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三年级三班吴天翼201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简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路581号,是自治区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是全疆最大的文物和标本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机构。1953年成立筹备处,1958年始建,1959年正式成立,原馆初步设计是农业展览馆,为山字形平房建筑,1962年迁至现址改为博物馆并对外开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名是老一代革命家朱德委员长1959年来新疆视察工作时为博物馆题写的。新疆博物馆下设保管部、考古部、陈列部、群工部、文物保护技术部、资料室、研究室、办公室、保卫科和后勤管理科10个部室。职工由维、汉、哈、蒙、回、锡伯、满、俄罗斯、撒拉、壮10个民族组成。建馆至今,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发掘和征集了大量珍贵文物,现已收藏历史、民族、革命等各类文物和标本4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400件,约占全疆总数的60%。新馆建筑面积17288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二层,主体高18.5米,玻璃穹顶顶标高29.5米,建筑平面基本呈“一”字型平面对称布局,具有浓郁西域风格和新疆地方特色。现在对外开放的展览有:《找回西域昨日辉煌——新疆历史文物陈列》、《新疆民族风情陈列》、《逝而不朽惊天下——新疆古代干尸陈列》、《永远和祖国在一起》四个基本陈列展厅、《瀚海霓裳——古代西域服饰的记忆》中型展览和临时展厅《青铜文明中原瑰宝——河南夏商周青铜文物展》。
建馆4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博物馆充分运用新疆各地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为己任,在突出新疆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在区内、区外,国内、国外,共举办了各种形式和题材的专题性和临时性的大小陈列展览八十余项,接待国内外参观者上千万人次。在弘扬祖国优秀历史文化、科学普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宣传了新疆。新疆维吾自治区博物馆鸟瞰图新疆维吾自治区博物馆实景图《找回西域昨日辉煌-----新疆古代历史文物陈列》
《找回西域昨日辉煌-----新疆古代历史文物陈列》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出面积1500平方米,历史文物700多件,整个陈列分为文明的曙光、金石之光耀天山、汉通西域开先河、群雄争霸民族融合、大唐雄威置安西、勇捷回鹘迁天山、蒙古西征立汉国等12个单元。集中了新疆各地出土的各类精品文物,特别是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发掘的大量珍贵文物。并结合沙盘、照片、图表、模型、人物复原像、摹绘、拓片、历史文献、互动装置、多媒体触摸屏、声、光、电现代手段等形式系统、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新疆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新疆地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发展阶段的历史概况新疆民族风情陈列
新疆自古是多民族的家园,目前新疆有47个民族,其中的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达斡尔、满、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兄弟民族世居新疆。长期以来,他们携手合作亲如一家,建设保卫边疆。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各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继承和发扬。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更加团结,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举办《新疆民族风情》陈列,展现新疆12个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风情,让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绮丽的瑰宝再放异彩。《新疆民族风情》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展品2000余件,从各民族的住房,服饰和生活用品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在该展览中得到了尽可能的体现。进入此展厅的同时观众就会被新疆独具特色的民居风格和色彩绚烂的民族特色所吸引。在以维吾尔民居为主的中央主展厅,还配置了三个各具特色的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以及蒙古族的毡房,各种动物标本,犹如进入了一个辽阔的草原,时刻准备与游牧民族高歌,与游牧民族同饮的感觉油然而生。展厅分12个部分,分别是新疆的12个主体少数民族: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达斡尔、满、塔塔尔、俄罗斯。逝而不朽惊天下---新疆古代干尸陈列《逝而不朽惊天下——新疆古代干尸陈列》面积约700平方米,展出数具古尸,辅助陈列了大量随葬精品文物,并以照片、图片、多媒体触摸屏等多种形式丰富陈列内容。整个陈列分为罗布泊的楼兰居民、小河—埋葬千口棺材的墓地、戴金额面具的营盘人、扎滚鲁克的彩绘面人、精绝国夫妻情、阿斯塔那地宫的主人、阿勒泰石人石棺墓等7个单元。举世闻名的楼兰美女复原图,让世人可以一睹古代罗布泊女子的美丽容貌。英俊的且末男尸的蜡像更是栩栩如生,让人们对古代且末地区的生活以及服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大唐将军张雄的蜡像,复原了将军生前驰骋与战场的潇洒英姿和他的戎马岁月。
扎滚鲁克男尸
科学鉴定为古欧罗巴人种。干尸头发保存良好,呈棕色。眼眉、胡须比较发达。仰身曲肢,双手置于胸前,左手中指套一长牛皮圈。眼睛、鼻梁以及两侧面颊、额侧都有黄色颜料的曲卷纹。身穿深咖啡色并缝有精细红边的长外套,下身穿同色同质长裤,长裤上也缝有红色裤沿,足穿长筒软皮靴、其中一侧长筒靴保存较完整,别一侧基本腐朽,露出里面的红、黄、浅蓝三色相间的彩色毡袜。
扎滚鲁克婴尸尚未测定人种,婴儿仰身直肢,头枕毛毡枕,戴着蓝色红边毛织婴儿圆顶小帽,身上裹着酱红色的毛布,并用蓝、红色相缠的毛绳交叉捆紧,全身只露出面部,双眼盖有两片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石片,鼻孔塞有红色毛线球,头发和眉毛呈棕色,婴儿的左右两侧放着牛角及用羊乳房做成的喂奶品。尸体以及随葬品均放置在一块长方形毛毡上。古幕沟小儿干尸遗体身上裹有10至15厘米纹饰有变化、用线粗细不同、颜色不同的毛织物。全身只露了脸部,并用16根木别针连接。
为迄今在新疆地区出土最早,且保存状况最为完整的一具干尸。该干尸为女性,发现时呈睡眠状态,年龄在40—45岁之间,为O型血,科学测定为古欧罗巴人种。仰身直肢,上盖有草编器,全身粗毛布包裹,头戴插翎羽的毡帽,足穿底部多次补缀的皮鞋。面色棕褐,尖高鼻梁,眼深凹,长捷毛,下巴尖俏,棕色直发披散于肩,甚至体毛、指甲清楚可见。1992年到日本巡展时,对面部进行了复原,可见生前是一位美貌女子,因此被誉为“楼兰美女”。
楼兰美女尸纺织类展品大联珠鹿纹锦
“马人”武士毛织物鸾鸟纹锦
烟色地狩猎纹印花绢
盘绦“胡王”锦
纺织类展品绿地对树纹锦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动物纹缂织毛绦
栽绒鞍毯
雕塑类阿尔卡特石人由花岗岩石精刻而成,身材魁梧,相貌威严,大眼阔脸,八字胡须,颈饰项圈,身着窄袖翻领长衣,右手托杯于胸前,左手在腰间握长刀,腰系宽带,腰间左侧佩有小刀,脚蹬皮靴,呈八字形面东而立,它生动反映了自公元6世纪活跃在北疆草原尚武好战的突厥贵族武士的形象。
猪首人身俑
新疆地区出土大型生肖俑的墓葬,迄今仅此一例。也不同内地墓葬那样,集十二生肖俑于一墓,这种现象恐别有含义。此两件生肖俑,形象逼真,衣纹流畅,彩绘精致,别有一番情趣。彩绘泥塑人首镇墓兽
躯体似豹,人首,头戴兜鍪如武士。尾细长,自尻下前伸,又屈曲穿过右后腿与躯体间的缝隙,再向后上翘,宛如一条长蛇,造型极富特点。舞女俑
精雕细绘了一位正欲轻歌曼舞的唐代舞女形象,头梳双髻,额描花钿,青黛柳眉下风眼低垂,朱唇含笑,表现了一位娴静恬美的“婉娩灵蛾”形象。
彩绘木胎宦者俑
这组俑像冠服相同,面目表情各异。但均无髭须,明显具有阉人特征。这类俑属“半身俑”,分别雕出头部及胸部,而下半身是用木片粘合而成,外罩黄色绮袍,束以黑色纸带即成此形。彩绘骑马俑
用木料分段雕刻出人物的上下身和马身、四肢,再粘合成整体,接缝处贴纸,然后彩绘而成。为当时仪仗队中的骑马武士和骑马文吏俑。
北凉泥俑
素面,面部扁平,鼻梁较高,呈微笑状,发辫盘于脑后,造型质朴、端详。
青铜武士俑
中空,用红铜合模铸成。头戴顶附弯钩的高顶遮沿帽,上身赤裸,腰间系短群。左腿屈起,右腿下跪。双手环握,拳心相对,手中各有一孔管,原应置入物件。全身肌肉发达,双目凝视前方,显得威武有力。绘画艺术类墨绘木板人物画在木板上用墨线画出一男子,头戴幞头,足穿长统靴,身穿圆领宽袖袍,左手握系于腰间的刀,右手抬起,伸出食指,面向前方,好像对前面的什么人连说带比划。此画仅用毛笔勾勒线条,画家的白描功底较高,用笔简练而准确,人物动感十足,呼之欲出。
双童图
绢本,设色。图中描绘了正在玩耍的双童。双童身穿彩条背带长裤,足穿红鞋。左边的一童右手高举做放飞状,左手把一黑白相间的卷毛小狗;右边的一个凝神注目,仿佛发现了什么正招呼着同伴。双童肥胖健壮,形象生动,逗人喜爱,童趣盎然。
弈棋仕女图
为丝质工笔重彩画。图中的贵妇人体态雍容丰满,神态优雅娴静,衣着华丽名贵的丝绸时装,坐在木榻上,凝视着棋盘。伸出右手,用食指和中指夹着一粒棋子,思索着如何落子。表现了贵妇人的悠闲、消遣和弈棋时注意力的集中与神情的投入。反映了唐代贵族妇女的闲逸生活情景。
伏羲女娲图
为麻本,设色。彩绘人首蛇身,伏羲(男)、女娲(女)二人,以手搭肩相依,蛇尾相交。伏羲左手执
矩(有墨斗),女娲右手执规。二人上方有以象征太阳的一周画圆圈的圆轮,尾下是象征月亮的一周画圆圈的半月,画面四周画象征星晨以线连接的圆圈。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女娲执规象征天,伏羲执矩象征地。伏羲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类的始祖,正如西方世界的亚当、夏娃一样,他们结为夫
墓主人生活图由六块小纸拼接而成。画面正中绘垂流苏的覆斗帐,帐下男主人持扇跪坐在木榻上,其身后立一侍女。主图左侧树下绘鞍马和马夫,右侧下部绘婢女和炊事,上部绘田地和家具。画面上方左角绘圆月,右角绘太阳。画面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墓主人生前奢华的生活。整幅画面用笔粗放,形象古拙,信手挥洒,画风与河西地区魏晋墓壁画基本一致,内容也反映了东晋时期贵族们骄逸的生活。
金器类虎纹金牌同墓出土8件。圆形,纹样基本相似,利用金片捶揲出浮雕纹样。躯体反转呈圆形,头高昂,前爪抬至颌下,后爪至脑后,极富动感
狮形金牌饰
同墓出土有虎纹金牌和对虎纹金带饰。这件金牌呈长椭圆形,狮子颔首,前腿平伸,后腿反转,显得强健有力。肩胛和胯部饰螺旋纹,颈部鬃毛纹路清晰,并在颈、背交接处向上曲卷成半圆形,极具表现力。金器类虎纹金牌同墓出土8件。圆形,纹样基本相似,利用金片捶揲出浮雕纹样。躯体反转呈圆形,头高昂,前爪抬至颌下,后爪至脑后,极富动感
狮形金牌饰
同墓出土有虎纹金牌和对虎纹金带饰。这件金牌呈长椭圆形,狮子颔首,前腿平伸,后腿反转,显得强健有力。肩胛和胯部饰螺旋纹,颈部鬃毛纹路清晰,并在颈、背交接处向上曲卷成半圆形,极具表现力。对虎纹金带饰同墓共出土4件。长条形,是镶嵌于皮状物上的装饰品。纹样系捶揲加工,两虎相对,虎视眈眈,欲作争斗状。动物纹是北方草原常见的一种纹样风格,分布的相当广泛。文书类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
文字从左至右用墨笔竖写,每叶书文三十或三十一行,并在左侧注明品、叶,在7-10行间用淡墨细线勾出直径为4.6厘米的小圈,供装订之用,呈梵夹式。《弥勒会见记》是古代维吾尔佛教剧本雏形,加序文共二十八章,现存前二十五章及序文,共293叶。该本是圣月(Ãryacandra)由印度语梵文改编成吐火罗语,再由回鹘僧人羯磨师(Karmavācaka)译为回鹘语的。这是其第三章中的1张,主要叙述了佛祖释迦牟尼的姨母摩诃波阇波为佛祖做衣服的故事。《弥勒会见记》对于研究古代回鹘人的语言、宗教、戏剧形成史等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珍贵的民族历史文献。
哈卡尼亚文《请伯克赐财物书》
呈褐黄色,质较软,上墨书文字13行。这是一个自称为古鲁咯古尔麻奇的人,向伯克老爷写的请求书。其意为:他想娶一位女仆为妻,但自己穷的一无所有,所以央求伯克老爷赐给他一些财物。这件文书基本上是用“哈卡尼亚语”,即古维吾尔语写成。自十一世纪开始,新疆南部逐渐采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当时的维吾尔语。这件文书对于研究喀拉汗朝时期的社会关系。具有一定价值
伏羲女娲图
由三张纸粘接而成,前后残缺,但内容清楚,存文24行。文书中有朱印五处,首印为“瓜州都督府之印”,中间三印为“沙州之印”,结尾处为“伊州之印”过所是为通过各种关卡而向官府申领的通行证,此件是石染典从瓜州和沙洲户曹处领取的过所。石染典携带着安西都护府颁发的过所,从安西到瓜州经商,“市易”后,为返回安西,又请求瓜州都督府发给回去的过所,因此瓜州给他签发了过所。由于从瓜州到安西要经过铁门关(今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所以在过所里特别注明此关。
粟特文买卖女婢文书
正反两面均墨书粟特文,正面24行,背面1行。这份契约立于高昌延寿十六年(公元639年),内容是:石国人乌塔之子沙门乘军,在高昌市场上给康国人突德迦之子六获以高纯度的卑路斯钱120德拉克麦,买下出生于突厥之域的曹国人奴婢优婆遮。内容完整,字体整洁美观,是研究高昌历史和上的经济、民族状况的珍贵资料。
吐蕃文木简
稍残,正反两面均墨书吐蕃文,正面3行,背面2行。内容是:“…论本二人领受:零星农田一突,通颊……好田一块,右茹茹本田一突,门笃……田一突茹玛达一突田附近,茹本农田主渠对面,田一突一并领受。”“平坝田一突由益西乔……承受。”从木简上看田与地是有区别的,“突”是田亩的计量单位,而通颊则市吐蕃军事行政区划中的一级机构。因而该木简对于进一步唐代吐蕃的土地制度有着重要的价值。
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叶
共发现44叶,皆两面墨书焉耆语。出土时叠放在一起,左端遭火焚烧,残损不完整。焉耆语亦称吐火罗语A,是用婆罗米字母拼写的古代焉耆语言。而《弥勒会见记》剧本,则是用焉耆语书写的一部大型分幕剧作。剧本内容是,年已120岁的婆罗波婆离梦中受天神启示,想去拜谒释迦牟尼如来佛。但因自己老太龙钟,不能亲身前往,故派其弟子弥勒等十六人,代表他谒佛致敬。这是其中的1叶,据目前所知,它是我国最早的剧本。
佉卢文木牍
长方形,尚未启封,由上下两片相叠而成。木牍中央凿有方形泥封坑和三道绳索的沟槽。以褐色细毛绳捆扎,并在正背面的封泥坑中,细绳之上粘附有泥封。正面泥封上印有两方花押,一呈方形,另一为三角形。背面泥封上有一侧身端坐作举手动作的人形。木牍墨书佉卢文,正面五行,背面一行。从书写的内容来看,为鄯善国精绝居民苏耆耶契约文书。
铜器类铜洗手盆盆和壶为配套的洗手用具,维吾尔语称“奇拉普恰”。盆体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盆体是接水处,下部是存水的地方,底部是圈足。盆体上下间的中心有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盖。这件铜盆除圈足外,皆分内外两层,外层通体錾刻镂空,盆面有近百个镂空的小洞,洗手时污水可由小洞流入存水的地方。洗手盆采用锻打、錾刻、铆接等工艺。工匠们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力,将民族艺术风格和手工艺水平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示了维吾尔族的聪明才智。
铜洗手壶
用锻打的方法分别制出各部位,以铆接、焊接合成一体,并錾刻、剔雕纹饰。铜壶整体造型秀美,有盖及耳,细颈,扁圆腹,喇叭形圈足,长长的细流嘴立起曲向前面,有很强的艺术感。这是维吾尔族生活中传统的注水洗手用具,并以维吾尔文字及花卉纹饰进行装饰,即是一件生活用品,又是一件精质的工艺品。
铜器类铜洗手盆盆和壶为配套的洗手用具,维吾尔语称“奇拉普恰”。盆体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盆体是接水处,下部是存水的地方,底部是圈足。盆体上下间的中心有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盖。这件铜盆除圈足外,皆分内外两层,外层通体錾刻镂空,盆面有近百个镂空的小洞,洗手时污水可由小洞流入存水的地方。洗手盆采用锻打、錾刻、铆接等工艺。工匠们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力,将民族艺术风格和手工艺水平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示了维吾尔族的聪明才智。
铜洗手壶
用锻打的方法分别制出各部位,以铆接、焊接合成一体,并錾刻、剔雕纹饰。铜壶整体造型秀美,有盖及耳,细颈,扁圆腹,喇叭形圈足,长长的细流嘴立起曲向前面,有很强的艺术感。这是维吾尔族生活中传统的注水洗手用具,并以维吾尔文字及花卉纹饰进行装饰,即是一件生活用品,又是一件精质的工艺品。
立羊柄铜镜
青铜分铸立羊柄和圆镜,铆接合成。镜面圆形,平直无纹饰。立羊,立耳、颔首,长角向后呈波状弯曲。立羊造型简洁,饱满。立羊的后背部,铆合着一个“T”形钩状物,以随身悬挂携带之用。这样的铜镜在新疆仅发现一件,从动物造型来看,有着浓郁的草原地域民族风格。
蘑菇状立耳圈足铜鍑锡铅青铜器,铸造。筒状深腹,直口,口壁上对立着蘑菇状的方形器耳,立耳两侧各立一蘑菇饰。鍑体的纵横线条组成的绦络纹,将他分为四部分,线条的彼此联系,使得整个器物的纹饰庄重而流畅。器胎壁薄,纹饰精致,铸造工艺相当成熟。原器变形,圈足遗失,后经整形修复,补加了圈足。
双熊铜方盘
青铜铸造。呈正方形,盘壁直立,宽沿向外平折,盘底有方座。盘内相对两角各置一熊,呈坐姿相对,前肢双掌合握,中一小孔,原当插有东西。双熊造型写实,熊态可拘。从一些迹象看,盘内可能还有别的雕塑,所以寓义难辨。相似的方盘在伊犁河流域发现了不少,在阿拉沟墓地也发现了相似的方盘,足比较高。这类方盘一般认为是祭祀用品,也称作祭祀盘。
人首吞蹄式足双耳铜方盘
青铜铸造。盘体呈正方形,宽沿、直壁、平底。壁高6厘米,壁沿呈方折形式。两侧壁上各有一个半圆形的横耳,盘腿呈人首吞蹄式,处于盘底四角。人首面型抽象,夸张,足呈驼蹄式,或为牛蹄。
双立耳铜鍑青铜分铸,铸接合成。鍑体敞口,弧腹,圜底。口壁立耳式,耳呈圆形,上端有一乳钉饰。鍑足呈喇叭形,以承受鍑体,起稳定作用。兰州湾子这一形式的铜鍑,在新疆出现的比较早,分布也比较广,奇台、阿勒泰地区及伊犁一带都有发现。这类铜鍑在俄罗斯南西利亚地区也有发现,反映出他们之间存在的某一种文化联系。
管銎铜斧
青铜合范铸造。短管銎式斧,銎孔呈椭圆形,銎面饰叶脉纹。斧体较长,宽刃。器物非常规整,棱角、纹饰清晰。管銎斧是北方草原带常见的一种生产工具,或认为是兵器,也是南西伯利亚安德罗诺沃青铜文化典型的器物之一。这类铜斧在新疆分布的也很广,阿尔泰山地、准噶尔西部山地以及天山带都有发现。
食品类谷子
该谷子出土时除部分发黑外,基本微黄色,呈小球形,颗粒饱满。谷子称为粟,去壳后叫小米,为一年生草本粮食作物,在我国北方地区普遍种植,就新疆地区而言,谷子的种植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麦子
呈黄色,为椭圆形,颗粒饱满。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青铜时代早期新疆地区就已开始了小麦的种植与食用,到两汉以后随着农业文明的不断发展,小麦逐渐成为当地居民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
葡萄
葡萄已干化,呈褐色,形状小而圆,为带籽的葡萄。
葡萄也称蒲萄、蒲桃等,是古代粟特语“普塔格”的音译,为古汉语中较早的外来语词汇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在新疆地区就开始了葡萄种植业,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传入长安,直至唐初仍为稀世之珍,唐太宗时期有专人从吐鲁番运会马奶子葡萄,种在御花园中,并逐步推广到民间,由此始葡萄才慢慢在内地得以普遍种植。
葡萄也称蒲萄、蒲桃等,是古代粟特语“普塔格”的音译,为古汉语中较早的外来语词汇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在新疆地区就开始了葡萄种植业,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传入长安,直至唐初仍为稀世之珍,唐太宗时期有专人从吐鲁番运会马奶子葡萄,种在御花园中,并逐步推广到民间,由此始葡萄才慢慢在内地得以普遍种植。
杏核
呈椭圆形,为褐色。杏在新疆的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分布极广,遍布天山南北,尤以南疆最为有名。发现于巴楚县脱库孜沙来遗址的杏核,为研究新疆园艺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发现于巴楚县脱库孜沙来遗址的杏核,为研究新疆园艺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宝相花纹月饼以小麦粉为原料,模压成型,烘烤制成。呈圆形,为土黄色,表面花纹轮廓清晰。中心为圆圈,由两组联珠纹组成,并环绕有一周连瓣纹;外侧装饰似松针纹。月饼制作精致,花纹图案搭配的错落有致,造型新颖别致,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高超的面点制作技艺。
花式点心
以小麦粉为原料,经捏制或模压成型,再烘烤而成。种类有梅花型、菊花型、六瓣花型或对称的四瓣花型。制作极为精致,不论是捏制,还是模压均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准。尤其是梅花与菊花都是生长在祖国南方的乔木和草本植物,其出现在古代吐鲁番居民的面点之中,这不仅说明当地人民在模仿植物造型上富有较高的技能,而且表明了新疆地区与祖国内地在经济文化上也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馄饨
馄饨维吾尔族称之为曲曲热,是一种煮熟连汤吃的食品,一般用很薄的面皮包制而成,为生活在这里的维吾尔等民族长期以来就食用的传统食品之一。据三国时魏国人张辑在《广雅》中的记述可知,当时已有馄饨这种食品。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馄饨质为小麦面,形似耳朵,皮薄,内有馅,形状与饺子有着明显的区别。这表明最晚在唐代,馄饨与饺子在形状上已有了区别。
饺子为小麦面质,形如月牙,皮薄,内有馅,与现在的水饺无异。饺子在当时称“水角”、“角子”或“牢丸”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之一,早在唐代就已成为了吐鲁番地区居民普遍食用的一种面食。
红柳串羊排
出土两串,羊排串在红柳枝上。其一所串羊肋骨长18、宽13厘米,由10根组成,红柳枝长58厘米;其二有5根肋骨,长18、宽5厘米,所串红柳枝长52厘米。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烤肉食物,对于研究新疆古代居民饮食构成与饮食文化,有着重要的物证作用。
木器类彩绘文具盒
抽拉式套盒。开口制作特别,不规则的插口,但将盒套推进后,恰好与盒体相吻合。色彩艳丽,盒体与盒套图案均采用满花的方式,画面布满花纹。其盒制作别具一格,不但纹饰绚丽多彩,而且造型独出心裁,即是实用品,又是具有民族风格的工艺品。制作技术精巧,是件难得的工艺品。
双陆棋盘
是唐代流行的一种娱乐用家具之一。棋盘呈长方形,用象牙镶嵌两边对称月牙形门,左右有十二个花眼,棋盘平面分三个区域,带壶门底座。整个盘面镶嵌飞鸟和花卉图案,棋盘制作精致,巧妙的用镶嵌物划分棋盘界格,此设计大大丰富了工艺美术品的艺术表现力。
彩绘箭箙
箙是盛箭的用具,明器。用两块木头制作扣合为筒状的箭箙,筒内有4根箭,箭箙正面在红底上绘狩猎图,并在上端绘有5支箭,其画面形象逼真,色彩鲜艳,人马交错,前呼后应,显示出高超的骑射本领,结构准确,更趋写实。
花式点心
以小麦粉为原料,经捏制或模压成型,再烘烤而成。种类有梅花型、菊花型、六瓣花型或对称的四瓣花型。制作极为精致,不论是捏制,还是模压均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准。尤其是梅花与菊花都是生长在祖国南方的乔木和草本植物,其出现在古代吐鲁番居民的面点之中,这不仅说明当地人民在模仿植物造型上富有较高的技能,而且表明了新疆地区与祖国内地在经济文化上也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竖箜篌
刳成半个葫芦形作为音箱,底部开一音孔,颈首凿刻椭圆形卯眼以固定弦杆,杆首有三道明显的系弦痕迹,形状精美,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箜篌之一。
货币类龟兹五铢钱为龟兹国本地生产、发行和流通的货币,铸造精良,铜质较好,外形仿汉代五铢,圆形方孔,正面铸汉文篆书“五铢”二字,背面铸有龟兹文符号。钱文书法工整,因兼用汉文和龟兹文,又称汉龟二体钱。
波斯萨珊朝银币
银币为圆形,打铸而成,埋藏于七世纪后半期,同时出土947枚。其中有萨珊朝时期布伦女王和库思老二与三世等王的钱币和阿拉伯倭马亚朝时代仿萨珊朝的钱币。钱面有王像、祭火坛、铭文和压印的各种图案。有的有两个珠圈,有的有三个或四个,珠圈外一般用一些符号作装饰。这批钱币发现表明在当时萨珊朝与我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是非常频繁的,因而对于研究中国和伊朗两国之间的交通贸易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和田马钱
铜铸无孔,亦无周廓,较薄,呈不规则圆形,图案和铭文打压而成。正面镌有一圆圈,圈内刻有一呈走势之马像,圈外有铭文,但甚模糊。背面因锈蚀字已漫患。这一类型的钱币有大小两种,大的一面是汉文篆书“重二十四铢”五个字,另一面是马像;小的一面为汉文篆书“六铢钱”三个字,另一面中央为马或骆驼像。两种钱币上均铸有佉卢文。由于这种钱币主要发现于和田地区,纹饰有马或骆驼,铭文有汉字与佉卢文组合而成,且马像图案者居多,所以称其为“汉佉而体钱”或“和田马钱”。
高昌吉利钱高昌吉利钱为麴氏高昌国时期所铸,外圆方孔,铭文为隶体,大而厚重,制作精良,由于传世及少,故历来受到珍视,虽然发现不多,但对于研究新疆自铸钱币乃至地方货币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东罗马金币
用金箔压制而成,上面有穿孔,曾作为装饰品使用,发现时大都置于死者眼部或口中。当时的人们认为用贵重金属或珠玉之类填塞七窍,可使尸体长期保存而不腐烂。东罗马金币在中西交通之枢纽的吐鲁番发现,表明随着丝路贸易的繁盛,往来的增多,相继传入中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七-北师大版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倒-数 |西师大版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扇形统计图的认识 ︳西师大版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第一课时|苏教版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1 分数混合运算|北师大版
- 融资担保培训协议书(2篇)
-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加与减(含答案)
- 2024年血压调节用品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度两人共同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股份合作合同
- 2025年度合伙人退出与合作伙伴关系维护协议
- 2025年02月贵州省司法厅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2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法规解读丨2024新版《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应用案例
- JGJ46-2024 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标准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关务实务组”赛项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河北美术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册书法练习指导教案
- 五下音乐《美丽的家乡(简谱、五线谱)》课件
- 2024年长沙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LED与金卤灯对比(共4页)
- (完整版)部编四年级语文下词语表
- 高频电子线路完整章节课件(胡宴如)
- 酒店热水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