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代文论_第1页
西方古代文论_第2页
西方古代文论_第3页
西方古代文论_第4页
西方古代文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文论序言

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行于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西方文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于公元前4世纪成书并得以广泛流传以后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也正因为如此,文学理论(文论)在西方一直被称为“诗学”。一、西方文论的源头

西方文论的直接源头是古希腊文论,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论。古希腊形成了以天人相分追求知识的科学型文化和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整个古希腊在文学本质上就是以模仿说为基调。

西方文论发源于古代希腊文论,因而,古希腊的古典主义文论就成了西方文论的重要根基和范式。古罗马的古典主义是对古希腊古典主义的定型化,因而,一般都把二者称为古代古典主义。

19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以古典主义为主导倾向。其表现是:一方面,后世的古典主义是在新的时代的变种;另一方面,古希腊的理论在新的时期变换了一下说法。

西方文论的源头除古希腊外,还应了解的是1、中世纪文论:它受基督教神学的控制和影响,形成了神秘主义文论,追求形而上的思辨,探讨终极关怀问题,把真善美结合起来。2、康德,他在西方哲学、美学、文论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许多理论主张都打上了康德的印记。二、西方文论的分界1、古典和现代的分界西方文论的发展,以19世纪为大的分界,19世纪以前为古典主义,19世纪中叶以后为现代主义

古典主义形成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潮流。在文艺的本质上主张模仿说(后演变为镜子说、再现说);在文艺创作上主张反映自然(现实)和有节制的表现情感和想象;在文艺作用上,强调净化、娱乐、教化功能。2、现代和后现代的分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整个欧洲、美国等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文学进入到了“后现代”时期。(文学上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时期------“后现代”社会-----“后工业化”社会《第三次浪潮》作者[美国]托夫勒1983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度。以瓦特的蒸汽机为代表。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碳、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的技术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如果说,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了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论,后工业化资本主义则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论.以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文论、解释学文论、接受美学文论、后精神分析学文论、新历史主义文论、女权主义文论、后殖民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等为代表。后现代主义文论的特征:

打破了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文论的中心化、人本化、固定化、价值(意义)的一元化等倾向。追求文论的边缘化、非人化、动态化、价值(意义)的多元化,消解了一切传统的固定模式,将文学及其意义作了无限开放。三、西方文论中的研究重心的转向1、理性与非理性的转化理性成为人的本质规范;成为人们获得认识认识或知识的内在能力,理性成了最高的“主宰”。理性逻格斯:逻格斯是希腊哲学、神学用语。本义是指隐藏于宇宙之中、支配宇宙,并使宇宙具有形式和意义的绝对神圣之理。是超越存在万物之上的“道”。“理性逻格斯”就是“理性的历史”或“理性中心”“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恩格斯《反杜林论》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理性主义思潮逐步由盛极而衰变。在西方哲学、美学、文论上的第一个非理性主义流派就是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利意志论。总称唯意志主义。2、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精确性、科学性。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3、西方文论与西方哲学的“语言论转向”

一般来说,西方哲学从研究重心来看,从古希腊直至现在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向”:一次是从古代的自然本体论转向近代的“认识论”一次是从近代的认识论转向现代的人类本体论。而在后一次大转向中又产生了两种倾向:一种是转向人类存在本身,可以称之为“人类学转向”;另一种则是转向人类所使用的语言,可以称之为“语言论转向”。西方哲学早期关注的本体论问题毕达哥拉斯的“数”德谟克里特的“原子”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水、火、土、气)柏拉图的“理式”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质料、形式、目的、创造)基督教神学哲学是对上帝及其创世作本体论的证明

教父哲学:基督教哲学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经院哲学:基督教哲学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法国笛卡儿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认为一切都是可疑的,然而我在怀疑(即思考)这一活动是确凿无疑的.这样就把人们的哲学研究重心由存在的自然本体论研究转向了对人本身的认识(思)活动及其认识能力的研究.也就是说人们要想弄清自然存在根据的本体论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人们的认识能力的限度。换句话说,认识论问题成了解决本体论问题的基础。(这是第一次大的转向)认识论哲学的两大流派英国经验派:----最初领袖培根。侧重探讨“我们是怎样知道的”。强调经验和感觉。大陆理性派:----最初领袖笛卡儿。侧重于“我们知道的是什么”。强调理性。两派各有成果,但偏颇与对立也十分明显。在调和两大派的基础上,产生了以康德奠基、黑格尔集大成的德国古典哲学。逻辑分析哲学的代表:

罗素(英国学者)

维特根斯坦(原籍奥地利犹太人、罗素的学生)

在由认识论向人类本体论转化过程中。逻辑分析哲学学者认为:以往哲学的失误在于语言运用的失败,提出要清理哲学语言,以弄清哲学的真伪问题。与此同时,语言学、语义学、语文学也在发展早期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大师发现,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确定人是语言的动物、人是符号的动物),初步实现西方哲学的“语言论转向”“语言论转向”在哲学上带来的变化

首先:在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上,“认识论”哲学认为本质先于现象而存在,现象只是本质的显现;而“语言论”哲学则倾向于否定本质的先在地位,甚至拒斥本质问题,认为本质问题是个伪问题,是传统的形而上学误用语言的结果。重要的不在说什么(本质),而在于“说”本身(现象)。这样,语言就成了关注的重心。

其次:“认识论”哲学注重被说的本质性内容,而“语言论”哲学则普遍关心那使内容被说的形式,所以,前者假定内容先于形式,后者却相信形式比内容更为根本。符号学、结构主义都是如此。

最后:“认识论”哲学出于对本质、内容的确信,因而把自身视为具有人生引导作用的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语言论”哲学则执着于现象、形式,把自身视为具体知识和学问。总归一点:作为语言的哲学正在取代作为认识的哲学而成为哲学的主流。西方哲学的这种“语言论转向”对西方文论有着极大的影响。

这里,语言再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载体、附加物、由内容决定的形式因素,语言成了文学的存在根据、存在方式、文学性质之所在。语言学成了哲学关注的焦点。这种转向使西方文论开辟出了新天地,使文学回归自身、关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单纯重视语言和语言学,用它囊括、包办一切也是值得商榷的。四、西方文论的发展阶段

西方文论的历史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古典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1、古典时期古典时期的第一个阶段,即整个西方文论的源头,是古希腊文论。古典时期的第二个阶段,是古罗马的文论。古典时期的第三个阶段,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论。

古典时期的第四个阶段,是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的第五个阶段,是十七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文论2、近代时期西方近代时期从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完成,这一时期的文艺理论

近代时期的第一个阶段,是启蒙主义文论近代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德国古典美学、文论近代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浪漫主义文论近代时期第四个阶段,是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文论近代时期第五个阶段,是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文论。3、现代时期

西方文论从19世纪末以来,伴随着非理性文学和哲学以及科学主义而产生的文艺理论,可称为西方现代文论。这个时期的文论发展,又可分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个阶段。现代主义前期有:唯美主义、直觉主义和象征主义唯美主义激烈的反对传统的“艺术为社会服务”的理论。认为艺术没有目的,与内容无关,艺术的价值在于完美的形式。

直觉主义理论家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罗齐。认为世界的本体是非理性的,只能靠直觉去体会,强调直觉在艺术中的作用。象征主义的理论代表都是著名的象征主义诗人。主张凭天才的直觉寻找和创造对应物来暗示那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神秘的心灵状态。现代主义后期有精神分析学文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文论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学理论引入文学艺术领域,把文艺看成是性欲的升华,是改装的白日梦。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主要在形式,在于语言的“陌生化”英美新批评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强调文本的独立自足性。出现于60年代的结构主义,以索绪尔的语言学为基础,强调以语言结构模式揭示文学的普遍系统的内在结构。

从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开始,西方文论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解构主义就是对结构主义的颠覆.

代表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年代的西马有明显的后现代的倾向。代表之二:阅读接受理论(或称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除上述外,还有女权主义文论、新历史主义文论、后殖民主义文论都各有话语系统和研究侧重。参考书:《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丛书》王岳川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西方文论思潮》张玉能著武汉出版社《西方文学理论史》董学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张隆溪著三联书店《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讲演北京大学出版社《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王一川著云南人民出版社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第一节古希腊文论的历史、文化语境西方古代文化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公元前8—6世纪,当时欧洲绝大部分地区还处于野蛮状态的时候,地处巴尔干半岛的南端,小亚细亚西岸和爱琴海之间的希腊,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公元前6世纪,已经建立起很多个奴隶制城邦国家。

早期的奴隶主由原始氏族首领转化而来,掌握着城邦国家的权利;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新的由自由民形成的工商业奴隶主也发展壮大。希腊奴隶主阶层形成了两大政治派别,并进行权利斗争。公元5世纪,奴隶主民主派在雅典当权。随着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活跃,戏剧、绘画、音乐、建筑、雕刻等艺术有了惊人的发展。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第二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理论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之一。基本观点是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数”,“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的理论赫拉克利特(公元530---前470)是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者。他把“火”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着之一”。他首次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3、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是西方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哲学上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4、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是西方早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奴隶主贵族派的代言人。他认为,有用的就是美的。他判断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第三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20岁就学于苏格拉底的门下。弟子众多。他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是一个创举。主要哲学、文艺观点:1、理式模仿说①“理式”的含义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有机部分。“理式”论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认为:理式不依存于物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这种本体也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善艺术、道德的理式数学、几何的理式具体事物的理式柏拉图把创造一切的理式称为“最高理式”。实际就是创世主,是神。有时他叫作“事物原型”“事物本质”“普遍规律”“原则大法”“绝对真理”和“绝对美”等等。②文艺是对理式模仿的模仿

柏拉图认为,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这个自然又是以“理式”为蓝本的。“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模仿和影子,而文艺是影子的影子,模仿者的模仿。柏拉图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艺术依存于现实,现实依存于理式。理式是本然的,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③理式模仿说的局限与价值

柏拉图的理式模仿说是唯心主义的;但它发展、丰富了古希腊早期的模仿说;它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来源于并反映现实这一事实;它否定文艺的真实性,但隐约现出了对文艺共性的要求。2、文艺的功用说

柏拉图对文艺的看法是与他的理式论哲学和社会政治理想联系在一起的。

《理想国》是柏拉图治理国家的政治纲领。是按理式世界设计的人间理想的蓝图,有三个等级的公民组成。哲学王—理智的化身—立法—具有智慧武士(城邦保卫者)—相当于意志--保护—勇敢百工(农工商)--相当于情欲—负责生产—节制情欲。柏拉图将诗人驱除理想国并列出文艺的三大罪状A、文艺与真理隔了三层,诗人没有真的知识,不曾抓住真理;B、模仿的艺术以虚假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C、诗人为讨好群众,模仿人性中的“感伤癖””哀怜癖”。3、灵感说他认为: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感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3、灵感说①、灵感的基本含义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柏拉图是古希腊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沿用“灵感”本义,将之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②、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他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第一,他认为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他把文艺的本质堪称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诵诗人又是诗人的代言人”。第二,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第三,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③、柏拉图灵感理论的矛盾及其价值柏拉图的灵感说既有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又包括对文艺活动的真知灼见。他把灵感的源泉归于“神灵凭附”,把获得灵感的过程看成是灵魂比较完善的人在尘世的美引发下对最高的理式世界的直接回忆。他认为有两种艺术,一种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一种是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后一种“代神说话”才涉及灵感。是理想国允许存在的。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首先,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就是灵感的产物。其次,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再次,强调灵感是人的不朽灵魂“见到尘世的美”而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他的文艺理论总的倾向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但在阐述理式论摹仿说,文艺社会功用说以及灵感说的过程中,又揭示了文艺的一些本质特征和规律,包含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萌芽。对中世纪神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理论和一些现代派理论影响很大。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3-公元前322)古代希腊著名哲学家,自然科学家,西方现实主义文论的奠基人。在哲学、论理学、逻辑学、历史学,文艺学、以及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心理学等各方面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诗学》是西方文论和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它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文献。至前世纪末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1、关于文艺本质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模仿说,但有新的开掘,比以前的哲学家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①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艺术模仿对象本身的真实存在。为以后现实主义的文论奠定了基础。②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他认为历史写的是业已发生的个别的事,而诗所写的是可能发生的,即合乎可然律或必然律③文艺求其似而比原物更美。文艺进行了理想化的创造。2、关于悲剧①亚里士多德给予悲剧的经典性定义: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示,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净化)。

这个定义,首先规定了悲剧的本质在于,对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给古希腊至17、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的悲剧理论和创作指定了高贵化的基调。其次,指明了作为一种模仿的悲剧艺术的模仿媒介和模仿方式--语言和表演方法。再一点,很重要的是,它指明了悲剧的审美效果--卡塔西斯(陶冶或净化)。在我国,朱光潜先生译”净化”;罗念生先生译为“陶冶”。“净化”取宗教术语(洗涤灵魂),也有医学上“宣泄”之意;“陶冶”是让观众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保持一种平衡。②、悲剧情节和人物性格他提出悲剧有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

六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因为他认为,第一,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模仿的对象决定的,在他看来,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第二,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的目的决定的。第二重要的是性格,性格和思想是行动的起因,性格又是人物品质的决定因素。思想的重要性。他认为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是:1.性格必须善良;2.性格必须合适;3.性格必须与一般人相似;4.性格必须一致。③、悲剧的布局他认为情节安排是“悲剧艺术的第一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事。”如何安排情节?他提出“情节的整一性”原则:“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其目的是要使悲剧达到“结构完美”。“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④、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⑤、悲剧的社会作用——“卡塔西斯说”悲剧通过人物动作“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怜悯界定为一种痛苦的感觉,其原因是由于人看见一种足以引起破坏或痛苦的灾祸落到不应受难的人的头上,并且认为这种灾祸也会在最近期间落到自己或亲友头上。”“恐惧可以界定为一种痛苦或恐慌的感觉,其原因是由于想象有某种足以引起破坏或痛苦的灾祸即将发生。”

我们可以把“卡塔西斯”理解成“提升”和“升华”的意思。这种提升和升华可以是通过理智对情感的净化和控制来实现的。同样这里也是在反驳柏拉图的观点,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沉溺于戏剧虚构激发起来的情感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倾向于让激情统治自己的理性,让不合理的欲望占上风。而亚里斯多德认为,观众在欣赏悲剧的过程中,产生强度非常大的情感之后,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与悲剧情节相似的引人激动的场面,就能够理智地控制自身的情感了。

亚里斯多德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是那个时代哲学思维的集大成者。他从文学事实出发,拨正了柏拉图对“模仿说”的偏见,肯定了“文学模仿”的合规律性,从理论上阐明“模仿”的真实性的内在法则。与此同时,他还秉承了柏拉图“文学价值论”思想,重视文学的“诗教”作用,通过体系化的文学理论思想,通过“净化说”这个带有“文学心理学”意味的范畴,为“悲剧”以及广义“文学”的功用问题提供了充分的理论阐释。可以说,亚里斯多德的系统化文学理论奠定了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模仿说在欧洲文学发展中的理论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欧洲文学走上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课后作业:1、如何评价古希腊文学理论在西方文论史上的历史地位?2、结合西方文学理论史实,谈谈柏拉图对后世的影响。3、谈谈亚里斯多德理论的地位与影响。

第二章罗马古典主义至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文论概述

第一节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一概况古希腊文论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性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方面,古罗马文论则是对这两大对立的文论进行整理、定型,即系统化而形成的。因此,古罗马文论主要是继承和发挥了古希腊的文论。

以贺拉斯为代表的文论是对亚里士多德的文论的系统化,而以普罗提诺(又译普罗丁)为代表的文论是对柏拉图的文论的系统化。整个古罗马时代,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5世纪,文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主潮,主要是贺拉斯的文论;中间经过了一个过渡,产生了以朗加纳斯为代表的文论;晚期以柏拉图主义为主潮,主要是普罗提诺的文论二、古罗马文论的总体特征:首先,古罗马文论具有过度性.其次,古罗马文论具有实用主义的倾向.第三,古罗马文论反映了当时文风的转型.

三、贺拉斯(公元前65--8)的《诗艺》,以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文艺观点为主,并把亚里士多德定型化、系统化。强调文艺的娱乐作用和“合适”“类型”“规范化”格调。起影响最大的观点是“寓教于乐”。三、朗加纳斯的文论《论崇高》相传作者为朗加纳斯,16世纪才被发现,已不完全,17世纪文论家布瓦洛把此书由希腊文译成法文。

《论崇高》是审美趣味变化的标志。四、普罗提诺的文论普罗提诺(公元204--270)的著作被称为《九章集》。他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他把柏拉图的理式论、东方神秘主义哲学、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形成了新柏拉图主义。重要思想是“太一”本体论和“流溢说”构成论。第二节中世纪神秘主义文论一、概况

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约一千多年的欧洲历史时期,即从公元476年古罗马帝国灭亡,到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为止。这一时期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又称中古时期。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基督教神学,其他一切思想观念都是神学的奴婢。基督教神学的主要教义是:宣扬上帝创造一切的“创世说”;主张人天生就带有祖先亚当、夏娃的原生罪恶的“原罪说”;认为人的一生就是赎清原罪过程的“赎罪说”;以及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的“来世说”基督教神学文论具有神秘主义色彩,认为文艺的美是分享上帝的光芒;它否定世俗文艺,要求文艺传教布道。二圣·奥古斯丁的文论圣·奥古斯丁(350--430)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主要代表,主要崇奉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三托马斯·阿奎那的文论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是中世纪基督教经院哲学和唯实派的主要代表四阿伯拉对世俗文艺的肯定阿伯拉法国哲学家、神学家。哲学上倾向于唯名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有唯实论与唯名论之分。唯实论认为:共相(相当于“理念””理式”)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并且是最真实的存在;唯名论认为:没有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只有个别的事物才是客观、真实的。共相是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论

文艺复兴时期指欧洲14—16世纪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正是欧洲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也是欧洲由中世纪时代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思潮被历史学家们称为人文主义。这是一种与基督教神学相对立的,宣扬人性、人权的时代精神。人文主义文论的总体特征:第一、人文主义文论并未完全摆脱中世纪神学的影响;第二、以亚里士多德的文论传统为基调;第三、人文主义文论注重从科学角度研究文艺问题;第四、人文主义文论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艺术观;第五、人文主义文论没有单纯的、专门的文论家、学者,主要阐述者是一些卓有成就的文学家、艺术家。一、但丁1、四义说与“寓言”说直义(字面意义)寓言义寓义道德义神秘义但丁的理论触及到了文学作品意义上的结构层次与含蓄蕴藉的问题。如后现代文论燕卜逊“含混的七种形式”理论,罗兰·巴尔特结构主义文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等,都可以看到但丁的启示。……为了清楚阐明我所要说的,就必须明白这部作品的意义不是简单的,而可以说具有多重意义,即是说,具有几种意义。一种意义是衍生于字面的意义,另一种意义是衍生于文字所表示的事物的意义。第一种叫做直义(又译“字面的意义”),而第二种叫做寓言的或神秘的意义。为更清楚地阐述这种解释方法,我们来看一看下面几行诗:“以色列出了埃及,雅各家离开说异言之民。那时犹大为主的圣所,以色列为他所治理的国度。”如果我们只考虑字面意义,这里指的是在摩西的时代以色列的儿女们离开埃及;如果考虑寓言意义,这里指的是基督完成了我们的救赎;如果考虑道德意义,这里指的是灵魂从罪孽的悲苦中转入蒙恩的状态;如果考虑神秘的意义,这里指的是神圣的灵魂摆脱这种堕落的奴役而走向永恒荣光的自由。尽管可以用不同的名称称呼这些神秘的意义,它们一般说来都可说是寓言的,因为它们不同于直义的(又译“字面的”)或历史的;……。2、论俗语但丁所谓的俗语,首先是指一种自然的语言,即口语,以区别那些所谓人为的文言。“所谓俗语就是小孩在刚一开始分辨语辞时就从他们周围的人学到的习用语言,或者更简短地说,我们所说的俗语就是我们模仿自己的保姆不用什么规则就学到的那种语言。”其次,但丁所说的俗语,是相对于拉丁语而言的意大利特有的民族语言。再次,但丁所说的俗语,不是指所有的方言、口语,而是指具备“光辉的、基本的、宫廷的、法庭的”四种标准的俗语。因而又是针对意大利各地方的方言而言的,它具有作为各地地方方言的标准而统一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含义。二、塞万提斯的小说理论1、作品应模仿自然(真实)傅东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作家要把作品写好,必须尽自己的才力3、作品还必须给读者带来娱乐第四节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形成的文艺理论,也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王权相互妥协的产物。新古典主义是以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古典主义为依据。新古典主义以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新古典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布瓦洛。他的《诗的艺术》被称为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的法典。(十七世纪的反对派艾弗豪)一、新古典主义文论产生的文化语境及特征1、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制

旧贵族与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相抗衡,在斗争夹缝中,王权得以强大起来。王权、宫廷成为社会统一与文明的中心,外地精华云集京城,研究宫廷城市,摹仿宫廷。宫廷成为政治文化的中心。路易十四时代,加强对文化、文学艺术活动的领导控制,笼络文化人于宫廷,成立法兰西学士院,兴建凡尔赛宫,制定创作法规,以服从君主王权的意志和封建专制社会秩序。

2、哲学基础——唯理主义

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强调理性主宰,理性是真理的标准。理性是证明人的存在、认识世界的尺度。“严格说,我只是一个思维物”。理性即良知,即本性,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普遍的、永恒的。真理是永恒必然的,因此宇宙万物有一定的常理,道德上有一定的情理,文艺上有一定的义理。3、文化历史传统:

路易十四统治的时代,崇尚古罗马的公民义务、臣民精神。外地精华云集首都。追逐贵族风习,寻求典雅规范。

以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宫廷趣味为准则的古典主义具有以下特点:

A、对理性的推崇强调。

B、对公民义务的强调。

C、艺术形式的典雅规范。

D、唯古典是从。二、布瓦洛《诗的艺术》《诗的艺术》(《论诗艺》)被称为古典主义法典。其主要观点及内容:

1、理性原则:其理论渊源:亚里斯多德称艺术创作是“心之理性的生产”,贺拉斯认为“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布瓦洛强调的理性是笛卡尔主义的理性,即人天生就有的良知,这是一种抽象的、不变的,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底的判断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理性或良知是与生俱来、天然均等的,它是普遍人性的一部分。只有抓住普遍永恒性的作品才是美的。他认为理性是艺术达到完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