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知识清单】_第1页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知识清单】_第2页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知识清单】_第3页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知识清单】_第4页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知识清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知识清单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课标导读】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让学生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形成对此变革的基础知识。2.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树立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思维导图(一)总体特征: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与瓦解。(二)具体表现:1.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商朝的内外服制——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1)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2)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西周的政治制度——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1)分封制A.基础:井田制的实施B.目的:巩固周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C.内容:①分封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旧贵族(古代帝王的后代)。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影响:①确立了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巩固了西周的统治。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黄河中下游地区。④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⑤为后来的诸侯争霸埋下隐患。E.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F.特点:等级森严(2)宗法制:用父系血缘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A.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B.内容: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他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地位最尊贵,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血缘系统称为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C.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D.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使我国后来的封建制度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3)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4)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4.春秋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瓦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瓦解。(三)先秦时期国家制度中的原始民主传统(1)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知识链接】如何评价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①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②“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是与私有制相适应的。③王位世袭制是阶级对立的产物。④王位世袭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的重大进步。【知识链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知识链接】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①王权与神权结合,如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ト进行决策。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如西周时期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在分封制下受封者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独立性。④家国同构。【知识点二秦朝的政治制度】思维导图总体特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表现——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1.背景(1)宗法分封制瓦解: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2)新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3)秦完成国家统一,结束了长期混乱局面。2.主要内容(1)皇帝制: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确立了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原则。(2)中央——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类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负责处理具体事务。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之大事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3)地方——郡县制①原因: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历史教训。②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3.文书制度(1)文书行政:在秦朝的国家治理中,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2)邮传传送系统: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知识点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时间中枢机构的变化具体内容意义西汉汉承秦制;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被大大削弱。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宋朝设中书门下省,设枢密院、三司分割相权。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权力。分割宰相,加强皇权。元朝实行中书省制。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中枢权力再度集中。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建立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绵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清朝清承明制;雍正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中枢。皇权专制达到顶峰。2.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时间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意义西汉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实行郡、县二级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郡县制能够有效地控制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东汉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和节度使权力的扩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分裂割据局面。隋唐①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②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③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唐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宋朝统治。元朝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有效地巩固元朝对全国统治。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即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明清时期地方分权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清朝清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知识链接】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②思想基础:法家思想和融合了法道等各家思想的儒家学说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③地理因素: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促成该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④现实需要: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治专制;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3)影响: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统一。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不断加强。④对外关系: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⑤文化:便利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推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消极:①政治:君权集中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③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④对外:明清实行闭关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世界发展潮流。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课标导读】1.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角度了解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2..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西方社会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取长补短。【学习聚焦】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演变。中古时期,法国形成了等级君主制;英国形成议会制度,国王借助议会进行统治。近代英国、美国、法国等国的政治制度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知识点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城邦国家政治制度权力机构产生及职能雅典民主制度=1\*GB3①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2\*GB3②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3\*GB3③官员: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4\*GB3④陪审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陪审员全体达6000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斯巴达寡头政治=1\*GB3①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GB3②国王:世袭,垄断了军事统帅权。=3\*GB3③长老会: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终身任职。=4\*GB3④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但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因而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作用。2.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时期权力机构及职能特征政体局限性罗马共和国=1\*GB3①执政官: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2\*GB3②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行动。=3\*GB3③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罗马帝国皇帝(元首):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形成君主政治。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君主独裁专制3.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局限性:是少数公民的政治,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不仅没有参政资格,还受到剥削压迫。【知识链接】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之上、直接民主。其具体表现如下:(1)从政治机构的设置来看,有公民大公、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这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特征。(2)从运作方式来看,通过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证了每一个成年男性公民都有行使城邦最高权力的机会,即轮番而治。(3)从五百人议事会负责监督行政官员、陶片放逐法等方面看,体现了权力制约的特征。(4)从设立陪审法庭、实施陶片放逐法等来看体现了法律至上的特点。2.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区别项目雅典民主政治中国君主专制政治基础城邦政体大一统帝国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君主独裁和家族世袭决策公民大会君主政治文明贡献希腊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任期制、议会制、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创造出一套独特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中的郡县制度、三省六部制度、行省制度等,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突出作用极大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促成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权力集中,对广大国土实施了强有力的管理。【知识点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1.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死后,国家陷入分裂,形成后世西欧三个主要国家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15世纪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2.特征:封君、封臣为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是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重要特征。3.代表A、法国——等级君主制(1)背景:=1\*GB3①中古西欧国家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2\*GB3②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2)形成: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3)意义: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B、英国——议会君主制(1)确立:=1\*GB3①13世纪初,英王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2\*GB3②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2)特点: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知识点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背景:17—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功,推翻了西欧封建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表现: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1)建立: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2)发展: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3)特点:①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而是作为国家的象征。②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③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选举权不断扩大。(3)影响:(1)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适应了英国国情,极大的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3)君主立宪制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2.美国联邦共和制确立——1787年宪法(1)背景:1775年,在北美的13个英国殖民地发起独立战争;次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2)内容: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3.法国议会共和制确立(1)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2)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3)1875年通过新宪法。经过数年动荡,法国确立了共和制。(三)评价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1.积极: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2.局限:如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知识链接】1.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含义:责任内阁制是政府由议会产生,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2、形成过程第一步: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设置内阁,是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国王仍掌握国家行政权)第二步:从汉诺威王朝时期的乔治一世开始,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国王丧失行政权)第三步:从1721年沃波尔开始,由议会下院多数党的领袖主持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多数党领袖任内阁首相,组织内阁成为惯例。第四步: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的监控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2.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同都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形式,两者在实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由资产阶级国家性质决定并为之服务;都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异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国家元首称谓国王总统元首产生方式世袭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国家元首地位统而不治的虚君,无实权有实权,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国家元首任期终身制任期4年,最多连任两届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总统政府行政首脑首相(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总统议会与政府之间关系①内阁需得到议会多数的支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②内阁对议会负责③议会有权倒阁④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总辞职,或提请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去留。①总统不对议会负责。②议会只有在总统违宪时,才能对总统进行弹劾。③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之后若以2/3以上再次通过则有效。④议会不能投不信任票使总统和政府辞职,而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课标导读】1.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近代史上的作用。2.从时空观念出发,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建立的人民政权所产生的深远意义。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新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知识点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中华民国的诞生(1)诞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内容: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②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1)政党政治①背景: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②经过a.1912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阁。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被刺杀。b.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而失败。③结果: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袁世凯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2)军阀混战①袁世凯称帝:大权独揽的袁世凯,很快走上帝制之路。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不久,革命党人发动了“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②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3.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1)1928年中国国民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2)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3)实质: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一党专政。【知识点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土地革命时期的探索(1)背景: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2)制度建设: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3)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2.抗战时期的探索(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2)政权建设①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3)意义: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3.解放战争时期的探索(1)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2)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3)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4.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探索(1)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2)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知识点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之分。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①初步确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②正式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2)实质: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3)核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4)作用:促使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5)曲折发展①曲折: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②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知识链接】如何评价1982年宪法1982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6)评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2)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3)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4)发展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②改革开放以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制度化轨道。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1982年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3)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5.评价(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知识链接】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1)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虽然有领导和接受领导、执政党与参政党之别,但在党际关系上是平等的。(2)充分的政治协商;广泛的政治参与;积极地互相监督。(3)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中的民主监督,既是一种非权力性的政治监督,又是一种体制内的党际监督,具有高层次、建设性、灵活性的特点。既能提供单靠共产党自身难以提供的监督,又是人民监督的深度拓展。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体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议政。(3)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依法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一定的自治权利,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程标准】以历史发展阶段为脉络,以历代变法和改革为主题,展现中华民族在政治制度上不断与时俱进、求变求新的变革精神。【课标导读】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变法的概况,让学生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这一基础知识。2.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变法成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近现代改革的特点。【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②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2)各国的变法①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②秦国的商鞅变法A内容: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B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的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②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又迅速瓦解。③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④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作用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实质:从经济发展角度,促进鲜卑族农业化;从社会发展角度,促进鲜卑族封建化。3.北宋——王安石变法(1)背景①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③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改革失败。(2)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期)①目的:富国强兵。②内容:内容具体措施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③评价a、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b、不足: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4.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2)张居正改革(明神宗时期)①内容: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②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知识点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③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④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2)时间:1898年6月至9月。(3)内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4)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5)失败原因:①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②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2.清末新政(1)背景: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2)目的: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3)开始时间:1901年初。(4)内容:①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②编练新军,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③倡导创办工商全业,须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④推行教育改革草,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5)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知识链接】清末新政的评价=1\*GB3①新政客观影响有其进步性。在“假维新”的同时也进行过一些真改革,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上多少也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一些基础。只是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毕竟还是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难免走入绝境。=2\*GB3②新政的实际作用有其背离性。从直接影响看,它没能挽救危机,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