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复习资料_第1页
孟子两章复习资料_第2页
孟子两章复习资料_第3页
孟子两章复习资料_第4页
孟子两章复习资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两章》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孟子还主张“性善”论。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三、字词解释1、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②“曾”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四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畎亩之中/版筑之间/鱼盐之中(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之所顺/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子有不战(要么)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五、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2、城非不高也:内城(古);城市(今)。3、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古);与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今)。4、委而去之:离开(古);到(今)。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古);判断词,是(今)。6、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古);出发,发现(今)。六、翻译全文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7、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七、内容理解(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极言城小,容易攻打。“环而攻之”说明了攻势之大。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说明“天时不如地利”。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说明“地利不如人和”。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8、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10、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11、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1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施行“王道”,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13、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不是。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15、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战争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类比论证——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16、“人和”与下文中的哪些词语的意思是相照应的?即“多助”、“天下顺之”。17、得“人和”的实质是“多助”,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2、“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指像上文所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4.第一段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先列举事实,再从事实中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5、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回答)“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6、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炼)7、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10、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1、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3、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14、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