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4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4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4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4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4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三二模考试

语文试题

2024.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

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

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世界上所有独立起源的文字,其最初都来源于图画,这一点绝无例

外。人们最早用图画表达简单的意念,当这些图画经过以不按语序的

“连环画”形式表达一个语段,到表达语言中的一句话、一个个的词,

最后与语言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按语序逐词记录语言时,就成为真正意

义上的文字。

文字来源于图画,但不等同于图画。必须注意区分严格意义上的文

字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字”的差别。从广义上讲,一切表达概念的符

号都可以称之为“文字”,而严格说来,只有逐词记录语言的符号系

统才能称之为“文字”。我们以下谈到的“文字”都是指严格意义上

的“文字”,而广义上讲的“文字”则称之为“记号”。

文字的来源是一回事,文字的构成应用又是一回事,必须注意区别

这两个不同意义上的层次。汉字的大部分基本形体都来源于图画,但

是一旦这些图画变成记录语言的文字形体,它就再也不是图画,而是

变成了“符号”。它本身的构成演变就不再是图画的构成演变,而只

能是符号的构成演变。

从文字性质上将汉字看成是“象形字”的观点早已被学术界所否定,

但这一观点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依然存在,有相当数量的人是把甲骨

文当成图画看的,认为都是“视而可识,察而见义”的图像,其实这

是一个极大的误会,我们不否认甲骨文形体的图画意味较为浓厚,但

是从这些形体与其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看,从这些形体在构造新字时

所起的作用看,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记号”。甲骨文已是一种高度

发达的符号系统,去图画已久远,需要具有特殊训练的专家才能加以

辨识分析,而绝非是什么人都一看便“视而可识”的。

我们说汉字来源于图画,是就文字的整体来说的,绝非是说汉字只

有一个来源。比较文字学的成果表明,所有独立起源的文字的来源也

都不是纯一的。古文字的基本形体绝大部分来源于图画,但也有一些

形体来源于汉字产生前的记号。一些人总想在这些形体中猜测出其最

早的“所像”,推测与形体所记录的词之间的“联系”,这都是徒劳

无益的。另外古文字中还有许多抽象的符号,都不能确指所像为何物。

这些形体并不像“形”,而是像“事”,完全没有必要枉费心机去寻

觅其最早的形体之“源”。

文字的产生是与文明相伴随的。为了延长文明的历史,常常有一些

人将文字的产生上溯得很早。近些年出现一些论证新石器时代陶器上

的“刻划记号”是“原始文字”的文章。如果把这些刻划记号当作广

义上的“文字”,说它们具有表达某种“意念”的作用,其实也未尝

不可。但许多文章的结论显然不只是这样,而是进一步把它当成严格

意义的文字,并以此为依据,将汉字产生的历史上推了几千年。这些

文章无例外地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各种几何线条状的刻划与早期汉

字等同起来,试图将其与甲骨文进行比附,并对一些形体进行考释,

这是非常荒谬的。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划记号当成“文字”的人,

就是犯了以图画意味的浓厚与否来判断一个形体是否是文字的错误。

(摘编自刘钊《古文字构形学》)

材料二:

有人认为,表音文字是对语言的记录,而表意文字则是对事物的直

接摹写,是可以脱离语言而存在的。这是一种对表意文字的误解。表

意文字的形是直接从物象上获取的,但必须与语言结合有了音和义才

是文字。中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这个说法的内涵是:文字起源

之一是图画,书法的艺术性,与图画的艺术性,在构图与取象上,有

共同之处。但这绝不是说,图画与文字是同样的事物。它们最大的区

别在于文字是与语言结合的。

一个仅仅有意义而没有语音、不以语词为基础的形象不是文字。且

看下面一些表义符号:

图1

上面的符号分别表示步行、人行道、左转弯车道、禁止超车、禁止

行人通行、前方施工、禁止吸烟、注意路滑。这些符号都表示一定的

意义,它们的意义具有规定性,也是约定俗成的,可以从图形中理解

和记忆。这些特征都很像表意文字,但没有人会认为它们是文字。

人们之所以不认为上面这组符号是文字,是因为它们没有固定的读

音,不属于统一的语言单位,也不能再组合为句子。这就说明,不是

能表意的符号都是文字。从个体看,文字记录语言是它的本质属性;

从整体看,文字是语言的再编码,是第二性的符号系统。

|八丁丁iM

图2

有人说,在远古的时候,不是也有一些岩画和刻符并没有与语言的

单位结合吗?是的,在文字正式起源前,确实有这样一些视觉符号存在,

例如:图2的符号为西安半坡遗址刻符。这些刻符的时间距汉字起源

的时间比较接近,但它们的形体与已经证实为汉字的符号没有形体上

的关联,当然也就不会与语言关联,我们称之为“前文字现象”。文

字的起源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前文字现象”可以算在文字起源阶

段之中,而严谨的文字学家认为,只有证明了一批符号已经具有了音

和义,并用来组成言语,才能确立为文字起源的下限。我们不可以因

为前文字现象的存在而否定“文字记录语言”“汉字对汉语来说是第

二性的符号”这一科学的论断。

(摘编自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独立起源的文字,最初都源于图画,却不等同于图画,并

且这些文字的来源也不是唯一的。

B.大部分汉字的基本形体都源于图画,但这些图画变成记录语言的

文字形体后,就变成了表达概念的符号。

C.文字的起源过程漫长,并非能表意的符号都是文字,它们只有具

有了音、义,并用来组成言语才能称为文字。

D.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密切,文字的本质属性是记录语言,文字是语

言的再编码,是第二性的符号系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文字的基本形体绝大部分来源是图画,也有部分形体来源是汉

字产生前的记号,还有许多古文字来源于抽象的符号。

B.一些人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几何线条状的刻划等同于早期汉

字,当成严格意义的文字,目的是延长中华文明的历史。

C.中国有“书画同源”之说,书法与图画的艺术性在某些方面有共

同之处,但书法与图画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与语言结合。

D.西安半坡遗址刻符虽然已经具有了音和义,但并没有与语言的单

位结合,所以不能看成文字,只能看作是“前文字现象”。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认识汉字的中国人,如果没有学过“六书”或古文字,就连甲骨

文中最简单的

W(牛)、V(羊)、e(上)、4(下)都不认识。

B.有人曾在一个大学的本科班级中做过一次实验,让学生在一些最

简单的甲骨文字下面写上现代汉字,结果辨识率极低。

C.新石器时代陶器上,有些用简练的几何图形画成的动物形象或图

案,是某种祭祀仪式的具有宗教意味的“标识”或是代表部族的“图

腾”。

D.如果人们不知道英语字母“A”最早是“牛头”的象形字,就不

会把“A”与“牛头”联系到一起;一旦人们知道了,就会认为字母“A”

很像“牛头”。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934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陶符”

A.从形体上看,这些“陶符”虽有浓厚的图画意味,但不能表明是

文字。

B.这些陶器上“陶符”的考古发现,可以将汉字产生的历史上推几

千年。

C.这些“陶符”如果没有证明是来记录语言的,不能断言它们是“文

字”。

D.把这些“陶符”当作广义的“文字”,可以称之为“前文字现象”。

5.两则材料都论述汉字的构形学,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者在内容

上的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罗罗锅

冯骥才

罗罗锅家住城东,在南斜街摆摊,世代做鞋修鞋补鞋,鞭鞋尤其做

得好,远近有点名气。虽说鞍鞋大路货,但他用青色小标布做面,鞋

帮结实,白色千层布纳底,浸过桐油再纳,不怕水,还有软硬劲儿,

走起路来跟脚。鞋脸上有两条羊皮梁,既防碰撞,又精神好看。不管

嘛样的脚——肥脚、瘦脚、鸡爪、鸭掌、猪蹄子,往鞋里头一蹬,那

舒服劲儿就别提了。

罗罗锅的爷爷把这门手艺传给他爹,他爹把手艺原原本本传给他。

手艺是手艺人的命根子。罗家几代人都是独生子,一路单传下来。人

单传,手艺也单传。

罗罗锅天生罗锅,从背影看不见脑袋,站在那儿像个立着的羹匙。

可是这身子却正好干鞋匠。他姓罗,人罗锅,人就给他一个好玩的号,

叫罗罗锅。罗罗锅人性好,小孩叫他罗罗锅,他就一笑。不认为人是

骂他。

从嘉庆年间,罗家的鞋摊就摆南斜街慈航院的墙跟下,直到现今的

光绪,还摆在那儿。一个小架子上,摆着大中小号三种鞋,摆的都是

单只,你试好这只,他再拿出那只给你试。南斜街上人杂,怕叫人拿

去。他腰上系一条褐色的围裙,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卖鞋也修鞋。南

斜街东西几个大庙,香客往来;北边隔一条街就是白河,河边全是装

船卸货的船,脚夫成群。他不愁人来修鞋买鞋。可是,他从这些穷人

手里能赚到多少钱?穷人一个铜子还要掰成两半花呢。可是富贵的人谁

会来买他的鞋?

一天,他想起祖辈曾经有一种鞍鞋,专做给富人穿。样子超艳,用

料讲究,做工奇绝,是他罗家的独门技艺。这鞋叫作鹰嘴鞋。不过他

打小也没见过。据说他爷爷把这鞋的做法传给了他爹。为嘛从来也没

见他爹做过这鹰嘴鞍鞋就不知道了。只记得他爹说过一句“有钱的人

不好伺候”,而且他爹也没把这鞋的做法传给他。现在他爹他娘全不

在了,谁还知道鹰嘴鞋是嘛模样?

罗罗锅总琢磨这事。一天忽想起他娘留下一个装破烂杂物的小箱

子,一直扔在柴房里,扒出来一看,居然有个小包袱,解开再瞧,竟

然就是他要找的东西,是不是祖先显灵了?这东西扔了许多年了,怎么

没叫老鼠啃了。里边花花绿绿,不仅有各种鞋样子、绣花粉稿、布缎

小料、锥子顶针、针头线脑,居然还有一双完完整整让他喊绝的鹰嘴

鞋!细品这双鞋的用料、配色、做工、针法,叫他傻了眼。

罗罗锅想,人愈将就穷就愈穷,为嘛不试一把拼一把?于是他把自

己关在家七七四十九天,几成几败,用尽了心血心思心力,还有一辈

子做鞋的功力,终于把先人的鹰嘴鞭鞋一点点复活了。尤其鞋子前边

那个挡土又盖脚面的“鹰嘴”,叫他翻过来倒过去做了十八遍,才做

出神气来。他这才明白,先人的本事不在样子上,都在神气上。

等到他把这双鹰嘴鞍鞋往南斜街上一摆,惊住了东来西往的人。有

人出高价要买,出的价钱高出市面上一双好鞋的三四倍。但罗罗锅不

卖。他没卖过鹰嘴鞋,不知道该嘛价;再有就是他舍不得卖,害怕卖

了,手里这东西就没了。

这样一连三天,每天早早晚晚鞋摊前都聚着一些人,很快就有从城

里闻名而来的了。

到了第五天,忽有一行人从天后宫那边过来。旗罗伞盖,衙役兵弁,

前呼后拥,中间一顶八抬绿呢大轿,不知是谁,一准是个大官。

待这行人马走过眼前时,忽然停住,轿帘一掀,走下一个人。瘦高

的个子,气质不凡,带着一股威风与霸气,竟然朝自己走来。他觉得

好像过来一只老虎。

他想跑,但两条腿打哆嗦,迈不开步了。

这人已走到面前,对他说:“我远远就瞧你这双鞋做得不凡,拿过

来叫我试试。”

罗罗锅赶忙取了鹰嘴鞍鞋往这大官脚前一摆。马上三个差役上来,

两个左右搀着大官,一个半跪下身给大官脱鞋、穿鞋,一边还说:“请

中堂大人站稳。”

罗罗锅听了差点吓晕,竟然是李中堂!只见李中堂把脚往鞋里一伸,

跟着情不自禁地说:“真舒服,踩进云彩里边了。”

罗罗锅一直吓得脑袋扎在怀里,不敢抬头不敢看,只听李中堂的声

音:“这鞋好像就是为我做的。”

说完,中堂大人穿着他的鞋转身就走。

等到开道锣“唱唯”再响起来,抬头看,中堂大人的人马轿子早往

西走了,一直拐出街去,罗罗锅还傻站着。

在街对面开古董店的吴掌柜过来,笑嘻嘻对他说:“中堂大人喜欢

你的鞋,这回该你发了!”

罗罗锅说:“发嘛,鞋穿走了,也没给钱。”

吴掌柜笑道:“中堂大人穿鞋,嘛时候花过钱?可你这鞋叫中堂大

人穿上了,还不发?”

罗罗锅说:“怎么发?”

吴掌柜说:“你在天津这么多年还不明白这道理。不论嘛东西,没

名分,不值钱;沾上名分,就有钱赚了。我若是不说我腰上这玉件是

老佛爷当年丢在避暑山庄的,谁买?不就是块破石头吗?现在你的鞋要

卖高价,不是你做的好,是中堂大人穿在脚上了。”

罗罗锅将信将疑,回去赶出来几双,拿出来一摆,当天抢光!这几

双鞋卖的钱,顶他一年摆摊赚的钱。原来这时候整个天津卫全知道中

堂大人喜欢上他的鹰嘴鞋了!一时买鞋来的人太多,做不过来,只能

预订。预订鹰嘴鞋最多的人是大小官员们。大人喜欢,“小人”要更

喜欢才行。

一年后,罗罗锅不在南斜街风吹日晒地摆鞋摊了。他在东门里临街

买房开店。房子门脸不大,纵深几间,后边还有个小院,正好前店后

坊,他一家人也住在那儿,取名“罗家鞋铺”。有位高人对他说:“你

这鞋得有个俏皮的名字,既留下中堂大人的故事,又不直接用中堂大

人的名义,我给你起一个鞋名,叫'贵人鞋'吧。”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新增本)》)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嘉庆年间……直到现今的光绪,还摆在那儿”,既写出罗家

几代人对手艺的坚守,也写出手艺人难凭手艺改变命运的社会现实。

B.罗罗锅的爹不愿意让儿子去做伺候富贵人的事情,又怕祖宗的独

门手艺失传,这才有了后来从柴房里找出鹰嘴鞋的情节。

C.罗罗锅费尽心力,加上平日做鞋的功力,经过多次重做后,终于

复活了鹰嘴颗鞋,并从中明白了“做鞋要做出神气”的道理。

D.“贵人鞋”这一名字实在巧妙,既暗含了中堂大人的故事,又能

抬高买鞋人的身份,同时也有力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罗罗锅做大路货鞍鞋,不惜笔墨,极力写出鞋的结实、好

看、舒适,表现出罗罗锅做鞋技艺的高超,为下文写他复活鹰嘴鞍鞋

做好铺垫。

B.当李中堂朝自己走过来时,罗罗锅觉得好像过来一只老虎,这一

心理描写既写出了李中堂的威风霸气,又写出了罗罗锅的惊慌惧怕心

理。

C.小说中的吴掌柜为人精明,熟谙经营之道,作者设计这一人物的

目的在于让他和罗罗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反衬出罗罗锅朴实善良

的品格。

D.小说中“嘛”字多次出现,既有天津方言的地方特色,充满浓郁

的生活气息,又不乏幽默感,通过轻松诙谐的笔触展现了人物性格和

社会风貌。

8.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写了众多民间“奇人”的传奇故事。本文

中“罗罗锅”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5分)

9.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小说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写出情节

的曲折起伏,还要表现情节中内在的思想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

你的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诸葛公之始告先主也,日:“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

宛、雒,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其后先主命关羽出襄、樊而

自入蜀,先主没,公自出祁山以图关中,其略定于此矣。是其所为谋

者,皆资形势以为制胜之略也。蜀汉之保有宗社者数十年在此,而卒

不能与曹氏争中原者亦在此矣。

以形势言,出宛、雒者正兵也,出秦川者奇兵也,自率大众出秦川,

而命将向宛、雒,失轻重矣。与操相当羽其能制操之死命乎以制曹仁

而有余以敌操而固不足矣。宛、雒之师挫,则秦川之气榜,而恶能应

天下之变乎?

此又用兵者偶然制胜之一策,乘仓猝相当之顷,一用之而得志耳。

未可守此以为长策,规之于数年之前,而恃以行之于数年之后者也。

敌一测之而事败矣。谋天下之大,而仅恃一奇以求必得,其容可哉?

且形势者,不可恃者也。荆州之兵利于水,一逾楚塞出宛、雒而气

馁于平陆;益州之兵利于山,一逾剑阁出秦川而情摇于广野。当先主

飘零屡挫、托足无地之日,据益州以为资,可也;从此而画宛、雒、

秦川之两策,不可也。陈寿曰:“将略非其所长。”岂尽诬乎?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二:

及备殖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当此之时,亮之素志,

进欲龙-狼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

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

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

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

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

迟,大义不及邪?

(选自陈寿《三国志》)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相应位置,每填对一处给1分。(3分)

与操A相当B羽其能C制操之死D命乎因以制曹仁而而有余0以敌

操H而固不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恶,怎么,哪里,和《齐桓晋文之事》中“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的“恶”意义相同。

B.仓猝,非常事变,和蒲松龄《促织》中“成仓猝莫知所救”中的

“仓猝”意义不同。

C.举,举荐,推举,与杜牧《阿房宫赋》中“戍卒叫,函谷举”中

的“举”意义相同。

D.器,才能,才干,与《〈老子〉四章》中“蜒埴以为器”中的“器”

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夫之认为,诸葛亮制定的分兵出击宛、雒和秦川的军事策略,

让蜀汉政权维持了几十年,却最终无法与曹操争夺中原。

B.王夫之认为,刘备起初四处飘零、无处容身,可以选择屯兵益州,

只是占据益州后才开始谋划从宛、雒和秦川出击的策略,为时已晚。

C.陈寿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在刘备死后不断用兵,屡次张扬武力,

是因为诸葛亮自认为自己死后,蜀国无人能够进军中原,抗衡强魏。

D.陈寿认为,诸葛亮虽然在才干和政治作为方面可能和管仲、萧何

不相上下,但手下却没有名将可用,所以无法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其所为谋者,皆资形势以为制胜之略也。(4分)

⑵及备殖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4分)

14.王夫之赞同陈寿评价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的观点,请根据

材料一概括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的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其二)

陆游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②。

【注】①本诗为1194年陆游七十岁奉祠居山阴时作。②据《吕氏

春秋•举难》载:“宁戚,春秋时卫人,以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

牛于车下,扣牛角而歌。齐桓公以为非常人,召见,拜为上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笔调自然轻松,紧扣题目中的“暖”字,写出了天气的温和

怡人,以及睡眠饱足的惬意。

B.颈联中视觉与听觉转至户外,“梅”象征诗人孤高自赏的品性,

“雁”暗含了思乡思亲的情感。

C.尾联诗人借宁戚“扣牛角而歌”的典故抒发情感,引发读者的联

想,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D.诗人截取晚年闲适生活的片段,写得真切细腻,让读者能够从中

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

16.《红楼梦》第48回中,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

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而林黛玉却说:“断不

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

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林黛玉又推荐香菱应该读王维、杜甫、李白

的诗。你认同谁的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八僧》中“,”两句,

用反问语气,强调人如果没有仁义之心,那么就无法对待礼。

(2)登上泰山,看到山顶上的皑皑白雪,雪光让天空变得更加明亮,

你禁不住吟出姚鼐《登泰山记》的两句“,

(3)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诗句描写美丽太空中的星辰,展现出丰富的

想象力,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生发之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①于

众多文人而言,②乡村不再是一个居住场所,③更是品鉴和寄情的对

象,④是精神的归属。⑤至少自唐代,⑥无论是处尊居显还是地位卑

微,⑦文人在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时,⑧总是绕不过陶渊明的田园成

为首选。只不过由于时代语境和个人际遇的差异,每个人在承袭陶氏

田园志趣的同时,也形成了个人的风格特征。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倾向于把乡村视为精神家

园,即使一些非乡村出身、亦无耕种经验的文人也是如此。王维出身

于官宦之家,状元及第后,投身官场,最高官职曾至尚书右丞。其早

年经历A,四十岁后却移情乡村,隐居蓝田,仿佛找到了人生的归途。

(甲)这种状况的形成当然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决

定的。费孝通认为,(乙)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他看来,“土”

不是贬义词,而是我们的民族特征。区别于游牧民族和工业社会,中

华文明是靠土地的产出来维系的,(丙)因此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极强

的“乡土情结”,(丁)无论迁徙到哪里,都期盼叶落归根。此外,Bo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其目标是让人类回到无为无争的“自然状态”。

这虽然是一厢情愿的空想,但已深深影响了很多文人的终极追求,他

们愿意想象一种“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来抵抗现实世界的纷扰。

此时,一亩小园便幻化为心中的宇宙。

18.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

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19.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一句在文中的位置,最恰当的

是(3分)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d22题。

双河口有四十余户人家,守着百余亩山田。村里的住户沿溪、沿山

谷分布。山高耸起来,海拔高达千米。山中有高山田皈,遂名上田山。

在上田山里,栖息着黑熊、豺、云豹。我家的邻居汪氏,娘家就在

上田山。她爸爸(①)个头偏矮,像水泥墩一样结实,脸皮如松树皮一

样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她爸爸(②)每年都会来她家。来了,她爸

爸(③)跟她说,熊拱翻了蜂箱偷蜜吃,豹袭击了牛犊,豺叼走了鸡。

山坳日日腾起烟尘。猴在山麓嘶吼。猴是短尾猴,只有一条腿,眉

须浓白,眼眶颜色如红漆,鼻子皱如核桃。这是一只老公猴,白天在

公路上晃悠,不惧行人和车辆。见了停下的车或行人,老公猴就乞食。

它吃面包,吃饼干,吃肉,吃玉米,吃苹果,喝酒,喝可乐。不给它

食物,它就发怒,直起身子抓人、抢东西。路过的客人见了猴子,就

停下车,给它吃食,和它合影。它拉开易拉罐,喝起饮料来。

我见过三次老公猴。它长得肥胖,腆着下腹,和村里的狗一起玩耍。

自从2023年3月以后,老公猴再也没现身了。不知它是死了,还是去

了别处的山林。有村中采药人说,这是上田山来的过山猴,原是猴王,

斗败后,被驱逐出了猴群,在群山中孤独游荡。一个曾经的猴王,却

“落草为寇”,成为山中的游魂。

21.下列对文本中语言现象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第三个加点的“她爸爸”与上文重复,删去更好。

B.第三段加点的“晃悠”形象地写出了猴子的姿势和神态。

C.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中“这”,表近指,应该换成“它”。

D.第四段中成语“落草为寇”所加的引号表示引用和讽刺。

2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连续使用了五个“吃”,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学生(包含高考

生和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2%的受访学生愿意远离家

乡去求学,本届高考生的选择比例相对更高(95.5%)o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1.(3分)B(“大部分汉字的基本形体”错误,从材料一看,应

是“汉字的大部分基本形体”)

2.(3分)B(A项,“还有许多古文字来源于抽象的符号”错误,

原文是说“古文字中还有许多抽象的符号”;C项,“书法与图画最

大的区别”错误,从原文看应是指“图画与文字最大的区别”;D项,

“已经具有了音和义”错误)

3.(3分)C(第四段的观点是“甲骨文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符号系

统,去图画已久远,不要认为古文字相当于图画”,而C项是证明陶

器上的刻符不是文字)

4.(3分)B(“可以将汉字产生的历史上推几千年”错误,从原

文看,这是作者批驳的观点)

5.(6分)(1)同:(1)都认为汉字来源于图画,论述了严格意

义上的文字的标准;按照这些标准,都认为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符号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2)异:①材料一重点探讨了文字的构成应用,认为甲骨文不是

图画,而是构造新字的符号。②材料二重点探讨了表意符号和文字的

关系,认为不是能表意的符号都是文字,符号必须与语言结合并有了

音和义才能构成文字。

(相同点2分,不同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6.(3分)B(“又怕祖宗的独门手艺失传”错误,从原文看,罗

罗锅的爹不愿意儿子走伺候富贵人这条路,以至于父亲不把独门绝技

传给儿子;没有害怕独门手艺由此失传)

7.(3分)C(对作者设计这一人物的目的解说错误,从全文看,

吴掌柜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主要作用在于推动了故事发展,并借他

的话暗示小说主题)

8.(5分)①身世奇。他家几代单传,做鞋的手艺也是一路单传下

来的。

②相貌奇。他天生罗锅,从背影看不见脑袋,可却正好干鞋匠;

③手艺奇。他靠自己的悟性做出了鹰嘴鞅鞋;

④性格奇。如他“性好”,别人喊他外号他也不恼火;又如他作为

手艺人,却不精通营商之道;

⑤经历奇。他做出鹰嘴鞅鞋,巧遇李中堂,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答出其中1点得1分,答出其中2点得3分,答出其中3点可得

满分;意思对即可)

9.(6分)(1)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罗家世代做鞋,有绝活,到

罗罗锅时却没有传下来;无望之时,罗罗锅却从母亲的遗物中发现了

鹰嘴鞋;他费尽心力做出鞋,李中堂却未付鞋钱;不过,在“高人”

指点下,他却因此发财。(2)小说在情节的起伏中,表现了对底层小

人物命运的关注,批判了权贵阶层的行为,讽刺了当时攀附权贵的社

会现象。(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B、E、G(本句参考标点:与操相当,羽其能制操之

死命乎?以制曹仁而有余,以敌操而固不足矣。)(每填对一处得1

分)

11.(3分)C(二者意义不同,“函谷举”中“举”意思是“被

攻占”)

12.(3分)B(“只是……已晚”错误,王夫之认为从此就谋定

从宛城、洛阳和秦川两个方向出击的策略,是不可以的)

13.(8分)(1)这样看来,他谋划的都是借助地理形势来作为

取胜的策略。(“所为谋”“资”“略”各1分,句意1分)

(2)到刘备死后,继位的儿子年幼懦弱,政事无论大小,诸葛亮

都一人决断。(“殂没”“嗣子”“专”各1分;句意1分)

14.(3分)(1)诸葛亮对出兵宛、雒和秦川的军队安排,颠倒

了轻重次序。

(2)诸葛亮把谋取天下的大事单纯寄托在一条奇谋妙计上。

(3)诸葛亮没有考虑荆州、益州士兵外出作战时地理形势的变化。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B(“思乡思亲”错误,从诗歌内容看,写的就是日

常家居的闲适生活,再加上山阴为诗人的家乡,故此句看不出思乡思

亲的情感)

16.(6分)示例一:我认同香菱的看法。

(1)写出了日常生活情趣。帘不卷而“留香久”,砚微凹而“聚

墨多”,两处细节凸显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

(2)用语浅近却富有韵味。颔联浅显易懂,适合初学诗者。

(3)对仗工整,有格律之趣。“留”和“聚”,“久”和“多”,

都能体现出严整之美。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我认同林黛玉的看法。

(1)本诗只写居家的闲适之情,与王维、杜甫、李白等人相比,

格局不大,情感不厚重。

(2)过于重视格律技巧,有明显的雕琢痕迹,缺少自然之美。

(3)对于初学诗的人来说,如果陷入陆诗这样“浅近”的误区,

就很难写出像王维等人那样的大格局的作品。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人而不仁如礼何(2)苍山负雪明烛天

(3)示例:①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②月明星

稀乌鹊南飞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④危楼高百

尺手可摘星辰⑤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或:飞星传

恨银汉迢迢暗度)(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3分)

18.(6分)第②句可修改为:乡村不仅是一个居住场所;第⑤句

可修改为:至少自唐代开始;第⑧句可修改为:总是绕不过陶渊明的

田园(或:“总是把陶渊明的田园作为首选”)

(准确指出每处语病并修改得2分,只指出序号不能正确修改不得

分)

19.(4分)A与乡村并无交集B还有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每

空2分,意思对即可)

20.(3分)C(“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强调了人与土地的密切关

系,紧承前句“中华文明是靠土地的产出来维系的",同时也是后一

句“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极强的‘乡土情结’”的原因)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21.(3分)B(A项,原因有二:一是从语法看,如果去掉,此句

缺少主语;二是“她爸爸”是此段的语意重心,三个“她爸爸”反复

出现,能够突出此地偏僻,少有人来,故不能删掉。C项,“这”是

从村中采药人角度使用称代,“它”是从作者叙述角度使用称代,“有

村中采药人说”表明叙述角度已经发生变化。D项,“落草为寇”所

加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22.(4分)①反复使用“吃”字,突出了老公猴总是在吃的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