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3E/15/wKhkGWa-g0uAB7C4AAOJEjHh-HA094.jpg)
![《无言之美》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3E/15/wKhkGWa-g0uAB7C4AAOJEjHh-HA0942.jpg)
![《无言之美》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3E/15/wKhkGWa-g0uAB7C4AAOJEjHh-HA0943.jpg)
![《无言之美》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3E/15/wKhkGWa-g0uAB7C4AAOJEjHh-HA0944.jpg)
![《无言之美》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3E/15/wKhkGWa-g0uAB7C4AAOJEjHh-HA09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难点)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多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比较A、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有意境,更能打动人?答案示例: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缺失了A句中悲凉雄浑的意境。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B句的描写更加细致,为何反而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能够解答这个疑问。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二、预习交流1.文题解读。“无言”本指不说话,文中指适当“留白”,含蓄不露。标题言简意赅,揭示了本文的论题和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美,不是只美在已经表现的一部分,而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所谓无言之美。无言之美,在于有太多留白地带和想象空间,可以给人们更多的回味。2.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3.字词检查。(1)订正字音。意蕴(yùn)缥缈(piāomiǎo)附丽(fù)铢两悉称(zhūchèn)惟妙惟肖(xiào)寂寥(liáo)渊穆(mù)信手拈来(niān)臭eq\b\lc\{\rc\(\a\vs4\al\co1(chòu臭名昭著,xiù无色无臭))(2)词语释义。附丽:附着,依附。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悉,都。称,相当。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3)词语辨析。“瞬息万变”和“变幻莫测”两个词都有变化较快、较多的意思。“瞬息万变”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多端,难以揣测,没有规律可循。三、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2.划分层次。第1部分(1—2)阐述要论述的问题:言不能完全达意。第2部分(3—6)提出问题——文学能不能、要不要言尽其意、尽善尽美。第3部分(7—12)分析问题——以图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刻为例,具体论证美术作品的无言之美。第4部分(13)得出结论——归纳以上实例,得出鲜明论断。四、内容解读(一)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1.孔子对他学生说的“予欲无言”的含义是什么?明确:真理的声音是微弱的,孔子说了,可是没有人在听,或者仅仅是表面上在听,即使听了,也没有人去做。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所以孔子这句话是说,即使真理的声音很微弱,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还是要按照其内在的规律运行,没有人能够阻挡。2.文章开头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明确:首先,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其次,以这一事例为引入,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二)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明确: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三)读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1.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明确: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只能近似。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2.请概括说明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明确:☆“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沌,无限;☆“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3.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明确: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以言达意”比作“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说明了“言是不能完全达意”的。(四)读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1.作者对文学的是怎样定义的?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2.第4自然段论说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段文字论说了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只有“以言达意”才会引起美感。这一段为下面阐述“尽善尽美”的条件,并且表明作者的观点做了铺垫。(五)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1.作者接下来以文学为例,他是如何论证以言达意的?明确:文学中的以言达意→意象和语言要尽善尽美→美术作品不能说谎2.完全的传情达意指哪两个方面?明确: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六)读第6自然段,回答问题第6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提出问题——文学是否应当追求所言(所写)与所想完全一致?(七)读第7自然段,回答问题1.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明确: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真的能做到“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也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强调了文学上要做到“无言之美”。2.作者认为文学作品“要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才能引起美感”。后来又说“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样说是不是矛盾?为什么?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达到“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仍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退一步讲,就算言完全能尽意,也不必要做到这一点,因为“言不尽意”给人带来的“无言之美”更难能可贵。(八)读第8自然段,回答问题1.从第8段开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2.作者从哪些方面将相片和图画进行对比分析?其作用是什么?明确: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二是哪一个引起的美感更浓厚。通过对比,说明了尽管相片能更逼真、完整地反映实物,而图画只是选择性的、理想化的表现,但图画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这就通过类比,说明了“言不必尽意”所带来的“无言之美”。3.试分析第8自然段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先对比相片和图画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然后又进一步提问:两者“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自然得出图画具有美感,直接反驳了“和自然逼真”的观点。(九)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1.作者从文学作品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观点: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论据:①《论语》: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雪;《读<山海经>》③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⑤怨情(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⑥陶渊明《归园田居》⑦杜甫《后出塞》……2.作者通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为例,论述了文学作品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的观点。请你仿照作者的方法,选择一句你熟悉的诗句进行分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明确:文学上的“无言之美”: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赏析李白的《怨情》诗的前两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透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赏析《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赏析】这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另外,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十)读第10自然段,回答问题作者从音乐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观点:无声胜有声,不必追求“尽量表现”。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论据:“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济慈《希腊花瓶歌》(十一)读第11、12自然段,回答问题作者从雕塑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观点:含蓄不露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引证法)、举例论证论据:(1)“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2)希腊雕刻家抓住人物“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来雕刻,含而不露,避免了“挣扎呼号”的直露,反而给人更深刻的印象。(十二)读第13自然段,回答问题1.研读最后一段,说说“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明确:“无言”不仅仅指无法用言语形容,更指在表现客观对象的美时,并不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而是含蓄不露,留下空白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无言”美在含而不露,给欣赏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使其产生真切深刻的美感体验,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无声胜有声"的效果。2.最后一段中作者不主张“吐肚子”,与前文的表述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前面的“吐肚子”强调的是“和自然逼真”,要把想说的都要说出来。这是做到尽善尽美的条件;这里的不“吐肚子”强调的是艺术要懂得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侧重点不同,故不矛盾。五、合作探究1.作者是怎样论述“无言之美”的?请你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文章先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提出文学尽善尽美的条件——“和自然逼真”,再对比相片和图画,予以反驳。紧接着分别列举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结论。层层推进,论述有力。2.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3.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4.作者在文末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分组讨论,说说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观点一:我认同。一切美术作品,“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无言”“少言”的美术作品,含蓄不露,以有限的“言”表现无限的美,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观点二:我不认同。“无言之美”只是用尽可能精练的“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并非越少越好。例如,音乐中“无声胜有声"必须建立在“有声”的基础上,无声的寂静并非就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含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但并非说出来的越少越好。5.回顾课文内容,说一个你品味到“言不必完全达意”“无言之美”的例子。明确:宋徽宗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前来参考的学子,有的在山腰间画古庙,有的在丛林深处画古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宋徽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连连点头称赞,并将之点为“魁选之作”。(注:魁选,即第一名)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6.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明确:(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2)“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3)“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六、写作特色1.论据丰富,典型有力。本文作者“信手拈来”的美术、文学、音乐、雕刻等方面的实例,涉及不同门类,有中有外,不仅数量丰富,内容翔实,并且无一不指向“无言之美”这一中心。例如第9段连续列举“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等例子,对其进行“演义”和“玩味”,从而论证“尽量表现”不如“含蓄”更有味更真切更动人,颇有说服力。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1)举例论证。为证明“言不必达意”“无言之美”,作者分别列举了图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具体的实例,然后从中进行分析,有力证明了自己的观点。(2)对比论证。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第8自然段把相片和图片进行比较;第10自然段的流露和含蓄的比较等都是为证明“无言之美”服务的。(3)引证。文章开篇就引述孔子的话,目的是引出对“无言”的论述。第9自然段在列举不同文学作品的例子时,分别引述了《论语》《时运》《读<山海经>》《省试湘灵鼓瑟》《登幽州台歌》《归园田居》《后出塞》等文学作品中的诗文加以分析论述。在第10自然段中又列举了《琵琶行》和《希腊花瓶歌》的诗句和原文,进行有力证明。3.深刻严谨,平实洗练。本文由《论语》中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引申到对美术作品中“无言”的理解,否定了“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的观点,以多个美术方面的例子为依据,得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观点,颇具独特性和深刻性。在论述过程中则十分讲究用语的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买买合同范本
- 2025年汽车隔热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装饰公司项目经理承包合同范本
- 共建项目服务合同范本
- 关于编制再生能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 公司找法人借款合同范本
- 2013建设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工地围挡施工环保评估与整改合同
- 2025年家庭安全防范与监控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智慧城市建设视频监控系统集成合同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表格版)
- 2022年江苏省常州市强基计划选拔数学试卷(附答案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体外除颤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人力资源行业市场发展前瞻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桦树汁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2024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第一期)专题12 机械能及能量守恒定律(第01期)(解析版)
- 2024-2030年中国演出行业市场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偏差行为、卓越一生3.0版
- 2024年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解析答案
- 国网浙江电科院:2024浙江工商业储能政策及收益分析报告
- 授权他人使用车辆委托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