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_第1页
2024年秋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_第2页
2024年秋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_第3页
2024年秋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_第4页
2024年秋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3第2课空气有质量吗4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5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第4课土壤的成分6第5课土壤的类型7第6课肥沃的土壤9第7课保护土壤8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8课认识固体10第9课认识液体11第10课固体的混合与分离12第11课把盐放到水里13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第12课河流与湖泊14第13课地下水15第14课海洋16第15课珍惜水资源17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第16课人的呼吸18第17课运动和呼吸18第18课食物的旅行19第19课食物与营养20专业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1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1.将漏斗插入小口瓶,用橡皮泥封住瓶口,然后快速向漏斗里倒水,由于空气占据了瓶内的空间,水不会漏下去。2.将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再把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中,由于空气占据了杯内的空间,水几乎不会进入杯中,纸团不会湿。将杯子倾斜后,杯口冒出气泡,同时水进入杯子中,纸团就被水浸湿了。3.将气球放入瓶中,并用气球嘴套住瓶口,用力吹气球,气球吹不大,是因为空气占据了瓶内的空间;松开套在瓶口的气球或将瓶子底部打个孔,气球就能吹大了。4.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用力越大,活塞移动的位置越远(只能移动到一定程度)。松手后,活塞会回到原来的位置。5.像粉笔、水一样,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6.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轮胎、充气床垫等。第2课空气有质量吗1.在一根细长棍两端各挂一只充了气的气球,并使之平衡;将一只气球中的气慢慢放掉;松手后,原来平衡的细长棍倾斜,没有放气的气球一端下沉。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2.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2)按“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数字为“0”。(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3.用电子天平测皮球里空气的质量。(1)先称量未充气的皮球的质量。(2)再将皮球充满气,称量质量。(3)用充满气的皮球的质量减去未充气的皮球的质量,就是皮球里空气的质量。皮球里空气的质量=两次称量的差值4.17世纪,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5.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1.空气受热后会膨胀,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因此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2.蜡烛点燃后,火焰上方的空气受热膨胀,热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带动纸蛇旋转起来。3.塑料袋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而向上流动,所以“热气球”会上升。4.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冷瓶和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抽掉玻璃片后,热瓶中的烟基本没有向冷瓶流动。抽掉玻璃片后,热瓶中的烟上升冷瓶和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抽掉玻璃片后,热瓶中的烟基本没有向冷瓶流动。抽掉玻璃片后,热瓶中的烟上升流到冷瓶中,后下沉流向热瓶,再上升,循环流动。5.观察空气的流动。有垫片,火焰持续飘动抽去垫片,火焰熄灭瓶内空气受热上升,瓶外冷空气从瓶底进入,使瓶中空气流动,导致蜡烛火焰飘动。抽去垫片,瓶外冷空气不能进入瓶子,瓶内空气无法流动,火焰渐渐熄灭。6.暖气片安装在房间的低处,房间低处的空气首先被加热,热空气开始上升,上面和旁边较冷的空气过来补充,由此形成空气的流动,最终使整个房间温度升高变得暖和。7.冷藏柜产生的“冷气”积聚在食物托盘的底部,不会上升而使“冷气”泄漏,所以可以不加盖子。8.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风。9.扇扇子、用吹风机或鼓风机吹、用嘴吹、挤装满空气的袋子等都可以制造风。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第4课土壤的成分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2.在收集土壤时,必须有大人陪同才能去水边!3.研究土壤的成分。(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纸巾湿了,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2)把土块放入水中,看到水中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过一会儿看到土壤疏松坍塌,水面漂浮着一层黑色物质。(3)搅拌以后,看到泥土和水混合在一起,水很浑浊:静置一段时间后,又看到杯中有沉淀物,沉淀物有分层(大颗粒在下,小颗粒在上)。第5课土壤的类型1.土壤中有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2.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黏质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沙质土黏质土壤土3.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1)用手捻一捻,沙质土比较粗糙,黏质土比较细腻,壤土粗糙程度适中。(2)和点水握一握,黏质土成团不易散,壤土成团易散,沙质土不易成团。(3)加点水搓一搓,黏质土成条且弯折不断,壤土成条易折断,沙质土不易成条。(4)黏质土渗水最慢,说明渗水性差;沙质土渗水最快,说明渗水性好;壤土渗水速度中等,说明渗水性适中。4.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土壤类型特点适宜生长的植物沙质土渗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芝麻、花生……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荷花、芦苇……壤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渗水性、透气性都较好蚕豆、苹果树……5.仙人球耐高温、干旱、贫瘠(jí),不喜潮湿,适合生长在沙质土里。6.水稻喜高温、潮湿对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要求较高,适合生长在黏质土里。第6课肥沃的土壤1.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蚂蚁、蚯蚓、蜘蛛、鼠妇、马陆、蚂蚱、蜘蛛、蜗牛、蛞蝓……2.土壤从上至下分为三层,分别是表层土、下层土蚂蚁、蚯蚓、蜘蛛、鼠妇、马陆、蚂蚱、蜘蛛、蜗牛、蛞蝓……3.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4.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5.我国常用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6.做一个肥料袋,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1)往透明塑料袋中装土、果皮、菜叶等,再放入几条蚯蚓;(2)往塑料袋中均匀地洒一点水,扎好袋口;(3)把塑料袋放在阴暗的地方;(4)要经常翻动塑料袋。第7课保护土壤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料、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栖息地。土壤与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等食物息息相关。2.土壤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形成几厘米厚的土壤层要经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今天,土壤正面临流失和沙化的危机。3.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沙地沙漠生态修复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4.在做“模拟水土流失”实验时,有植被土壤剩余的土多,水流比较清澈,浇水前后变化不大;无植被土壤剩余的土少,水流非常浑浊,浇水后土坡变“矮”、变“长”了,还留下了“沟壑(hè)”。5.植物对土壤的保护。(1)保持作用:植物根系可以抓紧土壤,防止土壤被风吹走、被水流带走。(2)净化作用: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净化土壤。6.修筑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过度砍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轮作或休耕可以保护耕地,过度开窑烧砖会造成土壤的直接减少。7.保护土壤的措施:植树造林、宣传环保、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保护蚯蚓等。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8课认识固体1.纱巾、面粉、羽毛、食盐都是固体。2.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3.可以采用划分方块数数量的方法比较积木的体积大小。体积大体积小体积小体积大划分方块数数量倒入相同的玻璃杯4.可以将两堆粉末分别倒入相同的玻璃杯中,测量杯中粉末的高度,比较粉末的体积大小。填埋法体积大体积小5.用“填埋法”比较玩偶的体积大小:取足量的盐,利用量杯测出其体积。再分别把不同的玩偶完全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总体积大的玩偶体积大。盐可用沙子代替,还可以采用“排水法”测玩偶的体积。6.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等外力的作用,会变成小石子或沙子。虽然它们颗粒较小,但仍属于固体。7.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例如,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还是固体。第9课认识液体1.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2.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都不是液体,烟和沙子的颗粒都具有确定的形状、质量和体积,它们都是固体。3.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油黄色油味透明较黏稠水无色无味透明不黏稠牛奶乳白色奶香味不透明少黏稠蜂蜜琥珀色香甜味半透明很黏稠4.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2)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5.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质量不同,50毫升的水质量大一些。6.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7.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测量时,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作判断。水平面水平仪第10课固体的混合与分离1.不同固体混合前后质量的大小不变。2.不同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大小可能改变。3.分离黄豆、绿豆和玉米粉:用孔比较小的网筛分离出玉米粉,再用孔稍大的网筛分离出绿豆。4.分离木屑和铁屑:用磁铁将铁屑吸出;或者将混合物倒入水中,利用沉浮的方法来分离,沉底的是铁屑,浮起来的是木屑。5.分离红糖和沙子:将混合物放入水中,红糖溶解在水中,沙子沉在水底,过滤出沙子,再蒸发得到红糖。第11课把盐放到水里1.把沙子、盐分别放入冷水中搅拌,盐会慢慢溶解,沙子会沉在杯底,不能溶解。沙子不能溶解盐能溶解沙子和盐在水中的溶解2.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3.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时,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是为了控制变量,只改变需要探究的因素(如水温),保证实验的公平。4.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还与搅拌和盐颗粒的大小有关。搅拌会加快盐的溶解;盐颗粒越小,溶解得越快。5.测量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1)每次加相同质量的盐。(2)搅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3)当盐溶解得很慢时,一点一点地加。(4)当盐无法再溶解时,停止加盐。(5)计算这杯水溶解了多少克盐。(6)当盐无法再溶解时,所加的那次盐不可计算在内。6.20℃时,50毫升水中能溶解约18克盐。常温下,50毫升水中能溶解约104克白糖。7.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8.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1)将矿泉水瓶的上半部分剪下,给瓶盖打孔。(2)将剪下部分倒扣在瓶身中,先塞进一团脱脂棉,再依次放入干净的沙子、小石子、棉球,制成一个过滤器。(3)把泥水缓缓倒进自制的过滤器中,泥沙被留在过滤器中,有比较清澈的水流出来。9.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10.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把盐水刷在一张黑纸上,然后放在阳光下晒,会发现黑纸上留有白色的细小食盐颗粒11.我们吃的盐大多是通过晒海水得到的。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第12课河流与湖泊1.自然界中,有的水域大,蓄水量多,如江、河、湖、海;有的水域小,蓄水量少,如池塘、小溪、山涧。除了天然形成的水域,还有人工水域,如水库。河流湖泊池塘水库2.河流的河道比较长,水从上游来,流向下游。3.湖泊面积很大,池塘面积比较小,水的流向不明显。4.水库有大有小,有深有浅,都有一道坝。5.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1)用油泥在塑料盆里塑造一块不平整的地形,往模拟地形“降水”。(2)选择低洼处筑坝,观察“河流”“湖泊”的形成。6.下雨时,在校园里的低洼处也有“河流”与“湖泊”。7.河流与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许多生物的家园。第13课地下水1.制作简易水井模型。(1)剪下塑料瓶中间一截,得到一个圆筒。(2)将圆桶竖直放入罐子中央,在外围装入约4厘米高的碎石。(3)在碎石上铺一层约1厘米厚的沙子。(4)慢慢往沙子上倒水,注意观察圆筒里水位的变化。2.自然界的地下水总量约占淡水总量的30%。由于地表土质疏松多孔,一部分雨水或积雪融水会渗透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的空隙里,它们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大自然中地下水形成示意图3.中国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4.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越来越少,人们想出各种办法补充地下水,以增加地下水储量。5.保护、补充地下水的措施。(1)铺设透水路面。(2)雨水回灌地下。(3)加强宣传教育、节约用水。第14课海洋1.地球上海洋面积约为3.62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海水约占地球上所有水资源总量的96.5%。海洋里生活着20余万种生物,其中90%以上的海洋生物生活在浅海,还有许多生物生活在海岸边。2.除了生物资源,海洋还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所以它被称为“人类的资源宝库”。3.海水是咸的,海水中有很多细菌,海水没有经过消毒,所以不能直接饮用。4.海水中含有很多盐类物质,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35克盐类物质。这些盐类物质使海水又苦又咸。海水中的水蒸发后,勺子上留下了盐类物质。5.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称为海水淡化。6.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利用水吸收热量蒸发,再遇冷凝结淡化海水。把装置放在太阳下晒,保鲜膜上就会有凝结的小水滴,小水滴沿保鲜膜凹陷处流入碗中,得到淡水。第15课珍惜水资源1.水的用途:农业灌溉、水运、工业用水(用于处理产品、冷却等)、生活清洁、水产养殖等。2.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水资源总量供水者:降水、调水等用水者:生活、农业、工业用水等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和咸水湖里的咸水,只有供水者:降水、调水等用水者:生活、农业、工业用水等3.体验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冰川水中大部分不能被直接利用,地下水中大部分属于深层地下水,再除去沼泽水、土壤中的水、被污染的水等,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就更少了。4.人口数量增多、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都会造成用水量增加。5.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我们要珍惜宝贵的淡水资源。6.节约用水的方法:农田滴灌、循环用水、使用节水产品等。7.家庭中的节水措施:我们可以一水多用,如洗菜的水可以拖地、浇花、冲马桶等,同时也要养成随手关闭水龙头的好习惯。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第16课人的呼吸1.感受呼吸:将食指放在鼻前,深呼吸时会感觉有气流出入;将两手放在胸下方,深呼吸时会感觉到身体的起伏,即吸气时胸腔扩大,呼气时胸腔缩小。2.认识呼吸器官。(1)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2)咽与鼻腔、口腔、喉相通。咽喉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3)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4)肺在胸腔内,分左肺和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3.我们呼吸时,吸进的是空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较多的气体。4.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外,动物也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就连河里和海里的鱼同样离不开水中的氧气。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会越来越多,氧气也不会用完。第17课运动和呼吸1.运动后呼吸会加快。2.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3.自己在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不一样,运动后呼吸加快,休息后减慢并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4.同一种状态下的呼吸次数,男生和女生不一样,儿童和成年人也不一样。5.安静状态下男生比女生呼吸略慢,老师比同学呼吸略慢。6.人一次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就是肺活量。7.小学生的肺活量不应低于1000毫升,成年人的肺活量一般在2500~4000毫升,有些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6000毫升以上。8.肺活量大的人,身体供氧能力强。9.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1)在标好刻度的塑料瓶里装满水。(2)把瓶子倒置在水槽里,插入弯头吸管。(3)深吸一口气,通过吸管尽力向瓶里吹气。(4)记录排出的水量,排出水量越多的同学肺活量越大。10.用标准测试仪(如电子式肺活量测试仪)可以更准确、更方便地测出肺活量。11.可以增加人的肺活量的锻炼方式:坚持慢跑;坚持做一些扩胸运动;吹气球等游戏。12.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空气不良时,出门戴口罩;不吸烟,远离二手烟;经常开窗通气;用棉签蘸淡盐水轻轻擦拭鼻腔;不要用力擤鼻涕;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等。第18课食物的旅行1.食物在人体的“旅行”路线(按消化道):口腔→咽部→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2.人体的消化器官。3.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成人肠道长6.5~8.5米,约为身长的4.5倍。4.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时,用软塑料管模拟食道和肠道,用漏斗模拟口腔,用气球模拟胃。5.消化道是通过蠕动的方式使食物前进的。6.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饭后适当走一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暴饮暴食等。第19课食物与营养1.食物中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物质叫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是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素。2.米饭、面条、面包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糖类,可供给我们能量,支持我们的活动。3.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4.鱼、肉、蛋、奶、豆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必需的营养素。5.蔬菜、水果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食物。6.水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吸收营养、排出废物都需要它的帮助。7.粗粮、蔬菜、豆类食物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和废物。8.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9.将花生在一张白纸上捻碎,发现白纸上留下半透明的油迹。这说明花生中含有油脂。10.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素。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要科学饮食。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1.工程师是设计产品、结构或系统来改善人们生活的人。到处都有工程师的杰作,如立交桥和房屋的结构、手机,以及电脑的软、硬件系统。工程师有很多种类。(1)土木工程师:设计并监督高速公路、桥梁、房屋等建筑物的施工。(2)航天工程师:设计和开发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等飞行器。(3)机械工程师:设计的产品种类很多,从简单的物品到复杂的机器。(4)电子工程师:设计电视机、计算机、集成电路等产品和电子系统。2.像工程师那样工作。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二、任务(一)明确工程要求1.教师出示教科书中建造塔台的要求。提问: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塔台?我们一起来看看学校对建造塔台有什么要求。教师提示学生阅读教科书中要求。2.学生阅读并明确教科书中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要求材料后全班进行总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内容,汇总出工程要求的关键点:①塔台高度60厘米。②底部能够移动。③坚固并有承重能力。④具有抗风抗震能力。⑤节省材料。⑥美观。教师提示:设计作品的关键是达到坚固、美观、价廉的平衡。教师提出对于设计图纸和设计活动的要求:①设计图纸清楚明了,有条理,表达方式全面,有文字、图画、数字、标记等。②小组分工明确、系统,有序开展设计活动。3.分析工程要求的层次。教师引导:我们面临的工程任务的要求,哪些是必须达到的?哪些是重点考虑的?哪些是均衡整合考虑完成的?学生交流分析,总结得出工程设计活动的三个层次。(1)高度、安全、承重是必须要达到的要求。(2)底部能够移动、具有抗风抗震能力、坚固耐用是重点考虑的要求。(3)成本、美观、设计方式、分工等是均衡整合考虑完成的要求。(二)确定选取材料教师出示教科书内容,配合课件展示材料选取要求。展示材料实物,学生观察材料,准备开展设计活动。(三)阅读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1.教师引导:我们来阅读教科书中的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2.学生阅读后结合工程要求,了解细化评价标准和相应分值,明确塔台模型设计具体要求。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识工程任务中注重理解工程任务的层次,有些是必须完成的工程要求,有些是重点考虑的要求,有些是均衡整合考虑完成的要求。学生在理解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塔台模型的设计。三、制订方案(一)依据评价表思考问题教师利用教学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5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1.为了尽可能达到60厘米的塔高,你们的设计是如何考虑材料使用的?2.哪些设计是为了稳固塔台模型?教师出示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教具,提问:你们觉得正方形和三角形哪个形状更稳定?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两个形状受力后的变化。教师请学生亲自感受体验,再次感受三角形的承重能力。小结:三角形更加稳固,在塔台模型设计中我们要多设计三角形来保证塔台模型的稳固和承重能力。3.如何保证塔台不倒下?如何保证塔台的倾斜角最小?4.什么因素会导致塔台产生倾斜角?5.如何保证塔台能抵御大风或一定级别的地震?教师利用教学课件出示简单的抗震设计示意图,讲解抗震基本设计原理,与学生交流共同汇总三种抗震方法,供各小组在塔台模型设计中借鉴。第一种:耐震,可以在塔台模型中加入大量三角形。第二种:制震,可以在塔台模型底部加大面积或加大重量。第三种:免震,可以在塔台模型底部加滚珠。谈话:以上这些问题大家不用马上回答,各小组在设计中思考、交流、讨论,共同研究解决方案。设计意图:这些问题的提出并不是要学生当时回答出来,而是为学生顺利进行设计活动进行提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展设计活动,评价表可以为学生的工程设计提供帮助和支持。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是设计中要重点利用的科学知识。学生在设计要求驱动下,会主动参与学习,获取新知加以利用。通过观察稳定性和感受承重性两个实验,学生充分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对设计模型和制作模型活动都有非凡的价值。关于建筑物如何抗震,教师要精选抗震设计示意图,既不能过于繁复,又不能简单无效。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其相同点,共同总结出便于设计实施的方法有利于在现有条件下完成本单元工程任务。(二)开展设计活动1.出示教科书中的学生交流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学生交流图,学生阅读对话框中的提示内容。2.交流设计关键点。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相互提示交流塔台模型设计的关键点。3.小组设计塔台模型。教师下发与活动手册相同的设计方案记录表,学生小组开展塔台模型设计活动。教师适时指导,随时提醒学生协同设计评价表中的各个项目,提示在设计塔台整体结构时多用三角形。(三)展示设计成果1.谈话:请各组成员一起来介绍、展示设计方案。同学们一起交流,各组讲解尽可能翔实、完整,这样更有利于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帮助。2.学生介绍设计方案,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学生动手设计之前做好充分准备,通过阅读教科书配图文字、全班相互提示后再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关注重点。这样一方面保证学生设计目的准确,另一方面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四、研讨(一)我们的设计方案完备吗?是否考虑到了各个因素?在展示设计成果活动中,小组汇报后,教师提出此问题。组织小组间质疑、解释、交流、互动,帮助每一组反思自己的设计方案。(二)我们的设计方案还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吗?打算怎样进一步调整?在展示设计成果活动中,在第一个问题研讨后,教师提出此问题。教师组织各小组寻找自己设计方案中的问题。学生借鉴其他小组设计方案的优秀经验,小组研讨解决方案,制订调整计划,及时整改设计方案,填补出现的漏洞和问题。设计意图:两个研讨问题分别融合在展示设计活动中,是各小组展示设计活动的重要研讨方向。问题一是各小组相互质疑、评价的核心问题。问题二是各小组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各自完善的核心问题。把握好两个问题在设计展示交流活动中的作用,学生学习活动将事半功倍。1.5《制作塔台模型》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制作塔台模型》是六年级下册《小小工程师》单元的第5课。本课中学生将在第4课《设计塔台模型》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设计图纸转化为模型。模型是改进设计完成工程任务的主要依据。不断反复测试、查询问题、寻求改进、突破技术难关都要依靠模型来实现。教科书直入主题设计了两个板块内容,分别是“制作”和“研讨”。“制作”板块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动手制作”,动手制作区别于手工课,学生需要遵循设计图纸进行模型的制作。如果在制作过程中有新思考与新发现,也要在设计图纸中先进行标记、修改,经过小组交流论证后再实施。第二步“模型展示”,各组展示不同样式结构的塔台模型成品,进行本组塔台模型优点与不足的交流。小组间相互质疑、相互借鉴,分享自己的经验以及在制作过程中的新想法,为下一课测试与改进奠定基础。“研讨”板块中的两个问题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思考,使问题更加直观,便于讨论、解答。【学生分析】虽然学生对我们身边的塔台比较熟悉,但是他们很少思考塔台是怎样建造的,怎样设计的,更没有亲自动手建造的机会。前两课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了塔台标书和模型设计,本课继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塔台模型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提升学生动手制作、组内分工协调、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再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工程的关键是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理解工程的复杂性与系统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制作模型是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科学探究目标1.能依照设计方案,制作出塔台模型。2.能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引发新思考。3.能根据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反思所制作模型的优劣。科学态度目标1.体验坚持完全按照设计图进行模型制作。2.意识并感受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能通过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认识到科学知识和技能对制作优质模型的重要性,进而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做支撑。【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塔台模型。难点:能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引发新思考。【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塔台设计方案、胶带、吸管、剪刀、红笔、滚珠、弹簧、钩码、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谈话:上节课每组都按照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的要求设计了塔台模型。请大家回顾一下制作塔台模型的要求。教师课件出示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并让学生取出设计图纸。2.学生汇报交流:塔台模型的高度需要达到60厘米,塔台模型可以承受一定的重量,塔台模型还需要有一定的抗风抗震能力。3.教师提示:我们要按照塔台设计方案制作塔台模型。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帮助大家梳理回忆制作塔台模型的要求,明确制作依据,认识到要按照塔台设计方案制作塔台模型,聚焦本课教学重点,为动手制作模型奠定基础。二、制作(一)思考注意事项1.提问:在制作模型时,我们要注意什么?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依据经验说出安全使用工具等注意事项。教师引导:在拿放材料时,需要注意什么?在回收材料时应该怎么做呢?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例如,轻拿轻放材料、用完材料放回原处、轻声讨论等良好习惯。3.师生共同总结注意事项:(1)安全:剪刀、尺子等工具的使用。(2)轻声:小组制作讨论、拿放材料。(3)干净:材料归位、收拾物品。设计意图:在制作模型活动前,不是让学生马上动手制作,而是先思考后交流再动手,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良好学习习惯,为顺利开展制作活动奠定基础。(二)动手制作1.明确要求。(1)教师提供制作塔台模型的材料。教师出示制作塔台模型的材料:吸管、胶带、剪刀、红笔、滚珠、弹簧、钩码等。提问:我们来看这些材料,它们是做什么用的?你可以说说吗?学生小组讨论可以说出:吸管是用来制作塔台模型的,胶带是加固用的,剪刀可以剪胶带或吸管。预设:学生说不出滚珠、弹簧的用处。提问:大家还记得在设计塔台时,我们是如何保证塔台能抵御大风或一定级别地震的吗?预设:学生根据提示可以回答出滚珠、弹簧或钩码是用来抵御大风或地震的。教师提示:使用的材料都会计入塔台模型成本中,大家要在达到制作要求的基础上尽量节约成本。(2)理解插图及关键提示。教师引导:在制作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教科书第13页,小组讨论,说说教科书对你们的启示。学生观察提示,小组研讨交流。学生汇报交流。学生根据教科书的提示进行总结:模型要与设计方案一致,塔台模型的接口要用胶带固定好,多使用三角形可以使塔台模型更加稳固,为了防止模型倾斜要保证每个立柱等高,等等。追问: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制作的?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图中学生是以底座搭建、侧面搭建、整体搭建为顺序开展制作活动的。思考交流: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制作呢?好处是什么?学生汇报:这样的制作顺序可以防止塔台模型倾斜,保证塔台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