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吉林省白山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吉林省白山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吉林省白山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吉林省白山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吉林省白山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年白山市第一次高三模拟考试

生物学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的细胞,其中的元素大多数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A.DNA和RNA分别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三种小分子相同

B.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之一,可以通过主动运输进行跨膜运输

C.DNA和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相同

D.动物肝脏细胞与玉米胚乳细胞的储能物质不同,但两种储能物质的单体组成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具有的多样性的原因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和数量不同,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

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详解】A、DNA和RNA分别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四种小分子相同,即A、G、C三种碱基和磷酸,A错

误;

B、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之一,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行跨膜运输,B错误;

C、DNA和蛋白质都具有多样性,DNA具有的多样性的原因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和数量不同,而蛋白质

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所以多样性原因不同,C

错误;

D、动物肝脏细胞与玉米胚乳细胞的储能物质不同,前者为肝糖原,后者为淀粉,但两种储能物质的单体

组成相同,均为葡萄糖,D正确。

故选D。

2.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使得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

的基因库,还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即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重要性

C.大量引进新物种,是增加当地物种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D.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往往会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

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

性。

【详解】A、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A正确;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主要

关注对未来生态系统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重要性,B正确;

C、大量引进新物种,必须确保一个前提,科学引种,即不影响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和生活,所以盲目地

大量引进新物种并不会增加当地物种的多样性,C错误;

D、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往往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更加丰富多样,物种多样性往往会

增加,D正确。

故选C。

3.近几年,由于各种病原体不断涌现,抗生素被人们广泛应用。但同时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耐药性的出

现,这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下列关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病原体的耐药性出现是其发生基因突变后自然选择的结果

B.病菌、病毒感染时,均可以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C.由于病原体耐药性的出现,治疗疾病时最佳解决方法是加大抗生素使用剂量

D.对病原体进行耐药性检测时,药物纸片周围的抑菌圈越大,病原体的耐药性越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

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

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

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病原体的耐药性先发生变异,即基因突变,而抗生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

物个体的表型,A正确;

B、病菌可以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病毒感染时,用抗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B错误;

C、在病原体耐药性的出现时,治疗疾病时最佳解决方法是换用其它的抗生素使用,C错误;

D、对病原体进行耐药性检测时,药物纸片周围的抑菌圈越大,说明药物的杀菌作用越强,病原体的耐药

性越弱,D错误。

故选Ao

4.生物体多种性状的形成,都是以细胞分化为基础。这与生物体内不同细胞中的蛋白质种类的不同有关。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基因起到了调控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镰状细胞贫血症的形成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B.表观遗传是因为基因发生了碱基序列改变,从而导致其所指导的蛋白质发生改变

C.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D.生物性状不仅受到基因的控制还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详解】A、镰状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导致氨基酸被替换,引起蛋白质结构改变,进而生物的性状发

生改变,所以镰状细胞贫血症的形成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A正确;

B、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B错误;

C、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一种性状可能会由多个基因控制,或一个基因可能会控

制多个性状,C正确;

D、生物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所以不仅受到基因的控制还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Bo

5.在考试前,即使没有尿意,但为了避免考试中途去厕所,有的同学可能会选择进考场前去排一次尿,下

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B.排尿过程中,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C.此过程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和调控,排尿可以更完全

D.当有意识排尿时,排尿反射与脊髓无关,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

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

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详解】A、试前的主动排尿说明大脑皮层对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该过程体现了神经

系统对内脏活动分级调节,A错误;

B、排尿过程中,副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会使膀胱缩小,B错误;

C、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中枢,排尿中枢在脊髓,此过程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和调控,排尿可以更完全,C

正确;

D、当有意识排尿时,大脑皮层控制脊髓,完成排尿反射,与脊髓有关,D错误。

故选C。

6.植物在自然生长发育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农业生产中,人们往往会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控制

植物生长状况,以满足生产需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某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时间的高温诱导才能开花,是春化作用的结果

B.机械化采收棉花之前,在叶片上喷洒脱落酸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减少收获棉花中的杂质

C.番茄植株生长早期,为枝条顶端喷洒低浓度的2,4—D,可以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枝发生

D.为有效调节植物的生长,可以在肥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由基因表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对于多细胞植物体来

说,细胞与细胞之间、器官和器官之间的协调、需要通过激素传递信息,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基因

的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详解】A、春化作用是指某些植物(如冬小麦)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温之后才能开花,A错

误;

B、脱落酸具有促进叶片脱落的作用,故机械化采收前喷洒脱落酸可促进叶片脱落,减少收获棉花中的杂

质,B正确;

C、2,JD为生长素类似物,喷洒低浓度2,4—D并不能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因此不能抑制顶端优

势,增加侧芽数,C错误;

D、在农业生产上,为防止植物生长调节剂与肥料成分相互作用,降低药效或者增加毒害,我国规定禁止

在化肥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D错误。

故选B。

7.人们长期在拉萨工作,重返吉林居住后,常常会觉得“懒洋洋”。人也会晕乎乎的,想睡觉,就像喝醉

了酒一样。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之为“醉氧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氧气和运输氧的血红蛋白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醉氧”现象的出现,说明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

C.“醉氧”后,患者出现下肢浮肿的症状是血浆渗透压升高造成的

D.“醉氧”后,若患者出现严重腹泻,需要及时补充大量的清水以保证人体对水分的需求

【答案】B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

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是组成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醉氧”现象的出现,是外界的氧浓度变化太大,超过了人体自我调节的能力,说明人体适应环境的

能力是有限的,B正确;

C、醉氧”后,患者出现下肢浮肿的症状,属于组织水肿,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造成的,C错误;

D、无机盐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维持,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补充无机盐,以维持渗透

压,D错误。

故选B。

8.下面图二是图一的局部放大,图一表示不同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并通过囊泡运输的过程。图中①〜⑦

表示细胞结构,M和P表示不同蛋白质的运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④具有双层膜,其上有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的孔道

B.蛋白质A和蛋白质B的结合具有特异性,这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①〜⑦结构均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部分

D.若分泌蛋白M具有免疫作用,则图一既可以表示浆细胞也可以表示辅助性T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1、图甲中①是线粒体,②是内质网,③是核糖体,④是核膜,⑤是高尔基体;图乙是囊泡能精

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机制。

2、分泌蛋白质先在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形成肽链,肽链依次进入内质网、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和运输,由细胞膜通过胞吐过程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A、由图可知,④是核膜具双层膜,其上有核孔,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

道,但核孔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DNA不能进出细胞,A错误;

B、蛋白质A和蛋白质B的结合是特异的,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

C、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其中③是核糖体,无膜结构,C错误;

D、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等,浆细胞分泌抗体,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D正

确。

故选D。

9.某生物(2n=10)的精巢中精原细胞进行不同方式的细胞分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前期和减数分裂II前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不同,但DNA数相同

B.在减数分裂I的前期和后期,都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现象

C.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减数分裂II后期细胞中有5对染色体

D.间期完成染色体复制后,DNA和染色体同时加倍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

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

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

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

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10,核DNA是20,减数分裂H前期染色体数是5,核

DNA是10,A错误;

B、在减数分裂I的前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互换,后期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

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故都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现象,B正确;

C、减数分裂n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错误;

D、间期完成染色体复制后,DNA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D错误。

故选B。

10.下图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通过一系列相关基因的表达,形成“免疫记忆”。当相同的噬菌体再

次侵染细菌时,细菌对其进行“免疫杀灭”的示意图。具体过程是:首次侵染时,细菌Cas2基因表达的

Cas2核酸内切酶会随机低效切断噬菌体DNA双链,并将切下的DNA片段插入CRISPR位点,形成“免疫

记忆”。当同种噬菌体再次侵染时,由位点转录产生的crRNA就会将另一种核酸内切酶(如Cas9)准确

带到入侵DNA处,并将其切断实现“免疫杀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噬菌体首次感染细菌细胞累噬菌体再次感染细菌细胞

DNA片段

相।同噬菌体再次侵=染crRNA

CRISPR

免疫记忆免疫杀灭

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将其DNA注入细菌体内,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表面

B.①过程的产物对DNA的碱基序列不具有特异性识别的特点

C.②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与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相同

D.细菌通过“免疫杀灭”方式,实现自我保护,对其生存是有利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左图是初次免疫形成免疫记忆,右图为再次感染后的免疫杀灭。左图中细菌当第一次

被特定的噬菌体感染后,细菌cas2基因表达的Cas2核酸内切酶(蛋白质)会随机低效切断入侵的噬菌体

DNA双链,并将切下的DNA片段插入CRISPR位点,形成“免疫记忆”。右图中当细菌再次遭遇同种噬菌

体时,由CRISPR位点转录产生的crRNA便会将另一种核酸内切酶(如Cas9)准确带到入侵者DNA处,并

将之切断,形成“免疫杀灭。

【详解】A、噬菌体属于DNA病毒,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将其DNA注入细菌体内,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

表面,A正确;

B、图中的①过程发生在免疫记忆中,分析题意可知,某些细菌在第一次被噬菌体侵染时,cas2基因会表

达出Cas2(某种核酸内切酶),该酶能随机切断入侵的噬菌体DNA,故①过程的产物对DNA的碱基序列

不具有特异性识别的特点,B正确;

C、过程②是指由CRISPR转录产生的crRNA与Cas9(另一种核酸内切酶)碱基互补配对结合,相比于

DNA复制,过程②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U-A,C错误;

D、细菌利用如图所示的CRISPR/Cas分子装置消灭入侵噬菌体的过程,属于“免疫杀灭”方式,对其生存是

有利的,D正确。

故选Co

11.如图为生物兴趣小组对学校附近一个池塘内两个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6=当年种群数量

/前一年种群数量)。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种群为“S”形增长,在t3时达到环境容纳量

B.A种群在t4时,数量多于B种群

C.在t2七的变化过程中,t5时B种群数量达到最小,t5之后生存条件得到改善,数量逐渐增多

D.影响两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

【答案】C

【解析】

【分析】而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1时,种群数量增长,入=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

定,九<1时,种群数量减少。种群的增长形式有“j”形增长和“S”形增长。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

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种群“S”形增长是指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题图显示,A种群在t3前九

<1,种群数量一直下降,并非“S”形增长,A错误;

B、匕时,A种群的九=1,种群数量在经过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B种群的在1,种群数量在减少,但A、

B种群原来的大小未知,且A、B都是浮游动物,所以,A种群在t4时,数量不一定多于B种群,B错

误;

C、在t2-t5的变化过程中,t5之前B种群的卜1,种群数量一直减少,到t5时,%=1,种群数量不再减少,

所以,t5时B种群数量达到最小;t5之后,其A1,种群数量表现为增加,说明t5之后B种群生存条件得

到改善,数量逐渐增多,C正确;

D、影响两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对种群的作用强度

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因素,如食物和天敌等;非密度制约因素指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如

气候因素和自然灾害等,D错误。

故选C。

12.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前者是指物种所能栖息

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即在没有竞争和捕食的胁迫下,能够在更广的条件和资源范围内得到生长繁殖;后

者是物种实际占有的空间。下图是某地区三种动物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气候适宜、空间充足的条件下,三种生物占据的生态位为基础生态位

B.三种动物活动时间不同,减少生态位重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研究某动物的生态位,不止研究其活动规律,还需要研究它的食物、天敌等因素

D.三种动物只在特定的时间段活动有利于对当地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1、分析题曲线可知,甲乙丙三种动物觅食活动的时间相互重叠,说明三种动物之间属于竞争关

系,但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这种相互错开觅食,也是长期自

然选择的结果。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A、由题意可知,生物的所有环境条件都是最适宜的,而且没有竞争者和捕食者,这样的生态位

叫基础生态位,但甲乙丙之间属于竞争关系,因此三种生物占据的生态位不是基础生态位,A错误;

B、由图可知,乙和丙的活动时间比甲更晚,说明乙、丙比甲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

果,B正确;

C、由生态位概念可知,研究某动物的生态位,不止研究其活动规律,还需要研究它的食物、天敌等因

素,C正确;

D、甲乙丙三种动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三种动物只在特定的时间段活动,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

力,有利于对当地资源环境的充分利用,D正确;

故选A。

13.垃圾实际上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垃圾分类处理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目前中国生活

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某科研所想分离和培养几种微生

物用于对厨余垃圾进行分解处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厨余垃圾中的蔬菜废料、果皮等可用纤维素分解菌进行分解处理

B.厨余垃圾浸出液可作为选择培养基中的成分来分离所需要的微生物

C.若用厨余垃圾培养某种微生物,加入之前需对其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D.培养分解厨余垃圾的微生物要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过程中不断搅拌的目的是提高培养液的温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1、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纤维素酶能够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

括Ci酶、Cx酶和葡萄糖昔酶。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液进行鉴别,能够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就是纤

维素分解菌。

2、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不同培养

基还要满足不同微生物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详解】A、厨余垃圾中的蔬菜废料、果皮等富含纤维素,可用纤维素分解菌进行分解处理,A正确;

B、厨余垃圾浸出液可为所需的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而不能为其他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所以厨余垃圾

浸出液可作为选择培养基中的成分来分离所需要的微生物,B正确;

C、若用厨余垃圾培养某种微生物,为防止杂菌污染,加入之前需用高压蒸汽灭菌对其进行灭菌,把微生

物彻底杀死,C正确;

D、培养分解厨余垃圾的微生物要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过程中不断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菌体充分接触营养

物质和溶解氧,促进细菌生长繁殖,D错误。

故选D。

14.下图为甲(2n=14)、乙(2n=16)两种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出新个体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

关叙述正确的是()

乙植物细胞一

A.①过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时,需将细胞置于无菌水中

B.A是正在融合的原生质体,诱导融合的方法有化学、物理和灭活病毒三种方法

C.B能够发育成D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D植株体细胞含有30条染色体,是异源二倍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的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植物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利用植物的组织培

养将杂种细胞培育成多倍体的杂种植株,在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时需要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植物细

胞的细胞壁,使用化学方法(聚乙二醇)或物理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不能用灭活的病毒诱导,不同种

植物的细胞所含染色体的种类和数目是不同的,故我们可以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种类和形态的差异来鉴定

杂种细胞。

【详解】A、①过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时,需将细胞置于等渗溶液中,A错误;

B、A是正在融合的原生质体,诱导植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化学、物理等,而灭活病毒只能用于动物细胞

的融合,B错误;

C、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然具有产生完整生物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即细胞具有全能性;B

能够发育成D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C正确;

D、D植株体细胞含有30条染色体(30=14+16),是异源四倍体,D错误。

故选C„

15.某女性患有一种罕见的线粒体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让她能够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医生采用了一种

新的技术手段。他们将一位健康女性的卵细胞除去细胞核,与患病女性卵细胞的细胞核进行重组处理,得

到重组细胞后,再运用试管婴儿技术培育出一个健康的婴儿。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所生的婴儿同时带有三个亲本的遗传物质

B.这种培育新生儿的操作,可以有效避免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生

C.试管婴儿培育过程中,需要的核移植技术中去核方法,一般采用显微操作法

D.试管婴儿培育过程中,需要在体外培养到桑甚胚阶段,移入到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

【答案】B

【解析】

【分析】1、试管婴儿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

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设计试管婴儿技术是通过体外受精获得许多胚胎,然后从中选择符

合要求的胚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

2、分析题意可知,该题中培育出的健康婴儿的遗传物质:婴儿的核遗传物质来自母亲和父亲,细胞质中的

遗传物质来自健康女性的卵细胞的细胞质,该培育过程采用了核移植技术、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

技术等。线粒体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属于细胞质遗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为母系遗传。

【详解】A、该婴儿同时带有三个人的遗传物质,细胞质遗传物质来自健康女性,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

自患病女性(母亲),一半来自男性(父亲)精子,A正确;

B、根据该技术的过程可知,最终得到的受精卵中的细胞质遗传物质来自健康女性,因此这种培育新生儿

可以降低细胞质遗传病的发病率,不能避免细胞核中的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生,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培育过程用到了细胞核移植技术,核移植技术中去核方法,一般采用显微操作法,C

正确;

D、试管婴儿培育过程中,用到胚胎移植技术,需要在体外培养到桑甚胚或囊胚阶段进行胚胎移植,D正

确。

故选B。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

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下图为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不同的方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被运输物质

的浓度梯度

分子层J

自由通道蛋载体蛋一能量

扩散白介导白介导主动运输

II

协助扩散

A.主动运输是一种耗能的运输方式,所消耗的能量都是由ATP水解提供

B.有些载体蛋白既具有运输功能,又有催化功能

C.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D.载体蛋白既可以参与主动运输也可以参与协助扩散,通道蛋白只参与协助扩散

【答案】BCD

【解析】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包括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其中被动运输是顺

浓度梯度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载体和能量。

【详解】A、主动运输过程中溶质逆浓度梯度运输,能量来自于线粒体,还可来自于细胞质基质,A错

误;

B、分析图可知:有些载体蛋白既具有运输功能,又有催化功能,B正确;

C、据图可知,自由扩散和协助运输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都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C正确;

D、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参与,协助扩散需要膜转运蛋白的参与,转运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说明载体蛋白能够执行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通道蛋白只能执行协助扩散,D正确。

故选BCD。

17.成人1型糖尿病发病原因主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主要包括胰岛素抗

体、胰岛细胞抗体和谷氨酸脱竣酶抗体。三种抗体是1型糖尿病自然病程中B细胞功能损伤的一个预测指

标,也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鉴别的重要免疫学标志,对糖尿病分型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A.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遭受免疫损害,说明免疫防御功能异常

B.患者体内破损的胰岛细胞会刺激相应的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加重病情

C.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抗体浓度或者胰岛素浓度,确诊患者的糖尿病类型

D.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的病因虽然复杂,胰岛素治疗仍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答案】ABC

【解析】

【分析】糖尿病主要表型为高血糖和尿糖,可导致多种器官功能损害。胰岛素是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人

类糖尿病分为1、2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2型糖尿病与遗

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但确切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明确。人体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免疫

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详解】A、免疫防御功能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

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免疫系统会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反应,引起

自身组织、器官遭受损害,发生自身免疫疾病。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遭受免疫损害,说明免

疫自稳功能异常,A错误;

B、免疫细胞中,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记忆细胞等能识别抗原,而浆细胞不能识别

抗原,患者体内破损的胰岛细胞不会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鉴别的重要免疫学标志是检测血清中胰岛素抗体、胰岛细胞

抗体和谷氨酸脱竣酶抗体的浓度,而不是检测胰岛素浓度,C错误;

D、由于患者免疫自稳功能异常,产生的抗体会导致自身胰岛B细胞功能损伤,胰岛素分泌减少,进而表

型出高血糖、尿糖等症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所以,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的病因虽然复杂,胰岛素治疗

仍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D正确。

故选ABC„

18.吉林省四平市的西湖湿地公园是利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打造出来的人工湿地,湿地中有能

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藻、黑藻和芦苇等植物,有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城市污水经过湿地水质得到净化。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湿地建立的过程中,水质净化是因为植物利用了污水中的有机物

B.人工湿地中绿藻分布在浮水层,而浮游动物分布在沉水层,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

C.西湖湿地的物种组成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发生改变,这是群落的季节性

D.湿地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答案】ABD

【解析】

【分析】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规律性

的变化,称为群落的季节性。

【详解】A、人工湿地建立的过程中,水质净化的过程,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降解共同实

现,植物不能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A错误;

B、群落的垂直结构大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分为植物的垂直分层和动物的垂直分层,植物的垂直分层

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B错误;

C、西湖湿地的阳光、温度和水分等会随季节而变化,所以其物种组成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发生改变,这

是群落的季节性的体现,C正确;

D、湿地中的细菌和真菌并不都属于分解者,代谢类型多为异养需氧型,D错误。

故选ABDo

19.下图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患病男性

□»正常男性

■:患病女性

1234

O:正常女性

川?。

I2

A.此病的遗传方式可能与抗VD佝偻病的遗传方式相同

B.此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不在Y染色体上

C.如果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贝皿11是患病男孩的几率为1/4

D.如果基因在常染色体上,II2和II3的基因型相同的几率为2/3

【答案】AC

【解析】

【分析】不患病L与b生出患病Hi,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用字母A、a表示。

【详解】A、分析图可知:不患病L与12生出患病Hi,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而抗VD佝偻病为显性遗

传病,A错误;

B、若致病基因在Y染色体上,则b的后代男性均患病,但H3正常,与之相违背,所以此种遗传病的致病

基因不在Y染色体上,B正确;

C、如果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IL基因型为XaY,L基因型为XAXa,I2、II3基因型为XAY,£基因型

为l/2XAXa,1/2XAXA,则U2基因型为l/2XAXa与n3基因型为XAY生出III1患病男孩的几率为

1111…

一义一义_=_,C错陕;

2228

D、如果基因在常染色体上,IL基因型为aa,L基因型为Aa,12基因型为Aa,112基因型为1/3AA,

2/3Aa,L基因型为aa,1基因型为AA,II2和H3的基因型Aa相同的几率为2/3,D正确。

故选AC

20.2023年1月,中国药监局批准单抗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肺癌的方案。将特定的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结合

在一起,可特异性地杀死患者体内的癌细胞。下图为制备过程,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特定抗原细胞甲抗癌药物

射―>④~竺⑥单克隆抗体」,生物导弹图>癌细胞

—誓~~细胞乙细胞丙细胞丁

①骨髓瘤细胞

A.①过程需要在小鼠的骨髓中获得细胞甲

B.③和④的选择方法和原理相同

C.过程⑤既可以小鼠腹腔内进行,也可以在体外培养液中进行

D.抗体的靶向作用使⑥过程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答案】CD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

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

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

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细胞甲是B淋巴细胞,从小鼠的脾脏中获取,A错误;

B、③是用选择培养基选择,④是用抗体进行检测,B错误;

C、过程⑤既可以在小鼠腹腔内进行,也可以在体外培养液中进行,C正确;

D、抗体具有特异性,所以抗体的靶向作用使⑥过程具有高度的特异性D正确。

故选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光呼吸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的生理功能。它能够使叶片在光很强

而CO2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叶片内部一定的C02水平,来避免光合系统在无C02时的光氧化破坏。因此

在高光照或干旱环境中,光呼吸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但从植物积累有机物的角度考虑,光呼吸不仅发

生下图所示的生理过程,还会消耗光合作用中产生的NADPH和ATP,降低光合作用产量。在农业生产

中,采取合理措施改变光呼吸代谢途径,来减少光呼吸的损耗。这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

法。图1为植物光合作用和光呼吸过程;图2为通过基因工程利用植物自身基因,指导合成三种酶,构建

了新的光呼吸代谢支路(GOC支路)后,光合作用和光呼吸过程。请根据图示所提供的信息及己有的生

物学知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固定CO2的RuBP竣化酶是一种双功能酶,它既能催化RuBP的较化反应(即C,与CO2生成2c3)

同时又能催化RuBP的加氧反应(即C5与02生成1个C3和1个C2)»由此说明RuBP竣化酶的专性较普

通酶―(填“弱”或“强”或“相同”)。CO2/O2的值越大,越—(填“有利于”或“不利于”)光

呼吸的发生。

(2)据图分析,植物细胞完成光呼吸过程,需要有—及过氧物酶体等细胞结构参与。

(3)光呼吸能降低植物有机物积累量的原因是一(写出两项)。

(4)图2中,GL0、0X0和CAT是三种催化相应生化反应的酶,其中GL0和0X0酶的生理意义是

—。这一系列生理过程体现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是一o

【答案】(1)①.弱②.不利于

(2)叶绿体、线粒体(3)与CO2竞争C5,使C3产生量减少;消耗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和NADPH

(4)①.将乙醇酸催化生成草酸,最终完全分解成(C02形成光合,CO2浓缩机制,减少光呼吸损耗)

②.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间接控制性状)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

成;

②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0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

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光呼吸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特点是呼吸基质

在被分解转化过程中虽也放出C02,但不能转换成能量ATP,而使光合产物被白白地耗费掉,在黑暗条件

下,呼吸过程能不断转换形成ATP,并把自由能释放出来,以供根系的吸收功能、有机物质的合成与运转

功能以及各种物质代谢反应等等功能的需要,从而促进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小问1详解】

固定C02的RuBP较化酶是一种双功能酶,它既能催化RuBP的竣化反应,同时又能催化RuBP的加氧反

应,说明RuBP较化酶的专性较普通酶弱;光呼吸是植物在CO2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叶片内部一定的CCh

水平发生的,CO2/O2的值越大,C02的量越充足,越不利于光呼吸的发生。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植物细胞完成光呼吸过程,需要有叶绿体、线粒体及过氧物酶体等细胞结构参与。

【小问3详解】

有题图和题干可知,光呼吸一方面。2与C02竞争C5,使C3产生量减少,另一方面消耗光合作用产生的

ATP和NADPH,从而降低植物有机物积累量。

【小问4详解】

由图2可知,GLO酶催化羟基乙酸形成草酸,0X0酶催化草酸形成C02,故GL0和0X0酶的生理意义

是将乙醇酸催化生成草酸,最终完全分解成(CCh形成光合,CCh浓缩机制,减少光呼吸损耗);这一系列

生理过程体现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

状(基因间接控制性状)。

22.在恒温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与体温相关的体温调定点,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为

37℃o但这个调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就会引起发热现象出现。研究表明机体

温度达到38.5℃时,会促进Hsp90蛋白(一种能加速免疫细胞“运动”从而增强免疫能力的蛋白质)的表

达。发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

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器官为一,激素B作用于甲器官和下丘脑时,体现了激素的一调节机制。临床常采用抽取血

样来检测激素B水平,这体现了激素调节具有—的特点。

(2)当人体发热时,产生冷觉的乙器官为一,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特有的功能区为一。

(3)除了图示中的激素外,升高体温的激素还有—,它分泌的调节方式是--下丘脑对其调控的速

度比对B激素调控的速度(填“快”或“慢”)。

(4)图示中通过减少散热方式升高体温的部位及生理反应是—=

(5)许多医生建议,在没有其他基础性疾病存在的情况下,发热时不要急于采取退热措施,原因可能是

【答案】(1)①.垂体②.负反馈③.通过体液运输

(2)①.大脑(皮层)②.言语区

(3)①.肾上腺素②.神经调节③.快

(4)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5)发热可以促进Hsp90蛋白的表达,从而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解析】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

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

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小问1详解】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

素,可判断甲器官为垂体,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器官和下丘脑时,体现了激素的负反馈调节机

制。临床常采用抽取血样来检测激素B水平,这体现了激素调节具有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

【小问2详解】

当人体发热时,产生冷觉的乙器官为大脑(皮层),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特有的功能区为言语区。

【小问3详解】

图中升高体温的激素为甲状腺激素,除甲状腺激素外,升高体温的激素还有肾上腺素,它分泌的调节方式

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速度快,下丘脑对肾上腺素调控的速度比对B激素调控的速度快。

【小问4详解】

图中通过减少散热方式升高体温的部位及生理反应是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小问5详解】

在没有其他基础性疾病存在的情况下,发热时不要急于采取退热措施,原因可能是发热可以促进Hsp90蛋

白的表达,从而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23.瑞香狼毒是一种主根粗长、根系发达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曾一直被视为草原退化的标志,但近年来有

研究发现其在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某研究团队就瑞香狼毒对松嫩草原生态系统

羊草等植物的影响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在松嫩草原,羊草通常占有显著优势,调查羊草种群密度选择的方法是—o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

化,羊草种群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瑞香狼毒取代,此过程发生了群落的一演替。

(2)有些植物可以释放“化感物质”对邻近植物产生影响。为研究瑞香狼毒“化感物质”对羊草生长的

影响,该研究团队在松嫩草原野外天然种群中选取大小均一的羊草幼苗,移栽到若干装有等量取样地土壤

的花盆中,适宜条件下培养15天后进行相关处理,部分实验结果如下:

羊草分株数羊草根冠比

组别

水分充足干旱胁迫水分充足干旱胁迫

对照组1161.11.4

瑞香狼毒根系水浸液组1780.60.8

注:羊草根冠比指植物地下鲜重与地上鲜重的比值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①实验对照组添加的是—=

②施加瑞香狼毒根系水浸液后,瑞香狼毒“化感物质”一(“促进”或“抑制”)羊草的分株。与水分

充足时相比,干旱胁迫下瑞香狼毒“化感物质”对羊草分株能力的影响是—o羊草的生长更倾向于一

(“地上部分”或“地下部分”)。

③瑞香狼毒“化感物质”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其能对羊草发挥相应作用,说明羊草根系细胞有能接

受该信息的—o

(3)有研究报道,瑞香狼毒“化感物质”对食草动物有致毒作用。该研究团队经野外实验发现,在退化

草原群落中,随着瑞香狼毒密度的增加,其周围植物多样性指数升高,从种间关系角度推测可能的原因

是:O

【答案】23.①.样方法②.次生

24.①.等量(不含瑞香狼毒根系水浸液的)清水②.促进③.促进作用减弱④.地上部分

⑤.化学⑥.受体

25.瑞香狼毒“化感物质”对食草动物的致毒作用提高了动物的采食难度,并减少了对瑞香狼毒周围牧草的

采食量,增加了瑞香狼毒周围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

【解析】

【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

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

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小问1详解】

羊草属于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羊草种群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瑞香狼

毒取代,即发生了优势种的取代,说明此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

【小问2详解】

该实验是为了研究瑞香狼毒“化感物质”对羊草生长的影响,自变量就是是否含有瑞香狼毒“化感物质”,

那么对照组应该不含有,也就是用等量清水代替。根据表格信息,实验组的羊草分株数在水分充足或者干旱

胁迫下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瑞香狼毒“化感物质“促进了羊草的分株。对比水分充足的情况,干旱胁迫分株

数仅从6增加到8,说明瑞香狼毒”化感物质“促进作用减弱,但是都说明羊草的生长更倾向于地上部分。

瑞香狼毒“化感物质”属于化学物质,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该化学物质能对羊草发挥相应作用,说明

羊草根系细胞有能接受该信息的受体。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瑞香狼毒“化感物质”对食草动物有致毒作用,说明瑞香狼毒“化感物质”对食草动物的致毒

作用提高了动物的采食难度,减少了牧草的被采食量,从而导致瑞香狼毒周围群落植物物种更多,呈现多样

性。

24.天山雪莲SikCDPKl基因(简称S基因)可提高转基因烟草的抗低温能力。在基因工程中常用35s启

动子(通常条件下具有持续转录活性)来驱动S基因表达,但有时会使转基因植物发育不良。为探究

RD29A(一种低温诱导型启动子)调控S基因表达对转基因烟草的生长发育和抗低温能力的影响,科研人

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启动子是—识别和结合的部位。与35s启动子相比,RD29A启动子对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影响较

小,从其调控基因表达特点的角度推测原因是

(2)为了发挥RD29A的优势,科研人员将实验室已有的质粒甲中的35s替换为RD29A(如图所示)。

RD29A::SikCDPKl

ri*-心mr-T-J/JL.

质粒甲质粒乙

将质粒甲、乙分别导入两组农杆菌细胞,用添加—的培养基进行筛选,然后将烟草叶片细胞与农杆菌共

同培养,再筛选转化细胞,经—技术培育成幼苗。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除了农杆菌转化法,还有我

国独创的—法。

(3)取长势相同的上述两种转基因烟草(甲、乙)和非转基因烟草(WT),在44℃条件下处理48h,然

后测定各组烟草的叶绿素含量和MDA含量,结果如下图:

□WT

■35S::SikCDPKl(甲)

SRD29A::SikCDPKl(乙)

注:MDA是细胞膜脂

过氧化的产物,其含

量可以反映植物遭受

逆境伤害的程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