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共271题)_第1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共271题)_第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共271题)_第3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共271题)_第4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共271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共9套)(共271题)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题,每题1.0分,共13分。)1、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A、抛弃B、既克服又保留C、纯粹的否定D、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恩格斯)。选项A、C只是“弃”,没有“扬”;选项D只是好坏的结合而没有“弃”。所以选项B正确。2、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了A、规律的客观性B、规律的平等性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D、规律的能动作用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因而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荀子的这句话是说,天道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而运动变化的,它不以人世间统治者的好坏而发生改变——存在或消亡。这是一种朴素唯物论观点,具有辩证法思想,充分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所以正确答案是A选项。3、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日白马非马。”“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以个性为基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只有个性而无共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白马”与“马”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所以选项D正确。4、伽利略一次比萨斜塔实验就推翻了统治思想界达2000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说法。这主要是因为实践具有A、直接现实性B、普遍性C、能动目的性D、社会历史性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品质决定了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普遍性既是实践的特点,也是理论的特点。直接现实性则是实践所独有的,也是实践高于理论的优点,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正确答案是A选项。选项C、D虽然也是实践的特点,但与题意无关。5、“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对上述现象原因的最合理的解释是A、人的感觉能够得到抽象理论的指导B、人的感官在生理上优于动物感官C、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的D、人的感官具有和动物不同的认识对象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人的肉体感官所具有的直接感受力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某些动物而表现出局限性,但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人的感性认识能够获得关于世界各种现象的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6、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上层建筑的科学含义。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前者被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后者被称为政治上层建筑。选项A、C属于经济基础范畴,B选项属于生产力范畴,只有D选项符合题意,故为正确答案。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循了这一规律的要求,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故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A、B、D选项都混淆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正确关系。8、“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该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恩格斯的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思想变革是政治变革的先导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D、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革才是真正的革命的思想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革和发展方向。选项B、C、D与题意无关。正确答案是A选项。9、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由于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所以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因素。故B选项为正确答案。10、产业资本连续循环是A、购买过程与销售过程的统一B、生产过程和购买过程的统一C、售卖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D、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对产业资本循环的理解。产业资本循环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阶段。其中第一和第三个阶段是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是生产过程。产业资本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正确答案为D选项。11、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A、c+vB、c+v+mC、v+mD、c+m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劳动力商品的特点,特别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v),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m)。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选项A、B、D中所列的c是指生产资料的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不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而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故A、B、D选项错误。12、金融资本是由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C、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D、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金融资本的形成。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故C选项是正确答案。13、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属于记忆和理解相结合的试题,难度适中。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有两种: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其中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因此,B选项为正确答案。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8题,每题1.0分,共18分。)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A、B、D选项正确,C选项是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15、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科学中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科学中的物质形态、物质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因而它与具体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所以选项C、D正确。1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理由是,对立统一规律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其理由就是选项的四个方面,所以选项A、B、C、D均正确。17、判断自然界的“物”,不过是个开头。像台球那种东西,有些性质与它是不是台球没有关系,那是几块石头,几缕轻烟也有的性质,它们本身是一些共同的属性,而不是什么属性的特别表现。这些属性是:持续、大小和位置……显然,它们对于理解宇宙的结构是基本的。实际上,从某种意义说,它们就表现为一种结构,自然的一切复杂的形态都嵌在那个结构中。以上这段话表明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时间和空间的含义。题中提到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是持续、大小和位置,持续意味着物质运动的时间,大小和位置意味着空间,自然的一切复杂的形态都嵌在那个结构中,说明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本题并未涉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因此,C选项不正确。本题正确选项为A、B、D。18、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个论断表明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联系与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内部联系。两者是对立的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科学的任务就在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因此,正确答案为A、C选项。B选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D选项否认了二者的联系,故排除。19、一个由工程师、物理学家和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进行为期三年半的观察研究,发现猫是如何将碟子中的牛奶饮到嘴里,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又能保持不弄湿自己的下巴。研究发现,猫喝奶的动作简直是在进行“两种物理作用力的完美平衡”的流体力学表演。猫的舌尖刚刷到牛奶的表面就迅速收回,这样猫的舌头和牛奶表面形成一个“牛奶圆柱”,重力将牛奶重新吸回碗里,而惯性将牛奶继续推向原来运动的方向,直到在重力的干预下回落,这个“牛奶圆柱”是在重力与惯性之间达到平衡而形成的。而猫本能地知道如何保持这两种力的平衡,以测算吮吸一次的时间,确保喝到牛奶,家猫每秒钟吮吸四次奶,每次大约能喝到0.1毫升的牛奶,大型猫会自然放慢吮吸速度,以保持重力和惯性之间的平衡。这一研究过程表明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和演绎的含义和方法论。归纳和演绎两种辩证思维方法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提供了理论依据,归纳虽然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性,但是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这就必须靠演绎来补充和修正,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因此A、B、D选项是正确答案。而演绎是以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为基础的,并非归纳,因此C选项是错误的。20、“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每一步发展不过是对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思维方法。逻辑(即思维)是对历史(客观现实)的再现,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再现。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由此,A、B、C选项正确。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包含着差异和对立。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加工改造,抛弃历史细节、抓住主流,抛弃偶然性、抓住必然性,抛弃偏差、抓住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能更深刻地反映历史。因此,D选项也正确。21、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的实现条件。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有: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故A、B、C、D选项均为正确答案。22、下列关于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又能以自觉的活动打破客体限制,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双方同时得到改造和完善。A、B、C选项正确。D选项虽然看到了这两方面的关系,但忽视了其前提应该是客体对主体的限定。23、在自然哲学观上,量子论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动,甚至改变了整个物理世界的基本思想。现代文明的繁盛是理性的胜利,而量子论无疑是理性的最高成就之一,并得到广泛应用,从电脑到激光,从核能到生物技术,几乎没有哪个领域不依赖于量子论。而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是物理学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在近代经典物理学大厦即将倾倒之际,它又使得物理学在熊熊烈焰中得到洗礼和重生。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我们会看到科学如何在荆棘和沼泽中艰难地走来,却更加坚定了对胜利的信念”。以上事实说明了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绝对性的含义。本题中所表达的量子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物质世界的开拓作用说明真理是与客观事物及规律相符合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题干中“我们会看到科学如何在荆棘和沼泽中艰难地走来,却更加坚定了对胜利的信念”,说明量子理论探索世界的道路永无止境,反映出世界从本质上是可知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真理虽然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但不代表真理是永恒绝对的正确。真理应当不断向前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因此,C选项错误。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因此,D选项错误。正确答案为A、B选项。24、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因此,正确答案为B、D选项。25、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具体体现在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选项A、B、C都是这一问题所包括的具体内容,选项D是选项C的另一种表述。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选项。26、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有相互交换商品的必要,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生产者要取得别人的产品只能通过交换。故正确答案是B、C选项。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故A、D选项与题干无关。27、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括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资本循环的特点。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即购买、生产、售卖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因此,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也是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的统一。C选项是错误的,生息资本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故正确答案为A、B、D选项。28、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正确答案是A、C选项。29、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的来源主要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其来源主要有: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垄断资本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够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国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策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因此,A、B、C、D选项都是正确答案。3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在继续发挥市场机制主导性作用的同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共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这一时期,国家承担起的一些重要职能,包括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节机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在继续发挥市场机制主导性作用的同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国家承担起了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市场秩序等重要职能。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因此,A、B、C、D选项均正确。3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属理解性试题,难度较大。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是因为: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正确答案为A、B、C、D选项。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题,每题1.0分,共14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个庞大、复杂的有机整体。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的部分是A、科学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科学社会主义直接体现了无产阶级利益和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目的、理论归宿和主要标志,故不选。选项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去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命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故不选。选项D,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不包含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故不选。2、黑格尔认为:“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是在空间中展示自己的多样性。”这一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从黑格尔的名言中,首先抓住关键词“观念的外化”,即可判断它是唯心主义,而非唯物主义的观点,其后又根据关键词“不能发展”,即可判断它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辩证法的观点。综上,题干中的言论属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观点。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B,通过关键词“观念的外化”可以判定该观点不属于唯物主义,故选项A、B错误。选项C,通过关键词“观念的外化”可以判定该观点属于唯心主义,但观念分两种,一种是“我的观念”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另一种是“绝对观念”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因此,选项C不是最佳答案。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题干中慧能的意思是,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人的心在动。关键词“心”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物质的本原和运动的主体。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这是唯物主义观点,而本题题干中慧能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故不选。选项C,慧能的基本观点是精神是运动的主体,精神运动是运动的唯一形式,而不存在“物质运动”的观点,或者说认为“物质在运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因此,C项不符合慧能的观点,故不选。4、云南省地处我国边陲,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该省经过分析认为,虽然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但也有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居民文化素质较低的三大劣势。根据这种状况,该省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即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云南省制定的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D、事物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题干中云南省正确地分析了本省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反映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C、D,表述正确,但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故不选。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区分新、旧事物是理解辩证法的关键,这两者的区别在于A、出现时间的先后B、形式的新旧C、力量大小的对比D、同客观规律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符合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日趋灭亡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只能说“新事物往往产生于旧事物之后”,但这不是绝对的,不能把产生时间的先后作为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故不选。选项B,一般情况下,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一致的,但也有相对脱离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旧事物为了证明自己的“新”而采取新的形式,所以,不能以形式的新旧作为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故不选。选项C,新事物在开始时都是比较弱小的,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而与其对立的旧事物则还保持着较为强大的力量,处于支配的地位。所以,不能以力量的大小来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故不选。6、西方有一句名言:“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这告诉我们A、人生就是在失败和成功中反复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要成功必须经历失败D、事物发展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题干强调伟大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总能再度升起,正说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说法错误,“反复”这个词使用不当。事物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是反复,其实质是一种螺旋上升,故不选。选项C,说法过于绝对。虽然成功和失败确实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必须”两个字夸大了失败的必要性,因为对于某些人的某些阶段来说,直接取得成功是有可能的,故不选。选项D,说法错误,它只看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反复性,而没有看到前进性和上升性,故不选。7、恩格斯说:“实际上,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对一切理论思维尽可以表示那么多的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这说明A、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B、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C、正确的理论思维能使人们增强驾驭规律的能力D、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题干中说“可是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表明理论思维是十分重要的,能够洞察事物之间的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正确的理论思维能使人们增强驾驭规律的能力,错误的理论思维会走向真理的反面。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理论思维,并没有涉及规律的含义,故不选。选项B,人们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所以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故B项说法错误。选项D,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理论思维,并没有涉及规律的客观性,故不选。8、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将会逐步认识和掌握全部物质世界。唯心论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的,精神主宰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B、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C、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D、前者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后者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我们称之为反映论;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我们称之为先验论。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唯物主义者必定是可知论者,绝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他们都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因此不能说唯心主义认识论就是不可知论,选项A说法错误,故不选。选项B,只要是反映论,无论是直观反映论还是能动反映论,都是唯物主义学派的认识论,因为唯心主义认识论属于“先验论”,因此选项B说法错误,不能说唯心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故不选。选项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先天就有。选项D说法正确,并且也是二者的区别,但与选项C的说法相比,它并不是根本区别,而是根本区别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故按照单项选择题选最佳的原则,选项D不选。9、列宁所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句话表明A、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B、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C、真理是无条件的、无限的D、真理是不能把握和认识的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或者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对真理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列宁的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表述正确,但本题侧重于考查对真理相对性的理解,并没有涉及真理绝对性的内容,因此与题意不符,不是最佳答案。选项C,表述错误,真理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脱离了条件来谈真理将失去意义,故不选。选项D,表述错误,该说法是不可知论的观点,故不选。10、马克思认为“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方式主要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统一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因此,选项A正确。选项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社会形态,故不选。选项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故不选。选项D,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力是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故不选。11、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条件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B、人们头脑中的观念C、科学文化的水平D、人们的生活水平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能够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必定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质的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切具体问题,因此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根本条件。因此,选项A正确。选项B,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不能成为制约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或条件,故不选。选项C,科学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不能成为制约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或条件,故不选。选项D,人们的生活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确实可以制约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但不是根本条件,因为“人们的生活”这个因素是内在地包含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个因素里的。因此,与A项相比,D项的内容较为片面,故不选。12、在商品经济时代,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A、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B、有不同的使用价值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无法进行比较。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都包含价值。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效用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例如一杯水对于有的人来说没有效用,但对于一个口渴的人来说就非常有效用,因此,效用不能成为交换的原因,故不选。选项B,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具有可比性,一只羊到底能换几台电脑呢?如果只是从它的使用价值来看,难以确定这个比例,故不选。选项C,两种不同的商品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这个说法本身没有问题,不过这不是它们能够交换的原因。因为具体劳动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决定商品能够交换的是它的价值,正因为不同的商品具有同样性质的价值,所以它们才能交换。故不选。13、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这是因为工资A、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B、是劳动力的价值C、是劳动力的价格D、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它表现为劳动的价值和价格,也就是说“表现”和“本质”不一样,使得看上去好像没有剥削一样。正是因为这样,才说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被称之为劳动力价值,它在量上与工资等值。A选项关于工资的描述没有问题,但本题并不只是问工资是什么,而是问工资为什么掩盖了剥削,A选项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此不选。选项B、C,工资的本质就是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但本题并不是问工资是什么,而是问工资为什么可以掩盖剥削,因此不选。1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这表明A、资本主义能够自己发展到社会主义B、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自由竞争和垄断两个阶段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D、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表现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说法片面,资本主义最终一定会发展到社会主义,只不过这个过程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仅夸大资本主义的内因是片面的,不完全正确,故不选。选项B、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本题题干主要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并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以及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故不选。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15、两个卖鞋子的推销员到非洲去考察业务,第一个人在发回给总部的电报中说:“糟糕极了!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第二个人在发回给总部的电报中说:“妙极了!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这个经典的营销学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个体意识具有差别性。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存在着反映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等区别。本题题干中的两位销售员到非洲考察后给总部发的不同的电报说明了意识的主体反映能力有差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能是近似的,这正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正是因为意识在反映世界的时候会进行加工、改造,使得人脑对世界的反映只能是近似的。意识的主体反映能力有差异,主体的阅历、地位、教育、动机、兴趣以及情绪等都会影响客体在主体头脑中的不同的反映,题干案例正说明了主体之间地位、兴趣与动机的差别也会造成客体在主体头脑中不同的反映。因此,选项A、C、D正确。选项B,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B项说法错误。16、《国语.郑语》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题干的意思是“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完全一致的事物是不能存在和发展的。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作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如果以相同的东西加合在一起,便会被抛弃了”。这也就是说,“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不同、差别是“和”的前提,这样的“和”才能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如果“去和取同”,以此治国,就会排斥异己、独断专行,这就离灭亡不远了。说明了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选项A、B、C正确。选项D,错在关键词“只有”二字。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达到统一是矛盾解决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事实上,矛盾解决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D项说法错误。17、在北方,冬天气候寒冷,从环境条件上来说不利于蔬菜的生长,露天种植西红柿、黄瓜等蔬菜肯定会失败。但是,人们盖起了温室,创造了局部温暖的环境,就可以种菜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本题题干围绕植物的生长规律展开,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从理论上来说,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是否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因此,选项A、C、D正确。选项B,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无法创造规律,故不选。18、对于我国正在试点的“房产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看法。投机客会看到持有房屋的成本将大幅增加;开发商会感到房地产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法律学者会争论房产税是否符合相关法律乃至如何征收;普通人会奢望自己的“住房梦”能够早日到来……这说明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认识活动具有主体差异性,人们的知识、能力、思维等都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认识结果会受到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本题题干中对于我国正在试点的“房产税”来说,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也有不同的看法体现了这两点。因此,选项A、D正确。选项B,抓住关键词“直接”二字,可判断其说法不正确。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不是“客体的直接再现”。选项B的言论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即“直观反映论”的范畴。因此,选项B不正确。选项C,真理是一元的,决定了对同一事物只有一种看法是正确的。C选项的言论否定了真理的一元性,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真理观,故不选。19、1939年,爱因斯坦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意外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原子弹用于战争,造成巨大伤亡。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表明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本题属于分析理解题。本题题干所表述的故事,体现了作为著名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在追求科学(即真理)的同时,也重视在实践中对科学用途(即价值)的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因此,选项C、D正确。选项A、B,表述错误。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即通过实践获取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所以,真理和价值并不是总一致,也不是不一致,故不选。20、现代思想家认为: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其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这说明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本题属于分析理解题。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其特点主要有:①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因此,选项A、D正确。选项B,价值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故不选。选项C,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价值尺度和真理尺度是评价认识的两种尺度。真理的相对性是由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度决定的,而不是由价值的多维性决定的,故不选。2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被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它的解决方式影响和促进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在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是更基本的,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因素和决定力量。因此,选项A、B、D正确。选项C,当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属于“非对抗性矛盾”的时候,可以通过社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然而,当社会基本矛盾属于“对抗性矛盾”的时候,则必须要通过社会革命等对抗形式加以解决。因此,选项C说法错误。2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关于这两种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价值尺度的职能是货币被用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例如,超市货架上卖的鸡蛋,它的标价体现的便是价值尺度,但它不是真正的货币摆在那里,而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作商品流通,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可以是不足值的,所以,“不具有价值的纸币”也可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选项A、C、D正确。选项B,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原因在于它自身也有价值,它可以用自身的价值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而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因此,不能执行价值尺度的功能。故不选。23、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一切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规律。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垄断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包括它的全部内容。因此,选项A、B、D正确。选项C,即使竞争不存在,垄断企业仍然会有动力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因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是他们永恒的目的,故不选。24、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棉花属于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本题属于分析理解题。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原有的价值量。流动资本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它一次投入并一次转移到商品中。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棉花,在生产中不会发生增殖,且一次投入并一次转移到商品中。因此,选项A、D正确。选项B,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本项与题意不符,故不选。选项C,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本项与题意不符,故不选。25、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表述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社会。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表现在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属于记忆题。马克思指出,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使所有人的物质利益得到了保障,由于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社会不再因为经济利益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社会集团,并进行相互的斗争,于是阶级走向消亡;国家也将消亡,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都失去了作用;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将归于消失;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将达成和谐。因此,选项A、B、C、D正确。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题,每题1.0分,共14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部分是A、科学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三者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剖析,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处于核心地位。因此,B项正确。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列宁的这句话,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和物质是统一的。因此,选项B正确。3、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包括A、概念、判断、推理B、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D、客体、主体、中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故选B项。4、唐朝刘禹锡的诗“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清朝郑板桥所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这些诗词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发展量的变化B、事物发展中对立统一的规律C、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D、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及其作用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马是总称,是普遍性,是共性;而白马是其中一种具体事物,是特殊性,是个性。所以B项正确。“白马非马”是一种典型的诡辩论观点,是错误的。6、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所以选项C正确。7、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需要实践标准的检验。A选项的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选项CD表述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项。8、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A、进行社会调查B、理论付诸实践C、在实践中得出结论D、积累大量资料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过程。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因此,选项B正确。9、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A、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B、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C、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构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选项D正确。10、“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能说明上述观点A、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C、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选项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不符合题干的意思,故为应选项。11、商品的二因素是由A、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劳动生产率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D项符合题意。12、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成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C错误。选项A是货币的流通手段。选项D不是货币的本质,而是货币的起源中的价值形式发展中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13、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A、降低劳动力价值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资本主义企业采用先进技术,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之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这样,它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而按社会价值出售,就可以多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可见,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因此,选项B正确。但所有企业都改进技术,新技术普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由此产生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故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要求。14、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其实质是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做主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选举的实质。从形式上看,竞选制度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从实际政治作用上看,选举制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因此,选项C正确。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5、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具体的物质当作世界的本原,如金木水火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故选ABD。庸俗唯物主义是19世纪流行于德国的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思想观点,他们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认为人的精神活动能力是脑物质的分泌物,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支,不符合题意。16、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蕴涵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涵相同哲理的是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题干考查时间一维性。选项A的关键词是后半句“物换星移几度秋”,表达的意思是时光匆匆,人们在闲庭信步,时光的步伐却一直未曾停滞。选项B的关键词是“花开”和“无花”,指代季节变化。选项D,“黑发”指代年轻的时候,“白首”指代年老的时候,体现了时间的一维性。因此,ABD三项均为正确选项。选项C的意思是说,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沉落下去,狂风吹卷着城楼,雨意弥漫着周围的群山,大雨即将到来。这里描述的是几种自然现象及其相互关联,不涉及时间的一维性。17、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着多重关系,即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所以,ABC三项符合题目要求。18、量是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概念,以下表述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质量互变规律。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所以量和事物不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因此AB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C项正确。正确答案为选项ABC。19、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AB两项包含了任何事物都向其反面转化的思想,即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转化。选项C是董仲舒所说,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符题意。选项D所述也是表达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思想,正确。20、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列属于因果联系的有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事物发展中的因果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作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因果联系的特点:第一,具有先后顺序性,原因在先,结果在后;第二,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这两个特点都具备,才能构成因果联系。因此,正确答案为ACD三项。21、马克思主义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其根本原因在于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22、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标准答案:C,E知识点解析: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选项CE正确,说明十月革命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应依据新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发展和检验原有的社会主义理论。选项AD贬低了理论的作用,忽视了理论的指导意义;选项B把实践经验和理论对立起来,否认理论的价值,是错误的。23、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真理和谬误。真理转化为谬误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真理都是具体的,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哪怕多走一小步,也会变成谬误;二是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性的认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三是真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如果只把某一个原理单独抽出来,使其和其他原理相分离或者对立,真理也会转化为谬误。所以选项AC正确。24、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建设是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社会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体现在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凡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正确选项为ACD。25、“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标准答案:A,B,E知识点解析:题干中的意思是说资本主义灭亡既然是由规律决定的,(科学总是反映规律的,故题中用了“科学保证了的”词句)我们就不用花大力气去埋葬它,让它自然灭亡就可以了。以此来对照五个选项,ABE三项显然指出了该观点的错误所在。选项CD与题干意思无关,不选。26、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表明标准答案:A,B,D,E知识点解析:从形式上看,事物变化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新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开始的阶段,总是旧事物比较强大,但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会遇到挫折和反复,但过程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然而,历史的客观趋势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C项错误。27、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标准答案:A,B,E知识点解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资本转移的结果,也是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因此,选项ABE正确。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各部门趋于获得平均利润,部门内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意在追求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所以平均利润与超额利润同时存在,故C项错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可以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发生,故D项错误。28、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主要有:(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劳动生产率的高低;(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4)预付资本的大小。因此,正确选项是ABCD。29、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的来源包括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来说,垄断利润的来源包括:对国内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通过控制市场占有非垄断企业的利润;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利用所控制的国家机器,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再分配手段,把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转化为高额垄断利润。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第4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题,每题1.0分,共14分。)1、随着北京雾霾情况越来越严重,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据卫生部门统计,2010—2015年,北京市肺癌发病率增长了56%。全市新发癌症患者中有五分之一为肺癌患者。2015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肺癌死亡率达48.9/10万,亦居“众癌之首”。这一事实说明()A、应当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B、人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D、人类与自然是彼此对抗的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所以B项首先被排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题于内容反映的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而不是对抗,故A项符合题干要求,D项被排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C项表述错误。2、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思曼、兰迪·谢克曼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祖德霍夫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这说明()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题干材料主要是讲通过对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能够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甚至可以研发药物治疗疾病。这说明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利用规律为人们服务。B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C、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因此,正确答案为A。3、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对恩格斯这一论断,理解正确的是()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都不存在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世界是以往过程的总结D、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和“过程论”的观点。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但并不能因此否认世界的现实性,A项错误。由于题干并未涉及普遍联系,B项排除。C项同样没有强调事物的发展,排除。D项符合这一辩证法思想的表述。因此,正确答案为D。4、“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A、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B、对历史和逻辑的关系的错位C、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与观点。“历史是逻辑的基础”,指逻辑是对历史的反映,而“逻辑是历史的修正”,指逻辑反映的是历史的必然性。因此,正确答案为C。5、“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但是这个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我们向这个真理的接近也是无条件的。”这句话反映出()A、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B、认识的反复性和发展性C、真理的无条件性D、真理的无限发展性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真理是个发展的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又称绝对真理)是指:一方面,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题目中“这个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就是这个意思;另一方面,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必然承认绝对真理,题目中“我们向这个真理的接近也是无条件的”包含这个意思。真理的相对性(又称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从广度、深度及进程上都是有待发展的,题目中“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反映真理的相对性。因此,正确答案为A。6、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于()A、是否承认人民的思想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中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延伸到社会历史领域中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因此,正确答案为C。7、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C、它是否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