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参考课件_第1页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参考课件_第2页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参考课件_第3页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参考课件_第4页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参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2课旧石器时期新时期时期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商(约前1600-前1046年)西周(前1046-前771年)东周春秋(前770-前476年)战国(前475-前221年)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这一阶段的历史大体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年代(前722-前481年)相当,历史上叫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历史称战国时期。“战国”一词本指当时参与战争的强国,自汉刘向编《战国策》后,才一词作为时代名称。春秋战国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的时代特点: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战国的时代特点:兼并。主要的大国包括: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1.列国纷争礼崩乐坏

繻葛之战(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刘向《战国策(书录)》礼崩乐坏

三家分晋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与西周统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国家分裂,列国纷争,政治动荡;权力下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据鲁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前479年,诸侯朝齐晋者达33次,而朝周者仅3次;列国间军事行动凡483次。

——《中国历史十五讲》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如果说春秋时期,诸子争鸣和诸侯争霸,还带有礼乐文化的封建气质,那么到了战国时期,周道不行,礼乐文化让位于耕战,使得百家争鸣也带有明显的兼并作风。—刘刚、李冬君《文化的江山04》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周人在克商之前,即自认是夏的继承者,表明周代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周朝诸侯也以诸夏作为封建诸国的代称,来区别周人以外的蛮夷戎狄。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2.华夏认同感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2.华夏认同感(1)“华夏”内涵:政治与文化的正统地位。华夏与蛮夷的分别,主要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周王室先通过婚姻,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拓展华夏意识。从春秋到战国,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国家也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2.华夏认同感(1)“华夏”内涵:政治与文化的正统地位。(2)得到拓展的原因:西周分封制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交往、战争的推动;华夏文化的先进性。想一想,说一说: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汉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之间的双向学习。深化理解: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的拓展产生的影响(1)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2)促进了当时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加速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的进程。二、变法运动1.背景:(1)列国纷争,各诸侯国希望通过富国强兵赢得政治优势;(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生产力: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逐渐取代“石器锄耕”;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经营模式:产生小农经济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知识拓展:小农经济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模式。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②封闭性:市场交换少,缺乏交流;③保守性: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④落后性: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生产资料有限,很难扩大再生产;⑤脆弱性:小农很容易破产。二、变法运动1.背景:(1)列国纷争,各诸侯国希望通过富国强兵赢得政治优势;(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生产力: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逐渐取代“石器锄耕”;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经营模式:产生小农经济;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华阳国志·蜀志》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农业中的水利工程...二、变法运动1.背景:(1)列国纷争,各诸侯国希望通过富国强兵赢得政治优势;(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生产力: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逐渐取代“石器锄耕”;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经营模式:产生小农经济;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手工业商业:手工业分工更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春秋战国的丝织品实物则已有较多发现,安徽舒城凤凰嘴春秋中期墓中发现残绢,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许多战国墓中发现多种丝织品……北方出产的良种犬马,南方出产的鸟羽、象牙、皮革、丹砂和铜,东方出产的紫贝、鱼盐,西方出产的旄牛制品和特种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见到。——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列国纷争中的手工业和商业铁器普及后,粮食产量翻了一番,“若西周的亩产为每亩1石,则战国亩产(以每亩2石计)增加了100%”,人口也迅速地爆炸式增长,荒野都被开辟,各国的疆界这时也开始连接,国土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一个统一的国家也就呼之欲出。——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铁的力量二、变法运动1.背景:(1)列国纷争,各诸侯国希望通过富国强兵赢得政治优势;(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二、变法运动1.背景:(1)列国纷争,各诸侯国希望通过富国强兵赢得政治优势;(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3)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百家争鸣时代的推动。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果说春秋时期,诸子争鸣和诸侯争霸,还带有礼乐文化的封建气质,那么到了战国时期,周道不行,礼乐文化让位于耕战,使得百家争鸣也带有明显的兼并作风。—刘刚、李冬君《文化的江山04》如果说“争霸”是春秋时代的主题,那么“变法”就是战国时代的主旋律。——《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乱世中的活力二、变法运动1.背景:邹忌改革李悝变法申不害变法商鞅变法吴起变法(1)列国纷争,各诸侯国希望通过富国强兵赢得政治优势;(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3)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百家争鸣时代的推动。123政治经济军事普遍推行县制;什伍连坐商鞅,约前390—前338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建立个体小家庭;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小农经济,增强了国力;——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了军事实力,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特权商鞅变法二、变法运动1.背景:(1)列国纷争,各诸侯国希望通过富国强兵赢得政治优势;(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3)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百家争鸣时代的推动。2.变法的性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改革3.变法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政治上:初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了小农经济三、百家争鸣1.内涵:“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百家”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指“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历史的规律说明,大思想家和大艺术家往往都诞生于乱世,乱世往往打开了新的思维空间。连中国人自己都说,“乱世出英雄”。——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三、百家争鸣1.内涵:“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百家”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指“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如果确实存在世界历史的轴心...这个世界历史的轴心位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它存在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发生的精神进程之中。那里有最深刻的历史转折。我们今天所了解的人从那时产生。这段时间简称为轴心时代。”——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轴心时代三、百家争鸣1.内涵:2.内容:(1)孔子儒学创始人思想核心:“仁”、“礼”政治思想:以德治民教育思想: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仁”:主张“仁者爱人”,以仁爱之心调解人际关系;“礼”: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三、百家争鸣1.内涵:2.内容:(2)老子道家创始人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朴素唯物主义:“道”是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辩证法:事物存在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三、百家争鸣(3)孟子“亚圣”人性论:人性本善政治思想: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三、百家争鸣(3)孟子“亚圣”人性论:人性本善政治思想: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三、百家争鸣(3)孟子“亚圣”人性论:人性本善政治思想: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三、百家争鸣(4)荀子儒家“异端”人性论:人性本恶政治思想:选贤举能;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君舟民水,平政爱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

※“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治之经,礼与刑。”三、百家争鸣(5)其他庄子:崇尚逍遥自由的人生观邹衍:阴阳五行,“相生相胜”◎“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七略》三、百家争鸣(5)其他庄子:崇尚逍遥自由的人生观邹衍:阴阳五行,“相生相胜”三、百家争鸣(5)其他庄子:崇尚逍遥自由的人生观邹衍:阴阳五行,“相生相胜”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