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永泰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福州永泰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福州永泰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福州永泰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福州永泰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福州永泰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生物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先天性夜盲症是由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先天性眼病,俗称“雀蒙眼”。某先天性夜盲症高发群体有男女各300人,经调查,该群体中有女性夜盲症患者20人,男性患者48人,且群体中男女的夜盲症基因频率相同,则该高发群体中女性夜盲症基因携带者有()A.8人 B.36人 C.56人 D.78人2.同种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中,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时相。因为研究需要,科研人员用秋水仙素处理该细胞群使其中的所有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时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处理后细胞群将处于细胞分裂间期B.秋水仙素处理能够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C.秋水仙素处理能够抑制细胞骨架微丝的聚合D.秋水仙素处理能够抑制姐妹染色单体的形成3.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4.下列有关生物学活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DNA分子模型制作”活动中,需将多个脱氧核苷酸反向排列组成单链B.“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活动中,两个桶中的小球数量必须相同C.探究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可以不使用比浊法计数D.用紫色洋葱鳞片叶不同部位的外表皮观察到的细胞质壁分离程度相同5.某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石鳖等动物,藤壶、贻贝、石鳖相互之间无捕食关系,但都可被海星捕食。海星被人捕光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藤壶、贻贝、石鳖三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B.海星被捕光后,藤壶成为优势种,其种内斗争加剧C.该潮间带中全部动物和浮游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生活在该狭长海岸的藤壶种群密度6.下列过程不涉及负反馈调节的是()A.捕食者数量对被捕食者数量的影响B.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维持相对稳定C.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D.落叶量对土壤动物丰富度的影响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秸秆还田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小动物的生活。为研究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节肢动物数量的影响,4月中旬,内蒙古研究人员将一块试验田平均分成4份,埋入不同质量的玉米秸秆,分别于6月~9月调查4个秸秆量不同的农田中土壤节肢动物数量,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1)土壤中节肢动物的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调查时常用_____________方法进行采集,统计方法常用__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_法。(2)据图分析,本实验所能得出的结论有:一是6月~8月初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的数量逐渐增多,8月初之后逐渐下降;二是在一定范围内,_____________。(3)调查中还发现,某种以农作物根茎为食的蟋蟀,在6月~8月的数量变化趋势与上图中12000kg/hm2的曲线趋势相近。据此可判断,此蟋蟀种群在7月份时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_____型,为降低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生产上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吸引和诱捕雄性个体,使蟋蟀种群的_____________下降,从而降低种群数量,这属于_____________防治。8.(10分)湿地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下图为某总面积为300hm2的湿地受有害物质a污染后,有害物质a的浓度在各营养级部分生物种类体内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燕鸥种群的K值为1200只。当燕鸥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只/hm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燕鸥的同化量除用于呼吸消耗之外,还用于____________等生命活动。(3)虹鳟为国外入侵的肉食性鱼类,若有M只虹鳟进入该湿地生态系统后快速繁殖,每月以λ倍数增长,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为____________。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9.(10分)大豆花叶病毒会严重降低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预防抗病大豆品种乙的抗病能力减弱,科研人员用EMS诱变感病大豆,获得新的抗病品种甲。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两个品种对抗性遗传进行研究。(1)因为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性,EMS诱变后,非入选大豆植株可能含有________的基因,需要及时处理掉这些植株。(2)利用甲、乙两品种大豆进行杂交试验,结果如下表组别亲本组合F1F2抗病易感抗病易感实验一甲×易感018111348实验二乙×易感15027681据表分析,甲、乙两品种抗病性状依次为______________性性状。(3)已知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上,为探究品种甲抗性基因的位置,科研人员设计如下杂交实验:甲乙杂交,F1自交,统计F2性状分离比。①预期一:若F1均抗病,F2抗病∶易感为13∶3,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是由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②预期二:若F1、F2均抗病,说明甲、乙两品种抗性基因可能是___________或同一对染色体上不发生交叉互换的两个突变基因。(4)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不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也不同,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科研人员扩增出实验一若干个体中的SSR序列,用于确定甲品系抗性基因的位置,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图中结果说明甲品系抗性基因在_______号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10.(10分)在某光照强度下,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环境CO2浓度称为CO2的补偿点。将某植物的叶片放入密闭系统中,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观测系统内CO2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下:(1)在光照强度300lx时,密闭系统中的CO2浓度维持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2)比较不同光照条件下实验进行的第1个小时内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大小,可以得出:光照强度越强,叶片净光合速率__________。(3)随着光照强度的提高,该植物叶片的CO2补偿点___________(填“逐渐增大”“保持不变”“逐渐降低”)。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海藻糖是由两个葡萄糖(G)结合而成的非还原性二糖,其结构稳定、耐高温,能帮助酵母菌克服极端环境。在无压力状态下,葡萄糖的代谢产物G6P和UDPG可抑制海藻糖合成酶基因(TPS复合体)的表达,胞内海藻糖水解酶(Nthl)水解已经存在的海藻糖,分解膜外海藻糖的水解酶(Ath1)处于小液泡中(如图所示)。在有压力状态下,TPS复合体微话,Nth1失活,转运蛋白(Agt1)将细胞内海藻糖运至膜外,结合在磷脂上形成隔离保护,酵母菌进入休眠状态以度过恶劣的环境。回答下列相关问题:无压力状态下酵母海藻糖代谢图(1)与大肠杆菌细胞相比,酵母菌细胞最主要的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在无压力状态下下,细胞内海藻糖含量低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有压力状态下,TPS复合体激活,胞内产生大量海藻糖,此时磨碎酵母菌制成溶液,加入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填“出现”或“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发面时所用的干酵母因海藻糖的保护而表现为代谢_______________,对其活化的过程中,酵母菌内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海藻糖被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的代谢产物G6P和UDPG抑制TPS复合体基因的活性,在这种调节机制下,酵母菌迅速活化,从而适应环境。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

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详解】设由该群体女性携带者的数目为x,根据男女的夜盲症基因频率相同可得(20×2+x)/(20×2+x)300×2=48/300,进而20×2+x=96,x=56。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中需要考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取信息,设女性携带者的数目为X,再分别计算女性中夜盲症基因频率和男性中致病基因频率,根据二者相等即可得出结论。2、B【解析】

进行连续分裂的细胞有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详解】A、秋水仙素处理能够抑制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因此秋水仙素处理后细胞群将处于细胞分裂前期,A错误;B、秋水仙素处理能够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B正确;C、秋水仙素处理能够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但是不能抑制细胞骨架微丝的聚合,C错误;D、秋水仙素处理能够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但是不能抑制姐妹染色单体的形成,D错误。故选B。3、C【解析】

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分析图示,图1表示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随着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增加。【详解】A、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表现出垂直结构,B错误;C、看图可知: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C正确;D、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增大,D错误。故选C。4、C【解析】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2、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3、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1)细胞保持活性;(2)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具有大液泡和细胞壁;(3)细胞液浓度要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用洋葱鳞茎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看到的现象是:液泡体积变小,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细胞液颜色加深。【详解】A、DNA是两条链反向平行构成的双螺旋结构,DNA每条单链上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方向相同,因此在DNA分子模型制作实验中,将多个脱氧核苷酸同方向排列组成单链,A错误;B、模拟性状分离比的实验中,每个小桶中两种彩球的数量相同,但两个桶中的小球数量不一定相同,B错误;C、探究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可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正确;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D错误。故选C。5、C【解析】

根据题干的信息可知,该题主要考察了种间关系,海星可以捕食藤壶、贻贝、石鳖,而藤壶、贻贝、石鳖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海星被人捕光以后,发现“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表明藤壶在这种竞争中占优势。【详解】A、根据题干可以推测藤壶、贻贝、石鳖相互之间无捕食关系,且当海星被捕光以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说明三者之间为竞争关系,A正确;B、海星被捕光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变成优势种,随着数量的增多,种内斗争加剧,B正确;C、生物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的种群,该地区除了动物和浮游植物以外还有其它的生物,C错误;D、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长条形地块的藤壶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C。6、D【解析】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详解】A、捕食者数量增加,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又会使得捕食者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A错误;B、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B错误;C、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使得血糖浓度降低,使得胰岛素分泌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C错误;D、落叶量增加,为土壤动物提供更多的有机物,土壤动物丰富度增加,但土壤丰富度不影响落叶量,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取样器取样记名计算目测估计秸秆添加量越多动物数量越多增长出生率生物【解析】

本题研究的是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节肢动物数量的影响,图中可以看出,玉米秸秆还田量越多,土壤中节肢动物数量越多,6月~8月初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的数量逐渐增多,8月初之后逐渐下降。【详解】(1)土壤中节肢动物的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调查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统计方法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据图可知,本实验所能得出的结论有:按时间变化分析,农田土壤节肢动物在6月~9月内的数量变化规律为6月~8月初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的数量逐渐增多,8月初之后逐渐下降;四条曲线对比,在一定范围内秸秆添加量越多动物数量越多。(3)某种以农作物根茎为食的蟋蟀,在6月~8月的数量变化趋势与图中12000kg/hm2的曲线趋势相近。据此可判断,此蟋蟀种群在7月份时的种群数量正在上升,所以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为降低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生产上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吸引和诱捕雄性个体,改变了蟋蟀的性别比例,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从而降低种群数量,这属于生物防治。【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以及生态系统的生物防治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8、营养级越高,有害物质含量越高(或有害物质a具有生物富集现象或有害物质a沿食物链放大)2自身的生长、发有和繁殖M·λt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解析】

分析题中能量金字塔图解,随着营养级的提高,生物体内含有的有害物质a的浓度逐渐提高,说明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呈现富集现象。【详解】(1)根据分析,图示说明了营养级越高,有害物质含量越高(或有害物质a具有生物富集现象或有害物质a沿食物链放大)。(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一般为K/2,即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所以当燕鸥的种群密度为1200÷300÷2=2只/hm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燕鸥的同化量除用于呼吸消耗之外,还用于自身的生长、发有和繁殖等生命活动。(3)结合题意可知,虹鳟种群数量的增长符合“J”型增长模式,即t月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为M·λt。由于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点睛】注意:由于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保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使捕获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此时可获得最大日收获生物量。9、不定向性或多害少利不利隐、显2非同源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突变基因2F2抗病个体的SSR与亲本甲2号染色体相同,与14号染色体上的SSR无关联【解析】

1.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2.据表中结果分析可知,甲×易感→子一代全是易感→子二代:易感:抗病=3:1,判断易感是显性,甲的抗病性状是隐性;乙×易感→子一代全是抗病→子二代抗病:易感=3:1,故判断易感是隐性,乙的抗病性状是显性性状。3.甲乙杂交,F1自交,F2抗病∶易感为13∶3,属于9:3:3:1变形,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否则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详解】(1)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或多害少利性等特性,故EMS诱变后,非入选大豆植株可能含有不利的基因,需要及时处理掉这些植株。(2)利用甲、乙两品种大豆进行杂交试验,据表中结果分析可知,甲×易感→子一代全是易感→子二代:易感:抗病=3:1,判断易感是显性,甲的抗病性状是隐性;乙×易感→子一代全是抗病→子二代抗病:易感=3:1,故判断易感是隐性,乙的抗病性状是显性性状。(3)已知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上,为探究品种甲抗性基因的位置,科研人员设计如下杂交实验:甲乙杂交,F1自交,统计F2性状分离比。①预期一:若F1均抗病,F2抗病∶易感为13∶3,属于9:3:3:1变形,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②预期二:若F1、F2均抗病,说明甲、乙两品种抗性基因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能是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突变基因或同一对染色体上不发生交叉互换的两个突变基因。(4)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不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也不同,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科研人员扩增出实验一若干个体中的SSR序列,用于确定甲品系抗性基因的位置,分析图示电泳结果可知:F2的1、4、7与甲均表现抗病,F2抗病个体的SSR与亲本甲的2号染色体相同,与14号染色体上的SSR无关联,说明甲品系抗性基因在2号染色体上。【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基因突变的特点等,解题关键是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10、该条件下,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越大逐渐降低当二氧化碳浓度不再改变时对应的浓度应为二氧化碳的补偿点,据图可知,光照强度越强,二氧化碳浓度不再改变时对应的浓度越低【解析】

密闭系统中,由于二氧化碳浓度有限,故光合作用强度先上升后下降,最终等于呼吸强度。据图可知:随着光照强度增强,二氧化碳浓度逐渐降低,最后都趋于平衡。【详解】(1)在光照强度300lx时,密闭系统中的CO2浓度维持不变,原因是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即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叶绿体光合作用所利用。

(2)据图可知,比较不同光照条件下实验进行的第1个小时内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大小,可以得出:光照强度越强,叶片净光合率越大,因为光照强度越大,密闭容器内二氧化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