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_第1页
第九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_第2页
第九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_第3页
第九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_第4页
第九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引言从总体上看,唯物主义历史观产生之前的历史观存在两个主要缺陷:一是至多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未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没有正确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未能发现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唯物史观超越了唯心史观,进一步探寻并发现了“精神动力”背后、处于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恩格斯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从物质实践出发,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解答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2重点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双击添加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本章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包括双重关系:体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力和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关系。这双重关系犹如社会历史的经纬线,构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列宁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这“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思想,不仅精辟地概括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深刻地说明了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对于认识社会历史的重要意义。5(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是人们在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问题在于,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与人之间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才会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们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才能实现对自然的占有。因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同时形成,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7(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有其特定的质,与它相适合的生产关系也具有特定的质,并且在一定历史时期保持这一质的相对稳定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决定了它产生后变化发展的方向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8在理解和把握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时,应当注意:并不是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立即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一个是经常变动的,另一个则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当生产力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基本不能适合它的发展时,才会出现变革生产关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人们不能仅凭生产力的某些变化,贸然地去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变革的前提有其客观尺度:从质上看,一种新的生产力已经形成;从量上看,这种新的生产力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主导地位,或者说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二者的统一是生产关系变革的物质前提,是何时进行生产关系变革以及如何变革的客观标准。9(三)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确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必然得出一个结论,即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列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社会发展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中,但集中地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10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密切相关。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在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以后,还必须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1(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产生: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任何上层建筑现象归根到底都可以从经济基础中找到根源,得到说明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经济基础不仅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且决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2(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及其特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天职”就是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首先,上层建筑通过“保护自己”与“排斥异己”的方式为经济基础服务。其次,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控制的方式来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对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起促进作用;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发生矛盾,甚至对经济基础起某种破坏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这种反作用是有限度的。从根源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力量的大小、强弱,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13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具有同一性,但是二者之间会不断出现某种程度或局部性的矛盾。

第一,新的上层建筑在刚刚形成时,不可能完善,它的某些不完善部分会同经济基础发生一定的矛盾,新的上层建筑完善正是在这种矛盾的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二,无论是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还是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由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都要经过许多具体环节来传递信息和发挥作用,这就随时有可能在某些环节上发生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情况。第三,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虽然相对于生产力来说是相对稳定的,但它终究是变化发展的。当经济基础已经发生部分质变以至根本性质变化,上层建筑都不能随之变化时,二者之间就会发生矛盾甚至尖锐冲突。14(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概括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本质关系和主要内容。其中,有两点特别突出:一是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具有决定性,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客观要求,这种确定的关系是不可逆和不能改变的;二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这个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必须遵守,不能违背。。15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除原始社会外,到目前为止的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16(一)阶级斗争的根源和历史作用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首先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其次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再次表现在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17(二)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历史作用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标志着社会形态的质变,其实质是新的社会制度替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先进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和基本的标志。“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就在于,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上层建筑又极力维护旧的生产关系时,只有通过革命这一手段才能摧毁社会发展的障碍;正是在社会革命中,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了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分出现”。18四、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革命包括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科学革命表现为科学观念的变革,如科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根本改变。技术革命包括技术规范、技术结构、技术体系的变革,以及材料、工艺、能源、控制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在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科学技术革命。新科学技术革命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是以微电子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包括生物工程、激光通信、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在内的科学技术革命。科学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迅猛发展着,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19(一)科技革命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现代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更为突出,使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技术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科技革命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科技革命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环境促进思维方式变革。古代的自然经济条件形成了狭隘落后的思维方式。20(二)“全球问题”的哲学内涵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充分显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威力。然而,人类在陶醉于自己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发现自己正陷入某种困境: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因程度不同地触及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的利益而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具有全球性质,因而被称为“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科学与价值的矛盾21(三)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进一步证实: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必须正确处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22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历史由无数个人的活动汇集而成。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然而,人们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又各不相同。唯物主义历史观在考察人们的历史作用时,对历史的参与者和历史的创造者作了区分,认为凡是社会中从事一定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创造者,则是指体现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历史的创造者当然是历史的参与者,但历史的参与者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创造者。23(一)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历史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形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规律就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历史规律不以任何个人、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并支配着人们的活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是,历史规律又的确形成并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24(二)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在“人们”中,又有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的区别。这就必然提出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唯物主义历史观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从整体的历史过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活动。第二,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活动。第三,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和说明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活动。25(三)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人民群众又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26六、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同时也是由世世代代无数个人的活动所造就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相反,它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一)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及其作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性质、大小却存在着差别。按照个人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可以把个人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按照对历史影响作用的性质,即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