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企业贸工结合发展研究_第1页
贸易企业贸工结合发展研究_第2页
贸易企业贸工结合发展研究_第3页
贸易企业贸工结合发展研究_第4页
贸易企业贸工结合发展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 贸易企业贸工结合发展研究Developmentalresearch

of

tradeenterpriseswith

tradeandindustry二〇一三年九月PAGE0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正式加入WTO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多产业的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外贸企业进入巅峰发展时期。在多产业尝到了入世甜头后,国内更多行业逐步参与了对外贸易竞争,这使得中国贸易行业得到空前绝后的巨大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不过,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外贸环境面临变迁,传统的只以贸易为唯一道路的企业战略面临挑战。所谓贸工结合就是指贸易结合工业的新商业模式,企业以贸易为主,贸易工业结合,二元发展。本文研究了国内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情况,探讨贸工结合的贸易实践情况,发现这一崭新商业模式的多层意义和系列问题,并结合实践案例,用比较研究方法和演化理论,对传统贸易模式与贸易贸工结合新模式对比分析,探讨出新模式的利弊影响,为中国企业实施贸易新商业模式做出理论探讨和实践建议,提供贸易企业新的发展方针与相应措施策略,以帮助传统贸易企业克服自身经营模式的落后与不足,更加主动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在日益复杂的外贸形势面前,永葆青春。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经济危机传统商业模式贸工结合企业贸易与经济发展措施和策略AbstractWiththerapideconomicgrowth,

especiallytheaccessiontotheWTO,

China

isplayingamoreandmoreimportant

roleinGlobaltrade,

hasbecomeabig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exportcountry,

followedbyaperiodofChina's

foreigntradeenterprisestoenterthepeakofdevelopment.

Tastedthe

sweetness

in

multiindustry

after

enteringWTO,

moredomestic

industrygradually

involvedin

foreigntradecompetition,

whichmakesthe

Chinese

tradeindustryhas

hugedevelopment

unprecedentedandunrepeatable,progress.

However,

intheeconomicglobalizationandtheglobaleconomiccrisis,

theforeigntrade

environmentchanges,

thetraditional

trade

istheonly

road

toenterprisestrategic

challenges.Theso-called

trade

refersto

trade

with

thenewbusinessmodel

with

industry,

enterprises

mainlytotrade,

tradeandindustry,

thedevelopmentoftwoaspects.This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situationofdomesticandinternationaltrade

theory,

trade

practicesoftrade

combination,foundthe

new

businessmodelofmultilayermeaningand

aseriesofproblems,

andcombiningwithpractical

cases,

withcomparisonmethodandthe

theoryofevolution,

anewanalysismodel

comparedtothe

traditional

tradepatterns

andtradeoftradelaborunion,discusses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enew

model

thetheoryandpractice,tomakerecommendationsfortheimplementationofnewtrade

business

modelforChineseenterprises

toprovide

trade

enterprisedevelopment,

newpolicy

andstrategymeasures,

inordertohelp

thetraditionaltradeenterprisestoovercometheirownbusinessmodelshortage,

more

adapttotheneweconomic

environmentandmarketenvironment,

inthefaceofincreasinglycomplex

foreigntradesituation,

eternalyouth.KEYWORD:TheeconomicglobalizationTheeconomiccrisisThetraditionalbusinessmodelThetradelaborunionTheenterprise

tradeandeconomicdevelopmentMeasuresandStrategiesPAGE2 目录摘要ⅠABSTRUCTⅡ1绪论11.1研究背景11.1.1贸工结合的重要性11.1.2我国企业贸工结合模式的现状 41.2 研究主题与思路 61.3 研究方法 6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72 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相关研究综述82.1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涵义 82.2 国内贸工结合发展现状 82.2.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加剧82.2.2贸易格局从“互补型”转向“竞争性”,以国家为主体的“管理贸易”盛行92.2.3国际资本流动加快,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大102.2.4新技术革命加速,技术竞争日益激烈102.3 国外贸工结合发展现状 112.4国内外贸工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分析133 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意义与问题 153.1 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现状 153.2 企业传统商业模式的问题 183.3贸工结合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193.3.1对要素禀赋的作用193.3.2对国内需求的作用203.3.3对相关产业的作用213.3.4对国内竞争和企业策略的作用213.4企业发展贸工结合的策略 223.4.1从比较利益驱动到发展驱动:发展产业内贸的依据233.4.2市场开放与规模经济: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国内基础273.5贸工结合对企业的经济效益 283.5.1产业内贸易的外部经济涵义283.5.2外部经济促进产业集中293.6 贸工结合商业新模式的展望 314 贸工结合商业模式演化案例分析 364.1 案例一:浙江国贸集团364.1.1企业概况 364.1.2贸工结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374.2 案例二:浙江物产集团424.2.1企业概况 434.2.2贸工结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434.3贸工结合商业模式演化过程对比分析 474.3.1二大集团的贸工结合模式形成和演化具有以下共同点 474.3.2二大集团的贸工结合模式演化过程具有以下不同点 484.3.3个案与规律 484.3.4贸工结合演化分析的一般结论 485 结论与展望 495.1 研究结论 495.2 实践启示 505.3 不足与展望 51参考文献 52附录1访谈企业相关文献资料清单 54附录2访谈提纲 55附录3访谈企业相关人员名单 57致谢 58PAGE55 PAGE11绪论本章的任务在于揭示对贸工结合商业模式过程研究的现实意义,以此为基点,进行后面各个章节的讨论。在给出了本论文研究目标和主题后,本章也给出了研究框架和方法,以及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1研究背景1.1.1贸工结合的重要性一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外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又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依赖。随着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的发展与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因此,国际贸易作为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国际贸易本身的发展也与经济发展的具体进程息息相关。二战之后特别是世界经济进入七、八十年代以后,国际竞争的变化导致国际贸易出现了一系列新倾向,同时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不同实践也产生了极为不同的经济绩效,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对国际贸易变化和发展的讨论与思考。60年代以来,随着西欧经济的重新崛起和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市场演变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发达国家之间的劳动一资本比率由巨大差异发展到了相近或相同,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也日益缩小。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这种趋同导致了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同时,原有发展中国家中部分国家充分利用这段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灵活运用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得以晋升于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对原有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构成极大的威胁。贸易竞争的加剧,导致贸易摩擦日益频繁,因此,关贸总协定(GATT)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最大程度地协调国际贸易的发展。其间,国际贸易出现了两种倾向:第一,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在50年代,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之间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只有40%左右,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从60年代开始,这种格局逐渐改变,比例上升到世界贸易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到了七、八十年代,这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已占世界贸易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部分。第二,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多,产业竞争加剧。多数国家不仅出口工业制成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制成品,出现了一个国家在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发达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一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模式逐渐改变,同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改变了“进口工业制成品一出口初级产品"的贸易模式。这些新的变化显然是传统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传统贸易理论以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为核心,认为各国应致力于更多地生产它能相对更有效率地进行生产的产品,并出口这些产品以换回生产上处于劣势的产品。进而赫克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各国应出口那些密集地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并进口那些密集地使用本国所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的巨大差异,大量的国际贸易应该发生在这两类国家之间,这就意味着国家之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有相反的关系。然而事实上,世界贸易的大部分是在要素禀赋比较相似的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送行的。而且,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份额以及这种贸易占这些国家收入的份额都在上升,尽管以大多数标准来衡量,这些国家越来越相似了。不仅如此,如果国家间的差异是贸易的唯一源泉,我们应该预期贸易构成反应这一事实。特别地,各国应出口那些要素含量反映它们资源禀赋的商品,但实际的贸易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商品的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对赫克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理论提出挑战,因为这种新的贸易倾向不能用“资源配置”来解释。而且,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显然也没有遵循传统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即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相反,大量的产业内贸易是垄断竞争和寡头厂商所生产的差异产品之间的交换,而全断竞争和寡头竞争都是不完全竞争形式,它们的生产都要受到规模经济的制约。由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同国际贸易的实践相去甚远,自然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格局。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展理论”兴起于二战之后,早期的研究以结构主义的分析思路为主流,强调计划化或国家干预、物质资本的积累,以及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市场机制、农业发展、人力资本以及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虽然发展经济学家们不断对这些理论进行修修补补,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不平等交换、债务危机、经济依附等理论,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所处的不利地位并试图指导经济发展,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如战后初期所期望的那样实现经济现代化,反而问题丛生,困难重重,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居于不利的地位,它们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日益扩大。与此同时,在这场关于发展中国家在“不平等条件”下要不要同发达国家开展贸易的激烈争论中,六、七十年代之后一批以出。为导向的外向型的式展中国家却崛起了,成为新兴的工业国。它们成功的经验,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早期发展理论的批判提供了佐证。新古典发展理论以较为成熟的新古典经济学思想体系和分析工具作为基础,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作出实证分析,部分地解释了东亚发展中国家(即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指出它们之所以发展迅速是由于相对自由的国际贸易体制并采取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但是,同样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另外一些国家,按照新古典发展理论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尽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经济发展,却陷入“没有发展的增长”的恶性循环之中。新古典经济学否认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的存在,认为它只是“纯应用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发展理论和发展政策是一般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同样的经济原理都适用。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表明,无论是早期的发展理论,还是架构在新古典经济学之上的新古典发展理论,都不能对经济发展的这些新的变化提出全面、合理的解释,更不能提供一种指导经济发展的有价值的思路。传统贸易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局限,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经济学分析工具的新进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国际贸易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既不能离开贸易谈发展,也不能离开发展谈贸易,尤其是在关于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将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贸易与发展”成为近年来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西方经济学家借以提示人们。发达工业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所依赖的贸易伙伴,双方的经济关系是互补的、互利的,更多的经济学家倾向于把国际贸易称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把“发展”看成是“贸易”的必然结果。容易理解,国际贸易的增加,会促进本国产出和消费的增加,从而带动经济增长率的增加。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国际贸易是否必然且总是导致经济发展?这里,我们不得不强调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不论采取何种办法,只要一国的产品和劳务数量增加了,就可以说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了。而经济发展指的是随着经济结构和制度的变革而带来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不仅仅意味着产出的增加,更重要的还意味着随产出增加而出现的产出与收入结构上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等条件的变化。我们认为,经济结构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而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是,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制造业和公用、贸易和金融等服务性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进而产业结构的转换带来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动。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一般说来,没有增不可能有发展。但是,不能反过来说,有增长就一定有发展,尤其是当这种增长是由畸形的出口贸易所导致时更为突出。例如,我们熟知的中东产油国,按照资源实赋的比较利益,在对发达国家的石油出口中,赚得丰厚的利润。同时进口豪华的奢侈品,人均收入也很高,但仍然没能实现均衡的经济发展。另外,罗伯特·克劳尔曾经对北非国家利比亚经济作出细致的分析,利比亚当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产品主要供美国和西欧国家消费。因此,尽管利比亚政府依靠初级产品出口赚取了大量外汇,但由于没有结构改革,其他部门没有出现相应的增长,又由于缺少制度改革,也未能把收入分配到各个阶层,结果出现了前面所说的。没有发展的增长”。另外,一种"贫困化增长”(InuniserizingGrowth)的出现,也证明了有时增长引起的贸易条件恶化的代价高于经济增长最初带来的利益,其结果同样不利于经济发展。既然国际贸易并不一定总是导致经济发展,那么,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或者说,我们承认国际贸易最初出现于一国对其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但是一成不变的国际贸易型式却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不能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甚至会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影响。那么,国际贸易如何发展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变化及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阶段,真正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呢?我们知道,今天世界经济中贸易结构的主要部分已经由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转变为现代的产业内贸易,而且随着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经济趋势的加快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必然会越来越深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发展”就成为我们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中的一个难以回避的课题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变化又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对外贸易实践也需要新的理论作指导。长期以来,以比较利益理论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在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大大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扩大了我国同国际市场的广泛联系。应该承认,在改革开放之初,这种出口初级产品同时有选择地进口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结构,可以得到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外汇资金,加快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可以换取我们所缺乏的生产要素和消费商品,最大限度地享受比较利益贸易的益得。但是,随着收益递增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因素,不完全竞争构成了国际市场结构的基本型式,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的这种。互补作用日渐衰弱,比较利益贸易模式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出来并逐渐扩大,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对外贸易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通过产业间贸易好带来的比较利益,更主要的是借助开放型经济提共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国际市场中的中高级产业的国际分工,发展和利用产业内贸易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关于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1.1.2我国企业贸工结合的现状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学分析工具的新进展,国际贸易理论和已经归于主流经济学中的发展理论有了新的突破,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开始纳入动态的、开放的研究框架。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际竞争的迅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结构变化,在赫克歇尔—一依林体系中徘徊多年的国际贸易理论又活跃起来了。一部分经济学家开始用新的方法来研究贸易的原因和结果,研究新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创立了一系列新的学说。这些理论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借用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成果,克服了(或部分地克服了)在一般均衡模型中研究规模收益递增的技术困难,为贸易和产业政策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里的分析提供了工具。尤其是80年代以后,以P.克鲁格曼(PaulRKnlgman)、赫尔普曼(E.Helpman)和A迪克西特(AvinashDixit)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经济学家摆脱了传统理论的思维定势,开始从新的理论视角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福利效果及政策含义进行阐述和分析,试图以一种综合的方法来分析一个以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为特征的世界中的贸易。⑴他们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新贸易理论”(NewTradeTheoTy),理论的一部分已被编入西方的经济学教科书,另外的部分仍在继续讨论之中,仍是贸易的前沿论题。正如萨终尔森所说,新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作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贡献。它不仅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将各种新的贸易理论综合起来阐释了现代国际贸易现象,而且它也成为众多经济学家分析国际经济具体问题的基础理论,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学派。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开始关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了新贸易理论。⑵新贸易理论放弃了传统贸易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角度论述了产业内贸易的非要素禀赋差异的原因,揭示了贸易量的决定因素和贸易型式的不确定性,分析了消费多样化产生的福利影响,并受公共选择理论的启迪,将贸易政策的产生及由此诱发的经济活动置于一般均衡中分析,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给予了理论支持,也为贸易实践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相对比,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似乎落后了许多。改革开放以前,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有限的对外贸易实践主要依据的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之初,理论界曾经就“国际价值转移论”,“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以及“对外贸易能否增加一国价值量”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上的局限性。在我国,对西方贸易理论的研究和认同是从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开始的,这主要是出于对劳动价值论的共同理解。由于以论述单一商品价格决定为核心的国际价值论和以论述两种商品相对价格决定为理论核心的比较利益理论之间具有理论上的内在联系,因此,比较利益理论以及与之有理论渊源关系的要素比例理论的基本观点很快就为国内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并逐步成为指导我国贸易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对外经贸联系的日益加强,对西方贸易理论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涉及的问题也更加广泛,并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政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总的说来,当前国内对西方贸易理论的研究仍以介绍和评价为主,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理论探索仍不多见。概括而言,当前国内的贸易理论研究;其理论重点仍局限于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和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的理论范畴,对80年代以后出现的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主要特征的新贸易理论的研究尚显不足,其丰富的政策内涵也有待进一步的挖掘。而且,大多理论研究都局限于静态分析,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样一些动态贸易理论问题尚缺乏深入分析。因此,我国学者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西方贸易理论中该领域有关观点的译介方面,其研究成果也仅散见于一些学理性较强的期刊杂志之中,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产业内贸易产生并主要发展于发达国家之间,对它的大多数理论探讨又来自于西方的经济学家,因而鲜有将它同我国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进行动态分析的理论尝试。1.2研究主题与思路本文将以研究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形成与演化为主题。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可以表示为图表1.1。本文共分为六章(各章对应本论文之.5及其下部分)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简单叙述选题的意义、研究思路和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从总体上介绍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章,先对贸工结合的商业模式的概述,以及其目前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引入国内外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比较。第三章,主要针对企业的商业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及研究贸工结合这一新模式对企业的影响和作用,以及所带来的问题与经济利益,以及发展贸工结合的展望。第四章,分别选取了行业领先企业浙江国贸集团和浙江物产集团进行了案例研究,刻画了这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引入贸工结合商业模式所表现出来的路径。基于案例研究,对两家企业发展贸工结合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第六章,对全文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提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并做了研究展望,提出一些重要的尚未得以解决的问题。1.3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本文同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演化分析方法以及文献归纳法,以尽量弥补各种方法的劣势,同时发挥它们的优势。 ①案例研究方法理论的生命力来自于实证的支持,所以本文较为关注实证研究的开展。事物的发展总是体现在其性质的变异和量的积累变化两个方面,而性质的转变需要一定量的积累。对于企业共有知识演化这样的多因素复杂系统,其中各因素之间量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通过对要素之间关系的定性分析,揭示系统演化的基本路径和作用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研究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从实践中提出理论问题,接着在归纳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假设和推演,然后通过案例研究对理论假设进行分析和证明。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我们主要以访谈形式实地深入调研了浙江的两家企业,与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企业技术人才和基层管理人员进行交流。通过面谈的形式,我们获得了关于企业发展历史及内部管理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我们从企业年报、企业各种专题总结报告,各种经济管理报纸和管理杂志上获得了大量的第二手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对企业的认识。 ②演化分析方法企业演化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引用生物进化的思想方法来研究企业组织发展和行为演变规律,其理论来源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拉马克的遗传基因理论。系统的把演化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研究,始于纳尔逊(Nelson)和温特(Winter)于1982年发表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一文,这一论文的发表使企业演化理论开始系统化,并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纳尔逊和温特借用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基本思想——自然选择,认为在经济中,也有自然选择,企业在市场中相互竞争,赢利的企业增长扩大,不赢利的企业收缩衰弱,甚至被淘汰出局。为了模型化地表述这一过程,他们借用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描述了企业演化的机制,力图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经济变迁的发生。演化理论具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随着时间变化的某一变量或某一系统,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引起变化的动态过程,演化理论特别适合用于解释说明为何变量或系统到达目前这个状态,其过程如何;第二,这些变量或系统的变化既有一定的随机性和扰动现象,又有通过系统的筛选机制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演化理论的预测或解释能力就在于其系统的筛选过程(盛昭瀚、蒋德鹏,2002)。本研究引入演化视角有利于说明为何企业到达了目前这个状态,其过程如何,通过对企业的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研究来解构这个成长的过程,从而获得有关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一些新的认识。演化视角的引入,可以避免机械的看待企业应对外生变化的反应的局限,通过探索企业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拓展思维的领域,对该问题形成新的洞见,获得认识上的创新。 ③文献归纳法由于在企业经营商业模式研究方面,目前还较为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作为在这一领域的一种尝试,首先必须注重理论框架的构建,因此理论研究在这里显得非常必要。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分析,从中找出有价值的研究思路,作为研究假设的基础。1.4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为经济全球化市场环境下对贸易企业的影响。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诠释和分析、以及对比分析贸易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全新营销模式环境,及新环境下新的营销观念的转变;第二部为贸易企业营销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贸易企业经营模式的研究,比较传统经营模式与新的商业模式——贸工结合的特点,以及结合国内外贸工结合的商业模式的发展现状来分析贸易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模式的问题、商业模式的转变与制定问题,以及实施新的商业经营模式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与结果。第三部为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贸易企业的营销模式及营销策略。对于当前贸易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同类行业的市场竞争,采取新的商业模式——贸工结合,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新的营销挑战。企业采取贸工结合的商业模式,对今后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估计与展望,以及浅谈贸工结合模式的引入对我国贸易企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问题。其发展趋势:(1)国内外贸易企业贸工结合商业模式发展的比较与分析;(2)我国贸易企业实施贸工结合商业模式发展的经济效益;(3)我国对于新的商业模式——贸工结合的展望。2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相关研究综述2.1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含义所谓贸工结合以从事进出口贸易为主,兼搞一些简单的加工和装配制造。在发展中国家最为普遍。例如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迪拜港自由港区建于1985年,由港口和自由贸易区组成,面积135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区。主要功能为港口装卸、仓储物流、贸易及加工制造。区内共有企业5,000余家,其中贸易物流业占74%,加工制造业占22%,相关服务业占4%。该区为海关监管区域,陆域设立围网,进行封闭管理。主要政策包括:货物在区内存储、贸易、加工制造均不征收关税及其它税收,如进入阿联酋关税区时再征税。海关对区内货物采取随时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管。外国货物从海上进出该区均须向海关和港口进行申报。区内除中转贸易、加工制造业务以外,其他与之相关的中介服务行业等也可进入,除酒店、医院外,银行、法律事务、写字楼业、餐饮业等均可入区经营,但此类企业均须为阿联酋本国所有,外资企业不得进入。2.2国内贸工结合发展现状2.2.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加剧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遏制的历史趋势。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市场的全球化,全球化的过程实质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市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空前加强,同时,全球经济效率也得到很大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在贸易、投资、技术转让和改进管理等方面获益匪浅,但是,全球化也使得发达国家能够更加容易地凭借资金、技术和销售方面的优势进入和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从而对其民族工业的发展构成威胁。与全球化过程同时发展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特定区域内主权国家通过经济合作的承诺,组成较严密的经济合作组织,以达成区域内商品流通、生产分工、要素流动的最优化,直至形成区.域内各国经济体制的统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源于本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再度掀起高潮。冷战结束后,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功,作为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妥协,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速,成为90年代世界经济与贸易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重要趋势之一。经济金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一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统一。任何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拥有本国国内市场的同时,又必须抢占国际市场,与国外厂商竞争。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实质上是世界市场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各国厂商为了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率和扩大生产规模方面展开了更加激烈的竞争。2.2.2贸易格局从“互补型”转向“竞争性”,以国家为主体的“管理贸易”盛行国际贸易的产生源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补需求,基于传统理论的比较利益理论和要禀赋学说都证实了当时广泛存在的“互补型”的产业间贸易的合理性。但是,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以后,这种“互补型”的贸易格局逐步被“竞争性”贸易格局所代替。到了90年代,这种倾向更加明显,随着工业的国际竞争大大加剧,相同产品不同品种的双向贸易有了更大的发展。显然,国际竞争驱使产业内贸易在不完全竞争的差异市场上进行,由于产业内贸易专业化存在着。披此再进入对方专业化领域的威胁,以及新竞争者进入的可能性,这就限制了垄断力量。若是其他条件相同,在世界需求迅速增长的地方和背景技术(BackgroundTechnology)迅速变革的时候,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加大。在不究全竞争条件下,贸易会朝着增加“狭小市场”专业化。减少“广阔市场”的垄断力量方向发展,同时使成本降低,使消费者选择范围扩大。这种“竞争性”的产业内贸易可能受到个别生产线上规模收益递增的影响,也可能受产品差异的影响,非价格项目(设计、可靠性、耐久性、多样性、包装、服务、销售、发货速度、广告)竞争的影响,和受垂直一体化的公司在把最终产品不同阶段生产设在不同区位方面的选择范围的影响。为了应付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管理贸易”体制成为世界性的起势。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之后,贸易自由化的程度逐渐加深,但同时,各国政府从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和国内外政策需要出发,对贸易发展的管理和干预也越来越强。伴随着宏观经济管理重点由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转移,各国政府为保护夕阳产业,扶助幼稚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考虑;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操纵贸易条件,尽可能地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自从美国带头推行对外贸易的“管理贸易”制度之后,“管理贸易”制度逐步成为流行于各国的基本的对外贸易制度。这一制度的流行;实质上是保护国内市场与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结果。2.2.3国际资本流动加快,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大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110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140亿美元,与1990年相比增长了4倍。由于各发展中国家普遍认识到了国际投资对发展东道国经济的巨大好处,各国竞相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进入本国。近几年来,国际投资的高级化趋势明显;高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际投资的重点,以追求低廉劳动力和资源的投资模式将逐渐让位子以追求市场、经营资源,从而构筑国际竞争力的投资模式。国际投资的快速增加,一方面为东道国带来巨大的益得,另一方面大量的国际投资也在很大程度上冲破了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尚存的对国内产业的贸易保护,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另外,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跨国公司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善的经营网络、多元化的经营内容和强大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因而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甚至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已经相当于不少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及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运作,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经济竞争,公司规模小的发展中国家,所承受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贸易领域,跨国公司的大量内部贸易是分散的贸易公司无法与之竞争的;在投资领域,由于跨国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以降低成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明显不如跨国公司c更为重要的是,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还从要素指向转向了市场指向;这就使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市场国际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得不在国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直接竞争。2.2.4新技术革命加速,技术竞争日益激烈世界性的经济竞争,已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物化在商品中的技术水平的竞争。可以说,技术含量成为商品竞争力的命脉。50年代以来,尽管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取得了很大的经济进步,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除东南亚一些国家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日趋落后。据统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1968年为1:4,1977年为l:15.5,1987年为l:20.2,1992年为l:22.3。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科技水平的差距在拉大。80年代,除石油外,发达国家初级产品价格实际至少下降了35%。这表明现代工业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在减弱,而对科技的依赖性在增强。世纪之交,人类正处于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新浪潮之中,它不仅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将深刻地改变世界经济的面貌,目前美、日、欧等国正在筹划、设计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是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网络。在全球竞建“信息高速公路”的推动下,在“环球网”(WorldWideWeb)等一系列高性能软件竞相问世的背景下,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化”时代。全球网络化将加速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竞争更加激烈。2.3国外贸工结合发展现状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比较利益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和指导作用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那时许多行业还不完整,生产更多地表现为劳动或非熟练劳动的密集型,贸易结构反映生产条件的差异;特别是自然资源和资本的差异。例如,美国当时是造船大国;主要就是由于其丰富的森林资源。许多贸易品如香料、丝绸、烟草和矿产,都取决于出产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在资源性产业中,要素成本优势很重要,在其产品的成本结构中,主要比重是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力,技术很简单而且易于得到。但是,随着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比较利益贸易模式的适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技术变化的影响。技术变化使原来的产业脱离了比较利益理论建立的现实基础,导致规模经济日趋重要、大多数产品差异化、国家之间的购买需求日趋不同,技术变化还不断向各个行业渗透,微电子、先进材料和信息系统等大量应用技术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传统上的高低技术产业的划分。一个行业中所使用的技术水平往往依据不同国家和不同企业而有很大差别。新产品和新的加工技术使企业有可能摆脱或减轻对稀缺要素的依赖,某些过去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其重要性大大下降甚至消失了。灵活和自动化技术可以在有限的空间运转自如,从而在许多产业减少了产品的劳动含量。获得高新技术要比降低当地工资率更为重要。在80年代,制造业企业经常把生产转移到高劳动成本的地方以便接近有较高购买能力的市场。⑨原材料、能源和资源性投入品在生产中的使用大大减少并被替代。现代材料如工程塑料、陶制品、合碳纤维。硅片等在半导体生产中的应用使原材料成本大大降低并更易于获得。在许多产业中,生产加工的可能性和效率性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和技巧而不取决于丰富的资源要素。例如,当冶炼技术还难于处理杂质时,瑞典的低度含磷铁矿曾长期具有优势,一旦冶炼技术改变,解决了铁矿含磷问题;瑞典的要素优势就失去了重要意义。第二是要素禀赋的差异性正在弱化。大量的国际贸易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达到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后,它们也会拥有发达国家拥有的许多要素。在许多产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也是受过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工人,这方面发达国家己日益丧失其熟练劳动的要素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已具有基本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港口、电子通信等,从而具备了在大多数制造业中进行竞争的条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具有的某些传统要素优势正在消失和弱化。同样,今天低劳动成本的国家很快会被明天的低成本国所取代。一旦新技术使原来不可能和不经济的资源开发成为可能并且合算,就会使依靠资源禀赋的要素成本优势一夜之间发生改变。正如人们从未想到的,大漠覆盖的以色列也会成为先进的农业国。另外,在服等和简单的电器产品等行业,各国的比较优势也经常迅速发生改变。在那些劳动成本或自然资源对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的行业中往往对投资的回报较低c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相对较低,但是也易于产生许多竞争者,产生太多的生产能力。新的进入者改夺了原来则产国的要素优势并降低了利润率和。资c发展中国家进。这些行业后,在国际市场上只能依靠成本和价格的竞争。发展的新项目往往也是依利目前的成本优势,因此时刻面临失去竞争地位的威胁。这样看来,如果要素比较优势不能解释多数产业的国际竞争性质,那么改变要素成本的政策就是无效的。低工资在那些劳动含量很小的产业中是没有意义的。’当竞争取决于质量、产品开发和优质品质而不是价格时。要素禀赋的差异性就被大大弱化了。最后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许多产业的竞争己经国际化,这不仅包抬制造业,而且包括服务业。企业间的竞争是全球性;其行为包括世界性的采购和销售,在许多国家布点生产以寻求降低成本的优势。与其它国家的企业结成联盟以增强竞争的力量。产业全球化使一个企业不再仅,从一个国家获得资源要素。在一定意义上说,原材料、零部件、机械和许多服务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交通的发展降低了要素交换的成本,特别是货物交换形态要素的交换成本。例如,拥有本地钢铁工业未必比买钢材更合算。特别在必须购买国内高成本产品的政策压力下,拥有本地钢铁工业反而可能是一个劣势。资本的国际流动;也缓和了流入国资本要素的不足。从而使一些本来资本要素缺乏的国家成长为资本密集产业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国家。例如韩国在50年代还缺乏资本;而到80年代它已大量出口钢材、汽车、集成电路块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即便技术贸易仍然落后;特别是某些技术要素难以通过市场交易,但跨国公司可以在那里设立分支机构c由此我们看到,要素流动不断增强,但贸易依然存在并扩大,可见在国际竞争中,优势并不完全来源于要素本身,也许要素在哪里面己置或如何配置更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全球化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跨国经营的出现。跨国公司在许多国家生产和销售.采取分散生产和贸易相结合的战略。80年代和90年代世界贸易总额的相当比例是由跨国公司的企业内贸易构成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从设在别国的分支机构进口产品占其进口总额的相当比例,一国在一个行业中领先意味着该国是这个行业中优势跨国公司的母国基地,并不仅仅是有一些能出口的国内企业。⑩例如在计算机行业,虽然IBM、DEC、Prime、HewlettFackard以及其他美国公司在西欧和其他国家都有附属机构和分支机构,但它们的母国基地仍在美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表现为它在一国是否具有实力以便在别国树立自己的地位,它们可以从外部获得自然资源(包括资金),在行业中生产差别产品。一般说来,跨国公司都拥有某些技术诀窍,科研密度也较高,而且可以容易地获得海外市场。2.4国内外贸工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分析一些发展中国家运用出口导向政策获得成功的例子使人们对贸易的作用充满了希望。一些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每向第三世界国家推荐的药方也是增加贸易。然而,世界上靠发展贸易取得成功的国家仅有那么几个,南美的一些国家因为同样的原因还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仅仅强调增加出口有可能起到了巨大的负面作用,我们应该考虑在什么条件下走出口发展的道路,出口什么产品才会有成效等问题。80年代以来世界市场的激烈变动,使发展中国家处在非常严峻的环境中。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主要是集中在原材料以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上;大规模地出口在实行上有许多困难。有鉴于此,一些经济学家在认真探讨出口扩张的副作用以及解决的办法。泰勒(LanceTaylor)认为,在现代社会,每个国家都不可能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①特别是对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源的缺乏,技术的落后更需要国际间的交换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可是这又可能会带来很多负作用。泰勒举出了不同的国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首先,关于矿产品(包括石油)出口国。个别矿产品,如石油的出口能带回大量的外汇,从而带动投资的增长。但对那些非贸易品的生产来说,因国内的供给能力有限而需求的增长又不可能从国际市场中得到,其国内价格就会迅速上升。房地产、建筑业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相对价格的变化,国内的资源,如劳动力、资本等,就会从出口品生产中抽出而投入非贸易品的生产中去,最后导致其它工业的萎缩。其次,关于一些以出口食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阿根廷以出口小麦、牛肉为主,哥伦比亚以出口咖啡为主。食品的国际价格坚挺会使生产这些产品的农村收入增加。而贫穷国家人民收入的增加首先会用来增加食品的消费。最终导致食品的出口下降。因此即使在最好的出口环境中,该国的外贸收支平衡也难以改善。再次,关于农业生产滞后的国家。农业的情况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例如,某国因某种原因工业加快了发展速度。工业投资的增加会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这部分新增的劳动力会把他们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食品消费上。如果农业生产不能及时地增加供应,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最后导致价格的全面上涨。因此除非停止工业的增长或是很快地增加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的动荡将不可避免。最后,关于石油进口国。石油价格的上涨显然对石油进口国不利,对那些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则更大。能源价格的上涨最终一定会导致最终产品的价格上涨。如果名义工资不变,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会下降,从而总需求下降。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供给的变化。开除工不足,投资意向减弱,最后表现为经济增长的缓慢。这也就是典型的。滞胀。现象。在“滞胀”的经济环境中,典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会失效。发展中国家出口扩张的最大障碍是国际市场的需求有限,但即使国际市场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时,也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阿罗(K.J.Axrw)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第一,出口品为劳动密集型生活必需品;第二,劳动力供给对实际工资的变化十分敏感;第三,人民的收入绝大部分用于生活必需品消费。那么,国际市场对该国的出口品的增加可能反而引起该国的实际工资下降及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其原因是:开始,需求的增加会造成该国出口品价格的上涨。因为此出口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增加就会导致实际工资的增加。而又因第二个条件,实际工资上扬吸引了很多人加入了工作的行列。然而工人的工资收入又大部分用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工作人数的增加极大地刺激了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这时,或者大幅度减少出口,或者降低国内需求。换句话说,该国的出口增加只有在实际工资下降以及出口品的国际价格下降才能达到。在阿罗的假设条件下,扩大出口可能反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值得注意的是阿罗的三个假设条件是符合或接近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的。这也说明,一咪地增加出口,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即使发展中国家的某些产业的出口确实能够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贫困化增长”在现代经济文献中是引起学者们相当注意的一个问题。基于以上所作的具体分析,我们总结出比较利益贸易模式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1、比较利益贸易模式对产业结构发展不利。在现实国际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以农产品、初级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出口为主,并往往将资源集中于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上,这种畸形的投资和资源配置导致了畸形的经济结构和外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各自资源禀赋来从事分工和贸易,势必将强化和加深原来就不平衡的资源禀赋状况。这是因为,从动态积累过程来看,发达国家专门从事高技术、高资本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密集地使用资本、企业家才能和技木工人等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却因专业化生产低技术产品而密集使用非熟练工人,其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从而加深了原来就不利的要素禀赋,并且可能会在低技术层次陷入比较优势永久化的停滞状态,这无疑有损于经济的正常发展。2、比较利益贸易模式使资源配置扭曲。比较利益理论是静态、短期的效应,而经济发展是动态、长期的过程。关于资源配置的动态性,李斯特、熊彼特和威廉斯等人认为比较利益基本上是静态的概念,忽视了各种动态的因素。我们知道,比较利益理论强调的是资源在国际间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这是一种静态的、短期的效应,而经济发展涉及到经济增长、人口、人均收入提高、经济与外贸结构变化、相对福利的提高、贸易条件的改善等动态的、长期的内容。从此意义上讲,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方法、内容、目标、道路等问题上是不相容的。3、比较利益贸易模式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劳动生产率低、技术落后、价格低、收入弹性小的农产品和初级产品,用这些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技术先进、价格高、收入弹性大的制造品进行贸易,贸易条件极为不利。同时,发达国于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制造品的收益不断递增;而发展家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甚至有可能下降,使农产品、级产品的收益(尤其是边际收益)呈递减趋势。再加上发达国家对麦产品的收入弹性低,以及它们对初级产品替代品的开发和贸易保护主的实行,使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受到需求不足的限制。这样,仅贸易条件对发展中国家不利,而且贸易条件还会继续恶化。4、比较利益贸易模式会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贸易障碍增多,导外贸逆差和国际收支逆差。虽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资本而劳动成本较低,但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贸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另外,发展阶段相似的发展中家也会在同类产品的销售中展开激烈的竞争。在经济发展中,发展中家比发达国家的外贸出口比重小,外贸增长率低,而且进口增长比出增长快,对资本品、工业制成消费品的进口需求比对初级产品的出口求增长快,这样,如果实行比较利益贸易,无疑会造成发展中国家外逆差和国际收支不平衡,而这些问题又会影划响经济发展的进程。例如;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可是他们在出口产品到北美和欧洲地区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贸保护。中国大陆出口的鞋、玩具等也是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制鞋和玩都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但北美和欧洲市场却都对中国有着各各样的限制。3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意义与问题3.1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现状国际贸易格局的决定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基本命题之一,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也着重研究了国际市场中广泛存在的产业内贸易问题。对产业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分析,必须突破传统的静态比较利益理论,从收益递增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因素的角度出发,区分同一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无论是从规模经济贸易原理的推导,还是从经验性研究的实证检验,都可以证明一个国家在贸易结构上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能够增强本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在分析贸易发展的依据时,已经比较详尽地讨论了收益递增成为现代国际分工的主导因素的过程,将收益递增与世界贸易中广泛存在的产业内贸易联系起来,分析一国从基于规模经济的贸易中的得益,归纳规模经济贸易模型的基本原理,解释产业内贸易存在的原因。1.规模经济贸易得益及其充分条件在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情况下,即使两国经济情况相似,即传统比较利益不明显甚至不存在时,两国也可从贸易中获益。即,国际贸易的发生不仅仅是由于比较利益的存在,规模经济本身就是其独立的原因和重要动力。这一点我们已经作出了证明。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一国的对外贸易可以扩大了市场规模,减少了国内市场规模对产品多样化及生产规模化的限制,使消费者能享受不能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由于产品差异的存在,使得一个厂商在确定它的某一种具有特殊性质(不管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能造成产品差异的一切因素)的产品的价格时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但它又不能完全垄断,因为这时总存在功用相同的其他替代产品同它竞争。因此,可以说产品差异化造成了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由此可知,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垄断性竞争。即,一方面,各种产品类似并有一定的替代性,从而互相竞争;另一方面,产品又不完全一样,各有一定特征,所以各自又有一定的垄断性。也就是说,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的是差异产品,都是自己产品的垄断者,但由于这些产品又属同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因此这些厂商事实上是“竞争的垄断者”。产品差异可分为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两种类型,产品差异的类型不同,引起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也就不同。2.产品的水平差异产品的水平差异就是指同一类商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这些神注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差异。也就是说,那些具有完全相同的根本特性并属于同一档次的同类产品,会有一系列不同的规格和款式,这种产品细节特征上的差异就是水平差异。这一类差异在烟草、化妆品、服装和制鞋等行业比较普遍。这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消费和生产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从消费方面看。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从生产方面看,厂商为了在竞争中开拓或者扩大其销售市场,常常生产出有别于其竞争对手的产品以赢得自己的顾客。同时,企业为了防止新的企业进入本行业,也要努力增加其产品的花色品种。从产品的水平差异来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消费偏好的不同,即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使得同类产品有着多种不同品种,当不同国家消费者对彼此的品种产生相互需求时,就可能出现产业内贸易,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产业内贸易较多地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较为相似的国家。原因之二是由于这类商品广告销售成本较高。这类商品不需要太多的产品更新。而主要是通过改变外形.包装和式样等手段来迎合消费者甚至是劝说消费者,从而扩大市场,为了弥补高额的广告推销费用,需要尽量地扩大生产,使其达到一定的规模。而生产规模的扩大,会促使产业内的专业化,从而导致产业内贸易。3.产品的垂直差异产品的垂直差异就是指同一类产品在档次上的差别。它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等级上。这类差异在汽车行业比较普遍,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不断地改善各种型号汽车的质量。在其他的消费品行业如手表、乐器、计算机、打字机等行业中也都广泛存在这种差异。另外,由技术水平提高也可以带来垂直差异,也就是新产品的出现会带来差异。产品的革新在一些行业中是十分普遍的,例如制药业,针对某种疾病不断有新药推出。电器行业也一样,电器产品的更新换代也极为迅速。从产品的垂直差异来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消费者对商品档次的需求是差异的。不仅国家之间存在这种差异,一个国家内也存在这种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取决于个人收入的差异,收入高的消费者偏好高档产品,而收入低的消费者偏好中低档产品。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就有可能出现高收入国家进、口中低档产品以满足低收入层次的需求,而中低收入国家进口高档产品以满足其高中层次的需求。原因之二是产品存在着一定的生命周期。先进的工业国技术水平较高,不断推出新产品,而后进国家则主要生产已标准化了、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出现产业内贸易。然而,即使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新产品,它的生命周期也不会很长,例如制药业,一个新的专利产品的生命周期通常只有六到十年。因此,厂商必须尿可能快销多销这种新产品才能获利。这一动机促进了国际性产业内专业化,因而也促进了产业内贸易。原因之三是这类商品的研究与开发(R&D)费用很高,并且这笔经费在产品生产和销售之前就已用掉,是否能收回还得看将来产品的销售情况。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产品的水平差异还是垂直差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需求方面都存在着消费偏好的多样性,在供给方面都存在着生产的规模经济,由于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这两类差异产品都存在产业内贸易。所不同的是不同种类的产品两方面的作用大小不一样。对于水平差异产品而言,需求方面作用较强,而对规模经济的要求相对较低。这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比率较高,但是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可能对产业内贸易产生一种抵销作用。因而这类商品产业内贸易发展并不很快。例如饮料和烟草大致可看作是这类商品。对于垂直差异商品来说,其规模经济作用非常强。而且商品价格较高,在消费方面没有很强的地域偏好。因此这类商品要求有较广的地域销售范围,其产业内专业化程度很高,产业内贸易水平也很高。在实际贸易中,与科学技术联系密切的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产品,一直是工业化国家进行产业内贸易的热点,例如办公设备、输电设备等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率都很高;且上升很快。产品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程度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水平,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上产品花样繁多、品种齐全,能满足人们共的不同需要,则这个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较高,反之则较低。这表明,产品的差异化多样化有助于提高福利水平,从而使人们产生了对差异产品的需求。一般来说,消费者对垂直差异产品的需求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而对水平差异产品的需求则取决于他的需求偏好。由于消费需求的层次的多样性,就需要有产品的相当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来予以满足。产品的差异化是与规模收益递增密切相关的。尽管产品差异能提高产品的身价,但若一个厂商生产一个产品的全部系列品种,由于对每一品种的需求有限。厂商也就不能利用收益递增的优势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这样,由于收益递增的制约,厂商只能生产出系列有限的同类产品,而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全部选择。在通常情况下,由于一国之内场收入分配不可能绝对地平均(这会影响消费者对垂直型差异产品的需求),再加上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这会影响对水平型差异产品的需求),为了利用规模收益递增,垄断厂商在进行差异产品的生产时,总是尽量使其产品的差异化更多地反映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特征。同时,该国可以从他国进口其它款式和种类的商品。由于消费者可以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所带来的较低价格水平上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消费者在产业内贸易过程中得到的福利更大。3.2企业传统商业模式的问题我国在世界贸易中份额的扩大、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和影响力的增强;意味着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出口的依赖性加大,没有出口的增长,就难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增长。但“水平低、结构差。,又说明我国出口存在着深层次问题。突破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出口结构和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规模大、地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口长时期保持高速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年均递增16.8%。这一速度;不仅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8%的增长水平,而且也大大高于我国国民经济9.8%的年均增长速度。。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出口规模。1997年我国出o1827亿美元,已相当于九十年代初期法国、意大利、英国的出口规模。自1992年起,我国的出口规模在连续五年保持世界第十一位后,1997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已经迈入世界十大出口国行列。并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国。可以说,我国已经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上,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出口规模,占世界出口的份额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1%上升为近3%,高于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三是出口的发展推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