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第三单元(过习题)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第三单元(过习题)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第三单元(过习题)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第三单元(过习题)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第三单元(过习题)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复习03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基础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渊明有一张无弦琴,他并不会弹琴,但是他每每_______的时候就会去弹弹琴。没有

琴弦,有什么可弹的,可是他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口很多东西不需要太过于追

究,不会弹奏又何妨,只要那个特定的时刻心中有那样一份情怀就好了,所以陶渊明不

—于现实的田园,通过“得意忘言”的途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和心灵上

的丰盈。在陶渊明那里,因为有了一双慧眼,一双意趣盎然的眼睛,所以他能够获得审美的

至高境界口生活中的平凡之物口平凡之事皆是风景。陶渊明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处风景

能否进驻你的心灵,关键看你心中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和它是不是高山大河。生活中的

忙乱需要躲避,心灵的拥挤滞塞也需要疏通,心眼足够大,智慧才会更多吧。当一个人心里

诗意盎然,志趣高妙的时候,他的风景就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意兴盎然沉迷获得不胜枚举

B.意兴阑珊沉迷达到比比皆是

C.意兴阑珊拘泥达到不胜枚举

D.意兴盎然拘泥获得比比皆是

瞽案・

解析意兴盎然: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意兴阑珊:兴致将尽。沉迷:深深地迷恋。拘泥:

固执,不知变通;拘束,不自然。获得:取得;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达到:至(多指抽

象事物或程度)。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比比皆

是:到处都是。

2.依次填入文中方格处的标点,最恰当的一组是()

A.”!——,B.!”:、

C.”!:D.!”——o

答案B

解析第一处,叹号必须放入引号之内,表示这是陶渊明诗中的感叹,而非本文作者的感叹;

第二处,对“审美的至高境界”的解释是一个较长的判断式表述,使用冒号更好;第三处,

较短的名词性短语之间,应该用顿号。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要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更要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

B.不仅要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更要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

C.关键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和它是不是高山大河。

D.关键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和你是否心中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

簪索一

解析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两面对一面,二是语序不当。综合来看,A项修改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没有孟浩然那份清澈恬淡,没有王维那份和谐优雅,也缺乏杜甫那

种,他常常漫无节制地恣意幻想,盲目希求,鲁莽灭裂,粗野狂暴,甚至连自己

也无法控制自己,从不知道讲究平衡,更不求。然

而正是这样的他才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是因为李白有什么布衣的,

或仅仅充满了某种“青春奋发的情感”,或者表现了“怀才不遇和人生若梦”的主题,而是

由于他同时汇聚了涌动在当时民族情感中的两股激流:向往建功立业和渴望精神自住I。这两

股时代的激流内化于他一身的时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形成了他所特有的那种悖论式的

人生追求,()。我们在他的诗中难以到雍容典雅的韵致,但随时能见到

排山倒海的情感巨潮,更易于体验到他那山呼海啸般的汹涌力量。李白的气势和力度孕育于

盛唐文化,盛唐的两股时代激流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扬,并因此将我们民族处于封建

鼎盛时期所爆发出来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这就是李白的意义与力量之所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博大精深温柔敦厚自恋感领略

B.博大深沉温柔敦厚自豪感领略

C.博大深沉文质彬彬自豪感领会

D.博大精深文质彬彬自恋感领会

瞽案力

解析博大深沉:形容感情深厚。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温柔敦厚:原指态

度温和,朴实厚道。后泛指诗人温和宽厚。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

文雅有礼貌。自豪感:在统一价值论中,当自己的价值特性优于他人的价值特性时产生的感

觉。自恋感:自我崇拜并过分关心自己的完美的一种心理状态。领略:/解事物的情况,进

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

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两股激流:”这一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B.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C.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D.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

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答案B

解析B项和原文冒号均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的后面,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A项用在“说”

“想”“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面,表示提取下文。C项用在总括

性话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D项表示总结上文。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为这种追求所造成,强大的情感张力因此形成

B.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为这种追求所造成,并因此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

C.这种追求造成了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强大的情感张力因此形成

D.这种追求造成了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并因此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

答案D

解析为了和前句结尾“悖论式的人生追求”相衔接,括号中应以“这种追求”开头,排除

A、B两项:括号后面具体阐述了李白诗歌中的情感张力,括号应以“强大的情感张力”结

尾以和后文衔接,排除C项。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了约3000篇诗作,①o

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②

,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

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③

_,要密切联系当时社会的“政二

答案(示例)①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②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③而是缘起于社会

生活中的“事”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文“不仅留下了约3000篇诗作”和后文内容可知,此处应填“还提

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之类的语句。第②处,前文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论

点,横线前说了“情”,横线后说了“义”,可见横线处应说明“言和声”,再根据“内容”

“社会效果”等词和对诗的基本认识,可知此处应填“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之类的语句。

第③处,横线前说“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横线后的句子对应的是“情者系于政”,

故横线处的句子应对应“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故可填“而是缘起于社会生活中

的‘事之类的语句。

5.结合《琵琶行》中的有关内容和知识,在下面文段横线处补写出“白居易祠”的下联。

为了纪念白居易,后人在九江建有“琵琶亭”和“白居易祠”•亭有一联:“一弹流水一

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既赞美了琵琶声的美妙,又盛赞了白居易诗的绝唱。祠有一联:

“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既包

含了诗中的故事,又表现了江州人民对白居易的深切怀念。

答案(示例)潟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

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

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________,初无

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

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

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

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

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人

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

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

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的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B.但他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是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

C.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D.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瞽案力

解析结合“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

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分析,此处主要讲“人生空漠之感",排除A、B两项。比

较C、D两项,C项的主语为“他”,与后文衔接不当。故选D。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笔走龙蛇虚张声势显达随遇而安

B.笔走龙蛇矫揉造作显赫随波逐流

C.行云流水矫揉造作显赫随遇而安

D.行云流水虚张声势显达随波逐流

答案C

解析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行云流水: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

画、歌唱等自然流畅。结合“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分析,语境主要讲创作,应

选用“行云流水”。虚张声势:假装出强大的气势。矫揉造作: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

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结合"反对"''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

彻了悟的哲理高度”分析,应选用“矫揉造作”。显达:在官场上地位高而有名声。显赫:(权

势、名声等)盛大;显著。结合“终唐之世,陶诗并不"''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分析,主

语为“陶诗”,应选用“显赫”。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随波

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结合“‘乐观’情

绪”分析,应选用“随遇而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

术的极峰。

B.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

术的极峰。

C.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答案B

解析A项语序不当,“陶诗”应放在“在极平淡朴质”前。C项结构混乱,偷换主语,前面

主语为“苏轼”,后面主语为“表达出来的美”。D项结构混乱,“被看作人生的真谛”的主

语不能为“苏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

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

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

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

“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进大

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

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的政治家。

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

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

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

才能炸响,才能。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

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浮光掠影悲喜交加忧心忡忡震耳欲聋

B.浮光掠影大起大落忧心如焚震耳欲聋

C.浅尝辄止悲喜交加忧心忡忡振聋发腕

D.浅尝辄止大起大落忧心如焚振聋发喘

答案I

解析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浮光掠影:像

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大起大落:形容起伏变化极快

极大。悲喜交加: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意为纠结,一边开心,一边难过。忧心如

焚:忧愁得心里好像被火烧一样。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振聋发1st:发出很大的

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

形容声音很大。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但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B.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本身魅力的艺术。

C.我们不但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

D.我们不但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答案D

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语序不当,应将“不但”放在“我们”之后,因

为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据此排除A、B两项;二是整个句意是递进关系,但画线句子

是“递退”关系,应先是“艺术本身的魅力”,然后是“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据此排除

C项。另外,B项还存在语序不当的语病,后半句相应部分应改为“艺术本身的魅力”。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有一身用不完、压不住、早炼成的劲」从语义上

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原句语序更符合逻辑。从“早炼就”到“使不完”,符合事物发展规律。(2)原句

形象生动,“憋”“使”口语化,文风活泼,与整段的文风更和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

希望能够“”,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时不

禁发出感叹:",,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两句,描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场面,表达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⑷李清照《声声慢》中,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5)李清照《声声慢》中,写词人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

、y'可见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

酒味淡了,真可谓酒入愁肠愁更愁。

(6)李清照《声声慢》中“,、"

三句,词人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抒发了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答案(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4)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6)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哧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句子是“,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上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两句是“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

⑷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写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借洒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

情的句子是“,

答案(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3)小乔初嫁

了雄姿英发(4)羽扇纶巾橘橹灰飞烟灭(5)人生如梦一尊还醉江月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的“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

诗句“,。,”,

来表现贤才的彷徨之情。

(2)曹操《短歌行》中的“,!,

”四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

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3)曹操《短歌行》中的“,?,

—"四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

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两句,

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

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⑸透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返归田园的句子是“

答案(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

露去日苦多(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

丘山(5)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表现出诗人因被贬而沦落天

涯的孤独与无助。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3)《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她的态度是“一

";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

(4)《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名句是“

(5)《琵琶行》中运用比喻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

子是“,”;表现旋律婉转而流

畅的句子是“";表现热烈紧张的场面的句子是

(6)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就表达了

一种凄凉之意。

(7)《琵琶行》中,表现作者与琵琶女遭遇相同,同病相怜的句子是“,

答案(1)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3)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4)千呼万唤始出

来犹抱琵琶半遮面(5)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

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6)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7)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4)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⑸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6)杜甫在《登高》中用“,”两句,从空间

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抒写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今人常

用这两句诗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3)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5)风急天高猿

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6)无边落木萧萧卜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升纸T

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短歌行

[东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大风歌

[西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土兮守四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歌行》中“对酒当歌”四句,妙用比喻,体现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情绪,蕴含着

及时行乐的意思。

B.《短歌行》用单纯的四言节奏,语气虽变化不大,却无单调之感,读起来铿锵有力,透露

着诗人的坚定意志和雄心壮志。

C.《大风歌》每句都有“兮”字,带有楚风的特点,大气磅礴,既表现了诗人对家国兴亡的

担忧,又体现了他的王者风范。

D."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表现出刘邦那种威风凛凛、天下无人能与之

匹敌的冲天豪迈气概。

解析没有“及时行乐”的意思。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和“安得猛土兮守四方”都抒发了什么感

情?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D都抒发了渴求贤才安定天下的豪情。(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

归心”运用比喻、化用典故等手法间接抒情;“安得猛土兮守四方”运用疑问句直接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饮酒(其七)

[东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袅’"露掇其英。

泛②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①裒:同"酒",沾湿。②泛: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忘忧物”即酒,诗人将菊花泡在酒中制成菊花酒来品尝,想要借此忘却尘世的忧愁。

B.“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写诗人有美酒却只能独饮,表达了浓烈且难以排遣的孤独。

C.“趋”“鸣”都是动态的,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使周围的环境显得更加宁静清幽。

D.这首五言诗的语言平淡质朴,融抒情、写景于一体,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真挚的情感。

瞽案嘲

解析“表达了浓烈且难以排遣的孤独”错,独饮本来容易使人感到寂寞,但五、六句各着

-“虽”字、“自”字,就洗去了孤寂冷落之感。

2.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宁静优美的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秋菊有佳色”写出了秋菊粲然独放的傲霜之

色;“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写日落之时,群动止息,归鸟啼鸣的景象,融进了宁静清

幽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②对尘世纷扰的厌倦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一、二联中“掇其英”“泛此忘忧物”写诗人采菊泡酒,借酒忘忧;“远我遗世情”表明诗人

遗弃世俗的情怀更加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胡人吹笛-

[唐]李白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十月昊山晓,梅花,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工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诗人从梁宋来到安徽宣城。②梅花:笛子曲,

又称《梅花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笛声写起,既点明题意,又为下文写个人及其对国家的忧思和感慨做了铺垫。

B.颈联偏于抒情:听闻胡人演奏出塞古曲而忧愁,想到自己无奈离京成逐臣而泪满缨。

C.长安乃帝京,回望长安即怀念天子,使用借代手法,与王勃“怀帝阍而不见”含义相同。

D.“恋主情”前冠以“空怀”二字,以议论之笔,写尽诗人心中的眷恋、失落及遗憾。

答案D

解析“议论之笔”错,此处为感慨与抒情。

2.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本诗在语言与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1)语言:①《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色彩丰富,绚丽飘逸,雄奇豪放;②本诗直接

陈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语言平淡自然,质朴无华。

(2)情感:①《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情感昂扬乐观;

②本诗抒发了诗人的怀才失意之恨,情感悲切激越。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阖

[唐]杜甫

去年登高郑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1注】762年至763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已度过了两个重阳节。

B.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对仗工整却平常,添上“苦”“羞”二字便翻出新意。

C.杜甫写诗好用叠词,如诗中“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

D.本诗写诗人九日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瞽案嘴

解析“路难悠悠常傍人”是说杜甫在这里过的是依靠他人,寄人篱下的困苦生活。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年华已逝的无奈。颔联写满头白发,羞见黄花,表现了诗人对年岁不饶人的无可

奈何。②对遭逢乱世、漂泊异地、依附他人的感伤。世乱久为客,愈增郁郁之情。路难而长

傍人,倍觉悠悠之远。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酒阑以后,忆起骊山往事,痛忧唐玄宗荒

淫无度,终致安史之乱。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琵琶亭

[宋]祖无择®

晚泊渝江半客舟,琵琶亭下动闲愁。

《霓裳》《绿腰》②杳何许,枫叶荻花空自秋。

贾傅有才悲聒鸟®,楚骚终古怨灵修久

莫言司马青衫湿,今日行人亦涕流。

工注】①祖无择(1011—1084),北宋人,他先期是著名的公卿,后因小错被罗列成罪而遭

弃用,从此一蹶不振。②《绿腰》:《六幺》。③《鹏鸟赋》:系贾谊谪居长沙时所作。④灵

修:君主,屈原《离骚》里有“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写诗人一行夜晚乘船来到溢江,驻足琵琶亭下,诗人浮想联翩,心中升起了一缕

愁绪。

B.白居易当年请琵琶女弹奏的乐曲今已杳无声息,只有江边景色依旧,给人昔盛今衰的感觉。

C.“枫叶荻花空自秋”中的“空”字,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传达出诗人寂寥落寞的情绪。

D.颈联运用典故,以古自况,借政治家贾谊、文学家屈原的遭遇,来表明自己的处境和心志。

答案B

解析“昔盛今衰”错,通过上下文来看,意在表明景色依旧,古今相同。

2.诗人为何会想到“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D因为白居易当年被贬,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人此时的境遇与心情和

当年的白居易十分相近。(2)表达了诗人被朝廷弃用、无缘仕途的落寞伤感之情;也隐含着

诗人怀才不遇、不被赏识的苦闷责怨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宋]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魏虎噪,千艘

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

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

曹操小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都对赤壁大战的场面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

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一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橘

槽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

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

D.下片的结尾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

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

答案A

解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简略地描写了战争场面。

2.此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周郎的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

异同?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D相同点:都运用了反衬手法。

(2)不同点:苏词用周郎的年少有为衬托自己的老大无为,怀古就是伤己;戴词用周郎指挥

战争的激烈场面,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了讽今。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领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

草相如檄久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

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鞋陌式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1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

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

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鞋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的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鸵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作者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簪案力

解析结尾两句,点明入蜀时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表达相互勉励,提醒友人莫忘彼此

的友谊,记得互通消息之意,并非“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簪案―

解析B项借用苏轼游赤壁的典故是表达荆楚一路风光的壮美,并无“人生短暂的感慨”。C

项化用李白《蜀道难》,有“对友人的担忧”,但并无“望其早归”之意。D项“儿女泪”几

句是说:与其有像小儿女那样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

以此过渡到后面作诗的好素材,一扫上片愁闷的心绪,并不是为了“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闺

李清照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

帘垂。更接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1注】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此时词人已举家逃离青州,南迁至江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从词人饮酒沉醉写起,以“卸妆迟”的细节描写,尽显其慵懒倦怠之态。

B.“熏破”二字,从嗅觉角度写出了梅香之浓郁,并为下文的相关描写做了铺垫。

C.下片前三句勾画了一幅沉寂静谧的月夜图,烘托出词人孤单清冷的内心世界。

D.梅花虽残犹留余香,词人以梅自喻,借梅明志,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质操守。

翳案翻

解析D项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错误。

2.全词虽不着一个“愁”字,却处处含愁,层层写愁。试结合全词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借酒消愁,“沉醉”“卸妆迟”初见愁之端倪;②梅香破梦,归梦难圆,愁意加深;

③夜深人静,孤寂难以成眠,愁意更浓;④百无聊赖,只能借按捻残梅消磨时光,自是愁上

加愁。

真题纸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苹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

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顺异焉。玄谓太祖日:“天

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李康为郎,除洛阳北部

尉,迂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日:“自顷

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更土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

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廉,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日:“自古

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

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土而后可用,则齐桓其

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

得而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虚。是年。本,令日:“夫有行

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土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

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土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又日:“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

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

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土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

也/

B.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土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己

也/

C.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土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

也/

D.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土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

也/

答案B

解析“军”是“征行”的主语,应在“军”前断开,排除C、D两项;“家室”是一个词,

指妻子,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避讳,指古人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B.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原是察举制的一种科目,明清时也用作对举人的雅称。

C.迁,古代的官职调动,一般指升级,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文中的“迁”即升级。

D.乙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年。

簪案力

解析“文中为纪年”错,文中为纪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歌等认为

他非同常人。

B.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访贤

才,唯才是举。

C.曹操仁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家庭,不得停

止供应食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