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绍兴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②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2.下面是两幅汉代面像砖的图片。突出反映出汉代A.集体协作劳动普遍化 B.重视生产工具的运用C.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D.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3.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等,但梁启超的“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A.文明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4.观察下图,图上标有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据此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周公在②地辅政,“制礼作乐”B.北魏孝文帝从③地迁都到②地C.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别在①地和④地D.元朝的③地及周围地区被称为“腹里”5.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D.以过往历史的角度阐释历史6.在印尼海域打捞上来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烧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题记的瓷器。结合对他处出土器物的考证,有专家认为“黑石号”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可靠证据之一。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B.“黑石号”的沉船年代不早于唐朝C.题记这样的广告词表明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直接监管D.由“湖南道”可知“樊家”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7.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分析,明代内阁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六部逐渐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C.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8.租界建立之初华洋分处。上海的租界出现华洋杂处局面开始于A.《上海土地章程》订立 B.小刀会义军占领县城C.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立 D.工部局建立9.为了换取各省政治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正式将土地税划归给各省管理,放弃了对创造国民总产值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力,中央财政总收入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统税等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这一做法可能使A.中央集权面临着新的挑战B.城市经济重要性明显高于农村C.农民税务负担将大大减轻D.中国失去农业现代化发展契机10.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份中共中央工作文件指出:由于美国低估会议的可能成果,以及美、英、法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中国应该采取积极方针,打破美国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与这份文件相关的外交活动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B.使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D.确立的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11.西周时期,周王分封诸侯的同时还进行“徙封”(指古代有爵位者,从原封地改封为其他地区)有学者认为,吴国原是受封于今山西境内的虞国,后在周康王时受命迁国到宜地(今江苏镇江),成为江南地区的吴国。由此可知,当时“徙封”A.消除了诸侯国叛乱的政治隐患 B.维护了君主专制的统治C.体现了周王对封国的主权地位 D.成为分封制的政治基础12.雍正皇帝有诗曰:“巧制符天律,阴阳一弹包。弦轮旋密运,针表恰相交。晷刻毫无爽,晨昏定不淆。应时清响报,疑是有人敲。”据此,下列最适合作为诗题的是A.《咏利玛窦》B.《咏崇祯历书》C.《咏自鸣钟》D.《咏泰西水法》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疫病防治关系民生福祉,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材料一1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数,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至于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材料二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防疫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政府与明政府防疫措施的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14.(20分)材料在1902年新学制颁布之前,中国的新式学堂没有相互街接的学校体制。据此,张謇认为发展教育须循序渐进,“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张謇在南通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系统。他不仅亲自创办了农校、纺校、商校、师范、医校、女红传习所等许多职业学校;还资助创办了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吴商船专科学校、吴县铁路学校;创办了保姆传习所、政法传习所、巡警传习所等职业培训班。他鉴于全国有近百万残疾儿童,缺乏职业能力谋生困难,于民国初年创办了南通狼山盲哑学校。这些职业学校的创办,把各种技艺的传习引进教育领域,破除了封建学校教育中没有技艺传授的立足之地和技艺传播的家族、师徒局限性,是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开拓。——摘编自程绍珍《张客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与探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职业教育实践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謇职业教育实践的作用。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对“理”的阐述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故②、④正确;材料否定了朱熹的天理观,故①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经世致用观念,故③错误。故①②组合错误,故A排除。①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②③组合错误,故C排除。②④组合正确,故D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思想【名师点睛】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从知识的来源上看,原理、规律是从对事物的抽象而得来的,因此,应该是先有具体形器,后有抽象观念。2、B【解析】

制盐和薅秧两幅画像砖都体现了对工具的充分利用,选项B正确;薅秧体现的是一家一户生产,A排除;薅秧和制盐两者之间属于不同行业,不存在结合,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3、B【解析】

根据材料“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可知,梁启超的史学方法是社会史观,选项B正确;文明史观指的是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对比,梁启超的新史观未体现,排除A;全球史观强调的是整个世界是密切联系的整体,梁启超的新史观未体现,排除C;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梁启超的新史观未体现,排除D。4、D【解析】

元朝大都在今北京,其附近及周边地区被称为腹里,选项D正确;②在洛阳附近,而周公辅政是在镐京,即今天西安一带,排除A;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到洛阳,③为北京,排除B;北宋都城在开封,南宋都城在临安,选项C排除。5、A【解析】

材料“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明显是强调用现在的观念理解历史中有益的内容,体现出史学为现实服务的功能,故A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探索的精神去研究历史,排除B;材料不是从文明史的角度研究历史,排除C;材料中是以现在的视角研究历史,排除D。故选A。6、B【解析】

通过材料“湖南道”“印尼海域”可以看出,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尼,同时道这一地方高级行政单位最早出现于唐朝,故选B;宋元时期并没有道这一地方行政区划,排除A;题记实际上说明政府对商业管理的强化,排除C;湖南道并不一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排除D。7、D【解析】

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D正确,A是科举制特点;内阁并不能领导六部,B错误。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C错误。8、B【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5年11月,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按照土地章程,租界作为西人的居留地,实行华洋分处原则,即华人可以到租界里进行买卖交易,但不得入内租地、造房、租房、居住。1853年,响应太平天国运动的小刀会起义爆发。起义军占领上海县城,清政府为了切断城厢附近居民与小刀会的联系,强令居民迁徙,并放火焚烧十六铺一带的民宅、商铺,逼迫大量难民流入租界。于是,租界里中国居民激增,造成了事实上的华洋杂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考点:天朝的危机•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详解】9、D【解析】税收是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南京国民政府放弃对地方农业土地税的管理,意味着中央政府对全国农业失去了调控的能力,在30年代世界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丧失了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契机,故此题正确选项为D选项。A选项迷惑性比较大。南京国民政府把土地税划拨地方管理,其目的就是为了换取地方支持,加强中央集权。从这个意义上讲,各省是支持中央的。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挑战是地方军阀派系、国共对峙。各省对土地税的征收、对农业的发展、管理政策不一,国民政府的做法使得中央失去发展农业、振兴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导权。10、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内瓦会议【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初”“美、英、法”“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可知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一起召开的国际性会议,结合所学知识为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故A正确;B项内容为亚非会议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内容为新国成立初期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点睛】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1954年2月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达成协议,建议在日内瓦召开由中、苏、美、英、法以及有关国家参加的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11、C【解析】

周王可以改变封国的封地,说明封国对封地并不具有所有权,这既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体现,也是周王对封国拥有主权地位的体现,C项正确;A项“消除”一词说法过于绝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确立是在秦朝,B项错误;分封制的政治基础是宗法制,D项错误。故选C。12、C【解析】

从材料中的“弦轮旋密运,针表恰相交。晷刻毫无爽,晨昏定不淆。应时清响报,疑是有人敲”等信息可以看出,雍正皇帝的诗是《咏自鸣钟》,故答案为C项;利玛窦是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的传教士,《崇祯历书》是一部中国比较全面的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著作,《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重要著作,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特点:缺乏系统、有效的救济措施;防疫侧重在赈济救助,忽视防治;皇权色彩浓厚;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2)英国措施有一定的的群众基础;英国呈现法制化特点;英国政府防更加制度化、系统化;英国防疫方法更科学、理性。明政府的措施很难得到民众的有效配合;缺乏有效的针对疫情的防治体系。原因:明政府敬天畏神思想观念浓厚;施政的重点在维护封建统治。英国经历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科学技术进步;英国关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3)疫病流行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综合治理;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要有强有力组织的领导;防疫事关民生【解析】

(1)特点:依据材料“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来看,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依据材料“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来看,防疫侧重在赈济救助,忽视防治;依据材料“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来看,缺乏系统、有效的救济措施。(2)不同:依据材料“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来看,英国防疫方法更科学、理性,依据材料“群众愿意配合隔离”来看,英国措施有一定的的群众基础,依据材料“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来看,英国呈现法制化特点,而且英国政府防更加制度化、系统化;相对于英国来说,明政府的措施很难得到民众的有效配合,缺乏有效的针对疫情的防治体系;原因:结合中英两国的社会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