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高中生物第2章种群与群落测评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3D/0F/wKhkGWa81pCAEwIVAAJLOnTbkew423.jpg)
![新教材适用高中生物第2章种群与群落测评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3D/0F/wKhkGWa81pCAEwIVAAJLOnTbkew4232.jpg)
![新教材适用高中生物第2章种群与群落测评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3D/0F/wKhkGWa81pCAEwIVAAJLOnTbkew4233.jpg)
![新教材适用高中生物第2章种群与群落测评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3D/0F/wKhkGWa81pCAEwIVAAJLOnTbkew4234.jpg)
![新教材适用高中生物第2章种群与群落测评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3D/0F/wKhkGWa81pCAEwIVAAJLOnTbkew42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峻,人们依据不同坡度分别实行爱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的措施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验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更如图2-1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图2-1A.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肯定是乔木B.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缘由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C.图中O→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分层现象D.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答案:D解析:由于山区坡地水资源短缺,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不肯定是乔木,A项错误。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缘由主要是诞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图中O→A阶段,群落中同样存在分层现象,C项错误。图中B→C阶段,物种①的数量不断削减甚至消逝,而物种②的数量虽削减,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故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项正确。2.某地乌鸫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更状况如图2-2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图2-2A.第1年乌鸫种群的诞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B.第3年和第9年乌鸫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不同C.第6年乌鸫种群数量最少D.乌鸫种群数量受食物、疾病、气候等密度制约因素的调整答案:B解析:由题图可知,在第1~3年,λ>1,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但不能确定肯定是诞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A项错误。第3年之后种群数量削减,属于衰退型,第9年之后种群数量稳定,属于稳定型,B项正确。在第3~9年,λ<1,乌鸫种群数量始终在不断削减,第9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少,C项错误。气候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项错误。3.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变更曲线最可能是()。图2-3答案:D解析: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4.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2-4中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2-4中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图2-4A.甲所示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2时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B.甲所示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2时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C.甲所示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D.甲所示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1时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图中甲可知,甲表示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其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即诞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分析图中乙可知,乙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在t0~t1时间段,种群的增长速率渐渐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t1~t2时间段,种群的增长速率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加,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结构仍为增长型;在t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5.某探讨小组对某生物群落的甲、乙两处进行了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结果如图2-5所示,其中各种符号代表不同的物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图2-5A.该调查所用方法为样方法B.甲、乙两处的物种匀称度不同C.该调查探讨了甲、乙两处的遗传多样性D.甲、乙两处的生境可能不同答案:C6.某名学生对校内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选择的样方足够大且密度高②选择的样方四周要有明确的边界③统计样方内植物物种数和每种植物的个体数④辛普森指数的大小取决于样方内的植物物种数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答案:D解析:选择的样方的面积应当因种而异,且留意随机取样,①错误。选择的样方四周要有明确的边界,从而能够知道调查样地的面积,②正确。须要统计样方内植物物种数和每种植物的个体数,③正确。辛普森指数的大小与物种多样性程度呈正相关,而不是取决于某区域样方内的植物物种数,④错误。7.科研人员对某海疆的鱼类资源生态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说明: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1000为优势种,生态位宽度Bi值越大,表示该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Gf是底层鱼类,Nb是近底层鱼类,Mu是中上层鱼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编号种类IRIBi生态类型A1鳀9507.311.79MuA2鲮6997.831.82MuA3黄姑鱼16.240.80NbA4带鱼24.300.9NbA5焦氏舌鳎13.540.76GfA6前颌间银鱼20.661.21GfA.该海疆的优势种是鳀和鲮B.该海疆的鱼类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C.环境污染可影响生态位宽度的大小D.在所调查物种中,焦氏舌鳎对资源的利用实力和竞争实力最弱答案:B解析:由题表可推知,鳀和鲮为优势种,A项正确。依据分布状况可知,该海疆的鱼类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B项错误。环境污染会导致鱼类宜居水域缩小,进而影响生态位宽度的大小,C项正确。从IRI指数和Bi值可看出,焦氏舌鳎对资源的利用实力和竞争实力最弱,D项正确。8.科研人员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探讨某个种群数量的变更时,绘制出图2-6,图中的λ=某一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图2-6A.2013—2024年,种群数量先不变,然后增大,最终削减B.2013—2024年,该种群数量在2024年后期达到最大值C.依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的环境容纳量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答案:C解析:已知λ=某一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2013—2015年,λ=1;2016—2024年,λ>1;2024年,λ=1。种群数量先不变,然后增大,在2024年达到最大值,然后保持不变,A、B两项错误。由于缺少2024年以后的λ值,依据题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的环境容纳量,C项正确。题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项错误。9.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假设某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N2050100150180(K-N)/K0.900.750.500.25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显著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限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答案:A解析:因为存在环境阻力,自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说明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始终存在,A项错误。10.为了探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肯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2-7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2-7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诱捕总数的比例会上升C.该探讨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变更种群的年龄结构答案:D解析:由题图可知,横坐标为诱捕距离,纵坐标为回收率,随着诱捕距离加大,回收率渐渐下降,且灯高不同,回收率也不同,从而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B、C两项错误。依据题干信息无法获知其次次诱捕的斜纹夜蛾总数,故无法得出种群密度,A项错误。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削减斜纹夜蛾成虫的数量,从而变更种群的年龄结构,D项正确。11.某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探讨Nt+1/Nt随时间的变更趋势,结果如图2-8所示(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图2-8A.甲种群在0~t3时间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时间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在t2时乙种群的种群数量最少D.在t3后甲种群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志向答案:B解析:若Nt+1/Nt=1,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若Nt+1/Nt<1,种群数量削减;若Nt+1/Nt>1,种群数量增加。由此可知,在0~t3时间段,甲种群的种群数量先削减后增加,A项错误。乙种群在0~t1时间段,Nt+1/Nt>1且不变,说明乙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项正确。乙种群在t3时种群数量最少,因为t2~t3时间段,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削减,C项错误。甲种群在t3后,Nt+1/Nt>1且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项错误。12.下列有关“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测定”试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盐碱度的土壤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B.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取表层土进行采集、调查C.统计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记名法D.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答案:B解析:不同盐碱度的土壤层为不同的生物供应了栖息地,所以不同盐碱度的土壤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A项正确。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去除表层土上的落叶后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B项错误。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法,C项正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D项正确。13.森林土壤潮湿、有机质丰富,栖居着各种各样的土壤生物。下列有关调查试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取样前要去掉表层土B.估算土壤中硝化细菌的种群密度可采纳抽样检测法C.一段时间内持续调查土壤中两种小动物的种群密度即可确定二者的种间关系D.某种土壤动物进入冬天时数量削减,并不能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答案:C解析:在进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测定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肯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取样时要去掉表层土,A项正确。估算土壤中硝化细菌的种群密度可用抽样检测法,B项正确。种间关系包括寄生、种间竞争、互利共生和捕食等,通过种群密度的变更难以区分捕食与种间竞争之间的区分,C项错误。土壤动物进入冬天时数量削减,只能说明种群自然增长率小于0,不能推断该种群的年龄结构,D项正确。1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全部梨树为一个群落B.竹海中的湘妃竹凹凸错落有致,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而水平方向呈斑块镶嵌分布的只有植物D.影响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结构的因素往往是不同的答案:D解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全部梨树为一个种群,A项错误。竹海中的湘妃竹凹凸错落有致,它们属于同一种群,不属于群落,B项错误。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斑块镶嵌现象,C项错误。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D项正确。15.某草原曾被开垦成农田,弃耕后,农田里长出大量杂草;几年后,又复原到草原群落。下列关于该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始终在增加C.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类型没有发生变更D.该过程中植物种类的更替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答案:D解析:弃耕的农田中有植物繁殖体,所以其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项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先增加后趋于稳定,B项错误。群落演替中呈现出来的植物优势种在不断变更,所以群落的类型始终在变更,C项错误。16.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群落的水平结构常体现为分层现象D.光照强度是影响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共同因素答案:C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项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群落对资源的充分利用,B项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垂直结构存在着分层现象,C项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受光照强度的影响,D项正确。17.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P表示群落的总生产量,以R表示群落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P/R值可以作为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B.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不会影响该群落演替的原有方向和速度C.火灾后的森林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D.当P/R值接近或等于1时,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群落演替不再进行答案:A解析:P/R值反映了群落中有机物的净积累量的变更,可以作为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A项正确。若群落的结构受到了干扰或者破坏,群落的演替很有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变更原有的演替方向和速度,B项错误。火灾后的森林进行的演替只有次生演替,C项错误。当P/R值接近或等于1时,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达到顶极群落,但这样的群落也是会发生变更的,D项错误。18.以空间变更代替时间变更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探讨的常用方法。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削减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更。探讨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状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2-9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图2-9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B.依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想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C.群落中优势物种的变更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记之一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更而发生变更答案:A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称为丰富度,通过统计样方内全部生物种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A项错误。植物群落演替探讨的常用方法是以空间变更代替时间变更,即以现有群落组成及结构为基础,通过同时探讨当前植被空间上的组合,揭示植物群落先后变更的时间过程,故依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想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B项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群落中优势物种的变更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记之一,C项正确。由于地形、土壤湿度、养分物质和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更而发生变更,D项正确。19.在由裸岩向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和苔藓群落持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快,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渐渐减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地衣和苔藓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须要漫长的时间B.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草本植物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C.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D.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均为森林群落答案:D解析:并不是全部群落最终都能演替到森林阶段,还与气候等环境因素有关。20.群落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中全部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调查群落丰富度时,通过变更样方大小确定群落最小面积,进而推断群落类型,是探讨群落的常用方法。图2-10为三类群落物种数目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10A.群落物种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B.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多样性只考虑物种丰富度C.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D.宜选用50m×50m群落最小面积调查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答案:C解析:在肯定范围内,群落物种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超过肯定样方面积后,丰富度不再增加,A项错误。统计土壤中动物类群多样性用取样器取样法,既要调查丰富度,还要调查匀称度,B项错误。由题图可知,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C项正确。宜选用20m×20m群落最小面积调查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8分)图2-11中甲表示某生物种群诞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诞生率,②表示死亡率),乙表示该生物种群增长速率变更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图2-11(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干脆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
(2)依据图甲给出的信息,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该生物种群在图甲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为,图乙中段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此类似。
(3)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值,对应图乙上的点。
(4)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图乙的点可供应最大持续产量。若图甲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像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凹凸可描述为。
答案:(1)迁入率和迁出率(2)增大“J”型AB(3)最大(K)C(4)B①种群的适应性高于②种群解析:(1)干脆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诞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2)依据图甲信息,因为诞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大;该生物种群在图甲所示时间内,种群增长率为定值,故数量增长模型为“J”型,图乙中AB段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此类似。(3)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增长率为0,数量不再增加,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图乙上的C点。(4)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图乙的B点可供应最大的持续产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若图甲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像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因为①种群的增长率高于②种群,故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为①种群高于②种群。22.(12分)探讨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2-12所示。图2-12注字母A~I代表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在野外调查时,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的精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结构,来进一步预料种群数量的变更趋势。
(2)在进行野外群落调查时,首先要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最简洁的方法。调查发觉,群落A以马尾松林的形式存在,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填“较高”“较低”或“不变”)。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的变更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填“早”“中”或“晚”)期最高。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现象,这能提高群落的实力。
(4)若群落A是由冰盖溶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则此种演替属于演替,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所含有机物的变更状况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
答案:(1)种群年龄(2)较低先增加后削减中(3)竞争分层利用光照等环境资源(4)初生先增加后保持稳定方向和速度解析:(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属于空间范围内的同种生物,属于一个种群;种群的特征中,年龄结构可以预料种群数量的变更趋势。(2)群落A以马尾松林的形式存在,由题图可知,此阶段群落的物种数较少,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低;图中A~I群落发育阶段,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先增加后削减的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中期最高。(3)群落发育晚期,不同植物间的竞争加剧,使某些物种消逝,最终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能提高群落利用光照等环境资源的实力。(4)冰盖溶化后的裸地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所以属于初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的群落演替过程是群落趋于相对稳定的过程,其有机物含量也渐渐增多并最终趋于相对稳定。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3.(8分)蝗虫灾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危害之一,生态学家进行试验来探讨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如图2-13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图2-13(1)该试验的因变量是,依据试验结果建立模型。
(2)对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它与其他蝗虫的关系是。
(3)禾本科植物是草场中的主要牧草,冷蒿和星毛委陵菜是草场退化代表植物。以下为防治蝗虫的不同处理方式对草原植物群落产生的影响。植物不同防治方式下植物类群所占比例/%用虫胆畏油剂进行的化学防治用绿僵菌进行的生物防治无防治措施禾本科植物45.360.652.3冷蒿32.60.671.32星毛委陵菜4.360.370.81①长时间进行化学防治,会使草原经验演替,可能演替为以为主的植物群落。
②用绿僵菌防治更有利于爱护生物的多样性,缘由是。
答案:(1)牧草产量数学(2)亚洲小车蝗种间竞争(3)次生冷蒿削减化学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解析:(1)由题图可知,该试验的因变量是牧草产量;题图是依据试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中的曲线模型。(2)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珠海二手房买卖合同模板:针对拆迁补偿房产交易3篇
- 2025电力企业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
- 淘宝主要各行业销售额明细数据分析课件
- 《软件设计的任务》课件
- 《科研标书撰写》课件
-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课件
- 《高等数学格林公式》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常规生物正置显微镜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汽车基础知识》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丙烯酸内墙耐水腻子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城市开放空间-课件
- 2025年春季学期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安排表(完整版)
- 2025年有机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湖南2024年湖南省水利厅所属事业单位招聘5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中央2025年中国文联所属单位招聘1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学生作文稿纸(A4打印)
-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教案-单元4 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
- 小学思政培训
- 《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技术课件教程》
- 2024美团共享出行加盟合同
- 2024年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全册单元测评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