象应是由先秦青铜装饰雕塑的那种被赋予神灵特性的,装饰意味浓厚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来。河南、四川、山东都发现有此类石兽雕刻。建筑物前雕塑:现存遗迹已不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四川灌县都江堰出土的《李冰石像》,这是人们为纪念主持建设著名都江堰水利工程秦代蜀郡太守李冰而造的大型石雕。(2)、明器雕塑明器也称冥器,一作盟器。是用于随葬的物品,包括专为随葬而制作的代替实物的模型。明器雕塑包括俑、动物造型、建筑模型等,一般采用陶、木、石、金属等材料制成。代表作品:A、秦代兵马俑:1974-——1976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西扬村附近。占地面积约二万多平方米,三个坑1号坑面积14260平方米长方形2号坑面积6000平方米曲直形3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凹形在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具有高度的写实性,造型准确,姿态自然,技法精练,基本上是塑模兼用,大的部件统一模制,头部、手、臂等分别塑造,然后运用传统的塑、堆、捏、刻、画等技法,进行精细的塑造。经过窑烧,再施彩绘。标志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已臻于产生成熟。B、西汉兵马俑群陕西咸阳扬家湾汉墓兵马俑是现金所见西汉最具规模的兵马俑群。制作上是模制与手塑结合,造型风格较为古朴,单纯而洗练,是西汉雕塑典型的风格江苏徐州狮子山西麓出土的兵马俑。山东济南市北郊无影山西汉墓出土《乐舞杂技陶俑》陕西西安任家坡西汉陵从葬坑出土《侍女俑》C、东汉明器雕塑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出土的《说唱俑》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马踏飞燕》河南辉县出土的陶制《母羊》秦汉雕塑艺术特点?1、时期的雕塑艺术完全脱离了工艺装饰造型的附属地位,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在继承传统的坚持上又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标志着中国雕塑艺术的成熟。2、秦代兵马俑的造型写实逼真,技术精练,显示出雕塑的造型能力和表现技艺的长足进步。这些具体写实的形象所组成的艺术整体,产生出一种反映时代精神的宏大气势,是个体的写实而整体的写意,这才是秦俑艺术真正的美学特征。3、汉代雕塑艺术,无论在材料运用,雕塑技法还是在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艺术形象的塑造,往往是注意抓取动人的情节和典型的动态特征来表现,并适当运用夸张性的手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注重力量、速度、运动、气势的表现,使形象更为传神,“说唱俑”、“马踏飞燕”就是杰出的代表。4、寓意丰富深刻而造型简朴,这是汉代雕塑艺术重要的特色,细部不作过于烦琐的精雕细琢,因势象形,构思精巧,雕凿简洁,整体造型上讲究雄浑朴厚的团块体积感,表现出一种粗犷厚重,泾劲有力的气势,而又蕴藏着丰富深刻,含蓄内在的艺术魅力。霍去病墓前石雕更是崇尚简朴而又意境深邃的典型。5、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以宏大的气势和富有内在生命力的精神,焕发出蓬勃旺盛的刚健豪迈之美。这种深沉雄大,奔放有力的气魄,反映了时代的审美理想,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这种恢弘刚健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史上展现出灿烂的光辉。第四节建筑艺术秦代建筑*咸阳宫建筑群*朝宫建筑群阿房宫*秦始皇陵*秦代万里长城二、汉代建筑西汉长安都城长安宫未央宫建北宫明光宫建章宫昆明池完善长安城汉武帝茂陵东汉洛阳都城三、秦汉建筑装饰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房屋上筒瓦出檐一端的圆形或半圆形装饰物,既有实用功能,又起到装饰效果。四方神:青龙为东方、朱雀为南方、白虎为西方、玄武为北方。秦汉时期的建筑,在布局、结构、形制及装饰上都基本形成了中国建筑体系的独特风格。工艺美术陶瓷工艺1、其形体高大、数量众多、造型完整,陶质坚硬,说明了陶土的选料、塑造的技法,烧制的技术等方面,都比前代有很大的进步,标志着我国古代制陶工艺史上的空前创举。2、汉代是我国陶瓷工业史上从陶到瓷的孕育渐至成熟阶段。商周以来的“原始瓷器”到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的——“低温铅釉陶”到东汉中晚期已烧成一种胎质灰白致密、釉色青绿、吸水率、抗压力等方面都具备瓷器特性的——“青瓷器”。原始瓷器已发展为真正的瓷器,说明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物质文明的一项伟大贡献。二、青铜工艺秦汉时期的青铜工艺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发展,其造形和装饰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作品:《长信宫灯》河北满城,窦棺墓出土,这是既方便实用的灯具,又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称青铜工艺装饰的出类拔萃之作。三、玉器工艺秦汉时期的玉器工艺,早期沿袭战国用以礼仪的玉器较多。自汉武帝以后,随着往来西域的“丝绸之路”畅通,玉料来源更多和更方便,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使琢玉工艺更为兴盛,各式各样的实用器皿,陪葬的明器,用以辟邪压胜的佩饰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是以辟邪压胜的佩饰以及玩赏品等大量出现。代表作品《羽人飞马》陕西咸阳渭陵出土。《金缕玉衣》等。以上讲述秦汉工艺美术所取得的成就,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的发达、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体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工艺装饰水品的进步,体现了工匠们高度的智慧和出色的创造力。思考题:1、秦汉美术有什么特色?2、雕塑艺术特征是什么?3、汉代陶瓷工艺取得哪些成就?第四章南北交融、东西并汇——魏晋南北朝美术(美的自觉性时代)汉代之前的绘画基本上都是不自觉的艺术。画像石、画像砖是厚葬的产物(表彰忠臣孝子),云台图为了歌颂功臣名将,墓室帛画乃至陶俑更有巫术性质。总之,这些作品都是政治或功利的附庸,而不是以审美为原则。它固有美的形式,但却没有美的自觉。汉末魏晋时代,绘画有了美的自觉而成为美的对象。绘画不必是政治或功利的附庸,而是审美为原则,以供人欣赏为目的。绘画如果仍有政治或功利的目的,那只是反过来附庸在审美的基础上。标志这一自觉艺术的成熟是顾恺之的“传神论”。概述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至公元589年隋统一南北,史称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学艺术获得巨大成就的时代。从这个时代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这是美学思想的一个大解放,诗书画开始为活勃勃的生活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佛教美术、人物画、山水画、工艺美术雕塑在民族传统样式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呈现出一种承上启下具有融合性特征的新气象。为唐代美术奠定了基础。佛教美术佛教美术的兴起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西汉传入中国内地佛教刚传入我国一般被视为道术的附庸佛教在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及佛教美术便在我国迅速兴盛起来。西北丝绸之路是佛教文化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传播通道。二、早期的石窟壁画佛教美术大致包括三个部分建筑、雕塑、壁画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是宗教性和审美性、实用性和艺术的结合体。新疆石窟壁画以龟兹的规模最大,现存窟数最多的是克孜尔4佛洞。壁画题材:佛传故事、游化说法、因缘故事表现技法:秣菟罗的芨多风格莫高窟(敦煌)开凿年代: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距今1600多年此后直至元代,历代都有建造。开凿人:了尊和尚现存窟数:492现存彩塑:2000多尊现存壁画:45000余平方米的壁画莫高窟壁画内容大致分为四大类:1、佛像画2、故事画:宣讲佛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宣传佛有关的度化事迹的因缘故事。讲述释迦牟尼成佛前从善积德本生故事3、装饰图案民族传统神话故事代表作品:《萨捶那太子本生图》、《尸毗王本生图》“舍己为人”救主出现了《鹿王本生图》“因果报应”这些壁画打破时空的画面组织,稚拙而带装饰味的造型,豪放泼辣的线条,浓郁沉稳的色调,给人的感受是激荡不安,阴郁而又热烈,奇异而又真实。这种艺术形式与悲剧性的主题达到了高度的吻合,也更好的衬托出洞窟中的佛的神圣、睿智和超然的精神力量。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壁画展示出外来的艺术形式与民族艺术交融、糅合后的新特色与魅力。尽管内容与表现技法承接了西域风范,但是形象上流行西域的丰乳细腰大臀的裸体菩萨、伎乐飞天。因为儒家伦理审美观相背而被挡驾在玉门关外。三、石窟造像佛教雕塑按材质来划分,大致有铜雕、石雕、泥塑、木雕、陶塑、岩刻等几大类。石窟造像风格演变而言,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十六国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以前北魏迁都至正光末年东西魏至随以前第一阶段以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窟中造像为代表第二阶段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第三阶段以洛阳龙门宾阳洞造像为代表第四阶段以河北响堂山、山西天龙山等石窟的北齐造像为代表。前两个阶段受外来影响较大,后两个阶段开始了世俗亲近感。佛教建筑佛教建筑主要有》:塔、寺庙、石窟三大类。塔:也称“浮图”,是寺中的主要建筑,是为藏置佛的猞猁和遗物而修建的。寺庙:木构建筑具有宫殿式的特点,包括天井、楼阁、回廊、花园等。石窟:依山开凿的佛寺。基本形制有:中心柱窟、覆斗顶方窟,穹顶椭圆窟,崖阁、涅磐窟以及大型佛龛、摩崖等。第三节人物画的新发展一、程上启下的人物画发展三国及两晋时期绘画题材:A、宣传儒家思想,三皇五帝、忠孝节义、祥瑞之类。俗生活庄思想、佛教思想代表回家:曹不兴和卫协,这两位艺术家因开启了汉代画风向魏晋范式转折的新风而留名画史。曹不兴是东吴黄武年间(公元222--252年)最有声誉的画家,也是记载中最早以画佛像知名的画家.他绘画技巧纯熟,富有想象力.他曾留下巧妙利用屏风上误落的墨点绘一蝇,而引起孙权用手去弹的有趣故事.据说他能在长数十尺的绢上绘一佛像,心敏手捷,须臾即成,而头与四肢比例准确.卫协活动年代约在三国末至西晋.他的绘画创作的题材内容比曹不兴广泛,见著录的作品有《毛诗比风图》,《史记伍子胥图》等。其绘画的主要特点,东晋画家顾凯之概括为“巧密与精思”,这里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其技法,用线细如蛛网,而仍有遒劲的笔力;二是指所画的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的刻画已较之汉画更细腻。他的绘画突破了粗略奔放的汉化风格,开创了南朝至唐初人物画的风格模式。谢赫《古画品录》评论说:“古画皆略,至协始精。”从美学的角度看,自卫协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绘画从汉代的古拙、雄壮的阳刚之美转化为巧密、婉约的阴柔之美,这是人们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转化的结果。二、南朝的人物画魏晋风度为这个时期主要理想代表画家:顾恺之 顾恺之传神写照传神写照艺术创作理论建树艺术创作理论建树迁想妙得迁想妙得用线:紧劲连绵如用线: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著作〈〈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著作〈〈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表现方面:注重“传神写照” 代表作品:《女史箴图》《列女图》代表作品:《女史箴图》《列女图》〈〈洛神赋图〉〉顾铠之(约346-407年),字长庚,小字虎头,东晋是人,出身世族家庭。少年时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并有“三绝”(画绝,才绝,痴绝)之称。顾铠之的艺术成就表现在艺术创作和理论建树两个方面。在艺术实践上,顾铠之师承卫协,他继承发展了卫协精思巧密的艺术风格,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用线紧劲连绵,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如“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顾铠之在绘画上的另一大特色是塑造人物不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而非常注重“传神写照”,善于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精润生动的内在魅力。顾铠之的绘画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惜原作无存,流传在世的仅有他根据文学作品而创作的《女史箴图卷》,《烈女仁智图》和《洛神赋兔》等作品的摩本。通过这些摩本,我们大致可以认识到顾铠之和他那个时代的艺术水平。《女史箴图》画卷是描写古代宫廷妇女的节义行为,标榜封建“女德”的作品。画卷的主题思想有说教的性质。但是画家根据主题的要求。依据自己熟悉的贵族妇女的形象。成功地表现了画面中各种人物的身份,性格和互相关系,概括了贵族家庭生活的一些细节。整个构图,按题材的不同而分为9个段,每一段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用提款及人物服饰的处理等手法使段与段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使画面形成散而不乱,起伏有致,梳密得当的有机整体。人物造型动态自然,表情变化微妙,春蚕吐丝般的线描富有韵律之美,体现了中古艺术的秀稚和高贵。《洛神赋图卷》现有多种宋人摹本分别藏于国内外的博物馆。此图是作者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表现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的悲剧主题。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形象生动地将原文的精神实质托展出来。作者把那位似去似来,飘忽不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传情,表现出人物“进止难期,若往若还,含辞未吐”的复杂心情。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恋人遥遥相对,留念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样子,则有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作者把不同的情节在一幅画面中表现出来,以装饰的手法处理山水树石,一方面使画面连成整体,同时使主题人物更加突出,而且表现出似真似幻,神人交融的幻境,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诗意气氛。戴逵:(约329—396年),与顾恺之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在绘画和雕塑上都有较高的成就。画史载他的画是“情韵锦密,风趣巧拔,而为百工所范。”尽管其作品已无一留存,但通过文献记载可只其画风与卫协及顾恺之是一脉相承的,具有“情韵锦密”的风范。戴逵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佛教艺术上。他在佛教雕塑上容入了民族风格和当时人门的审美情趣,人物造型体态修长,服饰流利飘逸,衣纹线条遒劲而富有韵致。可以说他是我过民族佛教造像的开创者。陆探微,吴人,约生于晋末宋初,主要活动在刘宋孝武帝到南齐武帝时期(453—493年)。他以图画古今名人肖像而著名于世,人物造型“秀骨清像”。反映了南朝士大夫特有的审美。南朝画家中,在“传神”美学原则要求下,画风有叫大变化的是梁代的大画家张僧繇。张僧繇,吴(江苏)人,约生于南齐时代,主要艺术活动在梁代。他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绘画艺术,起着积极深远的影响,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和后来的吴道子被人么并称为“四大家”。张僧繇出身世族,曾被武陵王命名为武陵王国侍郎和直密阁知画事。他绘画的只要内容是佛教任务。他也很善画龙,画龙点睛致使两龙破壁腾空而去的传说,就是人们对他画龙艺术的赞誉。张僧繇的绘画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人称“张家样”,他的绘画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善于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融合为自己的东西。据《历代名画记》载,张僧繇在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受到启发,把书法艺术创造性地运用于绘画中,形成了“点、曳、靳、拂”4种基本技法,使绘画代表的“紧劲连绵,循环超忽”的密体画艺术风格,从而创造了独特风格的“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疏体画,我国绘画艺术疏与密两种基本表现手法由此初步形成。他还吸收外来宗教艺术和少数名组艺术的一些因素,运用明暗晕染显现体面的“凹凸法”于绘画中,塑造的人物和花较为丰满而有立体感。他所塑造的形象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给人以形神兼备“对之如面”之感。南北朝后期和隋唐时代的著名画家郑法士、阎立本、吴道子等,都师法于张僧繇,他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2、艺术特点:A、善于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融合为自己的东西,创造了“疏题画”。B、吸收外来宗教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运用“凹凸法”于绘画之中。C、所塑造的形象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给人以形神兼备“对之如面”之感。3、绘画理论:顾恺之:《画论》、《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宗炳:《画山水记》、王微:《叙画》谢赫:《古画品录》肖铎:《山水松石络》姚最:《叙画品》等。其中《古画品录》是一部品评体绘画史(绘画品评史)开卷序言中提出品评标准,然后提出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谢赫生活在南齐时代(479—502),是著名的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擅长肖像和仕女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默写功夫。他在画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还是取决于理论方面的贡献。他著述的《古画品录》,是一部品评体的绘画籍,保留了汉末以来的若干珍贵史料。最重要的是他在书本开卷序言中提出的品画标准。文章首先强调了绘画的功能:“画图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指出绘画为封建统治服务是最基本的要求。他在总结传统绘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六法”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准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本,其他五法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气韵生动”实际上是对顾恺之“传神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谢赫把顾恺之的“神”,用具有基本相同含义的“气韵”取而代之。在谢赫看来,作品不仅要表现出人物外在的行与色,更要注意表现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画面才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骨法用笔”与“气韵生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二者有同一性。内在的“风范韵度”集中表现为外在的容貌骨相的一定法则,谓之骨法,通过用笔来提取人物的骨相法则(刻画容貌),进而揭示他的风神韵度,这是对顾恺之“形神”关系具体生动的解释。后面几法谈的是绘画的观察认识、施色、构图及学习方法。谢赫的“六法”与顾恺之的“传神论”是一买想承的,他们的理论奠定了中国绘画基本的美学原则和独特的表现法则。“传神论”和“六法论”是针对当时人物画的创作而提出的,“神”与“气韵”基本上是就客体而言的,是指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以后,各代画家和理论家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理论,“神”、“气韵”的概念不单是指客观之“神”,而且包含了主观之神,甚至完全成了主观之神。这个概念不单用于人物画,而且还用于山水、花鸟等绘画领域。三、北朝的人物画1、主要画家:蒋少游、杨子华、曹仲达最为著名。杨子华是北齐的宫廷画家,时称“画圣”。曹仲达为域外画家,他画的佛像有“曹衣出水”之说。扬子华:北齐宫廷画家,善于鞍马人物,齐五帝在位时备受推崇,时称(画圣)。其作品多为反映贵族生活的题材内容,文献著录他的作品有《北齐贵戚游苑图》、《宫苑人物》屏风、《邺中百站图》等。如隋以后,他还画过长安永福寺的壁画。据黄伯思《东观余论》说,今传为唐阎立本《北齐校书图》为杨子华所首创,可能是阎立本在杨氏画稿基础上重画,借此可理解杨子华绘画的风貌。曹仲达:是从中亚来内地的域外画家,艺术活动历经北齐到隋。以画“梵像”即西域风格的佛画著称,有“曹衣出水”之说。“曹衣出水”式风格在遗存的新疆吐鲁番高昌壁画及北朝石窟造像中还可略约见到。唐代这种风格的佛画还相当兴盛。2、从考古发现许多有价值的墓室壁画和漆画。第四节山水画的兴起一、山水画溯源多数学者认为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立画种出现于魏晋时期。绘画中山水形象出现:新石器彩陶山川、水文。西周玉器山川云气纹。东汉的刘褒“骨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魏晋以独立画科姿态登上了中国画坛。二、山水画论宗炳(375—433)是刘宋时期有名的“高士”,一生隐居不仕,酷爱自然山水,曾游名山大川,并勤于笔耕。他晚年所作的《画山水序》是重要的早期山水画文献。文中除了论述山水画艺术与自然景物的关系外,最重要的是指出了山水画艺术“畅神”的功能观,即认为山水画的作应在于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宗炳认为:“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画家眷恋山川,自然山川的“万趣”应于目而会于心,若能用画笔巧妙的表现出来,则观画时“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当此“应会神感”之时圣人之道与山川万趣融合心中,相互印证生发,精神畅快愉悦。“神之所畅,孰有先焉!”。“畅神”说打破了“成教化,助人伦”教化功能观一统天的局面,丰富了中国绘画的理论体系。此文还论及了有关山水画的透视及具体表现技法等等问题。宗炳的《画山水序》是当时山水画实践和表现技法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理论总结。王微(415—443年)是刘宋孝武帝时的山水画家。他所著的《叙画》也是有关早期山水画的重要文献。文中阐明了山水画写生的方法,主张不照抄自然和追求形貌的真实,要经过提炼、概括,表现景物的内在精神,特别是景与情的联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见景生情,以情观景,达到主客体的融合、自然与精神的合一,便能使人获得对自然的真实美感,也只有大自然才最能激发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想像力。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对后世产生了持续的影响。第五节南朝陵墓雕塑陵墓雕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明器雕塑二类是陵墓表饰雕塑一、明器雕塑:即用雕塑手法制作的人佣、家畜、和鸟兽以及建筑和车马等陪葬的模型。从考古发现来看造型风格具有:北方的塑像古拙浑朴;南方的塑像清秀端庄。二、陵墓表饰雕塑:即陵墓周围设立的石兽,石人等仪卫性雕塑,具有纪念夸饰功能。从发掘文物来看最有特色的是石兽,有角的石兽为麒麟,一般置于帝陵前,无角的石兽称辟邪,通常置于王侯墓前。工艺美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东西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一方面继承秦汉以来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吸收各民族和外来的艺术形式,使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都有了新的发展,在工艺装饰手法和风格上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在工艺装饰手法和风格上都出现了许多新的特色。一、织绣工艺江南的广陵,北方的定州和四川的成都都是三大高级织物中心。二、漆器工艺和金属工艺金银细工的兴盛,日用青铜器物的日趋衰落,传统装饰题材逐渐由佛、菩萨形象及佛国中的瑞禽、瑞兽、瑞草所取代。三、陶瓷工艺青瓷的成熟,使陶瓷工业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领域中最值得注意的门类。著名的青瓷“莲画尊”最具有代表性作品。思考题:1.名词解释:“迁想妙得”、顾恺之、张僧繇、“畅神说”2.魏晋时期在审美风尚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3.略谈顾恺之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上的成就。4.简述谢赫“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5.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原因是什么?6.中国早期佛教美术兴盛的原因是什么?我国有哪些主要的石窟?7.简述莫高窟早期壁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何为本生故事?8.简述我国早期佛教雕塑风格的演变。第五章灿烂求备、异彩纷呈——隋唐五代美术第一节概述一、公元589年,隋文帝扬坚以武力统一了分裂270余年的南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进程。文化艺术不仅得到了复兴,而且还有所发展和创新为一个辉煌时代的来临奏响了序曲。二、公元618年,李渊父子建立了唐王朝,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此时的中国军事强大,疆域辽阔,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对临近各国甚至远及欧洲,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宽容开放时代精神使佛教自身蓬勃发展,也必然使佛教文化和其他文化得到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儒、释、道“三教”的并立与合流,是唐代文化思想领域的一大特征和总趋势。三、美术发展:隋代美术呈现出呈前启后的过渡性特色唐代美术呈现出“灿烂求备”全面发展五代美术呈现出专业化方面发展。总体上审美趣味、美术风貌由明朗、清新走向沉郁、由雄豪壮为伟走向委婉抒情。唐代确是中国绘画建构模式的时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个门类,在这个时期都以独立的姿态立于画坛,表现技法日趋成熟和完备,一些绘画门类已已不同的并久远的风格体系。1、人物画和道释绘画继先代之长而家以发扬,在表现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所扩大有所提高。2、山水画在晋以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在画法上进一步丰富,青绿与水墨已划分出来,奠定了宋元以后山水画主要表现手法的初基。3、花鸟画继山水画之后以独立姿态登上画坛4、佛教绘画随着佛教哲学的变化以及对外来艺术吸收融合,创造出清新鲜明富有时代特色的民族风格,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宗教的羁绊,洋溢着浓郁的世俗气息。5、画史画论反映出唐代美学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不少画论著作和新的观念范畴对后世绘画艺术创作和美术理论的发展与提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6、建筑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的时期,出现了贸易市场“市”的建筑,长安、洛阳等都市建筑规模严整,气势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7、工艺随着手工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繁荣,纺织,陶瓷,漆器,金银器以及雕刻等融合中外艺术精华,奇艺骈罗,具有健康,明朗,活泼的美学风范。第二节人物画人物画和道释人物画是隋唐绘画中的主流,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下面分六个布分来介绍:一、隋代二、唐初三、盛唐吴道子四、仕女人物画五、孙位与《高逸图》六、五代人物画(一)隋代(1)隋代人物画:隋代善画人物的画家有:田僧亮、扬契丹、郑法世、董伯仁、展子虔等。(2)绘画的题材内容:以反映贵族生活为主多以反映豪华游、车马梅圆等。(3)绘画的风格方面:“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画风。(二)初唐画坛:代表人物画家有:阎立本与尉迟已僧。特点:一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扩大了表现题材,创造了一些表现当时人物和生活的作品,风格也更趋于雄健;一是在与西域美术交流的基础上,丰富了表现技巧,为盛唐美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阎立本(?——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人。其父阎毗和其兄阎立德都是隋及初唐时期著名的工艺家兼工程学家,并善绘画。显庆元年,阎立本为工部尚书,因有政治才干,总章元年任宰相,阎立本绘画的题材非常广泛,除当时流行的宗教画外,人物、车马、山水、台阁等无所不能。他最擅长、成就也最突出的还是肖像画和政治性题材的历史画。他的作品有《历代帝王图》、《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职贡图》及太宗李世民等人的肖像。阎立本的绘画继承并发展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瑶等人“以形写人”的艺术传统。他的作品用线劲健坚实,用色沉着浓重,在人物塑造上不仅重视形貌的描写,而且十分着意人物心理的刻画,在当时的画坛上有很高的声誉。《步辇图》(图5-1,宋摹本)以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为背景,选择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迎亲使臣禄东赞的情节加以描绘,记下了这历史性的场面。唐太宗的形象魁梧,由宫女扶持着端坐在步辇上,神情庄重严肃,颇有风度,但从向前平视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了对友好邻邦使者的和睦态度。禄东赞头戴平顶小帽,身着小团花衣,窄袖长袍,是一个远道而来,饱经风霜的使者。他形象精干,拱手致敬,略带拘谨的神情表现出了对天朝皇帝唐太宗的恭敬。画家通过服饰举止、容貌和神情,生动的刻画两个主要人物的精神气质。其他9个修身细腰的宫女,动作各异,左右顾盼,既活跃了画面气氛,又表达了画面人物之间彼此亲切的感情沟通。此画突出描绘人物而省略背景,制作简练而工致。勾线细劲坚实,松紧得度。设色浓重妍丽,并适当运用了晕染法。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都体现了鲜明初唐风范。尉迟乙僧是来自与阗(今新疆和阗地区)的贵族、也是久居长安的画家。他的画具有西域画风,与汉魏以来的传统画发迥别。他的表现技法上的特点是“画外国及菩萨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历代名画记》),“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画鉴》)。用线或紧劲如屈铁盘丝,或洒脱有气慨,有丰富的变化,用色沉着浓重,有明显的凹凸感。这种铁线描与重设色相结合而有突出立体感的表现方法,不同于“迹简易洁而雅正”的中原绘画传统。尉迟乙僧和阎立本是同时代的画家,在当时的画坛上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阎立本齐名。尉迟乙僧的画风与阎立本所代表的中原画派的并存与互相影响,进一步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丰富了民族传统绘画艺术风格。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出现盛唐时期收两派特长的吴道子及其画派。尉迟乙僧的作品现今仅见文献记述,而无真迹传世。其画风在新疆及西北地区的一些石窟壁画中可以见到。表现技法上的特点:用线如紧劲如屈铁盘丝、或洒脱有气概,有丰富的变化。用色则沉着浓重,有明显的凹凸感。这种铁线描与中设色相结合而又突出立体感的表现方法,不同于“迹简意洁而雅正“的中原绘画传统。(三)“画圣”吴道子(盛唐)唐朝在贞观以后,进入全盛时期,在绘画的各门类中,宗教美术占拒主要地位,很多卓有成就的画师以娴熟的技巧创作大量世俗化了的宗教壁画,吴道子是此时宗教人物画坛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也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吴道子(689年——758年),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年幼时就丧失父母,生活贫寒。初曾学习书法,后改学绘画,未满20岁就显出了出众的才华。他曾做过县尉,任过小吏,因擅长绘画的名声而为唐玄宗李隆基所召,授以“内教博士”,并为之改名为道玄,成为御用画家。吴道子是一个精力充沛,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画家。尤其在宗教画上有突出的成就。据《太平广记》引《唐画断》说:吴道子一生在两京绘制的壁画墙壁总有300多间,其中有佛教、道教的宗教画题材,也有山水画。他的宗教画数量大,种类变化也很多。仅佛教经变题材就多达10余种。且每种绘画中又有不同的情景和气氛,塑造了丰富的形象。所画“变相人物,奇踪异状,无有同者”(《唐朝名画录》)。吴道子的作品不仅数量大,种类变化丰富,而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在人物造型上整体感觉强,面部圆润,所画人物“如塑”,“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广川画跋》),在用笔技法上,早年常摹顾恺之,陆探微用笔,属较工细的一种,到了中年以后,一改顾恺之以来的线型,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用这种描法画人物的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笔从来都占有重要地位,“笔之所成,墨之所至”,用笔的刚柔肥瘦和用墨的浓淡干湿相结合,对形象的刻画起着重要作用。吴道子综合了各家之长特别是吸取张僧繇的“钩戟利剑森森然”的刚健笔法,赋予线条更强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表现力,把线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形成了他作为一个杰出画家所独有的风格。另外,吴道子在用色方面也能紧密结合造型的特点和线条轮廓的变化,而有自己独到之处,他设色是“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画鉴》)。可见,吴道子设色不似西域画那样浓重富丽,而是以线条为主,略加色彩的渲染,使形象有一定的立体感。这正说明了吴道子吸取了西域画的明暗立体感,使其融合于民族绘画的色彩中,但保持着我国传统绘画的以线条为主的民族特色。在唐代,吴道子创造的宗教绘画风格,被称为“吴家样”,这标志着崭新的民族文化的宗教画以至整个人物画,已完全成熟。绘画风格特点:人物造型上:整体感觉强,面部圆润,所画人物“如塑”,“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用笔技法上:早年属较工细的一种,中年后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故有“吴带当风”之称。富有运动感、节奏感。用色方面上:“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他即吸收了西域的明暗立体感,使其融合于民族绘画的色彩之中,但却保持着我国传统绘画以线条为主的民族特色。吴道子创造的宗教绘画风格被称为“吴家样”这标志着崭新的民族化的宗教画以至整个人物画,已完全成熟。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搜山图》、《观音图》等。(四)仕女人物画(风俗画、中唐以后):盛唐以后,在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宗教绘画兴盛的同时,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风俗画,特别是描绘仕女生活情态的风俗画也得到发展。这一时期这一题材的代表画家为张萱、周昉。
张萱,陕西长安人,最擅长画妇女和婴儿,由于生活在繁华的长安,目睹贵族豪门的生活,所以其作品多半是描写宫廷妇女的闲散娱乐生活。据《宣和画谱》所载,当时御府收藏张萱的作品达47件之多,而其中有30多件都是仕女画。张萱仕女画的特点: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以朱色晕染耳亘、衣饰华丽,屈眉丰颊,体型丰满,表现出一种健康的美和雍容华贵的气质。人物形象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能确切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代表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周昉:字仲朗,又字景玄,长安人,擅长贵族人物肖像及宗教壁画,以仕女画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在仕女画上继承和发展了张萱的艺术风格,他笔下的仕女具有以“丰厚为体”,“衣裳简劲,彩色柔丽”的特点,体现了中晚唐时期官僚贵族的审美情趣。张萱与周昉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特别是两人作品的内在意蕴有所差异,张萱表现了妇女的温柔与妩媚,歌颂了当时生活中升平向上的一面;周昉表现了妇女的不幸和苦闷的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的一面。由张萱作品中的欢愉轻快转而挖掘她们精神上的苦闷和空虚。反映了贵族奢侈生活后面的社会经济的危困,塑造了更能深刻地反映现实的艺术形象。审美情趣由宏丽之美向婉约之美的转变。张萱、周昉所画的仕女形象具有一种健美丰腴的体态和艳丽多姿的作风,有着强烈的时代感。这种“人物丰穰,肌胜于骨”画法被认为是“唐世所好”。这一审美风尚与六朝人物画“秀骨清像”的美学标准大相径庭。但是,随着唐代的衰落,丰腴美人的脂粉味和那“薄透凝脂”的精到描绘也就只有余韵遗风留存于画苑之中了。(五)晚唐孙位及其《高逸图》晚唐时期整个社会的审美意识已由盛唐时期对雄壮豪放的崇尚而转变对哀婉深沉韵致的咏叹。人物画在题材上则突出了对闲情逸致的生活的表现,以及追求魏晋名流雅士的生活和审美趣味,理想。孙位,又名孙迂会稽人,唐僖宗时期的宫廷画家,善画人物,鬼神,杂画。代表作品《高逸图》体现了晚唐人物画所达到的新水平。(六)五代人物画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发展了唐以来的世俗化倾向,但在内容上那种盛唐时期欢愉升平的题材,已日趋稀少,画家笔下呈现出的更多的是日常生活,身边琐事。爱的苦恼,闲的寂寥了。南唐画家顾闳中,周文矩,为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他们的人物画作品不仅善于把握生活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而且十分注意对在特定的环境和情节中的人物心理表现,从而较为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的本质。顾闳中(910——980)江南人,是南唐中主、后主时的画院待诏,为当时享有盛誉的人物画家。代表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能揭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具有主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周文矩(937——997)建康句容人,南唐画院待诏。善画人物、仕女。他的画师法周坊而略有变革。
用笔和线条常用颤掣的笔调画衣纹、给人以简率自然之感。在题材、内容上:较多表现现实人物,并着意思想、情感的揭示,因此其作品被誉为“颇有精思”。代表作品《宫中图》、《重屏会棋图》、《琉璃堂人物》第三节山水画隋唐五代时期,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隋代及初唐,这一阶段青绿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由初创逐渐走向成熟,代表人物为展子虔和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第二阶段为唐中晚期,这一阶段,除青绿山水外,又出现了“水墨渲染”一体山水画,代表画家王维、张璪等人;第三阶段为五代时期,这一阶段可谓开宗派之先河,山水画坛上出现了荆浩、关同和董源、巨然几位大画家,开创了南北山水画两大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青绿金碧山水画青绿山水:是以石青、石绿为主要色相描绘自然景物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其表现手法先施笔墨勾画出景物的轮廓,然后再填染浓重之青绿色,其显著特征是颜色覆盖性强,色相鲜丽光彩具有装饰意味。展子虔(约531-604年前后),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经北齐、北周,后又入隋为官。他的人物、山水、界画和车马无不精湛,尤长人物山水。《游春图》是现存卷轴山水画中最古老的一幅,也是画家留存下来的唯一作品。描写了许多士人在山水间纵情游乐的景象。画面阳光和煦,花树繁密,碧波荡漾,轻舟漫游。那些游乐于山水间的士人们,或在堤岸策马,后坐于船上畅游。从画面可以看出,作者是触景生情,有意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此画在透视关系的处理上,注意到空间的深度,画面有“远近山川、咫尺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福州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搜题答案
- 2024年四川客运考试模拟软件下载手机版
- 2024年广州客运证模拟考试题库答案
- 2024年学校食堂厨师聘用合同:食品安全与卫生标准
- 2024年长沙小型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04版石油勘探开发合同
- 2023届新高考化学选考一轮总复习训练-第21讲 电解池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 2024年鹰潭道路旅客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专题07分析标题的含义或作用(试题)五年级语文-学生版
- 2024年度教育培训与人才引进合同
- 糖尿病性舞蹈病
- 医学类-教学查房异位妊娠(宫外孕)
- 眼视光技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 《第八课 我的身体》参考课件
- 肥料创业计划书
- 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高级)理论考试题库(学员用)
- 公司卷烟物流管理规范
- 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 物联网安全分析报告
- 黄芪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康复中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机制探究
- 物业管理工作量化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