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最后冲刺热身卷:20世纪战争与和平_第1页
2018年高考历史最后冲刺热身卷:20世纪战争与和平_第2页
2018年高考历史最后冲刺热身卷:20世纪战争与和平_第3页
2018年高考历史最后冲刺热身卷:20世纪战争与和平_第4页
2018年高考历史最后冲刺热身卷:20世纪战争与和平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世纪战争与和平冲刺卷一、选择题(5*2=10分)1.1940年,同盟国预料(德军)像1914年那样,主要的进攻将发生在比利时中部地区。德国人原来的也是这样计划的,只是在几个月前作了改变。因此,法英两国把他们装备最好的军队都调往比利时。德军改变后的军事方案代号是A.“黄色方案”B.“施里芬计划”[来源:学.科.网]C.“曼斯坦因方案”D.“巴巴罗萨计划”【答案】C2.一战爆发后美国外交政策发生转变的决定因素是A.伪装和平,大发战争横财B.美国的国家利益C.一战中协约国集团掌握了战争主动权D.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破坏了国际惯例【答案】B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加速大战进程的事件有①美国对德宣战②俄国爆发十月革命③协约国力量增强,加强对德打击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②【答案】A4.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拍摄于一战时期法国北部孚日省的中国劳工营。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图中照片的拍摄应不早于1917年B.向欧洲派遣劳工的是北洋政府C.劳工们为协约国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D.中国劳工赴欧是为美国所雇佣【答案】D5.1917年发生了一系列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事件。这些事件不包括①柏林工人起义②美国参战③俄国十月革命④苏俄坚决退出帝国主义大战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④【答案】A二、非选择题(6题=90分)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明治维新时期,在政治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的明治政府,造就了“官报时期”。1875年,官方修订了报纸条例,其中就有“侮辱官吏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业报刊也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引起官方和民众的一致关注,它们大肆炒作对外战争理念,宣传对天皇的“忠”,以扩大销量。19世纪末,当权者吸收西方文化定位在德国的国家主义上,提出“和魂洋才”等口号。从1932年起,日本政府对报刊实行了空前严厉的检查,禁止那些不利于军部的新闻报道,同时逮捕文化人士多达3.4万人。为控制舆论,成立了情报局,由现役军人担任领导,对报刊等媒体实行直接控制。1936年,政府将多家通讯社合并成立同盟通讯社,并规定:凡是新闻传播的电报,不论是发稿还是收稿,只授权于该社。太平洋战争时期,关于日方战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在整个战争时期,媒体被军方掌控,逐步走向法西斯道路。——摘编自陈力丹《论日本媒体“二战”时的法西斯化》(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媒体走向法西斯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措施和影响。【答案】(1)原因:政府控制媒体,为军国主义服务;媒体为扩大销量,获取利润,迎合政府和军方的宣传;军部等法西斯势力直接控制媒体。(2)措施:制定苛刻的言论法规,控制民众言论;设立政府情报局,统一媒体报道宣传;合并通讯社,控制新闻源。影响:鼓吹对外战争,助长日本法西斯化;制造战争舆论,欺骗蒙蔽日本国民,给日本国民和世界人民带来战争灾难;严格控制媒体,不利于媒体自由发展。学%科网[来源:学_科_网]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为逐步消除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遗留的问题.1975年,举行了一次类似于欧洲和平会议的国际会议。共有35个国家——16个北约成员国、7个华沙条约国家和12个两大联盟之外的国家——在赫尔辛基参加为期超过两年的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该会议通过《赫尔辛基协议》,承诺要努力争取和平,开展经济和文化合作,保护人权。尽管协议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条约,但认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定的欧洲各国之间的边界,并建立了“赫尔辛基观察委员会”,以对参加签署协议的各国的人权状况进行监督。苏联把承担人权看成为获得缓和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好处而付出的小的代价。它仍旧希望保持对国内和东欧卫星国的不同政见的严密控制。但是它没有预见到《赫尔辛基协议》对鼓励不同政见者反抗压迫起了多大作用。赫尔辛基会议是冷战中的缓和的高潮。此后不久,在1979年,美苏关系就开始新的一轮下滑。——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尔辛基协议》签署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赫尔辛基协议》的签署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答案】(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但其遗留问题有待解决;美苏两大阵营对峙,世界局势并不太平,世界和平运动、人权运动的发展;美苏关系一度缓和。(2)影响:《赫尔辛基协议》认可了和平与人权的普世价值,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的进程;标志着美苏进入缓和的高潮。但短暂的缓和状态之后,随着苏联入侵阿富汗,双方关系很快进入紧张阶段,使世界局势更加动荡。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执行以外交部国务秘书之名命名的哈尔斯坦主义,即坚持联邦德国在国际上代表整个德国,除苏联外不与任何同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外交关系。此政策使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长期对立,加深对美国的依赖。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放弃哈尔斯坦主义,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在华沙近郊屠杀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忏悔。同年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奈约,双方保证战后欧洲边界不可侵犯,保证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承担不使用武力威胁和不使用武力的义务;1972年两个德国签署《关于两国关系基础的条约》,实现了国家间的关系正常化,1973年两国同时加入联合国;同年12月分别与波兰、捷克斯洛代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一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的目的。【答案】(1)主要内容是:一、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二、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2)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谋求实现德国和平统一。9.【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62年的那次战争,可以说中国处于1:3的绝对劣势局面。表面上中国打赢的是印度,但事实的实质是中国击败了当时的两大世界军事强国美、苏。然而,此时中国的领导人却做出了快速回撤的决定,而且是沿着过去的实际控制线再后退20公里。另外,中国方面还遣返了包括1名少将旅长在内3450名印度战俘,以及归还缴获的武器装备。西方国家对此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对东方这个“怪物”有了新的认知。现在看得很清楚了,中国政府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印度:我们争的是国家的尊严,是对中国国家身份的认同和维护。毛泽东在不同场.舍对此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预言,这一仗至少可以保印中印边界10年稳定。——摘编自《一场不十分公平的较量:美国人眼中的中印.战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62年中印战争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打赢了战争之后做出“快速回撤”决定的战略意义。【答案】(1)背景:美、苏对印度的支持;美国继续采取对中国的敌视政策,中苏关系恶化;中印存在领土争端;中国经济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2)意义:维护了中国的尊严;中国的克制与让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避免了中印战争的全面升级,维持了中印边界的长期相对稳定10.【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刚在国共内战中获胜的毛泽东,把杜鲁门的宣告视为反映出美国人害怕共产主义阴谋,色厉内荏;他把它解读为,美国开始想采取行动,扭转共产主义在中国内战得胜的局面。杜鲁门保护台湾,等于是支持美国仍然承认为中国合法政府的国民党政府。美国逐步加强援助越南。北京视之为资本主义包围中国的行径。凡此种种加起来,都促使北京采取美方最不愿见到的措施。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结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1)依据材料,指出“北京采取美方最不愿见到的措施”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该项措施对中国的主要影响。【答案】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措施:进行抗美援朝(或参加朝鲜战争)。原因: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巩固新中国政权和保卫国家安全。(“措施”如果答“朝鲜战争”给;如果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可给,总分不超过。“原因”一定是抗美援朝的原因,要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去分析,原则上每个要点给,总分不超过。)(2)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环境;巩固了中苏同盟关系;加强了中国国防和军备建设;加剧了中美之间的对立等。(主要从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去分析,如果答出四点意义可给,即每个要点;如果答出“中美之间的对抗全面升级”“使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可给。但原则上是答出四个要点,每个要点,总分不超过。)11.【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起因纷繁复杂。领土争端是伊朗伊拉克两国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阿拉伯河为两国界河,1975年两国在阿尔及利亚斡旋下签署的条约,将国界确定为阿拉伯河的中央。伊拉克认为将阿拉伯河水道与伊朗平分是对伊拉克大大不利。此外,波斯湾上的一些岛屿也是两国争执的对象。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吉虽然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及其领导人萨达姆。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的政权。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组成,而伊拉克及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为阿拉伯人占多数。两族人民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大大小小的冲突,积累了不小的宿怨。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国内均存在作为少数民族的库尔德人,两国也都支持对方的库尔德人取得民族独立以造成国家分裂。其他阿拉伯国家则担心伊朗伊斯兰革命向周边地区扩散,暗中支持伊拉克,而伊斯兰革命的去西方化也使得西方世界对新兴的伊期政权没有好感,这些因素都加强了萨达姆入侵伊朗夺取阿拉伯河地区的信心。——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两伊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间接原因。(2)多角度概括两伊战争爆发原因的特点。【答案】【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