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三文学类阅读散文学案21精准判断选择题(小说、散文)——全面阅读,关注细节复习任务掌握文学类选择题的答题步骤和要点。考情微观题型选项设误方式命题特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6题A项)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eq\x(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情节作用无中生有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的行文顺序。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上;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④关联教材选项的出现,意味着与教材内容、形式方面直接关联。⑤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6题D项)王木匠eq\x(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人物行为原因分析不当(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D项)莫须有先生在乡下时要写“放猖”以记民俗,但未写成,eq\x(后来弥补了这一过失),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内容理解不准(以或然当必然)(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7题D项)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eq\x(隐逸主题)。主题理解有误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D项)本文eq\x(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叙事视角分析有误(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7题D项)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eq\x(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eq\x(更加多元)。结构作用分析不当(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6题A项)火柴匣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文章将猖神庙比作火柴匣子,既强调猖神庙的小,也点出eq\x(猖神世俗性的一面)。比喻效果分析不当(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B项)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eq\x(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插叙作用分析有误关联教材(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C项)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eq\x(人们的失落与惆怅)。情感分析有误活动一掌握小说选择题的答题要点(一)了解解答文学类选择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文学类选择题是对文本内容、艺术特色的综合分析和鉴赏题,考查的指向是“分析和鉴赏”,这是以理解为前提的。如果读文不仔细不全面,就会出现失误。而实际上考生的误选率很高。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对文本内容把握不牢固,仅凭初读的印象答题;二是对“内容”或“艺术特色”判断失误,对选项中的评价因素理解有误。因此,解答选择题,全面细致读文,关注选项细节极为重要。1.阅读要求:全面而细致无论答什么题,都需要在做题前进行整体阅读,只有对文本的内容、情节、形象、主题、语言等方面有一个基本而正确的判断,才能在答选择题时不至于一叶障目。而在答内容方面选项时更需要微观阅读,对选项涉及的一句话、一个词、一个细节等都应勾联语境,仔细品读;答艺术特色选项既需要微观阅读与思考,也需要宏观阅读与思考。2.答题步骤及要点第一步:阅读选项,标画圈点其敏感点(考查点)。快速浏览选项,把有关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层面的核心词语以及标明区间的词语标注出来。第二步:根据固定的敏感点去原文中找出对应文字(点),认真阅读。第三步:比对侧重点,对于内容选项,要注意其是否对原文的表述有所改变或加工;对于艺术特色选项,要关注技巧判断是否准确,其表达效果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在上述“三步”走的过程中,要注意:(1)阅读选项要仔细、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词语。因为它们设误点极细小,有时一个词就决定了答案。(2)认真、仔细地阅读相应的原文内容。这类题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精细阅读,对文本的细部阅读。同时,要有整体观照意识,把细部文字放在全文中阅读,在整体中观照,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3)注意优选法。千万不可先入为主,一上来就认定某项错误,要将四个选项放在一起比较,尤其要对两个近似项进行反复斟酌,选出那个错误特征最明显的选项。(二)破解小说选择题的设误点设误角度设误内容解题点拨情节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首先细读选项,找出关于情节的敏感点,确定原文区域;然后根据相关语境,概括情节,并思考情节的作用;最后再与选项比对,看表述对象或内容是否一致,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人物形象主要在对人物形象特点的解说中设误,或曲解人物的心理,或拔高形象等。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原文对应区域,细读文字加以判断,必要时要联系整体。环境选项对环境特点、作用及描写手法等的理解分析有误。首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区域,区分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然后根据环境的氛围,从形、声、色等角度来判定其特点;最后根据特点考虑其对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的作用,以此来判断选项表述正误。主旨情感选项在对小说主旨的解说、对作者的情感意蕴或价值取向的判定上设误,有时拔高,有时曲解,有时无中生有。通过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基本把握小说所折射出的人生、人性,或反映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主旨;抓住选项中表述主旨或情感的关键词,与读文后对主旨的基本判定进行比对。艺术技巧或语言特色选项在对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方面所用手法或作用效果的判断与解说上设误;在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技巧、作用的判定和解说上设误。细读选项,明确相应区域,根据语境判断相关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在阿吾斯奇[注]董夏青青云霭封锁了雪峰之间偶尔显露的天际远景。阴冷彻骨的北风越刮越大。靶场上掀起沙尘,落到正在一座墓地上挥动铁锹的几个人身上。殷营长是昨天来的阿吾斯奇,听说烈士的弟弟明天要来接大哥的遗骸,就跟教导员报了名,想出一份力。他弓起背使劲地铲开沙石,刨飞的尘土打在旁边人的衣裤上嘭嘭作响。七八个人手脚不停地挖了一个多小时,才在坑深两三米的地方碰到棺材。停顿几秒,大伙放缓的动作又快起来,知道要抢在暴雨之前将遗骸装箱。露出棺盖时,站在几米外的一家人走到近前。这家人是埋在靶场东头这位烈士的家属。来靶场之前教导员跟他讲,20世纪70年代连队骑乘巡逻,一个战士的马在山口甬道的雪崩中受惊。甩下马背的战士的一只脚被马镫挂住,拖行近一公里才挣脱,事后昏迷不醒,等不及送下山医治人就没了。当时连队给战士老家的民政局拍了封电报,一个月后民政局回信给连队,表示家属已知悉,并转达将孩子葬在连队的意愿。上个月,这位烈士的弟弟辗转联系到团部,说想来接大哥的遗骸回家。开棺前,教导员松开铁锹向一旁伸出手。一个战士从上衣兜里掏出一小瓶酒递过去。教导员拧开盖,单膝跪地,酒瓶高举过头顶后倒出酒来洒在棺盖上。起身时掷开瓶子,大喝一声。战士们扔下手里的家伙跟着教导员跳进坑里,上前弯腰抬起棺盖。拾捡骨骸装箱时,烈士的弟弟跪倒在地,放声恸哭。他低头看见烈士脚上黄胶鞋的布面已经风化,橡胶鞋底还在。阖棺前,他爬出坑外。烈士的弟弟上前将他从地上搀起。看他站稳了,松开手倒退两步,向他鞠了一躬。雷声滚过,空气里潮乎乎的土腥味儿刺鼻。教导员让正准备回填土坑的战士们赶紧收队,和家属一同返回连队。开饭时间已经过了,通讯员热了饭菜端上桌。教导员把一盘鸭架子换到他面前。“营长,来。”教导员冲他扬了下下巴。他摆摆手,起身盛了碗汤。“您是这儿的营长?”烈士的弟弟问。“忘了介绍。”教导员说,“这是南疆军区来指导工作的殷营长,他弟弟是咱们连队的三班长,天生是带兵的料,在连队很有威信。”“那这正好能跟兄弟见面了。”烈士的弟弟说。“三班长现在正在总医院住院……休养好了就回来。”教导员说。“生病了?”烈士的弟弟问。他拿起盘子里教导员掰剩下的半块馍,没作声。“中午你们先休息。”教导员拿给烈士的弟弟一个苹果,“下午把行李证明给你们,不然那箱子过不了安检。奎屯那边的殡仪馆也联系好了,你们到那里转车,先火化了再带回家吧。”“教导员,听说还有个‘烈士’埋在这儿?”烈士的弟弟问。“嗯,有。”教导员说,“一个从北京来的同志,七十年代到的克拉玛依市人武部,有段时间就在我们这儿的牧区支农。当时这边和苏联经常有矛盾,为了边界的事扯皮、闹人命。他了解情况以后说,等我死了就把我的骨灰埋到争议区去,以后划定国界,再把我圈进来。”“一九七九年的时候……”教导员说,“比你大哥再晚几年,这个叫李明秀的人就因为肝癌过世了,临走之前再次给家人交代,说务必把他埋在阿吾斯奇的双湖边上。这样国家可以拿他的墓作为一个方位物,作为边防斗争的一个证据。”“那后来圈过来没有?”烈士的弟弟问。教导员在桌上横着画了一道,说:“本来以前两边的实际控制线是以两个湖中间的丘陵为界,我们管南湖,北湖是人家的,之后北湖也划给我们了。”“唔,真是个人物。”烈士的弟弟说。“你也够能的。”教导员说,“你哥牺牲那会儿我们就往你们老家发了封电报,没想到隔这么些年还能再找过来。”回到招待室,他听见沙发背后的窗户被风撞得嗡嗡作响。四月末,南疆的白天已经热起来,北疆山上还潮湿阴冷,棉被盖在身上又潮又重。他一点睡意都没有。去年阿吾斯奇的雪下得早,下得多。连队自己烧锅炉,攒的煤渣子多了没地方放,入冬就找乡里派拖拉机来运煤渣。拖拉机上山的时候没油了,驾驶员给连队打电话,说车没油了,让人快给送来。当时连队门前正好停着一辆兵团上来慰问的车,小弟一听就拿上一桶油,开着那辆皮卡去给拖拉机送。路上,小弟将皮卡车停在窄道边,跑下去找拖拉机。送完油顶着风雪往回跑时,对面驶来一辆拉粮食的大半挂车,司机没刹住,车头把皮卡车推出去十几米远,小弟当时就站在车斗后边,被撞进砌在路边的雪堆里埋住了。上午那个人朝他鞠躬时,他第一反应是应当感恩、知足。相比那个人的兄弟,小弟至少还活着,至少将来睁开眼是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病床上。这两年不知说过多少回要来阿吾斯奇,可想不到有一天在这儿了,会是帮小弟收拾放在连队的被褥衣物和储藏室的行李,然后带走。又想起小弟在少林寺学武时给他写的信,说他们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穿上沙袋背心、戴上沙袋绑腿就跑出去冲山,然后回学校跑圈。吃过早餐,教练会带他们去练蹿腾跳跃、拳术和器械。后来,小弟在信中提到未来的出路。他那会儿已在南疆部队当班长,深夜趴在锅炉房的地上给小弟回信。信中写到童年时奶奶家的老屋,晚上到处是老鼠的叫声,夏天雨水大,室内的积水漫到脚脖。哥俩每天吃的面饼磨嗓子,印象中最好的一顿饭是猪油酱油热水泡煎饼。奶奶家有两只羊,每天奶奶都背着筐出去打草。他说,希望小弟参军,为家庭争得荣誉。小弟练过武功,见过世面,进部队立功受奖的机会比他更多。信寄出后的第三个月,小弟入伍进疆。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后被调往阿吾斯奇。晚饭后,通讯员带他去了连队的储藏室。到那儿才发现,小弟平日就把他的箱包收得很利索,根本不需要他再做什么。这些年,小弟在武校演出的钱及在部队发的津贴和工资,大部分都交给了奶奶。让她在老家重修老屋,添置家具,好好生活。要是奶奶不照小弟的安排做,小弟就大发脾气。招待室旁的图书室敞着门,屋里有灯。他经过时,看见军医正坐在长条桌前翻书。见他走进来,军医起身摘下老花镜向他打招呼。“营长好啊。”“沈军医……”他颔首示意。“今天你也辛苦了,上午还帮他们干活儿。”军医说。“小事。就是觉得这家人也挺奇怪的,隔了四十多年才来。”他说。“下午和教导员陪他们在连队里转了转,听这个人讲,他们父母不识字,早些年家庭条件也不好,没坐过车,从老家过不来。他弟弟一家子这回过来也不容易,路上光火车就走了三天,往阿吾斯奇走的路又刚化过雪,有些地方路都毁了,颠了快四个小时,吐了一路。”“能找过来是挺不容易的。”他说。“三班长的东西都收拾好了?”军医问。“刚从储藏室上来。”他说,“想着收拾一下,结果也没什么可收拾的。”“三班长能吃苦,能干活儿。”军医说。那晚在阿吾斯奇的图书室,军医从书柜里拿出一幅字赠他。说知道他要上山来,特意练来写的。他接过字在桌上展开。写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对军医说,自己还没成家,这怎么受得起?军医摇了摇头,说这哪是写给相好的,是苏轼七年没见着苏辙了,苏轼想他的弟弟啊。(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注阿吾斯奇:意为开满小黄花的地方,位于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中哈边境线上。这里冬季风大雪多,封山期达半年以上,边防官兵巡逻要翻雪山、过冰河、穿密林,过程非常艰险。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一些生活碎片来描写戍边官兵的受伤与牺牲。全文虽然没有中心情节、重点人物和想刻意表达的思想,但是透露出了浓浓的悲意。B.南疆部队的殷营长来到北疆的阿吾斯奇连队,见证了一个烈士家属来将烈士的遗骸移送回故乡的事件。那是一个七十年代骑马巡逻时牺牲的战士。C.殷营长的小弟能吃苦、肯干活儿、会带兵,曾在所在的连队当班长。前一年小弟为了给拉煤渣子的拖拉机送油,在路上被撞成重伤。D.沈军医特意写了一幅字送给殷营长,表达兄弟之情。在沈军医缓慢的讲述和朴素的字迹中,殷营长那痛苦的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答案A解析“透露出了浓浓的悲意”错。作者以平淡和克制的笔调描写戍边战士的受伤与牺牲,全文虽没有中心情节、重点人物和想刻意表达的思想,呈现的只是一些生活碎片,但全文悲意不浓,反而有着看似柔弱却自带内刚的支撑。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阿吾斯奇》以平淡和克制的笔调,记叙了驻守在边防线上的解放军真实的生活,以朴素、诚挚的叙事让“家”和“国”达到了情感与价值的深刻同构。B.烈士弟弟四十年后仍来接兄长遗骸返乡。这件事促使殷营长在处理弟弟受伤一事时心理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人物悲痛而坚韧的内心,增加了小说情感的浓度。C.小说篇幅不长,层次和内涵却极为丰富。殷营长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人物,既经历着部队的生活,也勾连起了和小弟、奶奶一起度过的往昔岁月。D.作者采用宏大的叙事视角,把散碎的生活场景改写成了具体可感的生命过程与人生经验,赋予了现实生活以生命性和存在感,拓展了小说的情感空间。答案D解析“作者采用宏大的叙事视角”错。作者摒弃了史诗性的宏大的叙事视角,从微观的个人化叙事视角切入,以小见大,以点写面,把生活场景改写成片段式的、具体可感的生命过程与人生经验,赋予了现实生活以生命性和存在感。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对云霭密布、北风彻骨的景物描写,暗示暴雨欲来,既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也是人物心情的写照。B.殷营长作为贯穿小说的线索人物,将边地官兵的故事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使不同人物的故事衔接自然。C.烈士的弟弟询问殷营长的小弟是否因生病住院时,殷营长没有答复,这是因为他不能把小弟的情况透露给外人。D.小说结尾殷营长回忆军医送了他一幅字,既表现了他与小弟之间真挚的情感,又使结尾回味无穷。答案C解析“这是因为他不能把小弟的情况透露给外人”错。由殷营长“拿起盘子里教导员掰剩下的半块馍,没作声”可知,是因为他很难过,不忍提起弟弟的惨状。4.关于文中教导员讲述李明秀的故事这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明秀是从北京来到边疆的同志,了解中苏边境争议的情况,希望自己死后能埋在争议区。B.李明秀认为把自己的墓立在争议区,既可以让国家拿它作方位物,又可作边防斗争的证据。C.李明秀的遗愿最终实现,既使文章的主题更加丰富,也为后文殷营长的小弟受伤做了铺垫。D.教导员讲述李明秀的故事,语气平静,但是在平淡和克制的讲述中仍然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答案C解析“也为后文殷营长的小弟受伤做了铺垫”错。后文中殷营长的小弟受伤与边境争端并无关联,作者在这里叙述这段话并不是为后文做铺垫。5.小说中,殷营长的小弟一出场就缺席,他虽“不在场”,却又常常“在场”。谈谈你对小弟“缺席”又“在场”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小弟一直“缺席”,是因为他一直躺在病床上。②小弟常常“在场”,是因为小弟连接起了殷营长、教导员、烈士家属、沈军医和三班的战士们。③小弟尽管“缺席”,但是他和这些人一样,面对生活的困难,没有退缩,构成一种格外悲壮伟岸的“在场”。他的经历凸显了戍边战士的英雄形象,展示出戍边战士高贵的精神气概。解析由原文“相比那个人的兄弟,小弟至少还活着,至少将来睁开眼是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病床上”可知,小弟一直“缺席”是因为他一直躺在病床上。教导员向烈士家属介绍殷营长的身份,说殷营长的弟弟是连队的三班长,在连队很有威望。当殷营长给小弟收拾完行李后,经过招待室旁的图书室,看到沈军医正坐在长条桌前翻书,然后沈军医又述说了烈士一家人的情况,说到三班长能吃苦、能干活儿,并且沈军医把写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字送给殷营长,因为这是苏轼想念弟弟的句子。所以小弟常常“在场”,因为小弟连接起了殷营长、教导员、烈士家属、沈军医和三班的战士们。小弟曾经在少林寺学武,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穿上沙袋背心、戴上沙袋绑腿就跑出去冲山,然后回学校跑圈。吃过早餐,教练会带他们去练蹿腾跳跃、拳术和器械。后来,小弟又入伍进疆,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后被调往阿吾斯奇。去年,为给来连队运煤渣的拖拉机送油出了车祸,所以小弟尽管“缺席”,但是他和这些人一样,面对生活的困难,没有退缩,构成一种格外悲壮伟岸的“在场”。他的经历凸显了戍边战士的英雄形象,展示出戍边战士高贵的精神气概。活动二掌握散文选择题的答题要点散文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是指蕴含于具体写作对象的深刻意蕴,可以是某种情感、某种观点、某种哲理、某种社会意义等,往往通过作者对文中人、事、物、景的情感态度体现出来。其艺术特色是指表现作者思想内容所运用的技巧,或是整体的布局谋篇技巧,或是局部句段的手法运用。解答散文选择题除了遵循与小说同样的阅读和答题步骤之外,还应突破其常见的设误点。设误角度设误内容解题点拨思想内容选项写了文本中的什么内容,尤其是在对写这些内容的目的解说上设误;或对句子含意理解有误,或对评写某段内容的目的分析不当等。根据选项找到原文相应文字,仔细阅读,结合散文的写作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判断。人物形象选项在对人物形象特点的解说上设误,或曲解人物的行为、心理,或任意拔高人物的品行。根据选项找到原文相应文字,结合语境,对人物的言行及其性格特点进行判断。艺术特色选项在散文所用的艺术手法(包括线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及其表达效果的判定与解说上设误。散文选择题的设误点多放在艺术特色上,应对选项涉及的原文仔细研读,调动所积累的知识,看看手法判断是否有误,对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的解说是否有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北京雨燕以及行者李敬泽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此鸟非凡鸟,它精巧的头颅像一枚天真的子弹,它是黑褐色的,灰色花纹隐隐闪着银光,它披着华贵的披风,在天上飞。每年4月,春风里它们来到北京,在高耸的城楼上筑巢产卵。它在民间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全部朝前,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所以有脚等于无脚,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被风雨或伤病打落在地,那就是死亡。北京雨燕的神奇在于它日复一日毫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飞虫,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北京雨燕的一年中,除了雌鸟必须孵育雏鸟的两三个月,它们一直在天上,一直在飞。如果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么他就是北京雨燕。在北京,你沿着中轴线走过去,那些宏伟的建筑都在召唤着我们,引领我们的目光向上升起。安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钟鼓楼,城楼拔地而起,把你的目光、你的心领向天空。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它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它的根性和天命。它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它拘禁在此时此地、此身此心。比如曹雪芹。他是望着天上的人,是往天上放飞了一只又一只飞燕风筝的人,他的命里有天空、有永远高飞而不落地的鸟,那就是北京雨燕。这样的一个作家有一种奇异的尺度感,他把一切都放入永恒大荒,并痴迷于不断超越中的飞翔。这样一个北京雨燕式的作家,会本能地拒绝在地性。他成长于北京,《红楼梦》是北京故事,但是,在书中,他从未确切地描述过这座城市。我们可以推导出贾府和大观园的空间分布图,但在这部书中,你对整座城市的地理空间毫无概念。他让大观园飘浮在空中,让飘浮在空中的大观园映照和指涉着广大世界、茫茫人间。我又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的疑惑:孙悟空那么能飞,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第九十八回,作者才做出了回答,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是开元二十四年,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裘马尽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宝三载认识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们同游齐、赵,杜甫写下了《赠李白》,诗中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完全就是李白的句子。浦起龙《读杜心解》评论这首《赠李白》和另一首《画鹰》:“自是年少气盛时作,都为自己写照。”杜甫写的是李白,也是自己,杜甫此时的自己,其实就是李白。李白这个人,真是“太白”啊,他光芒四射,从路人直到天子,很少有人不为他的光芒所震慑。我相信,这个人走到哪里,都是中心,都是焦点,他是诗界的皇帝和神,他生前就活在世人的仰望中。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没有落地,他是“无脚鸟”,他是“谪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他的伟大,他让杜甫、让后来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金庸有一句名言:人生就该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李白在心里和笔下兀自大闹,他走的一直是“云路”,他就是那个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他一生都在飞,喝醉了就飞得更远更高。“决眦入归鸟”,杜甫眼巴巴地望着,李白就是杜甫眼里的那只鸟。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但一定有一个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他如此卑微,“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才是卑微到了泥土里。但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贴向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他终究不是仙人,他成为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为诗歌中的圣人。他的路太难了,你读一读他生命中期以后、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诗吧,那些诗大多写在路上,是行者之歌、跋涉者之歌,是荒野之歌、漫漫“本路”之歌。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哪里有“所向无空阔”,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沉郁顿挫”,怎么能不“顿挫”,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杜甫走向远方、走进无数人,取经的行者心中觉悟,这经不是在天上写好了等他来取,这经就是他一步一步地行走在大地上写出来的。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中。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但是,现在让我们重读一遍《登高》,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杜甫也是雨燕,哪里有“所向无空阔”,杜甫的生命中竟然真的一直有,他是悲,他是欢;他是穷途末路,他是通达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我又想起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说他是雨燕,同时也是行者。这个人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红楼梦》没有写完,实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怀疑,《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难死。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遭遇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我们信任他们,我们确信,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用三个“在飞翔中”凸显北京雨燕“一直在天上,一直在飞”,赞扬其能把人“目光拉得更远”,喻指“不让大地拘禁”的像雨燕一样的作家。B.在作者看来,李白作为“谪仙人”和“无脚鸟”,生活得不累且不牵挂,他的飞扬跋扈、放浪轻狂的艺术风格成为杜甫一生心向往之的审美追求。C.作者认为李白是纯粹的雨燕,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成为伟大的行者,而曹雪芹既是雨燕也是行者,他们都是理想的作家,启示并指引着我们前行。D.虽然作者在文中没有明确说明苏东坡是哪一类的作家,但从文意看,苏东坡应该既是雨燕也是行者,并且是“云路”和“本路”合到一起的作家。答案B解析“他的飞扬跋扈、放浪轻狂的艺术风格成为杜甫一生心向往之的审美追求”错。原文是“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可见杜甫对李白飞扬跋扈、放浪轻狂的艺术风格没有产生“一生心向往之的审美追求”。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借雨燕和行者来比喻作者眼中理想的作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李白、杜甫、曹雪芹等作家的不同人生风采和艺术风格。B.作者用“眼巴巴地望着”的神态描写,表现杜甫对李白的仰望之诚;用“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的比喻,凸显杜甫高远的理想追求。C.文中引用金庸“大闹一场,悄然离去”的名言,意在表现李白“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走的一直是‘云路’”“一生都在飞”的高格。D.“北京雨燕以及行者”内涵丰富,既交代了行文线索,暗含对比褒贬,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缺少理想作家的现状的隐忧及暗讽。答案D解析“暗含对比褒贬”错,文中只是谈论作者对李白、杜甫、曹雪芹等人的看法,并没有对比;“对当下缺少理想作家的现状的隐忧及暗讽”于文无据。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北京雨燕,于宫殿的高处栖息,不停歇地飞翔,形象独特,作者用以寄托自己对作家形象的深刻认识。B.作者先是用“雨燕”来比喻心目中理想的作家,接着又用“行者”来作比,在行文过程中,作者的思考逐步深入。C.文章以读者耳熟能详的行者悟空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对作家某种写作态度的思考。D.文章结尾,作者由杜甫想到曹雪芹,又想到苏东坡和更多作家,引导读者去发现和体味作家们的不同精神。答案D解析“引导读者去发现和体味作家们的不同精神”说法有误。由结尾两段看,作者是引导读者去领悟和感念理想作家们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4.关于文中叙写杜甫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略写了曹雪芹,后又详写了杜甫,作者分述两个作家的不同,用前者很好地反衬了后者。B.某个关键的人生时刻,杜甫放弃了做李白的想法,他选择了“本路”,这也影响了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C.一餐饭、一瓢饮、一把春韭,几个“一”字语势连绵,写出了“本路”上艰辛前行的杜甫的卑微与沉重。D.由文章内容可推知,杜甫的《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别是他在“云路”和“本路”上创作的诗歌。答案A解析“用前者很好地反衬了后者”说法有误。作者分述两个作家的不同是为了表现作家们的不同精神,写曹雪芹并不是为了反衬杜甫。5.李敬泽曾说:“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努力做到‘辞达’,努力做到生动地、有力地、有逻辑地把自己生命里和世界里那些难以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本文在叙述上是如何做到“辞达”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语言生动灵活。比如对雨燕形象的刻画和对“云路”“本路”的界定,用语生动、灵活。②手法灵活多样。文中综合运用虚实结合、比喻、象征等手法,笔法灵动,丰富多样,富有表现力。③线索明晰,形散神聚。全文围绕“理想作家的比喻”这一核心话题,以“雨燕”和“行者”为线索,关联古今,融历史与现实于一体,条理清晰而富有逻辑。④意境深远,主题深刻。文章塑造“雨燕”“行者”这两个形象,让“雨燕”飞翔于天空与作家追求高远精神相辉映,让“行者”脚踏实地,感受人间疾苦,表现了作者对作家怎样履行职责的深沉思考。学案22文学短评——利用小文体,写好小评论复习任务掌握文学短评文体特点,写好文学短评思路。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Ⅰ卷《给儿子》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小说短评思路①关联教材。文学短评直接关联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②重在考查审美素养。试题对考生的文学鉴赏与审美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③命题较为灵活。不必完整写作,只求写出评论思路或列出评论角度。④答案相对开放。答案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即可。北京卷文学社社刊拟开设“花开纸上”读书专栏。请你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选一个与花卉有关的场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一段短评。要求:写出作品名,符合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10分)短评微写作
活动一理解文体,掌握短评要点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具体作品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评论,文体属于议论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要求会写文学短评。写作前提理解诗文的文体特点、内容主旨、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写作流程聚焦一个评论点(字词、手法、形象、思想情感、艺术特点等)寻找若干相关例子(诗文中的相关例子,其他诗文中的相关例子)形成一个总论点(对例子分析概括,围绕评论点形成文章观点)确立几个展开层(从几个角度并列展开,或几个层次递进展开)写作思路总分总结构,叙述结合,以议为主要写好文学短评,必须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1.重“评”不重“感”读后感是读者读完作品后的个人主观感受,属于引申体,可表述的内容灵活多样,呈现的面貌也变化多端,只要读者写出了自己的联想、感受、体会、收获等皆可。但这样的读后感,并不一定是合格的文学短评,二者有着鲜明的区别:读后感重在“感”,而文学短评重在“评”。这个“评”是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优劣高下,具有明显的客观色彩,即评价一般以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思想观念、理论方法和民族文化在历史积淀中约定俗成的大体共识来对作品进行分析评论;而读后感则可以有更多的主观色彩。2.宜“点”不宜“面”写文学短评,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评论作家作品,可以评析思想内容的某个方面,可以评析艺术技巧的某一特点,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全面的评析。从考生的实际考虑,最好不要写全面性的评论,而倡导写“以小见大”的文学短评,即精心选择论述范围较小的一个方面,集中笔墨,深入挖掘。如评论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诗词,围绕“酒”这一意象,紧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举酒欲饮无管弦”“添酒回灯重开宴”“血色罗裙翻酒污”“往往取酒还独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等名句,评析其在渲染气氛、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结构作品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收到切口小、开掘深的效果。3.“叙”“议”贵结合写文学短评,还要做到“叙”和“议”的有机结合。文学短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以议为主,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指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议”包括分析和评价。“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叙、议、评有机结合,夹叙夹议,评析结合。有些同学在写文学短评时,往往重叙轻议,甚至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提要”,这就颠倒了“叙”与“议”的关系。边练边悟下面四个片段文字均是针对《清平乐·村居》而写的文学短评,你认为存在什么问题?请简要说明。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片段一: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是满头白发的一对老人,在相互逗乐取笑。大儿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正忙于把鸡笼编好。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调皮的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片段二: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代,国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而词人却躲在乡下,和村夫野老打成一片,淡忘了国仇家恨,松懈了斗争意志。描写自然风光的美好,也是在粉饰太平。片段三:这首词描写了一家人的形象,夫妻二人都上了年纪,不能劳作了,只能喝点酒,谈谈心。而大儿、中儿十分勤劳,一个在锄豆,一个在编织鸡笼;小儿子还不成事,在溪边玩耍。片段四:这首词有环境描写,“茅檐”“溪上”“青草”,寥寥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场安排了广阔的背景。这首词人物形象鲜明,老公公和老婆婆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两个大儿子勤劳而朴实,而小儿子却天真可爱。这首词语言简洁,没有浓墨重彩,只是用白描手法,写农村某户人家的环境和一家老小五口人的生活画面。这首词还表达了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审美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片段一:复述内容——无评。只对原词作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片段二:曲解作品——错评。词人晚年遭到主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只得在乡村闲居。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洋溢着词人在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词人对黑暗官场的憎恶,也可以说乡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更激起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片段三:蜻蜓点水——浅评。只抓住表面印象,浅表性地进行评论。深入体会,我们就能感受到词中的妙趣——“醉里吴音相媚好”,体现出中老年夫妻之间的和谐、温暖、惬意;“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一个“卧”字,使全词生辉。片段四:面面俱到——散评。文学短评在很短的篇幅中,不可能涉及很多头绪,只能集中于某一个侧面。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是泛泛而谈。可以就词中的某一方面精雕细琢。活动二选准角度,写好短评思路在阅读中考查文学短评,很常见,只是没有形成独立的文体而已。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句段作用分析,整体构思分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分析,以及语言赏析,只要按照文学短评的要求来写,都可以形成文学短评。考试中的文学短评,不在于文体的独立性,而在于选准角度写出评论观点,思路清晰、理据充分即可。写短评思路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1)选准角度。一般而言,针对具体作品的评论角度有:答题角度具体阐释形象一是通过这个人物揭示出怎样的社会现象,即形象的典型意义;二是评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艺术手法其内容很多,如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意境的创设等。评论的思路主要看它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等。构思①写作思路如何,如由此及彼、由实到虚等。②线索是什么,有何效果。③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④行文布局,如欲扬先抑、曲折有致、伏笔铺垫等。语言①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②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③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主题一是主题思想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二是这个主题表现得怎么样,正不正确,深不深刻,给人的启示大不大。常用的观点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含蓄蕴藉、深化主题、以小见大等。可以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也可以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作者的创作思想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特别注意上面每个角度都可以细分出许多小角度。评论时切不可面面俱到,只选自己感悟最深的点深入分析下去即可。(2)明晰思路:点(提出评论的观点)→述(复述、引用原作内容)→析(分析评论内容)。(3)讲究理据。所谓“理据”,即理由、证据,要做到理由充足、证据充分。证据可以是“内证”,从文本自身入手,在文本中找到印证;可以是“旁证”,从作者的其他作品中,从记录作者相关经历及所处时代的史料、文献中寻找依据;也可以借助专业评价寻找佐证。当然,从考试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内证”。不同文学体式的评论着眼点各不相同,在写短评时应该“因体而论”。诗歌是一种内容高度概括、感情强烈、语言精练的文学体裁。鉴赏古诗词,要注意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写作背景,把握作品主题;分析作品意象,领悟作品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分析、品味赋比兴、联想想象、象征、夸张、对比、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的作用。(一)古诗鉴赏1.(2023·北京卷第22题)文学社社刊拟开设“花开纸上”读书专栏。请你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选一个与花卉有关的场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一段短评。要求:写出作品名,符合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在《梅花》诗里硬是把梅花写得峭拔挺立、风骨凛然。僻处“墙角”,远离尘嚣和追捧;“凌寒”傲雪,俨然无畏的斗士;“独自”花开,独自凋谢,宁可轻轻地来,悄悄地去。我读此诗,如见梅花,顿觉清香满纸。那墙角的梅分明是傲岸不屈的人,清音成绝响,王荆公伟甚!解析审题:审清题干要求是关键。(1)明确“短评”重在“评”,应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还要抒发“自己的感受”,写作主体性很强。(2)注意题材来源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与花卉有关的场景”,因为是场景描写,所以文体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诗歌、散文,古今中外作品皆可。小说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堪称经典;诗歌如古代众多的“咏花诗”,如王安石的《梅花》、林逋的《山园小梅》、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等等。(3)短评要“写出作品名”,要有场景概述,可以点评场景描写的特点或人物在场景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以及情感主旨。因字数限制,要“长话短说”,评其一点,抓住要害。写作思路:以王安石的《梅花》诗为例,先点明诗人、篇名及关于梅花绽放的场景描写句;再用一句话指出该场景描写的艺术特点;然后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墙角”“凌寒”“独自”进行分析,分析要不落俗套,不要就花论花,要由花到人,由表及里;最后表明自己阅读此诗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态度。若以小说为例,写作思路亦然。短评可以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以展现清晰的逻辑思维。(二)小说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宾至喻永军宾至是一座小城,北边是一条叫蟒岭的山脉。跟许多秦岭山区的小城一样,宾至是盆地地形,四周崇山峻岭。这里是鄂豫陕三省交界处,经常有红军队伍经过。据统计,跟随部队参加红军的宾至人有四百多个。著名的“中原突围”后,中原军区的核心领导人由豫入陕,隐蔽在宾至,后来安全回到延安。我说这些的意思是,这里是有红色基因的地方。那时候,宾至城由国民党统治,但仍有中共的秘密基层政权存在,而且还有训练有素的武装游击队。周子兴受伤被俘的时候39岁,他是山南游击支队的一个副队长。周子兴是个孤儿,后来成了一名出色的战士,令国民党宾至县政府的军警闻风丧胆。他和他的部下有极强的行动能力,有坚定不移的决战力。传言说他有一身武功,徒手搏击比使用枪械更厉害。历史需要真实的面貌。为此,我查过《宾至县志》和《商洛市志》,宾至属商洛市。两者说法一致:他小时候既没有机会读书,也未曾拜师学艺,但有一副超乎常人的健壮体魄。《宾至县志》记载,他第一次从地方联保处夺枪的时候,一人干倒了两个持枪的保丁。周子兴被子弹射中了小腿。地点在蟒岭一个叫广东坪的山顶,那里偏僻荒凉。他藏身的那户人家养蚕,当时草房子里有成百上千条的蚕正在结茧,窗台上、地上、悬挂着的芦席上全是茧壳,一片雪白。房子四周是水桶粗的柘树,树皮开裂出的纹路像青涩的云朵,树叶子湿漉漉的。大概是农历八月末,周子兴被几个人用担架抬着下山。山顶是一片松树林,透过松枝错杂的间隙,能看到湛蓝发亮的天空。为了防止周子兴逃跑,他的整个身子被捆在担架上。①山路两边是密密的霸王箭草,坚韧无比,中间抽出棉絮一样的芯子。担架一直在这样的草丛间颠簸穿行,没有人说话,周子兴的脸上毫无表情。走过一段山路之后,他将身子尽量抬起来,脖颈挺直,沉默庄严。他头发有些长,汗水把头发湿成一绺一绺的,他没刮胡子,面容虽有点儿疲惫,但那双天生的豹眼依旧眼神犀利。关于周子兴的样貌,人们都是听周全说的。周全当时是国民党长坪警备司令部的士兵,驻防宾至城。为了配合“剿共”,警备司令部派出了一个排的兵力,周全就在这个排的二班。他觉得自己一生最倒霉的事情是参加了对周子兴的围攻,而且最后自己成了周子兴的死刑执行人。周全那时22岁,是周子兴的邻村人,两人认识。对周子兴的审讯,没有任何结果,这在国民党宾至县政府和长坪警备司令部的预料之中。县长拿出十根金条给警备司令,密谋之后,上报省府,除报告“匪首”冥顽不化之外,主要是提醒省府关押周子兴需要承担巨大风险。秘密行刑是在宾至城外的一所小学校里进行的。这里现在已开发成一处景区——蟒山公园,紧挨着宾至烈士陵园,景色优美,经常能听到画眉鸟在树枝间婉转地歌唱。当时,在破旧的土房子里,周子兴戴着铁链,看见周全提着枪进来时,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努力站直了身子,睥睨周全。周全畏畏缩缩。周子兴用方言骂了几声,然后大喊:“来呀!你杀死的是一个龙潭男人!”龙潭是周子兴和周全的家乡。周全慌乱得找不到枪的扳机,他不敢正视周子兴的眼神。周全把脸贴在冰冷的枪托上,嘴里毫无意义地“吧唧”了一声,然后端平枪,闭起一只眼睛,瞄准了周子兴。②关于周全行刑还有两个细节需要补充。当时,四个备选的行刑军人畏惧这位威名赫赫的人中豪杰,决定用捏草棍的方式选出行刑者。周全担心得咬烂了嘴唇,尝到了咸咸的血腥味儿。但周全还是捏到了最短的那根草棍。为了给自己壮胆,周全喝了半瓶白酒。但当他走进那间房子时,他已经忘记了嘴里的酒味儿。行刑过程很糟糕,周全紧张得浑身颤抖,第一枪没有打准,子弹射在了周子兴的胳膊上,打断了一根动脉血管。周全走出房间歇了几秒钟,回身进去又开了两枪,一枪打中了周子兴的肩膀,另一枪从左肋穿过。③周子兴是被一名上士用短枪近距离补枪射杀而死的。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周全东躲西藏。他先是在警备司令部开了一个小卖部,维持生活。上士为了灭口,曾经追杀过他,为此他逃到太原。后来,他自毁容貌,在宾至城边的一个小村庄隐藏,一直到自首,最终被处决。④岁月给周全留下了一副狰狞的面孔。2017年我陪同友人老李走访丹江,在宾至停留了一天,专门去了周子兴的墓地。墓地在烈士陵园的最中间。墓碑后,迎春花枝条上正鼓着一粒粒金色的花骨朵。我俩下山的时候,县城塔楼顶端的报时钟敲响,沉郁昂扬,荡漾进心间,在头颅中共鸣,让人莫名地感动。我俩的眼里含满了泪水。宾至县城就在山下,老李说:“宾至是个美丽的地方!”(选自《2022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写宾至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以及宾至的红色基因,为后面的英雄故事铺设了背景。B.“我”查阅《宾至县志》和《商洛市志》中的相关记载,传言与记载虽然反差较大,但也有一定的根据。C.敌人在审讯中一无所获,县长拿出十根金条给警备司令,二人密谋申请省府早日对周子兴执行枪决。D.周全是个良心未泯却又十分怯懦的人,行刑前后,他都在胆怯中寻求逃避,但最终没有逃脱正义的审判。答案C解析“二人密谋申请省府早日对周子兴执行枪决”错。二人的报告主要是提醒省府关押周子兴需要承担巨大风险,没有涉及如何处理的问题。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的“霸王箭草”,与《荷花淀》中如“铜墙铁壁”的荷叶一样,有隐喻色彩。B.句子②所关联的本段内容,补叙相关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敌人外强中干的真面目。C.句子③单独成段,既交代了英雄的命运结局,也蕴含着作者哀痛与悲愤交织的情感。D.句子④中的“狰狞的面孔”,不仅指周全毁坏的容貌,也指他给人留下的印象。答案B解析“主要是为了突出敌人外强中干的真面目”错。本段中人物的行为表现,主要是“畏惧这位威名赫赫的人中豪杰”,这里补充的两个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周子兴的人物形象。4.在读书小组的交流会上,有同学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小说中“我”到宾至走访是一个发生在当代的“现实”故事,这个故事与周子兴的英雄事迹交织在一起;(2)小说在叙述周子兴的历史中,多次穿插了对今天宾至的描写。解析小说以对今日宾至的描写开端,接着转入对宾至革命历史的回溯,并引出本文主人公周子兴。在讲述周子兴故事的过程中,还穿插了“我”查阅《宾至县志》和《商洛市志》的情节,在记述周子兴被杀害的过程中,又插入了对蟒山公园的介绍。小说在叙述完主要故事后,还写了“我”与友人一起去了周子兴的墓地的故事。整篇小说以“现实”切入,以“现实”作结,中间部分叙述历史故事,而在历史故事的叙述中又插入了对“现实”的叙写,可谓“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5.读书小组决定以“故事的力量”为题为这篇小说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故事:(1)小说主要写了游击支队副队长周子兴受伤被俘后,经受了敌人的审讯,最终被残忍杀害的故事;(2)简单交代了“我”与友人一起去了周子兴的墓地的故事。力量:(1)周子兴的故事表现了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充满着感人肺腑的力量;(2)祭拜周子兴墓的故事表现了烈士在今天受到应有的尊敬和礼赞,革命精神传承不息,充满着鼓舞人心的力量。解析“故事的力量”这个题目有两个关键词——“故事”和“力量”,因此,写作文学短评,需要指出小说讲了什么故事,还要分析故事充满了或者说给了读者怎样的力量。此外,题目本身是一个偏正短语,表意重心在“力量”上,因此需要结合文本多维度挖掘故事的“力量”。比如,从故事主人公的伟大品格维度,从故事启示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的维度,从敌人的凶残与革命斗争的残酷的维度,从敬畏英雄、传承红色精神的维度等,只要言之有据,不对文本做错误的、过度的解读即可。(三)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万物带来你的消息徐海蛟父亲,在这人间,①我们从此以另一种形式相逢,我是你一次一次的重生。父亲,你猝然离开后的二十六年里,另一个你却在我心里疯狂生长,像夏天野地里的藤本植物,枝蔓横生,根系探伸至每一个时间的角落。十三岁,你离开后第一年,我需要一个父亲。在小学毕业的各种履历表中,我偷偷摸摸将你的名字仍然填在那些栏目里,我故作平静地想让别人知道,我的父亲还在。但字写得要比其他表格的小,落笔很轻,我知道那是因为不自信。十七岁,你离开后第五年,我第一次离家远行,我需要一个父亲。你应该走在我前面,我像你一样以右手的手指梳理头发,以左脚迈出门去。一个男人的远行要始于父亲,而归于母亲。二十三岁,你离开后第十一年,一场痛彻肺腑的失恋击中我。我在自己的执念里难以自拔。这件事固然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求医问药,只有父亲能告诉儿子爱的真相何在。我想会有那样一个时刻,我们静默地坐于灯下,在彼此面前倒上一盅老白干,就着一盘水煮花生,一碗青豆炒肉。依然不是促膝长谈,只在昏黄的灯下,说一句或两句话,但每一句话都是有响声的。二十九岁,你离开后第十七年,我结婚了。我需要一个父亲。新屋里敬神,红烛燃着,香烟缭绕,世界蒙上夜色。那一刻,我需要一个父亲。我们一道站在窗前,父亲会说出一盏灯火的意义,那也是世俗之于一个男人的意义,我们才殷切地守护一个家国的梦想,就像守护寒夜里最后一团火光。三十岁,你离开后第十八年,我守在产房门口,女儿于夏日的一个中午降临人世,在阳光最盛的时刻,生命完成了一个分支。我期望你能和我同在,我们一道迎接这个夏天里最奇妙的一朵蓓蕾。这是生命的交接,由你的臂弯到我的臂弯,由你的寄望到我的寄望。三十三岁,你离开后第二十一年,我躺在手术台上,那一刻,手术室里的冷几乎一下子夺走了我积攒三十三年的热量。我闭紧双眼,我需要一个父亲。我需要一个不说话的父亲,需要他坚定的眼神,需要他和我一起走到手术室门口时毫不犹豫的步履。父亲,更多时候只剩下寂然。无数黄昏和夜晚,我独坐在橘红的霞光里,暮色像大提琴的曲调一般哀婉,有时候我伫立于窗前,细雨织出绵长的回忆,你的脚步再没有自窗外响起。直到我成为父亲,我才明白,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在大地上展开,在地理和时间里展开。一个人的生命同样也可以在人心里展开,在记忆和想念里展开,在口耳相传的故事里展开。这样看来,②一切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悲观。父亲,在这人间,我们从此以另一种形式相逢。我开始相信,无限事皆出于你的意旨。你埋藏在我身体里,像一粒恒久的种子埋藏于无垠的土地,你借助我的血肉之躯生长为人间的一棵小树。你的血液成为我血管里的一股潜流,成为我骨骼里硬朗的钙质。你的味觉赋予我对食物的选择……父亲,这些都是你的喜欢。现在,在一个餐桌上,女儿仍然和我不约而同将手伸向一盘包子,我们神奇地重复了曾经我和你同时将手伸向一盘馒头的动作。你又俯身于万物,将自己分为我的千万分之一,让我在更宏阔的世界里逢着无处不在的你。秋风乍起,寒雨和落叶带来大地的消息。那是你曾经劳作的大地,你在那里种植小麦和水稻,种植红薯和玉米,并以此养育年幼的我。那是你长眠的大地,是你的故事依然生生不息的大地。父亲,我将收到你的来信。你的生命消融在秋光里,消融在晚风和薄暮里。你拂过我的脸颊,轻拍我的左肩,这是深秋的召唤,也是父亲的问候。我相信更多的事物与你有关。在漫天而至的雪花里,那第一片和最后一片一定出自你的魔法,只是你不想那么快让我们觉察。否则,这两片雪花不会恰好落在女儿睫毛上。我相信北风的歌声也与你有关,你只是不想吓到我们,以至于总是那么遥远地在野地里吟唱。到了春天,你就有了更多魔法。你有办法让深黑的大地露出一张明朗的脸,你在一条我们必经之路的水洼里投进一片好比孔雀羽毛般绚丽的彩霞。你在四月的樱花树上安插了一只红嘴的鸟儿,每当我从树下走过,就被那只鸟的鸣叫吸引,等我站定,樱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以轻梦和诗句的形式落向衣襟。③父亲,这是否就是你的生命课?在一树花前,让我感念生之短暂与珍贵。父亲,你在每一段行程里,一程山水,一程云烟。你是我走出月台时,抬头遇见的那一片云。那一刻,出发的汽笛已响过,一片云朝我挥手,在轻缓的动作中,我看见别样的深意,那是父亲临别时才有的表情。你是我返回故园时望见的第一缕炊烟。我小时候,大家都还在,家里的人满满当当,声调各样的脚步声带着蓬蓬勃勃的朝气。我走在陌生的城市街头,人群中有一个背影,让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停了下来,我喜欢让目光追随一个陌生背影,直至他消失在黄昏街角,我相信那一个背影或许就是你。你是我的犹疑不定,是我挥刀也斩不掉的优柔寡断。你是我的胆怯,是我的张扬,是我正直的部分,你是我那部分多余的爱。你是我摇摆不定的现实,是我对世界蓬勃的想象,你是我与生俱来的矛盾。你是我根深蒂固的人间欲望,又是俗世上那片不肯落入凡间的云彩。父亲,④我是你一次一次的重生。你是我无影无踪的父亲,你是我无处不在的父亲。(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电影蒙太奇的方式展现父亲离去后“我”从十三岁到三十三岁的生活片段,其间父亲陪伴着“我”的成长。B.父亲去了另一个世界,但他却又在“我”的身体里“复活”,某些特征甚至在“我”女儿身上有所显现。C.作者用第一、第二人称叙述行文,强化了“我”与父亲没有隔阂的交流,也让“我”的心灵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展露。D.文章以“我”生活中的见闻为线索,条理清晰地安排了“我”怀念父亲的诸多内容,描写得细腻深切。答案D解析“文章以‘我’生活中的见闻为线索”错,文章是以“我”的心理变化和感情流变为线索的。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另一种形式”指的是父亲去世后“我”与父亲之间有别于父亲在世时的独特交流方式。B.句子②中的“悲观”包含着父亲的逝去曾带给“我”的无法弥补的伤痛、无奈之情。C.句子③中的“这”指代父亲曾经给“我”的生命教育,此句以问传情,表达“我”对父亲教养的感念之情。D.句子④呼应开头段,写“我”与父亲之间的血脉相继,强化文章意蕴,让文章结构更为完整。答案C解析“‘这’指代父亲曾经给‘我’的生命教育”错,“这”指代句③前“我”经历的那些生活场景。8.从十三岁到三十三岁,作者记述父亲离去后的时光,其中蕴含了“我”哪些身心感受?请加以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童年的“我”期待父亲的陪伴,失去父亲让“我”不自信。(2)青春期的“我”面对未知生活,期待父亲的指引和示范。(3)失恋的“我”期待父亲的抚慰、倾听与指点迷津。(4)结婚时的“我”希望父亲能分享“我”成家的幸福,教导自己作为男人的责任。(5)做了父亲的“我”期望与父亲分享新生命诞生的喜悦。(6)遭遇生命危机的“我”需要父亲给予“我”强大的精神支撑。9.某杂志要就此文的主题写一则文学短评,编辑设计了两个文案,一个文案的关键词是“父爱·无处不在”,另一个文案的关键词是“我是你”。请你为编辑选定一个文案,并写出短评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选“父爱·无处不在”。(1)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父亲,主题是展现无处不在的深沉父爱。(2)父亲虽已逝去,但他带给“我”的影响无处不在,不只显现在“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气质里,而且遍布于“我”生活的世界。(3)父亲虽已逝去,但父爱却以一种牢固的形式成为“我”成长的精神支撑,“我”怀念父亲,也是在怀念那一份无处不在的爱。(示例二)选“我是你”。(1)“我”和父亲都是文章的写作对象。文章记述父亲的逝去,也描述“我”承继父亲血脉精神的成长。(2)父亲虽已逝去,但却“复活”在“我”甚至女儿的身上。“我”就是父亲在世间的另一种延续。(3)父亲的痕迹遍布“我”的记忆和世界,只要“我”努力生活,珍惜生命和生活中的美好,就意味着父亲并未逝去。解析(1)如果选“父爱·无处不在”这组关键词,可从主要描写对象、“无处不在”和“父爱”这三个角度呈现。(2)如果选“我是你”这一关键词,要围绕“我是你”相关文字及文章的主题作答。对点练案17一、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点绛唇①苏轼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②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注①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秋,“乌台诗案”发生在1079年。是时,词人正在龙图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州事任上。②“别乘”指袁毂,字公济,当时通判杭州与苏轼搭档。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立足于室内视角,一写词人自己闲适倚床的风姿,二写朝窗外望见“庾公楼外”的山峰重叠的美景。B.“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开句用设问的方式,强调没有同玩、同坐的人,只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明月清风陪伴着“我”,暗示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寂寞。C.词的下片,特写与袁公济畅游湖山的独特享受,词人与袁公济的游山玩水、唱和赠答,浓缩了人生之精华,大地之灵气,游玩之乐,其乐无穷。D.全词篇幅短小而熔写景、抒情、叙事于一炉,意境如画一般,赏来沁人心脾,语言平白如话,读来妙趣横生。答案B解析“暗示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寂寞”错,词人的心境应是闲适、恬静的。2.内卷时代下,当人们都在往前冲的时候,我们不妨“闲”下来,做个苏东坡式的“闲人”。请以“闲”为关键词为本词拟写文学短评的写作提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闲是此人在公务之余,观赏大自然美景,与明月清风为伴的闲适;②闲是面对友人到访时,一起欣赏美景、相互唱和、平分风月的豁达;③闲是遭遇人生困境时,保持绰绰风姿、旷然天真、潇洒自然的乐观。二、小说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老药工和他的女儿(节选)南翔事情的缘起是最近一个流量很大的抖音号,推介一位知名老中医的生发和乌发方子,里面要求的中药材,不仅需要有国家地理标志,尤须炮制讲究,其中三味药何首乌、熟地和黄精,均要求九蒸九晒。当下深圳,或许不仅仅是深圳,男人打拼,女人也不甘示弱,睡眠少,压力大,做事急——一个个似李太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亦如白乐天:“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脱发与白头,是男人与女人共同的敌人。此其时,“本草坊”应运而生,口碑的力量是无穷的,来该坊购买老药工地道炮制药材的人越来越多。订单都排到了三个月之后。面对滚滚而来的客户,老药工远不像那些工厂主和地产商,满面春风,干劲倍增,而是压力巨大,愁眉锁眼,原本基本戒掉了的香烟,又吸上了。此其时,女儿梦芳和老板小金,观念向右看齐一般统一:市场经济,卖方市场永远期望大过买方市场。小金甚至想到了涨价来调节供需矛盾。老药工略一犹豫,便坚决摇头,他希望用加大炮制加工量来缓解矛盾,而不是靠提价来阻击顾客购买的热情。老药工一头脑的经验和智慧,宛如森林中的一窑薪炭,应是在沉寂了二十多年之后,让深圳顾客的执着,猝然点燃了即将熄灭的荣光。①一位即将融入夕阳的老人,对荣光的呵护,正如同这些不断涌来的顾客对健康和生命的珍爱,金钱远远不是至高的诱惑。于是梦芳看到,老药工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即便作坊里空调开得很足,老药工一条黑色大裤衩、一领T恤,依然常常汗湿。深圳太阳充足,楼顶开阔坦荡,为晒药提供了宽敞的空间。老药工似乎不放心别人的手脚,时不时会抽空从地下室上到楼顶,一簸箩一簸箩地依次翻晒。如果你想到每一块饮片,都因一次蒸与晒,色泽由黄而赭,由赭而灰,由灰而黑,由黑而透亮……那就是时间的沉淀,气力的灌注,天地精华的吸纳。这天上午,老药工正在电磁炉上蒸药,被刚揭盖的热气一熏,扑通跌倒在地,医生检查诊断,劳累所致……一周后,一只亮闪闪的“南山釜”运到了“本草坊”。尽管梦芳和小金反复说明这个是多功能的,既能润又能蒸还带烘干,比搬上搬下、九蒸九晒方便多了,但面对这只一人多高、一米直径的大肚子带着各种吐纳配管的多功能中药釜,老药工释放的信任,依然大有保留,一双略略眯起的眼睛,茫然中透露出心有不甘。两天之后,三样经典药材炮制出炉了:黄精、熟地、何首乌。三样药材平铺在几层夏布托底的桌面上,老药工净了手,用一块白毛巾擦干,走到桌边。他双手垂立片刻,左手拈起一块黄精,用门牙轻叩,再弹起舌头品咂,之后鼓动已经塌下去的腮帮子咀嚼,慢慢地、一点点嚼碎,待得唾液满嘴,分几口徐徐下咽。此时,他的双眼阖上了。此种品味,自然而经典,充满仪式感。②漱口,再品味熟地。漱口,最后品味道的是何首乌。然后,③他摇摇头,双手扶案,缓缓道,你们去把我炮制过的三样拿过来,照样平铺在桌子的另一端。老药工请他们分别尝一尝,品一品。二人先是细嚼慢品了传统炮制过的,再尝了尝药釜加工过的。小金先表态,他没有吃出差别。梦芳道,药釜制作的何首乌,隐隐有点涩味,我们炮制的没有。老药工点头赞许道,其他两味都有差别,只不过你们的舌头品不出来,这个跟吃茶、品酒、闻香是一个道理,日久才能见功夫。比较起来,何首乌的炮制更讲究,我们先前的古法炮制,是一层何首乌,一层黑豆、芝麻,用小火慢蒸,蒸汽一滴一滴落下,透过一层何首乌,一层黑豆、芝麻,将毒性带走的同时,也增益了药性。一蒸一晒,谓之阴阳,阴阳和合,循环往复,这是对“时间就是金钱”的另一种诠释,同时搭配的是耐心、反复、不厌其烦。这不是一个中药釜可以全部替代的。小金道,中药釜我们可以跟厂家商议,不断改进。对于药品,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检验指标。经过科学检测的指标才是金标准。④老药工坚定地摇头道,目前的科学检测,不是什么都可以黑白分明的。正如十年的陈皮,跟二十年、三十年的陈皮价格差很远,拿它们去检测,却不能够测得出成分有那么大区别。梦芳看看小金,又回头看看父亲,红着脸说,父亲,我明白了,中医药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传统炮制中,除了蒸锅炉灶,还有日月精华,这些都是没法让现代化工具一股脑儿取代的。而在此中,时间缓缓流过,才能淘洗掉杂质,存留下精华。(有删改)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由一个大流量抖音号引入,又引用两首古诗阐明理由,古今迥异却又不失风趣幽默,自然引出“本草坊”的现状。B.文中有大量老药工品药的细节,“净手”“垂立”“轻叩”“品咂”等,既能看出老药工的专业,也体现了他的敬业。C.文章多次提及“时间”,似乎每次都在诉说,中草药古法炮制需要时间的沉淀,传统技艺也是时间的馈赠,不可替代。D.本小说的语言有着鲜明的知识分子特质,作者以优雅、博学、不急不躁的叙事姿态讲述了老药工和他女儿的亲情故事。答案D解析“讲述了老药工和他女儿的亲情故事”错。小说讲述的是老药工和他女儿在中药炮制过程中发生冲突的故事。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对荣光的呵护”的“荣光”是老药工一生苦苦追求而未得的个人价值认可。B.句子②语意上与上下文紧密相连,但又单独成段,且用间隔反复,表达显得更加正式。C.句子③是老药工疲惫的身体状态,也是对“南山釜”所炮制药材失望至极的心理状态。D.句子④表达出老药工对科学的质疑,他相信两种不同方法炮制的药品去检测,结果不会有区别。答案B解析A项“一生苦苦追求而未得”错。由原文“在沉寂了二十多年之后”可知,原来得到过。C项“失望至极的心理状态”错。由原文“老药工释放的信任,依然大有保留”可知,老药工本就不太相信,所以也不会失望至极。D项“对科学的质疑”以偏概全,只是对目前中药科学检测有所怀疑,且“他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城市供水工程项目采购合同
- 超市食品加工课程设计思路
- 2024年度跨境电商服务平台运营合同
- 2024年度甲级写字楼租赁合同: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
- 2024年度无人机摄影服务合同
- 2024版自动化物流系统设计与施工合同
- 2024年度沉井施工知识产权保护与许可合同
- 比较简单的用工合同
- 2024年度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合同
- 2024年度农业技术与种植合同
- 企业安全生产顾问聘用合同
- 《饮料对人体的危害》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腐乳行业发展趋势及营销模式分析报告
- 防沙治沙合同范本
- 手术室专科习题及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水质监测行业发展潜力及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 202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发芽米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规模分析报告
- (正式版)HG∕T 21633-2024 玻璃钢管和管件选用规定
- MOOC 电工学(电气工程学概论)-天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示范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