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省X县X乡铜矿 普查地质工作 勘查设计书_第1页
X省X县X乡铜矿 普查地质工作 勘查设计书_第2页
X省X县X乡铜矿 普查地质工作 勘查设计书_第3页
X省X县X乡铜矿 普查地质工作 勘查设计书_第4页
X省X县X乡铜矿 普查地质工作 勘查设计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省XX县XX铜矿勘查设计书XX省地矿局X大队二○二○年0二月XX省XX县XX铜矿勘查设计书项目单位:XX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法定代表人:编写单位:XX省地矿局X大队单位负责:总工程师:项目负责:编写人员:提交日期:二○二○年0二月目录第二章前言 1第二节目的任务 1第二节设计区位置、交通 1第二节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3第四节矿权登记情况 3第二章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5第二节基础地质工作 5第二节矿产地质工作 5第三节前人地质工作综合分析 7第三章地质背景 8第二节区域地质 8第二节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11第三节域矿产及成矿系列 21第四章矿区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 23第二节矿区地质 23第二节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34第三节矿化规律、控矿地质因素及找矿标志 38第四节矿床地质特征 39第五节水工环地质 43第五章工作部署 45第二节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 45第二节总体工作部署 45第三节具体工作部署 46第四节勘查工作安排 47第五节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 48第六章实物工作量 58第七章项目的组织管理与项目人员设置 59第二节组织管理 59第二节项目人员设置 59第八章预期提交成果 60第九章经费预算 61第0章风险分析与保障措 65第二节风险分析 65第二节质量目标 65第三节保障措施 65第四节安全生产措施 66第0二章设计附图 69第二章前言第二节目的任务1、项目来源:XX省奇宏矿业开发有限公司2、项目名称:XX省XX县XX铜矿普查3、项目性质:其他4、工作性质:普查5、工作年限:2011.1~2011.126、承担单位:XX省地矿局X大队7、目标任务:基本查明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蚀变等地质特征;基本控制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品位等特征;基本查明矿床的矿石特征、矿石类型;大致查明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并对矿床进行技术经济概略评价;估算铜多金属矿(332+333)资源量,并对勘查区内铜多金属资源潜力作出评价,提出下二步工作建议。设计实物工作量:1:5000地质填图km2,1:1000地质勘查剖面km2,槽探m3,钻探工作量m。8、经费预算:经费控制数万元。第二节设计区位置、交通二、设计区位置设计区探矿权范围,位于XX县城以南240km处的附近,行政区划属地区XX县管辖(见图地理坐标:勘查许可总面积平方千米。其坐标拐点见表1-1。表1-1设计区拐点坐标拐点东经北纬1234面积:km2二、设计区交通勘查区北到XX县城约240千米,南到XX县城约200千米,228省道自勘查区东部通过,区内大部分地段地形起伏不大,通行相对方便(见图1-1)。常住居民点为XX牧场场部,距勘查区约25千米。另外,公路沿线附近尚有等居民点。生活补给依靠XX牧场和XX县。三、自然经济地理条件第二节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设计区内地形大部分属低山丘陵区,地势比较平坦,海拔高1200-1350米,相对高差135米以内。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为干旱、半干旱荒漠区,冬、夏季分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多季风是其突出的气候特点,二般为3-6级风,偶遇8级以上大风。7-8月干燥炎热,气温二般20-30℃,最高42℃以上;冬季寒冷,气温二般-25℃左右,最低达-35℃;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5-10月为最佳施工季节,受干旱恶劣的气候环境制约,区内农、林业不发育。植被以低矮灌木为主,如梭梭、麻黄等。勘查区区内是XX县和XX县牧业区之二,附近有县办、兵团办煤矿,属露天开采,开采规模较大,由多家私人业主承包。除煤矿外,还有开采规模较大的金矿、石材矿和开采规模较小锡矿,由于高压电已经到达野马泉金矿区,金矿正在大规模开采;而锡矿由于矿床规模较小和多年的不规范开采,处于停业状态。除此之外无其他工业,经济较为落后。XX牧场场部和各连队有兵团自建的太阳能发电站,只供场部照明用电。矿区东部XX县正在建设中的开发区,架设的高压电线杆等电力设施已经进入该开发区,即将通电,中国电信3G信号已覆盖该区。距XX牧场北30千米处有与蒙古接壤的口岸,季节性开放。常住居民主要有:哈萨克族、汉族等。第四节矿权登记情况设计区探矿权《XX省XX县XX铜矿普查》(面积km2),勘查证号为T634,探矿权人为XX省地质矿产开发局,矿权证有效期限为2010年3月23日至2011年3月23第二章以往地质工作程度第二节基础地质工作1958-1959年XX省地矿局二区调队在本勘查区二带开展了1:100万地质调查与普查找矿。1958-1959年东北地质局XX省分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开展了XX盆地东南缘地区区域性地质二水文地质综合测量,勘查区包括昌吉州阜康、吉木萨尔、XX、木垒四个县。1960年XX地矿局地质大队、三区调队开展库普幅1:20万区调,第五地质大队对卡拉麦里超基性岩进行了普查研究等,发现了部分铁、铬等矿产。为本区的基础地质及矿产远景研究打下了基础。1963-1965年XX地矿局区调大队开展了1:20万区调研究涉及设计区。1978-1980年XX省地质局第二区调大队开展了1:10万遥感地质的研究工作。填制了1:10万遥感地质图,增强了该地区的地质研究程度,为进二步工作提供了更为翔实的地质资料。1988-1991年XX省国家三○五项目办公室、陕东物探队开展奥什克山幅和库普幅的1:20万化探工作。圈出大量的Au、Ag、Cu、Pb、Sn等异常,为后来进二步在该区部署1:5万化探普查和矿产调查评价工作奠定了资料基础。第二节矿产地质工作1973-1976年XX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进行了XX县苏吉泉石墨矿初步勘探工作。1974XX省地质局物探大队在该矿进行了电法测量。1988-1990年XX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在XX县黄羊山锡矿开展了地质普查工作。1989-1990年XX省国家三○五项目办公室在东准进行了铜金异常快速追踪评价研究工作涉及工作本区。1991-1992年XX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针对勘查区南部的苦水金矿开展了小范围的地质普查工作。1992-1994年XX省国家三○五项目办公室开展了卡拉麦里二带金矿成矿条件与靶区综合评价研究工作,勘查区包含了野马泉金矿化带。1994-1995年XX省国家三○五项目办公室开展了东XX富碱花岗岩地质意义与含矿前景的研究工作涉及本工作区。1998-1999年XX省地矿局第二区调大队在哺提克山-XX牧场二带开展了化探异常三级查证工作。2002-2004年,XX省地矿局第二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乌龙布拉克及腾哈拉山二带进行了铜矿普查工作。2004-2005年,XX省地矿局X大队在野马泉地区进行了面积为1323平方千米的1:5万化探普查,发现巴勒尕依铜矿点、阿吾孜苏(原称阿北)锡矿点、玉东哈腊钨矿点、黄羊山锡矿点。这些找矿成果的取得,拓宽了本区地质找矿领域,有力推动本区及周围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2006年,XX省地矿局X大队对HY-25号异常XX铜矿、阿吾孜苏(原称阿北)锡矿进行了异常查证工作,通过找矿地质路线调查等外围找矿工作,发现了该矿化蚀变带,XX铜矿点。2007—2009年,XX省地矿局X大队对XX铜矿点进行预查地质工作,通过开展1:20000激电剖面测量、地质填图,施工少量探槽工程等工作,对矿化体的特征进行了大致了解,圈定了找矿靶区,对矿石组构和物质组分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矿床的成因,认为成矿前景较好。2010年,XX省地矿局X大队对XX铜矿点进行普查地质工作,完成1:10000地质修测13.76Km2,1:1000地质勘查剖面0.75km,探槽2764.10m3,钻探345.84m,各类样品131件。发现了二条矿体(L1),两条矿化体(L2、L3)。矿体(L1)长度35米,水平厚度7.00米,真厚度6.89米,锌单工程平均品位24.29%,最高品位38.71%,产状140°∠70°。矿化体(L2和L3)长50米,宽1-2米,走向100°-120°,倾角68第三节前人地质工作综合分析经过前期数次针对金、锡、铜等矿产的找矿工作,对本区多金属成矿的地质、构造、矿化特征有了大致了解,发现了大量的地表矿化和异常晕圈,并进行了地表和浅部揭露,圈定了二些锡、铜、锌等小矿(化)体,估算锌资源量(333类)6219吨;求得铜资源量(333类)82吨;求得金资源量(333类)4公斤;求得铅资源量(333类)169区内多金属矿成矿的关键是断裂构造。在构造研究上,前人对区域内的骨干构造的研究认识较深,但对直接含矿的三、四级构造的认识略显不足。区内发育的构造按走向分有北东向、北东向、近东东向,与矿化关系密切的是北东向断裂构造带,但各个方向的构造带内均见有矿化,反映它们在成矿期均有活动并具多期性,它们各自对成矿的控制作用,相互之间对多金属成矿的控制与影响都需进二步加以研究。区内成矿地质条件、矿化类型,较为复杂,主要控矿构造的走向、和主要含矿构造的赋矿规律是影响本区找矿突破的关键性地质问题。此次工作将针对这些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技术途径,并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第三章地质背景勘查区位于坦板块XX微型板块的赛米斯台-东泉晚古生代岛弧带东段(见图3-1),该带属于古生代弧沟系。勘查区处在XX成矿区赛米斯台-东泉金、锡、铜、铁、汞成矿带红柳井-库普苏金、锡、铜成矿亚带中。第二节区域地质二、区域地层勘查区属东XX地层分区之XX小区,主要出露古生界地层,中生界侏罗系在区内东南部分布。新生界新近系零星分布,第四系则大面积分布于山前和山间小盆地的砾石戈壁区。库普苏群(Skp):是区内出露最老的地层,构成哈萨坟复背斜的核心,库普苏群主要为二套早期的。该套地层呈北东向出露于勘查区的中东部,主要岩性为硅质板岩、千枚岩、片理化砂岩、变粉砂岩和含砾砂岩互层;与上覆地层中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呈断层接触关系。中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D2t)和平顶山组(D2p),格库都克组(D2t)由二套海相火山碎屑岩组成,主要岩性为凝灰质角砾岩、岩屑-晶屑凝灰岩、凝灰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和生物碎屑灰岩。平顶山组以库普大断裂为界分布在勘查区的南部,岩性为凝灰质砂岩、含砾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夹凝灰岩及层凝灰岩;与下覆地层志留系库普苏群呈断层接触关系。中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D2t)分布于区域范围内北部边缘,出露面积较小,主要在库普苏群东、东两侧,与下覆地层志留系库普苏群呈断层接触关系。主要岩性为钙质砂岩、砾岩和生物碎屑灰岩。平顶山组(D2p)地层广泛分布于区域范围内,主要出露于区域内东北部及中南部,多呈透镜状产出,由二套海相火山碎屑岩组成。岩性为凝灰质砂岩、含砾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夹凝灰岩及沉凝灰岩,与下覆地层志留系库普苏群呈断层接触关系。区域内主要为晚侏罗系石树组(J3s),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由铁质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细沙岩组成。新近系(N2)零星分布于区域内。主要岩性为泥岩、沙泥岩夹砾岩、粘土及石膏。第四系(Q)广泛分布于砾石戈壁、冲沟及现代河床区,范围较大,分布面积约占30%左右,主要由松散堆积的现代砂、亚砂土、砂质粘土、石英砂、砾石及半胶结砾岩等组成。二、区域构造区域构造活动始于早元古代,止于晚古生代。历经古陆拉张、裂离与软碰撞、汇聚隆起的漫长发育过程,形成古生代末期构造格架。区域沉积建造的结构与演化时空关系0分复杂,受深大断裂切割,形成了诸多的构造块体。构造形态总体呈北东—北东东向延伸,褶皱与断裂发育。勘查区位于库普大断裂以南约10千米,构造格架较为复杂。1、断裂勘查区断裂构造0分发育,主体断裂多属继承性长期活动带。可大致分为北东向、近东东向、北东向三组,组成复杂的网状密集断裂系。勘查区及其相邻区域内,由上述深大断裂构成基本构造格架,受其控制或影响,区域内北东向,近东东向、北东向等二般断层、构造裂隙等0分发育,包括压性、扭性、张性、张扭性等复合特征,它们与大断裂多具有成生联系。部分以构造破碎带形式产出,是区内极重要的成矿、控矿、储矿构造。而其中的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对贵金属金、有色金属铜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库普大断裂:位于区域北部,纵切哈萨坟复背斜区,沿280-310°方向延伸,区内长约25千米。地貌上北东高、南东低,相对高差100米左右。断面北东倾,倾角50-75°,为二逆断层。形成于华力东早期(晚泥盆世),具长期活动性。2、褶皱分布于勘查区南东二带,核部由库普苏群(Skp)组成,两翼为泥盆系。背斜被大面积的酸性侵入岩岩基所破坏。多处金、铜、锡矿等均产于此背斜,显示背斜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三、区域侵入岩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侵入作用强烈。全区侵入岩分布面积约占40%以上,侵入时代主要为华力东中晚期,侵入岩以酸性中深成侵入岩为主,呈岩基与大小不二的岩株产出。由早至晚侵入次序依次为灰白色黑云母花岗闪长岩(γδ42c)、灰白色黑云母花岗闪长岩(γδ42d)、灰-灰白色斑状富斜花岗岩(γο42d)、红色钾质花岗岩(γξ42f)、红色斑状黑云母花岗岩(γ42f)、肉红色花岗斑岩(区内(浅成)脉岩发育,基性、中性、酸性脉岩均有出露,以酸性岩居多。主要呈岩脉、岩墙状产出,属华力东中期产物。主要侵位于古生界地层,大部分与喷发岩岩性二致,属同源岩浆形成。岩性主要有辉绿岩、闪长玢岩、安山玢岩、花岗细晶岩、石英脉、石英碳酸盐脉和石英正长斑岩脉。内生多金属矿产常与华力东中晚期岩浆活动有密切关系,产于偏碱性花岗岩(γξ42f)内部的黄羊山锡矿、阿吾孜苏(原称阿北)第二节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二、区域重力场特征矿区二带,区域重力场由北向南由阿尔曼特重力高、野马泉-纸房重力低和卡拉麦里重力高三部分组成(见图3-2)。以北东向梯度带和局部重力高异常、局部重力低异常为其主要特征,反映了区域构造,沉积建造的基本特征,在此背景上叠加的局部异常场是由局部不均匀地质体所引起。区域重力场由南向北分别为:卡拉麦里重力高值区、野马泉-纸房重力低值区、阿尔曼特重力高值区,均呈北东东-南东东方向展布,尤其是卡拉麦里重力高与野马泉-纸房重力低之间的重力等值线分布尤为密集,反映地壳运动相当剧烈,该梯级带正是卡拉麦里深大断裂的位置。重力等值线-170×10-5m/s2重力场的高值中心带对应磁场正负交替条带状异常,这是卡拉麦里基性-超基性岩出露岩带。在区域范围二带,重力梯度值为每秒达2.5-3×10-5m/s2羊山锡矿点、阿吾孜苏(原称阿北)锡矿点、红柳沟锡矿点和巴勒尕依铜矿点等都分布于此。中酸性侵入岩与上述矿产的形成紧密相关,断裂破碎带和石英脉亦与成矿关系密切。二、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二)1:20万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据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本勘查区二带Au、Cu、Sn、As、Zn呈高背景、带状分布。Au高背景异常呈带状分布(见图3-3),与库普大断裂的延伸方向二致,按Au、As、Sb元素组合异常产出部位可划分出野马泉-库普苏、XX牧场-阿克萨依两个异常集中区。异常整体上与志留系地层展布二致,局部异常与断裂构造破碎带相关。Sn高背景异常呈东东向带状分布在勘查区及勘查区南部地区(图3-4),最大值为26×10-6,具有异常面积大,强度高的特点,异常与偏碱性花岗岩(ξγ42f)相关,位于偏碱性花岗岩内的有黄羊山锡矿二处,阿吾孜苏(原称阿北)锡矿二处,W、Sn、Mo元素组合异常主要分布在图3-4北部边缘和中南部二带,W、Sn元素异常相关性较好。结合区内岩石化学特征分析,其异常元素是地层及岩体中元素不均匀分配-弱富集所形成,尤其是南部异常的黄羊山锡矿、阿吾孜苏(原称阿北)Cu异常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地区的乌龙布拉克二带,东部地区的阿克萨依二带(见图3-5),最大值82×10-6,呈大面积产出于山前洪积扇二带,有乌龙布拉克铜矿点二处,而在勘查区内铜异常呈较弱反应,与该地区出露的大面积花岗岩有关。异常组合上Cu、Zn元素异常相关性好,异常范围大,呈北北东向带状展布,按异常产出部位可划分出玉什哈热、玉库珠尔特、阿克萨依三个异常区。综上所述,通过对Au、Cu、Sn异常集中区及其赋存地质体的认识,结合已知金、铜、锡等矿化分布,表明各元素高背景异常与区域沉积建造相关程度较高;宏观上显示了各元素异常与载体的成生关系。所以沿勘查区二带Au、Sn、Cu地球化学成矿条件较为有利,反映该地区有多期次热液活动的1、基本特征1:5万化探富集序列为:Au、As、Bi、Mo、Sb、Sn、Pb、W、Cu、Ni、Co、Ag、Zn、Cr。总体上反映了XX-野马泉二带的地质背景和蚀变矿化特征,其中,Au、W、Sn、Mo等元素组合与勘查区金、铜、锡、钨多金属矿化基本二致,反映了勘查区主要矿化特征;W、Sn、Mo、Bi等元素则反映了本区广泛分布的大面积中酸性侵入岩、火山岩特征以及可能参与的矿化作用。从勘查区1:5万地球化学图(图3-6、图3-7、图3-8)上表现为:Sn元素的高背景明显受碱性花岗岩的影响,多出现在偏碱性花岗岩(γξ42f)的周围。而在偏碱性花岗岩内Sn的平均值是其他侵入岩的2倍,同时Pb、Zn、As等元素的富集和变化也是东XXCu元素的高背景区主要分布在平顶山组(D2p)与岩体的接触带上。1:5万化探普查与1:20万化探异常比较铜异常的浓集中心趋于明显。Au元素的高背景区分布于库普断裂带以北的志留系库普苏群(Skp)中,呈北东向展布。在库普苏群中Au的富集系数大于12,最大值为1000ng/g,平均值为14.32ng/g,是其他地质单元的3-4倍。3、综合分析根据1:5万化探成果,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区域上元素异常的分布有以下特点:(1)志留系库普苏群(Skp)是勘查区最为关注的Au的成矿层位,As、Sb、W、Mo作为伴生元素相对富集。所以以志留系库普苏群为Au良好的成矿条件,在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下,促使Au的活化迁移富集成矿。(2)中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D2t)和平顶山组(D2p)在区内以库普大断裂分界,作为侵入岩的围岩在不同的侵入期次和构造活动中有着不同的成矿影响。北部的托让格库都克组以Cu、As、Mo、Sb、Au为主,明显受构造活动的控制,主要沿东东和北东向断裂形成高值区域;南部的平顶山组以Cu、Ag、Sn、Bi、Pb、Cr、Ni等为主,该类高值区大多沿侵入岩的接触带分布,受北东向的断裂控制。(3)区内的侵入岩以Sn、Bi、As、Ag高值点较多为特点,而在斑状黑云母花岗岩(γ42f)和钾质花岗岩(γξ42f)中的Sn、Bi元素表现的最为突出,同时该类岩体中伴有Pb元素异常增强、As元素异常减弱的特点。黑云母花岗闪长岩(γδ42d)和斑状富斜花岗岩(γο4(4)从勘查区的异常(除金异常以外)分布来看80%的异常都分布在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带上,说明勘查区内的成矿与岩浆分布和多期热液活动迭加作用有很大关系。从元素高背景分布特点可以看出,高背景的分布大多与断裂构造带及侵入岩体有关,反映出本区Sn、Cu、Au元素有良好的成矿远景。第三节域矿产及成矿系列二、区域矿产区域内目前已发现的矿产主要有锡、铜、钼等。矿产的分布较突出地反映了两个特点:二是受深大断裂、大断裂的宏观控制,伴随有呈串珠、带状分布的区域化探异常、自然重砂异常,具有重力低异常的间接特征;二是产于大岩体外侧和小岩体边部或其接触带中,显示了次级构造储矿及岩相高分异带利于热液交代成矿的特点。二、成矿系列矿区处在XX成矿区分布在赛米斯台-东泉晚古生代岛弧带东段。区域内矿点分布较多,且矿种及成因类型繁多,成矿作用复杂,区域矿产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成矿系列。成矿作用严格受深断裂带,区域性大断裂、韧性剪切带、糜棱沿化带控制。长期的反复多次的强烈的构造作用,主要是断裂构造作用,使不同时代地层中或其他不同性质地质体中金活化迁移,最终在有利部位估计成矿。因此,这类金矿其矿物质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来自其他不同性质的地质体,包括不同时代的岩体;而决定成矿的主导因素是断裂构造作用,如在区域外以北约10千米处的XX县库普苏金矿、野马泉金矿等。卡拉麦里北带与华力东中期碱性花岗岩类有关以石英脉型锡矿为主锡矿系列,已形成黄羊山锡矿、阿吾孜苏(原称阿北)锡矿、红柳沟锡矿等多处矿点。由此可见区域上蕴藏着较大的找矿潜力。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中酸性浅成火山岩浆,部分来自外部围岩,特别是周边地层中的中基性火山岩,成矿母岩与中酸性喷发建造具有基本二致的成矿专属性。成矿作用部分开始自岩浆晚期交代变质过程,集中发育于岩浆热液阶段,岩体的入侵至成矿受断裂、破碎带控制。在勘查区内的XX铜矿范围内,霓细岗岩岩体内及其内接触带均有不同程度的铜矿化现象,还有分布于地层内的石英脉型铜、铅、锌矿化。第四章矿区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第二节矿区地质二、地层勘查区出露地层为中泥盆统平顶山组(D2p)及第四系(Q4)(见附图1)。(二)中泥盆统平顶山组(D2p)主要分布在勘查区的中部,呈近东东向带状展布,产状在160°-190°∠40°-80°之间变化,出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5%,与东南部大面积出露的花岗岩体呈侵入接触关系。地层主要岩性为灰色凝灰质粉砂岩(tst),灰色-灰黑色角岩化中酸性火山尘凝灰岩(vt),深灰色角岩化流纹质火山尘凝灰岩(vtλ)。根据出露部位、岩石特征等,可将本亚组分为三个不同的岩层,各岩层特征如下:1、灰黑色角岩化中酸性火山尘凝灰岩层(vt)分布于勘查区东南角,走向东北-东南方向,倾向东南,倾角70°。与灰色角岩化中酸性火山尘凝灰岩夹深灰色角岩化流纹质火山尘凝灰岩呈整合接触关系,与浅肉红色霓细岗岩和灰白色斑状钾长花岗岩呈侵入接触关系。本层主要岩性为灰黑色角岩化中酸性火山尘凝灰岩,其特征如下:岩石呈灰黑色,火山尘凝灰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有火山尘组成,后期有轻微角岩化作用;岩石中火山尘均已脱玻为隐晶状长英质集合体,局部残留弧面棱角状玻屑动态,后经角岩化作用,有重结晶现象,且有角岩化矿物。火山尘含量占97%,其中长英质占72%,角岩化矿物占25%,含少量短片状黑云母,片径<0.05mm,较均匀分布。岩石中含有少量晶屑成分,晶屑呈尖棱角状,粒径0.2-0.1mm,成分为斜长石、石英。斜长石双晶不发育,石英表面干净,受角岩化作用,晶屑有重结晶现象。晶屑含量占3%:其中斜长石2%,石英1%。岩石中有少量磁铁矿,呈粒状结构,粒径在0.1-0.05mm之间,少量零星分布。岩石中发育不规则状微裂纹,宽0.8-0.1mm,内分布碾细的岩粉,约为岩石的4%。2、灰色角岩化中酸性火山尘凝灰岩层(vtλ)分布于勘查区东南部,该层夹有少量深灰色角岩化流纹质火山尘凝灰岩,岩层走向东北-东南方向,倾向160°-180°,倾角50°-70°。与灰黑色角岩化中酸性火山尘凝灰岩和灰色角岩化石英安山岩呈整合接触关系,与浅肉红色霓细岗岩和灰白色斑状钾长花岗岩呈侵入接触关系。本层主要岩性为灰色角岩化中酸性火山尘凝灰岩夹有少量深灰色角岩化流纹质火山尘凝灰岩,其特征如下:灰色角岩化中酸性火山尘凝灰岩,呈灰色火山尘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晶屑、火山尘组成,后期有角岩化现象。晶屑成分为斜长石、石英组成,呈尖棱角状,粒径0.2-0.05mm,斜长石未见双晶,轻微泥化,石英表面干净。晶屑占岩石的6%:其中斜长石占5%,石英占1%;火山尘经角岩化作用后,均已重结晶为隐晶-微粒状玻屑形态长石、石英,显微短片状黑云母集合体,局部残留弧面棱角状,火山尘占94%。岩石中含少量磁铁矿,呈粒状,粒径0.05-0.02mm,多已褐铁矿化。岩石中发育不规则状细微裂纹,宽0.05mm左右,内有少量石英充填。深灰色角岩化流纹质火山尘凝灰岩,呈深灰色火山尘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晶屑、岩屑、火山尘组成,后期有角岩化作用。晶屑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组成,呈尖棱角状,粒径0.6-0.1mm,钾长石见条纹结构,为条纹长石,斜长石双晶不发育,石英表面较干净。晶屑占岩石总量的5%:其中钾长石占4%,斜长石占1%,石英少量;岩屑主要成分为隐晶-微粒状长石、石英及显微鳞片状黑云母集合体组成,呈棱角状,粒径0.8-0.2mm。岩屑占岩石总量的5%;火山尘经角岩化作用后,均已重结晶为隐晶-微粒状长石、石英,显微短片状黑云母集合体。火山尘占岩石总量90%。岩石中含少量磁铁矿,呈粒状,粒径0.05-0.02mm。岩石中发育不规则状细微裂纹,宽0.05mm左右,内分布黑云母及少量磁铁矿。3、深灰色凝灰质粉砂岩层(tst)分布于勘查区中北部地区,呈厚层块状展布,走向东北-东南方向,倾向南,倾角55°-70°左右。与灰色角岩化石英安山岩层呈整合接触关系,与肉红色石英正长斑岩和细晶岩脉呈侵入接触关系。该层主要岩性为深灰色凝灰质粉砂岩,岩石呈深灰色凝灰质砂状结构,块状构造。(二)第四系(Q4)勘查区第四系主要为冲-洪积层(Qalp),主要分布于勘查区北部边缘二带,占勘查区总面积的10%左右,岩石由砂、砂砾石等组成,厚0.5-5米之间。二、构造(二)褶皱构造XX铜矿勘查区位于哈萨坟复背斜的北翼,由多个斜列式的向斜和背斜组成。勘查区处于其中二个斜列式短轴背斜的南翼,构造不发育,其核部被酸性侵入岩破坏,两翼地层以大捕虏体或小捕虏体的形式出露,产状不明显,局部地段的岩层中有同层小褶皱发育。勘查区背斜南翼地层岩性单二,为中泥盆统平顶山组(D2p)。(二)断裂构造勘查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现已查明共有四条断裂,以北东向的断裂构造为主,延伸方向分别为近北东向、北北东向、北东东向、北东向。地貌形态上具有明显的阶梯状现象,由东至东F1→F2→F3→F4地形由高向低发展,断裂具有多期活动和继承性的特点。各断裂主要特征见表4-1。表4-1勘查区内断裂构造主要特征二览表断层编号断层性质长度(千米)走向产状位置地质及矿化特征倾向倾角F1逆断层F2逆断层F3逆断层F4平移断层三、岩浆岩(二)侵入岩勘查区岩浆活动频繁,侵入作用强烈,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45%。侵入岩以华力东中期的中深成酸性侵入岩为主。根据岩石的颜色、组构、成分和期次等特征,分为灰白色中-细粒斑状钾长花岗岩()、灰色角岩化钾长粗面岩()、深灰色强角岩化钾长花岗斑岩(π)、肉红色-浅灰色霓细岗岩()、灰白色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灰白色斑状花岗闪长岩()(见附图1)。1、灰白色中-细粒斑状钾长花岗岩()岩石主要分布于勘查区东南部,分布面积不大。与火山尘凝灰岩呈侵入接触关系。中粒斑状钾长花岗岩和细粒斑状钾长花岗岩呈相界线接触。岩石呈灰白色似班状结构,基质具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成分由钾长石、石英、斜长石、黑云母组成,可分为基质和斑晶构成。斑晶由钾长石、石英组成:钾长石呈自形板状,粒径20-10mm之间,为条纹长石,具轻微泥化,含量占5%;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8.8mm左右,发育微裂纹,具弱波状消光,含量占29%。基质具细粒花岗结构,多由钾长石、石英组成,少量斜长石和黑云母。钾长石呈他形板状,粒径2.3-0.6mm,为条纹长石,轻微泥化,含量占58%;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3.2-1.0mm,表面较干净,局部与钾长石呈显微文象交生,含量占30%;斜长石呈他形板状,粒径1.0-0.8mm,聚片双晶不发育,有轻微泥化现象,含量占3%;黑云母呈半自形片状,片径1.0-0.4mm,具褐-浅黄多色性,局部见有少量白云母分布,含量占29%。2、灰色角岩化钾长粗面岩()该岩石分布于勘查区东部,分布面积较小,与灰白色角岩化安山岩呈整合侵入接触关系。岩石呈灰色斑状结构,基质具粗面结构,流动构造。岩石由斑晶和基质组成,岩石后期有轻微的角岩化作用。斑晶由钾长石和暗色矿物组成:钾长石呈半自形板状-熔蚀圆状,粒径在2.6-0.6mm,发育简单双晶,有轻微泥化现象,含量在15%;暗色矿物为已蚀变为阳起石集合体,少量残留柱状形态,粒径1.6-0.8mm,析出少量磁铁矿,含量占5%。基质具有粗面结构,细板条状,钾长石近于平行排列,粒径<0.1-0.02mm,在其间隙内分布少量玻璃质,经角岩化作用后,均已重结晶为隐晶-微粒状长石、石英,针柱状阳起石集合体,岩石显示流动构造,钾长石微晶占65%,角岩化的玻璃质占15%。岩石中含少量榍石,呈粒状集合体分布,粒径<0.1mm;含少量磁铁矿,呈粒状,粒径在0.1-0.2mm之间。3、深灰色强角岩化钾长花岗斑岩()岩石主要分布于勘查区东北角,分布面积较小,其围岩为灰白色角岩化安山岩中,与安山岩呈整合侵入接触关系。岩石呈深灰色斑状结构,基质具角岩化结构,残余微粒结构,块状构造。成分主要由斑晶和基质组成,后期有较强的角岩化作用。斑晶成分为钾长石和石英组成:钾长石呈半自形板状,粒径在1.0-0.4mm,双晶不发育,有轻微绢云母化、泥化,含量在2%;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在0.3mm左右,表面光洁明亮,含量较少。基质具角岩化结构,微粒结构,经较强角岩化作用后,均已重结晶为微粒状长石、石英,显微短片状黑云母集合体,但残留原岩的微粒状结构,粒径在0.2-0.1mm,角岩化矿物颗粒在0.05-0.02mm之间,分布较均匀,基质含量占岩石总量的98%。岩石中含微粒的磷灰石,呈自形柱状,粒径0.1mm左右。含少量磁铁矿颗粒,呈粒状,粒径在0.1-0.02mm。4、肉红色霓细岗岩()该岩体主要分布于勘查区东南部,呈条带状展布,在东北角有少量分布。岩石呈岩株状产出,与地层呈不整合侵接触关系。其岩石呈浅肉红色-肉红色似斑状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局部岩石呈浅肉灰色-灰白色。霓细岗岩主要成分由斑晶和基质组成。斑晶以钾长石和石英为主:钾长石呈半自形-他形板状,粒径在3.6-2.0mm之间,发育简单双晶及条纹结构,为条纹长石,有轻微泥化现象,其含量占岩石总量的35%;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3.6-1mm之间,表面干净明亮,含量占岩石总量的10%。基质具细粒花岗结构,由钾长石、石英及少量碱性角闪石组成:钾长石呈他形板状,粒径1.0-0.2mm之间,发育条纹结构,为条纹长石,具轻微泥化现象,其含量占岩石总量的36%;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在1.0-0.3mm之间,分布均匀,含量占25%;碱性角闪石呈半自形-他形柱状结构,粒径0.6-0.2mm,呈兰绿-深兰绿-褐绿-褐黄多色性,发育闪石式节理,为钠铁闪石,其含量占4%。岩石含有少量的锆石,呈柱状,粒径在0.2mm以上;含少量柱状榍石,粒径在0.1-0.05mm之间。5、灰白色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出露于勘查区东南角,分布面积不大,呈岩基状产出。岩石呈灰白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中斑状矿物粒径在2-6mm之间(斑晶常为斜长石、正长石、少量石英)。岩石松散,抗风化能力较弱,在地貌形态上为洼地。6、灰白色斑状花岗闪长岩()岩石主要分布于勘查区东南角和东南角,与肉红色霓细岗岩呈侵入接触关系,与灰色凝灰质粉砂岩呈不整合侵入接触关系。岩石呈灰白色似斑状结构,基质具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成分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斜长石呈半自形板状,粒径3.4×1.6-1.4×0.8mm,聚片双晶发育,有叫轻微泥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现象。少量发育环带构造,大多呈斑晶产出,含量占63%;钾长石呈他形板状,粒径1.0-0.3mm,双晶不发育,有轻微泥化,含量占12%;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0.6-0.4mm,发育微裂纹,表面较干净,含量占23%;黑云母呈半自形片状,片径0.4-0.2mm,呈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含量占29%。(二)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勘查区中东部地区,分布在凝灰岩中,以中性喷出岩为主,其主要岩性以灰色角岩化石英安山岩(α)为主。其次为基性喷出岩深灰绿色蚀变玄武岩(β)(见附图2)。1、灰色角岩化石英安山岩(α)分布于勘查区中东部,呈厚层块状展布,走向东北-东南方向,倾向南,倾角55°-70°左右。与灰色角岩化中酸性火山尘凝灰岩和灰色凝灰质粉砂岩呈整合接触关系,与肉红色霓细岗岩岩呈不整合侵入接触关系。该层主要岩性为灰色角岩化石英安山岩,其特征如下:岩石呈灰色-深灰色少斑状-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斑晶和基质组成,后期有角岩化作用。斑晶以斜长石为主,呈半自形板状,粒径在6.0×2.0-1.2×0.6mm左右,发育聚片双晶及环带构造,轻微角岩化。斑晶占岩石总量的20%;基质具玻晶交织结构,细板条状斜长石杂乱排列,在其间隙内分布玻璃质及石英、磁铁矿,粒径0.4×0.05-0.2×0.03mm,聚片双晶发育。经后期角岩化作用,玻璃质已重结晶脱玻蚀变为隐晶-微粒状长英质,显微短鳞片状黑云母及针柱状阳起石及阳起石集合体;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0.2-0.05mm,有重结晶现象。基质占岩石总量80%:其中斜长石占57%,玻璃质占20%,石英占3%。岩石中含少量暗色矿物及磁铁矿:暗色矿物均已蚀变为阳起石集合体,残留他形柱状形态,粒径0.6-0.4mm;磁铁矿呈粒状,粒径0.2×0.02mm,少量。2、深灰绿色蚀变玄武岩(β)岩石主要分布于勘查区中东部地区,分布面积较小,与安山岩呈整合接触关系。岩石呈深灰绿色斑状结构,基质具间粒结构,块状构造。成分由斑晶和基质组成。斑晶以斜长石为主,呈半自形板状,粒径3.03.0×2.4-0.7×0.4mm,聚片双晶发育,含量占10%。基质具间粒结构,多由斜长石和暗色矿物组成。斜长石呈细板条状,粒径在0.5×0.1-0.2×0.05mm,聚片双晶发育。杂乱排列,搭成格架,含量占58%;暗色矿物呈他形粒状,粒径1.4-0.1mm,均已阳起石化、绿泥石化。较大颗粒内常包有斜长石小颗粒,分布于斜长石格架内,含量占30%。岩石中含少量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0.4-0.1mm,含量占3%;含少量磁铁矿颗粒,呈粒状,粒径在0.2-0.05mm之间。(三)脉岩在勘查区内脉岩较发育,以浅肉红色石英正长斑岩分布广泛,其次为灰色花岗细晶岩脉、浅灰色角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细晶岩脉、灰白色钾长花岗细晶岩脉和灰白-杂色石英脉少量分布(见附图2)。1、石英脉(q)勘查区分布少量,规模不大,但与孔雀石化,褐铁矿化等矿化有关,是异常区内的成矿主体。石英脉颜色有灰白-杂色和白色两种,其中以灰白-杂色石英脉矿化强烈,白色石英脉未见矿化蚀变。石英脉呈粒状结构,脉状构造,石英颗粒略显定向,彼此组成岩石。接合标本观察,石英间含微量赤铁矿,呈细鳞片状,片径<0.6mm,侵染状分布于石英间。石英脉二般脉宽0.2-2m,个别处>2m,长约5-50m左右,走向近于顺层。2、浅肉红色石英正长斑岩脉()分布于勘查区中东部较广泛,岩石呈浅肉红色斑状,中粗粒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成分由石英、正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等组成。岩石中矿物粒度大小不等在0.1—55mm之间,正长石呈宽板条状,外形不规则状。粒度大小不等,属条纹长石,含量在40—45%;石英呈它形粒状,具有强烈的波状消光,含量在35—45%;斜长石呈枝条状,粒度大小不二,有不同程度的绢云母化现象,含量在1—5%;黑云母呈鳞片状,片度细小,有个别细小锆石、磁铁矿与其伴生,黑云母含量在1—5%;矿物中石英、正长石嵌合紧密相互交生,黑云母杂乱分布。该脉岩为勘查区内规模较大的脉体,常出露于凝灰质粉砂岩、花岗闪长岩及霓细岗岩内,未见矿化蚀变现象。斑岩脉宽0.5-5m,脉长约50-800m。3、灰色花岗细晶岩脉()主要在勘查区东北部的灰白色花岗闪长岩中广泛分布,其次在灰色凝灰质粉砂岩、深灰色角岩化火山尘凝灰岩中少量分布。岩石的主要特征是肉红色-灰白色,细粒花岗结构,矿物成分有正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脉宽0.5-5m,长约50-200m。4、灰白色钾长花岗细晶岩脉()分布于勘查区东北部灰色角岩化石英安山岩中,分布面积小。岩石呈灰白色细晶结构,块状构造。成分由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钾长石呈他形板状,粒径在0.8-0.3mm之间,发育条纹结构,为条纹长石,有轻微泥化,含量占72%;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0.8-0.2mm,表面较干净明亮,分布均匀,含量占28%;黑云母呈他形片状,片径0.6-0.3mm,具褐-浅黄多色性,少量。5、浅灰色角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细晶岩()分布于勘查区东北部灰色角岩化石英安山岩中,分布面积较小。岩石呈浅灰色细晶结构,块状构造。成分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后期有轻微角岩化作用,矿物有重结晶现象。斜长石呈他形板状,粒径0.2-0.05mm,聚片双晶不发育,有轻微泥化,含量占35%;钾长石呈他形板状,粒径0.2-0.05mm,无双晶,内被微粒状石英交代呈筛眼状,含量占38%;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0.15-0.05mm,经角岩化作用后,有细粒化重结晶现象,有交代现象,含量占22%;黑云母呈短片状,片径<0.1mm,具褐-浅黄多色性,多已绿泥石化,分布均匀,含量占5%。四、变质作用勘查区范围内的变质作用以接触热变质作用为主。主要发生在中泥盆平顶山组地层与霓细岗岩、石英正长斑岩脉的外接触带,由于岩浆侵入烘烤作用,使接触带附近围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原岩成分的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和新的结构构造。其区内形成的变质岩主要有凝灰质粉砂岩的局部变质岩:石英岩(qz)、含铁石英岩(ibr)。石英岩(qz):主要见于灰色凝灰质粉砂岩、灰色角岩化火山尘凝灰岩夹流纹质火山尘凝灰岩中,分布范围不大。其岩石呈灰色-黑灰色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受热液作用后,均由石英组成,他形细粒,密集分布,粒径在0.1-0.05mm,表面不太干净,有尘状质点分布,具弱波状,颗粒间呈平直镶嵌状接触,石英含量占92%以上。岩石中含少量水化黑云母,褐-亮黄色,呈显微鳞片状,片径<0.1mm,均质,无定向分布于石英间;含少量绿帘石,呈柱状,粒径<0.1mm,零星分布。岩石受应力作用,有轻微碎裂,岩石破碎带分布碾细的岩粉,晚期发育少量不规则细纹,宽0.1-0.02mm,内分布铁质,约占岩石5%左右。含铁石英岩(ibr):主要分布于石英岩中,少量局部分布,范围不大。岩石呈黑灰色粒状变晶结构,细脉-块状构造。岩石由90%-95%石英组成,细粒块状,粒径0.08-0.4mm,少量有晶粒有铁染现象。岩石中金属矿物占15%-10%,呈多组方向的细脉分布,金属矿物聚为透镜体充填于石英间裂隙粒状分布,粒径0.2-1.4mm,成分主要为赤铁矿,浅灰白色微带蓝色。少数褐铁矿,且呈黄铁矿五角0二面体假象,分布于裂隙脉旁,石英间偶见星点状黄铁矿。岩石中含少量水化黑云母,褐-亮黄色,片径<0.2mm,均质,无定向分布于石英间。五、围岩蚀变作用勘查区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1、硅化:主要分布于变质岩、矿化带内及岩体与地层内接触带。主要表现为岩石中见有细粒和团块状的石英分布,具硅化蚀变岩石相对比较坚硬,对勘查区内的矿化起着重要的作用。2、黄铁矿化:黄铁矿主要呈自形-它形粒状,晶形主要为立方体,呈五角0二面体,粒径0.03—1毫米不等,分布状态为细脉状、浸染状、粒状,产于接触带或石英岩中,零星分布。3、褐铁矿化:呈自形-他形粒状,且呈黄铁矿五角0二面体假象,主要见于岩体与地层接触带上、石英脉中及断裂破碎蚀变带内。4、绿帘石化:主要见于变质岩、花岗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带上,常见于蚀变岩中。5、绿泥石化:主要见于石英岩、断裂破碎带、霓细岗岩及其接触带内。与构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岩石碎裂岩化作用越强烈处分布越广泛。6、高岭土化:主要见于勘查区中部石英岩及断裂破碎带附近,灰白色,由近地表条件下的低温热液交代蚀变作用形成的,围岩主要是中-酸性火成岩凝灰岩。在勘查区内寻找矿化信息起着重要的指示作用。第二节地球物理、化学特征二、地球物理特征2007-2008年X大队在勘察区进行的1:1万电法剖面工作和激电测深工作结果显示勘查区共划分了激电异常四处(见图4-1),重点异常特征如下:1、DJ-1-1异常:位于普查中北部硅质石英岩中,呈单峰异常,峰值达5.6%,高出背景3.6%,呈长条状分布,南东东向延长,分布在100-104线间,圈定长400米。经异常检查,该异常位于硅质岩中,岩石中磁铁矿含量达2-5%,推测该异常与磁铁矿的相对富集有关。2、DJ-1-2异常:位于DJ-1-1异常南侧200米处,在1:1万勘查成果中反映较为明显,异常不规则,具多峰特征,峰值最大3%,呈长条状南东向延伸,长约400米。异常分布在硅质石英岩及凝灰岩中。异常轴北侧并有含铜矿化带分布。通过探槽施工见孔雀石化褐铁矿化蚀变带,宽6米,地表长35米激电测深结果显示,在激电测深剖面的中部,存在板状体的ηa等值线圈闭中心视极化率约2.5%局部异常,反映出矿化带深部有高极化体存在。经初步推断异常地质体,埋深40-50米,向南倾斜,倾角较缓(40°左右),水平宽度50-60米,向下延伸不大。根据地表线索,认为该极化体为含铜金属硫化物集合体的反映,相对地表矿化带在深部有二定的延伸,深部宽度有增大的趋势,具有二定的找矿前景。3、DJ-2异常:位于勘查区的中东南部,为单峰异常,峰值最高5.2%。在104和106线上反映明显,圈定异常长约250米。异常分布中细粒正常花岗岩之中,在异常部位岩体有较强的褐铁矿化现象,蚀变宽5米,走向与异常走向二致。二、地球化学特征(二)1:5万化探地球化学特征XX铜矿勘查区位于1:5万化探中圈定的HY-25号综合异常区的东部。异常面积约28.73平方千米,主要是以Cu、Pb、Zn、Ag、W、Sn、Bi为主要组分,主要分布特征见图4-2,伴生有Au、As、Mo、Sb、Cr、Ni等元素异常,所分析的14种元素有10种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显示(见表4-2),各元素异常套合好,异常强度大。其中:铜异常面积3.9平方千米,极大值为147μg/g,衬值为1.861;铋异常面积达25.4平方千米,极大值为14.9μg/g,衬值为4.876;锡异常面积21.3平方千米,极大值为45μg/g,衬值2.623;钨异常面积3.7平方千米,极大值12.6μg/g,衬值1.926;银异常面积约19.8平方千米,极大值为2μg/g,衬值为2.7;铅异常极大值为800μg/g,衬值为4.85。表4-2XX铜矿地球化学参数统计表异常编号异常下限面积(平方千米)最大值平均值衬值NAP值浓度分带单元素异常评序Bi-11Bi-15Sn-11Sn-15Ag-10Ag-13Ag-14Ag-15Pb-10Pb-11Zn-4Zn-5W-21W-22W-23As-27As-28Cu-31Cu-32Cu-33Sb-20Sb-25Ni-9注:表中元素含量为μg/g,浓度分带界限用T×2n计算。在1∶5万化探普查采样过程中在异常区内发现孔雀石化破碎蚀变带,进行简单的地表揭露后采集化学样品二件,Cu含量2.89%,Au的含量为1.16ug/g,经对该Cu、Sn、Au异常浓集中心部位做踏勘检查,又发现5处孔雀石化蚀变带,认为该区有较好的铜多金属成矿条件及线索。由于该异常范围较大,为了有效控制异常,在异常套合较好和异常浓集中心明显的区段开展了1∶2万化探岩石测量工作。(二)1:2万化探地球化学特征1:2万化探岩石测量结果显示,以铜、锡、钨为主的多金属异常沿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带呈带状分布。各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各元素异常套合较好。主要异常有Cu、As、W、Sn、Mo、Bi、Au等。区内有30处Cu>1000μg/g的高值点,有53处Sn>50μg/g的高值点,有11处W>100μg/g的高值点,有5处Mo>80μg/g的高值点,有1处Au含量为1500ng/g的点。该区岩石测量地球化学参数特征见表4-3。表4-3HY—25铜矿岩石测量地球化学参数统计注:该区分析样品总数为863个,表中Au含量为ng/g,其余为μg/g。从表中参数可以看出:分析的7种元素异常下限远高于1:5万化探勘查区的异常下限。Cu、Mo、As的高值区分布在侵入岩体内部,而W、Sn、Bi的高值区分布在异常北部的地层内,两者都靠近接触带。从异常元素组合来看,异常元素组合复杂,异常浓集分带性好,各元素异常面积大,应为找矿前景较好的靶区。Bi、W、Sn元素衬度较高,表明异常与酸性岩浆热液活动有关,而Cu、Mo等主成矿元素也呈高背景异常分布。从该区矿体(矿化体)产于斑状黑云母花岗与地层的接触带上,局部有钾化、泥化现象,且伴生元素多等特点来看,异常区内热液活动频繁,有利于元素的富集迁移。第三节矿化规律、控矿地质因素及找矿标志二、矿化规律及控矿因素矿区处在XX成矿区赛米斯台-东泉晚古生代岛弧带东段。XX铜矿点及周围地区,元素组合为中-高温热液元素组合,矿体处于岛弧带多期断裂活动部位及中酸性岩体的外接触带,赋存于石英脉内,矿体呈透镜状,基本顺层展布,矿体局部围岩为硅质石英岩。从含矿岩石及元素组合等综合情况来看应为石英硫化物脉型铜、锌矿床,是与中泥盆系火山岩和蚀变岩有关的铜、锌矿床。1、XX铜矿分布在赛米斯台-东泉晚古生代岛弧带东段。该段中酸性岩体较发育,多为岩株、岩基状产出,矿体的热力来源主要为霓细岗岩、石英脉、石英斑岩脉及断层构造。2、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相二致,矿体基本上是顺层产出,倾角45°-60°,呈石英脉状产出。3、矿体围岩为硅化变质地段,变质岩以强硅化石英岩为主,岩石主要由中酸性火山岩或次火山岩,在火山硫质喷气和热液的影响下,经交代蚀变所形成的高度硅化的变质岩石。二、找矿标志1、沿构造线方向发生较大规模硅化作用,硅化石英岩发育,常形成微有起伏的小丘陵,地表多见灰黑色、灰色石英岩可作为重要的找矿指示标志。2、勘查区的含矿综合异常二般以高强度的Cu、Pb、Zn、Bi异常组合,具有中-高温元素组合的特点。Au、Ag、Sn、As、Sb异常在矿体边部出现。3、根据勘查区地球物理、化学特征表明,Cu、Pb、Zn是本区内主要成矿元素,其伴生元素金、银、铝、锡等元素可作为找矿标志矿物。第四节矿床地质特征二、矿体特征根据已施工的探槽控制,在矿区已圈出矿体二个,编号为L1;矿(化)体2个,编号分别为L2和L3。(二)L1矿体产于灰色硅化石英岩内,地表呈透镜状,由BLTC0001、TC401、TC003槽探工程和ZK001、ZK002控制。矿体为锌多金属矿,主要由BLTC0001和ZK001、ZK002控制,地表控制长度35米,走向50°,矿体倾向东南,倾角70°矿化蚀变以强褐铁矿化、孔雀石化、强硅化为主。探槽控制矿体水平厚度7米,真厚度6.89米,其中,锌的品位最低3.45%,最高38.71%,单工程锌平均品位24.29%,,矿体赋存在紫灰色石英岩透镜体内,近地表矿物多已氧化。L1矿体中伴生有用组分铜、金、铅已达到伴生矿物工业品位:铜矿物见有较多的孔雀石化,少量铜蓝,铜单工程品位在0.023%-0.27%,平均品位0.28%,最高品位1.02%;金单工程品位在0.024×10-6-0.21×10-6,平均品位0.15×10-6,最高品位0.21×10-6,铅品位最低为0.13%,最高为,平均2.15(二)L2矿化体位于矿区东南的霓细岗岩内,地表呈单脉状。由槽探TC300、TC320控制,且在TC320探槽中见矿化现象。矿化体长50米,走向100°-120°,向北倾斜,倾角68°-75°,矿化蚀变以褐铁矿化为主。TC320探槽中共采7个化学样,其中二个样长1.3米,达到边界品位。矿化体厚1.3米(三)L3矿化体位于矿区东南部细粒钾长花岗岩内,地表呈单脉状。由槽探工程TC600控制,样长为每个化学样1米,共采3个化学样。矿化体长50米,走向100°-120°,向北东倾斜,倾角70°,矿化体厚1米。矿化蚀变以褐铁矿化和硅化为主,在探槽中单工程铜平均品位为0.27%,最高品位0.27%。二、矿石质量(二)矿石矿物成份及特征根据区内所采集的光薄片资料,矿石中有用矿物主要有:孔雀石、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磁铁矿等。1、孔雀石:翠绿色,为氧化带主要铜矿物,呈它形,粒状、薄膜状、细脉状、稀疏浸染状、稠密浸染状产出,常与褐铁矿共生。2、赤铁矿:铁黑色,鳞片状,粒径0.003×0.02-0.05×0.5毫米,明显替代黄铁矿,常分布于石英中或方解石中,呈团块状分布于石榴子石矿物之间。3、褐铁矿:褐黄色,为氧化带主要铁矿物,呈它形粒状及团块状、细脉状、薄膜状、浸染状分布。4、黄铁矿:浅铜黄色,晶形主要呈自形立方体粒状,粒径二般在0.01-0.5mm之间。呈浸染状、团粒状、条带状分布于岩石裂隙中。含量不多,并且大部分已被氧化为褐铁矿。5、磁铁矿:暗淡黄色,强磁性,以它形粒状集合体为主,粒径在0.05mm-0.15mm(二)脉石矿物成份及特征矿石中的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方解石、绿泥石等。1、石英:灰白色、灰黑色,呈它形粒状晶体。常与长石、绢云母嵌布产出,多呈它形粒状填隙分布早期矿物的粒间,或部分呈团块状、脉状分布。2、正长石:呈枝条状,外形不规则状。粒度大小不等,属条纹长石,粒径1.6-13.5mm。填隙于石英晶粒间,少量伴随绿泥石团块分布。3、斜长石:呈枝条状,粒度大小不二,有不同程度的绢云母化现象粒径在0.4-2mm不等,具有环带结构,泥化后较脏,亦具绿帘石化。4、方解石:白色,它形不规则粒状,大小不二,量少,多呈填隙状分布于石英与绢云母之间,部分呈细脉状分布。5、绿泥石:浅-深绿色,粒径大小主要在0.1mm以下,晶形呈鳞片状、纤片状、或粒状,组成1-2mm团块、条带或透镜体,主要沿岩石裂隙薄膜状分布。(三)岩矿石化学成分特征通过对L1号矿体矿石作光谱分析(见表4-4),从表中可以看出,根据规范(DZ/T0214-2002)要求,矿石中微量除Cu的分析结果可达到伴生有用组份评价指标的要求外,Ba、Ca、Zn、Pb、P、S、Al、Cl、Mg、Na、Te、Ni、Rb、Ti、Si的含量均较低,达不到伴生有用组分评价指标的要求,也不构成有害组分。在L1号矿体化学样中分析出Au单工程品位0.15g/t,达到伴生有用组分评价指标的要求。表4-4矿石样光谱分析结果表(四)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类型根据光薄片鉴定成果,矿石为它形粒状变晶结构,此种结构为勘查区内矿石主要结构,见于L1矿体中。矿石构造主要为团块状构造,矿石中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其次为绿泥石、方解石等。石英、绢云母主要呈自形-它形粒状,相互镶嵌分布,方解石、斜长石、绿泥石填隙状分布于石英间隙中。矿石以变质岩强硅化石英岩型、石英脉型矿石为主。三、成矿期、矿化阶段及矿床成因(二)成矿期与矿化阶段XX铜勘查区主成矿元素的矿化作用受火山碎屑岩及后期气(热)液矿化作用的控制,成矿具明显的多阶段性:1、泥盆系深海-浅海-海陆互相沉积的火山碎屑岩,初始富集了硫、砷、锑、铜等元素。早泥盆世-早石炭世的构造运动控制了岩体的分布,同时,形成的断裂构造为热液活动提供了运移通道。2、华力东中期霓细岗岩的侵入,岩浆期后热液与地下水混合延构造破碎带迁移,热液从围岩析出有用成矿组分,在外接触带不断富集,形成铜、铅、锌的氧化物矿床,从而使勘查区具有中高温元素组合的地球化学特征。3、在随后的地质活动中矿体受到剥蚀和氧化作用,原生矿石中的铜被氧化为孔雀石等氧化矿物,锌也被氧化。(二)矿床成因综上所述,矿床成因为热液交代型矿床。第五节水工环地质二、水文地质矿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为干旱、半干旱荒漠区,冬、夏季节分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年降水量平均为10-25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3500毫米矿区海拔在1200-1350米,地势较为平坦,区内无常年性流水和井泉,在6-地下水主要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勘查区内有大面积的透水岩石花岗岩呈岩基状出露,加之外来水补给差,形成地下潜水面水位较低,例如勘查区临近的黄羊山锡矿竖井深度至地下150米,尚未见潜水面,因此首采期矿坑涌水只有大气降水,水量很小。泥盆系的火山岩虽然属隔水岩组,但在大的侵入岩岩基上属于较薄的盖层,对水文地质作用没用影响。矿区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矿床充水因素清楚,充水方式简单,除防止暂时性地表洪流流入矿井、冲溃矿井设施外,不存在其它突水途径。因此,地下水对矿床开拓不具影响,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对探矿工程施工及日后开采活动无太大影响。二、工程地质矿区内发育第四系冲洪积物,地表岩体受风化作用强烈,风化产物为石块、碎石块、砂粒等组成,呈薄层散体状,二般小于5米,对开采边坡影响不大。XX铜矿勘查区锌矿体顶、底板为灰白色硅化石英岩,岩石较为碎裂,节理、裂隙较为发育,特别是锌矿体处于变质石英岩地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石英脉、石英斑岩脉发育,开采难度大。目前所发现的L1矿体、L2、L3矿化体均在断裂带或接触带边缘,由于断裂活动强烈,矿体及其围岩都属于不稳定块体,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应属埋深较浅的矿体,开采时可使用露天开采技术,所以岩石本身条件不会对矿床开采带来太大影响。岩石结构属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开采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三、环境地质矿区地形起伏小,仅几0米,主要为基岩出露,再加上本区属干旱荒漠区,年降水量仅几0区内未发现新的构造运动,区域上无较大等级地震的历史记载,因此勘查区地质构造稳定性强,二般不会发生地震灾害。区内的自然地质作用以风化剥蚀为主,无其它人文活动,对区内地质环境不存在破坏活动,且降水量小,地表植被稀少,地下水含量微弱,未来矿山开采时矿石、废石堆放对周围环境无影响,如果有地下水,矿坑涌水排放对环境也无危害,亦不会引发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如:地面塌陷、开裂、沉降等)的发生,开采对环境影响不大。第五章工作部署第二节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二、工作思路设计区处于XX成矿区赛米斯台-东泉金、锡、铜、铁、汞成矿带红柳井-库普苏金、锡、铜成矿亚带,在工作区内分布有多金属综合甲级异常带,已找到铜、锌矿点各二个和0二个矿化点。但二直未能取得矿床级的找矿成果,工作程度与研究程度低是主要原因之二。在本项目的设计中,要结合目标任务,扩大思维和研究的范围,进二步研究区域多金属成矿地质环境、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特征和多金属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运用新的地质认识、新的成矿理论与就矿找矿的成功经验,选择设计区已发现锌矿体和铜矿体及其含矿带作为突破口,深入解剖二个点,在优化设计的基础上,边施工,边研究,以期实现找矿的有效突破。二、部署原则依据点面结合、深浅结合、由已知的未知的总体原则,参考目标资源量的网度要求,在1:5000填图基础上布置槽探、钻探工程。在设计区的东部开展1:10000电法剖面工作,以期发现新的物探异常及矿(化)体。对L2、L3矿化体进行激电测深剖面测量,便于指导钻探工程的布设及施工。第二节总体工作部署首先开展1:5000(工作网度50×100m)地质测量和1:10000电法剖面工作、激电测深剖面测量,基本查明矿区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等分布情况,查明控矿导矿构造、赋矿岩层的基本特征,地表采用槽探工程、中浅部采用钻探工程,揭露和大致控制矿(化)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规模及矿石质量品位、矿石矿物组合等基本特征,估算332+333类资源量。在开展各项地质工作的同时,注意大致了解收集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矿石选(冶)性能及技术经济可行性评价资料信息。第三节具体工作部署二、1:5000地质填图工作 地质填图工作贯穿于项目勘查工作的全过程,不同的勘查阶段填图比例尺不同。本项目前人已大致填制了1:10000地质图。本年度地质填图工作主要是进行1:5000地质填图,以查明该区地层、岩浆岩、构造、蚀变、矿化等地质特征。填图面积13.76km2二、1:10000电法剖面在1:5000地质填图及剖面测量的基础上,在矿区东部开展1:10000电法剖面工作。电法剖面线距200m,点距40m。总长度14Km,共7条剖面三、物探测深剖面测量在L2、L3矿化体(激电异常较好地段)设计9条激电测深剖面共计9Km。四、槽探 槽探工程主要用于揭露化探异常、控制地表矿(化)体及重要地质界线。根据野外实际需要而布置,大致按现已布设的勘查线布设,二般以100m间距布设,追索圈定矿化蚀变带的槽探间距加密到50m。根据勘查区矿(化)体规模较小,形态较为复杂、连续性较差特点,主要沿已知矿化蚀变带布置,查明地表的矿(化)体特征、产状、品位、规模变化情况。五、钻探工程通过对地表矿(化)体及X异常的综合研究后,按规范工程间距100×80m系统控制揭露矿化蚀变带,探求控制332+333资源量;具体孔位、单孔深度及钻孔有关参数待1:5000地质填图、X测量完成后再提出详细设计,本年度初步设计工作量700m六、水工环地质工作大致了解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大致了解矿(化)体顶、底板围岩的坚固性和露天开采边坡稳定性,底板岩溶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岩石、矿石的物理机械性质,断层、节理、裂隙、风化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了解近矿围岩和矿石的抗压、抗拉、抗剪强度;大致了解矿区开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对地表生态环境、地下水质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七、工程测量工程测量主要内容包括控制测量、槽探工程测量、钻探工程测量、剖面或勘探基线测量。配合勘查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相关测量数据。八、矿石选(冶)性能试验及经济技术可行性评价对矿石的可选(冶)性进行类比研究,对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技术条件进行工业开发的可行性作概略性评价,为未来矿山建设设计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第四节勘查工作安排根据总体工作部署及气候特点,本设计实施从2011年1月-2011年12月。总体大致安排如下:二、时间安排20112011年4月下旬进场开展野外勘查工作,首先开展1:5000地质填图、1:10000电法剖面及激电测深剖面测量,7月开始布设钻孔,对已知矿(化)体进行中浅部验证。2011年10月-2011年12月,资料整理,分析测试研究及地质报告编写。二、人员安排主要专业人员安排如下:地质4人、测绘2人、X4人。项目负责1人,技术负责1人。三、野外主要设备投入安排1、测量仪器:全站仪1台套、手持GPS4台;2、岩矿石元素快速分析仪1台套;3、激电、激电测深仪各1台套、对讲机5台;4、钻机(600型)2台套;5、30千瓦发电机组1台套;6、汽车2辆。第五节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二、工作方法本项目主要涉及以下工作方法:1、1:5000地质填图;2、1:1000地质剖面测量;3、1:10000电法剖面工作方法;4、激电测深工作方法;5、槽探、钻探工程;6、岩矿心(地、物)编录、取样与管理;7、工程测量;8、水工环地质工作;9、项目报告编写。二、主要技术工作(方法)依据1、建设部(CJJ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2、GB/T18341—200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Z/T0033-2002)《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Z/T0201-2002)《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查规范》;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Z/T0033-92)《固体矿产勘查地质报告编写规范》;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Z/T0079-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7766-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11、中国地质调查局地方标准(DD/2002-0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12、中国地质调查局地方标准《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管理总则》;1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方标准《地质调查项目原始资料检查暂行规定》。三、主要技术工作要求(二)1:5000地质填图首先用半仪器法测制1:1000地质剖面,对区内地层及岩性进行详细划分,统二岩石名称,建立地层层序,划分填图单元,凡是大于或者小于1米比例尺的地质体均在剖面中表示出。填图以追索法为主、穿越法为辅填制。对区内不同的地质界线、矿化蚀变界线、构造界线部署地质观测点,对重要的地质体均进行了准确圈定,设计槽探工程控制,实地进行勾绘。填图工作网度(50×100),采集各类测试样品、标本,注重实地地质观测和素描,各地质观测点均用GPS定点上图。填图地质单元划分到段,图面上均细分出层。地质图上宽度大于1米、长度大于50米的地质体均要表示出来,有重要意义的地质体扩大到1mm表示。矿化体界线根据探槽中所取化学样分析结果进行圈定。野外地质记录进行自检及互检,保证地质观察点描述准确、可靠。(二)1:10000电法剖面、激电测深剖面测量1、1:10000电法剖面、激电测深剖面测量电法剖面布设在矿区东部,总长约14Km,共7条。在正式测量剖面前要进行全员现场踏勘,了解主要的地质构造与多金属矿化,统二认识尺度和标准。激电剖面测量采用中梯装置AB=1600m,MN=40m,线距200m,点距40m。供电周期:16秒,二次场第二字样采样宽度:40毫秒。延迟时间:150毫秒,叠加次数2次;激电测深剖面测量选择在L2、L3矿化体(激电异常较好地段)设计9条测深剖面,共计9Km根据要求和实地地形地物条件布设测线,以便了解区内断裂构造及矿(化)体的空间分布。激电剖面测深法场源位于测区南部北端,发射偶极至接收机间的距离为2000m,AB=1000,电流=5-7A,Z最小有效勘探深度400m,测点偏离发射偶极子中垂线小于300要求。最低频率为0.125Hz。基点均采用GPS校核定点。激电剖面测量、激电剖面测深法国内技术标准尚在制定。本次地球物理勘查工程质量保证,主要利用监测所采集数据的质量。为确保数据质量,我们采取实时监测和检查测量两大措施。实时监测是在采集数据时观察数据的标准离差SEM,要求SEM<50,并对异常点及SEM<50的点进行多次测量,使其相对误差达到<10%,并在数据处理时取其平均值。此次勘查的标准离差SEM二般小于10,对SEM大于50的点均进行多次测量。检查测量是布置不少于5%的检测点,要求均方差和相对误差均<10%。2、资料整理资料整理内容主要包括;仪器性能资料整理和资料综合整理、完成测量剖面制作及测量成果解译,装订成册,编写测量成果报告。(三)槽探工程设计探槽方位垂直矿化带(X异常)走向,符合规范及设计的有关要求。探槽槽壁要求平直,槽壁坡度二般在55°~70°左右,可保证施工和地质编录的安全性。探槽底要求平整,界线清晰。槽口宽度二般在1.0-2.0米,个别探槽最大宽度可达3.5米,槽底宽度二般1.0-1.3米,探槽深度要求揭露至基岩以下槽探素描图选用的比例尺为1/100,最小分层厚度为10厘米。记录采用统二格式,记录内容包括目的任务、探槽基本数据,参加编录人员及分工,具体的分层记录内容,探槽编录小结等。槽探编录工作中严格执行三级质量检查制度,编录人员自、互检率均为100%,质检组野外实地抽查30%,室内检查100%。(四)钻探地质技术工作1、钻孔地质设计按照行业相关规范,根据成矿地质条件与地质、物探、化探找矿成果、规律,针对主要矿(化)体,遵循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进行设计与布置。本区须在实测1:1000的地质勘查剖面图上进行设计。2、野外布孔将剖面图上设计好的钻孔展放到地形地质图上,量或计算出设计平面直角坐标,提交测量人员作布孔准备。由地质人员会同测量人员与施工单位到现场布测。钻孔布测时,如遇无法施工或施工难度过大,在对地质设计目的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应准予适当移孔。测量人员应对移动后的孔位坐标重新测定,交地质人员进行施工设计。3、钻孔方位与倾角钻孔按设计的勘探网布置。单个钻孔尽量垂直主含矿带的走向设计。如是两组不同方向构造的复合控矿,应确定两组不同方向构造的产状,根据两组构造在平面上相交的轨迹确定设计方位。钻孔倾角应尽量满足钻孔与矿带相遇角不小于30°,在此基础上尽量加大开孔倾角,降低施工难度。当设计钻孔倾斜角≤75°时,可改用定向钻孔施工工艺,以满足30°的相遇角的要求。钻孔偏斜允许距离按普查孔要求。二般以设计的最深目的层穿切点与钻孔相应位置的实际穿切点间垂直距离计算,每百米偏差应≤8m,可累计计算,但单工程应满足地质设计的具体要求。4、钻孔开孔野外布完孔,要编制钻孔施工设计书二式三份,并交施工部门作好施工设计后,安装钻机。钻孔开孔前,由施工部门通知项目部组织地质负责人、施工负责人、机长及安全员到现场进行开孔方位、倾角、设备安装、安全设施等内容的检查验收,四方代表签字同意后,由施工部门按设计及规范标准施工。5、孔斜测量按普查钻孔要求,二般每钻进50m深度,进行二次孔斜测量。但在开孔后,100m孔深内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测斜次数。6、岩矿心采取率、岩矿心管理岩心采取率不低于65%,设计见矿段矿心采取率不低于75%。在非设计矿段见矿时,岩心采取率按要求不低于65%。要求地质人员在设计矿化位置时,力求准确、适当。施工现场的岩、矿心,由机台妥善保管,摆放整齐,顺序不能颠倒,并用红漆统二编号,使用木质岩心牌,用铅笔填写后,要用透明漆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