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19-2019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历史综合测试题选择题1.“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A.满足战争需要B.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C.推动农业发展D.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2.“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A.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B.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度3.1922年5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法令,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特殊情况可为六年。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但主人必须同农工一起劳动,此外在承租土地上不得使用雇佣劳动力。颁布法令的主要目的是A.允许商品货币关系存在B.防止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复辟C.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D.创造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条件4.1954~1958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谷物产量从8560万吨增加到1347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2%……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958年的平均劳动报酬比1953年增长82%。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C.赫鲁晓夫农业改革D.制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5.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D.斯大林体制建立6.斯大林执政时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优先发展A.农业B.商业C.重工业D.轻工业7.1921年,列宁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一“途径”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掀起D.计划经济的推行8.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种现象被帝国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这一称号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这一现象指的是A.马克思主义B.战时共产主义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9.二战前苏联强调“没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任何一个工艺过程,都不应该付诸实现”。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把科技革命的成果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认为“现在,没有比实现科技革命更重要的事情了”。苏联的这一转变A.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C.引领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潮流D.突破了意识形态对科技领域的束缚10.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轻工业发展确定了这样的计划:“生产消费品的工业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应当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材料表明A.当时苏联重视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B.新经济政策注意提高人民的积极性C.苏联采取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政策D.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是合理的11.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中记载,一战后苏(俄)复苏缓慢、异常困难。内战结束后列宁立刻决定,推迟建立共产主义的尝试。可知A.列宁创新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C.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12.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这一思想()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C.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D.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13.根据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资料整理,1924年~1926年苏联私营注册工业在国家全部产值中所占比重由4.9下降到3.1,这种变化说明A.私营工业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新经济政策制约了私营工业发展C.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了排挤和压制D.新经济政策的精神已被彻底抛弃1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15.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C.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D.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16.苏联研究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联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时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退却时期”是指A.新经济政策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D.卫国战争时期17.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18.《俄罗斯历史》中写道:“斯大林时代就类似太空中突然喷发出的一颗超新星,然后逐渐熄灭,但在它的光辉照耀下把我们向前推进了差不多40年。”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斯大林模式A.给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只有灾难B.在俄国的历史上仅仅存在了40年C.对俄国的贡献只有发达的航天工业D.曾经对俄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19.下面是1929年至1939年间世界六强粗钢产量表(单位:万吨)。年份苏联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1929485.45733.9229.41621.0971.6979.11930576.44135.3228.91151.1944.4744.31931562.02636.2188.3836.9781.6528.61932592.71390.1239.8574.7563.8534.61933684.22360.5319.8758.6657.7713.71934969.32647.3384.41188.6615.5899.219351252.03464.0470.41641.9627.71001.719361633.94853.4522.31917.5670.81197.419371769.15138.0580.11981.7791.81319.219381806.82880.5647.22265.6622.11056.519391879.24789.8669.62250.8794.21343.3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A.西欧经济直到二战前仍未复苏B.新政之后美国经济完全恢复C.危机迫使列强调整对苏政策D.大萧条时苏联经济与欧美不同20.1920年,许多农民向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己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这说明A.农民对苏维埃政府有不满情绪B.农民拥护和支持余粮收集制C.二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D.粮食税的实施增加农民负担21.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决定在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各自成立自己的一套领导机构,以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这一措施A.从根本上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使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C.混淆了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D.有助于实现扩大企业自主权22.苏联在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B.迅速发展农业生产C.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 D.加强对城乡的统治23.如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B.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C.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24.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25.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A.苏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非选择题26.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列宁文稿》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材料三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整编自《苏联兴亡史论》(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27.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核心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其中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意识或文化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材料二假如没有孙中山、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国将很难走出推翻皇帝做皇帝,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怪圈。而在辛亥革命以后,尽管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仍然无比艰难,但有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为鉴,任何人想再帝制自为,再让已经被废黜的小皇帝回到北京皇宫,再复辟形形色色的专制制度、专制意识,都注定逃不过人民的唾弃,都注定会失败。﹣﹣梁峰《从现代化看辛亥革命》材料三资本主义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其自身的发展,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钱乘旦《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1)据材料一,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情况。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成果。(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4)根据以上信息,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受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试卷答案1.D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因此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故答案为D项。当时苏联没有处于战争状态,排除A项;这种政策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排除B项;这种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致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排除C项。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材料中的信息一是新经济政策,二是城市和商店。所以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际上就是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和价值规律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实行粮食税是在农业方面的调整,缓和农民的不满情绪,排除D项;A项材料未体现;C项是B项具体内容。所以答案选B。B3.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时期农业方面的法令,可以排除A和B;D项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可以排除,所以此题选C项。C4.C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实行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C正确;A是1921年;B是1929年;D是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5.C试题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1921年停止实施,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于1924年被废除,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中所提示的时代背景分析威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1934年的资本主义世界遭受到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呈现出一片萧条,与之相对比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故C项正确;斯大林体制建立的时间是1936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影响6.C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执政时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故C项正确。斯大林时期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排除AD。斯大林时期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商业长期得不到发展,排除B。7.B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找到的一条能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掀起、计划经济的推行均是在斯大林时代的事情而和列宁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8.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法西斯主义”表示极权,“红色”表示社会主义,1945年后美苏之间意识形态对立,因此使用更普遍。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项正确。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特点9.D试题分析:二战前苏联强调“没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任何一个工艺过程,都不应该付诸实现”。20世纪70年代初认为“现在,没有比实现科技革命更重要的事情了”。苏联的这一转变突破了意识形态对科技领域的束缚。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A项不对;70年代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依然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错误;C项夸大了其作用。故选D。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10.A试题分析:“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应当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表明当时苏联重视提高劳动者所需的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改善生活水平,故A项正确;“1927年”正值斯大林执政时期,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苏联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C项错误;当时苏联工业化进程中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D项错误。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11.A本题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所谓的“内战结束后列宁立刻决定,推迟建立共产主义的尝试。”就是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大发展,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不是新经济政策的观点;C选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出特点的作用,列宁并没有否定;D选项错误,列宁在这个时期并没有给出这样的定论。12.D试题分析:本题解题关键为理解列宁所说的“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这是对资本主义的认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列宁实行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A、B中战时共产主义和斯大林模式为单一的公有制,无资本主义经济成分。C混淆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故选D。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13.C私营注册工业比重下降能够直接说明非公有制经济是受到了排挤和压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私营工业也是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经济政策是促进了私营工业发展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经济政策的精神已被“彻底”抛弃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4.A依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这种做法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生活问题,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结合材料时间“1953年”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当时并未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城乡的比较,故排除C项。D项是1928年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做法,是实现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在时间与内容上都与材料不符。【考点定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及苏联三次社会主义改革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明确: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触及了经济体制的实质。通过这个要点可以排除干扰项。15.C“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说法明显错误,故A项错误;苏联社会制度早已建立,故B项错误;1931年正式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而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经历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故C项正确;材料比较的不仅有设备,还有人才,故D项错误。16.A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干涉,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凯歌年代”;新经济政策时期,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是“退却年代”;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牺牲农业利益,为工业化的发展筹集资金,是“剥夺年代”;卫国战争时期是“战争年代”;战后的经济改革时期是“战后年代”。排除B、C、D三项。故选A。17.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还是罗斯福,这四人的改革都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取得成功的,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18.D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信息“在它的光辉照耀下把我们向前推进了差不多40年。”因此选择D项;斯大林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因此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时间为1936年,至苏联解体1991年,总时间有55年左右,因此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的贡献绝不仅在于航天工业,因此C项错误。点睛:斯大林模式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④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材料型选择题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19.D表格显示是1929-1939年钢产量表,表格显示欧美国家产量明显不稳定,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苏联却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是苏联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故D正确;表格显示已经恢复,只是各国程度不同,故A错误;B中完全恢复说法绝对;C中苏联不受经济危机影响。【点睛】表格材料型选择题一般是以表格为呈现形式,通过定量分析数字或相关数值,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此类试题解题的方法一定要抓住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常用的解题方法有:1.要看表头及出处,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2.要看表格中的项目,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或数据中的文字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3.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20.A材料反映了战争结束后农民对苏维埃政府仍然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农民反对余粮收集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民贡献巨大而非最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余粮收集制实施增加农民负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农民的不满。21.C“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说明赫鲁晓夫运用党政机关直接领导和管理农业生产,严重背离经济组织的功能,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A项错误;这种措施只会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挫伤,不会促使农业形势的好转,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遏制了企业生产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22.考点:C9:斯大林模式.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解答:根据题干“苏联在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可知是为了工业化的需要;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化时期开始于1928年,主要集中于重工业领域,同时为了为工业化准备条件,在农村开始了农业集体化,以便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C正确;A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不是主要的,排除;B项不是题干所反映的重点,排除.故选C.23.考点:CD: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D7: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分析:本题以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为内容考查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苏两国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注意题干的限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可以看出,苏联增长速度总的趋势不断下降,僵化经济模式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美国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起伏,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采取了不同的经济政策,由此可知,美苏的经济政策不同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故B项正确.苏联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起伏,而不是持续下滑,故C项错误.政治格局多极化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B.24.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此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取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故B项正确;其他措施均不符合题意。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25.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旨在考查分析、评价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四项政策和运动要进行全面地分析,教材对它们的影响也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通过再认再现书本知识,可以明显知道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故C项正确。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原因26.(1)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3)原因: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4)善于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关注民生;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1)本题据材料一中的公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的角度说明这蕴含什么深意。再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回答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2)本题据材料二“优先发展轻工业……主张本国节约……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即可指出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3)本题据材料三“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方面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4)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关注民生、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方面回答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27.考点:中西方工业化比较;辛亥革命;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分析:(1)解答的关键是从“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切入,结合工业革命,和代议制的建立进行思考;(2)解答的关键是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切入,结合辛亥革命的功绩进行思考;(3)解答的关键是从“不是一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宾馆厨师述职报告范文
- 2024年度知识产权许可合同模板
- 《巴塞尔协议的发展》课件
- 《建筑概论》课件
- 借贷居间合同2篇
- 2024年度租赁合同模板:办公自动化设备长期租赁服务2篇
- 空城计课件下载
- 油料购销合同范本
- 清包装修合同范本
- 电力信息化行业资金壁垒分析
- 2024-2025 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期中素养测评基础卷
- 2023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风的成因课件
- 2024版成人术中非计划低体温预防与护理TCNAS 44─20242
- 艺术哲学:美是如何诞生的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版2024不良资产咨询服务标准协议书五篇范文
- 部编版(2024)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2课《玩也有学问》教学课件
- DB3206T 1084-2024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培训工作指南
- 2024年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各版本)
- 2024消防维保投标文件模板
-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