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卷(B卷)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卷(B卷)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卷(B卷)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卷(B卷)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卷(B卷)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东晋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地区、浙东的会稽、江西的鄱阳湖地区、湖南的洞庭湖地区都成为盛产粮食的地方,江浙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甚至已经超过北方。这说明当时()A.耕种技术出现变革 B.经济重心移至南方C.田庄经济效率提高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2.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故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A.传播了佛教文化 B.促进了经济发展C.推动了华夏认同 D.加剧了民族矛盾3.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4.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士族当权,影响巨大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C.司马睿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D.地方割据势力膨胀5.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要求“亲近乡里”“富有之家”要资助贫困之家子弟,使其得以婚配;把百姓婚姻的是否及时,鳏寡数量的多少,作为官员考核升迁的依据。这一诏令旨在()A.恢复社会经济 B.规范地方民风民俗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官员治理能力6.唐朝敦煌壁面中的飞天造理波为兼容多种文化的复合体。这一时期的飞天形态各异,身体表现出的各民族舞蹈风格,以及传乐飞天手中的各民族乐器。彰显出独具特色的中华艺术美。这些飞天造型折射出唐朝()A.文化辐射广泛 B.民族政策开明 C.边疆经济繁荣 D.政治制度先进7.《元和郡县图志》载:“……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A.巩固了隋的封建统治 B.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使华北平原成为沃土8.“隋代的义仓置于乡社,由社司(主管社仓储粮的官吏)进行管理,一旦遇到灾荒年,粮食出现短缺时,则社司就将义仓的粮食赈给本乡百姓,以此来帮助百姓度过灾荒年,从而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民变。”由此可知隋朝设置义仓旨在此可知,魏晋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A.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B.巩固隋王朝的统治C.减少自然灾害发生 D.满足民众日常生活9.唐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780年,政府开始推行两税法。该税制的推行()A.消除了贫富差距 B.强化了人身控制 C.加速了白银流通 D.改变了征税标准10.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A.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C.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 D.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11.鉴于对九品中正制下州县中正官在举荐人才时“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皇上)之威福,夺天朝(朝廷)之权势”的不满,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由此可见,隋朝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在于()A.完善监察制度 B.选拔忠实奴才 C.加强中央集权 D.维系贵族特权12.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会议的决策写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一机制()A.使中书门下成为决策核心 B.严重影响行政办公效率C.能够减少决策失误的出现 D.进一步削弱了君主专制13.唐太宗曾提出“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但也言明“朕今所好者,唯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据此可知,唐朝()A.盛行三教合一的思潮 B.重视宗教的实用功能C.完成复兴儒学的任务 D.缺乏统一的治国理念14.唐代玄樊和尚口述、辩机编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樊沿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提及了一百多个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的风俗人情。该书()A.促进了中外的技术交流 B.史料价值低可信度不高C.记述了佛教在各地传播 D.有利于研究阿拉伯文化15.东晋后期,由于佛寺的大量修建、僧侣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官府的土地赏赐与信徒的宅舍土地施舍日多,“寺庄”“寺户”等相继出现,寺院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初步形成。南朝时寺院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局面带来的影响是()A.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B.均田制遭到破坏C.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D.租调制无法维持16.在中华文明史上,唐代是一个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朝代。唐代因多种文化汇聚而导致文化昌盛,富有生机。下列史实中,不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A.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B.唐代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C.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带回多部佛经D.贾思勰著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材料二隋炀帝即位后,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为此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在开河过程中仅通济渠便先后征调民夫二百万,隋炀帝还在沿途建置了许多专供个人享乐的“御用”工程。开通后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全长2500多公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6分)18.中国古代王朝重视民族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4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4分)(3)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魏和唐代的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5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三省六部制以“分权”机制达到更好地“集权”的目的,既提高了君主专制政体的效能,防止了国事决策的重大失误,也进而表明“集权”与“分权”在行政的具体程序上并非绝对的互不相容,这样的“分权”反而是君主“集权”专制政体得以巩国的有力保障。这样的分权机制。使行君主专制在“君主集权”的大框架下也容纳了一定程度的“民意”或与君主意志不尽一致甚至相左的“臣意”。——摘编自林怡《榕城治学记》材料二以才学为考试选拔标准的科举制之所以会在中国产生,是与学优则仕理论、贤能治国理论、公平考试理念三个方面的思想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的。科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儒学、教育、文学、史学、出版书法等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科举是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传统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存在,科举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和核心要素之一。因此,科举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奥秘的一把钥匙,科举学是传统文化领域中一门重要的专学。——摘编自刘海峰《千年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并分析这一运行机制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创立和发展的历史意义。(4分)(3)根据材料归纳隋唐时期在政治方面的特征。(3分)20.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时代,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炀帝)筑西苑,苑周二百里,上好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开通济渠,引汴水,开邗沟,置离宫,造龙舟……上行幸江都,御龙舟,龙舟四重,皆饰以金玉,舶舶相接二百余里……帝谓侍臣曰:“高丽小虏,侮慢上国;今拔海移山,犹望克果,况此虏乎!”乃复议伐高丽。——《资治通鉴•隋纪》材料二:唐代名相陆贽称许租庸调法:“国朝着令赋役之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庸……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李雪华《关于陆贽论两税法的几个问题》材料三:唐玄宗统治后期,户籍“浸坏,多非其实”,“所在赋敛,无复常准”,民众“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留下的本地百姓“百无四五”。这种情况下,宰相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摘编自《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释“租”、“庸”、“调”。(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的历史意义。(4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部分地区成为盛产粮食的地方,其粮食产量甚至超过北方,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D项正确。在唐朝的曲辕犁发明以前,东晋南朝的农民仍然沿用汉朝的犁耕技术,A项错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江南地区的这些粮食产自田庄,C项错误。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通过改革把鲜卑氏改为汉姓,这有助于促进鲜卑族的汉化,是鲜卑族华夏认同的表现,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华夏认同,C项正确;材料中孝文帝改汉姓是鲜卑族汉化的表现,与传播佛教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述鲜卑族改汉姓有利于推动华夏认同,与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而不是加剧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各国相互征战,经济遭到破坏,社会动荡,北方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进行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混战的局面,此后孝文帝进行改革,排除A项;唐末黄巢起义使传统的北方门阀士族遭到毁灭性打击,排除C项;消除了民族隔阂,表述错误,排除D项。4.答案:A解析:A.根据材料“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士族执掌朝政,共享皇权,材料所述现象体现了君主专制受到世家大族的制约,故士族当权,影响巨大,故A项正确;B.材料信息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无关,故B项错误;C.材料主旨信息是东晋士族势力的强大,与司马睿善于用人,深得民心无关,故C项错误;D.材料未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推出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故D项错误。故选:A。5.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唐太宗的诏令内容可知,统治者关心百姓婚姻是否及时,并把诏令的实行结果作为考察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结合所学,唐初政府重视百姓婚姻,实现人口奖励政策,这是社会经济恢复的重要前提,A项正确;规范地方民风民俗不是统治者发出诏令的目的,排除B项;百姓婚姻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材料所涉及的诏令不会提高官员治理能力,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B解析:敦煌壁画融合了多种民族的舞蹈、器乐风格,体现了唐朝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各民族的交融,B项正确;文化辐射范围强调的是文化的输出,排除A项;飞天造型并不能体现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程度,排除C、D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一旦遇到灾荒年,粮食出现短缺时,则社司就将义仓的粮食赈给本乡百姓”“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民变”可知,隋代义仓的重要作用是救济灾荒,“帮助百姓度过灾荒年”,这样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故选B项,排除D项。“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并不是义仓的作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社会贫富差距”,排除A项;“减少自然灾害发生”说法有误,排除C项。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期均田制瓦解,租庯调制无法维持,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和增加了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两税法并不能“消除”贫富不均,排除A项;两税法减弱而非增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加速了白银流通,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A解析: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使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A选项符合题意。察举制的选官是面向全民的,后来弊端日益显露,B选项排除。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不会使察举制走向其初衷的反面,C选项排除。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最初标准是才能和门第,后来才能被忽略,官员选拔被世家大族所垄断,D选项排除。11.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得出,由于九品中正制存在弊端,隋朝实行科举制,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选官制度而不是监察制度,排除A项;科举制以才学为标准,目的是选拔有才能的人,不是选拔忠实奴才,排除B项;科举制扩展了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限制了贵族特权,排除D项。故选:C。12.答案:C解析:材料“宰相会议的决策写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的出现,C正确;材料与行政效率无关,B排除;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的削弱,D排除;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13.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意思为,唐太宗认为,从宗祖立朝的角度考虑,道教在先,若从对社会的宣传效果看,佛教应居上,根据材料“朕今所好者,唯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可知,唐太宗推崇儒家文化,又认可佛教与道教,重视宗教的实用功能,B项正确;三教合流在北宋大致成型,排除A项;宋朝理学出现完成了复兴儒学的任务,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唐朝并不缺乏统一的治国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14.答案:A解析:玄奘和尚从长安出发西行游历西域,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交往,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A项正确;该书所记内容是玄奘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虽有主观成分,却是珍贵的史料,可信度较高,排除B项;C选项中“各地”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中亚和南亚(尤其是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排除D项。故选:A。15.答案:C解析:选择C:根据材料“由于佛寺的大量修建、僧侣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官府的土地赏赐与信徒的宅舍土地施舍日多”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寺院地主经济发展,占有大量土地与人口,这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寺院地主经济发展与儒学地位之间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唐朝中期均田制遭到破坏。排除D:D项说法夸大了寺院地主经济发展的影响,不符合史实。1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贾思勰是北朝时期的农学家,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可以证明唐代的医学继承,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带回多部佛经说明了唐代文化的兼收并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能够说明唐代的文化昌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D项。17.答案:(1)变化: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2)积极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南方的控制;对后世中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消极作用:开凿过程中,征发徭役,加重了百姓的负担,通航后隋炀帝“南巡”奢侈无度,是隋亡原因之一。解析:(1)变化:据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可知,西汉时期我国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据材料“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西汉时期江南物资贫乏;据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宋代时期江南得到开发,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等方面回答。(2)意义: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地评价大运河,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思考。积极,可以根据材料“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等信息,从对政治、经济和对后世影响回答;消极,可以根据材料“在开河过程中仅通济渠便先后征调民夫二百万,隋炀帝还在沿途建置了许多专供个人享乐的‘御用工程’”等信息,从对加重百姓负担和导致隋朝灭亡等角度回答。18.答案:(1)内容: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语④提倡与汉族联姻。(2)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3)影响: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改姓为元”可知改汉姓;根据材料“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可知穿汉服;根据材料“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可知说汉话;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可知通汉婚。(2)方式:根据材料“文成公主入藏”可知和亲;根据材料“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可知会盟;根据材料“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可知册封;根据材料“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可知设置机构。(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推动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等角度分析作答。19.答案: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拟定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拟定的诏书;尚书(2)历史意义:扩大了朝廷的统治基础,在客观上更加公平,使平民阶层也能参与到国家政权治理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和核心要素之一;是探(3)特征:君主专制强化,大量任用通过科举而入仕的官员,使国家的统治相解析:(1)运行机制:结合所学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拟定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拟定的诏书,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影响:据材料“三省六部制以分权‘机制达到更好地·集权’的目的”“既提高了君主专制政体的效能,防止了国事决策的重大失误”和所学可知科举学是传统文化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事务、标志着我国封建制度的成熟及专制体制下发挥的作用有限等角度进行分析。(2)历史意义:据材料“以才学为考试选拔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