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青海省数学小学四年级上学期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有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把一根木头截成两段,第一段长(3/5)米,第二段占全长的(2/5),两段木头比较,()。A.第一段长B.第二段长C.一样长D.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数的应用。已知一根木头被截成了两段。第一段长(3/5)米。第二段占全长的(2/5)。假设整根木头的长度是单位“1”。那么第二段就是(2/5)的单位“1”,也就是整根木头的(2/5)。而第一段占全长的比例是:1-(2/5)=(3/5)。虽然第一段和第二段都占了全长的(3/5),但这里的“全长”是指整根木头的长度,而不是第一段或第二段的长度。所以,不能直接比较(3/5)米和(3/5)的比例。实际上,因为第二段占了全长的(2/5),并且第一段只占了(3/5),所以第二段肯定要比第一段长。因此,答案是B。2、学校举行跳绳比赛,三1班有12人参加,三2班有15人参加,三1班平均每人跳150下,三2班平均每人跳140下,两个班平均每人跳多少下?A.145B.146C.147D.14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平均数的计算。已知三1班有12人参加,平均每人跳150下;三2班有15人参加,平均每人跳140下。根据三1班的总跳绳数=人数×平均每人跳绳数,可得:三1班的总跳绳数=12×150=1800(下)
根据三2班的总跳绳数=人数×平均每人跳绳数,可得:三2班的总跳绳数=15×140=2100(下)
那么,两个班的总跳绳数是:1800+2100=3900(下)
两个班的总人数是:12+15=27(人)
所以,两个班平均每人跳绳数是:3900÷27≈144.44(下)。由于跳绳数必须是整数,所以需要对结果进行四舍五入到最近的整数。144.44四舍五入后是145。因此,两个班平均每人大约跳145下,答案是A。3、下列算式中,去掉括号后不改变计算结果的是()。A.150−30C.150−3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括号的作用。A选项:150−30+20÷2去掉括号后:150−30B选项:150−30×2−40去掉括号后:150−30C选项:150−30−20×2去掉括号后:150−30D选项:150−30+20−10去掉括号后:150−30综上,正确答案是C。4、用万''作单位,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57000=(______)万320000=(______)万
7580000=答案:5.7;32;758;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数的改写。首先,需要知道“万”是计数单位,1万=10000对于第一个数57000,可以除以10000来得到它有多少万:57000÷10000=5.7(万)
所以,对于第二个数320000,同样地除以10000:320000÷10000=32(万)
所以,对于第三个数7580000,也是除以10000:7580000÷10000=758(万)
所以,对于第四个数10000,除以10000得到:10000÷10000=1(万)
所以,5、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34000÷170=()
15×204=()
114+189答案:200;3060;519;52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计算器的使用。对于第一个算式34000÷34000÷170=20015×204=3060114+189+2168216、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80000=(______)万2900000000=(______)亿
5000000=答案:8;29;500;120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数的改写。首先,要知道1万等于10000,1亿等于100000000。对于第一个数80000,由于1万等于10000,所以可以直接除以10000来得到用“万”作单位的数:80000÷10000=8(万)2900000000÷100000000=29(亿)500二、填空题(本大题有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a,十位上的数字是b,这个两位数是()。答案:10b+a解析:根据数位知识可知:个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表示几个十,据此解答即可。2、若a×7=42,则a×70=()。答案:420解析:已知a×7=42,要求a×70的结果,可以将70看作7×10,然后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a×70
=a×(7×10)
=(a×7)×10
=42×10
=4203、一个数既是42的因数,又是7的倍数,这个数最大是()。答案:42解析:本题考查倍数。已知一个数既是42的因数,又是7的倍数,
由于42的因数有:1、2、3、6、7、14、21、42。其中是7的倍数的因数有:7、14、21、42。所以,这个数最大是42。4、2009年1月1日是星期四,那么2009年1月25日是星期_____.答案:日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过天数的计算和星期几的推算。已知2009年1月1日是星期四,要求2009年1月25日是星期几。首先,需要计算从1月1日到1月25日一共经过了多少天。从1月1日到1月25日,一共经过了25-1=24(天)。然后,用这24天除以7(一周有7天),看余数是多少。24÷7=3(周)……3(天)
这意味着,从1月1日的星期四开始,再过3天就是1月25日的星期。所以,从星期四开始数三天,依次是: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因此,2009年1月25日是星期日。5、一个数既是24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_____.答案:3、6、12、24(答案不唯一)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和应用。已知一个数既是24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首先,找出24的所有因数:1、2、3、4、6、8、12、24。然后,从这些因数中筛选出3的倍数。观察这些因数,可以发现:3、6、12、24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可能是3、6、12、24中的任意一个(答案不唯一)。6、已知A=2×2×3,B=2×3×5,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_____,最小公倍数是_____.答案:6;60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已知A=2×2×3,B=2×3×5。首先,来看最大公约数。最大公约数是两个数都能被它整除的最大的那个数。观察A和B的质因数分解,它们共有的质因数是2和3。所以,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2×3=6。接着,来看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为了得到A和B的最小公倍数,需要把A和B中所有的质因数都包含进去,并且每个质因数的指数取最大的那个。A和B的质因数有2、3和5,其中2在A中的指数是2,在B中的指数是1,所以取2;3在A和B中的指数都是1,所以取1;5只在B中出现,所以也取下来。因此,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2×2×3×5=60。综上,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6,最小公倍数是60。三、计算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计算:(1)125(2)125(3)12(4)24(5)99(6)98(7)45(8)125答案:(1)100000(2)11000(3)300(4)3000(5)3800(6)9898(7)4455(8)11000【分析】(1)把32看作8×(2)把88看作8×(3)把12看作3×(4)把24看作3×(5)根据乘法分配律简算;(6)把98看作100−(7)把99看作100−(8)把88看作8×2、计算:(1)25(2)125(3)12(4)24(5)99(6)98(7)45(8)125答案:(1)100000(2)11000(3)300(4)3000(5)3800(6)9898(7)4455(8)11000【分析】(1)把32看作4×(2)把88看作8×(3)把12看作3×(4)把24看作3×(5)根据乘法分配律简算;(6)把98看作100−(7)把99看作100−(8)把88看作8×3、计算:(1)125(2)125(3)12(4)24(5)99(6)98(7)45(8)125答案:(1)100000(2)11000(3)300(4)3000(5)3800(6)9898(7)4455(8)11000【分析】(1)把32看作8
4、125×72=125×(8×9)=A.乘法交换律B.乘法结合律C.乘法分配律
125×72=125×(8×9)=(125×8)×5、125×88=125×(8×11)=A.乘法交换律B.乘法结合律C.乘法分配律
125×88=125×(8×11)=(125×8)×四、操作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第一题题目:操作题:小明在做除法时,把除数36看成了63,结果得到的商是12,余数是30。请你帮助小明算一算,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答案:正确的商是2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和应用。已知小明把除数36看成了63,得到的商是12,余数是30。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可计算原来的被除数:被除数=63×12+30=756+30=786
接下来,用正确的除数36去除这个被除数786,计算正确的商:商=被除数÷除数=786÷36=21…30
所以,正确的商是21,余数是30。注意:这里虽然有余数,但题目只问了商,所以答案只给出商即可。第二题题目:在一张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答案:剩下的部分是长方形,其面积为108平方厘米。解析:确定最大正方形的边长:在一张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意味着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应等于长方形的较短边,即18厘米。确定剩余图形的形状:剪去一个边长为18厘米的正方形后,原长方形纸的剩余部分将是一个新的长方形。这个新长方形的长将是原长方形的长减去正方形的边长,即24厘米-18厘米=6厘米;宽仍然是正方形的边长,即18厘米(但在这个新长方形中,这部分被视为长或宽,取决于你如何摆放它,但面积计算不受影响)。计算剩余图形的面积:使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面积=长×宽。将新长方形的长和宽代入公式:面积=6厘米×18厘米=108平方厘米。因此,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后,剩下的图形是一个长方形,其面积为108平方厘米。五、解答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第一题
题目:一个数的(1/3)比它的(1/4)多10,这个数是多少?答案:120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数的应用。假设这个数是x。根据题目,这个数的(1/3)比它的(1/4)多10,可以建立以下方程:13x4x−x=120第二题
题目: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厘米和6厘米,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答案:15厘米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这两条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已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厘米和6厘米。首先,要确定哪条边是腰。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如果3厘米是腰,那么两条腰的总长度是3+3=6(厘米),这与第三条边的长度相等,不能构成三角形(因为两边之和没有大于第三边)。所以,6厘米必须是腰。因此,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就是两条腰的长度加上底边的长度,即:周长=6+6+3=15(厘米)
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5厘米。第三题
题目: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厘米和7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答案:17厘米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这两条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已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厘米和7厘米。首先,要确定哪条边是腰。由于3厘米+3厘米=6厘米,而6厘米小于7厘米,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3厘米、3厘米、7厘米这三条边不能组成三角形。因此,腰的长度只能是7厘米。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7厘米、7厘米和3厘米。接下来,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周长=7+7+3=17(厘米)
综上,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7厘米。第四题
题目: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答案:长:8厘米,宽:4厘米。解析:本题考查长方形的周长。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是宽的2倍。设长方形的宽为w厘米,那么它的长就是2w厘米。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周长=2×(长+宽),
代入已知条件,得到:2×(2w+w)=24
化简得:2×3w=24
6w=24
w=4
所以,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因为长是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题改编选例》课件
- 幼儿园科学课件:火箭上天【模板课件】
- 线路规划问题讲解
- 本溪市燃气公司社会责任
- 煤质与环境保护
- 城市绿地公园土地租赁合同
- 集团化成本控制与优化
- 医疗器械公司职工餐厅租赁意向书
- 乳制品行业合同风险防范
- 市场调研与分析方法的通知
- 短语类型练习题答案
- 六三制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工具》全部课件(一共3课时)
- (完整版)电力工程施工方案
- 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规定
- 环境工程的课程设计---填料吸收塔
- 道路运输达标车辆客车货车核查记录表
- 儿童诗儿童诗的欣赏和创作(课件)
-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思路(共3页)
- 气管切开(一次性气切导管)护理评分标准
- 保安工作日志表
- 姜太公钓鱼的历史故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