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现状及问题的调查报告16000字(论文)】_第1页
【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现状及问题的调查报告16000字(论文)】_第2页
【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现状及问题的调查报告16000字(论文)】_第3页
【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现状及问题的调查报告16000字(论文)】_第4页
【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现状及问题的调查报告16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现状及问题的调研分析报告目录TOC\o"1-2"\h\u9121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现状及问题的调研分析报告 166061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现状调查 1282521调查设计 1190481.1调查对象 1277251.2调查方法 2232801.3调查内容 2283602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 2158502.1基本情况 2293632.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 3264252.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保障情况 393962.4家庭医生团队激励机制 4245913.调查结果 5173583.1社区居民调查结果分析 5172963.2家庭医生调查结果分析 13158692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26832.1相关主体协调配合不够 22323972.2居民对签约服务知晓率不髙 22286572.3“签而不约” 22256612.4家庭医生数量不足,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23309502.5家庭医生工作负担重 23177753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建议 24252683.1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24232893.2建立健全多部门协调配合机制 25142993.3转变居民就医观念 25282403.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家庭医生业务水平 26187063.5提高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 281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现状调查1调查设计围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一关键概念,对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以来的现状进行调研,收集了解该项服务在该地区实施的具体情况,为下一步更好地推广该项服务提供方向。1.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成都市A区居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和基层卫生主管部门管理人员为主要调查对象,发放针对居民的问卷共计8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数量为793份;发放针对社区家庭医生的调查问卷共计101份,收回有效问卷101份;访谈地区卫生主管部门管理人员10名。1.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以群发形式向成都市A区居民发放电子问卷200份,并从成都市A区选取郫筒街道、犀浦街道、安德街道这三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街道,向这三个街道的未填过电子问卷的居民随机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各200份。同时采取随机方式,向成都市A区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发放家庭医生调查问卷101份,并对10名成都市A区基层卫生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了一对一访问,深入了解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1.3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内容包括:一是通过政策文献查阅,总体把握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了解地区家庭医生是否通过签约方式与签约家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核心概念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二是通过居民问卷调查,了解成都市A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情况、需求情况和利用情况,从居民角度探寻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安全、方便、经济、有效;三是通过家庭医生问卷调查,了解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及其团队基本情况、工作认知和业务技能情况、工作负担及报酬情况、激励情况,从家庭医生角度探寻其是否能为地区居民提供安全、方便、有效的签约服务;四是通过访谈,从地区基层卫生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角度深入了解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2.1基本情况成都市A区幅员面积438平方公里,下辖7个街道和3个镇、155个村(社区),常住人口108万。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共计445家,其中医院19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23家。2011年地方政府颁布《郫县卫生局关于印发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郫卫发〔2011〕11号),开始正式在辖区内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且明确提出了“以健康为中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理念。后续又陆续出台《成都市A区大力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郫卫计发〔2018〕30号)等指导性文件,对地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体、内容、方式、费用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目前,成都市A区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36支,总签约人数349341人,签约率40.76%;重点人群签约人数179483人,重点人群签约率为76.46%。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取团队服务形式,团队人数不低于3人,每个团队确定一名医生担任团队长,是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根据家庭医生的不同专业水平,可进一步将服务团队划分为基本型、标准型、提高型三种。基本型团队需配置专业医生,护士人员以及公卫人员。标准型团队在基本型团队的基础上,还需配备专业水平更高的全科医生。而在提高型的团队中,不仅仅包含了上述两类团队中的人员配置,同时还需加入上级医院的医护人员。此外,为了符合实际服务的需求,还可以在团队中配置一定数量的专业心理辅导人员,饮食营养师等等。在一般情况下,居民只能选择一个团队进行签约,居民可以基于自身的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此外,也可以进一步选择签约机构所在医联体内一所及以上数量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为上级签约医院,构建了多样化的签约服务模式。2.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①基本医疗服务主要涉及目前居民的常见病,配置了中医和西医,患者可以自行选择;对于已签约居民,在指定社区医疗机构就诊将不用支付挂号费用。②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对重点人群的照料管理等。③健康管理服务主要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个性化服务。按照成都市政府的规定,签约协议全市通用,各地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增加,签定补充协议。签约服务要优先覆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0-6岁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以及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计生特殊家庭、贫困人口、下岗失业人员和优抚对象等特殊人群,逐步向普通人群延伸。2014年四川省残联等三部门共同颁布的《关于做好全省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将成都市A区作为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试点。自文件实施以来,成都市A区以各镇公立卫生院全科医生团队为依托,率先在郫筒、犀浦、唐昌、新民场4镇(街道)试点“家庭医生团队与残疾人签约”服务,为残疾人建立了“一人一档”。政府针对残疾群体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服务模式——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无偿服务体现出了更强的社会福利的性质,除了基本的门诊和转诊之外,还涵盖对残疾人的康复管理、用药咨询和锻炼指导等等,都统一由政府支付,残疾人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而对于无偿服务之外的部分残疾人提出的个性化诊疗服务,就需要自行支付费用。2.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保障情况目前,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约定服务包提供的打包服务,收取相应的签约服务费。按照付费方式不同,服务包分为政府全额付费、个人固定付费和个人协议付费三种类型。一是政府全额付费服务包(A类):是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基础,包括普通人群、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0-6岁儿童、孕产妇等9种服务包。居民在与家庭医生签订合约之后便可免费享受上述医疗服务,所需费用全部由政府财政承担。二是固定支付包(B类):是在政府全额支付的医疗服务包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囊括各类健康管理、心理疏导等内容,按照成都市有关收费规定,购买该服务包每人每年需支付60元。对于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居民,购买该服务包只需要每人每年支付20元,其余部分由医保账户和政府财政进行相同金额补充支付。对于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人员购买该服务包则由医保个人账户支付40元/人·年,由财政专项资金支付20元/人·年。三是协议付费包(C类):是在政府全额支付的医疗服务包基础上,居民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并与家庭医生团队达成的一致后订立协议,根据双方自愿收取费用。2.4家庭医生团队激励机制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团队激励机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设置特殊津补贴。家庭医生团队中属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编人员的,除了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之外,其所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还采取设立全科医生津贴等方式,向全科医生等承担临床一线任务的人员倾斜。二是家庭医生团队按签约人数按年收取服务费,费用由地方政府财政承担。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属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的,由国家统一从医保金中按人头支付给基层医疗机构。如果家庭医生团队所属基层机构完成了规定的区域签约目标,政府可适当给予补助,按签约城乡居民参保人员每人每年不高于8元的标准增加其人头经费。三是家庭医生团队根据签约居民个性化需求按规定收取服务费。例如,家庭医生提供了超出约定中的医疗服务项目,或者为其他没有进行签约的居民提供了服务,此时就需要依照实际情况,按照相应标准进行费用收取。四是拓宽晋升通道。对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态度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对在团队中表现突出、在工作中服务态度良好的家庭医生给予一定程度的晋升优待。比如,在职称评选、专业进修等方面让他们拥有优先选择权。在考评中,不能仅依据签约数量,还要综合分析签约服务提供的质量、居民的满意度等,对团队成员做出全面的评价。此外,对于全科医生的职称晋升,在严格执行我国医护人员晋升标准要求的同时,可以适当降低对外语以及论文等的要求,提升医生的积极性。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收入全额归属基层机构,由基层医疗机构根据绩效考核情况在家庭医生团队间进行再分配。其中70%及以上的收入直接归属家庭医生团队,由团队长根据每位成员的考核结果和工作实绩进行分配。3.调查结果3.1社区居民调查结果分析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旨在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看病更实惠、更方便,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红利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因此,只有了解人民群众需求,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本次调研共发放居民问卷8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数量为793份。居民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健康自评情况及日常就医习惯;二是认知情况,包括对签约服务内容的认知以及认知渠道;三是签约情况,包括地区居民签约人数、签约方式及影响签约因素等;四是需求情况,包括地区居民的各项医疗服务需求以及他们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观期望;五是利用情况,包括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率、利用效果等。3.1.1调查居民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中,男女占比分别为56.49%和43.51%,分布较为均衡;年龄分布在36-49岁占比最高,为39.34%,其次是50-64岁占比35.94%,小于等于35岁占比仅10.85%;文化程度占比依次是本科占比29.26%、高中/中专占比25.22%、初中及以下占比24.59%、大专占比17.02%、研究生及以上占比3.91%;受访者中月收入5001-8000元占比最高,为57.13%,超过半数,其次是月收入8000元以上占比22.57%。(详见表2)表2调查居民基本情况表 类别项目人数(人)比例(%)性别女34543.51男44856.49年龄≤35岁8610.8536-49岁31239.3450-64岁28535.94≥65岁11013.87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9524.59高中/中专20025.22大专13517.02本科23229.26研究生及以上313.91月收入≤3000元91.133001-500015219.175001-800045357.138000以上17922.57(来源: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中,46.28%的受访居民认为自身健康状态良好,41.87%的受访居民自评健康状态一般,11.85%的受访居民认为自身健康状态较差。(详见表3)表3居民健康自评情况表自评情况人数(人)比例(%)良好36746.28一般33241.87较差9411.85(来源: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中,当患病或出现健康问题时,60%左右的受访居民首先选择的是自我治疗或去小诊所/药店;24.72%的受访居民首先选择的是去区级医院;12.74%的受访居民首先选择的是去市级/省级大医院;仅28%的受访居民首先选择的是去社区医院或找家庭医生。(详见表4)表4居民就医首选情况表就医首选人数(人)比例(%)自我治疗16320.55药店16921.31小诊所13817.40家庭医生或社区医院2628区级医院19624.72省级/市级大医院10112.74(来源:调查问卷)可见,受访居民在出现健康问题需要就医时首先选择的还是去区级及以上级别医院治疗,基层首诊观念尚未完全树立。3.1.2调查居民认知情况表5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情况表认知情况人数(人)比例(%)听说过,且了解243.03听说过,但不了解40751.32没听说过36245.65(来源:调查问卷)图1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情况分布图(来源:调查问卷)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居民中,对该服务的认知渠道主要有新闻媒体(包括电视、刊物、社区宣传栏等)、网络媒体、相关宣传活动及医疗机构等,其中新闻媒体是最主要途径,其次是宣传活动和医疗机构。(详见表6)表6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了解途径情况表了解途径人数(人)比例(%)新闻媒体(电视、刊物、社区宣传栏等)27463.57网络媒体18442.69宣传活动23754.99医疗机构25258.47(来源:调查问卷)可见,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广效果较为显著,但是还需进一步扩大在群众中的知晓率。居民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项惠民政策并没有真正理解,就算有所耳闻但认知仍然还停留在表面,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内涵及服务方式知之甚少。因此,要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真正发挥其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更好地知晓、了解政策。3.1.3调查居民签约情况受访居民中,已签约家庭医生人数为304人,占比38.34%;未签约人数为489人,占比61.66%。(详见图2)图2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情况图(来源:调查问卷)已签约居民中35.86%的居民采用门诊签约形式;27.3%的居民是集中签约;26.32%的居民是入户签约;9.87%的居民是通过网络平台签约;还有少部分采用其他方式签约。(详见表7、图3)表7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方式情况表家庭医生签约方式人数(人)比例(%)门诊签约10935.86集中签约8327.3入户签约8026.32网络平台签约309.87其他方式签约20.65(来源:调查问卷)图3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方式分布图(来源:调查问卷)对已签约居民调查显示,签约原因前三为:有固定的医生看病、可以开处方药和体检更方便,占比分别为71.05%、71.38%、72.37%。此外,66.45%的签约居民认为相较于去大医院家庭医生处开的药费更便宜;38.49%的签约居民认为家庭医生能提供上门服务;7.6%的签约居民认为签约后转诊方便;8%的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是随大流。(详见图4)图4居民愿意签约家庭医生影响因素分布图(来源:调查问卷)对未签约居民调查显示,未签约原因为:66.26%的居民担心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的医疗设备和服务设施不如大医院完善;62.58%的居民表示不信任签约医生团队的专业技术能力;60.12%的居民担心签约后影响选择度;55.42%的居民按照其就医习惯,认为不需要家庭医生;32.11%的居民表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是很了解,在观望;19.02%的居民表示愿意签约,但不知道怎么签。(详见图5)图5居民不愿意签约家庭医生影响因素分布图(来源:调查问卷)可见,社区医院的医疗设施和家庭医生的技术水平对于居民是否选择签约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于不太了解相关政策和处于观望状态的居民,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3.1.4调查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核心目的是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便利,对目前我国的传统就医模式进行补充,构建出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基于对居民的调查和分析,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以符合居民需求为指导思想,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更加优化。根据本次调查可以发现,受访居民都表示希望家庭医生为其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其中常见病、多发病及时诊治的需求程度最高,其余项目也都有过半及以上的居民认为需要或非常需要。需求占比靠前的还包括双向转诊服务、持续健康管理、健康养生指导和急症处理。也有半数以上的受访居民认为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是需要或非常需要的。(详见表8)表8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情况表名称非常需要需要一般不需要人数(人)比例(%)人数(人)比例(%)人数(人)比例(%)人数(人)比例(%)持续健康管理26032.7926032.7927034.0530.38双向转诊服务21627.2430638.5926733.6740.5心理咨询辅导21326.8626331730938.9781.01养生保健指导20125.3531940.2326933.9240.5定期体检,健康评估34443.817221.6927434.5530.38家庭医生出诊27634.8028736.1922828.7520.25常见病、多发病及时诊治34443.823930.1420726.130.38急症处理25532.1634543.5118923.8340.5(来源:调查问卷)可见,大多数受访居民对于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较大,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要重点关注日常“看护”的功能。在签约医生应具备的品质方面,83.6%的受访居民看重家庭医生的业务水平,占比最高,可见家庭医生的业务能力是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时考虑的非常重要一个因素。此外,家庭医生的职称、沟通能力、学历等因素也都有过半及以上的受访居民在选择签约家庭医生时会考虑。(详见图6)图6居民对签约家庭医生应具备的品质需求情况分布图(来源:调查问卷)3.1.5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情况在受访签约居民中,仅6.25%的居民在自己或家人身体不舒服会主动联系自己的家庭医生,多达93.75%的受访签约居民表示不会联系自己的家庭医生。(详见图7)

图7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情况分布图(来源:调查问卷)80.59%的受访签约居民认为自己并没有享受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带来的便捷。(详见表9)表9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情况表享受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带来的便捷人数(人)比例(%)否24580.59是5919.4(来源:调查问卷)可见,在已签约居民中,“签而不约”现象较为明显,签约居民并未充分利用这项惠民政策。3.2家庭医生调查结果分析本次共向成都市A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及相关医务人员共发放调查问卷101份,收回有效问卷101份。针对家庭医生设计的问卷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编制情况、工作年限;二是业务技能情况,包括学历、职称、业务能力自评和参加培训情况;三是认知情况,包括对当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和签约服务面临的困难的认知;四是工作负担及报酬情况;五是激励情况,包括现有的激励措施、对现有激励机制的认可度及期望的激励形式。3.2.1家庭医生基本情况此次受调查的家庭医生中,男性46人,占比45.54%,女性55人,占比54.46%;年龄主要集中于30-39岁,占比42.58%;受访家庭医生中大多数为编制人员,占比71.29%;工作年限方面,将近一半的受访家庭医生基层工作时间在5年以下。(详见表10)表10受访家庭医生基本情况表 类别项目人数(人)比例(%)性别男性4645.54女性5554.46年龄30岁以下2322.7730-39岁4342.5840-49岁2625.7450-59岁87.9260岁及以上10.99编制情况编制人员7271.29聘用制人员1918.81劳务派遣人员21.98临时工87.92在社区医院工作的时间小于5年4645.555-10年3332.6710年以上2221.78(来源:调查问卷)3.2.2家庭医生专业技能情况本次受调查的家庭医生成员中,学历主要集中在大学本科,占比47.53%,研究生学历占比26.73%,没有博士学历;职称方面,初级职称占比最高为33.67%,无职称人员占比27.72%、中级职称占比23.76%、副高级职称占比12.87%、高级职称占比1.98%。(详见表11)可见,在受调查家庭医生中表现出了受教育程度低,职称水平低的现状。表11家庭医生专业技能情况表 类别项目人数(人)比例(%)最高学历高中/中专及以下32.97大专2322.77大学本科4847.53硕士2726.73职称无职称2827.72初级3433.67中级2423.76副高1312.87高级21.98(来源:调查问卷)医务人员技能水平自评方面,41.59%的受访家庭医生认为自己所在机构的医务人员技能水平完全能满足辖区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10%左右的受访家庭医生认为自己所在机构的医务人员技能水平不太能、甚至完全不能满足辖区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详见表12)

表12家庭医生专业技能自评情况表 专业技能能否满足居民需求人数(人)比例(%)完全能4241.59比较能4039.60一般87.92不太能98.91完全不能21.98(来源:调查问卷)培训方面,调研显示64.36%的受访家庭医生一年参加1-5次相关培训,而20%左右的受访家庭医生的每年参加培训次数在6-10次之间,仅有不到3%的受访家庭医生的每年培训次数超过了10次,还有8.91%的受访家庭医生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进行过培训。可见当前基层还存在家庭医生参加培训的次数较少的现象。(详见图8)图8家庭医生参加培训情况分布图(来源:调查问卷)3.2.3家庭医生工作认知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认知方面,39.61%的受访家庭医生成员表示较为了解,占比最高;28.71%的受访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家庭医生制度非常熟悉。(详见表13)表13对家庭医生制度认知情况表了解程度人数(人)比例(%)一点也不了解32.97听说过但不了解87.92了解一点2120.79比较了解4039.61非常熟悉2928.71(来源:调查问卷)工作难度认知方面,受访家庭医生成员认为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困难的原因前三位是:全科医生数量有限、有关管理部门对家庭医生工作重视不够、自身业务水平无法适应家庭医生的所有工作,占比分别为60.40%、52.48%、50.5%。此外,目前家庭医生政策不够具体、不具强制性,配套政策不完善(医保、支付方式等政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设施有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机制缺失,居民对家庭医生工作的认同感不强等也是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困难的原因。(详见图9)图9对家庭医生工作难度认知情况图(来源:调查问卷)3.2.4家庭医生工作负担及报酬情况根据调研,63.7%的受访家庭医生平均每天工作时长8-12小时,占比最高;27.72%的受访家庭医生成员平均每天工作时长在8小时以内,8.91%的受访家庭医生成员平均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详见表14)表14家庭医生工作时长情况表工作时长人数(人)比例(%)8小时以内2827.728-12小时6463.712小时以上98.91(来源:调查问卷)根据调研可以发现,家庭医生日常工作中,除了提供基本医疗等常规服务外,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的工作量投入占比最高,达58.42%,其次是健康检测,占比57.43%,其后是档案等信息录入、随访、重点人群上门服务、康复理疗、转诊服务。(详见表15)表15家庭医生工作量投入情况表工作类型人数(人)比例(%)基本医疗4847.52健康检测5857.43档案等信息录入4746.53转诊服务54547健康教育、健康咨询5958.42重点人群上门服务3736.63随访4443.56康复理疗2423.76(来源:调查问卷)根据调研,受访家庭医生成员中月收入在5001-7000元的占比最高,其次是月收入3000-5000元。(详见表16)75.25%的受访家庭医生成员表示担任家庭医生后,相比之前有获得额外工资(奖金)收入。表16家庭医生月收入情况表月收入人数(人)比例(%)3000元以下21.983000-5000元2726.735001-7000元3938.627001-9000元2120.799000元以上1211.88(来源:调查问卷)3.2.5家庭医生激励情况根据调研,5.05%的受访家庭医生表示所在的医疗机构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相应激励措施。激励措施方面,52.48%的受访家庭医生表示是与奖金绩效挂钩;33.66%的受访家庭医生表示是评优;13.86%的受访家庭医生表示为口头表扬。(详见表17)表17地区家庭医生激励措施情况表激励措施人数(人)比例(%)与奖金绩效挂钩5352.48口头表扬1413.86评优3433.66(来源:调查问卷)根据调研,半数左右的受访家庭医生认为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考核机制比较有效,22.77%的受访家庭医生认为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考核机制非常有效,将近四分之一的受访家庭医生认为本地区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考核机制一般、不太有效、完全无效。(详见表18)表18家庭医生对现行签约服务的考核机制认可情况表认知情况人数(人)比例(%)非常有效2322.77比较有效5352.48一般98.91不太有效1110.89完全无效54.95(来源:调查问卷)就考核指标而言,71.29%的受访家庭医生认为应该是居民健康状况改善情况,占比最高;其次是居民满意度,占比69.31%;其后是签约率及其他。(详见表19)表19家庭医生期望的考核指标情况表考核指标人数(人)比例(%)签约率6160.40居民健康状况改善情况7271.29居民满意度7069.31其他65.94(来源:调查问卷)根据调研,71.28%的受访家庭医生表示激励措施能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在提高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的期望激励措施方面,76.24%的受访家庭医生表示希望通过提高待遇的方式来提高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70%左右的受访家庭医生表示提高社会地位和国家政策支持对提高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也很重要。(详见表20)表20家庭医生期望的激励措施情况表激励措施人数(人)比例(%)提高待遇7776.24提高社会地位7170.30国家政策支持7069.31其他43.96(来源:调查问卷)3..3卫生主管部门管理人员调查结果分析3..1卫生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基本情况在成都市A区卫生主管部门管理人员中选取了10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10名卫生主管部门管理人员中男性6名,女性4名;年龄在30-39岁的7名,40-49岁的3名。访谈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对政策的认识情况,二是地区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面临的困难,三是对更好地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见和建议。3..2调查结果(1)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认知受访地区卫生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相关政策是较为了解的,认为该项工作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不仅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推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突破口”。在基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充分利用基层医疗资源,对需要转诊上级医院的患者,由家庭医生负责与上级专科医院沟通进行转诊,这样既能解决基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能极大提高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效益,对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推进我国医学科学进步发展有重要意义。(2)目前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面临的困难访谈中受访者提出以下共性问题:一是政府部门相关主体间配合不够。受访卫生主管部门管理人员表示,目前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依靠卫生部门在推进,相关成员部门之间缺少深入有效的沟通协作。二是“签约难”。受健康意识、文化层次等影响,部分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识不足,对服务的内容理解不全面,知晓率偏低;此外,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限,对居民缺乏吸引力,因此居民不愿签约。三是“履约难”。家庭医生的考核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影响了家庭医生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加之全科医生数量缺乏,工作量大,很多时候只能做到形式上的签约,存在“签而不约”现象。(3)对更好地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卫生主管部门管理人员提出,要更好地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是要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宣传推广和监督管理;二是要加强各主体部门之间的配合;三是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签约内容更加多样化,让群众有获得感,不能唯“签约率”论成效;四是要进一步优化家庭医生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建设,提升家庭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2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2.1相关主体协调配合不够推行家庭签约服务并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事,而是跟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需要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相互配合的民生问题。在宏观层面,卫生健康部门是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部门,承担着履行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体责任,应当对于各类医疗资源予以合理配置,并进一步强化监管;发改部门应该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等价格予以适当的管控和调节;财政部门需要详细核定补偿金额,从而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确保此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应当结合当前的实际状况,逐步健全相关的人才机制。在微观层面,除了家庭医生直接负责对居民进行签约服务管理之外,社区居民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也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高对居民健康管理和健康知识普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访卫生主管部门管理人员表示,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政策推行过程中,还是主要依靠卫生部门负责管理,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缺乏整体的协调,缺少深入有效的沟通协作,存在不主动作为现象,政府部门之间的配合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2.2居民对签约服务知晓率不髙由于长期以来受健康意识、文化层次等影响,居民们普遍更愿意接受传统就医模式,很多居民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了解并不全面,对于服务内涵并不熟悉,并且知晓率明显偏低;此外,由于政府在宣传推广过程中依然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模式,无法产生较为良好的宣传效果,从而造成很多已经签约的居民对于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以及内涵等诸多内容依然不够了解,甚至仍有些许困惑。调查显示,成都市A区在逐步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之后,实际签约率一直保持着逐年升高的变化态势,尤其是重点群体签约率已经高达76%左右,然而经过系统调查之后却发现签约居民对于该政策的熟悉程度并不高,很多人仅仅是从其他渠道听说过而已。即便是部分居民已签约,并且知晓有家庭医生,但是他们对于具体的服务项目依然不是很了解。从本次调查可以了解到,超过50%的受访居民表示听说过家庭医生但并不了解,甚至还有3.03%的受访居民表示没听说过家庭医生。这表明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项惠民政策还没有真正知晓和理解。2.3“签而不约”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推进,中央、省、市、区都陆续出台了一些宏观指导政策,地区家庭医生签约率也不断上升,但在内容、流程、价格、经费、评价、考核、激励等方面但还未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尽管地区签约率呈现出逐渐升高的变化态势,但是签约对象却并没有能够对于此项政策予以充分运用。为了完成签约率目标,一些医疗机构甚至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完成申请的,有相当一部分的群众甚至没有看到签约协议,不知道自己签约了家庭医生,不认识自己签约医生,更谈不上得到有效的服务,“为签而签”、“被签约”、“签而不约”等现象不断涌现。调研显示,成都市A区居民对这项政策利用并不多。在受访居民当中,一些居民即便是已经知晓存在家庭医生,且已完成签约,但是其对于签约服务内容仍然并不熟悉,在健康出现问题时大多也不会主动联系家庭医生。例如,调研显示仅6.25%的受访签约居民在自己或家人身体不舒服会主动联系自己的家庭医生;多达93.75%的受访签约居民不会联系家庭医生。此外,80.59%的受访签约居民认为自己并没有享受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带来的便捷。2.4家庭医生数量不足,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按照国家和四川省有关文件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原则上不超过2000人。成都市A区现有常住人口108万人,现有家庭医生团队数配置要达到这一要求,实现全人群覆盖目标还存在一定难度。而目前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团队仅134个,尚缺四百余个,严重超负荷工作。A区家庭医生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调查显示,成都市A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尽管已经获得了较大发展,然而依然存在着社区家庭医生专业能力不足、学历水平偏低等诸多问题。在此次调查分析中,受访家庭医生学历主要集中在大学本科,占比47.53%,本科以下占比近26%,没有博士学历。职称方面,初级职称占比最高为33.67%,无职称人员占比达27.72%、高级职称占比仅为1.98%。兼之家庭医生培训机制尚未健全,培训频次明显偏少,从而导致其服务能力难以充分满足实际需求,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认同度仍然相对较低。受访居民更倾向于去区级以上医院就医,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是作为其第二选项而存在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是由于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在服务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居民的认可度不高。2.5家庭医生工作负担重社区医疗机构与基层医务工作者是作为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体力量而存在的,随着服务的逐步推广和服务范围的逐渐扩大,服务团队所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会渐渐增多,这就造成了社区医疗机构签约工作复杂,家庭医生工作强度大。调查显示,63.37%的受访家庭医生平均每天工作时长8-12小时,有8.91%的受访家庭医生平均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涉及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其中主要涵盖了预约就诊、定期随诊、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以及健康宣传等一系列内容,有时甚至还需提供上门服务,而目前家庭医生人数有限,大部分家庭医生既要出门诊,还要落实签约工作,所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面临着人员不足、工作压力增加的问题。3成都市A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建议3.1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公共政策理论认为,一项公共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政策的高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逐步健全与家庭医生相关的政策体制,制定出更具可行性的实施方案,确保家庭医生服务得到大范围推广。完善家庭医生政策的配套制度,一是要建立健全家庭医生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让居民在基层首诊没有后顾之忧。这就需要逐步建立高效、便捷、畅通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例如在地区医联体内二、三级医院为基层首诊病患预留一部分专有的专家号和床位江萍,陈支援,缪栋蕾,芦炜.上海市长宁区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政策效果、经验与建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12):19-24.江萍,陈支援,缪栋蕾,芦炜.上海市长宁区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政策效果、经验与建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12):19-24.3.2建立健全多部门协调配合机制要想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一惠民工程真正在基层落实落地,让人们能够及时而高效的获得医疗服务,仅仅依靠靠卫生健康部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远远不够的。逐步整合各种行政资源,进一步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及相互关系,构建出涵盖卫生健康、财政、人社、医保等诸多部门合作体系,是推动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惠及人民群众的必由之路。在2016年的时候,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文件中重点针对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内容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并进一步指出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其他部门需要协调配合,共同构建以卫生、发改、人社、财政、社区等有关机构领导促成的家庭医生工作领导小组,然后结合各机构的职能范围来制定权责清单、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在签约服务项目定价、医保政策调整、绩效考评以及经费保障等诸多层面,有关部门均需要予以大力配合,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部门之间的协作功能。在各个部门之间构建相应的沟通与协作机制,着力提升政府部门运行效率,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与充分利用,确保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并产生显著效果。第一,结合各部门、机构在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构建运作高效的互信互通机制,推动医疗资源在各部分之间的高效流动;第二,充分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搭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线平台,逐步完善协作机制,进而通过该平台强化各个机构间的互动、交流,可以具体采用轮岗和情景参与的手段增进各机构人员对于岗位内容的了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协同合作的效果。3.3转变居民就医观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属于一项惠民利民的医疗服务模式,要想让更多的人认可并愿意接受这一模式,则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综合运用多种宣传渠道向民众宣传有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内容。3.3.1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宣传主体责任卫生健康部门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管部门,首先应该加强自身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业务的学习认知,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医保、财政等相关配合部门进行协调,利用新闻媒体、发放宣传册、宣讲会、拉横幅等多种手段向居民们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际作用和存在意义,逐步引导他们接受这一新生事物。宣传过程中还应该更加注重签约服务的质量方面的宣传,适当弱化签约覆盖率指标,提升居民对社区家庭医生的信任度。3.3.2充分利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贴近群众的优势基层医疗机构与家庭医生团队应当切实落实好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推广工作,并向居民们详细介绍此项服务的目的、内涵以及相关从业者的具体职责内容。与此同时,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各项优惠举措比方说预约就诊、转诊、费用报销等内容进行详细解说,借此来进一步调动居民们签约的主动性。此外,在落实宣传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当着重强调家庭医生服务的独特优势,比如便捷高效、费用更加低廉等,以此来吸引更多居民签约。总而言之,要想全面推广家庭医生服务,提高推广效果,就必然需要重视开展宣传工作,通过宣传让人们了此项服务,进而愿意主动接受。3.3.3通过多种形式来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群众关注相关的公众号、微博等,然后时常通过这些平台向人们推送有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信息,从正面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典型案例、事件,宣传优秀的医疗队伍,从而引导居民慢慢的接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此外,还可以定期举行一些健康知识讲座或者制作一些公益广告,通过多种平台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出去,进而吸引更多人签约。3.3.4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根据家庭医生“群众性”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众开展不同类型的宣传活动。例如,在农村地区可以以“村组”为基本单位,借助于“三下乡”等活动平台,让广大农村地区的人也能够有机会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针对老年人群可以组织家庭医生免费体检等活动,着重宣传对于医养等跟老年群体息息相关的服务内容来引导居民签约。3.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家庭医生业务水平推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离不开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只有拥有高水平高素质医疗人才,才能让群众心安,真正接受这一医疗服务模式。3.4.1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一是加强全科医学培训,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在高等院校开设全科医学,规范化和系统化培养具有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