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训练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训练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训练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训练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课内文段阅读。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朗诵词)

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

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

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

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

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

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

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诗人从哪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2)“啊!黄河!”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3)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4)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

(5)诗中说“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知

识,列举发生在黄河身边的英雄故事。举两例。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

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

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

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

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

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

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

试卷第2页,总29页

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

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⑪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

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

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

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

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

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

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

时候又睡着了。

⑫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

七二H,抢了一碗就吃。

⑬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

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

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再向前进。

⑭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

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

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

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

断了。

⑮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

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⑯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

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⑰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

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

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⑱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

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

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

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

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

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⑲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

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

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

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

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

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⑳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

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我们虽

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㉑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

试卷第4页,总29页

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很久。

㉒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

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

还是小得很。

(1)文章结尾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请结合

选文说说“难”在哪里。

(2)分析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②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戴着勇气前进。

(3)第⑪段中,作者前面说“除此以外,就是寂静”,后面又描述了各种声

响,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4)红军克服了翻山的种种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土地的誓言(节选)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

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

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

螭,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

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

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

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

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

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

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

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

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

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

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

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

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九一八”十周年写。

(1)如何理解题目“土地的誓言”?

(2)文中画线句的含意是什么?

(3)本段再次描写故乡美景的作用是什么?

(4)文末为什么不用“1941年9月18日",而用‘"九一八’十周年写”?

(5)文段结尾“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这里“污秽和耻辱”是指什么?

试卷第6页,总29页

二、课外文段阅读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跑着跑着就到了

王纯

①上师范学校的时候,我被选拔为学校的运动员。我爆发力比较强,

擅长短跑,常常参加短跑比赛。到了学校一年一度的冬季越野赛,体育老

师对我说:“万米越野赛,你也要参加!“我听了,惊讶地张大嘴巴,不情愿

地说:“万米?我不擅长长跑啊!”老师笑笑说:“试试吧,就当作锻炼,能

跑多远就跑多远,坚持不下来也不要紧。”

②越野赛那天,我在起跑的枪声中迈开了脚步,心里却想:跑到哪儿

算哪儿吧。因为平时短跑训练得比较多,所以刚开始我就迅速超越了身边

的很多同学。跑了一段以后,我找到了一种合适的节奏,跑起来并不觉得

累。就这样,我慢慢地进入了状态。赛程过半的时候,我已经跑到了队伍

的前半部分。这时我感到累了,但看着前面的人一个个被我超越,我还是

鼓足勇气跑了下去。当跑到一定程度时,我竟然感觉不到累了,双脚有节

奏地向前奔去。学校里很多长跑健将,之前我都难以望其项背,现在竟然

能够一个个超越他们。这种成就感支撑着我继续跑下去。我对自己说:“好

好跑,能跑多远就跑多远!”

③跑着跑着,我竟然看到了终点!心中忽然升腾起一股莫名的力量,

这时我加速奔跑,开始冲刺。因为经常练习短跑,所以在冲刺过程中,我

所向披靡,一路超越了所有选手,冲到了最前面。当第一个冲到终点时,

我自己都恍惚了:这是真的吗?周围响起欢呼声,体育老师跑过来冲我竖

起大拇指,说:“好样的!让我刮目相看!”我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连我自己

都感到不可思议,这次胜利是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

④有时候,人的能力真的是无穷的,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

但跑着跑着,就战胜了自己。蓦然回首,一切都成了身后的风景,你已经

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了!你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也拥有了属于自

己的大境界。

⑤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我们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但不停地

向前奔跑,跑着跑着就豁然开朗起来。记得多年前,我爱上了写作,每天

都像一只舞蹈着的蜜蜂,不停地采集花粉、酝酿蜂蜜。我把从心中流淌出

来的文字一个个写到纸上,心想,如果有一天,我的文章能发表在报刊上,

哪怕只有一篇,那该有多幸福啊!散发着新鲜油墨味的报刊,一定有文字

的馨香,闻一闻,会像酒一样醉人吧?就这样,我写着写着,真的闻到了

像酒一样醉人的文字的馨香。于是我更加沉醉于写作。如今,我已经在各

地报刊上发表了600多万字的文章。很多文友向我请教写作经验,我只说了

三个字:“写下去!”

⑥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他的生意做得很成功,

资产过千万。有一次,当大家谈起小时候的梦想时,他说:“我小时候想,

如果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饼,这辈子就值了!"我笑了,想起作家莫言曾说过,

他小时候的梦想就是一日三餐都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然后就是想娶石匠

的女儿当老婆。

⑦或许,我们不曾有过什么鸿鹄之志,以为自己是一只飞不高也飞不

远的麻雀,但只要你肯坚持,说不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⑧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所以就坚持跑下去吧!跑着跑着,

就跑到了春暖花开的彼岸。

试卷第8页,总29页

(1)根据上下文,解释第②段画线词语的意思。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用原文语句)

“我”没想过自己能得长跑冠军,但是跑着跑着,就成冠军了。“我”没想过成

为大作家,但写着写着,就。“我”的朋友小时候只想,

但做生意做着做着就o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

论:。

(3)赏析文中画线句。

我爱上了写作,每天都像一只舞蹈着的蜜蜂,不停地采集花粉、酝酿蜂蜜。

(4)作者在叙事时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5)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董卿说过一句话:“人的潜能其实远超过自己的

想象,你不挖掘就永远不会知道。”结合董卿的话,谈谈你对本文最后一段

的理解。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老屋

楚岩

①绿锈斑斑的铜制钥匙插进去,往上一提,然后把门环一拧,门就开

了,推开它,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重的叹息;同时,门楣上扑簌簌地往下掉

落阵阵尘灰。

②我离家已经整整九个年头。开始几年,老伴依然和这老屋厮守。每

个星期六下午,我如同“候鸟”一样飞回乡下,与老伴相聚。彼时的老屋在我

心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

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十年以前,我拼尽全力,把所得一个子儿

一个子儿地积攒起来,带领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每天傍晚到水塘里挖沙,

又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准备改造旧屋。儿女们累得哭了,我就用美丽的语言,

给他们描述住进新屋那种舒坦和惬意……

③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小山坡下,拥挤着几百间各

式各样的屋子。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

萧条和风雨飘摇。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

田野的泥巴做成泥砖,陆续盖起来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后来,有人

盖起了红砖的屋子。再后来,更有人盖起了水泥的楼房。这一切,仿佛是

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站在高处极目望

去,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水泥结构的楼房,红砖的屋子、泥砖的屋子与旧时

留下来的厕所、猪栏、杂物间交叉错落,黑色的、灰色的、暗红色的瓦面,

和新式的水泥银灰色的屋顶,相互映衬,如同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

的小伙、打扮入时的靓女、天真烂漫的小孩拥挤在一起,年龄老幼不同,

衣着斑斓各异。

④在一片古老和新潮的交替中,我家的老屋显然算不得十分苍老,但

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

采。

⑤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作客。我们是同龄人,他

高我矮,他瘦我胖。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水塘中戏水,后来

试卷第10页,总29页

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库水(用庠hU斗汲水)捉鱼。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

红色或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

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

⑥如今,这位高高瘦瘦的牧童早已发福,成了个红光满面的大胖子,

而他家建筑的气势、屋里的摆设,更是把我镇住了。啊!十多米长五层高

的新楼,琉璃瓦顶,外表装修白绿相间的马赛克,光彩照人。客厅里,一

色的欧式家具,真皮沙发,彩电、录像机、音响一应俱全。当年,我的老

朋友也有一间老屋,是泥砖盖的,和我的老屋相比,显得太破旧。而今天

他的这间新屋,据说是两年前盖起的。沧海桑田;世间更迭,十多年前,

当我盖新房时啧啧称赞,认为我有本事攒钱。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

向前方。面对他的新屋,曾经自慰于自己的新屋在村中还算时髦的我,不

得不自惭形秽了。

⑦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

伍呢……

⑧朋友家里,不断有青年男女进进出出,汽车摩托车响声不断,那是

老朋友的儿子和他的朋友们,他们都是来探望朋友的小孙孙的。年轻人全

都衣着新潮,说话嗓门高,行动快捷,偶然我问起他儿子这幢新楼如何,

刚刚做起了爸爸的小伙子回答说:“我爸思想太老土,简直不可救药。当年

叫他不要这样盖的,至少要留一个停车场,他偏不接受。你看吧,才两年,

门前的车子拥挤不堪,什么新楼,现在已经成了历史文物了!”

⑨看来,我刚才的疑问,已经有了肯定的回答。

(0第①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结合内容简析。

(2)第②段画线句体现了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结合上下文简析。

(3)第⑤段画线句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

作用?

(4)第②③两段运用了什么记叙的方法?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

(5)说说你对第⑥段画线句“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的理解。

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教子

孙道荣

①在我前面,手拉手走着一对母子,孩子四五岁的样子,虎头虎脑,

很可爱。

②小区门口的岗亭上,笔直地站着一位保安。小区物业为了改善小区

的形象,做到文明服务,要求值勤保安,在业主经过时,必须敬礼。母子

从保安身边走过时,保安“啪”地向他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年轻的妈妈牵

着儿子的手,忽然停了下来,弯下腰对儿子说:“叔叔向你敬礼,你是不是

应该表示感谢啊?”孩子看看妈妈,又仰头看着保安,也抬起手臂,学着保

安的样子,敬了个礼,并用稚嫩的童音对保安说:“谢谢叔叔。”年轻的保安

脸竟然红了,连连摆手:“小朋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妈妈赞许地对孩子

说:“小朋友就应该这样讲礼貌。”得到妈妈的表扬,孩子一脸灿烂。

试卷第12页,总29页

③这一幕,让我非常感动。很钦佩这位年轻的妈妈,通过这样一些细

小的举动,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做人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别人,

礼貌待人。

④他们沿着小区的道路,朝前走去,我也继续跟在他们后面往家走。

孩子一边走,一边还在兴奋地和妈妈讨论这件事。“刚才那个保安叔叔,好

帅啊。”孩子说。年轻的妈妈点点头。孩子忽然仰起脸,激动地对妈妈说,

“长大了我也要当保安,妈妈,你说好吗?"妈妈停下了脚步,瞪着孩子,

“没出息!长大了,你要像爷爷一样当领导,或者像爸爸一样,自己做老板。

只有没出息的人,才会去做保安。”似乎还觉得不够,年轻妈妈又重重地加

了一句:“儿子,我跟你讲,长大了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就只能像刚才那个

保安一样,一辈子没出息地替别人站岗,明白吗?‘‘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⑤听着这对母子的对话,我惊愕不已。年轻的妈妈,又一次拿活生生

的例子,教育了一回自己的孩子。可是,这前后两次的教育,多么截然不

同啊!

⑥这让我想起另一次经历。年前的一天,单位组织一帮人,去慰问扶

贫结队户。一位同事将儿子也带上了,同事想找个家里有同龄孩子的困难

户,一方面帮他们一把,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的儿子好好上一课,让他认识

到自己的生活,已经多么幸福。我们陪着那位同事,来到了一个特别困难

的家庭,女主人因重病常年卧床不起,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上小

学,全家的重担,全落在了男主人一个人的肩上,日子过得很艰难。在介

绍了情况后,同事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让儿子亲手交给困难户家的

男主人。男主人推阻再三,最后,在我们的劝说下,从孩子的手上,接过

了那个红包。同事的儿子还掏出了自己的几十元零花钱,送给了困难户家

上小学的孩子。两个孩子的手,紧紧地拉在了一起。

⑦回来的路上,我们对同事的做法都大加赞赏,一致认为,这是一堂

生动的教育课。同事摸着儿子的头,夸奖他今天的表现非常好。孩子有点

害羞地低下了头。没想到,同事又趁热打铁地教育儿子:“看到了吧,回去

不好好读书,将来你就会和那个叔叔一个下场。”

⑧一车人错愕不已。

⑨也许我的这位同事,与我在小区所遇到的那位母亲一样,急迫地想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这一课的背后,是多么让人悲凉和痛心的现实

啊。我不能确定,我们在孩子心灵中,到底埋下的是怎样一颗种子。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所写的两件事。

(2)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说出你对第⑨段中画线句中“种子”的理解。

(4)生活中抓住适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有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

教育的内容,反映出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对本文中的母亲进行评价。

7.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民族的摇篮

试卷第14页,总29页

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

的中国人。然而,我们是怎样对待这条母亲河的呢?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

黄河。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大河”,

河水也是相当清澈的。随着她儿女的渐渐增多,她周围的森林面积却一天

比一天减少,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终于使她由绿变黄了。由于河

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有些地方,比如河南省开封市,河面

比房顶还高,成了流在人们头顶上的“悬河”。大概是母亲生我们的气吧,河

水一次又一次地跑出来教训我们,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

②那么,目前的情况又怎样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

工J黄河不仅是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

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据专家们统计,黄河污水排放量高达21.2亿吨,

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3.75万吨

和600万吨。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13个市县,全长397公里。宁夏

每年3亿吨工业和生活污水大约有80%排放进黄河。据检验,黄河水中的

有害物质的含量近年来显著增加。由于污染严重,河水不进行处理就不符

合饮用标准。然而现在,宁夏南部山区许多农民就直接饮用黄河水。即使

是那些不直接饮用黄河水的人,也不是不受危害的。因为被污染的黄河水

影响到了地下水,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饮用这样的

地下水,怎能保证身体健康呢?

③黄河污染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中华民族

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我们不高度重视,不赶快控制污染,情况将更加严重。

那样的话,黄河母亲会更加生气,并且用更加严厉的方式教训我们。如果

我们要保护自己,保护中华民族,就必须先想办法保护母亲,保护黄河。

(1)造成黄河成为“悬河”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说说第②段第一处画线句中“旧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分别是指什么?

(3)说说第②段第二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说说第②段画线的词语“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8.阅读课外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爬树的男孩

尼古拉斯・保罗(英国)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

的时光。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

起一声熟悉的口哨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看到了什么?”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痛腿凑过来问道。拉瓦不想回

答,但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

围,看看远方,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

三年了,两人还算默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

锢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猴面包树而充满希望。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摸,要不是因为拉瓦是黑人,连安

试卷第16页,总29页

德烈自己都会觉得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当然,拉瓦是不会明

白安德烈的心情的,更不会想到,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

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那棵

挨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白天的时候,很多

纳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痒痒。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觉得那

棵树属于自己。

可惜,连安德烈也没想到,梦想会突然破碎。那天晚上,他吹了好几

次口哨,可拉瓦就是不肯下来,直到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奔来,他知道,

出事了。

拉瓦毕竟是个孩子,熬不住接二连三的酷刑,便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

来。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

个字来。

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

反攻。因为安德烈提供的精确信息,纳粹分子瞬间溃败,整座集中营安全

解放。

安德烈伤得很重,但令随军医护人员奇怪的是,哭得最伤心的竟然是

一个黑人男孩。毫无疑问,这个男孩就是拉瓦。在安德烈昏迷的日子里,

他一刻都没有离开他的“搭档”。尽管医生开玩笑地跟他解释:“只要挂上水

(打吊针),一定能起死回生,你就放心吧。”可是,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

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

当远处的炮声逐渐平息,安德烈终于睁开了眼睛。可是,拉瓦却不见

了,几个医生都非常好奇地询问安德烈,那个黑人男孩到底是什么人,此

刻又突然消失,他到底去哪了。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

我来。

在安德烈的带领下,一行医生再次来到集中营。顺着安德烈的手指,

他们看到,那棵猴面包树的半个树冠已经不见了,树叶也是稀稀拉拉。显

然,它遭炮击了,在烈日下显得奄奄一息。

但这跟拉瓦有什么关系?随行医生面面相觑,却听安德烈一声口哨,

树干后便露出了一个脑袋。他手里正拿着一个医院的吊瓶,准备往上爬。

安德烈这次也不再躲在一旁放风了,而是拖着腿往前奔去,也不知是为了

那棵树,还是树后的男孩。

(选自2012年第4期《微型小说选刊》,谢素军译,有改动)

(1)根据你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在下列横线上写出与人物有关的内容。

①拉瓦利用o

②安德烈利用。

(2)品读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①【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

出一个字来。

【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甲、乙两句中划线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②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

(“终于''一词与前文哪些内容相呼应?)

(3)猴面包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发现。

试卷第18页,总29页

参考答案

1.

【答案】

(1)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

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

历史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

(2)三次反复出现,将歌词部分清楚地分为养育了中华民族、保卫了中华

民族、激励中华民族三个层次,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

尊心,激励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4)黄河象征中华民族,具有伟大坚强、一往无前、豪情万千、博大宽广、

勇敢无畏的精神。

(5)①大禹治水

②李闯王渡黄河

【解答】

(1)“望黄河滚滚……劈成南北两面”是记叙黄河的自然特点;“你是伟大坚

强……在你的身边扮演”是记叙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你是伟大

坚强……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记叙了黄河地理位置特征。

(2)“啊!黄河!”反复出现,将全诗分为三个层次由实到虚,环环相扣,

使得整首诗的赞颂逐步深入更能体现黄河的精神:伟大坚强。

(3)作者在诗中借助于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黄河,如把黄河比喻为

“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

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已

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更好地表达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

贡献,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4)诗歌通过赞颂黄河,实则赞颂中华民族。因为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的

精神:伟大而又坚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

的屏障”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黄河的精神可以根据诗歌中的内容

进行概括,如出现此处较多的“伟大坚强”;如通过“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可以看出黄河的一往无前。

(5)根据自己的积累,只要是发生在黄河的英雄故事即可。

2.

【答案】

(1)①走路难——山高险峻、悬崖峭壁;

②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③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④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①“抢”在这里没有贬义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任务

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②一个"鼓''字,既反映了革命者内心被坚定必胜的革命信念所支持,又形象

地表现出作者的耳边仿佛有革命战鼓擂响,在鼓声激励下能够克服任何困

难一往无前。

(3)不矛盾。作者这里写声,是为了衬托静,以“有声”衬“无声”。作者用

形象贴切的比喻,以耳朵听到的声响衬托出山中夜的寂静,使读者身临其

境。

试卷第20页,总29页

(4)体现了红军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等。

【解答】

(1)根据“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

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

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可知“走路难”;根据“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

呢?……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半夜里,忽然醒

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可知,“睡觉难”;根据“昨天

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

气前进”可知“吃饭难”;根据“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

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可知“处境难”。

(2)①“抢”在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用在这

里,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②“鼓”是“振作起来”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反映了

革命者内心被坚定必胜的革命信念所支持,又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耳边仿

佛有革命战鼓擂响,在鼓声激励下能够克服任何困难一往无前。

(3)后文“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

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

涛在澎湃”描写了微弱和洪亮的声音,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作者用形象

贴切的比喻,以耳朵听到的声响衬托出山中夜的寂静,使读者身临其境。

(4)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如走路难、吃饭难、睡

觉难、处境难等,但是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发扬了艰苦奋斗和大无

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最终翻越了老山界。

3.

【答案】

(1)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我要回去,我要战斗。

(2)作者愿意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表

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3)展现故乡的美,强调“我”与故乡的深厚感情,为下文写誓为她牺牲一

切作铺垫。

(4)表示对“九一八”事变的深刻记忆,警醒自己也告诫他人不要忘记“九一

八”事变。

(5)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解答】

(1)从选文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

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

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结合全文思想来看,“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表

现了作者愿意为了自己的故乡而去战斗,“必须”表现了作者信念之强烈。

“或者我的坟前”则表现了作者意志坚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哪怕牺牲自己生

命也在所不惜。

(3)“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嘛……没有人能够

忘记她”作者通过回忆来展现故乡景色的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深厚

感情。为下文自己愿为家乡牺牲的誓言作了铺垫。

(4)“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也是中华民族不可忘记的一个

试卷第22页,总29页

历史时刻,用“'九一八'十周年写”是为了提醒每个人包括作者自己不应忘记

历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和仇恨敌人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九一

八”事变带给作者的故乡的灾难。这样写情感更浓重,更有表达力。

(5)解答此题要结合全文理解和历史事件作答,“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

月18日夜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

义侵华的开端。所以“污秽和耻辱”是指日本侵华战争给我们所留下的伤害。

4.

【答案】

(1)本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文中是指之

前“我”难以超越学校里很多长跑健将。(意对即可)

(2)在各地报刊上发表了600多万字的文章,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饼,做的很成

功,资产过千万,只要你肯坚持,说不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或:你自

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所以就坚持跑下去吧!跑着跑着,就跑到了春

暖花开的彼岸或:人的能力真的是无穷的,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

远,但跑着跑着,就战胜了自己)

(3)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舞蹈着的蜜蜂,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自己爱上写作后,每天积累素材、勤奋写作的情景。

(4)作者先详细叙述自己参加长跑得冠军的事,后又略写了自己爱好写作,

发表了600多万字的文章的事及朋友做生意成功的事。

(5)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其实自己也不知道,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挖掘自

己的潜能。只要坚持做某一件事,往往会在不知不觉间取得成功。

【解答】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先要理解其本义,再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2)通读全文,锁定答题区域,即文章的最后四段。“我”没有想过要成为

大作家,但写着写着就在各地报刊上发表了600多万字的文章;朋友没有想

过能够成功,但是他的生意做得很成功,资产过千万。从中可得出结论:

只要你肯坚持,说不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3)做此类题,首先要判断出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

果。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比作舞蹈着的蜜蜂,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我”勤奋努力的情景。

(4)文章的前三段详细叙述了作者参加长跑得冠军的事;文章的最后四段

简略地写了作者爱好写作,发表了600多万字的文章的事和朋友做生意成功

的事。文章的内容安排详略得当,更加突出了主题思想。

(5)解答本题既要结合文章的主题,还要结合董卿的话。董卿的话是说人

们的潜能有多大,连自己都不知道,只有靠我们自己积极地挖掘;而文章

的最后一段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去做一件事,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取得成功。

把两种意思结合起来,写出这两个要点即可。

5.

【答案】

(1)第①段运用了环境描写,写打开老屋门的情景,表现了老屋的破旧,

暗示了离家时间之长,引出下文昔日在老屋生活的回忆,激发读者阅读兴

趣。

(2)作者把老屋比作“鸟儿的归巢”,写出了老屋是作者身心寄托之所,表

达了作者对老屋的怀念、依恋和强烈的喜爱之情。

(3)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

趣。引起下文对朋友以及朋友家的描写。

试卷第24页,总29页

(4)插叙,作者写这些表现了因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潮和古老的老屋的对

比,写出了老屋已经失去旧时的风采,表达了作者对往日的深深怀念和叹

惋时间过得飞快。

(5)指社会进步速度惊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

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解答】

(1)结合第①段对钥匙生锈和门布满尘灰等情景的描写,可知运用了环境

描写,为后文作铺垫,表达作者内心的思绪,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

兴趣。

(2)作者离家九年,刚开始时,一周回来一次和老伴相聚,体现了作者对

老伴的眷恋。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鸟儿”,将老屋比作

“鸟儿的归巢”,体现了作者把老屋当做心灵的寄托和避风港。

(3)第⑤段的画线句子描绘了儿时嬉戏的情景,从情境中我们可以看出乡

村的童趣,“光着屁股”“戏水”“放牛”“庠水捉鱼”“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

回家来”等细节表现出淳朴自然纯真,快乐悠然自得的情趣。语言表达的特

点可以概括描绘语言的特点和风格,生动形象,充满动感,风格朴实自然,

有乡土气息。

(4)文章第②、③段运用了插叙的记叙方法,对昔日作者的拼搏和村子的

景象的回忆进行叙述,表现了作者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与怀念,交代了老屋

失去风采的原因。

⑸“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使用比拟的手法描写社会发展之快,

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

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这些信息也给出提示。

6.

【答案】

(1)①小区里,一位母亲教育儿子做保安是没出息的。

②年前,单位组织慰问扶贫结队户时,同事教育儿子不好好学习也会成为

困难户。

(2)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同事的儿子真诚、友爱、富有

同情心的品质。

(3)比喻影响孩子成长的思想或行为。

(4)母亲:一方面能教育孩子懂礼貌,另一方面却又不尊重、轻视普通劳

动者,价值观有误,教育不当。

【解答】

(1)首先要整体感知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