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泣血含泪诉悲愁——《登高》《声声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理解诗歌,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3、感受体味两位诗人在诗中表现的深沉浓郁的忧思愁苦。重难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和沉重的家国忧思。教学方法:诵读鉴赏
探究讨论
方法指导教学工具:多媒体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2.探究讨论。通过设计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思想的碰撞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诗歌,体味诗人的情感。3.方法指导。通过诗歌形象题和炼字题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规范的答题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学生知道的有关“秋”的诗词引入新课。二、知人论诗看经历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上疏言宰相房琯事被贬。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吏”即《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4、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这时期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这已是诗人漂泊在外第八个年头了。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四、美读诗歌,初步感知诵读指导:首句要读的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三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木”“江”做延长音;第三联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具体安排有:体会诗意自由诵读,齐读,教师范读,男女生个一人诵读,教师评价指导。五、《登高》问题导学,合作探究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之景,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何种氛围?运用了什么技巧?2、请分析颔联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书面)3、宋人罗大经曾说颈联十四个字含有八层意思,结合诗句,说一说作者此时的境遇包含哪八层意思。(口头)第2题关键字词作用答题思路第一步、解释字的意思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第三步、联系意境和情感
参考答案1、意象——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声、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盘旋飞翔的水鸟。
氛围——营造了凄凉、肃杀、雄浑、阔大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漂泊无依的孤独之情。
技巧——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视听结合2、①“无边”“不尽”都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意思,使“萧萧”和“滚滚”更加形象。②杜甫的这句诗让我们联想到了落叶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境界阔大,气势磅礴。③这句诗也让暮年的诗人在博大的自然面前感受到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悲伤。六、巩固拓展,迁移运用《声声慢》中,作者是如何写“愁”的?1.运用叠字。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3.结尾直抒胸臆,以愁作结,进一步抒发凄苦悲愁之情。七、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垂暮之年,深秋时节,杜甫登高望远,纵目山河,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对穷困潦倒的悲叹,对壮志难酬的沉吟,更有对国势衰微的愤懑。李清照独坐秋风,环顾庭院,秋风里弥漫的是其浓浓的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寂,颠沛之苦。透过这两首诗词,我们触摸到了诗人震颤的灵魂、高洁的心灵,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食品生物技术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全媒体节目制作与包装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湖北省十一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历史试卷
- 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茶叶机械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国土空间规划导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兰州工业学院《轨道交通通信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桂林生命与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信息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史(四)》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计量与计价(路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 祖父的园子(生字)-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 复用医疗器械的规范化处理流程之清洗课件
- ★沪教牛津版英语四年级上册练习册4a
- 2024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生产车间环境改善方案
- 第1课 古代亚非(课件)
- 2024年高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全一本附答案)
- 医药销售月总结汇报
- 地质勘探行业复工安全培训课件
- 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 医保定点纳入预测性研究的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