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古诗词精华试题
七年级上册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
怀和豪迈的气魄,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2分)
(2)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
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汹涌的大海,
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想要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次”的意思是停泊,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怀。
(2)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2分)
(3)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答:颈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1分)尾联:淡淡的乡思愁
绪(1分)
(4)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3分)
答:生、入
(5)本诗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思念家乡。
(6)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
大的胸襟。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
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2分)
(2)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2分)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
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4)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五”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
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5)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的感情。诗中直抒胸
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爱(最爱)。(2分)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
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3分)
答:“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
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7)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
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4分)
答:“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了春光给
自然带来的活力;
“几处”照应“早莺”,说明黄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地写出了钱塘湖初
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
“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姓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
的早春之景。
(2014)16.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绿杨阴里白
沙堤”终。以“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
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2分)
17、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3分)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争、啄。(1分)
(2)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
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2014)7.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在杜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
媚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
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马致远(人名)。
(2)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C]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答: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言之成理即可)
(4)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
象?(1分)
答:诗中选取九种代表性景物,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极力渲染
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5)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5、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
答:《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媵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杨,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点明名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
声悲哀。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4)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5)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
感?(3分)
答: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7、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离别愁苦所激
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的欢乐的憧憬。
(2)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8、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B)
A.第一句中“鉴”是镜子的意思。
B.第三句中“渠”是“水渠”的意思,就是那片映有天光云影的池塘。
C.作者通过池塘清澈原因的揭示,阐释了人生哲理。
D.诗歌的内容与诗题表面上并不直接相关,这是由于作者采用了恰当的艺术表
现手法,并不跑题。
(2)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
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3)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9、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
的画面。(1分)
(2)诗中用一个“卷二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近酒家”三字引出下文“商
女”的出场。(2分)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
“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诗
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D.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
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4)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10、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和归雁等景物,描绘了一
组优美的画面。(3分)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2014)(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3分)
答: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1分)、物是人非之
感(1分)和孤独寂寞之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3分)
答: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
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
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
乐美。
七年级下册
1、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分)
答: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
中之景?
答: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
之事(1分)
2、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答:“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
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
(2)《滁州西涧》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反映了诗人厌恶喧嚣,寻求宁静的政治情怀和审美心态。
3、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对“黄梅时节”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A.早春B.暮春C.夏季D.秋季
(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前两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B.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C.第三句点题,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
等待时间之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
蓄而有韵味。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八年级上册
1、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本诗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未了:不尽②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2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
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
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3)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即东岳泰
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曾“通‘'层
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
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
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4)诗中的“割”字炼的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山就像把一把硕大无比的
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高大雄伟。)
(5)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
赏析。(2分)
答: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
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
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泰山是什么样子?
(7)“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
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和气概?(2分)
答: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气概。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答:高大巍峨
(10)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情壮志。
(11)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钟、割(1分)
(12)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答: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
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
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
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
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
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
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13)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B)
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14)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5)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D)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6)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
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鹫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
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
作追求。
2、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
一片破败。
(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分)
答: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
(4)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
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
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
(5)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2分)
答: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与昔日繁华形成
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6)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国家残破(忧国)(1分)。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1分)
(7)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答:“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
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1分)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国破或破”一词,透过这个词,我
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2分)
(9)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
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3、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表
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3分)
(2)诗中表明作者轻车简从奉命出使边塞的句子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3)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
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
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
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
在燕然前线」(“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4)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
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解析“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
途之远。
(5)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
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
浑。
(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
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
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
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
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7)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
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
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
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
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8)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什么美。(1分)
②美的具体表现:(2分)
答:(考生能选一个角度答题,赏析合理,即给3分,否则酌情扣分)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
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
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2分)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
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
日”。
(9)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10)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
胡天”的理解。(4分)
答:这两句诗写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
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
临“汉塞”,象振翩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
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11)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答: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
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
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1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
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出使,“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飘飞
的蓬草o(2分)
(1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
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
(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
了孤寂的情感(1分)。
(14)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答: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
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15)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答:“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
“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
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
(2014)14.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
行赏析(
14.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
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
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示例二: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
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4、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2分)
答: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
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
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答: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
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4)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
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2014)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
远至楚地的
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
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
幅是水中映
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
发了诗人的
思乡之情。
5、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
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
“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
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
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特点。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意思相同即可)
(2014)9.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
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
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2分)
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
赏析。(3分)
答: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
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共3分。意近即可)
7、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这首诗三、四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
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细细品味。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答: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行走于山间,只见重峦叠嶂,山环水绕,蜿蜒
的山路越来越难以辨认。诗人正迷惘而找不到路时,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
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诗人的心情顿时由疑虑到豁然开朗、
欣喜不已。(3分)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黄鹤楼崔颠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014)(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
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答: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4分)
答: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
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
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浣溪沙李璟
菌落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八年级下册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白居易。(2分)
(2)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1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3)诗歌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
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2分)
(4)这首诗的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4分)
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
哲理。
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诗人乐观的精神。
(5)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
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等而写的。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
害的朋友之意,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比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
受打击,眼看着别人纷纷志得意满。这两句诗也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
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
后形成鲜明对比。
D.本诗既表现了诗人被贬宫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惰,也表现了诗人对仕宦
升沉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6)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之长。
C.诗的颔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
易。
(7)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情色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
B.诗的颈联富有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C.“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8)对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A)。(2分)
A.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B.诗涛的颔联,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C.诗的颈联,运用比喻抒发计人身世之感,其中也包含着事物新陈代溺的哲理。
D.诗的尾联,“长精神”三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二零二五年度苗圃项目苗木种植基地经营权转让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医疗纠纷和解及医疗资源优化利用合同
- 2025年屋顶光伏租赁与光伏组件研发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饭店员工劳动合同审查与备案协议
- 二零二五版文化旅游景区开发承包合同3篇
- 个人房屋室内装修合同(2024版)
- 2025年度大连市出租车行业碳排放减少承包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浦口区医疗设备采购与维护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水泥行业欠款审计及风险防范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绿色能源项目树木种植与能源转换合同4篇
- 急性肺栓塞抢救流程
- 《统计学-基于Python》 课件全套 第1-11章 数据与Python语言-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
- 《形象价值百万》课件
- 红色文化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十
- 中医基础理论-肝
- 小学外来人员出入校门登记表
- 《土地利用规划学》完整课件
- GB/T 25283-2023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 《汽车衡全自动智能称重系统》设计方案
-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 GB/T 2550-2016气体焊接设备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橡胶软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