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所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最终被下列哪位皇帝化解?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2.1599年,荷兰国会在公告中明确地把罗马法比作各国的共同法。1609年,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也曾在一次演讲中宣称:“我们非常尊重(罗马)民法典,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般的学识,而且对与外国的条约事项也是必不可少的,它用万民法的方式同外国进行交往。”这说明罗马法A.奠定了近代西方各国法律的基础B.确立了欧洲社会的行为规范C.为解决外交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D.成为了欧洲各国通用的法律3.在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时代,艺术家们都以各种方式留下了自己所钟爱的“女神”的画像。这一现象表明古希腊A.民主政治兴起 B.商品经济发达 C.宗教观念淡薄 D.人文思想活跃4.《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5.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委员会、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出现反映了A.全球治理体系日新月异 B.国际直接投资的日益增长C.经济的民族化与区域化 D.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体系6.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画家达维特(大卫)的作品风格是“考古式地真实再现当时的情景”,他因《马拉之死》、《网球厅宣誓》、《拿破仑加冕》、《苏格拉底之死》等作品被誉为“历史的见证者”。据此判断,该画家属于A.新古典主义流派B.现实主义流派C.后现代主义流派D.浪漫主义流派7.康德曾说:“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他评价的是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马克思主义8.古罗马普通公民所穿的托加长袍是简朴而没有装饰的,是天然毛料的颜色;平民的服色多为深灰、浅灰或褐色;参加选举的候选人穿着纯白色的托加袍,以引人注目;贵族、执政官、皇帝、将军等人所穿的托加喜爱以紫色作为服色。这表明古罗马A.法律体系健全 B.奢靡之风盛行 C.等级制度森严 D.人文氛围浓厚9.有学者认为“保持天下风俗纯正的重要性更有甚于维护一姓政权的稳定”。为此,他提出了“有亡国,有亡天下”的著名论断。研究这一论断,可直接参阅A.《天下郡国利病书》 B.《日知录》 C.《明夷待访录》 D.《船山遗书》10.在英、法两国现代化启动的条件中,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A.制度保障 B.技术创新 C.政策扶持 D.海外扩张11.下图为19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性社团成立年份分布图。据此可知当时A.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清政府支持维新变法C.政治变革的氛围逐渐形成 D.改良已成为主流思潮12.据刘伯承《晋察冀边区的群众工作》中1945年1月的统计,晋察冀根据地约有1600万人,其中约300万人参加到中共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如农会、工会、妇救会、青救会、童子军、抗敌后援会等组织中,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有余。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确保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B.致力于推进现代民主政治建设C.注重根据地基层组织建设 D.提高了根据地生产的积极性13.1928年周恩来曾指出:“……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这种认识产生的原因是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指导C.中央坚持“城市中心论” D.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14.《九国公约》规定“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在当时看来,“发展并维持的政府”是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C.南京国民政府 D.“伪满洲国”政府15.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shop),特零克帝(drinktea)有鸿儒。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据此可知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C.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D.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16.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你给该评论加一个合适的标题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问题 D.“一国两制”——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17.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观察如图,下列项中的经济文化现象与图中地点对应正确的①地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地名窑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③地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④地为朱熹、陆九渊讲学之地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18.1954-1960年间,苏联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到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状况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农轻重各产业发展不平衡 D.改变了苏联原有经济结构19.据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准备从2019年1月28日开始就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价值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展开调查。这是中国第二次请求WTO就此事进行调查。彭博社称,上月中国提出申请,但被美国否决。由于WTO规则禁止成员第二次阻止争端调查,此次调查可能会推进。可见A.调解中美争端也是WTO的基本职能 B.WTO有助于消除成员之间贸易壁垒C.发展中国家可用WTO规则维护权益 D.美国各项政策阻碍全球化向纵深发展20.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1964年,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削弱了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1980年该集团成员国达119个这主要反映了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B.联合国是实现多边合作的重要舞台C.经济区域集团突破地域限制D.新兴国家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21.梁启超倡议建立“新史学”,“新”就新在①以历史进化论为指导②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③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④以“以古鉴今”为研究目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2.有历史学家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D.工业化进程主要发生于欧洲与美洲地区23.1949年,法国公共舆论机构就欧洲发展计划在法国人中做了大量调查,当问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时,只有18%的人认为美国真心帮助欧洲。到1950年,“90%的人开始了解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向欧洲提供援助。”材料反映了A.美国的真诚援助感动了欧洲 B.马歇尔计划实现了欧洲的复兴C.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力在加强 D.马歇尔计划遏制了苏联的扩张24.1982年邓小平会见印度代表团时说,中国有句话:愈富的人愈悭吝。要富国多拿点钱出来,它不肯,技术转让更不愿意。所以,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邓小平的话指出了A.要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B.新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迫切性C.推翻现存的世界政治秩序的必要性D.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的重要性25.下图中相关信息解读准确是A.①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已初见成效B.②列强设立的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C.③日本推进明治维新与侵略邻国同步D.④中国主权受损,社会性质发生剧变26.1898年6月,李鸿章在致儿信中说:“学堂之事,上意甚为注重,闻每日与枢廷讨论者多学堂、工商等事,惜瘦驽庸懦辈不足赞襄,致……辈窃东西洋皮毛,言听计从。”信中“瘦驽庸懦辈”是指A.洋务派 B.维新派 C.顽固派 D.立宪派27.第三世界通常是指在东西方间保持独立、求自身发展空间的国家或国家联合;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著作将第三世界称之为“一个经常用来形容世界上为贫穷的、经济上欠发达家的术语”。这一新说法主要基于A.第三世界日益活跃现状B.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C.冷战后的国际经济形势D.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发展28.20世纪30年代,国统区人士形成一股了“苏联热”。史学家钱穆曾对苏联农业集体化描述:“孤独的农民从前对着疲马叹息,从朝到暮在一小块土地上流汗,现在是用着机器伴着愉快的歌声,在一种友谊的态度上工作了”。这一描述A.说明历史叙述受主观情感的影响B.说明当时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步弱化C.准确记述了苏联农民的生产状况D.表明知识阶层发展计划经济的意愿29.1978年清华大学选派9名中青年学者赴美留学,数年后全部完成学业归来,校方专门制作简表表彰纪念(简表信息节选如下)。由此可知,改革开放初期的留学教育反映了A.“三个面向”精神的贯彻 B.高考恢复促进经济发展C.中美建交推动文化交流 D.国家战略主导教育发展30.在一次公共集会上,一位苏俄农民手持这样的标语:“我们可以为了国家换饿、流血、牺牲,但我们的血不能在战后也流个不停。”为改变这种状况,苏俄A.集中全国物力支援战争 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利用市场理念发展生产 D.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朝立后,为了巩固自己统治的经济基础,明太祖朱元璋着力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早在1358年朱元璋就派水军元帅康茂才为督水营田使,专管农田水利。截至1394年为止,成塘堰40987处,河162处,陂梁堤岸5048处。1365年朱元璋诏令栽种桑麻和木棉,同时把种植桑麻木棉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重要标准。由于元末田地多为豪强所霸,1370年迁徙速、松、嘉、湖等地的富民5300户到临濠(凤阳府)。大量富户远离乡土,减轻了当地农民的剥削。1372年诏令陕西、河南、山东等州县田地,允许农民尽力开垦,缺少耕牛,派官到广东购买,然后分给农户。明初对于新抚地区的夏秋粮税,多次进行减免。江南地区也以支持战争有功,多次优免税粮。对受灾地区乜以免税为救济——朱元璋推行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使全国交纳田赋的土地总額増加到五、六百万顷之多。荒地大部分开垦了,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农民流下的血和泪,却养肥了新皇朝的封建地主。正是在此基础上,明初封建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和发展。——摘编自夏曾佑《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明初发展农业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太祖进行农业改革的影响。3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新疆图志》载:“林文忠公谪戍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沟,导井以灌田,遂变赤地为沃壤。”1845~1877年,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道。以吐鲁番为例,兴建了一条十多公里的主干渠,而后又环城修了数十条纵横交错的支渠。除了官家修筑之外,还有私家修筑的、以姓氏命名的水渠,如城东的羊渠,城北的张渠等。主管行水的官员叫知水官,下设堰头、渠长,各管其段,各司其职。行水之时先后有序,先干渠后支渠。沿途各段都建有水闸,即使农作物用水,也必须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来主持,不让有点滴浪费……林则徐在新疆地区兴修水利,使新疆出现了“大漠广野,悉成沃衍,烟户相望,耕作皆满,岁省国家转输无算,而回民生计大裕,为百余年入版图未有之盛”。——摘编自章永俊《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学者的治边思想与实践》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林则徐在西域治水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则徐治理新疆的历史功绩。33.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为1949—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据蔡继明、刘澜飙《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据《200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基本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图中所示是汉代诸侯王势力扩大乃至酿成了“七国之乱”的形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中央与地方诸侯的矛盾最终被汉武帝化解,故C正确;汉文帝没有解决此矛盾,故A错误;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但是没有解决王国问题,故B错误;汉光武帝是东汉开国皇帝,故D错误。2、A【解析】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被比作欧洲各国的共同法,不仅为欧洲各国提供了一般的法律原则与做法,也为各国处理外交事务提供了借鉴,表明罗马法对西方各国影响深远,奠定了近代西方各国法律的基础,故答案为A项。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确立了欧洲的行为规范,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外交纠纷,C项仅是对材料中“与外国的条约事项”的解读,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3、D【解析】

材料“艺术家们都以各种方式留下了自己所钟爱的“女神”的画像”体现的是对人性的肯定,和人文主义精神萌芽有关,D正确;A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希腊人的宗教观念十分强烈,C排除。故选D。4、C【解析】

根据“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认为,通过三省六部制,皇帝可以将自己不确定的事情,召集百官商量,做出正确的决定,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AB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5、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委员会等都是同一地区和民族为经济发展组成的经济组织,具有经济民族化、区域化的发展特点,故选C;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委员会等都是经济区域合作组织,具有相似性,不能体现日新月异的变化,排除A;材料中的经济组织是同一区域内国家共同组织成立的,它不是国际直接投资的结果,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在这些经济组织成立之前,发展中国家早已被迫或主动地融入到世界体系,排除D。6、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古典主义”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盛行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现实主义流派流行于工业革命后,故B项错误;后现代主义流行于二战后,故C项错误;浪漫主义流行于工业革命时期,其特色是注重个性表现,耽于幻想和夸张,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本题的时间信息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由此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即可。7、C【解析】

根据“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可得知其主张理性主义,结合所学可知,康德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没有涉及到理性主义,故排除ABD项。【点睛】本题的关键是“理性的自由”这一信息点。8、C【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罗马社会制度的理解和认识。题中的材料反映了古代罗马不同身份的人在服饰上有明显的不同,说明彼此之间是严格区分的,等级制度森严,故C项说法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罗马的法律建设问题,故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出奢靡的生活风气,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严格的等级区分,而不是人文主义的氛围,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9、B【解析】

材料“有亡国,有亡天下”体现的是顾炎武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收录在《日知录》,B正确;《天下郡国利病书》虽然是顾炎武的著作,但是未收录该思想,A排除;《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作品,C排除;《船山遗书》是王夫之的作品,D排除。故选B。10、B【解析】本试题主要试考察学生对英、法在步入资本主义国家行列时所具备的条件的掌握情况。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比较四个选项在程度上的差异。在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中,英、法都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故不选A;两个国家都很重视现代化建设,都采取政策大力扶持,故不选C;两个国家都是老牌的殖民国家,都通过海外殖民扩张积累了大量资本,故不选D;而在技术上,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而其他国家,包括法国则是引进英国的技术或设备来进行工业革命,所以说在技术创新上法国不如英国,故选B。11、C【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1896年后,国内知识分子成立的政治性社团数量急剧增加,说明这时期政治变革的氛围较浓厚,政治变革的氛围逐渐形成,C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当时中国政治性社团的成立,不代表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A项错误;维新变法收到光绪帝的支持,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清政府对维新变法的态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19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性社团的成立情况,无法得出改良思潮成为社会主流的结论,D项错误。12、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农会、工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涵盖了抗日根据地人口的五分之一有余,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注重根据地的基层建设,故C项正确。这些群众团体主要是为抗日服务的,不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故A、B项错误。材料设计的都是抗日团体组织,与提高根据地的生产积极性无关,故D项错误。13、D【解析】

根据材料“1928年”“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可以得出所述为大革命时期党的政策,再结合“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可得出,该认识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认识和反思,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大革命以失败告终,材料时间已经为1928年,“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等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不是共产国际的“左”倾错误,B项错误;材料得出的认识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认识和反思,与中央坚持“城市中心论”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14、B【解析】

试题分析:《九国公约》是1922年签订的,当时的政府是北洋军阀政府。故选B。A项是1912年建立的,但是在1913年袁世凯就建立了北洋政府;C项是1927年建立的,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D项是在1932年以后成立的。考点:《九国公约》【详解】15、D【解析】题干中的“特零克帝(drinktea)有鸿孺”、“并坐谈心廉耻无”可以看出作者对在茶馆里喝茶的“鸿儒”和“痴男女”持批判态度,可以看出A与作者的态度相悖,故排除A而选D。B与题干现象不符,故排除;C这里面的材料信息与男尊女卑无关,故排除C。16、B【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回归以来香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对香港的影响,并非其实践日益丰富;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一国两制”对解决问题的作用;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一国两制”方针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7、D【解析】

①是陕西,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排除①;②是浙江,在宋代江西景德镇名窑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排除②;③是广东,宋代中国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技术推广到闽粤江南地区,③正确;④是江西,此地的白鹿洞书院是朱熹和陆九渊讲学之地,③④正确,故选D;①②对应不正确,排除ABC。18、A【解析】

由材料“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状况,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赫鲁晓夫改革没有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农轻重各产业比重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改变了苏联原有经济结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9、C【解析】

调解贸易争端是WTO的重要职能之一,WTO通过一系列规范推进世界贸易自由化,许多规则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的利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好WTO的规则维护自身权益,故C项符合题意;WTO不仅仅是为中美而存在,故不能认为调解中美争端是其基本职能,A项不符合题意;WTO有助于消除成员之间贸易壁垒,但本题没提到最终结果,B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D不符合题意。20、D【解析】

根据材料所述,从1963年开始联合国大会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有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宣言,组建七十五国集团,后来扩展到77个国家和地区,到1980年成员国达到了119个,这种联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共同愿望,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联合国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的七十五国集团不是经济区域集团,C项错误。故选D。21、A【解析】

梁启超倡议建立“新史学”主要是从历史进化论为指导,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从而培养国民素质的研究方向,①②③正确;新史学和传统史学都具有“以古鉴今”为研究目的,排除④,选择A正确。22、C【解析】

略【详解】工业化浪潮能影响到北美而无法影响距离更近的非洲,而北美的美国实行与欧洲同样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这说明制度对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C项符合题意;ABD项均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23、C【解析】

1949年只有18%的人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真心帮助欧洲,到1950年已经有了90%的人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真心帮助欧洲。材料反映出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故C正确;马歇尔计划实质是对西欧的控制,故A错误;1950年的欧洲,还没有实现复兴,故B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马歇尔计划遏制了苏联的扩张,故D错误。24、D【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南北问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南南问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邓小平强调“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这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的重要性,故D正确;材料信息和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无关,故A错误;世贸组织建立是在1995年,故B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现存的世界经济秩序,不知政治秩序,故C错误。25、C【解析】

据所学可知,1868年日本民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对外殖民扩张,1874年侵略就是例证,C正确;据所学可知,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1861年,与①无关,A错误;列强设立的使馆区是北京东交民巷,而②是山东地区,与材料无关,B错误;④是甲午战后日本割占,中国主权受损,但社会性质未发生剧变,D错误。26、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认为当政诸臣才力“不足赞襄”,结合所学可知,信中“瘦驽庸懦辈”是指盲目排斥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的顽固派,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27、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东西方对抗已经不存在了,第三世界这一概念也就不复存在了。然而,虽然冷战结束了,但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在再有人主张冷战后第三世界已经不复存在的同时,西方国家出版的一些教科书已经改变了对第三世界的传统定义,称之为“一个通常用来形容世界上更为贫穷的、经济上欠发达国家的术语。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反映主旨无关,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认识与多极化格局无关,排除。【点睛】“第三世界”真正成为国际政治的通用词语则是在美苏冷战的高峰时期,它主要指在东西方阵营之间保持独立、寻求自身发展空间的国家或国家联合。他对第三世界的划分方法进一步扩大了反霸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8、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热”影响下,史学家钱穆曾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赞美之情,而实际上苏联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情,故A说法正确;B不是材料主旨;C、D说法是表面现象,没有反映本质。29、D【解析】

据材料“理论固体物理”“波导光学”“反应堆物理计算”“生物物理”等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初期留学生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端科技领域,这是由当时的国家战略所决定的,故D选项正确;“三个面向”的提出是在1983年,故A选项错误;表格体现的是教育发展,而不是经济发展,故B选项错误;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故C选项错误。30、C【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情景反映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了人民的反对,为改变这种状况,苏俄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C项正确;集中全国物力支援战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战时共产主义的特征,排除AB两项;1936年,斯大林模式形成,苏联进入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措施:迁徙富民,抑制豪强;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兴修水利;鼓励种植经济作物。(2)影响:积极:大量垦荒,有利于耕地面积增加;促国家财政增收;有利于生产和经济恢复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巩固统治。局限:给农民土地的目的不是保证农民有土地而是保证地主有劳动力,所以最终目的还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解析】

(1)根据“成塘堰40987处,河162处,陂梁堤岸5048处。……把种植桑麻木棉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重要标准”、“迁徙速、松、嘉、湖等地的富民5300户到临濠(凤阳府)。大量富户远离乡土”、“允许农民尽力开垦,缺少耕牛,派官到广东购买,然后分给农户”、“对于新抚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