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189-2014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技术规范_第1页
DBJ50-T-189-2014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技术规范_第2页
DBJ50-T-189-2014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技术规范_第3页
DBJ50-T-189-2014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技术规范_第4页
DBJ50-T-189-2014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技术规范TechnicalCodeforGeologicalEnvironmeofUndergroundEngineering主编单位: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文件渝建发[2014]48号关于发布《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委、国土房管局,两江新区、北部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双桥经开区建设管理局,房管局开发分局,有关单位:现批准《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技术规范》为我市工程建设施行。本规范由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和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联合发布,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负责日常管理,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二O一四年五月十五日关于同意重庆市《装配式住宅构件生产和安装信息化技术导则》等四项地方标准备案的函建标标备[20147120号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你委《关于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装配式住宅构件生产和安装信息化技术导则>备案的请示》、《关于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结构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备案的请示》,《关于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装配式混凝土住宅构件生产与验收技术规程>备案的请示》、《关于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技术规范>备案的请示》(2014年6月6日),收悉。经研究,同意该四项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备案,其备案号为:《装配式住宅构件生产和安装信息化技术导则》《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结构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装配式混凝土住宅构件生产与验收技术规程》《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技术规范》J12694-2014J12695-2014J12696-2014J12697-2014该四项标准的备案号,将刊登在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和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O一四年六月十二日本规范系根据《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下达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第三批)的通知》(渝建[2013]549号文)和《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委托开展<重庆市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技术综合研究及规范编制>的通知》(渝国土房管[2012]264号文)的要求,在调查总结我市地下工程建设中地质环境保护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勘察、设计、监测、施工、科研、教学等单位的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规范共分7章: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勘察、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设计与施工、地下工程地质环境监测和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验收。本规范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负责日常管理,由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与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联系(地址:重庆市渝中区长江二路177-9号,邮编:400042,传真电话邮箱:dzhjbh@163.com)。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编、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专主编单位: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参编单位: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后勤工程学院重庆建筑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勘测院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蒋文明李德方一任秀文苗强强林志付钢黄锋李航彭光泽钟佳琪葛苏鸣曾国机王凯张照秀王元清黄才华唐耿琛龚文璞 1 22.1术语 2 33基本规定 54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勘察 74.1一般规定 74.2调查与地质测绘 84.3勘探 4.4测试 4.5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4.6勘察成果 5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设计与施工 5.1一般规定 5.2水环境保护设计 5.3岩土体变形破坏防治设计 20 215.5其它次生灾害的防治与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285.6设计成果与施工组织设计 296地下工程地质环境监测 6.1监测点网的布设 316.2监测内容和方法 6.3监测数据分析与整理 337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验收 357.1实体验收 7.2效果评价 36附录A保护对象重要性分区表 38附录B地面物探方法选择一览表 39附录C主要测井方法一览表 43附录D预测隧道涌水量的方法 44附录E地下工程地质环境监测方法 47附录F地质环境保护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附录G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监理 55 60条文说明 61 1 2 2 3 54IhvestigationofGeologicalEhvironmentProtectionEngineer-ingofUndergroundEngineering 74.1GeneralRequi 7 8 4.5EvaluationofGeologicalEnvironment 5DesighandConstructionofGeotionEngineeringofUndergroundEngineering 155.2DesighofWaterEhvronmentProtection 5.3DesignofDamageandDeformationControlofRock 5.5PreventionofOther 6GeologicalEnvironmentMonitoringofUndergro 316.1LayoutofMonitoringNetwork 6.2ContentandMethodsofMonitoring 6.3AnalysisanddisposalofMonitoringData 7Ge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AcceptanceofUnder- AppendixAImportancePartitionTableofProtectingObject 2………………38AppendixBSelectionListofSurfaceGe 39AppendixCSelectionListofMafnLoggingMetho AppendixDMethodtoPredictWaterInflowofTunnel 44gical/EnvironmentMonitoringMethfUndergroundEngineering AppendixFStandardforQualitvironmentProtectionEhgineering 52f 55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0.1为了在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中贯彻执行国家和重庆市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重庆市地下工程的地质环境保护。1.0.3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与新设备。1.0.4地下工程建设除应执行国家和重庆市现行相关标准外,还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22术语和符号2.1.1地下工程undergroundengineering开发地下空间的过程及所形成的实体。2.1.2地下工程地质环境geologicalenvironmentofunder-groundengineering受地下工程影响的岩土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客观地质体。2.1.3地下工程地质环境问题geologicalenvironmentprob-lemsofundergroundengineering受地下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不利变化。2.1.4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ge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ofundergroundengineering为保护地下工程地质环境所进行的各项技术工作及所形成2.1.5地下工程地质环境监测geologicalenvironmentmoni-toringofundergroundengineering对地下工程地质环境要素与地下工程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的监视性测定。2.1.6地质遗迹破坏geologicaltracesbreakage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遗迹的损坏或观赏与科学研究价值的降低。2.1.7土地利用功能下降landutilizationfunctiondrop土地的产能及经济价值衰退。32.1.8水文地质单元hydrogeologicalunit具有一定边界和统一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分布的区域。2.1.9动态监测dynamicmonitoring对特定对象时空变化进行的监视与探测。2.1.10建筑物buiding房屋、市政设施及其附属构筑物的统称。2.2.1几何参数A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集水面积;b帷幕厚度;B隧道涌水地段L长度内对两侧的影响宽度;d洞身横断面等价圆直径;F与Q的地表水或下降泉流量相当的地表流域面积;H静止水位至洞身横断面等价圆中心的距离;J水力梯度;h洞内排水沟假设水深;h1洞底以上潜水含水体厚度;he含水体厚度;h作用水头;帷幕插人不透水层的深度;L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长度;L2隧道通过含水体的长度;R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R,隧道涌水地段的引用补给半径;ro洞身横断面等价圆半径。42.2.2计算系数a与爆破点至计算保护对象间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关的E某流域年蒸发蒸散量;H年地表径流深度;h年地下径流深度;k与爆破点至计算保护对象间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关的系数;M地下径流模数;7?2换算系数;Q₀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最大涌水量;Qs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正常涌水量;Q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流量或下降泉流量;90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单位长度最大涌水量;q隧道单位长度正常涌水量;Ss年地表滞水深度;V保护对象所在地质点振动安全允许速度;W年降水量;e试验系数。53基本规定3.0.1地下工程选址应充分考虑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尽量避开可能引发严重地质环境问题的地段。3.0.2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范围不应小于地下工程影响区。地下工程影响区应包括下列部分:1可能受影响的地表水体;2地下水可能疏降范围;3可能的地表变形范围。对采用爆破施工的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地下工程影响区的划定还应考虑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3.0.3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应按附录A进行保护对象重要性分区。附录A未列出的其它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分区应根据其破坏后果的严重性确定,严重为重要区,较严重为较重要区,不严重为一般区。3.0.4地下工程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应按表3.0.4进行分类。地下工程地质环境问题引发的次生灾害可分为建筑物变形损毁、生产生活缺水、土地利用功能下降和地质遗迹破坏。63.0.5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应综合考虑工程条件、地质条件和保护对象。3.0.6地下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方案应有专章或专篇的地质环境保护内容。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应实行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3.0.7地下工程施工前、施工中和竣工后应开展地质环境监测。3.0.8地下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包括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验收。3.0.9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验收应包括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实体验收与地质环境保护工程效果评价。74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勘察4.1一般规定4.1.1下列地表水、地下水富集区以及岩溶发育区应开展专门的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勘察:1总体积1×10⁵m³以上或总面积1×105m²以上的地表水体;2重要的河流、湖泊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准保护区及其以外的补给径流区;3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及其以外的分布区以及分散式居民饮用水水源等其它水资源;4重要湿地。4.1.2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勘察范围应大于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范围。4.1.3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勘察应进行资料收集、踏勘、调查与地质测绘、勘探、测试和动态监测工作。4.1.4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勘察收集资料应包括下列内1区域地质、第四系地质、地貌、工程地质以及气象水文资料;2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3地质环境和建筑物变形监测资料;4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资料;5当地地下工程建设经验资料。4.1.5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勘察除常规勘察内容外,还包括下列81查明保护对象类型与重要性,并进行分区;2查明已有地质环境问题;3查明拟设保护工程部位的工程地质条件;4进行地下工程地质环境影响评价。4.1.6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工作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1收集水文地质资料,划分水文地质单元,开展水文地质测绘与调查,进行必要的水文地质观察与测试工作;2查明地下水类型、分布范围及其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地下水埋藏深度,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3对岩溶地区,查明岩溶类型与地下水分布的关系,垂直渗流带、水平径流带、深部缓流带的分布位置及其特征;4查明地表水、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5按不同水文地质单元,采取地表水、地下水水样,进行水质分析;6确定水文地质参数;7评价地下工程对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并提出水环境保护措施建议。4.1.7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勘察应进行动态监测。4.2调查与地质测绘4.2.1调查与地质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1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2保护对象类型、特征及重要性;3已有地质环境问题;4人口、产业及土地的利用情况;5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包括地下水开采、地下矿山及隧道工程等。4.2.2当采集到遥感资料时,调查与地质测绘除采用常规方法外,还应采用遥感资料进行判释和填图,并符合1遥感解译的内容应包括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不良地质体形态、规模、建筑物分布与数量、土地利用状况等;2遥感解译工作应按建立解译标志、分析解译成果、确定调3遥感图像应以卫星图像和航空像片为主,宜采用多片种、多层次、多时相的遥感图像解译和必要的计算机图像处理;4对水文地质问题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研究有重要指示意义的特殊影像,应选定重点地区进行多时相遥感资料的动态解译分析。4.2.3调查与地质测绘观测点应主要布置在下列位置:3地表水体、地下水出露点;4可溶岩覆盖区:6主要建筑物。4.2.4调查与地质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1调查断层破碎带的位置、周边地形地貌、活动性、地震效应;3调查地表水体的水位、水深、水量及动态变化、利用情况及漏失情况;5调查可溶岩覆盖层分布、类型、性质、厚度、利用情况;6调查建筑物的位置、高度、面积、使用功能、建成时间、结构型式、基础形式、持力层情况及变形破坏情况;7调查塌陷的位置、高程、规模、形态特征、岩性组成、发生时间、成因与积水情况。4.2.5测绘与调查工作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绘与调查用图比例尺宜选用比最终成果图大一级的地形图作底图,比例尺宜选用1:1000~1:10000,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适当放大比例尺;2观测点应以仪器法或半仪器法测定,点位误差图面上不应大于3mm。4.2.6测绘与调查的记录应采用文字记录与地质照片或示意图相结合,重要的、代表性强的观测点,应采用素描图、影像资料并辅以文字说明。4.3勘探4.3.1勘探应包括下列主要工作内容:1查明断层的性质、地层岩性、产状、长度、断距、破碎带厚度;2查明隐伏岩溶的规模、形态、埋藏深度与充填情况、覆盖层厚度及性质;3查明含水层结构、类型、埋藏深度、分布范围、水头(位)4查明暗河的走向、埋藏深度、规模、水位、水深等;5监测钻孔的水位变化。4.3.2物探应符合下列规定:1物探工作应布置在可溶岩地区及地下水富集区;2物探剖面主要沿垂直工作区主构造线方向与平行构造线方向分别进行布置,剖面间距确定应考虑潜在塌陷坑密度及规模,剖面长度以控制潜在塌陷区范围为原则;3物探方法应根据含水层及隐伏岩溶的埋藏深度、规模及与周围介质物性差异按附录B和附录C进行选择。4.3.3勘探应重点布置在下列部位:1断层破碎带;2岩溶负地形区;3可溶岩覆盖层厚度较大地段;4物探资料反映的可能存在隐伏岩溶区或地下水富集区;5拟设地质环境保护工程部位。4.3.4勘探点、线间距宜为100m~500m。拟设地质环境保护工程部位勘探点、线间距应适当加密。4.3.5岩溶地区勘探孔深度应进入土层以下基岩不小于10m,期间揭露溶洞时,应进入溶洞底板以下不小于5m;水文地质钻孔尚应达到与地下工程建设紧密相关的含水层(组)、含水构造带和岩层层位。4.3.6勘探钻孔可能加剧含水层破坏时,除监测钻孔外应及时采取灌浆、止水等封堵措施对钻孔进行全孔封闭。4.4测试4.4.1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勘察应进行水文地质测试和岩土测试。4.4.2水文地质测试应测定地下水水位、流向、渗透系数、导水系数、给水度等水文地质参数,对于多层含水层应分层测试。4.4.3水文地质测试应根据所需水文地质参数、水文地质条件及试验目的选用抽水试验、注水试验、压水试验、连通试验、地下水位量测及水质分析等方法。4.4.4水文地质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水位可在钻孔、探井或测压管内直接测量。稳定水位应在揭露含水层后水位稳定时测量;2测定地下水的流向可采用几何法,量测点不应少于呈三角形分布的3个测孔(井);3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及导水系数宜采用钻孔或探井抽水试验、注水试验,在分析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计4含水层的给水度宜采用抽水试验确定;松散岩类含水层的给水度,宜采用实验室法确定;岩石裂隙、岩溶的5抽水试验方法可按表4.4.4确定;~6注水试验可在试坑或钻孔中进行,注水稳定时间宜为4h6h;7压水试验应根据工程要求,结合地质测绘和钻探资料确定试验孔位,并按岩层的渗透特性划分试验段;8岩溶地区地下水流速、流向宜采用连通试验确定。4.4.5岩土测试应满足评价及保护工程所需参数要求,试验数量应满足现行规范统计要求。4.5地质环境影响评价4.5.1地下工程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应分析预测地下工程可能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及次生灾害,并提出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建议。4.5.2地下工程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4.5.3水环境问题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分析评价区域含水层的岩性、结构、厚度、分布、水力性质、富水性及其有关参数,含水层的边界条件,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已发生的水资源破坏的类型、规模、成因;2评价地下工程影响地表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及水量减少的区域、幅度、漏失通道及随时间变化规律,按照附录D估算水资源漏失量;3评价水资源漏失可能影响的水源地分布、人数和经济损4提出水环境保护措施建议。4.5.4岩土体变形破坏问题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分析评价已有地面塌陷的成因和规律,预测地下工程诱发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范围、分布特征;2评价地下工程建设影响斜(边)坡、滑坡、危岩稳定性及危害性;3提出岩土体变形控制措施建议。4.5.5地下工程地质环境问题引发的次生灾害评价应包括下列1建筑物变形,损毁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2导致生产生活缺水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3土地利用功能下降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4地质遗迹破坏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4.5.6对设置地质环境保护工程部位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设计参数。4.6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勘察成果4.6.1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勘察报告文字部分应包括下列内容:1前言(勘察目的、任务、范围、执行的技术标准、勘察方法、勘察的技术手段和勘察工作布置);2地下工程基本情况;3保护对象、影响范围及重要性分区;4自然地理概况;5地质环境条件及主要地质环境问题;6地质环境影响分析评价;7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建议(含设计参数建议);8结论及建议。4.6.2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勘察成果应有下列附图附件:1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勘察平面图(包括保护对象重要性分区、地质环境问题分布、勘察工作布置):2专项地质环境问题图(包括现状和预测图);3水文地质图;4地下水等水位线图;5地质剖面图;6钻孔柱状图;7探槽、探井、平硐展示图:8物探成果资料;9原位测试成果资料;10岩、土、水质试验成果资料:11监测成果资料。5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设计与施工5.1一般规定5.1.1地下工程建设可根据地质环境保护类型,按照防治目标,综合选用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可按表5.1.1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分类保护类型防治目标技术方法保护措施水环境堵水超前注浆超前帷幕堵水注浆超前周边堵水注浆周边注浆衬砌前围岩注浆衬砌后围岩注浆防水地面防渗地表铺砌地面截水帷幕混凝土防渗墙漏水点周边修筑围堰洞内防水常规防水衬砌抗水压衬砌岩土体变形加固地表处治地表砂浆锚杆地表加固注浆地沟隔离地裂缝、塌陷回填超前加固超前周边加固注浆超前全断面加固注浆周边加固注浆围岩加固注浆支护超前支护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超前大管棚续表5.1.1变形控制5.1.2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设计参数与施工方案应结合主体工程的地质条件、工程规模、埋深与开挖方法确定,并根据周边地质环境监控量测与信息反馈及时调整。5.1.3地下工程施工应符合下列地质环境保护要求:1开展地质环境监测;2开展地质环境问题超前预测与预报工作;3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保护对象选择有利于地质环境保护4采取爆破施工不应造成地质灾害及建构筑物变形损害;5根据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对堵水注浆效果进行检查。5.1.4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施工应按附录G进行监理工作。5.2水环境保护设计I地面防渗5.2.1当地表水源漏失影响生产生活用水时,可按下列要求选取地面防渗措施:用地面截水帷幕、混凝土防渗墙等措施;3地表水漏失点以及规模较大的塌陷坑,可在坑周围修筑5.2.2地面防渗等级可根据所承受的水力梯度按表5.2.2选取。5.2.3地面铺砌可采用土保护层膜料、水泥土、浆砌片石、混凝土等材料,铺砌的设计参数应符合《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50600的相关规定。5.2.4采用截水帷幕进行地面防渗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施工条件,选用水泥土搅拌桩、高压注浆或排桩等截水帷幕;2截水帷幕的厚度应满足地面防渗等级要求,渗透系数不大于1×10⁶cm/s;3截水帷幕插入下卧相对不透水层的深度,按式(5.2.4)确定,并不小于1.5m;式中:帷幕插入不透水层的深度(m);hw作用水头(m);b帷幕厚度(m)。5.2.5采用混凝土防渗墙进行地面防渗时,防渗墙墙体材料可采用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塑性混凝土、固化灰浆。混凝土防渗墙底部应嵌入相对不透水层内,嵌入深度经渗流计算后确定,并不应小于1m;防渗墙的厚度除应满足墙体抗渗等级、耐久性外,还应满足墙体应力和变形的要求。5.2.6保护地表水、地下水体时,应形成由围岩、防水层和衬砌组成的复合防水体系。地下工程宜根据预测最大涌水量采取分区防水设计。5.2.7围岩防水应依靠注浆堵水圈形成堵水屏障,防止和减少地下水流失。5.2.8高水位富水隧道施工可能引起地下水环境问题及其灾害时,应采取“堵水限排”的设计方法,采用注浆控制地下水排放量,同时在衬砌背后设置排导系统,消减水压力。控制排放量的确定可根据地下工程穿越段上、下游的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估算,也可根据工程类比确定。当缺乏有效手段或数据时,可参照表5.2.8选用,并根据现场水文地质条件与保护对象重要性程度进行调整。保护对象重要性分区一般区较重要区重要区5.2.9水压大且不宜排水地段,应采用抗水压衬砌结构。抗水压衬砌的设计应考虑围岩类别、断面形状、防排水系统与外水压力等因素,采用工程类比、计算分析进行综合安全评价。5.2.10地下工程衬砌结构的防渗等级及裂缝宽度要求应符合表5.2.10的要求。地下水水头高度H(m)5.2.11地下工程注浆堵水保护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注浆标准,包括注浆圈渗透系数、注浆结石体强度等;3注浆材料,包括浆材种类和浆液配方;4钻孔布置,包括注浆孔距、排距;5注浆压力;6施工方法和顺序;7注浆效果评估的手段与方法。5.2.12注浆设计堵水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超前探测涌水量大的地段,浅埋时可采用地表注浆,深埋条件下可采用超前预注浆;2开挖后有大股涌水或大面积渗漏水段,宜采取径向注浆;3深埋岩溶水段可根据涌水量和衬砌外水压力等指标,综合采取超前帷幕注浆、双层衬砌以及抗水压衬砌方案;4采用水泥十水玻璃双液注浆堵水的地段,后期加固与止水效果不佳时,应增加补强单液注浆。5.2.13超前预注浆宜根据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断层破碎带、溶蚀带等富水构造在隧道的前方段落长度,结合超前探孔出水量、水头压力大小,综合选用全断面或局部注浆方式。5.2.14超前帷幕注浆堵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注浆加固范围应根据地下水压力、地下工程埋深及岩体孔隙与裂隙发育程度综合确定,且开挖轮廓线外加固厚度不小于3m;2浆液材料优先选用渗透性好、粘性低、结石体强度高、耐腐蚀的膏浆材料;3注浆孔布置、初始注浆压力、注浆半径、孔径以及注浆材料应满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相关规定。205.2.15全断面周边超前注浆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超前小导管或管棚预注浆;2当地下工程埋深在50m以内时,宜采用地表预注浆,埋深超过50m以上时,宜采用开挖掌子面预注浆;3预注浆段的长度宜为10m~50m,注浆孔底距开挖轮廓边缘的距离宜为毛洞高度(直径)的0.5~1.0倍,特殊工程可按计算和试验确定。5.2.16衬砌前围岩注浆,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水量较大处布孔,注浆深度不小于3m;2大面积渗漏时,布孔密而钻孔浅;裂隙渗漏时,布孔疏而钻孔深;3大股涌水时,布孔应在水流上游,且自涌水点四周由远到近布设。5.2.17衬砌后围岩注浆,应根据渗漏水情况确定孔距,钻孔深入围岩不应大于1m,孔径不宜小于40mm,注浆压力应满足不损坏衬砌要求。5.3岩土体变形破坏防治设计5.3.1岩溶塌陷防治宜根据岩溶发育特征、发育程度及发生岩溶塌陷的可能性、危险性,并结合保护对象的重要性进行分区设计。5.3.2岩溶地区地下工程支护和衬砌可根据溶洞发育情况予以加强。5.3.3岩溶地区的地下工程,应视地质环境条件,采取跨越、加固洞穴、引排截流岩溶水、消除或加固充填物、回填夯实等综合技术措施:1采用暗管、涵洞、小型过桥等方法,将溶洞积水与暗河水2对于规模较大的溶洞、暗河通道或基础修建困难的地段,21宜采用梁或拱跨越通过。梁的两端或拱的支座应置于稳固岩层之上,必要时可采用混凝土和砌体加固;3对于跨径较小、无水的溶洞,可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回填封闭;4地下工程拱部发育有较大规模溶洞时,视溶洞洞壁岩体稳定程度,采取喷锚支护加固,并在地下工程顶部采用护拱及砂土回填进行处置;5个别溶洞处理困难时,宜采取迂回导坑绕过;6对地下工程底部溶洞充填物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桩基、注浆、换填等措施进行加固。5.3.4地面沉降控制应依据沉降要求、地质环境受影响的程度以及重要建筑物和设施的保护要求,采取地面加固与地下工程内部加强支护相结合的防治措施。5.3.5地裂缝控制应根据发育规模和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规模和危害较小时,可采用土石填充并夯实,防渗处理等措施;规模和危害较大时,可采取填充、灌浆等措施。5.3.6滑坡、危岩的防治措施可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相关规定选取。I施工方案5.4.1穿越重要水源地或重要保护区的特长隧道,应尽量减少竖井、斜井及导坑等辅助施工通道,避免多洞开挖对地下水与山体的破坏。5.4.2地下工程洞口削坡应自上而下分层进行,开挖前做好洞口边仰坡开挖范围以外一定范围内的危石清理、坡面加固和坡顶排水工作。225.4.3稳定性差的洞口,宜采用接长明洞的方法或自内向外开挖方法,避免诱发滑坡、危岩等地质环境问题。5.4.4地下工程开挖方法宜根据保护对象、断面尺寸及围岩级别等因素,按表5.4.4综合比选采用。施工方法保护对象变形控制要求二程跨度、地质条件全断面法一般I~Ⅲ级围岩、中小跨度V级围岩、中等跨度并采用有效预加固措施后Ⅲ级围岩、大跨度并采用有效预加固措施后台阶法较高Ⅲ~V级围岩、中小跨度V级围岩、中小跨度并采用有效预加固措施后分部开挖法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较高M~V级围岩、中小跨度一般土质围岩、中小跨度单侧壁导坑法高M~V级围岩的大跨度双侧壁导坑法高浅埋大跨度、V~V级围岩CRD开挖法高浅埋大跨度、V~V级围岩5.4.5采用分部开挖的方法时,其分部数目及分部高度可结合地质环境变形控制要求,按照设计断面、围岩稳定条件、施工机械性能及运输通道条件综合考虑确定。5.4.6岩溶地区地下工程开挖宜符合下列要求:1开挖方法采用台阶法或其它分部开挖法。在Ⅱ、Ⅲ级围岩条件下,且溶洞仅穿过隧道底部一小部分断面时,可采用全断面一次性开挖;2爆破开挖时,应采用超前钻孔探测;3当隧道只有一侧遇到溶洞时,可先开挖该侧,待支护完成23后再开挖另一侧。5.4.7注浆材料、设备和制浆应符合下列规定:1注浆所用水泥的品质必须符合《水泥国家标准》GB175,对掺合料品质指标的具体要求应根据工程的情况和注浆的目的确定;2注浆设备的技术性能与所灌注浆液类型、浓度应相适应。额定工作压力应大于最大注浆压力的1.5倍,压力波动范围宜小于注浆压力的20%,排浆量应满足注浆最大注入率的要求;3制浆材料必须按设计规定的浆液配比计量,计量误差应5.4.8地下工程注浆应按先回填注浆后固结注浆的顺序进行。当进行帷幕注浆时,应当先进行回填注浆、固结注浆,再进行帷幕注浆。5.4.9注浆孔宜采用回转式钻机钻进,也可采用冲击式或冲击回转式钻机钻进,宜采用金刚石或硬质合金钻头;固结注浆孔可采用各种适宜的方法钻进,注浆孔位与设计孔位的偏差值不得大于10cm,孔深应符合设计规定。5.4.10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堵水注浆方法可选用全孔一次注浆法、前进式注浆法、后退式注浆法、综合注浆法或孔口封闭注浆法。5.4.11注浆堵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超前预注浆后的漏水量应小于设计允许值,浆液固结体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开挖;2回填注浆应在衬砌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3衬砌后围岩注浆应在回填浆液固结体达到70%强度后进244注浆前应进行压水或压入稀浆试验,发现与设计不符时,应立即调整;5在涌水量大、压力高的地段钻孔时,应先设置带闸阀的孔口管;当掌子面围岩破碎时,应先设置止浆墙和孔口管;分段注浆时,应设置止浆塞。5.4.12注浆过程中如发生围岩、衬砌变形、堵塞排水系统、串浆、危及地面建筑物等异常情况时,可采取下列措施:1降低注浆压力或采用间隙注浆,直到停止注浆;2改变注浆材料或缩短浆液凝胶时间:3调整注浆实施方案。5.4.13注浆结束的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注浆达到设计压力;2预注浆各孔段的进浆量,应小于50L/min,并达到设计压力后稳定10min,检查孔的吸水量,每米应小于1.0L/min;3注浆段的注浆孔全部注浆完成后,应进行注浆效果检查和评定,不合格的应补充钻孔注浆。5.4.14防治地下水漏失和地表塌陷的注浆施工宜具有应急抢险性质,施工时宜配备高速多功能钻机,确保施工工艺满足快速钻孔与设计注浆要求。5.4.15衬砌采用防水混凝土时,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1砂石集料应符合级配要求,水泥强度等级42.5以上;2水灰比不应大于0.55,最小水泥用量不少于200kg/m³,拱顶封顶部分不少于350kg/m³;3冬季施工的防水混凝土,应掺用加气剂降低原水灰比,并按冬季施工有关要求施工;4调制混凝土拌和物时,水泥重量偏差不得超过+2%,集料重25量偏差不得超过+5%,水及加气剂重量偏差不得超过+2%;5混凝土浇筑前,应清除模板上泥污杂物,且须用水湿润,确保模板光洁不漏浆;6有承压水时应先引流再浇筑防水混凝土。5.4.16防水板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减少接头;2搭接宽度不小于100mm;3焊缝应严密,单条焊缝的有效焊接宽度不小于12.5mm,不得焊焦焊穿;4绑扎或焊接钢筋时,不应损伤防水板;5振捣混凝土时,振捣棒不得接触防水板。V爆破振动5.4.17当爆破施工对周边环境振害较大时,应采用减振爆破技术,否则应采取部分或全部采用非爆破开挖方案。有下列情形之一时,不应采取爆破施工:1爆破会造成地面塌陷、滑坡、危岩等地质灾害;2爆破会造成巷道涌水、堤坝漏水、暗河断流等水环境恶化3爆破可能危及周边建筑物、公共设施或人员的安全而无有效防护措施。5.4.18地下工程爆破施工应满足下列地质环境保护要求:1临近永久边坡爆破,应采用预裂爆破或光面爆破技术,并在主炮孔和预裂孔(光面孔)之间布设缓冲孔;2其他对地面振动有特殊要求的地段,应在地下工程洞室内采用控制爆破技术,优先采用微差爆破技术;3地下工程的爆破可能引起边坡滑移、危岩崩塌、地表塌陷或水环境与周围建筑物的破坏时,应进行爆破有害效应对周围环境影响的分析计算;4地下工程爆破作业施工时,对地表和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应采用爆破振动监测结果进行评价。5.4.19地下工程钻爆方案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爆破参数选择以及一次爆破用药总量与单段起爆药量计算,可按工程类比法选取,并应经过现场爆破试验确2在爆破影响区应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宜采取减少齐发爆破药量或单段起爆药量、不耦合装药、采用低爆速低密度炸药等减振与隔振技术。5.4.20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可按下式计算:式中:R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h);Q炸药量,齐发爆破为总药量,延时微差爆破为最大一段药量(kg);V保护对象所在地质点振动安全允许速度(cm/s);k、a与爆破点至计算保护对象间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关的系数和衰减指数,可按表5.4.20选取,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岩性距a坚硬岩石50~-1501.3--l,5中硬岩石150~2501,5~1,8软岩石250-3501,8-~2,05.4.21爆破振速不应超过爆破允许振速,爆破允许振速应符合表5.4.21的规定。地面建筑物的爆破振动判据,采用保护对象所在地基础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和主振频率;水工隧道、交通隧道、矿山巷道、电站(厂)中心控制室设备、新浇大体积混凝土的爆破振动判据,采用保护对象所在地基岩质点峰值振动速度。表5,4.21爆破振动安全标准序号保护对象类别安全允许振速(cm/s)10Hz~-50H250Hz~100H21土窑洞、土坯房、毛石房屋0,5~-1,00.7~1.21,1~1.522.0~2.52.3~2.82.7~3.03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3.0~4.03.5-y4.54.2~~5.04一般古建筑与古迹0.1r-0.30.2~-t,40,3~-&,55水工隧道7.0--15.06交通隧道10.0~20.07矿山巷道15.0~30.08水电站及发电厂中心控制室设备0.59新浇大体积混凝土龄期;初凝~3d龄期;3d~7d龄期;7d~28d2.0~~3.03.0~7.07,0~12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挡墙、抗滑桩、锚杆等支护工程)3,0~5,0危岩1.5~-3,0滑坡2.0~4.0可能产生地面塌陷的区域1.5~~3.0地表水、地下水富集区3,0~5,02频率范围可根据类似工程或现场实测波形选取。选取频率时亦可参考下~列数据:硐室爆破<20Hz;深孔爆破10Hz~60Hz;浅孔爆破40Hz~285.5其它次生灾害的防治与地质环境恢复治理I灾害防治5.5.1对地表岩溶塌陷的治理可采用填充、灌浆等措施。5.5.2对地下工程影响区范围内的通讯电缆、高压、易燃和易爆管道以及对地层变形极其敏感的重要管线,除采取一般性预防措施外,还可将其暴露并挂起。5.5.3对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区内的建筑物,其变形允许值可按本规范表7.2.3选取,对表中未包括的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变形的适应能力和使用上的要求确5.5.4地下工程对既有建筑物影响较大时,可采用隔断措施将既有建筑物隔开。隔断措施采用钢板桩、树根桩、深层搅拌桩、注浆加固、地下连续墙、抗滑桩、深层锚索或基础托换等方法。5.5.5地下工程对既有建筑物影响较小时,可对既有建筑物地基进行加固。加固方法可选用锚杆静压桩、树根桩或注浆加固等,加固深度应大于地下工程底面标高。5.5.6当地下工程对既有建筑物影响轻微时,可根据监测结果视情况采用加强既有建筑刚度和强度的方法。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5.5.7地下工程导致当地生活、生产用水缺乏较重或严重的地29区,应根据水资源漏失情况及时进行地表和洞内封堵措施,对地面裂缝和塌陷坑应及时封闭回填。5.5.8因地下工程开挖与抽排水引发的土地破坏、压占与污染,宜进行土地复垦;因施工废弃物引发的土地破坏、压占与污染,应进行土地复垦。土地复垦应参照《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执行。5.5.9因地下工程地面塌陷而破坏的植被,宜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因施工弃土石压占所导致的植被破坏应就地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地面植被恢复所选择的目标植物和群落类型应与地下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石环境相匹配,确保植被重建的成效,且符合《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的相关规定。5.5.10丘陵山区地貌景观恢复治理可采用边坡加固、采坑回填、植树种草或者挂网客土喷播等工程措施,以修复生态;平原区可采用清理废石(渣)、塌陷坑回填、整平、覆土、复绿、造景等工程措施进行生态重建。5.5.11对地质环境保护区内的地质遗迹保护应满足《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5.6设计成果与施工组织设计5.6.1地质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成果的文字部分应包括下列内1前言(设计与施工依据、执行的技术标准与要求);2地下工程基本概况;3周边地质环境条件及主要地质环境问题;4影响范围、保护对象及重要性分区;5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含设计参数)。5.6.2地质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成果应有下列附图附件:1设计说明;302工程数量表;3工程结构设计图;4不良地质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图;5岩土体稳定辅助工程措施设计图;6水环境保护辅助工程措施设计图;7管沟设计图;8施工工序设计图;9防排水设计图。5.6.3地质环境保护工程施工应根据保护设计成果要求,提出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必要时提出地质环境保护专项施工方案。316地下工程地质环境监测6.1监测点网的布设6.1.1水环境变化监测工作应按水文地质单元布置,监测工作(点)应布置在预计对地表水、地下水有影响的范围内。地下水监测工作应充分考虑到地下水的流向(垂直与平行流向)布置监测点。6.1.2监测点应结合地表水体及地下水出露点布置,每个水文地质单元宜为2-3个,地下水出露点不能满足监测要求的,应采用钻探水文井进行监测。6.1.3地表变形监测应布置在可能产生塌陷、沉降的地貌单元,采用基准点结合大地变形的方法,应在地下工程轴线上及两侧变形区内布设沉降监测点,根据重要性分区布设监测点的间距,每个单元不宜少于3个。6.1.4对地下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建筑物开裂、沉陷、位移和倾斜等变形应进行监测。6.2监测内容和方法6.2.1地质环境监测的内容、方法、仪器和精度应按表6.2.1进行选择,各监测方法的实施宜参照附录E的规定。32监测对象监测方法监测仪器精度地表水、地下水水位监测人工巡视用布卷尺、钢卷尺、测绳1.0mm/m钟响法测绳、测钟浮标尺浮标、平衡锤、滑轮、支架自动采集自记水位仪电测水位仪自动监测仪远程遥测监测中心、通信同络、水位监测终端、水位计地表水、地下水水量和地下程内涌水量容积法量水箱、水池、钟表0.05m³/s(地表水)0.1l/s(地下水)堰测法或流测仪三角堰、梯形堰、矩形堰和水量表差压法孔压板、出水管、测压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人工巡视用布卷尺、钢卷尺、测绳分层沉降标、水准仪自动采集地表、地下位移计、可伸缩性的水准仪(分层桩》报警器和报警定位装置GPS监测技术、IhSAR监测滑坡(危岩)参照DZ/T0221《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相关条文执行建筑物参照JGJ8-2007《建筑变形量测规范》冲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部分相关条文执行爆破振动测振及配套传感器详见5.421条规定6.2.2施工前应对可能影响范围内重要的地表水体、地下水露头进行水环境监测,监测时间不宜少于1个水文年,每隔两月至少监测一次;施工中的地质环境监测周期应根据保护区重要程度和距开挖面距离综合确定,其监测周期宜按表6.2.2规定执行。竣工后的地质环境监测周期宜根据施工中和竣工后的监测稳定情况而定,监测时间不应少于2个水文年。33重要区较重要区一般区重要区较重要区一般区l35357地面塌陷(地面沉降)35757滑坡(危岩)6.2.3监测数据有明显变化时,应增大监测频率。监测数据在一个季度内趋于稳定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小监测频率。6.3监测数据分析与整理6.3.1监测数据分析与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的各项原始记录,应及时整理、检查并填写报表、绘2监测结果分析应根据时态曲线形态,选择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的指数,对数与双曲线、分段函数等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地3对监测数据应进行单独项目分析和多项目的综合分析,并定期提交阶段监测的各种图表和变形趋势分析报告;4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对地质环境保护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工程对策与建议。6.3.2监测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342施工前监测报告,竣工后监测报告;3监测周(月)报;4监测数据汇总表及观察资料。357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验收7.1实体验收7.1.1地质环境保护工程验收的实体应与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专篇设计内容一致。7.1.2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实体所用的主要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等,进入施工现场时应进行进场验收。7.1.3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实体的施工质量验收单元可划分为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7.1.4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实体的施工质量验收应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的顺序进行验收。7.1.5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实体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并提出工程验收申请的基础上进行。工程验收时应提供下列技术文件和记录:1工程项目竣工报告;2分项、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名单;3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记录;4设计变更通知单,技术变更核实单;5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后调查和处理资料;6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及施工日志;7竣工图。7.1.6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含子单位工程的质量均验收合格;2所有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3施工质量保证资料完整;364所含子单位工程验收资料完整。7.1.7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实体竣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验收组进行验收;验收组应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监测等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7.1.8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实体质量验收标准应符合附录F及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7.2效果评价7.2.1地质环境保护工程效果应根据下列监测结果进行评价:1地表水水位及水量变化情况:2地下水水位及水量变化情况;3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危岩崩塌等地表变形情况;4建筑物变形、损毁情况。7.2.2地质环境保护工程效果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1地下工程是否造成建筑物变形及其程度;2地下工程是否造成生产、生活缺水及其程度;3地下工程是否造成土地利用功能下降及其程度;4地下工程是否造成地质遗迹破坏及其程度。7.2.3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效果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应评价为合格:1地下工程未造成建筑物变形或变形未超过表7.2.3和其他规范规定的允许值;2地下工程未造成生产生活缺水;3地下工程未造成土地利用功能下降;4地下工程未造成地质遗迹破坏。37单层排架结构(柱距为6m)柱基的沉降量(mm)横向0,002体型简单的高层建筑基础的平均沉降量(mm)附录A保护对象重要性分区表表A.0.1保护对象重要性分区表保护对象类型一般区较重要区重要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小于100人100~500人大于500人水库(总库容)总库容小于1X10m³总库容1X10⁵m³~1X106m总库容大于1X105m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地)无准保护区(补给径流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无市级和区县级国家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无3A-4A5A交通设施三级以下公路城市主要干道、二级公路速公路、一级公路、铣路给水工程日供水量小于5X10#m³日供水量(5~20)X104m³日供水量大于或等于20X排水工程日处理能力小于4X104m3日处理能力(4~10X104m³日处理能力大于或等于10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日处理能力小于3000KN日处理能力3000KN~8000KN日处理能力大于或等于8000KN其他保护对象旱地、园地、林地、草地特殊地下水资原(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以及分散式居民饮用水水源等其它未列人重要分级的水资源;一般农田重要设施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地下水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2表中末列出的保护对象可参照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进行重要性分区。39物探方法解决问题应用条件经济,技术特点直流电從电位法.抹测隐恍断层破碎带位置;探测地下水的流向;3.探测隐优洞穴的位置。1.受地形,环境影响较小2.适合地下水位较浅地方工作。低。充电法.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位置;2.探测地下水的流向;,追踪地下洞穴的延深、分布。受地形、环境影响较小。及低咀体平面展布效果良好,成本低。电阻率剖面法1.抹测隐忧断层破碎带的位置、走向慎状况、测定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面形态;4划分基岩风化带,确定其厚度;(组)特征;5.抹测隐优古河道的位置、分布7.划分咸淡水的界线。地形起忧小,要求场地宽低。电阻率测深法.测定覆盖层厚度,地层结构;确定基岩面形态;2划分基岩风化带,确定其厚度;3.探测隐忧洞穴的位置埋深4.抹测基岩断层位置、走向;5.抹测松散层的厚度,岩性特征;.地形无剧烈变化2.电性变化大且地层倾角较陡地区不宜均较成熟,成本较低激发极化法1.测定地下水位埋深.抹测隐忧断层破碎带位置,含水特征.抹测地下洞穴的位置、判断充填性质。场地,根据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本适中。40续B.0.1直流电法高密度率法3.划分基岩风化带》确定其厚度;断充填物性质;一定场地条件60m电磁法音频大地电磁法工作甚低频法1.探测隐优断层破碎带位置延伸;2.探测岩性接触带的位置;慎性质数于米;测深法4.探测地层结构,岩性特征;5、测定松散层厚度、岩性结构;地区不宜工作,阻在山区受静态影响严重成本适中,瞬变划分基岩风化带,确定其厚度;性质组)特征5.探捌隐忧古河道的应置形态。.受地形,接地影响小宜工作。41续B.0.1物探方法解决问题应用条件经济,技术特点电磁法探地雷达1、探捌隐忧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2.抹测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面形态划分基岩风化带,确定其厚度4.抹测隐优地下洞穴的位置、形态操测隐伏古河道的位置、形态。30~50m,低。弹性波法折射波法破碎带,探捌隐忧地下洞穴的位置、形态求持力层坚硬土层及基岩界面埋深和界面速度。.对薄层的探测能力差2,要求一定范围的施工场地3、无法探例逆转层清晰分辨率高精度高,成本高。反射波法.划分地层层序,探测断层等地质构造2.抹测隐忧地下洞穴的位置、形态,隧道施工超前预报要求探捌对象与相邻介质应存在较明显的波咀抗差异地形相对平缓。探测探度较大,分辨率较高,成本高。瑞雷波法、测定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面形态;2探捌隐忧地下洞穴的位置、形态3.探测基岩风化带,确定其厚度。小在30~50m左右。适合于复杂地形条件下工低。层析成像法电阻率层析成像.抹明隐忧断层破碎带的位置产状质。.充水(液孔、孔内无套管2.井井探测有效距离小于120m;.剖面与孔深比一般要求小于1。适合对重点部位地质要素直观、精确,成本较高。电磁被层析成像1.探明隐忧断层,破碎带的位置、产状;2探明隐优洞穴的位置、空间形态充填性质。.孔内无套管.井-井探测有效距离一般在100m以内;3.剖面与孔深比一般要求小于1。适合对重点部位地质要素体较高。42续B.0.1物探方法解决问题应用条件经济,技术特点层析成像法地振层析成像.探明隐伏断层的位置、产状;2探明隐优洞穴的位置、空间形态。.钻孔的激发、接收条件要尽可能一致2可在井管孔中施工;.井测距离小于120m4.剖面与孔深比一般要求小于1。适合对重点地质要素的了高。声波层析成像,探明地下洞穴的位置埋深形状.受发射能量限制,井-井跨距一般较小,最大约30~50m;~.剖面与孔深比一般要求数小于1。为无损检测工作孔内工作放射性及其(它方法氧气法蝶测隐忧断层的位置、分布。,受地形,场地环境的限制小;2测点尽可能避开近期的人工扰动地段查工作,成本低。录气测量.探测隐忧断层破碎带的位置;,探测地下洞穴的位置。.受地形,场地,环境的限制小.取样点避免近期的人工扰动高适于普查工作成本低微重力测量1.抹测隐优断层破碎带的位置2探捌隐优同穴的位置、理深。.要求精确的测地工作环境下的工作,成本高。43C.0.1主要测井方法一览表测井方法解决问题应用条件电测井地质剖面的流向、流速等。译简单,成熟。数成像测井低。2孔内无套管井径测量流量测井测量地下水流量。.干孔清水孔2孔内无套管44附录D预测隧道涌水量的方法D.1简易水均衡法当越岭隧道通过一个或多个地表水流域时,预测隧道正常涌水量可采用下列方法:1地下径流深度法Qs—2.74h'·A(D.1.1-1)A—L·B(D.1.1-2)(D.1.1-3)式中:Qs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正常涌水量(m³/d);年地下径流深度(mm);A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集水面积(km²);W年降水量(mm);H′年地表径流深度(mm);E某流域年蒸发蒸散量(mm);Ss年地表滞水深度(mm);L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长度(km);B隧道涌水地段L长度内对两侧的影响宽度(km)。2地下径流模数法Qs—M·A(D.1.1-4)M一Q/F(D.1.1-5)Q地下水补给的河流的流量或下降泉流量(m³/d),采用枯水期流量计算;F与Q的地表水或下降泉流量相当的地表流域面积(km²);45其他符号意义同式(D1.1-1)。D.1.2当隧道通过潜水含水体且埋藏深度较浅时,可采用降水入渗法预测隧道正常涌水量。Qs—2.74a·W·A(D.1.2)其他符号意义同式(D.1.1-1~D.1.1-3)。D.2地下水动力学法D.2.1当隧道通过潜水含水体时,可用下列公式预测隧道最大1古德曼经验式(D.2.1-1)式中:Q。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最大涌水量(m³/d);K含水体渗透系数(m/d);H静止水位至洞身横断面等价圆中心的距离(m);d洞身横断面等价圆直径(m);L2隧道通过含水体的长度(m)。2佐藤邦明非稳定流式式中:q。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单位长度最大涌水量[m³/(sr%洞身横断面等价圆半径(m);h。含水体厚度(m);45其他符号意义同式(D.2.1-1)。4647附录E地下工程地质环境监测方法E.1水位监测通常采用人工监测、自动监测和远程遥测等方法。人工监测:人工监测水位时,用测绳、测钟等测量井口固定点至地下水水面铅直距离两次,当连续两次静水位测量数值之差不大于表6.2.1规定精度时,将两次测量数值取均值记录。自动监测:采用水位自动监测仪器,测量数据自动采集、自动存储,人员定期到现场进行数据回收和设备维护。远程遥测:使用地下水自动监测校器和数据自动传输装置。测量数据自动采集、自动存储,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自动传输到指定地点。监测孔(井)的布设,应顾及施工区至水域(河流、水库、池塘、湖泊、内涝积水和塌陷集水区等)的距离、施工区地下水位、周边水域水位等因素。监测孔(井)的建立,可采用钻孔加井管进行,也可直接利用区域内的水井。水位量测,宜与沉降观测同步,但不得少于沉降观测的次数,取代表性地段设置。每个地下工程布置数量不少于4个水位观测孔,可利用降水井作部分观测孔。每次测量结果应当场核查,发现反常及时补测,保证监测资自动监测仪器每月检查、校测一次,当校测的水位监测误差的绝对值大于规定值时,应对自动监测仪器进行校正,校正方法按照GB138-1990执行。布卷尺、钢卷尺、测绳、导线等测距的精度必须符合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允许误差规定,每半年检定一次。48E.2水量监测利用三角堰、梯形堰、矩形堰、水量表孔压板、出水管和测压计等,在动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定期监测,可视水量变化大小,出现情况异常时,应增大监测频率,同时取得水位资料,选择代表性地下工程点监测涌水量。泉流量的监测:根据泉水流量大小,选择容积法、堰测法或流速仪法测流,必须按其测流方法要求进行操作。E.3地面塌陷监测选取有异常变化现象的点,如井、泉水位、地面和建筑物的裂缝等进行监测,对于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化,应在变形的不同部位布点,形成监测点网,监测地面塌陷前兆异常迹象。孔(井)、泉的异常变化:如水位的骤升、骤降,流量的突增、突减,冒水冒气,水色突浑,翻砂涌泥等。地面变形:地面出现地鼓、环形开裂或局部下沉等。坑、塘、水库或田地积水突然冒水(气)泡、喷水柱或产生旋建筑物变形;如下沉、开裂、倾斜、作响,道路和管渠断裂错位地下土层的垮落声响和微震,家禽家畜惊恐不安等。当有异常出现,判断为险情时,应及时向险情警报系统上报。在未建立险情警报系统的地方,施工单位上报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根据本地的具体条件建立相应的组织。在监测过程中如发现异常骤然加剧,判断险情已到紧急时刻,应立即上报并果断采取应急措施。GPS监测技术应视目的、要求精度、卫星状况、接收机类型和数量、测区已有的资料、测区地形和交通状况以及作业效率综合49考虑,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InSAR监测技术对数据要求严格,时间域分辨率有限,数据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容易导致图像解释错误。所选数据参数应符合解译的标准。尽量选择在大气条件晴好、植被较少的时段获取的数据,以减少误差。解译所得的沉降信息还必须与由其它方法得到的沉降信息对比,并进行实地踏勘。E.4滑玻、危岩监测较重要区、一般区的滑坡在裂缝两侧埋设简易观察桩;在挡土墙等构筑物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尺、在滑坡前缘剪出带内刻槽,定期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变化,以及裂缝形态和开裂延伸方向。重要区的滑坡在变形区建立观测网,在变形区影响范围之外的稳定区设置固定观测站,用精密仪器监测变形区内网点的三维位移变化。一般可用经纬仪量测各观测点在平面上两个方向的位移,用水平权量测其高程变化。对于重要区、较重要区的滑坡还应监测其深部变形。测斜仪法:用钻孔打穿滑动面直至稳定地层,并下入套管,然后在不同时期将测斜仪放人钻孔中,测定不同深度上钻孔壁倾斜度的变化,判明位移大小、位移方向和位移方式等。放射性同位素法:将放射性同位素(0Co)放在不同深度的地层中,然后在地表用接收仪查明它随深部地层位移后的位置,测定深部地层位移的情况。应变管法:用钻孔打穿滑动面直至稳定地层中,然后在推断的滑面附近,放入硬质聚氯乙烯塑料应变管。在管壁上沿滑动方向的直径,两面对贴电阻片,间距视具体要求而定。在地面上用应变仪测定电阻值的变化,反映不同深度的位移情况。电阻值急剧变化处即为滑面位置。50E.5建筑物监测对地下工程建设引起的建筑物(房屋、桥涵、挡土墙、护坡、侧沟、截水沟、天沟、盲井和检查井)的开裂、沉陷、位移和倾斜等变形进行监测。监测点埋设范围:宽度为地下工程轴线两侧2倍洞径,长度方向为地下工程开挖面前后距最近建筑物结构边墙为H+h(H为地下工程埋深,h为地下工程高度)的范围。附录A中重要区、较重要区应视实际条件加宽监测范围。裂缝监测:采用水泥砂浆贴片于开裂的代表性部位及裂缝头部的两侧,也可采用石膏标志或薄铁(塑料片)标志代替水泥砂浆贴片。要求一条裂缝最少应设置两个标志,一个设在裂缝最大处,一个设置在裂缝的末端,可直接测量标志的相对位移量。沉降监测:将固定标志安设在建筑物的基础和墙上,如建筑物的四角、沉降缝两侧等处。沉降监测通常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基准点的位置应根据总平面图上建筑物的分布及工程地质条件而定。基准点的数量在每一测区内不少于2个,区域面积较大或对多幢建筑物进行观测时,应适当增加基准点数,并使所有的基准点构成水准网。倾斜监测:在建筑物的上、中、下部分别设置固定标志,用经纬仪观测各点之变化,或用自动倾斜仪量测其倾角的变化。E.6振动监测振动监测应符合《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和《爆破安全规程》(GB6722)的相关规定。监测范围应在地下工程两侧距离地下工程外侧线60m以内区域,如遇重要区和较重要区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范围。爆破振动监测有宏观调查和仪器测量两种方法。这两种方51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宏观调查是在爆破前后,在爆破现场对爆破振动可能影响的建筑物等保护对象进行振害评估。调查振害现象,统计破坏数量,总结破坏规律,评价对建筑物和周边地质环境等安全允许标准。仪器测试多采用机械-电子一体化的技术进行爆破振动测量原理、结构、材料设计制造。通常爆破振动测量系统应具备下列可测参数值范围:速度0.05~50cm/s,加速度0.01~500m/s²;信号频率响应范围:0.1~500Hz;数据记录时间:>300s;非线性:<2%;通道数:2~3(垂直向、纵向和横向振动均可记录);项目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单位数值主控项目原材料检验水泥设计要求注浆用砂:粒径细度模数含泥量及有机物含量mm%2.52.03实验室试验注浆用粘土:塑性指数粘粒含量含砂量有机物含量%%%<5<3实验室试验粉煤灰;细度烧失量不粗于同时使用的水泥实验室试验%水玻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