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检测四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检测四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检测四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检测四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检测四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四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

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

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

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

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

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

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

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

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

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

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

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

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

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

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国家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

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

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

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

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

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

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明灯。在创作中,要

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

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

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

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

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

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

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

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

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

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

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

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丰富多彩,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B.当下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人民。

C.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就要寻求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解决之道。

D.诗人应该对新时代有深刻的认知,超越“小我”,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解析:C项,“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就要寻求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解决之道”曲解

文意。由材料二第2段可知,只是一些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而不是诗歌创

作中存在“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问题,导致诗歌不能照亮社会与心灵。

答案:C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情的恰当流露对诗歌崇高美的产生有重大影响,所以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

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与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对话,情感的高

度一致。

C.新时代优秀的诗歌作品,要具备能使人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的崇高美,材料一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必须避免

“假大空”。

D.诗歌创作既要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也要注重诗歌的艺术性。

解析:A项,“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是“不是所有强烈

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B项,推断有误,不仅是对话,更多的是对抗和超越。情感表达不一致。C项,“材

料一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必须避免‘假大空'”错误,根据材料一,应是提醒新诗创作者"力避'假小

空'","警惕‘假大空'"。

答案:D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是诗歌不断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

B.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

C.在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大诗。

D.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

解析: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当下的诗歌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项,仅指出新时代诗歌写作在“诗歌

与互联网的联动”方面的变化。B项,描述了伟大诗人抱负远大、不畏困难、勇敢搏击的特征。C项,强调了新

时代诗歌写作的方向,与材料二观点吻合。D项,强调重心是诗人的语言技艺问题。

答案:C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解析:材料一开头即提出“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这是材料的观点句;接着列举了诗歌的崇高美的多样化,

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

来?”;接着采用并列式结构,从“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两个角度给

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总结“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也要……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

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可见主体部分采取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答案:①首先开门见山亮出观点,指出“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②主体部分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③首

先提出问题“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然后采用并列式,从“真情”和“思想”

两个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进行总结。

5.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请结合材料,以新诗创作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解析:首先理解“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的含义。这句话可以结合材料二中

“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

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来理解。“放飞想象的翅膀”,强调诗歌应该有个性化的体验,应该

有想象力,这样才能展现诗歌的艺术性。而“脚踩坚实的大地”,可以结合材料一中的“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

美”“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以及材料二中的“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

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

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

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等来理解,“坚实的大地”指的

就是现实,是祖国和人民;“脚踩坚实的大地”,指的是诗人要心系人民,无私奉献,深入社会生活,通过新诗表

现宏大主题,创造出崇高美。总之,“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

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即新诗既要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有艺术性;又要“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

的关注”。也就是新诗写作的艺术性与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要合二为一、紧密结合,尤其要注重表现更为

广阔深入的社会人生,避免浅显化、庸俗化。

答案:①“放飞想象的翅膀”,指的是新诗可以表现个性体验,通过想象展现诗歌的艺术性。②“脚踩坚实的大

地”,指的是诗人要心系人民,无私奉献,深入社会生活,通过新诗表现宏大主题,创造出崇高美。③新诗写作的

艺术性与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要合二为一、紧密结合,尤其要注重表现更为广阔深入的社会人生,避免浅

显化、庸俗化。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老槐树

曹文轩

青铜骑着牛离开家,来到老槐树下。

月光似水,泻满一河一地。草丛里,秋虫在鸣叫。芦苇丛里,有鸟受了什么惊动,突然飞起来,在天空里叫了

几声,不知飞向了哪里。天空离大地远了许多。天气已经凉爽。一切,都是秋天的景象。

青铜从牛背上跳下来,赤脚站在被秋露打湿的草丛中。

牛昂着头,在看月亮。它的目光黑晶晶的,像两颗黑宝石。

青铜也去看月亮,今晚的月亮是个白月亮,特别的柔和。

牛低下头去吃草时,青铜双膝跪在了草丛里,望着它,用手比画着。他相信牛一定能听懂他的话。他总是与

牛说话,用眼神与手势。他问道:“你喜欢葵花吗?”

牛嚼着草,但青铜却听到了牛的回答:“喜欢。”

“我们把她接到家,好吗?”

牛抬起头来。

青铜又听到了牛的回答:“好。”

第二天上午八点半钟,葵花准时被干校的人领到了老槐树下。

送她来的几个阿姨很精心地打扮了这个小姑娘。一个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小姑娘。

她没有哭。她对自己说:“葵花不哭。”虽然她已失去了世上唯一的亲人。

老槐树下,早聚集了很多人。

人们谁也不说话。

谁家也没有表示希望领养葵花。

大麦地的大部分人家,都不缺孩子。

人们看到了青铜一家人。青铜家就青铜一个男孩,而且还是一个哑巴。但,谁也没有去想他家能否领养葵

花。因为青铜家太穷。

已近中午,也没有一户人家出来表示愿意领养葵花。

葵花的头,垂得更低了。

村长看到了青铜一家人,走过来说了一句:“你们一家人倒都是好人,这孩子到你们家最合适不过了,可你

们家就是……”他没有将“太穷”两个字说出口,摇了摇头走了。走过青铜身边,他用大手在青铜的头上,非常

惋惜地抚摸了几下。

一直蹲在地上的爸爸,过了一会儿,站起身来说:“回去吧。”

葵花看着青铜一家渐渐远去,泪水顺鼻梁而下……

青铜一家人回到家,都默不作声。

妈妈将饭菜端上桌后,没有一个坐到桌前的,妈妈叹息了一声,也走开了。

妈妈回到屋里后*一边惦记着坐在水泥桩上的青铜,一边在屋里收拾着。收拾着收拾着,她停住了。因为她

忽然觉察到自己的收拾,有点儿莫名其妙。干吗要收拾出一张小床来呢?干吗把青铜床上的蚊帐摘下来放到水

盆里呢?干吗要把柜子里一条干净被子抱出来呢?干吗拿出一只枕头来了呢?……她坐在那张刚收拾出来的干

干净净的小床边,目光里满是犹疑。

此时,青铜的爸爸正在与牛惬气。那牛平素总是很听话的,而今天却总是找别扭。一会儿拉屎,一会儿撒尿,

让它走路,它磨磨蹭蹭,还一边走,一边偷吃人家的庄稼。到了地里,爸爸刚将辆头架在它的脖子上,就被它一甩

脑袋甩掉在地里。爸爸几次扬起鞭子要揍它。它却昂起头来,朝爸爸咋咋叫着,然后不住地从鼻子里喷出气来。

奶奶从老槐树下回来后,就一直站在门前的篱笆下,拄着拐棍,朝老槐树方向望着。

不知为什么,爸爸竟牵着牛回来了。他本来是让牛耕地的,但耕着耕着,他停住了,卸了辆头,牵了牛,就往

回走。

青铜走到爸爸面前,用只有他的亲人们才能领会的眼神与手势,急切向他说着:

“她是一个好女孩,非常好非常好的女孩。”

“把她接到我们家,接到我们家!"

“我以后好好干活,一定好好干活!”

“过年时,我不穿新衣服。”

“我以后不再嚷嚷着要吃肉了,不再了。”

他的眼睛里含着泪水。

奶奶、妈妈的眼睛里也含着泪水。

爸爸抱着头蹲在地上。

奶奶说:“穷是穷点儿,可我不信养不活这闺女,一人省一口,就能养活她。我正少一个孙女呢!”

青铜牵着奶奶的手,往老槐树下走去。

爸爸要去阻止他们,但却只叹息了•声。

妈妈跟了上去,不一会儿,爸爸也跟了上去。

(选自《青铜葵花》,有删改)

材料二

《青铜葵花》并不是要虚构一个桃花源式的童话,作者在赋予世界以“童真美丽”等关键词的同时,隐藏

在事件背后的另一个关键词却是“苦难”:故事前台是田园牧歌、儿童乐园、人性美好,故事背后浸润的却是

和一缕似多雨时节南方的潮湿般绵绵无形而又有质感的忧郁与悲悯。曹文轩选择“悲不要写到悲悲切切、痛

不要写到痛不欲生”,像废名之于“黄梅”、沈从文之于“湘西”、汪曾祺之于“高邮”,将之附着在懵懂少

年,“对读者目力所及的世界确实做了淡化处理”,将“苦难”从突发的、特殊的、偶然的灾难事件转化或者

引申为一种普遍,将偶然、无常的人生际遇和多舛的人物命运转化为对人存在的探询,从而也就消解了“苦

难”在一般意义上的事件色彩,遁入到有关存在形而上的层面。

(选自黄强《梦里葵花分外香》)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绘月光似水,秋虫在草丛里鸣叫;天空高远,鸟儿在芦苇中飞翔,画面静谧、温馨美好。

B.平日一贯听话的老牛,今天“总是找别扭”“磨磨蹭蹭”,种种的不合时宜其实是人特殊心理的外显。

C.青铜爸爸考虑了家庭的现状、家人的态度等因素,最后“跟了上去”,决定阻止家人领养葵花。

D.青铜和奶奶的眼里都“含着泪”,这泪包含着一家人的各种辛酸苦楚,也有对小女孩葵花的同情。

解析:C项,“决定阻止家人领养葵花”错误。青铜爸爸“跟了上去”是一同去领养葵花。

答案:C

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槐树”在材料中多次出现,意蕴丰富,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而且照应了题目,还成为青铜一家人

善良而美好人性的见证。

B.曹文轩、沈从文以及汪曾祺的一些作品有相似点,都曾借助孩子的视角,来表现一种普遍的容易引起读者共

鸣的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C.《老槐树》呈现在读者眼中的更多的是一种晶莹剔透、散发着粼粼波光的人性美,而这种美又和人物的生存

状态、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

D.《老槐树》在描写青铜一家时运用了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多种手法,使一家人群体形象更加集中与鲜

明,增强了读者的阅读感受。

解析:D项,“运用了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多种手法”错误。文中没有对青铜一家人的肖像进行描写。

答案:D

8.牛本来是用来耕田的,但小说却写到青铜与牛对话,写到爸爸与牛惬气,看似无意,实则有匠心,试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4分)

解析:由“牛低下头去吃草时,青铜双膝跪在了草丛里,望着它,用手比画着。他相信牛一定能听懂他的话。他

总是与牛说话,用眼神与手势”可知,牛是青铜生活中的重要伙伴。“青铜家就青铜一个男孩,而且还是一个哑

巴”,青铜生活在无声世界,因为牛的陪伴生活有了寄托和色彩。“那牛平素总是很听话的,而今天却总是找

别扭。一会儿拉屎,一会儿撒尿,让它走路,它磨磨蹭蹭,还一边走,一边偷吃人家的庄稼。到了地里,爸爸刚将

辆头架在它的脖子上,就被它一甩脑袋甩掉在地里。爸爸几次扬起鞭子要揍它。它却昂起头来,朝爸爸噂咋叫

着,然后不住地从鼻子里喷出气来”“不知为什么,爸爸竟牵着牛回来了",平日一贯听话的老牛,”今天却总

是找别扭”“磨磨蹭蹭”,种种的不合时宜其实是人特殊心理的外显。牛是爸爸矛盾心理的见证者:是否收留

葵花,爸爸是矛盾的,这种内心的矛盾借助爸爸对牛的态度得到了表现。

答案:①牛是青铜生活中的重要伙伴。青铜生活在无声世界,因为牛的陪伴生活有了寄托和色彩。②牛是爸爸

矛盾心理的见证者:是否收留葵花,爸爸是矛盾的,这种内心的矛盾借助爸爸对牛的态度得到了表现。

9.在《青铜葵花》中,曹文轩认为自己“对读者目力所及的世界确实做了淡化处理”,试结合选文进行分析。

(6分)

解析:“青铜家就青铜一个男孩,而且还是一个哑巴”“她没有哭。她对自己说:‘葵花不哭。'虽然她已失去

了世上唯一的亲人”“穷是穷点儿,可我不信养不活这闺女。•人省一口,就能养活她。我正少一个孙女呢”,

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充满坎坷,但是他们没有向命运低头,葵花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却要求自己不哭,青铜一

家很贫穷但最终收养了葵花,这一切都体现出了一种普遍意义的人性的坚强。

答案:①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充满坎坷,但是他们没有向命运低头,这一切都体现出了一种普遍意义的人性

的坚强。②面对艰难的现实环境,人们没有失去关爱之心,没有失去面对未来的乐观精神,苦难被人性的美善淡

化、消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

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醇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

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

日:“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

怯耳。“众辱之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汉

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④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

都下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

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蕉食:在睡觉时用的草垫子上吃饭。②漂:漂洗衣服。③蒲伏:同“匍匐”,在地上爬行。④齐王:破楚

之前,韩信灭齐,被封齐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解析:句中,“不能死”是与前句“信能死”相同的句式,后面跟着两种结果,‘'不能死”之后要断开,排除A、D

两项。“于是”是下句的状语,应与前句断开,排除C项。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侯,爵位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或功臣的封赐名号之一,传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布衣,借指平民。富贵人家穿绸缎,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高祖,刘邦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自汉高祖。

D.国,本义指疆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指分封的诸侯国或国都,后泛指国家。

解析:C项,“高祖,刘邦的年号”错误。“高祖”是庙号。年号始自汉武帝。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家境贫寒,当初为平民时,一连数月在南昌亭长家寄食,被亭长妻子赶了出来。

B.韩信知恩图报。他尽管穷困潦倒,但对多日赐饭的漂母,仍表示将来要重重地报答。

C.韩信能屈能伸。面对“屠中少年”的挑衅、侮辱,能够审时度势,隐忍不发,委曲求全。

D.韩信恩怨分明。有功业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千金;而只给了南昌亭长百钱。

解析:A项,“被亭长妻子赶了出来”与原文不符。原文的表述是“(亭长妻)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

去”。

答案: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踪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解析:“患”,嫌恶;“摩”,草垫子;“具”,准备。

答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草垫子上就吃掉了。到平常开饭的时间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

食。

⑵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解析:“召辱己之少年”省略了主语'‘韩信",要补出主语;“少年令出胯下者”是定语后置句;“以为”,是

“以之为”,任用他担任。

答案:(韩信)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楚国的中尉。

14.韩信为什么没有惩治那个曾经侮辱过自己的“屠中少年”,反倒给他封了官?请简要说明。(3分)

解析:韩信是平民时生活条件不好,品行也较差,没有骨气,后来功成名就,被封王。当初那个曾经侮辱过他的人,

刺激他发愤图强,促成后来的功成名就,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他要感谢这个人。同时,韩信此时已经功成名就,

回到家乡,给这位曾经的“屠中少年”封官,反而凸显了自己气量恢宏,胸怀大度。

答案:①韩信认为这个人是个壮士,有爱才之意。②当初虽一时受辱,却并无刻骨怨恨。③如今功成名就,给少

年封官,反而凸显了自己气量恢宏,胸怀大度。④在某种程度上,少年的行为促成了自己的功业。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且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

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

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草垫子上就吃掉了。到平常开饭的时间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

白他们的用意,(十分)生气,最终离去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衣服,其中一位大娘看见

韩信饿了,就给韩信饭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洗衣的大娘说:“我一定会有重重

地报答您的时候。”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

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当众

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

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汉王被围困在固陵时,采用了张良

的计策,征召齐王韩信,于是(韩信)率领军队在垓下与汉王会师。项羽被打败后,高祖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了

齐王的军权。汉五年(前202)正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韩信到了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

位漂母,赏赐黄金千斤。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赏赐百钱,说:“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韩信)召见曾经

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楚国的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年

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梦

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寒风高吹,月满清砧,意境清冷而又高远,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点题,思妇魂断难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边思”的孤独与痛苦。

C.第五句移情于物,借“孤鸿”出塞,寄寓边思之情。第六句写秋叶辞林,暗含季节的更替,为尾联思妇给丈夫

寄征衣的行为作铺垫。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解析:B项,“魂断难眠”错误。“残梦”说明是梦醒后留有余思,“夜魂断”也说的是梦醒时分的现实与梦境

的对照。而选项说成“难眠”即没有入睡,与梦醒相矛盾,曲解文意。

答案:B

16.有人建议把诗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请结合

诗句简要分析。(6分)

解析:从诗歌的前面几联来看,诗中塑造了一位思妇的形象,她在秋夜醒来,想起远在边地的丈夫,想起梦中赴

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情形,于是“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诗中的“又”字表示动作或事情的重

复或继续,说明“寄征衣”的行为发生不止一次,流露出思妇对守卫边地的丈夫的牵挂之深,也暗含对守卫边

塞的支持;如果换用“晨”,则只能交代“寄征衣”的时间,却无法表露思妇“寄征衣”的频繁,在情感的表达

上逊色很多。再看“天外心”和“织女心”,“天外”言明距离的遥远,这“天外心”中包含的情感比“织女

心”中包含的情感更多,如果说“织女心”中表达的是思妇对丈夫的思念的话,这“天外心”中还有对丈夫守

边的支持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而诗人则借助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爱国思想,这就跳出了普通闺怨诗的天

地,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答案:不好。“晨”字虽然清晰地交代了时间,但其意蕴不如“又”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

多次,表达了思妇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边塞的支持。“织女心”仅突出思妇的思念,“天外心”则既

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意蕴更丰富:不仅是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

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诗贵含蓄蕴藉,作者将自己的爱国思想灌注到思妇思边的诗句中,摆脱

了一般闺怨诗的俗套,具有撼人心扉的艺术力量。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

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仝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

诗句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3)《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提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夏日是的。刘仁杰的《夏至》中,孩子抬着头,若有所思,身后的老人埋头劳作,

屋檐下酣睡的黄狗正享受着夏日的宁静。画面中,地里的菜叶儿、盛开的花儿、飞舞的蝴蝶以及孩子的脸庞,

都沐浴着日光,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夏至正是莲花初放的时节,“赏莲”便成了夏日里一项极具风雅的活动。莲花素有“水宫仙子”的雅称,

大家熟知的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就在他的府衙中栽种莲花,千古名篇《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的

名句更是。赏莲既要看莲花娇艳,也要看荷塘碧绿。离开了骄阳,夏日夜晚的莲花也同样娇媚可人。

陈孟昕的工笔画作品《夏塘风轻花落迟》描绘了一片夏夜的莲池幻境。画面中,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

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似有皓月普照,清透明亮。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

现的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

夏至之景,有阳光熠熠,有,更有宁静闲适的温柔面孔,它交织着多样的情绪,也是生活热度自然

的延绵。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高枕无忧应运而生传颂至今疾风骤雨

B.高枕无忧水到渠成传诵至今疾风劲草

C.无忧无虑应运而生传诵至今疾风骤雨

D.无忧无虑水到渠成传颂至今疾风劲草

解析:高枕无忧:垫高了枕头睡觉,无所忧虑,指平安无事,不用担忧。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此处指

“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夏日”,应选“无忧无虑”。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

生。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此处强调因为栽种莲花而写《爱莲说》,

应选“应运而生”。传诵:辗转传布诵读,被很多人诵读或称赞。传颂:辗转传布颂扬,重在颂扬。传诵的对象

是文学作品,而传颂的对象是人物事迹。此处应选“传诵至今”。疾风骤雨: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

的斗争。疾风劲草: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

强。根据语境,此处应选“疾风骤雨”。

答案:C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B.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C.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的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D.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传播”与“清凉之感”搭配不当,应把“传播”改为

“传递”,排除A、D两项;二是搭配不当,“和”连接的是并列短语,前后结构应一致,都应是名词短语,故应为

“无限遐想”;三是成分残缺,“呈现的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成分残缺,应为“呈现了充满诗意

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排除C项。

答案:B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解析:构成:画线句“画面中,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似有皓月普照,清透明

亮”中,“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句式整齐,结构相同,都是由“定

语+名词”的偏正结构短语共同组成主语,意义相关,都表现了清透明亮的特点。表达效果:“蓝紫相交的夜

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

章的表达效果;列举“夜空”“粉红衣衫”“莲荷”三种不同的景物,内容集中,描写细腻,突出了陈孟昕的工

笔画作品《夏塘风轻花落迟》画面独特的色彩和莲池幻境。

答案:构成:三个“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都是由“定语+名词”的

偏正结构短语共同组成主语,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为成分排比。

表达效果:①形式上,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②内容上,一气列举了画

面中三种不同的景物,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突出了画面独特的色彩和莲池幻境。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