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海南市重点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海南市重点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海南市重点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海南市重点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海南市重点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海南市重点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美国总统麦金莱(W.Mckinley)在1898年年终的国情咨文中担保:“采取与我国政府的一贯政策相适合的一切手段,维护我们在那一地区(中国)的巨大利益”。与这一担保一致,美国推出了A.“门户开放” B.“十四点建议” C.绥靖政策 D.“扶蒋反共”2.“汉高祖、唐太宗、宋高宗、清圣祖”其称号共同源于A.年号 B.庙号 C.谥号 D.国号3.19世纪50年代,咸丰帝不得已采取依靠地方的做法:下令各省兴办团练,允许地方征收厘金、办理捐输以补军费不足。上述做法直接导致了A.军阀割据局面形成B.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D.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严重危机4.如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部分直属机构和下属机构示意图,这说明当时清政府A.中央权力结构完善B.中枢决策过程变化C.中央机构趋于近代化D.中央权力下移的倾向5.著名史诗《吉尔伽美什》反映了下列哪一地区的古代社会生活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6.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丈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的工业。其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是A.中国社会经济卷入世界市场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C.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7.1955年万隆会议后,西方国家将数百亿美元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转入香港银行,香港的银行家不得不将沉积的资金以极低的利息贷出。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利用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的想法,毛泽东表示赞同。毛泽东意在A.打破对外经济交往的孤立局面B.重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C.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条件D.缓解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8.《十二铜表法》出现之前,罗马贵族喜欢用习惯法裁判,主要是因为习惯法A.可以维护平民的权利 B.是传统法律,不容更改C.可随意解释以保护贵族特权 D.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9.中国疆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列地区最早纳入中国版图的是A.西域 B. C.西藏 D.东北10.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最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A.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 B.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C.具有控制西欧拉拢东欧的双重企图 D.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分裂11.1945年6月的七届一中全会上,中共提出:“我们的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则是稳当的,有利无弊的,它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联合政府发展,选举一个解放区联合会,另一个也是向联合政府发展,但要经过一个曲折。成立一个解放区联合会,这是一个重大的步骤,前途就是成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政府。”这表明中共A.以解放区联合政府统一中国B.独立于国民政府之外谋求中国统一C.建立联合政府谋求国家统一D.以新民主主义的政府谋求国家统一12.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一些著名大商人的业绩如蜀郡卓氏、关中任氏等。他将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视为人民生活的基础,认为基础壮大了,才能富国富家。司马迁的认识A.是基于社会现实的记载 B.巩固了小农经济的地位C.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与当时的统治思想相悖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太宗时期,规定“笃疾、废疾给(田)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七十以上及废疾,既不任徒役”。唐太宗奖励那些孝义之家,为高龄老人配侍丁。当巡幸某地,或碰上遇甘雨、谒献陵等重要事件时,他还会赏赐弱势群体。五代以后,贞观时期开创的唐朝社会保障措施大多留存下来。——摘编自赵克尧等《唐太宗传》材料二陕甘宁边区重视因躲避战争而逃难到边区的群众,还高度重视社会优抚工作,注重保障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边区通过征收救国公粮、救国公债、寒衣募捐等形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保障涉及的人群有工、农、学、兵和公务人员等各个群体。由于边区群众文化水平低,边区交通、通讯不发达,政府很重视对众多社会保障法规的宣传解释。——摘编自任学岭《陕甘革命根据地史》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就普及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使得集中资源发展工业化的战略成为可能。出生婴儿死亡率从195。年的约25%减少到1981年的低于5%,使中国成为一个“具有第一世界人力资本的第三世界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劳动保险制度仍然在国有和集体企业有效运行,医疗教育、住房的成本较低,企业可以用较低的工资水平雇用工人,从而形成所谓“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摘编自江宇《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的社会保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保障弱势群体的举措所体现的传统思想及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唐太宗时期相比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1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朝廷开展灾时的救济,并创置各类慈善机构,如救济“鳏寡孤独贫乏不能自存者”的居养院、收容救疗病患的安济坊、代葬贫穷已故者的漏泽园、收养弃婴的慈幼局等。蔡京当政时,受救济者待遇优厚,蔡京罢政后,却又出现“撤屋鬻器,遗弃孤老”的情况。——摘编自王卫平《唐宋时期慈善事业概说》材料二近代以来,上海“以繁富名天下,四方游食者争趋之”。19世纪80年代初,以上海协赈公所为中心,江浙绅商组成了清末第一个慈善家群体。1897年,《申报》刊文云:“闻泰西各国之为善者,曰养曰教,各善堂非仿行泰西良法不可。”江浙一些善堂在戊戌前后开始参与创立阅报社、新式学堂,设立养贫院教人以技艺,一些善堂还附设戒烟会、不缠足会。上海久负盛名的同仁辅元堂,积极参与地方事务,“清道、路灯、筑造桥路……无不赖以提倡,实为地方自治之起点”。——摘编自周秋光、曾桂林《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材料三1981年,全国首家慈善公益组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30多年来,以基金会、慈善会和中国红十字会为主体的慈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捐助网络初步形成,慈善捐赠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在2008年的慈善捐赠中,国内个人捐款首次超过企业,成为中国慈善领域一大亮点,而当年全国志愿服务队伍的规模将近1亿人。——摘编自苗光新《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发展:成绩、挑战与对策》(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官办慈善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慈善事业发展的表现,简析其时代背景。(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当代慈善事业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根据材料“1898年年终的国情咨文中担保”“维护我们在那一地区(中国)的巨大利益”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为了获得“巨大利益”,在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从而使美国获得“巨大利益”,故答案为A;B是1918年提出,主要内容是为美国争夺世界的纲领,不符合题意,排除;绥靖政策是英法美等国想把德日法西斯侵略的目标引向苏联,不符合题意,C错误;“扶蒋反共”发生在1945年抗日战争之后,当时与麦金莱的“担保”相隔久远,不能与“担保”相一致,D错误。2、B【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祖”、“宗”涉及的是庙号,与年号、谥号和国号无关,故选B项,排除ACD项。故选B。3、D【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政局变动和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素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50年代,面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八旗兵和绿营兵不堪一击,咸丰帝被迫倚重汉族官僚,导致地方拥有军事和财政大权,使得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严重危机,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A项错误;地方势力发展,并不意味着其能与朝廷分庭抗礼,B项错误;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发生在武昌起义之后,十几个省脱离清朝统治而独立,C项错误。4、C【解析】

依据表格中信息可知,总理衙门的架构体现了近代化的特征,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办理外交事务的总理衙门的机构特征,A、B选项均未体现,排除;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的变化,D选项错误。故选C。5、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著名史诗《吉尔伽美什》源自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诗歌和传说,故A正确;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都不符合史实,故BCD错误。6、C【解析】“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指的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性,“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指的是,资本主义瓦解了被侵略地区的原有经济,即自然经济,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的工业,指近代工业产生。就中国来说,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输出,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逐渐的解体就是主要的表现,故选C,ABD项都无法体现挖掉“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的内容。【名师点睛】西方工业革命完成,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的侵略方式。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自然经济的解体,也就是挖掉“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另一个方面中国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主要是洋务工业和民族工业。7、C【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5年”来看,这一时期利用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是为了即将开展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有利条件。故答案为C项。当时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有经济交往,排除A项;材料中利用的是西方国家的国际游资,排除B项;1955年大跃进尚未发动,排除D项。8、C【解析】

《十二铜表法》诞生以前的罗马法属于习惯法,其特点是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贵族可以随意解释法律,有利于维护贵族特权,C正确;习惯法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是维护平民的权利,A错误;习惯法被《十二铜表法》代替,说明习惯法并不是不容更改,B错误;罗马贵族喜欢用习惯法裁判并不是习惯法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特点,D错误。9、A【解析】

西汉朝廷在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护府,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答案为A;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晚于对西域管辖,B错误;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晚于对西域管辖,C错误;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管辖东北,晚于对西域管辖,D错误。10、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开始实施“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目的是援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秩序,对抗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样马歇尔计划造成了欧洲事实上分裂,所以说“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D正确;A未能充分说明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的分裂,排除;B项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排除;C侧重的是马歇尔计划的政治意图,并未阐明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分裂,排除。11、C【解析】

材料信息“一是向联合政府发展,选举一个解放区联合会……这是一个重大的步骤,前途就是成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政府”表明中共意图通过建立联合政府来成立新民主主义政府,进而谋求国家统一,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解放区联合会,不是解放区联合政府,故A错误;材料主旨未强调独立于国民政府之外,故B错误;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建立联合政府,故D错误。12、D【解析】

司马迁认识到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是人民生活的基础,是富国富家的基础。这与当时的重农抑商思想相悖,故D正确;这不符合当时社会现实,故A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小农经济的地位,故B错误;材料无法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故C错误。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作用:保障了社会弱势人群的基本生活;减轻了弱势群体的家庭负担;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敬老尊老的意识,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促进了唐太宗时期的社会安定与繁荣;为后世社会保障提供了借鉴。(答出三点即可)(2)特点:战时性;覆盖面广;法制化;重视宣传。成因:边区经济、文化、交通相对落后;特殊的战争环境(抗日战争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3)意义:有效服务了工业化战略;形成了一支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劳动力队伍;促进了社会公平、民族团结;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时期中国政府的社会保障,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联系所学可知,唐太宗保障弱势群体的举措所体现的是仁政和民本思想。其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七十以上及废疾,既不任徒役”“为高龄老人配侍丁”“他还会赏赐弱势群体”“贞观时期开创的唐朝社会保障措施大多留存下来”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与唐太宗时期相比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陕甘宁边区重视因躲避战争而逃难到边区的群众”“保障涉及的人群有工、农、学、兵和公务人员等各个群体”“政府很重视对众多社会保障法规的宣传解释”等信息,分析得出战时性、覆盖面广、法制化、重视宣传等特点。其成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边区落后状况、战争环境、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等方面来回答。(3)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使得集中资源发展工业化的战略成为可能”“城镇劳动保险制度仍然在国有和集体企业有效运行,医疗教育、住房的成本较低,企业可以用较低的工资水平雇用工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对社会公平和改革开放所产生的影响来回答。14、(1)特点:政府(皇帝)重视,长期推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内容广泛,以救灾和赈济社会弱势群体为主(养济为主);形成一定的组织设施;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具有局限性)。(2)表现: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借鉴西方经验;重视教育启蒙与移风易俗(养教结合);与地方自治相结合。背景:内忧外患(城市人口膨胀等各种社会问题);西方文明的传播(思想观念的进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