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学校: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2021年9月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光第三单元计量时间1.有关光的思考1.时间在流逝2.光是怎样传播的2.用水计量时间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3.我们的水钟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4.机械摆钟5.认识棱镜5.摆的快慢6.光的反射现象6.制作钟摆7.制作一个潜望镜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四单元健康生活1.地球的表面1.我们的身体2.地球的结构2.身体的运动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3.心脏和血液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4.身体的“总指挥”5.风的作用5.身体的“联络员”6.水的作用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7.总结我们的认识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第一单元 光第1课时有关光的思考 【教学目标】1.学习光源的定义: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2.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星光,烛光,萤火光等。3.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黑板的反光,汽车后视镜的反光等。【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比较各种发光体,区别光源与非光源。2.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是该物体。【教学准备】手电筒、镜子、有窗帘的教室(用来遮挡光线,以保证实验效果)、带孔黑色的箱子、红苹果、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我们能不能用肉眼看太阳光,激光等光源发出的光?生:思考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师:那是因为太阳或激光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直接看会灼伤我们的眼睛。提出问题,光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对光有哪些了解?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在带孔的箱子里放入红苹果,关上灯光,教室门窗,拉上窗帘。观察黑色箱子里的红苹果,拉开窗帘打开门窗,开灯,再观察箱子里的红苹果。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让学生通过孔观察黑色箱子里的红苹果,能看到什么?生:回答什么都看不到。师:拉开窗帘打开门窗,开灯,再观察箱子里的红苹果,能看到什么?生:看到红苹果。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体。回答问题,只有在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后,才能看到光源或物体。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拓展应用,深化认识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板书设计】有关光的思考1.我们常见的光:太阳光,星光,萤火光,烛光。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而且是自己发出来的光。3.反射光:经过黑板、墙壁、天花板等周围物体表面反射后,再照射到被摄体(人体眼睛里)的光。第2课时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光是直线传播的。【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途径。【教学准备】手电筒、3张同一位置打孔的卡纸、1张没打孔的卡纸、4个能直立的夹子、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准备一个屏幕,让一个学生站在屏幕后面,对全班人说话:“你们能听见我说话吗?你们能看得到我吗?”生:听得到但是看不到。师: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用架子分别固定卡纸,并直立在桌子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关闭所有的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的光是唯一的光源。使手电筒的光直接穿过这些小孔,这时在纸屏上会出现一个光斑。这个实验需做2~3次,直到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纸屏上的光斑为止。横向移动中间的一张带孔卡纸,使之偏离原来的位置,以此来改变光传播的路线。这时,手电筒的光穿过第一个小孔就被遮挡住,我们能看到横向移动的那张卡纸上出现了光斑,而纸屏上却没有光斑。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通过观察可以得出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然后在活动手册中沿着直立纸上的三个小孔,一直到纸屏的光斑位置,画一条直线,以表明光的行进路线。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再观察纸屏并在表格的图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板书设计】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的推测:直线传播。2.我的依据:验证光的传播路线。第3课时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教学目标】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教学重难点】1.能推测出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2.能运用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的规律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教学准备】手电筒、薄纸片、玻璃、书本(或厚纸板)、塑料杯、水槽线香、激光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前面我们通过学习已经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比如,手电筒的光,汽车灯光等。光能以直线的方式一直传播下去吗?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观察手电筒的光能否通过薄纸片,玻璃,书本(或厚纸板),看看塑料杯上是否有光斑产生。(2)在水槽中,点燃线香后发出的烟雾是不断变化的,烟雾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这时用激光笔从水槽的一端照射过去,可以看到光线有轻微的“跳动”,但在光源比较强的条件下,还是能够看到一条清晰的光柱。在实验中,教师要和学生强调并确认用完的火柴完全熄灭,激光笔发出的光不能照射人的眼睛。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通过观察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生:说出自己的结论。师:(1)光能透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光能部分透过一些比较薄的物体,比如薄纸片,光不能透过不透明的物体比如书本。(2)烟雾的本质是很小的固体颗粒物,它们是不透明的物质,虽然会阻碍光的传播,但由于数量很多很密集,而且颗粒很小很小,也有一部分会被照亮,所以借助烟雾,能让激光笔的光路可见。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光能穿过任何物体吗?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情况?【板书设计】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遇到透明物体不会阻碍传播。2.遇到半透明物体会阻碍部分传播。3.遇到不透明物体不能传播。第4课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教学目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教学重难点】1.能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光从空气到水中发生的光线变化。2.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教学准备】玻璃杯、激光笔、铅笔、鱼缸、金鱼。【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光的传播会受到阻碍,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传播。继续传播时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吗?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进入水中,观察现象。(2)将铅笔斜插入水面,观察现象。(3)在鱼缸里放一条金鱼,观看鱼缸的一个角。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用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进入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激光在水面下方发生了偏折。(2)将铅笔斜插入水面后,观察到铅笔“折断”了。(3)在鱼缸里放一条金鱼,观看鱼缸的一个角,观察一条金鱼变成了两条金鱼。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射入水中的光在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板书设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沿直线传播的前提是在同一种均匀介质。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到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第5课时认识棱镜 【教学目标】1.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2.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教学重难点】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太阳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各种颜色的光。【教学准备】三棱镜、白纸、硬纸板、水彩笔、细线、火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啊?生:回答问题。师:我们学习了今天的课程就会知道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那么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它透明物体时也会发生折射吗?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细实验设计方案。(1)教师关闭教室中所有的灯,拉上窗帘,让一束强(白光)光通过三棱镜,另一侧竖立一张白纸,观察纸上的光。(2)在圆盘上画出三个扇形,扇形应大小相同,用水彩笔均匀地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然后快速旋转彩色轮,观察彩色轮快速旋转时的变化。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我们在竖立的白纸上看到了什么?生:不同颜色的光。师:你们认为三棱镜对光起到什么作用?生:能够把各种单色光分开。师:彩色轮快速旋转时,有什么变化?生:盘面慢慢变成了白色。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三棱镜对光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设计】认识棱镜1.白光进入棱镜后发生了折射,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2.快速旋转的彩色轮会慢慢变成白色。第6课时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目标】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2.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3.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有光反射到眼睛里。【教学重难点】1.能根据阴影,晃眼睛等生活情境发现光的反射现象,并提出探究问题及假设。2.能通过实验发现光的反射规律。【教学准备】手电筒、黑卡纸、胶带、镜子。【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我们经常用一块小镜子在阳光下晃动,把反射的光斑投射到天花板或其他物体上。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生:这是光的反射现象。师:照镜子时,我们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那么光是怎样从镜子里反射回来的呢?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吗?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让学生做出可以只发出一道狭窄光束的光源,并调整光源与纸屏的距离,以确保能在纸上清楚地看到一道光斑。(2)在纸屏上做好标记,改变纸屏位置,调节平面镜,使光源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平面镜后反射到纸屏上的标记处。(3)再次改变纸屏位置,调节平面镜,使光线反射到纸屏上的标记处,多次重复实验。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光的传播特点并试着在活动手册上画出光反射的平面路线图。师:请大家在光线与镜面的交点处,画一条垂直镜面的虚线,大家发现了什么?生:虚线两侧的角度相等。师:总结规律。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寻找生活中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的例子,加深认识。【板书设计】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2.汽车反光镜是凸镜,画出光的路线图;医生带的额镜师凹镜,画出光的路线图。第7课时制作一个潜望镜【教学目标】能自己制作一个潜望镜。【教学重难点】1.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2.能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探究潜望镜的基本原理。【教学准备】纸盒、平面镜、三角板、直尺、铅笔、剪刀。【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1.让学生分组游戏,把一个平面镜对着黑板上面的国旗,调整角度使自己能在面前的平面镜里看到国旗。(小组游戏中一人操作一人观察)2.潜水艇工作人员为什么能通过潜望镜观察到潜水艇周围的环境呢?它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潜望镜的奥秘,亲自设计一个潜望镜。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在纸盒两个长边距边缘约1厘米处各画一条直线。(2)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距边缘约1厘米处各画一条斜线。(3)在纸盒的对应面上重复画上面的线。(4)用剪刀将4条斜线剪开。(5)将两面镜子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6)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潜望镜已经做好了,我们通过潜望镜看一看周围的环境,看看有什么不同?生:通过潜望镜,我们从低处看,能看到高处的景物。师:观察一下潜望镜结构有什么特点?生:潜望镜有两片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度角。师:地面上高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的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块平面镜上,最后反射到人的眼睛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高处的景物。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课余时间上网查询更多的潜望镜的制作方法,进一步了解更多的光学知识。【板书设计】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2.制作一个潜望镜。3.潜望镜的核心部件是两块平面镜。4.潜望镜的应用:战壕潜望镜;坦克潜望镜;飞机潜望镜。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第1课时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2.地球分为海洋和陆地。3.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教学重难点】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特点的信息。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教学准备】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展示从空中俯视地球的样子。2.看完后提出问题: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上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2)观察我国的地形图。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看完世界地图,谁能说说地球表面的样子。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的,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九点二;海洋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七十点八。师:地球表面本来就是这样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这个样子?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有一定道理,比如火山地震,板块运动都能改变地球的样子。师:看完中国地图,谁能说说中国地形的特点。生:思考并回答。师:按照起伏高低和形态的不同,陆地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板书设计】地球的表面1.地球分为海洋和陆地。2.陆地上有平原,高原,山地,峡谷,丘陵和盆地等。第2课时地球的结构 【教学目标】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2.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教学重难点】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来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教学准备】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和一些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展示火山口的图片并提问:这是一个火山口的图片,大家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地壳之下100到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份的熔岩状硅酸岩,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师:通过火山的形成我们知道地球表面与地球的内部构造有关,那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图。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同学们在图中看到什么了?生:思考并回答。师:通过图片,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地球的三个圈层,他们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在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平均厚度35千米;地幔位于地壳下面,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岩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热对流活跃,推动岩石圈板块运动。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师:我们人类就生存在地壳之上,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组成地壳的岩石有哪些,有什么特点?(1)岩浆岩: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会喷出地表或侵入岩石重新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就是岩浆岩。(2)沉积岩:一种经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3)变质岩:在地壳的发展过程中,原来已经存在的岩石因遭受变质作用,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的岩石。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板书设计】地球的结构1.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2.组成地壳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第3课时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目标】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学重难点】1.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为地球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当地壳板块在活动时,就会产生大小不一的地震。2.地震的危害巨大,强烈的地震能导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与隆起,地表错位,河道堵塞,房屋倒塌。3.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教学准备】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有关地震的图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向同学展示地震图片,图片呈现的是地震后公路被破坏了,房屋倒塌了。师:地震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危害,那么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地震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实验前,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含义。比如,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土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收到的作用力。然后挤压和拉开小盒观看小盒的变化。(2)给学生看汶川大地震的相关图片。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同学们,挤压和拉开小盒后,会发生什么呢?通过演示实验,我们现实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我们的模拟实验模拟的是地壳运动发生地震的情形。现实中,组成地球岩石圈的六大板块会相互碰撞,彼此分离。发生机械变形变位,比如升降,漂移,褶皱,断裂等。板块边缘是地震的高发地区。师:同学们,看过图片后,地震时会出现那些情景呢?生:思考并回答。师:汶川地震后,7万人遇难,将近2万人失踪,三十多万人受伤,一千多万人失去住所。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板书设计】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震是地壳运动形成的?2.地震发生时,会破坏公路及房屋,导致人员伤亡。3.当我们感到地震将要到来时或已经到来时,要赶紧远离房屋,跑到安全且没有建筑物的地方。第4课时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目标】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教学重难点】1.高温高压,地壳中的薄弱地带,岩浆中的大量气体都是火山喷发的重要因素。2.火山喷发时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他们与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乡村和城市。【教学准备】火山喷发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与地震一样也是内部力量的表现形式。那么火山喷发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它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模拟实验前,教师要和学生说明,实验材料的每一部分代表什么,比如土豆泥代表火山,番茄酱代表岩浆,酒精灯加热代表地壳深处高温的状态。提醒学生实验中戴好护目镜,番茄酱适当稀释,土豆泥上挖个洞到达盒底,用薄的土豆泥封住“火山口”并加热罐头盒底,观察实验现象。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加热到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能看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对应现实中的什么现象呢?生:思考并回答。师:加热一段时间后,我们会看到番茄汁从罐头盒里喷出来。现实中火山喷发时,炙热的熔岩从火山口喷涌而出,喷发时会伴随大量气泡。(结合课本P29页图片),或形成火山岛,或形成火山口湖。(见课本30页图片)师:从图片中我们已经见过火山喷发的情景,那么造成火山喷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生:思考并回答。师:地球内部,软流层中的岩浆不能直接喷出地表,需要不断往上移动,并汇集成岩浆房。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水和许多气体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岩浆中,当岩浆积蓄到一定量之后开始沿地球内部薄弱地带开始缓慢上升,同时吞噬着岩浆通道周围的岩石扩大裂隙。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会给地表带来那些改变?2.火山喷发时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板书设计】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1.地壳运动导致火山喷发。2.火山喷发后会形成火山岛,火山湖等。3.火山喷出来的火山灰和气体,会和暴雨结合,破坏环境。第5课时风的作用 【教学目标】风的力量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教学重难点】风形成地貌分为两大类:风蚀型,堆积型,沙漠属于堆积型,戈壁是典型的风蚀型。沙漠是由于风把沙尘搬运到某个地方,当堆积的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形成了沙漠。戈壁滩是由于风的长期侵蚀,细小的碎屑物被风搬到其他地方,只留下碎石和粗碎屑。【教学准备】岩石(砂岩)、砂纸、放大镜、戈壁和沙漠的图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样子,其实作为地球外部圈层的大气层对地形也在发生缓慢的作用。然后展示风蚀拱门的图片,介绍风蚀拱门就是在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师: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对改变地形发生着缓慢的作用,例如空气流动形成风,那么风是怎样改变地球的表面的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用放大镜观察打磨前的岩石。(2)用砂纸打磨岩石。(3)再用放大镜观察打磨后的岩石。要注意让学生知道模拟实验与自然现象一一对应,比如岩石代表自然界中真实的岩石;砂纸代表风卷起来的沙子;打磨的方向应该是水平方向的;打磨过程代表风卷起沙子不断磨蚀岩石的过程。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生:思考并回答。师:通过放大镜,我们看到岩石上有磨痕,少量的岩石颗粒被磨掉,现实中风卷起的沙子也是这样不断磨蚀岩石的。给学生展示戈壁,沙漠的图片。师:戈壁和沙漠的形成跟风有关吗?他们是怎样形成的?生:思考并回答。师:沙漠是由于风把沙尘搬运到某个地方,当堆积的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形成了沙漠。戈壁滩是由于风的长期侵蚀,细小的碎屑物被风搬到其他地方,只留下碎石和粗碎屑。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在模拟实验中,是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板书设计】风的作用1.风会侵蚀岩石并搬运岩石破碎物。2.风对沙漠和戈壁的形成起着缓慢作用。第6课时水的作用【教学目标】1.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2.雨水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3.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教学重难点】1.自然界中,江、河、湖、海以及陆地和植物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在空中迁移,若气温降低,水蒸气会形成云,水又以降雨的方式重新回到地面。2.雨水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3.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地貌。【教学准备】泥土、有颜色的沙子、报纸、小桶、自制喷壶、塑料盒、有关陆地、海洋、大气中循环的图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给同学展示陆地,海洋,大气中循环的图片。师:地面水会不会有枯竭的一天?生:思考并回答。师:地面上的水不会干涸,自然界中,江,河,湖,海以及陆地和植物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在空中迁移,若气温降低,水蒸气会形成云,水又以降雨的方式重新回到地面。师: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会给土地的样貌带来怎么样的影响?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改变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课本的探索中已经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了清晰的讲述,并配以图片。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用喷壶喷洒小山丘的前后会有什么变化呢?生:思考并回答。师:喷壶喷洒小山丘后,我们会看到:(1)细小的水流会带动松散物质沿坡面向下移动;(2)流水汇集到斜坡低洼处形成较强水流,侵蚀作用更强;(3)松散的物质会堆积在斜坡下部和坡脚处。师: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可以知道雨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降雨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影响?根据你的认识解释沟壑的形成。【板书设计】水的作用1.雨水会侵蚀土地,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改变地貌。2.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地貌。第7课时总结我们的认识【教学目标】1.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2.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教学重难点】1.能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2.能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教学准备】湿润且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被覆盖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降雨器,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所了解。现在我们对所学习的有关科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吧!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课本P38已经详细的说明实验过程。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有植被的小山丘和没有植被的小山丘,在降雨后有什么不同呢?生:思考并回答。师:是不是有植被的小山丘的侵蚀程度小一些啊?这说明了植被是能很好的减少降雨对土地的侵蚀。师:在现实中人类砍伐森林,过度放牧,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所以我们要保护植物,不乱砍乱伐。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1)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会给地表带来那些变化?(2)当水流过有植被覆盖的小山丘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板书设计】总结我们的认识1.风、水、地震、火山喷发等,都会影响地球的表面。2.植被能有效地防止土地被侵蚀。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第1课时时间在流逝 【教学目标】1.古人利用天体的运动规律记时。2.在一定条件下,燃香变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匀的,可以用来记时。【教学重难点】1.收集古人记时方法的资料并进行交流。2.能观测并记录燃香时间的相关数据。【教学准备】秒表、香、打火机、记号笔、有关古人用天体(太阳,月亮)运动计时的图文或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工具知道具体时间啊?生:思考并回答。师:在当今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时间。我们可以通过闹钟,挂钟,手表,电脑,手机等知道时间。师:在古代是没有这些工具的,他们是怎样安排生活和劳作的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用记号笔在香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处做标记。(2)记录香燃烧到每个标记的时间。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同学们,通过实验观察,你们记录下来的四段时间有什么特点啊?为什么会这样啊?生:回答问题。师: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燃烧到每个标记点所用的时间都基本相等。这是因为在燃香粗细均匀,没有风吹等外在的干扰下,燃烧相同长度的燃香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燃香也是古人计时的一种方法。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古人曾用过哪些方法计时?2.蜡烛可以用来计时吗?【板书设计】时间在流逝1.古人利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燃香的燃烧速度是均匀的,古人常用一炷香的时间来表示一个小时。第2课时用水计量时间【教学目标】学习用水计量时间的方法和原理。【教学重难点】1.初始水位的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水流的这一特点可用于记时。2.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记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的记时方法。【教学准备】能容纳200毫升水的透明塑料瓶子、200毫升量筒、工字钉(打孔用)、透明水杯。【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古人曾用日影,燃香,蜡烛来计时,其实他们还曾用水来计时,水真的可以用来记时吗?古人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把一个透明塑料瓶的底部去掉;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能从小孔缓慢流出;在瓶中装200毫升水,下面用量筒接住流出的水,观察从瓶中流出的水流速度是不是保持均匀的。(2)继续装200毫升水,观察并测量从200毫升水中流出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水时分别需要多少时间。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第一次实验后,同学们观察到的水流速度是否保持均匀呢?生:思考并回答。师:通过观察我们不能准确地判断水流速度是不是均匀的,那么我们再做一次实验,这一次同学们要观看并测量量筒中的水位到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所需时间。师:同学们观察到的时间有什么特点啊?生:思考并回答。师:通过测量结果,我们可以得出3个时间段的时间并不是成倍比关系,从而得出水流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那么古人是怎样保持水流速度均匀的呢?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水流的速度是均匀的吗?怎样才能让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呢?2.古代的水钟用水滴有什么好处?人们是怎样控制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滴的呢?【板书设计】用水计量时间1.在计时装置中,保持水位不变则水流的速度也保持不变。2.古人是通过在漏水壶上再加一个漏水壶,用来补充下面漏水壶的水量,从而达到水位不变的效果。第3课时我们的水钟【教学目标】1.水钟计时的关键:让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2.制作一个水钟。【教学重难点】1.能运用画图和文字描述的方法设计制作水钟方案。2.能利用剪刀,塑料瓶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教学准备】剪刀、美工刀、大塑料瓶、秒表、记号笔、直尺、工字钉、盛水容器、铁架台和透明胶带。【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人是怎样设计计时工具的,那么今天我们要自己动手做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剪开塑料瓶底部,用工字钉给瓶盖打孔。(2)重复上面的步骤。(3)三个瓶重叠组装,下面是量筒,上面是倒放的两个已经打孔和剪开底部的塑料瓶。(4)倒水时在盛水容器上表上刻度。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同学们水钟已经做好,让我们对照钟表,根据测得的结果判断我们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生:思考并回答。师:大家做的水钟有很多都不准确,大家知道原因出在哪里吗?生:思考并回答。师:容器的形状不规则,造成了刻度标识错误;没有保持水位不变等原因都会导致水钟出现误差。让我们改进一下自己做的水钟,让水钟更准确些。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除了水,还可以用哪些流动的物体来制作计时工具?【板书设计】我们的水钟1.我们通过在漏斗塑料瓶上再加一个漏斗塑料瓶,来保持下面的漏斗塑料瓶中的水位不变。2.除了用水做计时工具外,我们还可以用沙来制作计时工具。第4课时机械摆钟 【教学目标】1.知道机械摆钟的工作原理。2.制作一个单摆。【教学重难点】1.同一个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这就是摆动的等时性。2.根据单摆特性制成的摆钟,计量时间的误差小。【教学准备】手表、摆锤(螺帽或其他重物)、摆线(棉线)、支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不再用水钟或沙漏来计时。在上个世纪,人们普遍用机械摆钟来计时,人们为什么选择用摆钟呢?它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计时的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拿根细绳,上端固定在支架上,下端挂一个小重物。(2)让摆自由摆动,幅度不要太大,测量并记录1分钟摆动的次数。(3)重复多次测量并记录我们的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让我们把摆锤拉起来,然后轻轻放下,记录一分钟摆锤能摆几下。这样重复多次,并多次记录摆锤一分钟摆动的次数。生:动手操作并记录结果。师:同学们,通过记录结果,发现摆动次数有什么特点啊,为什么会这样?生:思考并回答。师:通过记录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与同学之间记录的摆动次数不一样,同学自己多次记录的摆动次数一样,那是因为不同的摆摆动的频次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探究的内容。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根据统计结果说说有什么发现?2.观察摆的运动有什么特点?【板书设计】机械摆钟1.人们运用摆的等时性制成摆钟。2.自制的摆每分钟的摆动次数不一样。第5课时摆的快慢【教学目标】摆锤摆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重难点】1.改变摆锤质量不能改变摆的快慢。2.摆绳的长度影响摆的快慢,摆绳越短摆动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教学准备】摆绳(棉绳)、几个大小相同的螺母(或钩码)、铁架台、秒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相同的摆一定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不同的摆的摆动次数不相同,那么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把细绳固定在挂钩上,下端挂一摆锤,让摆锤小幅度自由摆动,观察30秒内摆的摆动次数。(2)保持摆绳长度不变,依次增加摆锤质量,测量不同质量的摆30秒内的摆动次数。(3)调整摆绳的长短,测量长短不同的摆30秒内摆动的次数。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当摆绳的长度一样,摆锤质量不一样时,测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啊?通过测量结果,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啊?生:思考并回答。师:当摆绳的长度一样,摆锤质量不一样时,测量的结果是相同的,这说明什么呀?这说明单摆的摆动次数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师:当我们调整摆绳的长短,测量结果有什么特点啊?通过测量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啊?生:思考并回答。师:调整摆绳的长短后,测量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摆绳越短,摆动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这说明什么呀?这说明单摆的摆动次数与摆的长度有关,摆绳越短摆动速度越快。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是怎么知道的?2.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什么关?【板书设计】摆的快慢1.摆动次数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2.摆绳越短摆动速度越快,摆绳越长摆动速度越慢。第6课时制作钟摆【教学目标】1.回顾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2.制作一个钟摆。【教学重难点】1.能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绳长度如何影响摆动快慢,不断的调整摆绳长度,一直到每分钟正好摆60次为止。2.能运用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摆的摆动快慢。【教学准备】细长绳、铁架台、计时器(秒表或手表)、摆锤(金属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前面我们已经做过摆,今天我们的任务也是做一个摆,不过与前面做的不同的是,我们今天做的摆要1分钟正好摆60次。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拿根细绳,上端固定在支架上,下端挂一个小重物。(2)让摆自由摆动,记录摆在1分钟内能摆多少次。(3)当摆动次数大于60次时,把摆绳加长继续测量;当摆动次数小于60次时,把摆绳缩短继续测量,直到每分钟摆动次数为60次。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首先我们要让摆自由摆动,记录摆在1分内能摆多少次,当摆动次数大于60次时,把摆绳加长继续测量;当摆动次数小于60次时,把摆绳剪短继续测量,直到每分钟摆动次数为60次。生:多次的实验与测量。师:看看哪些同学做的摆能一分钟摆动60次,再看看这部分同学做的摆,他们的摆长有什么特点?生:对比观察摆长长度,并回答。师:同学们说对了,他们的摆长是一样的,因为摆的摆动次数和摆长有关,摆动次数都是60次,摆的摆长也应该相等。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分钟摆动60次的摆,它们的摆绳长短有什么特点?【板书设计】制作钟摆1.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2.摆动次数都是60次的摆的摆长相等。第7课时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教学目标】1.调查和比较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2.了解现代的计时工具。3.调查和了解精确记时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1.计时工具的设计运用了物体运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如果计时工具不精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教学准备】计时工具发展史的有关资料,现代生活中需要精确计时的有关事项的图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给学生展示出一张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师:在忙碌的现代生活里,如果按一定的作息时间来办事,可以让生活有序运转,人们对时间的要求也越来越精准,那么在现代生活里,人们对精确计时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给学生展示有关计时工具发展史的资料。(2)给学生展示现代生活中需要精确计时的有关事项的图片。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展示有关计时工具发展史的资料,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分别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4种计时工具:日晷、水钟、钟摆和手表。(2)展示现代生活中需要精确计时的有关事项的图片,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分别从事例和重要性两方面描述。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填写完表格)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计时工具的设计运用了物体运动的什么规律?2.说说我们知道的现代计时工具。3.如果计时工具不准确,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在没有航海仪的年代,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船员,曾利用钟表来辨识自己所在的位置,让船成功的从一个地方航行到另一个地方,他们是怎样做到的。【板书设计】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1.计时工具的演变经过:日晷,水钟,摆钟,手表等。2.现实生活中,航天器的发射,百米赛跑,交通都离不开精准的计时。3.人们可以通过钟表来辨识方向。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第1课时我们的身体 【教学目标】1.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睡眠、饮食、运动,压力等。2.噪音、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良好的生存环境有益于健康。【教学重难点】1.能运用合适的方式收集自己的身体健康数据,形成完整有效的信息。2.能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依据自己的健康数据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教学准备】秒表,绳子,视力表,学生体质健康测查数据,五年级国家体质健康评分标准,不良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视频或图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都不一样,有的人高,有的人矮,有的人胖,有的人瘦,有的人身体好,有的人身体弱。那么我们身体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现在我们的身体的健康状况又是怎样的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查数据,测量学生相对应的数据值。(测量、视力、50米跑、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等)(2)对照五年级国家体质健康评分标准给自己评分。(3)展示不良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视频或图片。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先在教室测量视力,再到室外测量50米跑,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并让学生记录自己的相关数据。师:同学们,记录好自己的数据后,对照评分标准给自己打个分,你们觉得自己是健康的吗?生:打分后回答。师: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都不一样,那么影响身体健康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呢?向学生展示不良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视频或图片。师: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睡眠时间、体育锻炼、学习压力、生活环境等。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学生的身体健康评分)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不良的环境可能对身体造成哪些伤害?2.除了身体健康,健康还包括哪些方面?3.为了健康生长,我们都还要做哪些努力?【板书设计】我们的身体1.健康的身体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2.饮食习惯、睡眠习惯、体育锻炼、学习压力、生活环境都能影响身体健康。第2课时身体的运动【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身体是怎样完成运动的?2.体育运动对促进骨、关节和肌肉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身体的运动是通过骨、关节、肌肉协同工作完成的。2.不同地方关节运动的方式不同。3.肌肉附着在骨上,肌肉收缩带动骨产生运动。【教学准备】两根筷子(或短木棍)、橡皮筋、线绳、哑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我们人类之所以活着,就是因为我们能运动、吃饭、睡觉、走路等都要运动。骨、关节和肌肉共同组成了我们的运动系统,他们是怎样完成运动的?我们需要怎么保护他们并促进他们的生长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用两根筷子或木棍模拟骨,用橡皮筋模拟肌肉,线绳用于固定橡皮筋和木棍(肌肉和骨头),使“肌肉”附着在“骨”上,做出一个手臂的模型。(2)模拟手臂弯曲的动作,观看模拟手臂的变化。(3)举哑铃,观看手臂变化。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同学们,让我们弯曲模拟手臂,看看模拟手臂有什么变化?生:观看并回答。师: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模拟手臂弯曲后,模拟肌肉是不是向中间鼓起啊。师:让我们多次做举哑铃的动作,反复观察,看看我们的手臂有什么变化?生:多次举哑铃,观察后回答问题。师:是不是和模拟手臂一样啊?当我们举哑铃的时候,手臂弯曲,肌肉向中间鼓起。同学们知不知道,完成这个动作,我们手臂的骨、关节和肌肉分别在干什么呢?生:思考并回答。师:我们的骨、关节、肌肉是相互配合的,关节的作用是让手臂能够弯曲,肌肉的收缩又带动骨的运动,产生弯曲,肌肉收缩后,就会向中间鼓起。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描述骨、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配合完成举哑铃的动作的。2.为了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我们应该做什么?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观察与我们身体运动结构相似的物体,看看它的哪一部分和我们身体中的骨,关节和肌肉的作用相似?【板书设计】身体的运动1.关节、骨、肌肉相互配合产生运动。2.体育运动能很好促进关节、骨、肌肉的生长。第3课时心脏和血液【教学目标】1.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2.学习心脏和血液怎样维持生命活动。3.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教学重难点】心脏收缩,推动血液由心脏进入血管流到全身各处;心脏舒张,血液由血管流回心脏,心脏不停地跳动,血液不间断地流动。【教学准备】水槽、水、红墨水、洗耳球、塑料管、关于心脏和血液的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心跳是人体主要生命体征,它无时无刻都在跳动,哪一天它要是不跳了,我们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同学们可以摸摸自己的心脏,是不是都在跳动啊?生:是的。师:心脏之所以能跳动,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吃饭呼吸,给心脏提供能量,有了能量心脏才能工作,那么心脏的跳动有什么意义呢?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往水槽中注水,滴入红墨水染红水模拟血液。(2)把塑料管套在洗耳球上,另一端插入水中,反复挤压洗耳球。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让我们先捏紧洗耳球,这相当于心脏收缩;再松开洗耳球,这相当于心脏舒张。反复地做这个动作一分钟,记录一下一分钟挤压了多少次,生:实验并记录。师:做完实验后,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啊?生:思考并回答。师:通过实验和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心脏收缩,推动血液由心脏进入血管流到全身各处;心脏舒张,血液由血管流回心脏。心脏不停地跳动,血液不间断地流动。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心脏跳动有什么意义?2.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3.心脏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它会疲劳吗?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心脏呢?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测量心跳与脉搏,从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设计】心脏和血液1.心脏无时无刻都在工作,维持着生命活动。2.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促进整体的血液循环。3.睡眠的时候我们的心脏能得到很好的休息。第4课时身体的“总指挥”【教学目标】1.人脑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2.人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分别控制着人体不同的生命活动。3.人脑具有记忆,思维等高级功能。4.充足的睡眠,轻松愉悦的心情等有益于脑的健康。【教学重难点】1.能够通过实验活动,推测大脑具有记忆功能。2.脑与脊髓相连,脑和脊髓联系着的神经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分。3.不同的人,脑功能的强弱是不同的;同一个人,脑不同的部位,功能的强弱也不同。【教学准备】橡皮泥、词汇卡片、关于脑的知识卡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学习或工作,休息,是谁在指挥这一切呢?脑能做哪些事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向同学们展示词汇卡片,然后让同学们回答出刚才看到的卡片。(2)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然后让同学回答看到的橡皮泥的颜色和形状。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师:我这里有一些词汇卡片,我一个一个地展示,大家用心记,然后把刚才看到的词汇说出来。生:认真观察记忆并回答问题。师:有的人能全部回答出来,有的人只能回答出一部分,让我们再进行下一个小实验。师:我这有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我把它捏成不同的形状,大家认真看,认真记,再回答出刚才看到的橡皮泥的颜色和形状。生:认真观察并回答问题。师:通过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到刚才全部答对的同学中现在并没有全部答对,刚才没有全部答对的同学中,有部分全部答对,为什么会这种现象呢?生:思考并回答。师:我们脑有两种不同的记忆功能:词语属于抽象记忆,具体形状和颜色属于形象记忆。不同的人,脑功能的强弱是不同的;同一个人,脑不同的部位,功能的强弱也不同。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脑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意义?2.为保护脑的健康,我们应该怎么做?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1.看看你们的课表,从脑的角度分析课表的安排是否合理。2.我们可以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以保证学习效率。【板书设计】身体的“总指挥”1.人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它们分别控制着人们的行动,情感,认知和决策等。2.人脑具有记忆,思维等高级功能,不同的人,脑功能的强弱是不同的;同一个人,脑不同的部位,功能的强弱也不同。3.为了保护大脑,我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便第二天更好地工作和学习。第5课时身体的“联络员”【教学目标】1.人体感受外部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是神经系统协助完成的。2.神经系统中,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3.减缓精神压力,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教学重难点】1.神经从身体各个部分接受信息传递给脊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工程测量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广西崇左市江州区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内蒙古扎兰屯市民族中学2024年物理九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营销策略方案研究与设计
-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线上线下课题研究衔接工作计划
- 中央音乐学院《几何量公差与检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能源职业学院《高等物流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黄山学院《专业研习与科研训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曲靖师范学院《分子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常州市二十四中学2025届数学九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冠心病临床路径:从诊断到康复的全程管理
- CO2还原合成甲醇反应器研究进展
- DB3713T-291-2023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规程
- 土壤重金属迁移模型构建-洞察分析
- 临床用血总结
- 《如何推行改善提案》课件
- 【大学课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 农业机械的智能控制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上6上1单元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 绿化基础知识培训
- 2024国际技术转让合同(中英文对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