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重点高中2025届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吉安市重点高中2025届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吉安市重点高中2025届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吉安市重点高中2025届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吉安市重点高中2025届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吉安市重点高中2025届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16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打破了民国建立以来庆祝活动的纪录。正如某报道所称:“共和重昭,阴霾肃清,人民皆以诚意祝祷……盛况,迥非往年所可比。”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新文化运动已席卷全国 B.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增强C.临时政府统治基础稳固 D.复辟帝制行为有违潮流2.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知识界A.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C.实现国家救亡与民族复兴的愿望迫切D.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3.谢国桢曾给“野史笔记”下过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也可以说是稗乘杂家”。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的历史笔记于中唐出现,至两宋时期繁荣昌盛,蔚为大观。唐宋“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繁荣B.政治环境相对宽松C.印刷术的发明D.科举制的推行发展4.汉武帝初,中央政府特别发行了一种区別于地方的银锡合铸的大额货币,称为“白金币”,形状为圆形龙币,方形马币,椭形龟币,分別等值于在市面上流通的三千、五百、三百铜钱,面值远远高于当时普遍流通的银、铜的自然比价。朝廷这种做法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C.使中央垄断了铸币权 D.保障了商品市场稳定5.有学者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基础”。下列各项能够作为其论断依据的是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C.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D.德国推行世界政策争霸全球6.社会的相对稳定、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升、新式海军的建成等,给晚清当政者及相当一批人造成“中兴”之感。中国近代的这一场“中兴”A.实践了“实业救国”的思想B.得益于清政府的政治改革C.避免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D.发展中酝酿着更大的危机7.1920年,奥格涅省的农民给苏维埃政权机关提交的请愿书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沉重负担……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这位农民意在表达A.对国家艰难处境的感慨与同情 B.对余粮收集制实施的不满C.斯大林体制严重损害了自身利益 D.对新经济政策的拥护8.罗斯福智囊团的骨干之一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说,“为什么凯恩斯理论和富兰克林政策之间在学者们看起来是一种因果关系,这是因为:罗斯福生活于一种不仅是凯恩斯也是考虑同样问题的许多人创造出来的知识气候之中”。这说明A.国家干预经济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B.罗斯福新政践行了凯恩斯主义C.英美的经济学理论始终保持同步 D.凯恩斯改变了美国的经济政策9.民歌《骂蒋匪》“一骂蒋中正,全国下通令,进攻鄂豫皖,围剿我红军。二骂蒋匪军,勾结土豪和乡绅,血腥残杀我红军,手段真残忍……”该民歌反映了A.国民大革命面临失败危机 B.革命根据地受到严重冲击C.红军主力转战于江南各省 D.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背景10.新闻图片和文字说明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请为下列一组新闻图片选择一个最贴切的主题A.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区域化 B.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C.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制度化 D.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11.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开元二十二年间,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有十八人,占这一时期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终唐一代再没有发生变化。这反映了,唐朝A.宰相权力不断加强B.社会阶层日益固化C.士族势力逐渐削弱D.官僚体制渐趋成熟12.美国学者弗格森认为“希腊城邦是一个有着独特内在构造的单细胞有机体,除非进行再分割,否则无法发展,它们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同类。但这些细胞,无论新旧,都无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这是因为古希腊A.以小为美的城邦自治情结浓厚 B.裂变式殖民扩张加剧母邦矛盾C.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其国家结构 D.泛希腊主义文化认同感很微弱13.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A.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B.推动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C.加速了东北亚冷战格局的形成 D.标志着朝鲜半岛政治分裂的开始14.19世纪以来,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强国,这主要得益于:①独立后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②自由的传统③丰富的自然资源④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5.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武帝时期“巫蛊之祸”事件经过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A.外戚江充制桐人陷害太子 B.太子谋反兵败身亡C.儒家学说神秘化色彩浓厚 D.太子罹受巫蛊之冤16.下面法国《时事画报》刊登的漫画反映了近代史上哪一现象?A.五口通商 B.租界设立 C.瓜分狂潮 D.门户开放17.下表是1981年——1984年的美国、欧共体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由此可知()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美国3.1%2.6%3.5%6.5%欧共体-0.3%2.1%3.1%3.1%中国5.2%9.1%10.9%15.2%A.市场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B.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推动经济增长C.欧洲一体化制约了其经济增长的速度D.新经济推动美国经济走出“滞胀”危机18.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A.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 B.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C.平民可直选法国总统 D.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共和制19.16-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有助于进步史观的形成和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的发展。由此可知,科学革命()A.有利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B.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C.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D.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0.阅读下列《欧洲移民表》,对此比较好的解释是目的地时间范围人数美国1821—1932年3420万俄国亚洲地区1800—1939年1200万阿根廷1856—1932年640万加拿大1821—1932年520万A.移民可能利用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C.大量移民前往美洲主要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D.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21.下边漫画反映了中日围绕某一问题相争的状况,这一问题主要是指A.地位问题 B.朝鲜地位问题 C.义和团反帝问题 D.钓鱼岛主权问题22.围绕一战责任问题,德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20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其责。到60年代,德国史学家费舍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就做出,一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承担完全的历史责任。上述争议A.均未准确揭示一战的根源 B.使德国战争责任愈加明确C.说明史学研究结论取决于时代需求 D.说明综合多种观点可还原历史事实23.鸦片战争后不久,资本主义各国就开始在中国设立银行。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东方银行。1889年德国设立德华银行,1893年日本设立横滨正金银行。这些银行的设立意在A.加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操纵中国的财政金融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转嫁本国的经济危机24.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A.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B.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C.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D.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25.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及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A.《黄帝内经》 B.《神农木草经》后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26.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27.2013年10月1日,美国联邦政府因为2013财年结束、2014财年预算没有被国会通过而被迫关门,约80万左右的政府工作人员“被罢工”。这种现象主要表明美国A.立法权高于行政权 B.发生了严重的财政危机C.联邦主权遭到削弱 D.分权制衡原则有利有弊28.某同学制作抗战前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的网页,设置了“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个栏目。如果要补充一个同类栏目,最恰当的是A.平型关大捷B.百团大战C.淞沪会战D.滇缅战役29.1896—1898年,严复在翻译英国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时,提出了“天行人治,同归天演”的调和表述。这表明严复A.误译了赫胥黎的著作 B.重新诠释了进化论C.主张人性本善的伦理 D.强调回归传统文化30.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A.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B.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C.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D.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山西一地在明代276年间曾37次出现灾疫,且多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之后,尤以万历、崇祯两朝为甚。疫灾常常与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尤与饥荒并发的频率最高。战祸一起,疮痰满目,疫疠丛生。面对频发的灾疫,朝廷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也常发帑赈济直接救济灾民,减缓灾情。在疫病流行时期,军营将士会食用特定草药预防疫病,并将染病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以免扩大传染。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医送药的救疗手段,扩大救疗面。明朝时对疫病发生虽已有较为科学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以天命解释灾难和疫病发生的情况,认为天意不可违,因而一些地方官也常采用斋戒祈祷的方法驱避疫气。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不避疫气,不辞劳苦,施医送药。深受儒家爱民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救助于民。——摘编自张丽芬《明代山西疫灾特点及救疗措施述略》材料二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西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撇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烹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屬牢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一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417世纪中英两国面对疫情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相关时代背景,说明中英疫情防控的影响。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买及买(卖)殴(也),各婴(悬挂)其贾(价)。”——《金布律》“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帝乃诏丞相绾法度量诰承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公文书皇帝尽并兼天下”——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材料二随着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与此同时,在江南地区,朱泾、朱家角、罗店、南浔、菱湖、濮院、乌青、双林、盛泽等成为著名的棉花、生丝及丝绵纺织品集散地。各区域性商人集团的大量出现,各类富商大贾生活条件、生活观念的改变,也冲击着传统的社会观念。——摘编自张敏英《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研究》材料三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代在工商业的管理中采取的措施,请辩证地分析这些措施对工商业发展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思想、文化角度指出明清之际“社会观念”变化的具体反映。(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个问题可供选择讨论: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请从理论创新的角度,分析总结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探索。②“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试以平遥古城为例,写出全国第一家票号的名称及其历史价值;简述平遥古城建筑布局体现的文化内涵。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没有相当程度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无法支撑大规模的都市的,粮食、交通、安全都会是问题。据考,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京师长安有60多万人,东都洛阳有30多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宋朝的城市,在盛唐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北宋汴京的人口达到140万,南宋临安的人口更是达到25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宋朝以后,中国城市规模大幅下降,最大的城市人口竟不及百万。古代中国的总体城市化水平也很高。早在战国时期,城市化率就达到了惊人的15%的水平。唐朝天宝年间,城市总人口达到1100万人,全国总人口约为5300万,城市化率达到20.8%。宋朝的城市化率,则达到了22%的水平。明清以后,城市化的势头减缓,城市化率反而下降了。——摘编自徐建国《城市繁荣离不开城乡人口对流》材料二如图为“1850—2050年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化的整体趋势及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中两国城市化的异同。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由材料信息“1916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共和重昭,阴霾肃清”可知,各界民众因为共和制度失而复得而倍感珍惜,这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不得人心,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中的席卷全国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B选项排除;临时政府的统治基础十分薄弱,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2、C【解析】

根据材料“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并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知识界出现了实现国家救亡与民族复兴的愿望迫切,救亡的意识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在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D项,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的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体现,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3、D【解析】

“野史”是“笔记”,写作者的目的并非出版发表,给其他人看,它与世俗文学的兴起,缘于市民读者群体的扩大不同,因此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无关,A项排除;专制统治整体呈加强趋势,政治环境宽松缺乏史实依据,B项排除;由于“野史笔记”不出版,与印刷术发明关系也不大,C项排除;材料明确表示,“野史”的作者是文人学士与贫士寒儒,这些人哪里来的呢?科举促进了全民向学风气的形成,但科举考试即使考了,也不一定能够做官,落选者及中举没能做官者的一部分,便成为材料中的文人学士、贫士寒儒,这个阶层在科举制之前虽不能说不存在,但其队伍肯定与唐宋时是没法比的,所以,D项正确。4、A【解析】

材料中银锡合铸“白金币”的面值远远高于当时普遍流通的银、铜的自然比价,这是通过变相的通货膨胀掠夺财富,但有利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通过货币手段实现对地方的控制,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是否只有中央才能铸造货币,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的做法不利于商品市场稳定,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5、A【解析】

据材料“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完成国家统一,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这为其在一战和二战的失败埋下伏笔,故A正确;B选项是德国统一的后果作用,故B排除;“铁血政策”是统一的具体政策,故C排除;推行世界政策争霸全球,也是由军国主义导致的,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基础”,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6、D【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大机器生产”“新式海军”等,可以判断出这一场“中兴”是指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是“中体西用”并未解决根本问题,西方列强侵华的脚步没有停止,并在之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表明“中兴”在发展中酝酿着危机,故答案为D项。洋务运动实践的是“中体西用”思想,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想开始盛行,排除A项;洋务运动主要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等领域,并未进行政治改革,排除B项;洋务运动并未避免中国被瓜分的命运,使中国避免被瓜分命运的是中国人民的反抗,排除C项。【点睛】洋务运动旧称“同光中兴”。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反而掩盖了深刻的危机。7、B【解析】

1920年,农民给苏维埃政权机关提交的请愿书中,提出“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再也无力负担牺牲和困苦,体现了农民对对余粮收集制实施的不满,B项正确;材料表达的不是对国家艰难处境的同情,A项错误;1920年斯大林体制远没有建立,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对新经济政策的拥护,D项错误。8、A【解析】

材料体现凯恩斯理论与罗斯福政策存在相似,是因为两人和其他更多人都对当时的时代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得出了相似的认识。依据所学可知,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二者有相似之处,罗斯福新政践行了凯恩斯主义与材料主旨不符,B错误;材料无法证明英美经济学始终同步,C错误;美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是经济危机导致的,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并不是凯恩斯主义的影响,D错误。故选A。9、B【解析】

根据材料中“红军”的称谓,可知这是1927年到1937年的国共对峙时期,此时国民党正在围剿红军,材料表现的就是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同时国民党勾结土豪和乡绅残害红军,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根据地受到国民党的严重冲击,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是国民大革命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红军主力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是解放战争时期,D项错误。故选B。10、C【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是贸易体系,这些组织的建立都有利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故C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也是国际性的贸易组织,都不是区域集团,故A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以及后来的世贸组织都有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但世界经济一体化至今未实现,故B错误;材料中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并不能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多级化,故D错误。11、C【解析】

根据材料“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士族的势力,C选项符合题意。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A选项排除。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选项排除。材料与官僚体制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巩固封建统治。12、A【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希腊各城邦独立自治的情结非常浓厚,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使得希腊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故选A;裂变式殖民可以将母邦统治阶级所不喜欢的“难领导”的顽固分子分离出去,消除母邦内的扰乱因素,而不是加剧矛盾,排除B;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希腊城邦国家结构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C;希腊城邦间的文化认同感并不微弱,特别是在面对强敌波斯时,排除D。13、C【解析】

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故C正确;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故A错误;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故B错误;在朝鲜战争爆发前朝鲜半岛就已经分裂,故D错误。14、D【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以来,美国得益于独立后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和自由传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强国。①②③④说法都正确,故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15、D【解析】

依据材料中“充因此为奸”、“充遂谋太子”、“江充为奸”等信息可知,这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太子罹受巫蛊之冤,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都只符合部分记述,并不全面,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儒家学说的特征,C选项错误。16、C【解析】

图片中文字“中国之险象”及图中寓意可知,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形势,C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到五口通商、租界的设立、门户开放等信息,故A、B、D与材料无关。17、A【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在此时期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增长,美国和欧共体的年平均增长率也基本呈增长趋势。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和欧共体在80年代后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而中国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的作用。综上所述,这表明市场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1984年以后,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此时欧共体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也基本呈增长趋势,不能说明欧洲一体化制约了其经济增长的速度;D选项错误,“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8、D【解析】

法国大革命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派和君主派进行了多次较量。法国政体发生多次变化。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在制定宪法是强调防止旧势力复辟。这样做有利于保卫共和制度,故D正确;法国的保守势力并不是因为宪法的制度而消失,排除A;这一修正条文明显不能摒弃封建的等级制度,排除B;法国总统是由参政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排除C。故选D。19、A【解析】

依据材料“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有助于进步史观的形成和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出科学革命有利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自然科学诞生在文艺复兴时期,因此是文艺复兴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而不是自然科学推动文艺复兴兴起,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排除C;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84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20、D【解析】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是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故选D;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促使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但不是最佳项,A错误;世界性经济危机指1929-1933年,过于片面,B错误;大量移民前往美洲主要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符合史实,但不是最佳项,排除C。21、B【解析】

依据图片中日相争并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要求清政府放弃藩国朝鲜,但清政府不同意,于是引发了中日关于朝鲜地位的争论。B正确;本是中国领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A错误;1900年义和团运动已经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C错误;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已经将钓鱼岛割让给日本,D错误。故选B。22、A【解析】

通过材料叙述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德国史学家对一战责任划分有着不同的结论,但是并没有分析出一战爆发的根源,A正确;B夸大了德国的战争责任,排除;时代的发展影响了史学研究的结论,但取决于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材料信息并没有还原一战爆发的真相,排除D。23、B【解析】

“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设立银行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手段,其本质意图在于操纵中国的财政金融,故选B,排除A;C不是本质意图,排除;D不是资本主义各国在中国设立银行的原因,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资本主义各国就开始在中国设立银行”,联系资本输出的概念分析解答。24、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钱币使用方便,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商业交换比较发达。而东汉时期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改用布帛作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体现了东汉时期市场的衰退,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发展较快,影响了市场交换,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币流通而不是中外贸易,故A项错误;通读材料可知,没有涉及到滥发钱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金属货币使用频繁,没有涉及赋税征收,故D项错误。25、C【解析】

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时间属于历史上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于210年写成的医书,符合题意,故选C;《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不符合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的信息,排除A;《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成书于两汉之际,《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著作,BD时间不符,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医学成就分析解答。26、A【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27、D【解析】

美国联邦政府关门实质上体现了国会和总统的相互制约,可见分权制衡在防止专制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D正确;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立法权高于行政权’的说法错误,A错误;材料中政府工作人员‘被罢工’是因为国会未通过政府的预算,而不是遭遇了财政危机,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而不是联邦制,C错误。故选D。28、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有力抵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排除,本身属于太原会战里面的内容;BD两项不符合“抗战初期,国民党”。进一步可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淞沪会战29、B【解析】

严复在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时提出“天行人治,同归天演”,即将进化论规律应用到人类社会,意在唤醒国人,表明严复重新诠释了进化论,故B正确;A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CD材料未体现,排除。30、D【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可知孙中山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体现的是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D选项符合题意。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的说法明显错误,A选项排除。国民大革命中,国民党处于领导地位,B选项排除。1924年1月后,国民党一大召开后,国共合作实现,二者最低奋斗目标是一致的,C选项排除。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相同点:都对疫病重灾区减免税收;都采取了防止疫病扩散的举措;政府都发挥主导作用;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同点:参与者—中国是有识之士与民众积极参与;西方是教会势力参与其中。救助手段—中国通过发放钱粮,施医送药等手段,直接救济灾民;西方是向民众普及医学卫生知识,关注公共健康。防扩散的手段—中国采取隔离手段防止传染;西方制定法规,新建医院,强化城市清洁力度,防止扩散。(2)中国:明末社会矛盾尖锐、战乱频繁、自然灾害频发,政府防控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体现儒学济世爱民的思想,扩大儒学的影响。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政府防控措施提高公民的卫生意识;推动近代医疗体系的建立;扩大世俗政权的影响。【解析】

(1)相同点:依据材料“面对频发的灾疫,朝廷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来看,两国都对疫病重灾区减免税收;依据材料“将染病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以免扩大传染”“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烹蒸、曝晒消毒”来看,两国都采取了防止疫情扩散的措施;依据材料“一些地方官也常采用斋戒祈祷的方法驱避疫气”“教皇亲自设计弥撇驱逐瘟疫”来看,科学防控的同时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依据两国的处理措施来看,政府都发挥主导作用。不同点:依据材料“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来看,中国是有识之士与民众积极参与,西方是教会势力参与其中;依据材料“发帑赈济直接救济灾民,减缓灾情”“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来看,中国通过发放钱粮,施医送药等手段,直接救济灾民,而西方是向民众普及医学卫生知识,关注公共健康;依据材料“将染病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来看,中国采取隔离手段防止传染;西方制定法规,新建医院,强化城市清洁力度,防止扩散。(2)中国:依据材料“疫灾常常与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尤与饥荒并发的频率最高”并结合明朝的状况可知,明末社会矛盾尖锐、战乱频繁、自然灾害频发,政府防控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依据材料“深受儒家爱民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来看,儒家知识分子救济灾民,体现儒学济世爱民的思想,扩大儒学的影响。英国:依据材料“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来看,政府防控措施提高公民的卫生意识;依据材料“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来看,推动近代医疗体系的建立,扩大世俗政权的影响。32、(1)措施: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影响:积极: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也为经济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条件;消极: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非常严格,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2)表现: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城市和城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具体反映:思想“工商皆本”思想产生;文化:明清小说繁盛。(3)①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92年邓小平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②:日升昌票号;历史价值: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中国票号的博物馆;文化内涵:传统礼制,“神人共治”;“三教合一”等。【解析】

(1)根据材料一“有买及买(卖)殴(也),各婴其贾(价)”“法度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将措施归纳为:商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