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九讲+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_第1页
《大学语文》第九讲+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_第2页
《大学语文》第九讲+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_第3页
《大学语文》第九讲+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_第4页
《大学语文》第九讲+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你对人生的欲望追求抱持怎样的态度?

最放不下的欲望是什么?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蒙古族。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等。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曾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社会问题、人生哲学等方面。一生以思索中国文化的发展及未来为职志,将孔子等儒家的思想精神,佛家哲学,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道德与宗教的看法主张超越僵化的形式与教条,走向主体的生命活力与普遍之爱。)结合在一起,找寻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格。在社会研究方面,他曾经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因为三零年代的农村仍处于文盲充斥、科学落后、卫生不良、陋习盛行、公德不修的状况。他撰写了《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答乡村建设批判》等一系列著作,阐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乡村建设方案为: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教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村合作社,以谋取乡村的发达,即“乡村文明”、“乡村都市化”,并达到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大联合,以期改造中国。他认为“中国是农村大国,要改造中国,必须针对其“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从乡村着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1931年,在山东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先任研究部主任,后任院长,主讲乡村建设理论,并在邹平等县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其实验步骤一是实施政教合一,建立乡农学校;二是推行社会改良,如禁烟、禁赌、放足、办合作社等;三是组织乡村自卫,维护社会治安。不久,实验因日本侵华而被迫中断,但他在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农业人才,传授和推广农业技术,进行农村行政组织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他的乡村建设运动理念成功与否虽然仍有正反不同的意见,但基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无疑是重要的观念启发与突破,当代也有学者认为乡村建设运动的精神是解决当今中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在思想方面,他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和西方著名哲学家帕格森的生命哲学相结合,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思想,影响深远。代表作品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人心与人生》等。《中国文化要义》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缺乏“阶级的分野”。一生曾潜心修佛,顿入空门数年,在佛教哲学上有很高的体悟。亦深入研究印度哲学,两者思想都成为梁漱溟反思及领悟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所在的基础。1953年因为与农村问题有关的批判发言与毛泽东激烈争吵,为人所熟知。一生对于国家社会发生的各种问题直言敢谏,不屈不挠,不因现实而动摇其立场。世界文化的未來,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中國文化的命運》人生態度:逐求(人對於物)

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实用主义(Pragmatism),通常被认为土生土长的美国哲学。事实上,其哲学乃因袭英国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之传统,主张认知源于感官经验。经验性就是实用主义哲学的特征。它以普通人类的经验作为最终根,以及评价知识与价值的准绳。实用主义今虽略嫌褪色,於一九三○年代是英、美最流行的哲学,迄今仍然有其价值。

杜威基于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组成他的实践、行动与实用价值学说,在学习上主张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在促进个人的全面生长,帮助个人适应其生活环境,进而改造其生活环境,以适合人类的需要。因此,强调学习的目的,在知如何继续学习。学习不可与生活脱节,也就是说,学校生活不可与社会生活脱节。社会在变,文化亦在变;真理在变,价值亦在变。故学校课程必须随时修改,以谋配合,以求进步。佛教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与至亲,相爱的人分散)苦、怨僧會(必須與不喜歡的人見面)苦、求不得(無論如何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苦、五陰熾盛(对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苦

人生态度:厌离(人对于自己本身)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发挥到家者,厥为印度人。印度人最奇怪,其整个生活,完全为宗教生活。他们最彻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为佛家。人生态度:郑重(人对人)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此话虽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尽包含在内;如后来儒家之“寡欲”“节欲”“窒欲”等说,都是要人清楚地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普通都是由逐求态度折到厌离态度,从厌离态度再转入郑重态度,宋明之理学家大多如此,所谓出入儒释,都是经过厌离生活,然后重又归来尽力于当下之生活。逐求世俗郑重道德厌离宗教人生是‘意欲’的活动和表现,‘意欲’的内在要求和环境的外部障碍的矛盾斗争,构成了生活的本质。生活的过程也即‘意欲’之满足与不满足的无尽连续。高力克.现代化与儒家人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6):96-97梁漱溟先生除了讨论人對於生命態度的三種境界变化,也思考了人对于环境所面对的困难,所采取的几个可能态度。人生的三路向进一步说就是生活中解决问题方法之不同。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生活的样法有下列三种:(一)本来的路向:就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他的要求;换一句话说就是奋斗的态度。这种下手的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这是生活本来的路向。(二)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就在这种境地上求我自己的满足。他所持应付问题的方法,只是自己意欲的调和罢了。(三)走这条路向的人,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前两条路向都不同。遇到问题他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这也是应付困难的一个方法,但是最违背生活本性。因为生活的本性是向前要求的。凡对于种种欲望都持禁欲态度的都归于这条路。所有人类的生活大约不出这三个路径样法:(一)向前面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这是三个不同的路向。这三个不同的路向,非常重要,所有我们观察文化的说法都以此为根据。现在我们从第一步所求得的西方文化的三大特异采色,去推看他所从来之意欲方向,即可一望而知他们所走是第一条路向向前的路向一、征服自然之异采。二、科学方法的异采。三、德谟克拉西(Democracy)的异采。【切问】2.欲望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谈谈你对如何面对个人欲望这一问题的看法。4.梁漱溟曾批评胡适的人生哲学过于注重为人生‚“找意义”、“找价值”,而认为生活就是要生活,不应刻意追求动机。你怎么看待他这一观点?你认为生活应该有意义吗,我们需要刻意追求某种人生态度吗?--AlfredAdler生命总会设法延续下去,而且在面对外来阻碍时,生命的力量绝不会还没挣扎就先高举白旗。如果不計較利益得失成敗,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新儒家当代新儒家是民国以来在当代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基于当今现代性的儒家思想学术流派。广义而言,新时代儒家的学术,已不仅仅局限于人文或者哲学领域,而是渗透到各个学科,包括从儒家思想出发而发生的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等领域的思想学说。新儒家学术的发展和兴盛与中国哲学、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兴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关联当今世界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当代新儒家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发展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1921年学衡社的成立及1922年学衡杂志的创刊,以纯学术的形式融化新知昌明中国文化的精粹,同时也引发了新儒家哲学思辨的兴起。当代新儒家的共通点是一方面致力对儒、道、释三家作出新的诠释及应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学思想融会在中国传统智慧之内,从而肯定中国传统哲学也可发展出民主与科学等现代思想,尝试完成中西哲学会通的工作。更正统的新儒家则认为并不需要以其他文化学说体系的角度来变通儒家,而是从儒家本身的体系及其包含的普适性道理出发发展新时代的儒学。同时,各个文化体系也可从其他文化体系中吸取有益适补的成分。新儒家的分期与世代当代新儒家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是(1921年-1949年):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第二代(1950年-1979年):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第三代(1980年至今):余英时、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霍韬晦、姚新中、王康等。其中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曾联署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强调「心性之学」为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当代新儒家的学术贡献表述心性义理:使三教智能系统焕然复明于世发挥外王大义:解答中国文化中政道与事功的问题疏导中国哲学:畅通中国哲学史演进发展的关节消纳西方哲学:译注三大批判融摄康德哲学会通中西哲学:疏导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1949年前后,钱穆、唐君毅等不少新儒家学者均因时势动荡而居于香港,并在香港设立新亚书院,对香港中文大学的成立作出不少贡献,并被视为宋代书院文化的延续。當代新儒學八大家熊十力梁漱溟張君勱馮友蘭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軼事與風骨文化大革命中,批林批孔运动进行。1974年9月23日,批判会告一段落,主持人问梁漱溟的感想,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主持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