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语文高一上学期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安徽省语文高一上学期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安徽省语文高一上学期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安徽省语文高一上学期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安徽省语文高一上学期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安徽省语文高一上学期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大地的恩典杜怀超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有着不解之谜,想让我隔空倾听,那些风穿过竹林带走的叹息。或者如湛蓝的天空,不能触摸,却让人有了无尽的遐想。不过,每年我还惦记着老家的竹林。老家的后山有一片竹林,不大,却是我童年的乐园。曾祖母长眠在那里,在竹林的深处,有她的坟茔。林子里有很多竹子,有的粗如碗口,有的细如笔杆,都在风中摇曳。有风吹来,看竹影婆娑,竹叶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醒了许多沉睡的心灵。每到秋天,竹林里就会飘起“过路黄”,淡黄色的花,不张扬,却不经意地点缀了青春的梦。竹林里弥漫着她淡淡的清香,和着风,吹遍整个村庄。村庄便沉静在这一份朴素的清香里。记忆里的竹林是绿色的银行。一根根竹子被砍下来,劈成条,编成各种生活用品:篮子、箩筐、扁担、粪桶、椅子、席子等。在长满青苔的瓦屋或农舍的墙角落,常常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竹器,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无言,注视着人间烟火。父亲常常在农闲时候编织竹器,编完后就去集市上卖,换回一些柴米油盐,以此补贴家用。我也常常跟在父亲后面帮忙,学习制作各种器具。许多父老乡亲也来取经,父亲就把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那个时候父亲编得最多就是粪桶和箩筐。因为这两样农具最费竹青,用得也是最多的。慢慢地,父亲编的竹器在我们村上也有了小小名气。我不记得卖了多少竹器,只记得跟着父亲一起编织的那些幸福时光。竹子也有开花的时候,见过一次,父亲带着我去山上看竹子开花。我们看到的时候,竹子花已萎靡,它的色泽与竹枝相近,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已经是它花之将尽的时候。我问父亲:为什么竹子开花就会死呢?父亲说这是自然的规律,竹花开了,就意味着竹子尽了它一生的使命,就要死去了,它的身上已经孕育了竹笋,只要气节一到,竹笋破土而出,竹子就会落叶归根,把所有的养分都输给它的后代。到了春天,我常常会钻进竹林里,看竹笋破土而出的壮观。只见它们努力地拱出地表,一点点,一寸寸,而后,我听到了它们拔节的声音,那是向上的声音,也是生命的声音。转眼间,竹子就亭亭玉立,直指云霄。我站在竹子旁,看看绿色的竹干,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是那样地绿,绿得仿佛要滴落下来。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落在我的脸上,是那样的柔和,那样的温暖。闭上眼睛,我仿佛听到了竹子在和阳光对话的声音。我对于竹子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它在我的血液中流淌,它与我的生命同在。(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小题1:文章第⑥段中“父亲说这是自然的规律,竹花开了,就意味着竹子尽了它一生的使命,就要死去了,它的身上已经孕育了竹笋”一句中“自然的规律”指的是什么?答案:竹子开花就会死去,死去后将所有的养分留给新生的竹笋。小题2:请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答案:作者运用了“拱”“穿”“钻”“长”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破土而出、奋力向上的生长动态,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小题3:文章第⑧段中“我对于竹子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它在我的血液中流淌,它与我的生命同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竹林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与回味。小题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答案:竹子(或“对竹子的回忆”)。小题5:请你谈谈对题目“大地的恩典”的理解。答案:“大地的恩典”在文中指的是大自然对竹子生长给予的恩赐,包括阳光雨露、适宜的温度等;同时也指竹子对我们的影响和给予我们的恩泽,如竹子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物质财富以及美好回忆等。这些恩典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大自然所赋予的一切。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标题:《时光里的老槐树》在我记忆的深处,有一棵老槐树,它矗立在家乡的老屋旁,见证了我成长的点点滴滴。每当春风拂面,老槐树便披上了嫩绿的新装,那些细小的叶子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笔触,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夏日炎炎,老槐树下成了我们避暑的天堂,我们围坐在树荫下,听着老人们讲述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故事,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凝固。秋天,老槐树换上了金黄色的外衣,落叶如同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最终轻轻地落在地上,铺成一条柔软的金黄色地毯。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会捡起那些形状各异的叶子,比试着谁的叶子更漂亮,谁的叶子更大。而到了冬天,老槐树则披上了银装,枝头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凌,整个世界都变得静谧而纯洁。如今,我已经离开了家乡,但老槐树的身影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总会想起那棵老槐树,想起它给予我的温暖和力量。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老槐树都会是我最坚实的后盾,陪伴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现代文阅读Ⅱ题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答案: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记忆中的老槐树,描述了老槐树在不同季节中的美丽景象以及它如何成为作者童年玩伴和心灵港湾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老槐树的深厚感情和对其陪伴的感激之情。文章中的老槐树在作者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老槐树在作者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作者童年的玩伴,陪伴作者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更是作者心灵的港湾,在作者遇到挫折和困惑时给予他力量和安慰。老槐树见证了作者的成长,也寄托了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的深深怀念。分析文中“老槐树仿佛是一位智者”这一比喻的妙处答案:这一比喻巧妙地将老槐树人格化,赋予了它智慧和启迪人心的能力。通过这一比喻,作者表达了对老槐树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同时也揭示了老槐树在作者心中的特殊地位。它像一位智者一样,默默无言地给予作者力量和智慧,帮助作者度过人生的难关。文章结尾“无论我走到哪里,老槐树都会是我最坚实的后盾”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老槐树深厚的感情和对其陪伴的感激之情。在作者心中,老槐树已经不仅仅是一棵树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依靠。无论作者走到哪里,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老槐树都会像一座坚实的后盾一样支持着他、陪伴着他。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的深深怀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坚定信念。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文章:《劝学》(节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小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靛青,一种染料)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反省)C.吾尝跂而望矣(跂:抬起脚后跟)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指水这种物质)答案:D(“水”在此处为动词,意为“游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B.青,取之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答案:B(两个“于”均表示“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和“冰生于水而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B.荀子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C.荀子通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对比,强调了空想不如学习的作用。D.荀子认为“君子生非异也”,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答案:D(“生”通“性”,指天性、禀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答案: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答案: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多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的理解。四、古代诗歌阅读(第1题3分,第2题6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中“起舞弄清影”的“弄”字,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弄”字表现了词人对月起舞,清影随人,意趣飘逸的浪漫情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什么?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婵娟”指月亮。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题目: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江水的无穷无尽反衬人生短暂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能力。题目要求补写出苏轼《赤壁赋》中,以江水的无穷无尽反衬人生短暂渺小的句子。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描绘长江的壮阔与永恒,反衬出人生的短暂与渺小。他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句话的意思是,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却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深刻感慨。在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形的正确性:“哀”、“吾”、“须臾”、“羡”、“长”、“江”、“无”、“穷”。这些字都是易错字,需要特别注意。总之,这道题目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背诵能力,还考察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六、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阅读文章《春之韵》春天,是四季中最令人期待的季节之一。它带着温暖的气息,轻轻拂过大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在安徽省的乡村,春天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耀在田野上时,整个乡村便苏醒过来。远处的山峦,在晨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青翠欲滴。山脚下,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海,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金色地毯,迎接着每一位访客。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两旁的柳树已抽出嫩绿的新芽,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偶尔,几声清脆的鸟鸣传来,更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小溪潺潺,清澈见底,水底的鹅卵石被水流冲刷得圆润光滑,反射着耀眼的光芒。午后,阳光变得柔和而温暖,村民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在田间地头耕作,汗水浸湿了衣衫,但脸上却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孩子们则在村头巷尾追逐嬉戏,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乡村。傍晚时分,夕阳如血,将天空染成了绚烂的橙红色。炊烟袅袅升起,与远处的晚霞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宁静的画面。村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围坐在一起,享受着晚餐的温馨时光。春天,不仅带来了自然的美景,更带来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在安徽省的乡村,春天的韵味尤为浓厚,让人流连忘返。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请从文中找出两个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并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柳树已抽出嫩绿的新芽,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这句话通过“诉说着春天的故事”赋予了柳树以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柳树的生机与活力。“小溪潺潺,清澈见底,水底的鹅卵石被水流冲刷得圆润光滑,反射着耀眼的光芒。”虽然此句直接未使用“拟人”的字眼,但“小溪潺潺”仿佛小溪在欢快地歌唱,赋予了小溪以人的特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小题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远处的山峦,在晨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青翠欲滴”在表达上的特点。答案:该句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晨光的映照”和“青翠欲滴”的形容词,生动描绘了春天早晨山峦的美丽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春天的清新与生机。小题3:请从文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句子是:“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海,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金色地毯,迎接着每一位访客。”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油菜花海比作金色地毯,形象地描绘了油菜花盛开的壮观景象,同时赋予了花海以生命力和欢迎的姿态,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热情和美丽。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阅读文章《静夜思》的深远意境《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全诗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静夜中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诗文解析首句“床前明月光”:这一句以“床前”为起点,引入了一个静谧的夜晚场景。月光洒落在床前,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这里的“床”并非实指睡觉用的床,而是指诗人所在的位置或视线所及之处,可能是一个窗前或露台。次句“疑是地上霜”:月光如此明亮,以至于诗人初时误以为那是地上的白霜。这里用了一个“疑”字,表达了诗人瞬间的错觉和惊讶之情,同时也通过月光与霜的相似,进一步强化了夜晚的清冷感。三句“举头望明月”:诗人从对月光的错觉中回过神来,抬头望向那轮明亮的月亮。这一动作不仅打破了前两句的静态描写,还引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月亮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在此时此刻更加触动了诗人的心弦。末句“低头思故乡”:在仰望明月之后,诗人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中。这一句是全诗的高潮和落脚点,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了极致。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上述文章后,请完成以下题目:分析《静夜思》中“床”字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答案:“床”在《静夜思》中并非实指睡眠之床,而是诗人所在位置或视线所及之处的泛称。它作为全诗的开篇,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具体的场景,即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洒落在某处。这个“床”不仅限定了观察者的位置和视角,还为后续的“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描写提供了自然的过渡和铺垫。同时,“床”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暗含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深切情感。结合全诗,谈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中“举”与“低”两个动词的妙用。答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中,“举”与“低”两个动词的运用极为精妙。首先,“举”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抬头望向明月的动作,这个动作打破了前文的静态描写,使画面变得生动起来。同时,“举”字也隐含了诗人对明月的向往和追寻之情,为后文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接着,“低”字则表现了诗人在仰望明月之后的自然反应——低头沉思。这个动作不仅与前文的“举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巧妙地引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通过“举”与“低”的交替使用,诗人将自己对明月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使得全诗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而真挚。八、写作题(60分)题目:请以“书香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有细节描写。答案示例:书香伴我成长在人生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如同星辰般璀璨,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对我而言,那抹不灭的光芒便是书香。它如同一位忠诚的伴侣,伴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蜕变。记得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父母总是省吃俭用,为我买来一本本图文并茂的绘本。那些色彩斑斓的画面和简单易懂的故事,像一把钥匙,悄悄打开了我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每当夜幕降临,我便依偎在母亲怀里,听她讲述书中的奇妙故事。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童话王国,与白雪公主共舞,与匹诺曹一同历险。书香,就这样悄然无声地在我心中种下了阅读的种子。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不满足于简单的绘本,转而向更广阔的书籍海洋探索。从《安徒生童话》到《格林童话》,从《西游记》到《水浒传》,每一本书都像是一个新世界,让我沉醉其中,无法自拔。我为孙悟空的机智勇敢而喝彩,为林黛玉的才情与悲剧而叹息,为梁山好汉的义薄云天而感动。这些故事,不仅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