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脊柱外科医师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病例分析专题报告两篇_第1页
医院脊柱外科医师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病例分析专题报告两篇_第2页
医院脊柱外科医师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病例分析专题报告两篇_第3页
医院脊柱外科医师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病例分析专题报告两篇_第4页
医院脊柱外科医师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病例分析专题报告两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脊柱外科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病例分析专题报告单位:***姓名:***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202*年**月**日骨伤科肿瘤相关性骨软化症病例分析专题报告肿瘤相关性骨软化症(TIO)是临床上一种罕见的副瘤综合征,主要由于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PMT)分泌的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导致肾磷排出显著增加,进而引起血磷降低,骨矿化不全。TIO患者临床表现以不明原因的进行性骨痛、肌无力、病理性骨折、活动障碍、身材短缩为主,实验室检查可有FGF-23升高、血磷降低、高尿磷及血清碱性磷酸酶(SAP)水平升高。一旦确诊TIO并明确肿瘤位置,手术切除病灶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TIO最早由McCane等于1947年报道,至今国内外报道病例尚不足400例,临床罕见,故临床医生多对此认识不足,加上TIO起病缓慢,肿瘤体积往往很小,且部位隐匿,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故极易漏诊或误诊。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典型TIO患者的相关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提高对TIO的认识。临床资料病历资料

患者,女,48岁,主因“腰背部胀痛10年余,右髋部疼痛3年余,加重15d”于2016年1月12日入院。于2003年左右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大腿外侧麻木明显,自行购买中成药片剂服用无明显缓解,后自行购买中药服用后症状好转。于2005~2006年期间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持续性胀痛伴麻木,夜间较白天明显,活动时症状稍缓解,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予以膏药外用、口服消炎药等治疗后稍缓解,但症状反复发作。于2012~2013年期间无明显诱因感右髋部持续性胀痛,伴有明显的右侧臀部及腹股沟区胀痛,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平卧位后稍缓解,予以物理治疗、口服止痛药物等治疗后稍缓解,但反复发作。2013~2014年期间患者感疼痛加重自行购买含激素类中成药服用2个月,疼痛缓解。2015年6月左右感症状加重,伴有放射性右小腿后侧疼痛,于新桥医院康复科行理疗、针灸等治疗稍好转出院。2015年12月下旬感右髋部疼痛加重,伴有右髋关节活动受限,右大腿腹股沟区麻木明显,伴有胸肋骨疼痛,诉全身疼痛,于2016年1月5日本院完善相关检查考虑代谢性骨病可能性大,后为进一步治疗,再次入本院。患者否认不良饮食习惯,否认长期不接触阳光,否认慢性腹泻,否认阿德福韦酯等药物服用史。否认光过敏、关节疼痛、雷诺现象;否认口干、眼干。否认皮肤反复出血点等。否认牙缝变宽、牙齿脱落。家属诉身高有所降低,但不明显,发病后背部逐渐弯曲呈佝偻状。否认骨折史。自起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有头孢、左氧氟沙星过敏史,曽因子宫肌瘤行子宫部分切除术,术后已绝经。体格检查

身高150CM;体重53.5kg。T36.5℃,P75次/分,R19次/分,BP137/84mmHg(1mmHg=0.133kPa)。神清,精神可,跛行步入病房。剃刀背,腰背部可见10CM×10CM皮肤色素沉着。胸椎右侧弯,俯卧位胸椎侧弯稍好转,右大腿内侧触觉较左侧减退,右股骨大转子处叩痛(+),右腹股沟区压痛(+),L5/S1叩痛(+)。右髋关节:前屈75°,后伸5°,内收5°,外展30°;左髋关节:前屈75°,后伸10°,内收20°,外展45°;右股二头肌肌力5-级,左股二头肌肌力5-级,双侧跟腱反射稍亢进;双侧4字试验(+)。双下肢等长,大腿及小腿周径双侧等大。术前实验室检查

术前实验室参数如下:(1)血清碱性磷酸酶:177U/L(n:35~100U/L);(2)血钙:2.19mmol/L(n:1.3~6.25mmol/L);(3)血镁:0.86mmol/L(n:3~5mmol/L);(4)血磷:0.38mmol/L(n:0.85~1.51mmol/L);(5)血肌酐:55μmol/L(n:41~73ummol/L);(6)24h尿钙:1)0.65mmol/24h;2)0.83mmol/24h(n:1.3~6.25mmol/24h);(7)24h尿镁:1)2.00mmol/24h;2)2.90mmol/24h(n:3.0~5.0mmol/24h);(8)24h尿磷:1)9.28mmol/24h;2)12.35mmol/24h(n:16.14-41.98mmol/24h);(9)24h尿肌酐:1)6493.2umol/24h;2)7548.6umol/24h(n:7000~1600umol/24h);(10)甲状旁腺素89.6Pg/ml(n:12.0~88.0Pg/ml);(11)骨碱性磷酸酶12.17μg/L(n:男<20.1μg/L;女性绝经前:<14.3μg/L;女性绝经后<22.4μg/L);(12)25羟维生素D10.50ng/ml(n:6.23~49.90ng/ml);(13)β-胶原特殊序列0.423ng/ml(n:女性绝经后0.131~0.9ng/ml;女性绝经前0.068~0.68ng/ml);(14)骨钙素14.60ng/ml(n:女性绝经后8.87~29.05ng/ml;女性绝经前4.11~21.87ng/ml);(15)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99.50ng/ml(n:女性绝经后21.32~112.80ng/ml;女性绝经前8.53~64.32ng/ml)。术前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双侧髋关节诸骨未见明显骨质异常;胸椎右侧弯(图1a)。MRI检查

左侧股骨头内椭圆形异常信号影,考虑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可能(见图1b);双侧股骨头关节面下抑脂后见小片状稍高信号影,其内似见线状低信号影,考虑为应力不全性骨折。骶骨左侧、右侧髂骨、双侧耻骨上支、髋臼抑脂后散在骨髓水肿,代谢性疾病不能除外;右侧附件区小圆行信号影,考虑卵泡或囊肿可能;双髋关节积液。CT检查

左股骨头高密度结节影,边界清晰,考虑良性病变(见图1c);骨盆诸骨骨质疏松,密度不均匀减低,双侧股骨头负重区斑片透亮区,左侧关节面骨皮质不连续;双侧髂骨骶髂关节旁骨密度不均匀,可见透亮骨折线,考虑骨质疏松伴多发衰竭型应力不全性骨折。ECT检查

双侧肋骨多处、双侧髂骨近骶髂关节、双侧髋关节异常放射性浓聚(见图1d)。PET-CT检查

左侧股骨头片状骨密度增高影,代谢活性增高(见图1e);双侧肋骨多处、双侧耻骨、双侧髂骨多处、双侧肩胛骨陈旧性骨折;脊柱侧弯,全脊柱轻度退行性变。骨密度检查

T值髋ward’s-2.6;腰椎L1~L3总和-2.2;总分-0.7;提示骨质疏松。结果患者于2016年1月29日于全麻下行左股骨头病灶刮除术+自体髂骨移植术,术中见图1f,股骨头内下侧关节面已被肿瘤病灶侵犯破坏,大小关节软骨部分剥离缺失,关节面缺损大小约3.0CM×1.5CM,股圆韧带已破坏缺损,病灶未明显累及髋臼关节面。病灶为泥沙样纤维样组织,周围骨壁硬化并完整。在同侧髂骨结节处取自体髂骨组织,修剪成大小约3.0CM×1.5CM长梭形骨瓣,重建缺失区域关节面,并用2枚空心拉力螺钉(长度分别为2.0CM和1.2CM)稳定固定骨块,螺钉尾部埋于软骨下。术后复查X线片见图1g。病理报告:骨组织间见不典型梭形细胞(见图1h)。术后第4d血磷恢复正常,两年内定期随访血磷均在正常范围内(见图1i)。患者术后3个月症状完全缓解,生活可自理,现已随访两年,未诉疼痛、乏力、活动障碍等症状,日常生活无影响。讨论TIO是一种主要由肿瘤分泌FGF-23引起磷代谢异常造成的获得性低磷性骨软化症。本例患者以低磷血症、骨软化、骨痛、肢体无力及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肿瘤体积小、进展缓慢,病理提示不典型梭型细胞,结合患者病情符合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PMT),术后第4d血磷即恢复正常,故最终确诊为“低磷性骨软化(肿瘤性)”。患者术后3个月症状基本消失,随访2年余恢复可。北京协和医院冯娟等对144例TIO患者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该病患者从起病至明确诊断的平均时间为2.9年,而从起病至手术切除肿瘤的时间平均长达5.4年。本例患者尽管具有典型的低磷性骨软化临床特点及生化特征,但仍被长期误诊、误治。可见大多数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临床上易出现误诊、误治,因此作为临床医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发病机制:本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患者磷代谢紊乱与致病肿瘤分泌的FGF-23有关。FGF-23是一种目前已证实的参与磷代谢的调磷因子,其机制已得到较完整的描述:TIO患者责任肿瘤可大量分泌FGF-23,超出体内水解蛋白酶对其灭活的活性,导致血液中FGF-23水平升高;FGF-23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脏,作用于肾脏内Klotho蛋白(FGF-23受体结合调节蛋白),调节近端肾小管钠-磷共转运蛋白IIa(Na-PiIIa)并抑制1-α羟化酶功能进而使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降低和抑制磷的重吸收,最终导致低磷血症、骨矿化障碍、骨软化。目前已知的调磷因子有FGF-23、人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4(sFRP-4)、细胞外基质磷酸糖蛋白(MEPE)等。姜艳等研究提示MEPE可能与FGF-23在TIO发病中起协同作用;T.Shimada等研究表明sFRP-4可能具有磷酸化蛋白的功能,能够促进尿磷增加和低磷血症,并直接代偿性增加1α,25-二羟基维生素D,影响肾脏的磷代谢。临床特点:TIO是由肿瘤导致血磷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低血磷性骨软化症,多起病于成年人,仅极少数病例在青春期前起病。结合本例患者情况,TIO典型的临床特征表现:起病缓,病程长,以进行性骨痛伴肢体无力为主要表现,骨痛以四肢及负重关节为重,严重者可有活动障碍、肢体短缩甚至骨折等。经典的生化特征:血磷降低、正常的钙及甲状旁腺激素、较低的1,25(OH)2D3及碱性磷酸酶的升高。骨密度检查多提示骨质疏松。典型X线表现为骨小梁模糊、假性骨折、椎体可呈双凹征、骨盆出现三角样改变等,与其他骨软化症无明显区别。引起TIO的肿瘤部位较隐匿,体积往往很小;手术切除肿瘤后,血磷很快恢复正常,症状逐渐缓解。组织病理学:最初,Weidner等在1987年首次将与TIO相关的肿瘤命名为PMT,并将其分为四个亚型:混合结缔组织变异体型(PMTMCT),骨母细胞瘤样变异体型,非骨化纤维瘤样变异体型,和骨化纤维瘤样变异体型。但是,2004年Folpe等分析了32例骨软化相关肿瘤病理学特征,并重新总结和修正现有文献报道的109例TIO的肿瘤病理学诊断,认为几乎所有PMT都属于一种独立组织病理学类型,即PMTMCT。PMT典型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包括:肿瘤组织主要由肥胖的梭形细胞,伴或不伴有一些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间质富于厚壁畸形、鹿角样、血管外皮瘤样等多种类型血管,部分还可见成熟的脂肪组织;细胞常嵌套在软骨样或骨样基质中,形成絮状钙化,称作“污垢样结构”;细胞核分级及有丝分裂活性相对较低。PMT通常为良性,但恶性及转移性肿瘤也偶有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恶性PMT表现为肉瘤的特征,如明显的核异型性、较多的核分裂和升高的有丝分裂活性,类似于未分化的多形性肉瘤。PMT组织成分多样,血管形态结构丰富,形态学改变不具有特征性,临床上需要与多种肿瘤鉴别,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软骨黏液样纤维瘤、间叶性软骨肉瘤、血管外皮细胞瘤、腱鞘巨细胞瘤、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硬化性血管瘤等。故需密切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确诊PMT。本例患者病理学检查提示不典型梭型细胞,符合PMT表现,故TIO诊断明确。定位诊断:TIO完全切除致病肿瘤后,预后较好,因此如何准确的定位致病肿瘤对TIO的治疗是本病的关键。目前多种影像学技术应用于TIO致病肿瘤的诊断。徐加利等认为CT、MRI均可发现及清楚的显示病变,对于已排除其他病因的低磷性骨软化症患者可作为提示性诊断,但由于其表现不具有特征性,行全身扫描费时费力,故不适合用于寻找责任肿瘤。TIO责任肿瘤多来自于间叶组织,而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通常有生长抑素受体(SSTR)存在,因此可以使用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来寻找致骨软化的肿瘤。奥曲肽是生长抑素类似物,可与生长抑素受体结合,用于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来定位肿瘤。Jing等研究表明99mTc标记的肼基联氨基烟酰胺奥曲肽(99mTc-HYNIC-TOC)全身扫描准确率达93.4%。F-18FDG-PET/CT也是一种定位TIO责任肿瘤的敏感方法,但该显像方法仍不具备特异性,且价格昂贵仅在部分大型医院开展此项检查,故通常仅用于不明原因且高度怀疑TIO者的诊断。近年有研究显示68Ga-DOTATATEPET已经成为一种理想的TIO责任肿瘤定位方法,相比于F-18FDG-PET/CT更有优越性,甚至能检测出111In-oc⁃treotideSPECT/CT未能发现的肿瘤。责任肿瘤分泌FGF-23是TIO的重要致病机制,全身静脉分段取血测定FGF-23对于大多数患者的责任肿瘤的定位具有重要价值。TIO责任肿瘤多体积较小、生长缓慢,且部位隐匿,大多数定位手段不具备特异性,定位诊断十分困难。因此,将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多种定位手段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鉴别诊断:TIO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多为排除性诊断。临床上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遗传性低磷血症:①X连锁显性遗传性低磷性骨软化症(XLHR):是遗传性低磷血症中最常见的类型,以X性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该病致病基因是X染色体上内肽酶同源的磷调节基因(PHEX)。PHEX突变导致FGF-23和MEPE的表达异常,FGF-23升高,肾近端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引起低血磷性骨软化症;②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低磷性骨软化症(ADHR):是由于FGF-23基因突变导致其蛋白水解受阻,体内FGF-23水平升高导致的低磷性骨软化症;③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低磷性骨软化症(ARHR):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方式遗传,主要与DMP-1基因突变有关。XLHR、ADHR、ARHR均表现为典型的低血磷症,可有骨软化表现。但TIO是由肿瘤导致的副瘤综合征,体内有责任肿瘤,而XLHR、ADHR、ARHR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常有家族史,临床上不难鉴别;(2)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甲状旁腺自身病变如增生、肿瘤等引起的甲状旁腺激素合成与分泌增多,导致的高血钙及低血磷症,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肾结石、血尿、不明原因的骨痛、消化系统溃疡、高血压、精神神经病变。通过测定体内甲状旁腺激素含量及临床表现不难与TIO相鉴别;(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矿含量降低和骨显微结构破坏为特征,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代谢性疾病,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此病多是随年龄增长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变,给予补充钙磷等临床症状可缓解;(4)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以骨髓中恶性浆细胞克隆性增生为特征,临床多表现为贫血、溶骨性病变或/和广泛性骨质疏松,可有高钙血症、骨痛、病理性骨折及神经压迫症状。本病多有血清异常蛋白增多,尿本周蛋白阳性,结合临床症状不难与TIO相鉴别;(5)症状性Tarlov囊肿:常见腰腿痛的原因之一,中年女性患者多见,好发生于骶管内的神经根囊肿,临床症状多为腰骶部及下肢的疼痛不适,同时伴随轻度大小便功能障碍、会阴区麻木或间歇性跛行,骶尾部MRI可发现囊性病灶,生化检查多正常,不难与TIO相鉴别;(6)Fanconi综合征:由多种肾小管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组水电解质酸碱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临床征候群,常有肾性糖尿、多种氨基酸尿、高钙尿症、低磷血症等多种表现。①遗传性Fanconi综合征:是以肾小球近端小管联合功能受损为主要发病机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②获得性Fan⁃coni综合征:常见原因有多发性骨髓瘤、肾病综合征、重金属中毒、药物因素等。Fanconi综合征可有低磷血症表现,但除典型的低血磷症表现外常有多种肾小管功能障碍,且遗传性Fanconi综合征多有阳性家族史,获得性Fanconi综合征有原发疾病或相关致病因素,故临床上与TIO不难鉴别;(7)药物性低磷性骨软化症:①部分抗惊厥药能够加强肾脏对磷酸盐的重吸收、降低1α-羟化酶活性,导致低磷血症骨软化症。②阿德福韦酯(ADV)是成人低磷性骨软化症的重要发病原因,具有肾毒性和剂量依赖性,大剂量或长期低剂量使用可导致药物浓度增加,线粒体DNA合成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缺陷,线粒体功能降低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最终导致低磷性骨软化症。药物导致的低磷性骨软化症多有明确的药物服用史,因此不难鉴别;(8)消化系统疾病:由于吸收不良综合征(例如克罗恩氏病,溃疡性结肠炎,乳糜泻和空肠回肠旁路肥胖症)引起的维生素D缺乏可能引起骨软化;(9)环境因素:如长期缺乏阳光可导致维生素D吸收障碍,引起低磷性骨软化症。治疗及预后:TIO是一种责任肿瘤导致磷代谢紊乱的副瘤综合征,手术切除责任肿瘤往往有较好的效果。但近年有研究显示即使广泛的肿瘤切除,仍有转移或复发可能,因此,手术切除责任肿瘤后患者仍需长期随访。如果肿瘤不能完整切除,可通过补充磷酸盐和骨化三醇等药物进行治疗,血清磷及临床症状可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血磷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KobayashiH等认为3D荧光透视导航技术辅助手术有利于TIO责任肿瘤的切除,降低局部复发率。MorimotoT等研究认为阿奇霉素可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对恶性和转移性TIO的治疗有一定价值,但仍需进一步研究。2014年一项I期临床试验结果提示对于XLHR患者,使用抗FGF-23抗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TIO与XLHR发病机制相似,该抗体可能对TIO有一定的治疗价值。2017年,NairA等首次提出使用放射性核素肽受体治疗恶性TIO,对指导恶性TIO的治疗有一定意义。CowanS等报道了1例TIO的治疗患者使用CT冷冻消融实现了生化及临床症状恢复,扩大了TIO患者尤其是拒绝手术和不能耐受手术患者的选择范围。本例患者肿瘤切除后,血磷很快恢复正常,症状3个月左右即完全缓解,经过2年随访,未出现复发及转移,预后较好。结论TIO是临床上一种少见的副瘤综合征,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进行性骨痛伴肢体无力,实验室检查提示血磷降低、尿磷增加,需考虑此病可能。肿瘤生长缓慢,位置隐蔽,PMTMCT为其主要病理类型。全身影像学检查对肿瘤定位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尚无特异性定位手段。临床上多为排除性诊断,需与多种疾病鉴别。临床容易漏诊或误诊,但早期手术完整切除责任肿瘤可获得良好的预后。由此可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发现肿瘤十分重要。

脊柱外科硬膜内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分析专题报告硬膜内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突破硬膜囊,进入硬膜内,是一种罕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类型,占全部椎间盘突出的0.26%~0.3%。相比于硬膜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硬膜内椎间盘突出常有更严重的临床症状,包括根性症状和马尾综合征。1942年Dan⁃dy报道了第一例硬膜内椎间盘突出症患者(IDDH),到2015年为止,约152例IDDH患者被报道。本文报道2例术前怀疑ID⁃DH,病理检查证实为IDDH的患者,同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诊断、影像学特征、治疗、预后进行总结和讨论。病例报告病例1

患者,女性,53岁,反复腰背部疼痛2年,1个月前出现左下肢麻木疼痛,疼痛剧烈,大小便正常。入院查体:左下肢L4/5神经根支配区皮肤感觉减退,胫前肌、母长伸肌肌力4级,左下肢膝反射减弱。MRI示:L4椎体后方硬膜内不规则圆形占位,T1呈等信号,T2呈低信号(图1a),增强后显示边缘环形强化(图1b)。术前怀疑ILDH,行全椎板切除术后,发现硬膜囊张力较高,探查发现L4/5椎间盘突出,但突出椎间盘组织量较少,不足以解释患者症状,显微镜下切开硬膜囊并探查,见灰红色组织,血供一般,仔细分离后清除病变组织,病理检查为椎间盘组织(图1c),修补硬膜囊并关闭切口。术后1周患者左下肢疼痛、麻木症状完全消失,左下肢肌力恢复正常。病例2

患者,女性,67岁,反复腰背部、左下肢疼痛10年,10d前出现左下肢麻木疼痛加重,并出现右下肢麻木、疼痛,大小便正常。入院查体:双下肢L4/5神经根支配区皮肤感觉减退,左下肢胫前肌肌力3级、母长伸肌肌力3级,右下肢胫前肌肌力4级、母长伸肌肌力3级,双下肢膝、踝反射减弱。MRI示:L4椎体层面硬膜内占位性病变,T1呈等信号,T2呈稍高混杂信号(图2a),增强后显示边缘明显环形强化,马尾神经受压向右侧移位(图2b)。术前怀疑ILDH,行全椎板切除术,进入椎管后发现有少量脑脊液流出,探查发现腹侧硬膜撕裂,进一步考虑ILDH,显微镜下切开硬膜囊,见硬膜内病变组织,质韧,与周围神经粘连紧密,仔细分离后彻底切除病变组织,解除神经压迫,腹侧硬膜裂口未予处理,修补背侧硬膜囊并关闭切口,病例检查为椎间盘组织(图2c)。术后患者右下肢疼痛、麻木症状消失,左下肢恢复较慢,术后3个月左下肢症状也完全消失。讨论IDDH是一种椎间盘突出的罕见类型,发病率在0.26%~0.3%,到2015年为止约152例IDDH患者被报道,最常见的发病位置在腰椎,占92%,胸椎占5%,颈椎占3%。而ILDH最常见的发病节段在L4/5节段,占55%,L3/4节段占16%,L5S1节段占10%,其余的发生在高位腰椎,有报道认为其在L1/2发生率为8%,L2/3发生率为9%。目前IDDH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Teng等认为椎间盘纤维环、后纵韧带、腹侧硬膜三者之间的粘连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粘连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如:局部炎症、机械刺激、手术史、先天性粘连。YildizhanA等报道成人腹侧硬膜往往比背侧硬膜薄弱,而在胎儿,腹侧硬膜和背侧硬膜厚度相同,说明这些因素不仅会导致粘连,而且会侵蚀硬膜,导致腹侧硬膜变得薄弱。Blikra对40具尸体进行解剖发现在腰段后纵韧带和腹侧硬膜之间存在广泛的粘连,他还发现在某些尸体上,后纵韧带、腹侧硬膜和椎间盘纤维环之间粘连十分紧密,无法钝性分离,使三个结构看起来是一体的,为椎间盘髓核进入硬膜创造了条件。Dandy认为椎间盘髓核在腰部受到突然外力时,椎间压力急剧升高,导致髓核在压力下突入硬膜内,发生IDDH。目前普遍认为在椎间盘纤维环、后纵韧带、腹侧硬膜三者发生粘连的基础上,腰部受到突然的外力导致椎间压力急剧升高,从而诱发IDDH。但是有学者认为以上理论只能解释下腰段的IDDH,因为在其他节段粘连一般不重,IDDH的发病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其他可能的因素还有:先天性椎管狭窄、既往腰椎手术史、后纵韧带骨化,有研究表明,15%的IDDH患者有手术史;膜椎韧带的存在,Sub等(认为膜椎韧带固定了硬膜、神经根、后纵韧带、椎间盘纤维环,也是IDDH发生的原因。ILDH病史有长有短,79%有一年以上病史,时间长者可达20~30年,最常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下肢根性痛,虽然本组2名患者均未出现马尾综合征,但是综合过往文献,约有30%的患者可出现马尾综合征。结合ILDH发病机制,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在长时间腰背部疼痛的基础上出现突然加重的神经压迫症状,包括马尾综合征、单下肢神经根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双下肢神经症状,这些症状一般都比普通的椎间盘突出患者重,本文中第1例患者在长时间腰背部疼痛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左下肢剧烈疼痛,第2例患者则有长时间的腰背部疼痛和左下肢根性症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右下肢的根性症状,这些基本符合ILDH的临床表现。同时,也有少部分患者没有腰背部疼痛的病史,表现为急性发病,约占10%,最短的病史只有几天。骨科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中,X线片只能显示腰椎退变性病变,对于诊断ILDH帮助不大。CT可以显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将其和骨组织区分开来,可在硬膜内显示同椎间盘组织相同密度的影像。Hi⁃dalgoovejero等认为在有椎管内硬膜外积气的患者,发生ILDH的概率为1.7%,是没有椎管内积气患者的6倍,建议发现椎管内积气的患者,应该警惕ILDH的发生,而CT可以更容易发现这种积气现象,对于ILDH的术前诊断有一定帮助。作为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常用检查手段,脊髓造影对于ILDH也能提供很多信息,出现梗阻、局部不规则缺损都提示ILDH。但是脊髓造影有很明显的缺点,首先其为有创检查,其次脊髓造影难以鉴别某些椎管内肿瘤,另外Chowdhary等发现部分患者造影剂会从椎间盘突入硬膜产生的破口中泄漏,导致在硬膜内外都发现造影剂。Holtas等对脊髓造影和MRI检查进行了对比,认为在ILDH的检查中,MRI能提供更多帮助,其后多篇文献都提出了相似观点。Wasserstrom等在钆增强MRI上发现了硬膜内组织的周围环状增强影像,因此首次在术前作出了ILDH的诊断,通过病理证实为髓核组织,周围环状增强为富含血管的炎性肉芽组织。Snow报道在术前使用MRI诊断2例ILDH,他强调应该注意比较增强前后的图像差异,有助于区别瘢痕组织和椎间盘。本文2例病例都通过MRI检查发现了边缘环形强化,结合患者病史,作出了术前诊断,MRI对于IDDH的诊断确实能提供很大帮助。Whittaker认为在急性发生的ILDH患者中不会出现周围环状增强,因为椎间盘组织还没有出现血管化和肉芽组织包绕。Arnold(6)等报道,在有的ILDH患者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