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中“信”的道德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浅析目录TOC\o"1-2"\h\u6258《论语》中“信”的道德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浅析 12429一、绪论 14201(一)研究背景 132359(二)研究意义 214680(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24660二、《论语》中“信”的道德内涵相关概述 424904(一)“信”的含义 417161(二)《论语》中“信”的具体道德内涵及分类 423806(三)《论语》中“信”的道德内涵分析 83301三、《论语》中“信”的当代价值及在当今社会施行“信”的举措 104489(一)个人层面 1023938(二)社会层面 1226394(三)国家层面 1620543四、结语 1722454参考文献: 19一、绪论(一)研究背景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发展史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伴随而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点。而《论语》被认为是儒家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文化中十分重要且经典的不朽著作,详细记录了孔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信”作为《论语》中重要的思想范畴之一,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以及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其中的道德内涵之一“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但近年来我国社会上诚信缺失的问题频发,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阻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以及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发展。因此,将《论语》中涉及到的“信”的句子按照个人、社会以及国家这三个层面来进行整理、分类,并分析其具体的道德内涵,然后再归纳总结出“信”所具备的意义与价值,将《论语》中阐述“信”的经验与当代社会结合起来,说明应该如何在现在生活中运用“信”,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从而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稳步提升,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二)研究意义《论语》中的“信”在孔子的创举下,由原指人们说的言语真实的本义,扩展了其在道德方面的含义,引申出了带有道德意义的诚实守信、相信、信任、讲信用等含义,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经世致用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论语》中的“信”在道德方面的内涵对当时的社会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是人们的立身之本、为政之道,交友之基,体现了其具有的丰富的理论价值。而作为在《论语》中所阐述到的“信”的道德内涵之一的“诚信”,是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要弘扬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之一,是人们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是市场经济的试金石……同样对我们当今的生活具有指导、规范和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具有不朽的应用价值。因此,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论语》中“信”的具体道德内涵有哪些,体会到其对当时社会以及现在社会的重要性,并将《论语》中阐述的“信”与现在生活结合起来,借鉴《论语》中的经验,说明在当代社会应该如何去施行“信”的举措,为大家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提供微薄的参考借鉴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由于近年来诚信的严重缺失,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稳定的社会秩序,比如之前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毒奶粉”和“地沟油”事件,给人们的安全带来了严重危害;以及去年的热点问题——仝卓高考伪造身份的舞弊事件,有失教育公正,给社会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这些事件的出现,引起了广大学者对“信”的极大关注和重视。而在几千年前,作为承载了孔子思想以及记录了孔子言行的经典著作——《论语》当中就有不少关于“信”的阐述,其中蕴含的深意以及阐明的道理不仅对当时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我们当今的生活同样也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影响深远。因此,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论语》中“信”的相关研究的文献和成果颇多,研究大多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信”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关于《论语》中“信”的基本内涵目前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信”的主要含义是诚信,指的是一种真诚不欺骗、语言和行动保持一致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原则。如刘丽容的《<论语>之“信”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认为“‘信’,从其字义来看,是指言谈的诚实性,心口一致,言行一致。”[1](2)“信”的思想内容。关于《论语》中“信”的思想内容目前学术界普遍是从个人、社会以及国家这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说明的。如吴哲的《<论语>诚信思想研究》一文中,在个人层面认为“诚信是个体安身立命的基础”;[2]在社会层面认为“诚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要求”;[2]在国家方面认为“诚信是为政治国的基本原则”。[2](3)“信”对当代的启示和价值。关于《论语》中的“信”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和“信”的思想内容的研究成果一致,主要从《论语》中的“信”给当今社会的个人、社会以及国家这三个方面带来的启示以及所具备的价值来阐述。如卢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解读——基于<论语>中的诚信思想》一文中,从个人维度出发,认为“诚信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在要求”;[3]从社会维度出发,认为“诚信是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客观要求”;[3]从国家维度出发,认为“诚信是提高党执政水平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3]除此之外,还有的学者是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这三个方面来阐述,比如周可卫的《<论语>诚信道德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从社会方面阐述了诚信乃立世为人的道德品格和人际交往的道德准则;[4]从经济方面阐述了“诚信乃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4]从政治方面阐述了“诚信乃执政理国的基准法则”。[4]2.国外研究现状由于孔子地位的崇高以及记录其言行的著作——《论语》影响的深远,目前国外研究《论语》的成果也有不少,但是研究《论语》中“信”的具体内涵比较少。3.对目前国内外关于《论语》中“信”的研究成果的述评由上述的对《论语》中的“信”进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从目前查找到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如下几个问题:(1)当前学术界对《论语》中“信”的研究绝大多数学者仅关注“诚信”这一内涵,仅从“诚信”这一点展开论述,对《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其他的“信”的内涵关注度不高和挖掘度不够,因此不够全面。(2)在阐述《论语》中“信”对当代的价值及启示时,没有很好地将《论语》中阐明的有关于“信”的经验与现在生活结合起来。因此,本文在写作时会比较全面地对《论语》中“信”的具体道德内涵进行整理、分类、概括与分析,并会在阐述《论语》中“信”的当代价值时,注意针对性和连结性,将《论语》中相关的“信”的句子中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及其价值与现在生活结合起来说明。二、《论语》中“信”的道德内涵相关概述(一)“信”的含义“信”由“人”和“言”构成,关于“信”的含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由此可知,“信”与人的言论息息相关,指的是人们所说的话、口头传达的信息应该是真实的,本义是指言语真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信”一开始是在祭祀上天的神灵和先祖活动中使用的,带有诚实不欺、真实无妄、说到做到的意思。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中的“信”就是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指的是对于牛、羊和玉帛之类的用来祭祀神灵的物品的数量不敢谎报,一定会按照事先承诺好的去做,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还没有具备道德的含义。后来“信”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的条件下,逐渐摆脱了宗教色彩,并在孔子的创举下,《论语》中的“信”由原指人们说的言语真实的本义,扩展了其在道德方面的含义,引申出了带有道德意义的诚实守信、相信、信任、讲信用等含义,逐渐成为了一种经世致用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二)《论语》中“信”的具体道德内涵及分类在《论语》中涉及到的“信”的句子一共有32处,针对这些句子所体现出来的具体道德内涵,本文主要从个人、社会以及国家这三个层面来进行分类、阐述与说明。1.个人层面在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人际交往以及为人处世方面主要是指诚信,待人处事中要诚实、讲信用、说到做到不欺骗,使自己说的话和实际行动一致。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1“忠诚信实”。例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这句主要从个人层面中的道德准则以及交往原则方面出发,强调个人道德方面,针对朋友这个对象来说明,向我们阐述了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忠诚信实不欺骗。1.2“讲信用”。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这句主要从个人层面中的道德准则以及为人处世方面出发,强调了个人在为人处世中应该要具备的道德准则。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列举“大车无輗,小车无軏”的例子,形象生动且浅显易懂地向我们阐述了人如果不讲信用,没有信用,那么就会像车辆缺少主司连接的零件而无法运行一样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的道理,说明了一个人拥有信用的重要性。1.3“诚信、诚实守信”。例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这句主要从个人层面中的道德准则以及为人处世方面出发,向我们说明了一个人出门在外应该要谦逊知礼,做事谨慎诚信,做一个拥有诚信道德的人,做到诚实守信。1.4“信守诺言、诚实可靠”。例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这句主要强调个人道德方面,说明个人与朋友交往中所需要具备的道德准则,即信守诺言,说到做到,做一个诚实可靠的人。1.5“自信”。例如:“吾斯之未能信。”(《公治长》),这里的“信”主要是从个人层面中的道德准则方面出发,指对自己的能力有自知之明故而为了目标奋发向上的良好品德。1.6“信念”。例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这句从个人层面中的道德准则以及为人处世方面来阐述,说明君子应该要坚信心中正确的信念,坚守善道,至死不渝。1.7“相信”。例如:“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治长》),这句话中的“信”是相信的意思,主要是从个人层面中的人际交往原则方面来阐述,说明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再比如:“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这句主要从个人层面中的为人处世方面来阐述,说明了君子在相信正道的同时更要深信不疑、坚守正道,并为之不断努力奋发向上。2.社会层面2.1“互相信任”。《论语》中的“信”在社会层面主要指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例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治长》),这里的“信”是互相信任的意思。这句话是孔子在表达自己的志向,不单单是局限于个人的角度,而是放眼全社会以及全世界,希望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够平安,所有的朋友之间都能够互相信任,所有的少年人都能够怀恩并知道报恩。“老者是长辈,朋友是同辈,少者是晚辈”[5](P164),这三辈几乎涵盖了全人类,道德境界的开阔性和广阔性在孔子的这句话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而‘信’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基础,朋友互信,是社会稳定的表现,稳定才有发展的可能。”[5](P164)2.2“诚信”。上述2.1提到《论语》中的“信”在社会层面主要指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而要想在社会上形成这种道德风尚,维系良好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个人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个体都能够讲诚信,那么就有利于促进诚信道德风尚在全社会的形成。《论语》中有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孔子将“信”作为他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由此可见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品质与素养的重要性。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这句话中的“信”指的是“诚信”,是孔子教育学生在家要有孝心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有礼貌尊敬长辈、爱护兄弟,做事要小心谨慎讲诚信,博爱全天下人的同时亲近有德行的仁者。如果把这些事都做好了,还有剩下的力气的话,就用来学习典籍文章之类的事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更是突出了德行的重要性。因此,如果每个人在家中都能够做到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出门在外能够做到尊敬兄长、爱护兄弟,以诚信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并在重视诚信道德教育的学校接受知识的熏陶,那么就能够逐步扩大诚信道德的影响力,使诚信道德风尚逐渐在全社会得到尚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3.国家层面《论语》中的“信”在国家层面主要指信任、相信,国家统治者或者为政者在政治治理期间能够取信于民,得到信任。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3.1“诚信”。主要从国家层面中的统治者在政治治理方面的原则、注意事项以及道德要求条件方面出发来阐述。例如:“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说明了统治者如果喜好诚信、重视诚信,做到讲诚信,那么人民百姓在此教化的影响下也会报之以真情。3.2“信任、取得信任、互相信任”。主要从国家层面中的从政者在政治治理方面的注意事项及要求和为政之道方面来阐述。(1)“信任”:“正颜色,斯近信矣。”(《泰伯》),这句话说明了从政者在政治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端正自己的态度,以正色待人,人们就会对自己感到信任。(2)“取得信任”:“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这里主要“谈论的是君子使下事上之法,引申了信任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性。”[6](P365),说明了在政治生活中,作为领导者要想让人民为自己效力,必须先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了才能够使唤他们,否则他们会认为在残害他们,无法尽心为自己效忠;对待国君也一样,要先得到国君的信任了之后再对其进行纳谏,否则国君会认为自己是在诋毁或者诽谤他,会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3)“互相信任”:“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这一处主要阐述的是国家层面中的为政之道。这里的“信”主要强调的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互相信任,让人民信任政府的同时也彼此信任,此外,人民之间也要彼此有信。说明了“信”这一道德规范在政治生活的重要性。《论语》中的“信”在国家层面的“信任、取得信任与互相信任”这三个含义其实是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国家统治者和执政者要想获得人民的信任,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端正自己的态度,以正色对待人民,以诚信的美德教化人民,从而达到人民信任政府也彼此信任的理想状态,为国家政治建设创造互信、和谐的良好氛围和环境。3.3“真诚且恪守信用”。例如:“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这句主要从国家层面中的统治者在政治治理方面的原则及要求方面来阐述,说明了国家领导者在治理国家时,做事要谨慎专注,真诚而信实,恪守信用而不欺诈。(三)《论语》中“信”的道德内涵分析儒家是一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所谓的修身就是指注重对自己道德修养的培养,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齐家是指注重家庭建设,注重良好家风的培养,关爱家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子女。治国是指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国家治理,关心国家大事。平天下就是指让全天下获得太平,全世界充满和谐,全社会的秩序公平公正、和谐有序,人民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出指导人们进行自我修炼的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内在要求,说明了人作为个体,要想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促进天下公正和谐,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个人是家庭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国家的缩小,国家是家庭的扩大,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的。而这一思想在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论语》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因此,虽然本文将《论语》中“信”的具体道德内涵按照个人、社会以及国家这三个层面来进行分类,但结合上述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相关阐述,再加上儒家的政治学和伦理学其实是将修己之学发挥到极致,从而推己及人的来分析,通过上一部分针对《论语》中“信”的道德内涵的分类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个人、社会以及国家这三个层面的道德内涵存在交叉部分,三者之间具有连结性,有某些句子出现了同时涉及个人与国家,或者个人与社会,甚至三者兼具的情况。比如个人层面里有些内容如道德规范方面也和国家政治治理方面有关联;比如个人的为官之道以及条件在政治生活中也同样是必备的要素之一,同时也同样适用于社会生活层面。并且关于这三个层面还可以再进行细分,因为在这三个层面里面还针对了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说明,比如“信”这种道德素养与学习和知识的关系;然后说明的对象(君主、朋友、学生)、人物(现在或历史)、状况(个人或群体)也有不同。下面通过列举《论语》中涉及到“信”的句子来进行说明: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这句话主要针对国家领导者而言,说明了领导者这个对象在治理国家时所应具备的道德规范以及所需注意的事项,侧重于国家层面,在上述的分类中把它归为了国家层面,但这句同时也涉及到了个人道德层面。因为国家领导者也是由个人去担任的,只有德才兼备、品行端正之人才能够担任以及胜任这个身份以及职位,同时对国家统治者在施政过程中所需具备的道德标准的要求也会越高。国家统治者只有以更高的道德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施政,有效地治理好国家。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这句话体现出了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把做人放在第一位,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品德修养,即修身,侧重于个人层面。但同时也涉及到了社会层面,因为孔子把文化学习放在第二位,他“主张先处理好家庭关系,即齐家,然后再学文。”[7](P6),不管是齐家还是学文,都是个人在社会中进行的群体活动,所以说这句话在涉及了个人层面的同时也涉及到了社会层面。并且这句话还可以再进行细分:这句话里的“信”主要强调个人在社会上的为人处世中应该要具有什么样的道德以及如何做的问题,针对学生这个群体对象来进行说明。同时还强调了道德与知识的关系。3.“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这句话说明了从政者在政治治理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端正自己的态度,“从容貌、态度到言语的方式,都要端己笃敬,所谓修辞立其诚,儒家的政治学,其实是将修己之学发挥到极致。”[5](P242),因此,“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这三者是个人修身的要求的同时,也是国家政治治理中为政的根本。除此之外,如果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中人人都能做到严肃自己的仪态风度,注意自己的动作和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以正色待人;自己说话时讲究措辞和语气,有利于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生成。因此,这句话同时涉及了个人、社会与国家这三个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不管从以上哪个层面来阐述“信”的含义,其内涵都包含了诚实不欺的成分所在,主要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孔子在《论语》中的一个创举就是将原指人们说的言语真实的“信”扩展了其在道德方面的含义,引申出了上述所提到的带有道德意义的诚实守信、相信、信任、讲信用等含义,以忠信为传习之本,逐渐成为了经世致用的一种伦理道德规范。“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信”是《论语》中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之一,是“仁”的重要体现。孔子认为“信”是君子必须要具备的道德品质,如果在日常的交往活动中能够做到言行一致,真诚不欺骗,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国家统治者和执政者讲信用,人民也会报之以真情而不欺上,如此一来就能创造出人们互相信任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三、《论语》中“信”的当代价值及在当今社会施行“信”的举措《论语》中的“信”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博大精深,其价值具有永恒性、时代性和超越性,不仅对当时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代中国社会同样意义重大,具有超越时代的不朽价值,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个人层面1.“信”是当代公民立身处世的基础当代国家对于诚信的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先有“以诚实守信为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后有“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的地位得以一步一步地提升和加强。在此社会背景下,当代公民如果没有信用,不讲诚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信”就是当代公民的立身之本。正所谓《论语》中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这句话说明了“信”对人的重要性,如果人不讲信用,那么就会像缺少重要零件的车子一样无法行走,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2018年范冰冰偷税漏税的阴阳合同事件闹得轰轰烈烈,范冰冰作为一名知名艺人,面对社会公众应该以身作则,传播正能量,具有正确、良好的导向和引导作用,可是她却没有正确发挥其良好形象的示范作用,反而是弄虚作假,做出偷税漏税的犯法犯罪行为。此事件一出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反响,激起了民众的不满。范冰冰偷税漏税的行为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使她受到应有的行政处罚的同时也毁了她红极一时的事业,要想复出是难上加难,不讲诚信的后果终究是害人害己。除此之外,“信”还是当代公民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之一。“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说明了人说话要讲究忠诚信实,说到做到,行事要笃敬,这样的话,就算是到了南蛮和北狄之地也能行得通,否则的话就算在自己的家乡也行不通的道理,向我们阐述了“言忠信,行笃敬”的重要性。而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交往日益密切,当代公民更应该要在人际交往与日常生活中遵守诚信的道德准则,这样能够促进人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个性成长与心性的良好发展。因此,当代公民应该要时刻谨记诚信观念,把诚信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准则,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日常生活中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观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诚信的道德标准。2.“信”是当代公民的修身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出指导人们进行自我修炼的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内在要求,修身是齐家治国的基础与核心,孔子主张“做人要从自身出发,注重内心的品德修养。”[7](P4)。现代社会是道德与法治社会,当代公民要想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促进天下公正和谐,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上述提到当代国家对于诚信的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高,随之也制定了相应的惩戒失信的制度和措施,但是社会上失信行为还是层出不穷,比如去年的热点问题——仝卓高考伪造身份的舞弊事件,有失教育公正,给社会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稳定的社会秩序,这就是缺乏“信”观念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当代公民应该要学习《论语》中有关于“信”观念的经验,加强自律意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的自省行为,反思自己在与朋友或者他人的相处、交往过程中有没有做到诚信,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修身来做到诚信,并以诚信来做事,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3.“信”是当代公民良好素养的体现《论语》中说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告诉我们有为的君子,应该要注意三件事:要注意自己的动作、容貌,这样别人便不会以暴慢对我;要注意自己随时端正颜色,别人就会对我有信任感;自己说话要注意用词与语气,别人就不会对我说不礼貌或背乱的话了[5](P241)。“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这三者都是修身的要求,举手投足之间,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程度;言谈举止之中,自然流露着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一颦一笑之际,传达出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这些道理在现在看来,还是很有意义的,依然是我们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方面,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7](P144)。因此当代公民要想成为当代“君子”,应该要严肃自己的仪态风度,注意自己的动作和容貌;时刻注意端正自己的脸色,以正色待人;自己说话时讲究措辞和语气。(二)社会层面人是社会生物,属于社会群体,依赖社会上的群体而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家庭、学校、企业等各个组织构成了当代社会。《论语》中的“信”在社会层面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基础,有利于构建诚信友善的和谐关系诚信友善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重要基石和构成要素之一,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8]”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当代和谐社会中最为本质的关系,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达到诚信友善的状态,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但是,当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局势的加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处中信任的缺失,人们的道德冷漠现象的日益险峻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带来了挑战,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在当今社会上人们好心做好事扶起摔倒的老人却反倒被讹惨遭索赔、追责的事件时有发生,长此以往就会造成“狼来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后果,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污染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于是在当时的社会上就出现了面对摔倒的老人是扶还是不扶的热点问题,引起了人们激烈的讨论。不扶违背了道德,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但扶了有可能会遭受到无端的指责与诬陷,面临巨额的赔款与惨痛的追责,会寒了好心帮扶者的心,使他们对此类事件失去信任,不敢再做好事;另外还有可能会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错失救助的机会,不利于良好社会秩序和风气的养成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2014年的春晚,由沈腾和马丽主演的小品《扶不扶》就是针对这个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的。小品中由沈腾饰演的郝建在小品的开头说过不要再多管闲事,但是面对由马丽饰演的银发老奶奶摔倒在地终究还是过不了良心这一关选择了扶她起来,没想到却遭到了老奶奶的诬陷、冤枉与指责。郝建和老奶奶有理说不清,希望能有过路人向他说明情况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来了第一个过路人,他对老奶奶摔倒在地上却没有人扶她起来的现象进行了道德的谴责,可是自己却也不付诸行动,而是拍了张照片就走了,这是一种“伪善”的表现。第二个路人骑着自行车经过,郝建想向他说明情况,可是他一看到这个场面就做惊弓之鸟状想要溜之大吉,并告诫郝建让他快跑,并向郝建说明他遇到过这种情况三次,从之前能够开大奔的殷实生活沦落到现在只能开自行车的地步,从侧面反应出了当时社会诸如此类的诚信缺失现象严重,诚信道德的缺失使人与人之间缺乏相互的信任。最后一个过路人是刚刚帮郝建处理交通事故的警察,这时郝建假装摔倒在地,向警察重述了一遍老奶奶刚说过的话,希望警察能够帮他向老奶奶解释自己的清白,最后在警察的解释下,老奶奶想起来自己是如何摔倒的,知道是自己冤枉了郝建,误会得以真相大白。最后警察的一句“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心凉”以及郝建的“人摔倒了不扶那人心就倒了,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点明了主题,升华了主旨,是一部有深意的成功之作,获得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好评,在人们观看小品获得娱乐放松觉得好笑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扶不扶”的社会热点问题背后折射出来的是诚信道德问题,如果摔倒者能够不欺骗,那么帮扶者也会以信任待之,会乐于施与援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由于诸如“扶不扶”事件的频发,在当代社会中,陌生人之间的交往防备、猜忌、保全自我等心态已经成为部分群体的常态[8],长期以往会不利于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论语》中有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治长》),这里的“信”是互相信任的意思,是孔子表达自己希望所有的朋友之间都能够互相信任,以诚相待的志向。“朋友互信,是社会稳定的表现,稳定才有发展的可能”[5]。因为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只有以诚信待人,才会收获别人的信任,如此一来,有利于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的生成以及维系好社会关系;有利于在社会上营造互相信任的良好风气,让诚信之风盛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当代公民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中首先应该要遵守“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的道德准则和交往原则,对朋友讲诚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其次,“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要和那些与自己没有共同志趣和价值追求的人交往,而是应该和讲诚信的人交朋友。除此之外,还应该要做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意思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不事先怀疑别人可能会对自己欺诈,也不凭空猜测别人可能会对自己不诚信。但万一别人真的对自己使诈或不诚信,也能够事先察觉。既不随便怀疑别人欺诈也不会被别人欺诈就是当代社会中人际交往智慧的体现。2.“信”是构建家庭诚信的基础,有利于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一个个家庭是组成整个社会的基本细胞,只有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拥有良好的家风,才能够促进和谐风气在整个社会的盛行。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只有家庭和睦,国家才能在和谐、安宁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要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9]《论语》中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告诉我们学生在家要讲究孝道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谦逊知礼尊敬长辈,尊敬兄长,爱护兄弟,做事要谨慎诚信,泛爱众人,亲近有德行的仁者。以孝悌为本的道德观念就是诚信美德在家庭中的体现,家庭诚信是社会诚信的起点,有利于促进诚信思想在全社会得到推广。因此,当代公民应该要孝敬父母,赡养父母,除了给父母提供物质保障之外还要多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即便有了自己的家庭也不要疏于与父母的沟通与往来,多与父母谈心,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如此一来能够促进家庭和睦,增进家人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和睦有爱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也能够使自己的父母生活有所依靠,在构建家庭诚信的基础上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从而有利于推动社会诚信的发展。3.“信”是学校实行德育的基础,有利于促进诚信学风的形成教育是百年大计,我国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学校是开展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场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国学校开展的是素质教育,追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行摆在首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信”是其中重点教育的内容之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美德。然而在当今社会上,由于一部分公民诚信道德的缺失和不足,在学校中学生考试作弊、互相抄袭、弄虚作假以及论文造假的学术不端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例如2019年的翟天临博士毕业论文造假抄袭事件以及2020年的仝卓伪造身份参加高考事件的发生,破坏了我国开展诚信道德教育的环境,影响了学校诚信学风的建设,给我国的学术界和教育界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先做人后学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正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指人的本质朴实无华,而“文”是指受文化、知识熏陶而具有神采的样貌[5],只有“文”“质”并重,追求两者的均衡发展,才是文质彬彬的真君子。而“先做人再学文”的观点,说明了当代公民在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再去学习,能够促进学习从而收获更好的效果。因此,要想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促进学校诚信学风的建设,除了公民自身要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之外,还要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发挥老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带头讲诚信,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比如演讲比赛、主题板报、主题班会等诚信教育活动,为学生创设浓烈的诚信学习氛围,让诚信之风在校园内盛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诚信道德教育。4.“信”是市场经济的试金石,有利于构建以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受国家宏观调控。但经济主要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易,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往来也属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之一,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讲诚信、讲信用的道德准则同样也是经济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重要准则。“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经济活动将无法开展,经济就很难得到发展”[10],诚信就是市场经济的试金石,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市场经济中坚持以诚信为本,有利于改善我国市场经济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市场经济向良好的态势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而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经营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状态。不可否认我国企业的迅猛发展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在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无良黑心企业,一昧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道德的约束作用,枉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使用劣质或有毒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和投入生产。比如轰动一时的“地沟油”和“毒奶粉”事件,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给社会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而企业不诚信经营的后果终究也会是自食恶果,迎来倒闭的归宿。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树立《论语》中的义利观,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注意以道德来约束,做到诚信经营,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义的道德标准,即所谓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同时需要加强企业的诚信道德建设,提高企业员工的道德素养,形成讲诚信、重信誉的良好企业文化。此外还需要在社会上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三)国家层面1.“信”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执政之基、为政之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和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所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从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党和政府的宗旨出发,诚信就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执政之基、为政之道,在国家政治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一个国家的政治治理中所需要具备的条件里,孔子将人民的信任放在了首位:“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孔子认为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以及人民的信任是想要治理好国家的条件,在这三个条件里,孔子将人民的信任视为最重要的存在。当发生迫不得已的情况,即使牺牲粮食和军备也要保留有人民的信任,从中可以体现出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要上下一心,互相信任,就是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6](P228)。而“信则民任焉”(《尧曰》),要想获得人民的信任,就需要国家统治者和执政者在处理国家政治事务时做到讲诚信。因此,当代中国要想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国家政府必须先建立信用,施政必须发于诚信,加强政府诚信道德建设,建立阳光政府、信用政府,坚持政务公开制度,取信于民,让人民能够信任政府,愿意与国家和衷共济、至死不渝。2.“信”是执政者必备的道德素养和执政条件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论语》中有言:“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子路》),说明了国家领导者重视礼能够获得人民的敬重、重视义能够得到人民的服从、重视诚信,能够得到人民的真情以待,强调了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4.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1课时)同步练习
- 委托招聘网站发布广告合同(3篇)
- 实习手册个人自我总结(十五篇)
- 运动会总结大会发言稿
- 24.4 解直角三角形 同步练习
- 2024-2025学年牛津译林版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s 3~4 单元测试(含答案)
- 2024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劳动争议和解协议书范本
- 雷达课课程设计模板
- 医院与科研机构合作研究
- 英语管道专业术语
- 隧道弃渣及弃渣场处理方案
- 隔代教育PPT课件
- 签证用完整户口本英文翻译模板
- 金属盐类溶度积表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优秀范文8篇)
- 医学交流课件:抗肿瘤化疗药物所致的神经毒性诊治
- 图形创意的联想方式及训练
- 幼儿园肥胖儿总结
- 中联泵送设备故障案例分析及解决办法
- 第二章-电子政务的基本理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