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心理咨询师三级复习重点300条_第1页
2015心理咨询师三级复习重点300条_第2页
2015心理咨询师三级复习重点300条_第3页
2015心理咨询师三级复习重点300条_第4页
2015心理咨询师三级复习重点300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复习重点基础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意志;需要、动机;能力、人格。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灵长类动物(猩猩、猴子)大脑有相当高度的发展,他们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但还不能认识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他们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科学(实验)心理学开端。构造心理学派:冯特、铁钦钠。主张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内容,从意识经验构造方面说明人的心理。只问意识由什么元素构成,不问来源、意义、作用。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杜威、安吉尔。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做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看做一门纯科学,主张重视心理学实际运用。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抛弃意识研究,径直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总和。格式塔心理学:威特海默、科夫卡、科勒。主张从整体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人心理包括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人心理结构为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人格,否则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心理学家应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有意义的事情。神经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组成:细胞体、树突、轴突。躯体神经:到达各个感觉器官的神经,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它们支配感觉器官、运动器官。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支配内脏器官。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是脑最古老的部分,也是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网状结构调节睡眠与觉醒,保持一定唤醒水平、清醒状态,维持注意、激活情绪。除嗅觉器官,所有感觉器官来的神经元都在丘脑换元。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重要的神经中枢,调节内脏活动。大脑半球以外侧裂、中央沟为界限分为:额叶(面积最大,1\3)、枕叶、颞叶、顶叶。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左半球额叶受损,导致运动性失语症。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形象思维功能占优势。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叫相继对比。一种刺激同时引起另一种感觉叫联觉。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锥体细胞(中央窝附近,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和杆体细胞(视网膜边缘,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彩色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有色觉缺陷的人对明度敏感,能分辨细微的明度上的差别。色觉异常多数是遗传所致。女性较少。(外祖父→母亲→男孩)。16~20000HZ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声音的特性:音调(声波频率决定)、响度(振幅)、音色(波形)。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不经丘脑传播。最基本的味觉(从前到后):甜、咸、酸、苦。痛觉总和痛苦的情绪联系在一起,但是对机体有保护作用,痛觉有生物学意义,最难以适应。知觉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在估计时间的准确度上,听觉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活动内容、情绪影响对时间的估计。机体生理变化是有节律的,这种节律往往会引起人的行为也表现一定的节律,叫生物节律。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倾向。(只要条件具备,必定发生)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应,是对信息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对识记过得内容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叫遗忘(先快后慢)。认知心理学按信息的编码、存储、提取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存储时间长短不同,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特点:形象性、容量大(9~20比特)、如对信息加以注意则变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特点:容量有限(7±2)、语言文字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衰退造成,或因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造成。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位置对记忆发生的效果叫系列位置效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主要特征是间接性、概括性。根据思维的形态,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按搜索答案方面不同,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内涵是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迁移、原型启发、定式、功能固着(定式思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交际的工具;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交际的过程。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区:左半球额下回近外侧裂。---------表达性失语症(不会说)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区:顶叶、枕叶、额叶交汇的颞上回。-------接受性失语症(听不懂)视觉性言语中枢:顶叶、枕叶交汇处的角回。--------失读症书写中枢:额中回。-----失写症想象是把表象的内容作为素材,在大脑里对这些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这个过程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外界事物、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梦和睡眠(5个阶段)是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梦的特点: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不确定性。注意是心理活动or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只是心理活动or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有一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注意的特征:(简单注意)广度为7±2;稳定性;注意分散:注意离开当前任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于不同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源泉。需要的种类: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动机是激发个体朝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好的动机会产生积极效果,不良动机产生消极影响。马斯洛(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得越早,层次越高出现的越晚;层次较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因而较低层次需要又叫做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又叫生长需要。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情绪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动机功能----情绪情感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效率;组织功能----对其他心理活动有组织作用;信号功能----有传递信息、沟通信息的功能。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詹姆斯、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情绪情感在每一维度上都有两极对立的特性。每一种情绪情感的变化都存在这两种对立的状态。情绪的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悲伤、恐惧。按照情绪发生的速度、持续的时间、强度,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心境:微弱、持久、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心情。激情:强烈、爆发、持续时间段的情绪状态。易发生“意识狭窄”。应激:在出现意外事件or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持续时间过长会引起机体损坏。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动机冲突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意志品质:自觉性(受暗示、武断);果断性(优柔寡断、鲁莽草率);坚韧性(动摇、执拗);自制性(任性、怯懦)。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能力发展的个人差异:发展水平、能力类型、发展早晚。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人格的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气质特性: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神经过程的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气质类型关系:神经过程基本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强兴奋型胆汁质强不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黏液质弱平衡抑制型抑郁质性格(可塑)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定义:(侧重于心理学)F.H.奥尔波特认为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G.W.奥尔波特认为是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现实、想象、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勒温:B=f(P,E)行为=(个体,环境)的函数关系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阶段。霍兰德。哲学思辨: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是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经验描述: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分析。学术思潮:达尔文进化论、德国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美国本能心理学(麦独孤“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基本动力和源泉”)、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由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构成的两种对立观点,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后来西方文明的影响一样,影响和支配了中华民族的人性哲学几千年。问卷法特点:标准化程度高,保证了研究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时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生活技能的过程。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体、参照群体。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性是生物学概念,表示男女在生物学的差异、性别男女在人格特征的差异、性别角色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社会角色分类:先赋角色(先天因素)和成就角色(个人努力)、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角色失调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自我又称自我意识or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认识的主体)和客我是詹姆斯关于自我的概念。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反应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经历3个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需求包括: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詹姆士:自尊=成功/抱负。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动机与兴趣、情绪。图示的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印象管理(印象整饰、印象控制):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印象形成的过程。印象管理作用: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和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其所好。归因是个体根据相关线索、信息,对自己和他人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行为原因分类:内因和外因、稳定性原因和善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和不可控性原因(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控制点是美国罗特提出的个体归因倾向理论。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会有所改变,面对困难会付出更大努力;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和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和困难,往往将责任推卸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问题解决办法,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以被动方式面对生活。凯利提出人们可以通过检查三种特殊信息进行归因: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指针对某一刺激做出反应)、共同性信息(不同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反应是否相同)、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作出的反应是否一致)。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动机性归因偏差)、位置观察、时间因素。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叫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叫社会动机。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运动效率最高。(倒U)亲和源于依恋。亲和的作用: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影响亲和的因素:情境因素(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中,其成员会产生亲和的需要)、情绪因素(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和动机越明显)、出生顺序(长子、长女更强)。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个体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or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与个体实际成就有差距。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能的机会。侵犯动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构成的。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影响。利他动机是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利他行为的行为的影响因素:外部因素(自然情境、社会情境----在场人多时会有负面影响、时间压力、利他对象特点)、利他者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利他技能。几种基本社交情绪:社交焦虑(社交恐惧)、嫉妒(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希望别人朝坏方向发展、普遍性)、羞耻、内疚。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体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态度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ABC模型)。在他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倾向。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从依从、认同、内化。美国霍夫兰德态度转变模型: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转变涉及4个要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收者、情境(沟通和说服在一定情境进行)。态度转变影响因素:传递者方面----传递者威信、立场、说服的意图、吸引力;沟通信息方面-----信息差异、畏惧(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取得较高说服效果)、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接收者方面------原有态度与信念特征、人格因素、个体心理倾向;情境方面----预先警告(双重作用)、分心、重复(重点频率)。态度转变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P-O-X)P---个体;O---他人;X---另一对象。3”+”和2”-”1”+”是平衡状态。态度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方法。量表、投射测验、行为反应测量。沟通主要功能:获取信息;思想交流、情感分享;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提高。现实沟通是沟通双方对彼此身份和角色都有较清楚把握的沟通。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人际距离。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其他身体语言沟通也与之有关。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个体在与他人触摸和身体接触时的情感体验最深刻。人际距离: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1英寸=0.3048m,1英寸=25.4毫米)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特点: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自我暴露也叫自我开放,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越广泛、深刻。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人际关系三维理论观点:人有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够满足会导致心理障碍;六种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童年期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人际关系有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是人生幸福最重要影响因素。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亲和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爱情是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影响喜欢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相似与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增进关系的互补关系: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行为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行为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因素(群体成员一致性越高、凝聚力越大,越容易产生从众。临界值3~4人)、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越高,独立性为越强,从众行为越少)、情境的明确性、其他因素。社会促进(社会助长)是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绩效的现象。社会促进的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社会懈怠(社会逍遥)是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付出努力比单人完成减少的现象。模仿的意义:模仿是学医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律(下层人士模仿上层人士的倾向)、几何级数率(模仿一旦开始就呈几何级数速度增长,迅速蔓延)、先内后外律(先本土文化,再外域文化)。暗示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着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人格魅力;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年龄小,暗示效果就明显;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是易受暗示。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方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特点:一般在异性间产生、是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产生的,幼儿没有爱情体验;是一种高级情感并非低级情绪;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基本倾向是奉献。爱情和喜欢的区别:依恋、利他、亲密(性是爱情组成的核心部分,基础)。爱情的形式Lee:浪漫式(一见钟情)、好朋友式(深情厚谊,长时间培养)、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找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实际需求的人)、利他式。哈特菲尔德将爱情分为:激情爱、伙伴爱。印度古普塔:因爱情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彼此的情感不断减少,7年达到最低,由父母之命结合的夫妻,婚后感情慢慢增加,5年后感情超过上述。婚姻动机:经济、繁衍、爱情(包括性)。上古时代:经济第一、繁衍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繁衍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发展心理学:心理发展的规律性: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伴随青年期的结束,心理发展发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的心理变化走下降趋势。心理发展的动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适应理论和主动构建学说:图示、同化、顺应、平衡。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心理发展的源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埃里克森认为认得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社会心理危机。人格发展阶段划分:主要发展任务良好人格特征婴儿前期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婴儿后期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幼儿期获得主动感(初创性),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童年期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青少年期形成角色统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格成年中期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成年后期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or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关键期: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而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着普遍的原则和规律,有从上到下的头尾原则,由内向外发展的近远原则,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模式知觉是指婴儿在知觉一个图形时,不仅知觉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且能将这些部分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月从6个多月开始,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2个月的婴儿也对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反应(如心率变化)。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是在出生后的头三年。婴儿发音特点: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婴儿最初发音呈现普遍的规律性;婴儿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是才能开始;3岁以上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1.5~2.5岁的婴儿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巴斯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将其气质划分为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四种。婴儿的社会性微笑:自发性微笑阶段(生理反射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能够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6~12个月)(可以区分熟悉和陌生人)。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婴儿依恋类型:安全型依赖(积极);回避型矛盾型(消极);反抗型易焦虑(消极);约在2岁后,婴儿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认知,表现: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以主题游戏为主;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品;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游戏中富有创造性;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迅速;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幼儿的思维具有两大特点:思维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言语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助推器。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词汇量增长最迅速的时期,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过渡阶段,是掌握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从不完整到完整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行书句子;从无修饰语到有修饰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趋势:从对话向独白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生获得语言的一个重要时期。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3~4岁)。表现: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反抗对象首先是父母,依次是其他抚养者。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学龄儿童主要记忆策略:复诵策略(有意识地重复、朗诵所要记住的信息);组织策略(把所要记忆的材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进行识记);系统化策、巧妙加工策略。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童年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思维形式发展: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罗滕伯格通过“延迟满足”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行为,延迟满足是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皮亚杰把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3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受欢迎儿童往往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乐于助人,善于交往并易于合作。不受欢迎儿童往往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常出一些不良主意和恶作剧。受忽视儿童往往表现为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性,不为同伴所喜欢。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4个阶段):第一阶段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第二阶段6~9岁单项帮助阶段第三阶段9~12岁双向帮助关系第四阶段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儿童入学后,父母与儿童交往关系会发生变化(直接交往时间减少、父母教养关注重点转移、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父母与儿童一起做决定)家长素质决定亲子关系质量。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遇挫折感的交替。少年期认知发展: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顶峰;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少年期属于形式运算阶段,主要特点是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同的束缚;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婴儿期是第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可用“独特自我”和“假象观众”来表征。【第二逆反期】少年期逆反期表现: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为观念上的碰撞。反抗主要对象为父母,但具有迁移性。反抗的形式: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将反抗因与内心,以冷漠相对。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事实;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焦点所在(父母对儿童的认识滞后)。对自我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科尔伯格继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研究之后,提出了道德推理发展的系统理论,采用开放式的两难故事进行研究。分出3个水平和6个阶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2:功利取向。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取向;阶段4:好公民取向。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要点: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中年期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繁衍性;中年期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液态智力:加工处理信息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的能力。是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成熟而变化的。(感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晶态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而获得的智力(也称文化知识智力)。中年期的人格特征:人格结构的稳定性、人格的成熟性(内省日趋明显、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老年期是指60岁至死亡的时期。对老年期心理变化的观点:老年丧失期观点、毕生发展观。进入老年后,个体的认知活动,尤其是感知觉和记忆能力通常会有一定程度退行性变化。感知觉是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的心理活动。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信息提取困难、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是相互作用的结果、老年人很少主动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文化因素对记忆影响显著。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回忆往事。变态心理学:人的心理活动能存在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分。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有精神障碍的人经过系统治疗,心理异常的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特点、表现形式、心理异常带来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的损伤。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说,认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造成”。精神分析的解释(2个基本命题)心理过程主要通过潜意识90%;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障碍的起因。弗洛伊德5个推论:人类的生物本能是生物活动的动力,冠名为“力比多”。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构成。与此对应的人格是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精神分析】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以下原因造成:固着:接受刺激太过分(过于满足)或太少,使性心理发展受到挫折,这种固着会造成未来的人格异常。焦虑:理性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压抑:为防止、抵御、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理性冲动,力量不足导致痛苦,成功压抑则将痛苦隐藏到潜意识层面,日后将以扭曲变形形式表达,产生异常心理活动和行为。【行为主义】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对于神经症与精神障碍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or精细性特征上的区别。”“引起技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强有力、异乎寻常的刺激”。【人本主义】提出“潜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概念,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认知心理学】心理异常是个体主观是的不适应。【社会心理学】心理异常是社会准则的破坏。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顺利地生存发展;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按社会组织正常运行;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对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提出4类判别标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峰提出区分正常、异常心理的3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原则。常见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精神科医生运用这些知识是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心理咨询师了解这些知识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以便及时将精神障碍患者转诊给精神科医生。对精神障碍患者的辅助性心理咨询条件: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感知障碍:△感觉障碍感觉敏感;感觉减退:病例or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感受迟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明确的不舒适感,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脑外伤后综合症。△知觉障碍错觉:精神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无法纠正;幻觉:无对象性知觉。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幻听,幻视次之,其他种类的幻觉较少出现;按体验的来源,幻觉有真性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假性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是不一样,产生与患者的主观空间,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感知的)之分。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幻觉有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等。感知总和障碍:患者在感知事物个别属性时产生变形。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多见抑郁状态或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思维匮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意识清楚情况下的破裂性思维叫语词杂拌,是精神分裂早期症状)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病理性赘述。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有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和继发性妄想(是以错觉、幻觉、情绪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的妄想,或是在某些妄想上产生的另一种妄想)。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出现在患者的奥海中,想摆脱,又摆脱不了。强迫性思维和强制性思维(思维云集)临床意义完全不同。强迫性思维多见于强迫症,强制性思维是思维云集,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注意障碍:注意减弱(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时);注意狭窄(激情状态、专注状态、智能障碍患者);记忆障碍:记忆增强(病理性增强)、记忆减退、遗忘(对局限于某一时间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顺行性遗忘是患者不能回忆疾病发生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逆行性遗忘是患者忘掉受伤前一段经历】、心因性遗忘【心理因素引起】)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先天or围生期or生长发育成熟以前,大脑发育不良或发育受阻)、痴呆(有心理应激【精神创伤】引起的假性痴呆)。自知力障碍: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神经症患者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病情,要求治疗,医学上称为自知力完整。)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情绪障碍:情绪高涨、情绪低落(如果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动作减少同时存在,则构成抑郁状态)、焦虑、恐怖、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情绪迟钝、情绪淡漠(更严重)、情绪倒错(患者情绪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意志缺乏: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个人及居室卫生极差。(精神分裂症、痴呆)【精神运动性意志】违拗:患者对于别人要求TA做的动作,不仅不执行,反而做出相反的动作,称主动性违拗,对于别人的要求不做任何反应称被动性违拗。强迫动作:患者会做出违反本人意愿且反复出现的动作,多见于强迫症。ICD-10将精神和行为障碍分为11类,只看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应激相关的以及躯体形式障碍。精神分裂症: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障碍,多起病与青少年。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共同特点:2周内急性起病;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2~3月内可完全恢复。抑郁发作主要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缓慢。躁狂发作主要特点: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持续性心境障碍主要特点:持续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程度低,时间长。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没有任何可证实的气质型病例基础。神经症特点:意识的心理冲突、精神痛苦、持久性、神经症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为基础。心理冲突有常形和变形之分。常形心理冲突特点:与现实处境直接联系,有明显道德性质。变形心理冲突特点: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一般人认为兼职不值得为其操心,没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心理冲突的揭示和评定:病程≤3个月短程1分要满足神经症诊断,病程必须评3个月~1年中程2分分2分以上1年以上长程3分精神痛苦程度可以自己摆脱1分在别人帮助下可以摆脱2分在他人协助下也无法摆脱3分社会功能可以照常生活工作1分中度社会功能受损,效率显著下降2分重度受损,无法工作生活3分总分为3不能诊断为神经症,不小于6分可以诊断成立神经症,4~5分是可疑病例。对社会工作能的考虑和痛苦程度,应考虑近3个月情况。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闯入行重现(闪回);对创伤经历选择性遗忘;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发生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快感消失、回避易联想起创伤经历的活动和情境;常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伴有过度警觉、失眠;焦虑和抑郁与上述表现伴随,可有自杀观念。适应障碍:在重大生活改变或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适应期,出现的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常会影响社会生活和行为表现。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过6月。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焦虑性人格障碍: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的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机,所以有回避倾向。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睡行症、夜惊、梦魇)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评估心理健康的3标准(许又心):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心理健康水平10标准(郭念峰):心理活动的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我们可以从动态角度把“健康心理活动”定义为: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不健康即是失衡的状态和过程)。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心理不健康的各类状态,而不是各类异常心理状态。预测效度:对心理不健康状态后果的预测,可分为:对自然发展的预期:在三个月内,部分人有可能自行解决;由于主客观条件较差,短期内得不到化解;心理健康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会使心理抗压能力和耐受性逐渐下降,从而出现间断性身体虚弱。结构效度:促成或影响“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因素:人口学因素(文化程度、职业、生活状况、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因素;身体健康水平;社会变迁。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一般心理问题诊断条件:由于现实产生心理冲突;不良情绪不间断持续1个月,或间断持续2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基本能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交;心理问题不泛化。一般心理问题定义:是由于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满足条件:刺激较为强烈,对个体威胁较大,内心冲突是常形的;痛苦情绪持续2个月~半年;对社会功能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