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洱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以下示意图中①的时代特征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夏商周时期后应是秦汉时期,这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东汉统治后期,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C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对应史前时期,排除A项;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对应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某历史博物馆展出了“半两钱”“秦铜权”“秦铜量”,这些物品属于()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图像史料【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某历史博物馆展出了‘半两钱’‘秦铜权’‘秦铜量’”和所学知识可知,半两钱、秦铜权、秦铜量都属于真实存在、可以亲眼见到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A项正确;文献史料的主要展现形式是文字,排除B项;口述史料的主要展现形式是亲历者口述下的录音等,排除C项;图像史料的主要展现形式是图片,排除D项。故选A项。3.著名学者金克木曾说:“中国有两种文化,一种叫‘长城文化’,一种叫“运河文化’。‘长城文化’即隔绝、阻塞的文化;运河通联南北,是‘通的文化’。”下列关于“通的文化”表述正确的是()A.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B.秦国为统一六国而开凿了灵渠C.元朝大运河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D.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中国有两种文化,一种叫‘长城文化’,一种叫“运河文化’。‘长城文化’即隔绝、阻塞的文化;运河通联南北,是‘通的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D项正确;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与“通联南北”不符,排除A项;“秦国为统一六国而开凿了灵渠”说法错误,灵渠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凿的,开凿的目的是为了运输的需要,排除B项;“元朝大运河推动经济重心南移”说法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已经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4.这项制度能够根据国家需要设立考试科目,不论门第出身,面向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打通了寒族百姓晋升仕途的路径,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从而给予和保护了平民阶层为官为政的利益。这项制度是()A.察举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设立考试科目,不论门第出身,面向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就是设置考试科目,按照学识选拔人才,不看门第,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察举制是汉代推荐制度,与题干“设立考试科目”无关,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题干反映的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也不是考试选拔人才,是中正官负责品评选拔官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5.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繁盛时期,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繁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6.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下面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来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黎。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由繁荣转衰落 D.由开明到专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意思是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材料“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意思是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忆昔》和《无家别》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由繁荣转衰落,C项正确;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是明朝,与杜甫无关,排除A项;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相差无几,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的变化,排除B项;中国古代一直是专制统治,由开明到专制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7.宋代沿袭五代旧制,设枢密院负责军事事务,如图是宋朝枢密院正副枢密使出身统计图,据此可知,宋朝()A.文臣才能略高于武将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C.轻视军队建设和军备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代沿袭五代旧制,设枢密院负责军事事务,如图是宋朝枢密院正副枢密使出身统计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官人数大大超过武将,反映了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官与武官素质的对比,不能看出文臣才能略高于武将,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的选拔,没有反映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宋朝时期任用文臣统兵,但没有轻视武备,排除C项。故选D项。8.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和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是守旧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司马光的强烈反对,B项正确;王安石变法确实对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不是司马光反对的原因,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确实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但不是司马光反对的原因,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确实出现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但司马光代表的是地主阶级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9.澶渊之盟以后,北宋与辽之间再无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边界开设“榷场”用来作为贸易场所,互通有无,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上述材料阐述的是澶渊之盟的()A.背景 B.过程 C.性质 D.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澶渊之盟以后,……促进了……加深了……”可知,这是澶渊之盟的影响,影响就是作用,是对后面事物产生的作用或影响,D项正确;背景是指事件发生之前的诸多因素,材料是发生后的影响,排除A项;过程即经过,材料体现的是对后面的影响,排除B项;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澶渊之盟是辽宋之间的盟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0.某班级参加学校的艺术节活动,他们演出的节目是南宋著名抗金名将的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该节目歌颂的英雄是()A.岳飞 B.郑成功 C.文天祥 D.张骞【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南宋初年,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并著有《满江红·怒发冲冠》,A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B项;文天祥是抗元英雄,排除C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A项。11.大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假如你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场景中的一位市民,以下可能做的事情是()A.观看京剧演出 B.欣赏蹴鞠表演 C.购买《西游记》 D.品尝烤红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蹴鞠是古代中国流行的一种球类运动,类似于现代的足球,在北宋时期非常流行,《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东京卞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蹴鞠表演在北宋时期是比较受到欢迎的活动,B项正确;京剧是清朝中叶以后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明显晚于北宋时期,在这个场景中市民不可能观看京剧演出,排除A项;《西游记》是明朝时期吴承恩所著的古典名著,远晚于北宋,市民不可能购买到《西游记》,排除C项;红薯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的,市民在这个场景中不可能品尝到烤红薯,排除D项。故选B项。12.“汴京梁家瓦子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常常营业到三更。”材料中的“瓦子”是()A.娱乐兼商业场所 B.政府部门 C.贸易场所 D.运动场所【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大的瓦子,可容几千人,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令人眼花缭乱,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十分热闹,A项正确;瓦子是娱乐兼商业场所,不是政府部门,排除B项;瓦子是娱乐兼商业场所,不是贸易场所,排除C项;瓦子是娱乐兼商业场所,不是运动场所,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图说明两宋时期()A.农业生产的繁荣 B.南方人口的增长 C.海外贸易发达 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市舶司收入上升和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是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图表反映的是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C项正确;宋代农业生产繁荣主要涉及占城稻、复种技术等,但与管理海外贸易机构的市舶司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宋代南方人口增加,但与市舶司收入无关,市舶司收入主要是来自海外贸易的税收,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强调国内的南方经济的发展,与材料管理海外的市舶司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司马光《资治通鉴》的部分残稿整整堆满了两间屋子,有人翻阅其中的篇章,竟没看到一个写得潦草的字。上述材料主要体现出的是他()A.严谨治学的精神 B.乐于奉献的精神 C.勤俭节约的精神 D.品德高尚【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部分残稿整整堆满了两间房子,……竟没看到一个写得潦草的字”等信息,可知《资治通鉴》作为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史学著作,尽管文字量大,但是每个字都书写工整,因此体现了司马光治学严谨认真,A项正确;乐于奉献的精神是为他人做贡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勤俭节约是节省的意思,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字迹工整与品德高尚不高尚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是指()A.甲骨文、造纸术、指南针 B.印刷术、青铜器、指南针C.书法、火药、指南针 D.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可知与宋朝三大发明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D项正确;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不符题意,排除A项;青铜器种类繁多,器具功能多,用在战争中的武器并不锋利,没有产生大的影响,不符题意,排除B项;书法是一种艺术,并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6.“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成吉思汗被牧人传唱的“恩德”是()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的“恩德”是指统一蒙古。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B项正确;忽必烈建立元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始皇和明朝时期修筑长城,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7.中国古代某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版图超出汉、唐。下列历史地图能反映这一形势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C项正确;A为汉朝的疆域,排除A项;B为唐朝疆域,排除B项;D为清朝疆域,排除D项。故选C项18.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为()A.实行盐铁官营 B.在地方设行省 C.分封制 D.在地方设“三司”【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上设行省,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且属于经济角度,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明朝在地方设“三司”,排除D项。故选B项。19.“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果让你讲述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小故事,可以选择的内容是()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反抗外来侵略”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戚继光抗倭是反抗日本倭寇的侵略,符合题意,D项正确;西汉的卫青北击匈奴、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都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属于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排除ABC项。故选D项。20.明朝某部著作附有120多幅工艺流程图,形象地记录了纺织、冶铸等生产过程,在当时世界科技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它是()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明朝某部著作附有120多幅工艺流程图,形象地记录了纺织、冶铸等生产过程,在当时世界科技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农业、手工业的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A项正确;李时珍《本草纲目》是医书,与材料手工业无关,排除B项;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属于我国古代农业史上的书籍,与手工业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21.辨别“史实”和“评价”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列表述中,属于“评价”的是()A.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 B.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C.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开封 D.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评价是考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行为等深远影响,是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看法,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是对文字狱及文化专制的评价,D项正确;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是客观的历史史实,不是评价,排除A项;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是客观的历史史实,不是评价,排除B项;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开封,是客观的历史史实,不是评价,排除C项。故选D项。22.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李自成),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该“闯王”领导的军队()A.向人民征派苛捐杂税 B.与明军山海关交战失利C.最终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D.在西安建立起了张楚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闯王”和所学可知,“闯王”指的是李自成。明朝是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的,C项正确;李自成的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没有向人民征派苛捐杂税,排除A项;与明军在山海关交战失利说法错误,是清军,排除B项;秦朝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23.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在地方上设置三司,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些措施集中体现了()A.加强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上的统一C.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为强化君权,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行政机构,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地方上设置三司,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初设立“厂卫”机构,实行特务统治,加强了皇权。清朝设置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这些措施都加强了皇权,加强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材料的措施都是政治上的,与加强思想上的统一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军事,没有体现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排除C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表述片面,“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4.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A.语言精练生动 B.内容通俗易懂C.线索清晰完整 D.汇聚传统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曹雪芹把各传统文化元素和风俗习惯安插在《红楼梦》里,因此强调了《红楼梦》汇聚传统文化,D项正确;题干未体现《红楼梦》语言精练生动,排除A项;《红楼梦》内容通俗易懂未涉及,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红楼梦》线索清晰完整,排除C项。故选D项。25.京剧脸谱各具特色,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由此可知,京剧脸谱()A.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B.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C.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D.刻画善变的人物性格【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京剧脸谱各具特色,如黑脸凸显包拯的铁面无私,红脸凸显关羽的忠义,由此可知京剧脸谱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固化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B项正确;京剧脸谱体现了创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主观认知,并不是真实再现历史场景或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排除AC项;京剧脸谱并不是刻画善变的人物性格,而是采用不同色彩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26.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不同文明的和谐同生,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力量。材料一:为共击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从长安出发……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西传播。——摘编自《张骞出使西域》材料二:长安城内居住有许多外国人,形成了盛极一时的文化交流大场面,也形成了盛唐一代我国文化辉煌发达的大时代。唐代文化之所以能发展到如此鼎盛,除了有坚实的经济为其基础外,更重要的就是实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吸取外来的许多文化,加以转化发扬;同时也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供其他国家民族吸收转化。——摘自何国松《中华文明简史一本通》材料三:明朝的某次航海壮举路线图材料四: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摘自《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张骞这次出使活动有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文化鼎盛原因,结合所学,分别列举唐代吸取外来文化、传播自己文化的史实各一例。(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写出这次航海壮举的名称。并指出这次航海活动最远到达什么地方?(4)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我国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谈谈你对中外交往的认识。【答案】(1)影响: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原文明向西传播。(2)原因:唐代文化之所以能发展到鼎盛,除了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外,更重要的是实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吸取外来文化并加以转化发扬,同时也传播自己的文化。史实:玄奘西行、鉴真东渡(3)名称:郑和下西洋;地方: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4)认识:开放和交流促进了文明的繁荣和进步,封闭和自守则会导致落后和停滞。张骞出使西域和唐代的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互鉴和发展,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则导致了中外交流的断绝和中国的落后。【解析】小问1详解】影响:据材料一“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西传播。”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原文明向西传播。【小问2详解】原因:据材料二“唐代文化之所以能发展到如此鼎盛,除了有坚实的经济为其基础外,更重要的就是实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吸取外来的许多文化,加以转化发扬;同时也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供其他国家民族吸收转化。”可知,唐代文化之所以能发展到鼎盛,除了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外,更重要的是实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吸取外来文化并加以转化发扬,同时也传播自己的文化。史实:据所学可知,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鉴真东渡,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小问3详解】名称:据所学可知,明朝的航海壮举是郑和下西洋。地方:据所学可知,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小问4详解】认识:通过对比张骞出使西域、唐代文化交流、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可以看出开放和交流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封闭政策则会导致落后。因此可以回答:开放和交流促进了文明的繁荣和进步,封闭和自守则会导致落后和停滞。张骞出使西域和唐代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互鉴和发展,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则导致了中外交流的断绝和中国的落后。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材料二:为保卫祖国疆土,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统编版)材料三: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驻藏大臣每年五、六月间奏明,轮流一人前往后藏巡视边界,操阅番兵……——摘自《卫藏通志》卷十二《条例》(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为了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结合相关史实表述成文,主题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字数不少于80字)【答案】(1)措施:设置澎湖巡检司。(2)小短文:题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论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朝各代都为其巩固与发展做出了努力。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清朝康熙帝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还设立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此外,清朝通过驻藏大臣等制度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治理,金奔巴瓶的设置也体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解析】【小问1详解】措施:根据材料一“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例如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小问2详解】写小短文:主观性题目,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先拟定一个题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课题。接着,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题目展开论述,论述可从以上材料中元朝时期元政府在澎湖列岛设立了巡检司、清朝时期康熙帝两次亲征雅克萨、清朝设立伊犁将军府、在西藏地区清朝政府通过设立驻藏大臣、金奔巴瓶的设置等具体历史事件的背景、简单过程、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即可,如论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朝各代都为其巩固与发展做出了努力。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清朝康熙帝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还设立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此外,清朝通过驻藏大臣等制度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治理,金奔巴瓶的设置也体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摘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最令人注目的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运动,分别发生在公元310年代和750年代,以及由金朝入主中原造成的“靖康之难”……中原多次战乱引发了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南迁的北方人口对地广人稀的南方来说,不仅是珍贵的劳动力,而且成为全方位带动南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改编自清华国学院《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材料三:唐太宗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对少数民族的这一态度得到周边各民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改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统编版)材料四:元代以前,云南的古滇国、南诏国等地方政权与中央王朝已有联系,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云南地区社会的进步。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汉族移民的涌入,农业、手工业等得到了长足发展,而清代大量移民自发涌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云南蕴藏大量的铜、锡、盐等资源和云南矿业的开发与发展。——摘编自何伟福、章青琴《清代云南经济的开发与商品经济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孝文帝是通过什么措施来实现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规模南迁使得宋朝时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重大转变?(3)材料三反映出了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并举一例唐朝践行这一民族政策的相关史实。(4)根据材料四,概括古代云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答案】(1)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2)主要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转变:经济重心南移。(3)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文成公主入藏。(4)有利条件: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云南地区社会的进步;明清时期大量汉族移民的涌入云南;云南蕴藏大量的铜、锡、盐等资源和云南矿业的开发与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措施:根据材料“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即位后,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规定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小问2详解】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中原多次战乱引发了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并结合所学可知,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转变: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规模南迁使得宋朝时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经济重心南移。【小问3详解】政策: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反映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小问4详解】有利条件:根据材料“元代以前,云南的古滇国、南诏国等地方政权与中央王朝已有联系,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云南地区社会的进步”可知,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云南地区社会的进步;根据材料“明清时可知,期,由于大量汉族移民的涌入,农业、手工业等得到了长足发展”明清时期大量汉族移民的涌入云南;根据材料“大量移民自发涌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云南蕴藏大量的铜、锡、盐等资源和云南矿业的开发与发展”可知,云南蕴藏大量的铜、锡、盐等资源和云南矿业的开发与发展。29.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姿多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绵延不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伟大贡献。材料一:【人物篇】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材料二:【科技篇】此生产工具形同大纺轮,当立轮受水流冲击时会日夜旋转,小筒没入水中盛水,转至高处则自动泄水入漕中,既省人力,又可以不停地灌溉农田。这种自转不息的生产工具,做到了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材料三:【文物篇】材料四:【节日篇】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统编版)(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说张仲景受后人敬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及文字材料,请写出该生产工具的名称,并概括它的优势。(3)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结合相关史实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字数不少于80字)【答案】(1)原因: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管理考试内容理解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资格认证考试回顾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考试预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会计岗位职责试题及答案
- 洗煤厂粉尘治理施工方案
- 微生物检验技师的基本知识试题及答案
- 财务政策对公司战略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水泥土换填施工方案批复
- 管道工程测量与定位考核试卷
- 2024年项目管理能力评估试题及答案
- 公司电脑常见问题处理手册
- 宠物输液治疗技术-静脉输液疗法(宠物临床治疗课件)
- 猪白条购销合同范本
- 锅炉延期检验申请书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作业设计案例(一)
-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液压传动(第六版)
- 红色故事宣讲《小萝卜头的故事》
- 活动板房拆装合同模板范本
- GPS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手持GPS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森林调查技术)
- 直接打印800字作文纸
- 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某期工程土建施工投标施工组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