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三 文学类阅读散文 学案22 文学短评-利用小文体写好小评论_第1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三 文学类阅读散文 学案22 文学短评-利用小文体写好小评论_第2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三 文学类阅读散文 学案22 文学短评-利用小文体写好小评论_第3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三 文学类阅读散文 学案22 文学短评-利用小文体写好小评论_第4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三 文学类阅读散文 学案22 文学短评-利用小文体写好小评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三文学类阅读散文学案22文学短评——利用小文体,写好小评论复习任务掌握文学短评文体特点,写好文学短评思路。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Ⅰ卷《给儿子》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小说短评思路①关联教材。文学短评直接关联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②重在考查审美素养。试题对考生的文学鉴赏与审美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③命题较为灵活。不必完整写作,只求写出评论思路或列出评论角度。④答案相对开放。答案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即可。北京卷文学社社刊拟开设“花开纸上”读书专栏。请你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选一个与花卉有关的场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一段短评。要求:写出作品名,符合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10分)短评微写作活动一理解文体,掌握短评要点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具体作品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评论,文体属于议论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要求会写文学短评。写作前提理解诗文的文体特点、内容主旨、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写作流程聚焦一个评论点(字词、手法、形象、思想情感、艺术特点等)寻找若干相关例子(诗文中的相关例子,其他诗文中的相关例子)形成一个总论点(对例子分析概括,围绕评论点形成文章观点)确立几个展开层(从几个角度并列展开,或几个层次递进展开)写作思路总分总结构,叙述结合,以议为主要写好文学短评,必须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1.重“评”不重“感”读后感是读者读完作品后的个人主观感受,属于引申体,可表述的内容灵活多样,呈现的面貌也变化多端,只要读者写出了自己的联想、感受、体会、收获等皆可。但这样的读后感,并不一定是合格的文学短评,二者有着鲜明的区别:读后感重在“感”,而文学短评重在“评”。这个“评”是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优劣高下,具有明显的客观色彩,即评价一般以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思想观念、理论方法和民族文化在历史积淀中约定俗成的大体共识来对作品进行分析评论;而读后感则可以有更多的主观色彩。2.宜“点”不宜“面”写文学短评,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评论作家作品,可以评析思想内容的某个方面,可以评析艺术技巧的某一特点,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全面的评析。从考生的实际考虑,最好不要写全面性的评论,而倡导写“以小见大”的文学短评,即精心选择论述范围较小的一个方面,集中笔墨,深入挖掘。如评论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诗词,围绕“酒”这一意象,紧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举酒欲饮无管弦”“添酒回灯重开宴”“血色罗裙翻酒污”“往往取酒还独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等名句,评析其在渲染气氛、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结构作品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收到切口小、开掘深的效果。3.“叙”“议”贵结合写文学短评,还要做到“叙”和“议”的有机结合。文学短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以议为主,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指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议”包括分析和评价。“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叙、议、评有机结合,夹叙夹议,评析结合。有些同学在写文学短评时,往往重叙轻议,甚至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提要”,这就颠倒了“叙”与“议”的关系。边练边悟下面四个片段文字均是针对《清平乐·村居》而写的文学短评,你认为存在什么问题?请简要说明。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片段一: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是满头白发的一对老人,在相互逗乐取笑。大儿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正忙于把鸡笼编好。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调皮的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片段二: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代,国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而词人却躲在乡下,和村夫野老打成一片,淡忘了国仇家恨,松懈了斗争意志。描写自然风光的美好,也是在粉饰太平。片段三:这首词描写了一家人的形象,夫妻二人都上了年纪,不能劳作了,只能喝点酒,谈谈心。而大儿、中儿十分勤劳,一个在锄豆,一个在编织鸡笼;小儿子还不成事,在溪边玩耍。片段四:这首词有环境描写,“茅檐”“溪上”“青草”,寥寥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场安排了广阔的背景。这首词人物形象鲜明,老公公和老婆婆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两个大儿子勤劳而朴实,而小儿子却天真可爱。这首词语言简洁,没有浓墨重彩,只是用白描手法,写农村某户人家的环境和一家老小五口人的生活画面。这首词还表达了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审美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选准角度,写好短评思路在阅读中考查文学短评,很常见,只是没有形成独立的文体而已。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句段作用分析,整体构思分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分析,以及语言赏析,只要按照文学短评的要求来写,都可以形成文学短评。考试中的文学短评,不在于文体的独立性,而在于选准角度写出评论观点,思路清晰、理据充分即可。写短评思路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1)选准角度。一般而言,针对具体作品的评论角度有:答题角度具体阐释形象一是通过这个人物揭示出怎样的社会现象,即形象的典型意义;二是评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艺术手法其内容很多,如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意境的创设等。评论的思路主要看它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等。构思①写作思路如何,如由此及彼、由实到虚等。②线索是什么,有何效果。③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④行文布局,如欲扬先抑、曲折有致、伏笔铺垫等。语言①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②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③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主题一是主题思想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二是这个主题表现得怎么样,正不正确,深不深刻,给人的启示大不大。常用的观点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含蓄蕴藉、深化主题、以小见大等。可以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也可以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作者的创作思想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特别注意上面每个角度都可以细分出许多小角度。评论时切不可面面俱到,只选自己感悟最深的点深入分析下去即可。(2)明晰思路:点(提出评论的观点)→述(复述、引用原作内容)→析(分析评论内容)。(3)讲究理据。所谓“理据”,即理由、证据,要做到理由充足、证据充分。证据可以是“内证”,从文本自身入手,在文本中找到印证;可以是“旁证”,从作者的其他作品中,从记录作者相关经历及所处时代的史料、文献中寻找依据;也可以借助专业评价寻找佐证。当然,从考试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内证”。不同文学体式的评论着眼点各不相同,在写短评时应该“因体而论”。诗歌是一种内容高度概括、感情强烈、语言精练的文学体裁。鉴赏古诗词,要注意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写作背景,把握作品主题;分析作品意象,领悟作品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分析、品味赋比兴、联想想象、象征、夸张、对比、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的作用。(一)古诗鉴赏1.(2023·北京卷第22题)文学社社刊拟开设“花开纸上”读书专栏。请你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选一个与花卉有关的场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一段短评。要求:写出作品名,符合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小说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宾至喻永军宾至是一座小城,北边是一条叫蟒岭的山脉。跟许多秦岭山区的小城一样,宾至是盆地地形,四周崇山峻岭。这里是鄂豫陕三省交界处,经常有红军队伍经过。据统计,跟随部队参加红军的宾至人有四百多个。著名的“中原突围”后,中原军区的核心领导人由豫入陕,隐蔽在宾至,后来安全回到延安。我说这些的意思是,这里是有红色基因的地方。那时候,宾至城由国民党统治,但仍有中共的秘密基层政权存在,而且还有训练有素的武装游击队。周子兴受伤被俘的时候39岁,他是山南游击支队的一个副队长。周子兴是个孤儿,后来成了一名出色的战士,令国民党宾至县政府的军警闻风丧胆。他和他的部下有极强的行动能力,有坚定不移的决战力。传言说他有一身武功,徒手搏击比使用枪械更厉害。历史需要真实的面貌。为此,我查过《宾至县志》和《商洛市志》,宾至属商洛市。两者说法一致:他小时候既没有机会读书,也未曾拜师学艺,但有一副超乎常人的健壮体魄。《宾至县志》记载,他第一次从地方联保处夺枪的时候,一人干倒了两个持枪的保丁。周子兴被子弹射中了小腿。地点在蟒岭一个叫广东坪的山顶,那里偏僻荒凉。他藏身的那户人家养蚕,当时草房子里有成百上千条的蚕正在结茧,窗台上、地上、悬挂着的芦席上全是茧壳,一片雪白。房子四周是水桶粗的柘树,树皮开裂出的纹路像青涩的云朵,树叶子湿漉漉的。大概是农历八月末,周子兴被几个人用担架抬着下山。山顶是一片松树林,透过松枝错杂的间隙,能看到湛蓝发亮的天空。为了防止周子兴逃跑,他的整个身子被捆在担架上。①山路两边是密密的霸王箭草,坚韧无比,中间抽出棉絮一样的芯子。担架一直在这样的草丛间颠簸穿行,没有人说话,周子兴的脸上毫无表情。走过一段山路之后,他将身子尽量抬起来,脖颈挺直,沉默庄严。他头发有些长,汗水把头发湿成一绺一绺的,他没刮胡子,面容虽有点儿疲惫,但那双天生的豹眼依旧眼神犀利。关于周子兴的样貌,人们都是听周全说的。周全当时是国民党长坪警备司令部的士兵,驻防宾至城。为了配合“剿共”,警备司令部派出了一个排的兵力,周全就在这个排的二班。他觉得自己一生最倒霉的事情是参加了对周子兴的围攻,而且最后自己成了周子兴的死刑执行人。周全那时22岁,是周子兴的邻村人,两人认识。对周子兴的审讯,没有任何结果,这在国民党宾至县政府和长坪警备司令部的预料之中。县长拿出十根金条给警备司令,密谋之后,上报省府,除报告“匪首”冥顽不化之外,主要是提醒省府关押周子兴需要承担巨大风险。秘密行刑是在宾至城外的一所小学校里进行的。这里现在已开发成一处景区——蟒山公园,紧挨着宾至烈士陵园,景色优美,经常能听到画眉鸟在树枝间婉转地歌唱。当时,在破旧的土房子里,周子兴戴着铁链,看见周全提着枪进来时,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努力站直了身子,睥睨周全。周全畏畏缩缩。周子兴用方言骂了几声,然后大喊:“来呀!你杀死的是一个龙潭男人!”龙潭是周子兴和周全的家乡。周全慌乱得找不到枪的扳机,他不敢正视周子兴的眼神。周全把脸贴在冰冷的枪托上,嘴里毫无意义地“吧唧”了一声,然后端平枪,闭起一只眼睛,瞄准了周子兴。②关于周全行刑还有两个细节需要补充。当时,四个备选的行刑军人畏惧这位威名赫赫的人中豪杰,决定用捏草棍的方式选出行刑者。周全担心得咬烂了嘴唇,尝到了咸咸的血腥味儿。但周全还是捏到了最短的那根草棍。为了给自己壮胆,周全喝了半瓶白酒。但当他走进那间房子时,他已经忘记了嘴里的酒味儿。行刑过程很糟糕,周全紧张得浑身颤抖,第一枪没有打准,子弹射在了周子兴的胳膊上,打断了一根动脉血管。周全走出房间歇了几秒钟,回身进去又开了两枪,一枪打中了周子兴的肩膀,另一枪从左肋穿过。③周子兴是被一名上士用短枪近距离补枪射杀而死的。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周全东躲西藏。他先是在警备司令部开了一个小卖部,维持生活。上士为了灭口,曾经追杀过他,为此他逃到太原。后来,他自毁容貌,在宾至城边的一个小村庄隐藏,一直到自首,最终被处决。④岁月给周全留下了一副狰狞的面孔。2017年我陪同友人老李走访丹江,在宾至停留了一天,专门去了周子兴的墓地。墓地在烈士陵园的最中间。墓碑后,迎春花枝条上正鼓着一粒粒金色的花骨朵。我俩下山的时候,县城塔楼顶端的报时钟敲响,沉郁昂扬,荡漾进心间,在头颅中共鸣,让人莫名地感动。我俩的眼里含满了泪水。宾至县城就在山下,老李说:“宾至是个美丽的地方!”(选自《2022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写宾至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以及宾至的红色基因,为后面的英雄故事铺设了背景。B.“我”查阅《宾至县志》和《商洛市志》中的相关记载,传言与记载虽然反差较大,但也有一定的根据。C.敌人在审讯中一无所获,县长拿出十根金条给警备司令,二人密谋申请省府早日对周子兴执行枪决。D.周全是个良心未泯却又十分怯懦的人,行刑前后,他都在胆怯中寻求逃避,但最终没有逃脱正义的审判。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的“霸王箭草”,与《荷花淀》中如“铜墙铁壁”的荷叶一样,有隐喻色彩。B.句子②所关联的本段内容,补叙相关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敌人外强中干的真面目。C.句子③单独成段,既交代了英雄的命运结局,也蕴含着作者哀痛与悲愤交织的情感。D.句子④中的“狰狞的面孔”,不仅指周全毁坏的容貌,也指他给人留下的印象。4.在读书小组的交流会上,有同学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小组决定以“故事的力量”为题为这篇小说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万物带来你的消息徐海蛟父亲,在这人间,①我们从此以另一种形式相逢,我是你一次一次的重生。父亲,你猝然离开后的二十六年里,另一个你却在我心里疯狂生长,像夏天野地里的藤本植物,枝蔓横生,根系探伸至每一个时间的角落。十三岁,你离开后第一年,我需要一个父亲。在小学毕业的各种履历表中,我偷偷摸摸将你的名字仍然填在那些栏目里,我故作平静地想让别人知道,我的父亲还在。但字写得要比其他表格的小,落笔很轻,我知道那是因为不自信。十七岁,你离开后第五年,我第一次离家远行,我需要一个父亲。你应该走在我前面,我像你一样以右手的手指梳理头发,以左脚迈出门去。一个男人的远行要始于父亲,而归于母亲。二十三岁,你离开后第十一年,一场痛彻肺腑的失恋击中我。我在自己的执念里难以自拔。这件事固然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求医问药,只有父亲能告诉儿子爱的真相何在。我想会有那样一个时刻,我们静默地坐于灯下,在彼此面前倒上一盅老白干,就着一盘水煮花生,一碗青豆炒肉。依然不是促膝长谈,只在昏黄的灯下,说一句或两句话,但每一句话都是有响声的。二十九岁,你离开后第十七年,我结婚了。我需要一个父亲。新屋里敬神,红烛燃着,香烟缭绕,世界蒙上夜色。那一刻,我需要一个父亲。我们一道站在窗前,父亲会说出一盏灯火的意义,那也是世俗之于一个男人的意义,我们才殷切地守护一个家国的梦想,就像守护寒夜里最后一团火光。三十岁,你离开后第十八年,我守在产房门口,女儿于夏日的一个中午降临人世,在阳光最盛的时刻,生命完成了一个分支。我期望你能和我同在,我们一道迎接这个夏天里最奇妙的一朵蓓蕾。这是生命的交接,由你的臂弯到我的臂弯,由你的寄望到我的寄望。三十三岁,你离开后第二十一年,我躺在手术台上,那一刻,手术室里的冷几乎一下子夺走了我积攒三十三年的热量。我闭紧双眼,我需要一个父亲。我需要一个不说话的父亲,需要他坚定的眼神,需要他和我一起走到手术室门口时毫不犹豫的步履。父亲,更多时候只剩下寂然。无数黄昏和夜晚,我独坐在橘红的霞光里,暮色像大提琴的曲调一般哀婉,有时候我伫立于窗前,细雨织出绵长的回忆,你的脚步再没有自窗外响起。直到我成为父亲,我才明白,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在大地上展开,在地理和时间里展开。一个人的生命同样也可以在人心里展开,在记忆和想念里展开,在口耳相传的故事里展开。这样看来,②一切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悲观。父亲,在这人间,我们从此以另一种形式相逢。我开始相信,无限事皆出于你的意旨。你埋藏在我身体里,像一粒恒久的种子埋藏于无垠的土地,你借助我的血肉之躯生长为人间的一棵小树。你的血液成为我血管里的一股潜流,成为我骨骼里硬朗的钙质。你的味觉赋予我对食物的选择……父亲,这些都是你的喜欢。现在,在一个餐桌上,女儿仍然和我不约而同将手伸向一盘包子,我们神奇地重复了曾经我和你同时将手伸向一盘馒头的动作。你又俯身于万物,将自己分为我的千万分之一,让我在更宏阔的世界里逢着无处不在的你。秋风乍起,寒雨和落叶带来大地的消息。那是你曾经劳作的大地,你在那里种植小麦和水稻,种植红薯和玉米,并以此养育年幼的我。那是你长眠的大地,是你的故事依然生生不息的大地。父亲,我将收到你的来信。你的生命消融在秋光里,消融在晚风和薄暮里。你拂过我的脸颊,轻拍我的左肩,这是深秋的召唤,也是父亲的问候。我相信更多的事物与你有关。在漫天而至的雪花里,那第一片和最后一片一定出自你的魔法,只是你不想那么快让我们觉察。否则,这两片雪花不会恰好落在女儿睫毛上。我相信北风的歌声也与你有关,你只是不想吓到我们,以至于总是那么遥远地在野地里吟唱。到了春天,你就有了更多魔法。你有办法让深黑的大地露出一张明朗的脸,你在一条我们必经之路的水洼里投进一片好比孔雀羽毛般绚丽的彩霞。你在四月的樱花树上安插了一只红嘴的鸟儿,每当我从树下走过,就被那只鸟的鸣叫吸引,等我站定,樱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以轻梦和诗句的形式落向衣襟。③父亲,这是否就是你的生命课?在一树花前,让我感念生之短暂与珍贵。父亲,你在每一段行程里,一程山水,一程云烟。你是我走出月台时,抬头遇见的那一片云。那一刻,出发的汽笛已响过,一片云朝我挥手,在轻缓的动作中,我看见别样的深意,那是父亲临别时才有的表情。你是我返回故园时望见的第一缕炊烟。我小时候,大家都还在,家里的人满满当当,声调各样的脚步声带着蓬蓬勃勃的朝气。我走在陌生的城市街头,人群中有一个背影,让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停了下来,我喜欢让目光追随一个陌生背影,直至他消失在黄昏街角,我相信那一个背影或许就是你。你是我的犹疑不定,是我挥刀也斩不掉的优柔寡断。你是我的胆怯,是我的张扬,是我正直的部分,你是我那部分多余的爱。你是我摇摆不定的现实,是我对世界蓬勃的想象,你是我与生俱来的矛盾。你是我根深蒂固的人间欲望,又是俗世上那片不肯落入凡间的云彩。父亲,④我是你一次一次的重生。你是我无影无踪的父亲,你是我无处不在的父亲。(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电影蒙太奇的方式展现父亲离去后“我”从十三岁到三十三岁的生活片段,其间父亲陪伴着“我”的成长。B.父亲去了另一个世界,但他却又在“我”的身体里“复活”,某些特征甚至在“我”女儿身上有所显现。C.作者用第一、第二人称叙述行文,强化了“我”与父亲没有隔阂的交流,也让“我”的心灵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展露。D.文章以“我”生活中的见闻为线索,条理清晰地安排了“我”怀念父亲的诸多内容,描写得细腻深切。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另一种形式”指的是父亲去世后“我”与父亲之间有别于父亲在世时的独特交流方式。B.句子②中的“悲观”包含着父亲的逝去曾带给“我”的无法弥补的伤痛、无奈之情。C.句子③中的“这”指代父亲曾经给“我”的生命教育,此句以问传情,表达“我”对父亲教养的感念之情。D.句子④呼应开头段,写“我”与父亲之间的血脉相继,强化文章意蕴,让文章结构更为完整。8.从十三岁到三十三岁,作者记述父亲离去后的时光,其中蕴含了“我”哪些身心感受?请加以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某杂志要就此文的主题写一则文学短评,编辑设计了两个文案,一个文案的关键词是“父爱·无处不在”,另一个文案的关键词是“我是你”。请你为编辑选定一个文案,并写出短评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案23札记评点——利用小文体,写好小赏评复习任务了解札记、评点读书类小文体的特点,学会利用它们写出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和评论。教材梳理1.札记教材学习任务群单元学习(研习)任务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任选一首诗歌,想一想: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写一则札记。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群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群10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2.评点教材学习任务群单元研习任务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评点,是古人品析诗文的常用方法。学习评点,既能培养细读文章的能力,又能提高概括表达的水平,有助于研习古代诗文。从本单元所选的古代散文中选择一篇,试作评点,并与同学交流。活动一学写札记(一)概念何谓札记?古称小木简为札,条记于上,故称“札记”。在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把心得、体会、感想、疑问、意见、评论等分条记录下来,就是札记。广义上的札记包括思想札记、读书札记、工作生活札记,下面主要讲的是狭义概念,专指读书札记。(二)写法1.提纲式:勾勒全文,明确主次提纲式读书札记,是通过编写、勾勒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内容。这种读书札记以理清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使人更快地掌握全书的内容逻辑、作者的思想脉络等。2.评注式:有感而发,随文批注评注式读书札记,是在原书正文旁边加上批注,对书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写下自己的感想、体会,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我国古代学者常用这种方法评点名著,如金圣叹评《水浒传》、脂砚斋评《红楼梦》等都属于评注式读书札记。这种札记邻近文本,且角度灵活地指出作者语言的妙处,指出某段文字的精华所在。平时在阅读中主要使用这种形式。3.心得式:立足作品,旁征博引心得式读书札记,是一种较为综合的读书笔记,一般要求对所读书籍、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作全面分析,或作重点评论,并写成文章。写心得式读书札记,必须紧扣原文,边引文,边分析,边议论,写出真实感受,杜绝断章取义、曲解原文。感悟角度可以是对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作品的精彩语句、语言特色等进行的推敲和品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旧寨的叛逃雷平阳①细雨里,旧寨古道一带是凌乱的,两边青色的峰丛、杂树、蚕桑和荒草。似乎很久没有看见过人了,全都沉浸在个体的迷狂之中。峰丛本应有着清晰的层次、蓬勃的生长力和饱满的天际线,但它们纷纷收身于薄雾,并将细瘦而又直抵天穹的桉树,纳入自己的色系与场域。两者组成了旧山水图卷中那些写意的没完没了的局部。②那白丝绸一样的烟雾是从两座圆锥形的峰丛之间升起来的。它们不是自然的白雾,更不是我想象中或记忆中的炊烟。极有可能是某个山中人在细雨里整饬山地,将地上的枯枝败叶集在一块儿,点燃了,却因为细雨的浇淋而无法痛痛快快地燃烧,应有的火焰变成了烟雾。当烟雾一再地扩大、升高,变化出不同的形象,继而在一点一点地生成又一点一点地消失的过程中,呈现出寂灭的本相时,我坐到了川山镇旧屯村一座古老的石桥上。③这座石桥不知建于何时,它横卧在一条我不知道名字的溪水上。有别于那些精雕细刻或立着各种河神的石桥,它只是用一些粗糙的青石条,很随意地砌筑而成。并高出地面七个台阶。青石条与青石条之间,几乎都有着手掌厚度一样的缝隙,里面都是草窝子,年复一年地枯朽,又在枯朽中伸出绿色的条茎和细叶。因此,这石桥让人觉得它不是人工建设的,而是一群山中的石头某一天突然活了过来,站起身子,一路走到这儿,便纷纷躺了下来。石桥上长满了荒草,溪水里同样长着荒草和细高的藤状植物,从百米开外看过去,满眼全是草木。④石桥是隐身的,石桥、溪流和草木已经是一个巨大峰丛背影下小小的共和国。由于草木作为共和国的合法公民并极其强势,我在石桥上抽烟和发呆的样子,类似于一只苍鹭在此停歇一会儿,完全改变不了草木天生的格局,甚至我也委身于草木了,乃是草木中细碎的一叶。令人凭空生出欢喜心的,是流水。按照常理,石桥是因为流水而现身的,可是,坐在石桥上我没有看见流水的身影,尽管听见了草木丛里响着的流水的脚步声。我走下石桥,想扒开草木走向流水,殊不知草木一再地坐化或寂灭,每一根草的下面,都有着腐烂了的难以计数的草,它们所形成的尘土渊薮,已经是人世的陷阱。我退步回来,又坐到了石桥上,又抽了一支烟,这才走上了旧寨古道上的一条岔路。⑤古道的岔路似乎是通向罗城,上面看不到一个人影。石桥边的草木美则美矣,但缺了几声鸟啼,而且花朵尚未绽放,蝴蝶和蜜蜂还在另一个世界奔波,季节的错置和某个时间点上景物的错位所造成的缺憾在我这儿成为永久的遗憾。一个人走在这条岔路上,我领受的山川信息和我在这些信息中呈现出来的状态,使我顿时觉得自己走到了地球的边上。我说“岔路似乎是通向罗城”,这纯粹出自我的想象。实际情况是我根本不知道这条路通向什么地方,而我又是如此地渴望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是的,那一刻,我只想从结伴采风的队伍里叛逃,从广西叛逃,从地球上叛逃。我觉得,这条路之所以从天边的峰丛之间伸到我的面前,就是为了接引我的,而且它一直就存在于我的心底。它弯曲时的弧度,路面上的尘土,两边长着的灌木丛,无一不是精心预设的。就连草丛里有多少个土丘,丛林里布谷鸟鸣叫多少声,哪几棵桉树可以长得像赶路的道士……都有着精确的数据和完美的安排,每一个细节都与我的灵魂尺寸相等。⑥这条分岔而出的道路两边,坡地或者沟壑上,还多出了太多的喷泉一样的竹林。行走在里面,多年以来,我终于又发现,在某个特殊的时刻,在特殊的环境里,地球上果然只存在一种声音,那就是自己心跳的声音。不是因为激动,而是基于幽篁里才有的寂静。这真是一些生长在世界反面的竹子,该怎么长就怎么长,笔直向上争夺阳光者有之,斜刺而出插向灌木丛者有之,伏在地面上与荒草为伍者有之。它们活着活着就死了,枯朽在亲人的怀里,也有的活得满身黑垢或苔藓仍然兴致勃勃,一阵春风吹过,便一身的叶片儿都在鼓掌。特别是那些与栗树和桤木杂生在一起的竹子,有意无意,它们都会在杂乱并低俗的枝叶中挺身而出,在鲜有人迹的山水长卷里抢下自己想要的空间。给我的感觉,身在荒野,它们也长出了人心,有了人的灵魂。不过,应该这么说才对,因为我的到来,因为我内心藏着人间乱象,它们因为我对它们的端详与细分而蒙了羞耻,得了俗命。真实的景象何至如此呢?环江县野地里的这些竹子,它们有别于公园里和私人后院中的那些人工竹类,它们本就不是人类的眼中之竹或胸中之竹,自生,自灭,整个过程从不象征什么,竹子始终存在于竹子的形体中,竹子从来都是竹子本身。它们的命运甚至不指向竹笛、竹排、竹篱、竹箱、竹楼、竹椅和打狗棍,悄悄地活一场,就为了悄悄地死去,抑或是什么也不为,不知生,亦不知死。⑦在岔路上叛逃一个小时,我视其为一生时光凝结而成的舍利子,当然也可以说是滚滚浊流中蒙思的一次走神。所以,当我原路返回,站立在木论景区停车场边一根写有“你已进入监控区”字样的电线杆下,我发现自己的确还不适应人世间的生活。走在人群中,自己的步伐变形了,左脚总是踢着右脚。乘车返回环江县城的路上,心还在地老天荒的旧寨古道一带游荡。(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说“旧寨古道一带是凌乱的”,第⑤段又说“无一不是精心预设的”,两者并不矛盾,表现了作者体悟的进一步深入。B.作者在第③段中突出了石桥与草木、溪水融为一体的特点,把这些景物塑造成了和谐共处的生灵,充满诗意。C.作者渴望在旧寨古道的岔路上一直走下去,却根本不知道这条路通向何处,流露出其内心的迷茫和忧伤。D.作者认为,在自然面前,人如“一只苍鹭”或“细碎的一叶”那样渺小,人要懂得尊重自然、感恩自然。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作者展开联想,从两座峰丛间升起来的烟雾想到山中人在细雨里整饬山地,由此及彼,虚实相生。B.第⑤段中作者在表达季节错置、景物错位带给自己的感受时,能从普通人的日常体验出发,通俗易懂。C.第⑥段中“基于幽篁里才有的寂静”的“幽篁”一词,让人联想到王维《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的诗句,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的传承。D.文章结尾处电线杆上“你已进入监控区”几个字形象地折射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能引起读者共鸣。3.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第⑥段中画线句“这真是一些生长在世界反面的竹子”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书小组要求从“语言的特色”角度,为本文撰写语言札记。请分条列出你的写作要点和依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学写评点(一)概念评点(点评)即评论圈点,就是古人读书时随手在字里行间写上一点体会、感受,对精彩词句加以评论。它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很好的文学批评样式。它始于宋,盛于明。在今天,使用评点,既能培养细读文章的能力,又能提高概括表达的水平,有助于研习文章。评点的形式主要有眉评(写于眉页)、夹评(放在字里行间)、旁评(放在正文一边)、段评(放在段中)和总评等形式。从形式上看,评点与评注式读书札记区别不大,不过评点是三言两语,方法灵活、不拘一格。(二)写法“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对作品的写作技巧和思想内容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指点、评论的一种活动。这种方法在我国古代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文学体裁中。在我国,诗词、戏曲、小说领域都曾出现过十分精彩的评点版本。一般而言,评点常见的有序跋、读法、眉批、旁批、夹批、总批和圈点七种形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诗文加以评点呢?1.“素读”,珍惜你的鉴赏初体验每个人的人生体验、阅读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独一无二的感受就是我们评点的价值所在。因此,大家在评点前,不必查找、翻阅相关的鉴赏文章,要忠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真实感受,这就是“素读”。首先认真阅读诗文,获得浅表的、感性的印象,并随之圈画感觉理解困难、耐人寻味的词句。在标注这些读起来比较有难度的词句后,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查字典、与同学交流、课堂学习等方式去初步理解它们。2.从小处、细处着手,学会多维对比一篇经典散文可评点的地方很多。比如苏轼的《石钟山记》,可以评点其质疑实证的理性精神,可以评点其摹声绘形的高超技巧,可以评点其精巧的构思。但若都写,面面俱到,那所写的作文无疑会结构松散、重点不明。好的评点文章一般都会自小切口进入,向深处挖掘,最好就一个特点进行阐释、分析。对比,是常用的评点方法。可以把这位作者的同类题材的文章与要评点的文章进行对比,也可以把这位作者的这一篇文章和相同题材的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还可以把这篇作品的这个技法与其他作品的同一技法进行对比等。把写作点放在不同参照系中进行对比,不仅能扩充视野,增加评点的广度,提升认识的深度,同时也能更突出写作点的鲜明性、独特性。比如将《陈情表》与《出师表》的主题进行对比,体现不同“忠义观”;将《陈情表》与《出师表》的人称进行对比,体现臣子不同身份的微妙心理及不同君臣关系。3.反复品读,发现作者的匠心所在我们可以努力发掘文章中一些不同寻常处——“无端”反复处、“莫名”冗长处、“毫无”由来处、文字“花团锦簇”处等并对其进行体会鉴赏。也可以调动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发现文章中产生矛盾的地方,对之细加分析。譬如,发现林黛玉在回答“读过什么书”的问题时前后矛盾,分析后便能从中感受到林黛玉的敏感聪慧;发现王熙凤的“张狂放肆”与贾府众人的敛声屏气构成矛盾,分析后则能感受到王熙凤的机敏能干。还可以调动起我们从前的阅读经验,将两者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新的阅读体会。譬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读到“满地黄花堆积”一句时,有些同学也许就联想到她的《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一句,于是比较后得出“李清照后期诗词创作的心境更加凄苦”的结论。品味语言文字的路径与方法有许多,而最重要的则是静下心来慢慢品读。带着评点任务的阅读恰好能够帮助我们静心凝神、细致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炊烟苏三皮渔夫这天回家有些早。太阳像五月的稻子,刚涂上一层金黄,吊儿郎当地挂在西山山顶,仿佛一不留神就会掉到山后去。渔夫系好小船的缆绳,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慢吞吞地走向了三窝村。①这天好像很寻常,但又好像很不寻常。渔夫数着自己的脚步,一步,两步,三步……数着数着,渔夫大惊失色——渔夫发觉三窝村的炊烟不见了。以往这个时候,三窝村的炊烟仿佛商量好似的,一股劲地冒出来。族长家的炊烟是个小矮人,身子短,鼻子长,滑稽得很;李老六家的炊烟是个瘦个儿,像一根竹竿倒插在烟囱上;甜婶娘家的炊烟圆滚滚的,像裹着棉絮的熊猫;渔夫家的炊烟则像一棵笔直的树,树冠开得很宽,如果不加阻拦,就会遮盖整个三窝村……三窝村怎么可能没有了炊烟?没有了炊烟的三窝村,怎么会是三窝村?渔夫顺路走进李老六家的院子,把李老六的木门擂得山响。李老六睡眼惺忪地开了门,不明所以地望着渔夫。渔夫急切地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睡得这般安稳?李老六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问渔夫,怎么了?渔夫没好气地说,你就不应该睡懒觉,你家的炊烟呢?你见着你家的炊烟了吗?李老六瞥了渔夫一眼,没好气地说,还以为多大的事儿,走,走,走,别打扰俺睡懒觉。渔夫自讨无趣。李老六是个光棍儿,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想啥时睡就啥时睡,连族长也干预不着。李老六家的炊烟跟李老六一个德性,时隐时现,即便偶尔会不经意地从烟囱蹿出来,也会瘦得像一根竹竿。从李老六家院里出来,渔夫直奔族长家。族长正坐在菩提树下和人嘻嘻哈哈地聊着天。见渔夫急匆匆地闯进来,族长止住了笑,一脸严肃地对渔夫说,说过多少回了,遇事莫慌,怎么就是没个长进?渔夫顿了一下,肚子里的那口气才刚刚跟了上来。渔夫说,村里的炊烟全不见了,咋能不慌?渔夫话音刚落,②一丝慌乱掠过族长的脸,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族长跟着渔夫到后院一看,果真是。族长家的炊烟也已不知所终,而灶膛里的火苗还蹿得老高。族长说不出个所以然,无奈地把渔夫先打发走了。渔夫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出现在女人跟前。女人张罗着解下渔夫肩上的鱼篓,③抖了两下,可一条鱼也没有滑下来。女人叹了口气,轻柔地说,没鱼就少吃一顿吧。渔夫没有应女人的话。渔夫早上撒网时,没有留意渔网破了个大洞,鱼儿顺着大洞溜走了。这是极少有过的事情。每次撒网前,渔夫总会细致地把渔网检查一遍,但是今天,渔夫居然鬼使神差地没有检查渔网,这才导致两手空空。④渔夫发觉不对劲,可怎么不对劲又说不上来,就好像有什么事情在脑门打了个结一般。要是渔夫没有疏忽,像往常一样检查过渔网,也就不至于发现不了渔网破了个大洞;倘若渔网没有破个大洞,也就不至于两手空空,更不至于在太阳下山前就回到三窝村。这里面,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力量牵引着这些一连串事件的发生。但是,源头在哪里,渔夫讲不出来。渔夫并没有和女人说起炊烟不见了的事。渔夫一句话也没有说。渔夫的女人十分贤惠,她默默地伺候渔夫吃过晚饭,又给渔夫端来热水洗脚。渔夫的女人对渔夫说,你忙碌了一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