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_第1页
2024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_第2页
2024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_第3页
2024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_第4页
2024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册精编版全册精编版精品知识点新苏教版五上科学知识梳理目录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4第2课光的传播4第3课光的反射5第4课七色光6第二单元热传递第5课热传导7第6课热对流8第7课热辐射9第8课物体的传热本领11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第9课地球的表面12第10课火山和地震13第11课地球的内部14第12课地表雕刻师16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13课云和雾18第14课露和霜18第15课雨和雪19第16课水滴的“旅行”21第五单元人体“司令部”第17课刺激与反应22第18课从刺激到反应24第19课我们的大脑24第20课大脑的开发与利用25专项学习向科学家那样26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2.光源可以根据来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1)像太阳、闪电、萤火虫等这样不需要人类参与,依靠自身发光的光源称为自然光源。(2)像电灯、蜡烛、烟花等人工制造的光源称为人造光源。3.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4.按光源的发光原理,可以把光源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1)如太阳、闪电、蜡烛、白炽灯等通过发热激发出光的光源叫热光源。(2)不需要发热就能发光的光源叫冷光源,如萤火虫、LED灯等。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1)蜡烛燃烧发光:化学能转化为光能。(2)给细钢丝通电,让钢丝发光:电能转化为光能。6.通电时千万不要摸钢丝。第2课光的传播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激光笔发出的光在玻璃容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3.当三张硬卡纸的小孔与手电筒在一条直线上时,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4.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射击瞄准、排齐队列、皮影表演等。5.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6.做小孔成像实验。(1)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2)用笔尖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3)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能看到清晰的像为止。第3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2.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镜面、玻璃表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静的水面等物体的反光效果都很好。3.月球本身不发光,当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时,在月球表面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一部分光进入人眼,因此我们看到的月球是亮的。4.两面镜子夹角越小,镜中出现的像就越多。5.平面镜中的像与实际物体相比是大小相等、左右相反的。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6.制作一个潜望镜:潜望镜利用了两次光的反射。7.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眼睛是感觉光的器官。第4课七色光1.彩虹是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小水滴里,发生反射和折射形成的色散现象。2.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光的折射。3.彩虹从外圈到内圈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4.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5.制造“彩虹”。(1)用镜子制造“彩虹”: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块固定,水盆前放一张白卡纸。让镜子朝向太阳,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白卡纸上,直到看见“彩虹”。(2)用水雾制造彩虹: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着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观察在水雾中出现的彩虹。(3)用三棱镜制造“彩虹”:手持三棱镜,让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调整三棱镜的角度,阳光透过三棱镜后在地面上形成七色彩带。6.科学家牛顿最早发现,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7.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斑互相重叠:红光+绿光=黄光,红光+蓝光=紫光,绿光+蓝光=靛光,红光+绿光+蓝光=白光。8.将圆盘三等分,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快速旋转圆盘,此时圆盘呈现白色。9.红、绿、蓝叫色光的三原色。其他色光可由三原色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第二单元热传递第5课热传导1.无论是加热金属片的中心还是边缘,凡士林都会熔化,说明热是可以传递的。2.下图中,烧杯里的热水温度逐渐降低,水槽里的冷水温度逐渐升高,最终温度相同。3.温度不同的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热传导,热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4.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5.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6.两个物体发生热传导的条件:两个物体要直接接触,两个物体要有温度差。7.生活中的热传导事例:烙饼、量体温、电热毯、冷敷或热敷、电烙铁作画等。第6课热对流1.将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到冷水里,红色的热水会上升,遇到顶部的冷水后向四周流动,然后沿着水槽壁向下流动。2.在加热的过程中,烧杯底部中间位置的木屑会上升,遇到水面的冷水后向四周扩散,然后沿着烧杯壁下降,到达杯底后再次聚向杯底中间并上升,如此循环流动;当水烧开沸腾时,木屑也一同上下翻腾着。3.线香冒出的烟先向上流动,再四散向下流动,接近线香燃烧处时又向上流动。4.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5.热对流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6.制作简易走马灯。(1)在一个纸杯的侧面开两个口,将蜡烛固定在杯底。(2)在另一个纸杯的侧面开多个直角扇叶窗。(2)在杯底穿一根细绳,用牙签固定。(4)将两个纸杯口对口用双面胶黏合。(5)点燃蜡烛,手提细绳,走马灯就转起来了。7.走马灯原理:“走马灯”是通过蜡烛将空气加热,热空气上升,推动扇叶,使“走马灯”转起来。第7课热辐射1.太阳与地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空间几乎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能够将热传递给地球。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2.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3.做一个简易太阳灶。(1)用纸板做一个支架。(2)用热熔胶把锡纸固定在支架上。(3)将玻璃管灌满水,并封好玻璃管口,固定在支架上后,调整锡纸凹陷的位置,使反射的阳光汇聚在玻璃管上。4.太阳灶与太阳光的角度、锡纸的凹陷程度都会影响太阳灶的加热速度。5.使用热熔胶枪时注意安全。6.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7.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这三种传热方式中,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8.如图1所示,炉子和水壶的主要传热方式为热传导;水壶中水的主要传热方式为热对流;小朋友坐在炉子旁边感到温暖的主要传热方式是热辐射。9.如图2所示,炉灶与锅外壁之间的传热方式是热传导;菜汤和散发出的水蒸气的传热方式是热对流;火焰、锅等向周围物体传热的方式是热辐射。第8课物体的传热本领1.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同,传热快慢程度:铜>铝>钢>塑料>木头。2.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3.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蓬松的棉被和双层窗户中都有空气做隔层,有助于保温。4.光脚站在瓷砖上感觉最凉,其次是地板,站在地毯上会感觉温暖。三者的导热能力:瓷砖>地板>地毯。导热能力越强,脚底的热散发越快,感觉就会越凉。5.厨房里用的锅一般选择铝、钢、铁等金属材料,这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热的良导体。铲子或锅的手柄一般选择用木头或塑料等材料,这是因为木头、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6.冬季,用塑料薄膜和草绳把树干包起来,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帮助树木保温,使树更容易过冬。7.在寒冷的地区建造房子时,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岩棉板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8.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在设计制作保温盒时,应尽量选择一些热的不良导体作为材料,这样做出来的保温盒的保温效果会好一些。(1)锡纸表面像镜子一样光亮,可有效阻挡热辐射。(2)泡沫板内有很多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减少热传导。(3)塑料管中空,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减少热传导。锡纸保温盒泡沫保温盒塑料管保温盒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第9课地球的表面1.常见的地球仪有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两种。(1)政区地球仪展示区域行政划分,表面一般是光滑的。(2)地形地球仪用来描述陆地海拔变化和不同的海洋深度,表面一般高低起伏不平。(3)这两种地球仪的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颜色的含义也不同。2.我国地势特点整体表现为西高东低。3.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29%,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4.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5.海底的地形同样起伏不平,有山脉,也有盆地、平原,以及深浅不一的海沟。6.我国的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高,多高原、山地、盆地;东部低,多平原、丘陵。7.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地形海拔特点高原海拔较高,在10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山地海拔较高,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很大,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幽深的山谷盆地无一定标准四周高,中间低丘陵海拔较低,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山顶浑圆,山坡坡度不大平原海拔较低地势起伏很小,宽广平坦第10课火山和地震1.陆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2.模拟火山喷发:用番茄酱模拟岩浆,用陶泥裹住锥形瓶模拟山体,用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巨大能量,用玻璃管模拟火山通道。3.火山喷发的原因: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4.火山喷发的危害: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5.火山喷发的好处: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火山岩是优质的建筑材料,火山分布地区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火山活动可以改变地形形成美丽的景观等。6.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1)挤压多层海绵,观察“岩层”褶皱的产生。(2)掰断木片,体验“岩层”断裂的感觉。(3)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观察“地球板块”的错动、抬升。7.地震的成因: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8.地震的危害:地震也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大地震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9.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这段时间也是采取正确逃生措施的最佳时机。10.地震逃生口诀。震来莫慌张,就近藏一藏。厨房有危险,厕所把身藏。就近三角地,护头要牢记。高楼遇地震,电梯不能乘。楼梯要通畅,沿墙安全撤。阳台不能站,顶层可上房。切忌胡乱跑,目标是广场。11.报警电话:110;求助电话:119。第11课地球的内部1.到目前为止,人类钻探地球的深度只有约12千米。2.地震波在不同的岩石中传播时,有快有慢,于是科学家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3.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三个圈层。(1)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地壳是最薄的圈层。(2)地慢: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岩浆的发源地。(3)地核:地球的中心部分,温度和压力极高。外地核是液态,内地核是固态。4.地球的内部结构像一个煮熟的鸡蛋,蛋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幔,蛋黄相当于地球的地核。5.一些科学家认为,地幔和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动,而最外层的地壳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一样随之运动起来。6.地震是人们直接感知到的地壳运动的反映,更普遍的地壳运动则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必须借助仪器长期观测才能发觉。7.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认为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8.在“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的实验中,泡沫块的运动模拟的是地球板块的运动,淀粉糊的运动模拟的是岩浆运动。地壳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9.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大的山系。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些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第12课地表雕刻师1.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外部力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1)内部的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有些是猛烈的,如地震、火山喷发等;有些是缓慢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地隆起。(2)外部的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往往是缓慢的,如温度、风、水等的作用。2.冷热变化会对坚硬的岩石产生影响,导致岩石被破坏,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反复的变化下会逐渐破碎。3.风的侵蚀和堆积。(1)当风刮过地面的时候,风能吹起黏土和细沙,风中挟带的沙碰到岩石会磨蚀岩石,形成独特的风蚀景观,如敦煌雅丹地貌。(2)风会将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形成戈壁滩。被带走的沙在风的速度减慢时沉积下来,形成沙丘或沙漠。4.水的侵蚀和沉积:水流会带走泥土,产生沟壑,造成水土流失,如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同时,水还有沉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5.冰川、海浪等也能改变地表的形态。6.地表形态的改变与影响因素:破碎的岩石——温度变化;岩石女王头像——风的侵蚀;海边沙丘——海风和海水搬运的沙砾堆积;弯曲的亚马孙河——水的侵蚀;海蚀拱桥——海浪冲刷侵蚀;溶洞——水的侵蚀。破碎的岩石岩石女王头像海边沙丘亚马孙河海蚀拱桥溶洞7.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1)地球内部的岩浆有时会在地下深处慢慢冷却,有时又会从地表喷发出来后冷却,这些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如玄武岩、花岗岩都是岩浆岩。岩浆岩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玄武岩页岩(2)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经历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如石灰岩、页岩都是沉积岩。沉积岩里常有化石。(3)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如大理岩是变质岩。(4)岩石不是永恒不变的,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因地质条件的变化会发生相互转换。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13课云和雾1.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云和雾的本质是一样的。2.云的形成: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高空就形成了云。3.做“人造雾”实验。(1)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2)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3)在量筒中倒温水是为了更容易观察到雾的形成过程。如果加热水,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如果加冷水,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4.雾和云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5.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把它们分为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6.霾是当下存在的一种比较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和雾并不是一回事。第14课露和霜1.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露霜2.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3.露是液态的水,霜是固态的水。4.形成霜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5.“人造露和霜”实验。(1)垫湿毛巾的目的是增加杯子周围的水蒸气含量。(2)加盐前,杯子外壁出现的是小水滴;加盐后,冰水温度急剧降低,杯子外壁出现的是小冰晶。(3)将杯中加盐的冰水倒掉,杯子外壁的小冰晶会慢慢融化成小水滴。6.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7.霜降为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8.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第15课雨和雪1.雨是液态的水,雪是固态的水,雨和雪是自然界降水的两种基本形式。2.“模拟雨的形成”实验。(1)在培养皿中加入冰块,可以使培养皿底部的温度降低。(2)水蒸气遇到冷的培养皿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培养皿底部。(3)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最后落到烧杯中。3.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产生降水。4.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5.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6.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但基本形状是六边形。7.雨夹雪是固液混合形式的降水,冰雹是固态形式的降水,冻雨由冰水混合物组成。雨夹雪冰雹冻雨8.我国有句关于雪的谚语“瑞雪兆丰年”。大雪盖在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可以保护农作物不受冻,还能将土地表面和农作物根部的害虫冻死。9.下雨和下雪都能增加降水量,缓解旱情,增加生活用水的储量。第16课水滴的“旅行”1.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一部分直接落入江河湖海;一部分到达陆地后流入江河湖海,或到达陆地后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还有的直接蒸发形成水蒸气,又跑到空中。2.空气中的水蒸气绝大多数来自江河湖海里水的蒸发,地表上层的水也会蒸发进入大气层,另外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3.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4.红色箭头代表上升的过程,动力主要来自太阳;蓝色箭头代表下降的过程,动力主要来自地球引力。水循环示意图5.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1)组装好水循环模型。(2)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3)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4)“小池”内的水会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罩子附近,在罩子内侧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到一定程度会掉落到“小池”内,如此循环往复。第五单元人体“司令部”第17课刺激与反应1.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2.听到闹钟响时起床,闹钟响是刺激,起床是反应。3.肚子痛时跑向厕所,肚子痛是刺激,跑向厕所是反应。4.看到绿灯亮时通行,绿灯亮是刺激,通行是反应。5.听到“秋游”时欢呼,“秋游”是刺激,欢呼是反应。6.不同的人,反应快慢是不同的。通过专业的训练,可以提高人在某些方面的反应速度。7.一个训练有素的运动员,起跑反应时间通常在0.1~0.2秒。8.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如听到爆竹声捂耳朵,脚、手被扎时迅速缩回。听到爆竹声捂耳朵脚、手被扎时迅速缩回9.人的反应存在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需要脑的复杂工作;另一种是不需要脑的简单工作,即由脊髓做出直接反应,这种情况的反应速度比前一种快。第18课从刺激到反应1.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与其相连脑并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所组成。2.脑和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控制脊髓中心。3.脑负责存储和加工信息,脊髓负责周围下达简单的命令,并把来自感官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再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周围神经。4.周围神经既要负责收集各种感觉信号,又要把大脑的指令传送到肌肉,使其做出反应。5.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6.神经传递示意图。7.守门员扑球的信息传递过程:感受器(眼睛)→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肌肉组织(如手臂、腿部、腰部等处的肌肉)。8.分布在全身的神经是不同的,有些地方分布多,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敏感;有些地方分布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模糊。9.按皮肤敏感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指尖皮肤、手背皮肤、肘关节外侧皮肤、膝盖处皮肤。10.橡皮落在手背上的反应时间比落在脚背上的反应时间短一些。11.人体能够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12.视觉错觉是指大脑在处理视觉信号时出现失误,做出错误的判断。13.在人的神经系统中,脊髓由一把类似电线的神经束组成,连接着脑组织和周围神经。14.脊髓分布在能弯曲的脊柱中间,被脊椎骨和软骨包围着。15.一旦脊髓受损,轻则身体麻木,重则瘫痪。16.保护脊髓:不要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做下腰动作;在剧烈运动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活动等。第19课我们的大脑1.脑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2.认识大脑的轻重与模样。脑的质量大脑的大小和形状大脑的表面(1)成人脑的质量约1400克,其中大脑的质量约占人脑的80%。(2)大脑的大小、形状与并拢的双拳差不多。(3)大脑表面像核桃仁一样,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大大增加了大脑皮质的表面积。(4)大脑的软硬程度与豆腐差不多。大脑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粉色的。3.人的大脑负责各种认知和思维活动,还负责管理人的情绪和运动。拥有高度发达的大脑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4.大脑具有记忆功能、识别功能、控制功能、推理功能、创造功能等。5.大脑的分工。(1)左脑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右脑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2)左脑偏重于数学、语言和书写等功能,右脑则偏重于音乐、绘画、情感等功能。(3)大脑在工作时,不是所有部分都参与同一件事情,它的各个部分是有不同分工的。如果大脑分管相应功能的区域受到损伤,该功能就会受损。(4)面对复杂情况时,大脑的不同部分也会合作。第20课大脑的开发与利用1.脑科学发现了神经之间的联结方式,学习科学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图形表征是建立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如气泡图、概念图、鱼骨图等。(1)气泡图可以表示各项间的并列关系。(2)鱼骨图从“尾”至“头”的轴线可以表示各项间的逻辑顺序。2.人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3.开发出的智能机器人在被植入学习程序后,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拥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人工智能未来可运用在生产、生活、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5.大脑的保护。(1)大脑是消耗人体能量最多的器官。(2)大脑的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功能,一个区域长时间兴奋活跃,就会产生疲劳感,可能导致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3)睡眠对大脑的休息很重要,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大约需要10小时的睡眠时间。(4)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有利于大脑的健康,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1.现代科学研究的分支越来越细,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很难满足一项工程的全部需要。因此,不同领域的工程师需通力合作,才能使一项工程圆满完成。2.计算机工程师:主要负责维持机器设备的正常工作,负责空间站与地面的稳定联系,负责控制空间站的机械臂等。3.材料工程师:寻找适合制造太空飞行器的各种材料,跟踪研究这些材料处于外层空间站时的表现和变化。4.食品工程师:研究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所需要的食用方便、营养丰富而又美味的太空食品。5.心理咨询师:追踪、干预宇航员在外层空间生活的心理活动,以及在他们回地面后提供及时的心理治疗等。6.除了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同一个工作小组的合作也很重要。成员间的交流碰撞可以集思广益,激发创意;组内形成的共识可以促使组员相互配合,主动地完成分内工作。7.工程师一般的工作流程: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教材简析】《多种多样的动物》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4课,主要通过课程标准里的“11.3.2描述和比较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如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形和外貌等”,完成“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及“11.3生物体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等学习目标。本课与本单元第3课《形形色色的植物》和第5课《相貌各异的我们》共同指向同种生物存在个体差异,即种群内生物的多样性。本课教科书做了如下安排:活动一,比较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通过对小狗的观察记录,比较动物后代与亲代毛色及其他方面的异同,了解动物也有遗传变异现象,进而能运用遗传变异原理对动物呈现出的现象做出合理推测。活动二,小组交流其他动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通过对其他动物图片的观察或相关资料的搜集,了解其他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体会动物世界普遍存在遗传变异现象。最后一个活动,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运用分类的方法,通过寻找某一类动物的相同特征,从多方面体会动物的多样性。研讨部分通过谚语、俗语等来进一步关注身边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拓展部分则通过使学生撰写观察日记,进一步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分析】经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进一步学习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就会相对容易理解。对于动物的多样性,经过几年学习,学生也有了一些简单的认识,但他们的认识还是模糊的、零散的,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并形成动物多样性的观念。本课开展的观察交流活动,学生要以事实为依据,充分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此活动需要进行大量观察记录和描述,需要学生具有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及合作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关图片或资料以及充分的时间,并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动物后代与亲代存在着相同与不同。2.遗传变异使得动物多种多样。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观察与比较的方法,发现狗的后代与亲代的异同。2.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更多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科学态度目标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客观描述动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动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动物多样性的原因是遗传和变异。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狗的亲代与子代的照片、其他动物亲代与子代的照片、记录单。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其他动物亲代与子代的图片及相关视频资料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经验导入。提问: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动物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下面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动物。学生回答。2.揭题:地球上的动物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在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多种多样的动物。(板书课题:多种多样的动物)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及学生对动物的介绍,使学生意识到地球上的动物是多种多样的。二、探索活动一:比较动物后代和亲代的异同1.谈话:课前大家观察并收集了关于狗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小组内互相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学生搜集的部分图片)2.学生观察后汇报:狗的种类多种多样,同一种类的狗也各不相同。3.提问:一只狗妈妈生的一窝狗宝宝,这些狗宝宝相同吗?(出示图片及记录单)4.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记录单。5.小组汇报交流。6.提问:除了形态特征方面的异同,它们在哪些方面也有异同?7.师生交流。8.小结:小狗也有遗传变异现象。狗的后代和亲代在毛色、花纹、体型等方面都有异同,且它们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也各不相同,这也使得狗的种类多种多样。设计意图:观察交流活动重在通过观察事实和比较异同,了解某种动物(狗)亲代与后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不同,这些不同表现在毛色、花纹、行为方式等方面。本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构建和完善动物具有遗传变异现象,感知动物世界的多种多样,同时也为活动二做铺垫。活动二:小组交流其他动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1.谈话:除了狗,自然界其他动物是否也存在遗传变异现象?接下来,请各小组交流下面这几种动物后代和亲代的异同。教师出示企鹅、长颈鹿、猫、马、袋鼠的亲代与子代的图片。2.小组讨论企鹅、长颈鹿、猫、马、袋鼠的遗传变异现象。3.小组汇报交流。4.小结:动物世界普遍存在遗传变异现象。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不仅仅表现在外部形态上,他们在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同样也有遗传变异现象。遗传变异使得动物多种多样。5.谈话:其实动植物遗传变异现象的研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下面我们来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教师出示资料:遗传和变异的秘密。6.小结: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相同的基因使生物体有相同的性状,表现为遗传;基因长期发展过程中发生结构的改变,表现出不同的性状,出现了变异。变异可以分为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和由环境改变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没有遗传变异,就不会有生物的多样性。设计意图:本活动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进行,将学生的视野由一种动物拓展到更多的动物,进而体会动物世界普遍存在遗传变异现象,动物种群内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动物是多种多样的。补充一些资料可使学生对遗传变异现象有更多深入的认识。活动三:集体研讨1.谈话:遗传变异的秘密虽然深奥,但生活中许多浅显易懂的谚语或俗语生动地描述了遗传变异现象。(1)提问:说一说下面谚语分别描述的是什么现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描述的是动物的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描述的是动物的变异现象。(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呢?2.学生交流。设计意图:通过研讨,进一步结合实际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对身边动物遗传变异现象的关注。活动四:给各类动物增添新成员1.提问:自然界的动物多种多样,为了清楚地认识它们,请你以小小科学家的身份给动物分类。教师出示8种动物图片。思考:可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对这8种动物进行分类呢?2.小组讨论并汇报不同的分类方法。师生整理分类方法:按运动方式,分为游、飞、爬(走);按生存方式,分为家养、野生;按食性,分为肉食、植食、杂食;按身体特征,分为鸟类、鱼类、哺乳类、昆虫类、软体类。3.提问:你们对这些分类方法满意吗?为什么?能不能寻找到更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呢?4.谈话:科学家们按照一定标准对动物进行了分类,比如有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等。5.小组活动。(1)各小组总结归纳以上某一类动物的特征,并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再次对8种动物进行分类。(2)其他小组来为这一类动物增添新成员。设计意图:本活动放眼整个动物世界,引领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从生活环境、繁殖方式、运动方式、形态特征等多方面感知动物世界的多种多样。三、课堂小结自然界的动物多种多样,正是因为遗传和变异的作用。遗传和变异是动植物的基本特征,遗传保持了物种的延续性,变异则产生了物种的多样性。四、拓展1.选择一种动物,观察动物宝宝与它们的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以《××宝宝和它的妈妈(爸爸)》为题写一篇观察日记。2.思考:动植物由于遗传和变异呈现出多样性,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我们人类又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鉴于课堂上对动物观察的局限性,写观察日记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进一步巩固本课学习目标。同时思考的问题也为下节课做好铺垫。2.5《相貌各异的我们》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相貌各异的我们》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5课。本单元从植物、动物、人类、古代生物四个角度着手研究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话题,并对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有一定涉及。本课则从学生自身的视角出发,以“世界上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吗”为核心话题引导学生体会每一个生物个体的独一无二。教科书安排了“观察自己和其他同学相貌的异同”以及“记录组内同学的相貌特征”两个活动。从内容角度而言,教科书利用学生对相貌的着眼点使学生对“性状”这一概念产生初步的理解,也能使其体会生物的性状是多种多样的;从研究方法角度而言,两个活动涉及对比观察与表格记录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应安排学生通过统计手段归纳班级记录结果,并用简易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对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产生初步了解。【学生分析】本课依照“对比不同个体的相貌相似程度,最终理解任何两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相同”的逻辑开展。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轻松地在同班同学之间开展上述归纳调查活动。学生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亲子或胞亲间相似度较高的照片,这更利于学生理解“相似程度高的人也不会完全相同”这一点,也能利用遗传变异的知识理解亲缘关系与相貌相似之间的关系。本课活动开展难度较低,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联系身边的人和事物,并在课程结束后的生活中仍保持自主观察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类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相同与不同。2.人类亲代与后代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3.人的相貌特征、血型、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人与人相貌特征的相同与不同。2.能将人的相貌特征整合起来比较分析人与人的不同。科学态度目标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客观描述人类个体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人类对遗传变异的研究改善着人类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相同与不同。难点:通过观察对比归纳不同生物个体间的异同点。【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小镜子、某一家庭亲代与后代的照片、记录表。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三代或四代同堂全家照、双胞胎照片、人类遗传转轮图、有关遗传病的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