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16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由中央直拨任免 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2.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它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A.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 C.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3.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4.如表是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区分等级标准表(节选),据如表可以推知()时期县级政区区分等级标准秦汉大县万户以上小县万户以下北周一等(7000户以上)二等(1500户以上)三等(1000户以上)四等(500户以上)唐(开元)上等(6000户以上)中等(3000户以上)中下等(3000户以下)下等(1000户以下)宋代望县(4000户以上)上县(2000户以上)中县(1000户以上)下县(1000户以下)明代上县(粮10万石以下)中县(粮6万石以下)下县(粮3万石以下)╲A.县域面积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断削弱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基层治理 D.基层治理趋向利于商品经济发展5.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一方面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给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另一方面制订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来吸收无职业者。这些措施的意图是()A.调节工业生产 B.稳定金融秩序 C.减少耕种面积 D.维护社会稳定6.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 B.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 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削减贫困7.当代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指出,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宣布“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据此可知()A.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国赢得二战的重要举措 B.市场经济在二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 C.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经济上的投资 D.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本价值和政治意义8.据史书记载:“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事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那么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直接原因是()A.减轻农民负担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施 D.商品经济的发展9.唐朝后期,联合起来的大家庭明显多于前期;农村中也大量出现了“茶户”“园户”“渔户”等专业化的商品生产户。与上述现象相关的因素有()①两税法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唐律疏议》的颁布④大规模编排民户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0.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其最重要的特点是()①“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②“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③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地税和户税④“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征收定额丁银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1.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时期赋税制度内容北魏租调徭役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隋至唐中期租庸调制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唐中后期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A.土地兼并愈发严重 B.人身束缚逐渐减弱C.农民负担不断减轻 D.政府赋税剥削沉重12.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北洋政府与各国公使商量,由总税务司通饬海、常各关征收附带赈捐,捐率为各国所纳税银十分之一,开征筹赈附加税(包括海关、常税厘金、交通三类附捐)作为赈济灾民之用。这一举措()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有利于政府争取税权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改善了灾民生活状况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组别材料结论汉代组汉代赋税主要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田租方面,汉文帝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并成为西汉定制。口赋、算赋是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更赋是徭役的代替税,即代役钱——据漆侠《中国改革史》汉代赋税征税标准以土地为主唐代组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两税法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明代组嘉靖末行一条鞭法……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国古代的赋役改革每进行一次,百姓负担就加重一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16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由中央直拨任免 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答案】D2.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它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A.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 C.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答案】C3.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答案】D4.如表是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区分等级标准表(节选),据如表可以推知()时期县级政区区分等级标准秦汉大县万户以上小县万户以下北周一等(7000户以上)二等(1500户以上)三等(1000户以上)四等(500户以上)唐(开元)上等(6000户以上)中等(3000户以上)中下等(3000户以下)下等(1000户以下)宋代望县(4000户以上)上县(2000户以上)中县(1000户以上)下县(1000户以下)明代上县(粮10万石以下)中县(粮6万石以下)下县(粮3万石以下)╲A.县域面积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断削弱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基层治理 D.基层治理趋向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5.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一方面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给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另一方面制订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来吸收无职业者。这些措施的意图是()A.调节工业生产 B.稳定金融秩序 C.减少耕种面积 D.维护社会稳定【答案】D6.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 B.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 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削减贫困【答案】D7.当代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指出,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宣布“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据此可知()A.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国赢得二战的重要举措 B.市场经济在二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 C.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经济上的投资 D.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本价值和政治意义【答案】D8.据史书记载:“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事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那么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直接原因是()A.减轻农民负担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施 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C9.唐朝后期,联合起来的大家庭明显多于前期;农村中也大量出现了“茶户”“园户”“渔户”等专业化的商品生产户。与上述现象相关的因素有()①两税法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唐律疏议》的颁布④大规模编排民户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A10.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其最重要的特点是()①“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②“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③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地税和户税④“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征收定额丁银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D11.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时期赋税制度内容北魏租调徭役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隋至唐中期租庸调制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唐中后期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A.土地兼并愈发严重 B.人身束缚逐渐减弱C.农民负担不断减轻 D.政府赋税剥削沉重【答案】B12.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北洋政府与各国公使商量,由总税务司通饬海、常各关征收附带赈捐,捐率为各国所纳税银十分之一,开征筹赈附加税(包括海关、常税厘金、交通三类附捐)作为赈济灾民之用。这一举措()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有利于政府争取税权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改善了灾民生活状况【答案】B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组别材料结论汉代组汉代赋税主要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田租方面,汉文帝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并成为西汉定制。口赋、算赋是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更赋是徭役的代替税,即代役钱——据漆侠《中国改革史》汉代赋税征税标准以土地为主唐代组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两税法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明代组嘉靖末行一条鞭法……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国古代的赋役改革每进行一次,百姓负担就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