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第二章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2025高考地理备考_第1页
(自然地理)第二章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2025高考地理备考_第2页
(自然地理)第二章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2025高考地理备考_第3页
(自然地理)第二章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2025高考地理备考_第4页
(自然地理)第二章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2025高考地理备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地理第二章地球的运动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课标要求命题方向考题取样核心素养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2023江苏,T3—42019浙江4月,T24—25【人地协调观】分析太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方式;认识圈层与人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综合思维】利用图文材料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理解地球演化中不同阶段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关系;综合分析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圈层以及各圈层的关系。【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观察晴朗夜晚的天空,识别天体;通过观察地层化石推断其地质年代及当时的地理环境特征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2023湖南,T8、T102023广东,T9—10地球的演化历程2021天津,T1地球圈层的判断2019北京,T112019海南,T14命题分析预测以宇宙探索事件为情境,考查相关地理基础知识;以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情境,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备考策略识记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关注并分析热点宇宙探索事件;结合各种形式的图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考点1地球的宇宙环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物质性——天体①概念: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它们连同通过天文望远镜或其他空间探测手段才能探测到的星际空间物质,统称为天体。②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1]天体系统。级别关系如下图所示:甲乙①甲图中,字母代表的天体系统名称:A[2]银河系,B太阳系,C[3]地月系,D可观测宇宙。②把甲图中的字母填入乙图空格中,由左向右依次是[4]D、A、B、C。2.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相对安全性下图可用来认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地球所处的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1)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5]自西向东。(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同向性、[6]共面性、近圆性,使行星公转时各行其道,互不干扰。(3)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B),邻近地球(C)的是金星(A)和火星(D)。(4)小行星带位于火星(D)轨道和木星(E)轨道之间。(5)上图所反映出来的日地距离[7]适中,是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之一。3.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和谐的外部条件——“安全”和“[8]稳定”①“安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提供安全的宇宙环境。②“稳定”——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为地球提供稳定的太阳光照。(2)适宜的自身条件——“三个适中”地球大气对生命存在和发展的作用(1)厚厚的大气层可以减少小天体对地表的撞击。(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使地表昼夜温差不大。(3)氧气可供生物呼吸,臭氧等可以使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情境1近地小行星——2023DB2根据2023年3月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最新发布的消息,由该台南山观测站1米大视场光学望远镜发现的一颗近地小行星已于近日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确认,临时编号为2023DB2。这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发现的第一颗近地小行星。2023DB2绕太阳公转一周需1.06年,与地球轨道的最近距离超过3000万千米,是地月距离的约80倍。下图为拍摄下的近地小行星2023DB2的图像。判断近地小行星2023DB2属于的最近一级天体系统。【提示】根据天体系统的特征回答。【参考答案】太阳系。情境2开普勒—1649c2020年4月NASA宣布,天文学家很有可能发现了第二个地球——开普勒—1649c。它距地球约300光年,围绕着一颗约为太阳四分之一大小的红矮星(恒星)运行,其轨道位于红矮星宜居带,温度、大小与地球相似,还可能有液态水。关于开普勒—1649c未来能否成为人类第二家园,指出还需要确认的条件。【提示】根据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回答。【参考答案】是否有适宜呼吸的大气。命题点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2023江苏地理卷]2022年4月27日黎明时分,某地出现金星、火星、木星与土星“四星伴月”的天文现象。此时中国空间站过境该地上空,与“四星伴月”同框,形成壮美景观。下图为“某时刻中国空间站在轨位置上方俯视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与图示时刻中国空间站在轨位置相符的是(C)【解题思路】由图中陆地轮廓形状和经度可知,图中90°为东经度,每相邻两条经线经度相差30°,故中国空间站位于120°E以东附近,选项A图中的中国空间站位于30°E以东附近,A错误;选项B图中中国空间站位于60°E以东附近,B错误;选项D图中中国空间站位于150°E以东附近,D错误;选项C图中中国空间站位于120°E以东附近,C正确。故选C。2.“四星伴月”这一天文现象难得一见,主要是因为各天体(D)A.自转周期不同B.体积大小不同C.自转方向不同D.公转周期不同【解题思路】“四星伴月”这一天文现象难得一见,主要是因为各天体公转周期不同,D正确。命题拓展中国空间站过境该地上空时,中国空间站位于(A)①地月系②银河系③太阳系④河外星系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题思路】中国空间站过境该地上空时仍位于地月系,①正确;地月系位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②③正确;地月系不属于河外星系,④错误。故选A。考点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1]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现象。(2)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3)对地球的影响①能量来源:为地球直接提供光和热;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量。②动力来源: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2.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3.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状况①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2]增多。西部非季风区多于东部季风区,地势高的地区多于地势低的地区。②我国年太阳辐射量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及其形成的原因a.青藏高原成为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3]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大气中的尘埃含量少,大气透明度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b.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阴雨天、雾天多,对太阳辐射[4]削弱作用强。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1)概念:太阳大气的变化。(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光球层,B[5]色球层,C日冕层。(3)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的太阳黑子,B层的太阳耀斑,其变化周期约为11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因素天气因素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纬度因素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对航天器进行跟踪监测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高;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高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装备的运输国防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人迹罕至的山区、沙漠地区情境1全球最大规模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库布齐基地项目2022年12月28日,由三峡集团牵头,联合内蒙古能源集团建设的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在荒漠、戈壁地区开发建设的全球最大规模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也是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项目。此次宣布开工的先导工程为10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并配套建设相应储能设施。分析该项目在荒漠、戈壁地区开发建设的主要原因。【提示】根据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及光伏基地建设的条件回答。【参考答案】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充足;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大。情境2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下图)在轨成功运行10个月后,于2022年8月31日正式公布成果——实现了国际首次获得空间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首次在轨获取太阳Hα谱线、Sil谱线和Fel谱线的精细结构。Hα谱线是太阳活动在太阳低层大气中响应最强的谱线,对其的探测成果显著提高了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分析“羲和号”获取的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主要反映的太阳低层大气。【提示】从太阳大气层的分布分析。【参考答案】光球层和色球层。情境3神舟十四号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东风着陆场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部,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择东风着陆场的原因。【提示】从影响航天基地选址的原因分析。【参考答案】东风着陆场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部,距离较近,搜索、保障等各方面工作开展都较为方便;地形条件符合,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命题点1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2023湖南地理卷]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1—2题。1.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C)A.昼夜长短 B.天敌数量C.太阳辐射 D.食物数量【解题思路】读图可知,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是冬季气温低,而该时段太阳辐射相对较强,非洲冰鼠离开洞穴到地面晒太阳,地面上的个体数量相对较多,夏季该时段太阳辐射强烈,不适宜冰鼠在地面上活动,C正确;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当地11:00至13:00都是白天,不受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的影响,A错误;当地冰鼠的天敌数量、食物数量不会在一日内特定时段而发生较大变化,B、D错误。据图析题2.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D)①食物储备充足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③需要调节体温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题思路】由材料可知,非洲冰鼠不囤积食物,①错误;非洲冰鼠不冬眠,冬季食物需求不会减少,②错误;冬季非洲冰鼠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调节体温,以应对寒冷,③正确;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为应对寒冷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这可能与其构筑雪下通道觅食有关,④正确。故选D。命题拓展从非洲冰鼠生活习性分析冬季07:00以前、17:00以后地面缺乏非洲冰鼠活动的原因。【参考答案】冬季,日出较晚,日落较早,非洲冰鼠不冬眠,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方式应对寒冷;非洲冰鼠夜伏昼出。考点3地球的历史1.地层和化石的关系地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化石是确定所在[1]地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1)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2]化石。(2)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3)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3]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4)地质年代表2.地球的演化史地质历史时期地表的演化生物的演化矿产的形成植物动物前寒武纪冥古宙海洋与陆地形成,大气成分变化出现有机质无重要成矿期(铁、金、镍、铬等矿物)太古宙出现蓝细菌元古宙蓝细菌大爆发古生代早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形成[4]联合古陆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5]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晚古生代[6]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脊椎动物发展,出现两栖动物并逐渐进化为爬行动物重要成煤期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裸子植物极度兴盛[7]爬行动物盛行,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出现主要成煤期新生代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8]被子植物高度繁盛[9]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生物的演化1.从过程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2.从分布空间看:由海洋向陆地扩展。3.生物演化过程中经常出现此消彼长。情境动物化石下图为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三块动物化石的照片,甲、乙、丙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1)对图中三块化石中的动物,按其出现年代从早到晚排序,并说明理由。【提示】明确三种动物出现的地质历史时期。【参考答案】乙、甲、丙。甲是恐龙化石,恐龙出现在中生代;乙是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出现于古生代早期;丙是哺乳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在新生代快速发展。故图中三块化石中的动物按出现年代从早到晚排序为乙、甲、丙。(2)判断图中丙化石中的动物出现时,陆地上的主要植物类型。【提示】根据生物的演化过程回答。【参考答案】被子植物。命题点地球的演化历程[2021天津地理卷]天津蓟州北部山区四幅景观照片中,能记录地球沧海桑田变化的是(B)A.翠屏湖B.中上元古界地层C.黄崖关长城D.八仙山天然次生林【解题思路】沧海桑田描述的是海陆变迁过程,是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翠屏湖记录的是某一时期的水域景观,A错;中上元古界地层中可能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能记录当地的海陆变迁过程,B对;黄崖关长城属于人文景观,是人类历史时期的遗迹,C错;八仙山天然次生林反映的是当地植被的生长、分布状况,并没有记录海陆变迁过程,D错。命题拓展中生代时期(B)A.温暖的海水中出现三叶虫B.是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期C.被子植物已经基本灭绝D.已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解题思路】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是地质历史上的主要成煤时期,B正确;三叶虫在古生代末期灭绝,因此中生代温暖海水中不会出现三叶虫,A错误;被子植物出现于新生代,C错误;新生代时期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D错误。考点4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2)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如下图所示。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如右图中A):由[1]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2)水圈(如右图中B):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3)生物圈(如右图中C):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2]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4)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的关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它们之间进行着[3]能量交换,同时使物质迁移,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情境1墨西哥地震北京时间2023年9月7日7时48分,在智利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震中位于南纬30.30度,西经71.45度。推测此次地震震源可能位于的圈层。【提示】根据震源深度判断此次地震震源位于的圈层。【参考答案】地幔。情境2地球圈层地球经过几十亿年的地质演化,才有了今天的面貌。地球上的圈层造就了生命,保护了人类。(1)指出岩浆主要发源地所处的圈层。【提示】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回答。【参考答案】地球上地幔的软流层。(2)说出对地表保温和削弱太阳辐射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地球圈层。【提示】结合大气的相关知识回答。【参考答案】大气圈。命题点地球圈层的判断[2019北京地理卷]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据图可推断(B)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解题思路】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莫霍面以上到地表为地壳。莫霍面深度越小,地壳越薄,图中①地莫霍面深度为38.5—39.0千米,不是最小的,故地壳厚度不是最薄的。②地位于河流附近,且该处河流大致沿莫霍面等深线发育,说明②地可能位于莫霍面断裂带上,金属矿产丰富。③地莫霍面深度为37.5—38.0千米,不是最小的,地幔深度不是最浅的。④地位于河流附近,地下水埋藏浅。思维线索解答该题应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步,明确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第二步,获取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等值线数值;第三步,调用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命题拓展(1)图中四地中地壳最厚的是(A)A.① B.② C.③ D.④【解题思路】莫霍面的深度可表示地壳的厚度。据图可知,①地莫霍面的深度为38.5—39.0千米,②地莫霍面的深度为35.0—35.5千米,③地莫霍面的深度为37.5—38.0千米,④地莫霍面的深度为35.0—35.5千米,①地莫霍面的深度较其他三处大,表明其地壳最厚。故选A。(2)若我们能“遁地”前往地球的另一侧去看看,从③地垂直钻入地下,保持直线前进,在穿过地心前,我们依次穿过的是(B)A.地壳、软流层、地幔、外核、内核B.地壳、地幔、外核、内核C.岩石圈、地幔、外核、内核、软流层D.岩石圈、外核、内核、软流层【解题思路】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内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核又可以划分为外核和内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软流层位于地幔中。故在穿过地心前,我们依次穿过的是地壳、地幔、外核、内核。故选B。思维拓展太阳辐射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方法技巧地球演化过程记忆口诀歌冥古混沌无记录,太古细菌铁镍金;元古藻类无脊椎,寒武一到入显生;早古三叶留盆鱼,晚古两栖蕨煤生;中生油气两洋现,裸子植物会爬行;新生造山近现代,被子盖在哺乳身;熬过寒冷第四纪,古猿直立化作人;新生古新第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海西两亿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元古太古宙阜平,五代太元古中新;古生海洋无脊椎,中生恐龙泥盆鱼;裸子爬行中生代,被子哺乳新生代;生命起源三十五,地球演化四十六。热点情境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光伏扶贫光伏扶贫是国务院确定的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中提到,要巩固光伏扶贫工程成效,在有条件的脱贫地区发展光伏产业;推进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图1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示意图,图2为西藏某地光伏发电基地景观图。图1图2探究设问(1)补绘我国30°N沿线年太阳辐射总量变化折线。(2)说出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少的主要原因。(3)西藏是我国光伏扶贫主战场之一。试分析原因。【解题思路】(1)根据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示意图绘制即可。(2)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3)从西藏的地理位置和人口、经济等方面分析。【参考答案】(1)如下图所示(最低点在70和80之间,末端在110和120之间,总体趋势符合即可):(2)为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阴雨天多,日照时数少;工业城市多,污染严重,大气透明度低。(3)太阳能丰富;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多;居民居住分散,光伏扶贫可以解决用电难的问题。[2023山东郓城二模]下图示意1970—2020年安徽省年均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情况,数据显示安徽省太阳能资源总体较为丰富,但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据此完成1—2题。1.影响安徽省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B)A.纬度 B.地形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解题思路】由图可知,安徽省年均太阳能资源量在空间上呈现北多南少,从北向南递减的趋势。安徽省南北纬度跨度较小(大约30°N到34°N),且如果受纬度因素影响,应该是南多北少,A错误;海陆位置对安徽省内部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影响不大,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徽南部多山地,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阴雨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所以太阳辐射总量少,B正确;安徽省整体处于季风环流下,大气环流本身南北差别小,D错误。故选B。2.皖南的太阳能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主要原因是(A)A.生态环境保护B.技术资金受限C.能源需求少D.能源矿产丰富【解题思路】土地利用情况对太阳能发展有关键影响,皖南地区森林面积占比较大,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耕地,皖南的太阳辐射能开发利用程度较低,选A。[2024湖北宜荆荆随联考]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因而地月距离不固定。当月相为下弦月时,月球运行至近地点附近,此时下弦月的视直径(天文学中常用视直径来计算星体的距离)大。下图示意月相变化。据此完成1—3题。1.上图中表示下弦月的是(D)A.① B.② C.③ D.④【解题思路】弦月时,日地连线与月地连线相垂直,地球上观看到的月相接近半圆,A、C错误。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图中应呈逆时针方向运行,②位置时为上弦月,④位置时为下弦月,B错误,D正确。2.图中④所示的月相出现时,伴随有(A)A.月面朝东 B.月食C.日食 D.大潮【解题思路】④所示的月相为下弦月,月相亮面朝东,A正确。下弦月时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形成直角,日地引潮力会抵消部分月地引潮力,出现小潮,D错误。日食和月食时,日、地、月三者位置大致在一条直线上,B、C错误。3.2023年4月13日出现本年度最大下弦月,4月28日可能出现(B)A.最小下弦月 B.最小上弦月C.最大满月 D.最大上弦月【解题思路】2023年4月13日,月相为下弦月,4月28日与4月13日相隔半个月,因此4月28日出现上弦月,A、C错误。4月13日月球位于近地点,出现本年度最大下弦月,半个月后的4月28日,月球位于远地点,月球视直径最小,可能出现最小上弦月,B正确,D错误。[2023广东地理卷]2019年某科研团队利用往返式探空气球,在长沙观测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个不同时刻释放的气球所记录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信息(图a)。图b为其中某一时刻对应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完成4—5题。图a图b4.在图a中,符合图b示意时刻所释放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的曲线是(A)A.① B.② C.③ D.④【解题思路】图b时刻,长沙位于晨线西侧,即将进入昼半球,此时近地面接收不到太阳短波辐射,③④排除;随着高度的增大和长沙进入昼半球,太阳短波辐射量应呈现增加趋势,①对,②错。故选A。5.这次探测结果显示,白天,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大而增多,这是因为随高度增大(C)A.CO2量减少 B.空气温度降低C.大气越稀薄 D.人类干扰越少【解题思路】白天,在气球上升的过程中,随着高度增大,大气越来越稀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散射、反射等作用变弱,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增多,C正确。CO2对太阳短波辐射量的垂直分布影响较小,A错误。空气温度降低、人类干扰减少不会显著影响太阳短波辐射量,B、D错误。2021年10月18日,在四川省隆昌市向阳路东二段施工现场,发现约1.6亿年前的恐龙化石(如下图)。经专家确认该化石为蜥脚类恐龙化石。据此完成6—7题。6.该蜥脚类恐龙化石属于(D)A.寒武纪 B.志留纪C.二叠纪 D.侏罗纪【解题思路】由材料可知,该恐龙化石形成于约1.6亿年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6亿年为中生代的侏罗纪;寒武纪、志留纪、二叠纪属于古生代。7.该蜥脚类恐龙生长时期,(A)A.裸子植物兴盛 B.联合古陆已经解体C.高大山系形成 D.早期鱼类大量繁衍【解题思路】由上题分析可知,该蜥脚类恐龙生长时期为中生代的侏罗纪。中生代裸子植物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A正确;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联合古陆在新生代才最终解体,B错误;高大山系形成于新生代,C错误;鱼类在晚古生代早期大量繁衍,D错误。故选A。考点1地球的宇宙环境[新角度/2024河北邯郸检测]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许多科学家对火星比较感兴趣,主要原因:一是八大行星中火星平均温度与地球最为接近;二是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流水的痕迹;三是火星大气较为稀薄,气候有明显的四季变化。下图示意太阳系中的地球与火星。据此完成1—2题。1.关于火星的描述正确的是(C)A.自身可以发光B.自东向西绕太阳进行公转C.属于地外行星D.与地球轨道间有小行星带【解题思路】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远,属于地外行星。行星自身不发光;火星和木星轨道间有小行星带;八大行星均自西向东绕太阳进行公转。故选C。2.与地球相比,火星大气稀薄的主要原因是(C)A.与太阳距离较远 B.公转速度较慢C.体积、质量较小 D.自转周期较短【解题思路】有足够的引力才能够将大气牢牢地吸引到其周围,引力的大小受制于体积和质量,故与地球相比火星大气稀薄的主要原因是质量和体积小于地球。故选C。[跨学科·跨物理/2023云南弥勒模拟]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以下简称“韦伯”,主要任务是观测今天可见宇宙的初期状态)于2022年1月成功抵达预定目的地L2点。如下图所示,S为太阳,E为地球,在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存在L1—L5五个拉格朗日点,位于这五个点的物体可以相对日、地保持静止。为了避免望远镜受热辐射的干扰,“韦伯”需在极低温度下工作。据此完成3—5题。3.图中包含的天体系统级别有(B)A.1级 B.2级 C.3级 D.4级【解题思路】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的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由材料“S为太阳,E为地球”,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包含的天体系统有地球所在的地月系和太阳所在的太阳系,共两个级别,B正确。4.在L1—L5中,“韦伯”的目的地选在L2的主要原因是(C)A.被遮挡比较少,可观测范围广B.不受太阳活动影响,安全性高C.受太阳辐射影响小,温度较低D.位于该点,相对日、地保持静止【解题思路】由材料“‘韦伯’需在极低温度下工作”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L2距离太阳较远,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符合题意,C正确;与L2相比,L1、L3、L4、L5被遮挡较少,可观测范围广,A错误;由材料可知,位于L1—L5五个拉格朗日点的物体相对日、地都保持静止,且这五个点均在太阳系内,则位于这五个点的物体都会受到太阳活动影响,B、D错误。5.与地面天文望远镜相比,“韦伯”的主要优势为(C)A.技术水平高,探测波段广B.拍摄难度小,所需成本低C.受大气影响小,清晰度高D.远离地面,对环境要求低【解题思路】如下:[202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影片《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因太阳“氦闪”(高密度物质自然引发的爆炸)而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到木星附近,借助木星引力,将地球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园。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6.地球逃离太阳系的原因是(D)A.日心与地心距离发生变化B.地球的体积、质量发生变化C.地球运动方向发生变化D.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发生变化【解题思路】由材料可知,影片中地球逃离太阳系的原因是太阳的变化,而太阳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重要部分,D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日心与地心距离、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地球运动方向是否发生变化,A、B、C错误。故选D。7.地球靠近木星时可能面临的危险是(A)A.被小行星等星际物质撞击B.大气的削弱作用减弱,地球白天地表温度越来越低C.木星受地球引力作用,远离轨道,撞向地球D.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气温日较差越来越小【解题思路】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小行星带,地球靠近木星时,可能会被小行星撞击,A正确。地球靠近木星时,因木星引力较大,地球大气被木星吸走一部分,大气的削弱作用减弱,白天地表温度会越来越高,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夜晚地表温度越来越低,气温日较差越来越大,B、D错误。木星体积质量较大,很难受地球引力作用而远离轨道,C错误。故选A。8.在地球流浪经历的A—B—C过程中,地球所属的天体类型分别是(B)A.行星—行星—行星 B.行星—卫星—行星C.行星—卫星—卫星 D.行星—卫星—恒星【解题思路】在A位置时,太阳是恒星,地球围绕太阳转,所以地球是一颗行星;在B位置时,地球受木星引力作用围绕木星转,而木星是一颗行星,所以地球在B位置是一颗卫星;在C位置时,比邻星是恒星,地球围绕比邻星转,所以地球是一颗行星,B正确。考点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生活情境/2024山东邹平模拟]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下图所示的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1—3题。1.有人发现同一太阳能交通信号灯的亮度在白天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C)A.海拔 B.电网供电C.阴晴状况 D.交通流量【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该信号灯采用太阳能供电,随着天气阴晴状况的变化,太阳辐射强弱会发生变化,因此信号灯亮度也会发生变化,C正确;该地的海拔并未发生变化,A错误;该信号灯采用太阳能供电,与电网供电无关,B错误;信号灯的亮度并不会因为交通流量大小而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C。2.下列能源与太阳辐射能无关的是(D)A.石油 B.煤炭 C.水能 D.地热能【解题思路】石油、煤炭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太阳辐射为地球上水的运动提供主要动力,所以水能与太阳辐射能有关系。地热能是地球内部的能量,与太阳辐射能无关。本题要求选择与太阳辐射能无关的一项,故选D。3.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B)①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②虽然太阳能量不稳定,易受天气影响,但太阳辐射能仍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清洁能源之一③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所用的全部能源④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解题思路】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①正确;受天气变化、昼夜更替等因素影响,太阳能量不稳定,但太阳辐射能清洁可再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清洁能源之一,②正确;太阳辐射能目前在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占用的比例较高,但并不是所用的全部能源,③错误;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大气和生物的活动提供动力,④正确。故选B。[跨学科·跨历史/2024山东聊城检测]《汉书·五行志》记载“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完成4—5题。4.书中所记载的“黑气”是指(B)A.耀斑 B.太阳黑子C.太阳风 D.日珥【解题思路】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温度较周围地区低,且亮度较暗的黑色斑点;耀斑是色球层上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太阳风是太阳大气不断释放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日珥是在色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剧烈太阳活动现象,喷射的气体呈弧状,像太阳的耳朵一样。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黑气”指的是太阳黑子,B正确。5.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A)A.光球层 B.色球层C.日冕层 D.大气层之外【解题思路】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光球层,A正确。[2024山东青岛模拟]下图为从阿拉山口至连云港铁路沿线地区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与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注:1千卡≈4186焦耳。6.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D)A.①曲线表示年太阳辐射总量,②曲线表示年降水量B.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与纬度高低无关C.乙地海拔高,空气稀薄D.甲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解题思路】我国年降水量大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可推测①曲线表示年降水量,②曲线表示年太阳辐射总量;年太阳辐射总量受纬度因素影响;乙地年降水量小于周边地区,结合该铁路沿线地形可推测该地为地形闭塞的盆地,海拔应该较低;甲地年降水量大于周边地区,可推测该地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7.据图可知,从阿拉山口至连云港铁路沿线地区的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C)A.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呈正相关B.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呈负相关C.在乙地以东地区受地形地势和天气状况的影响自东向西不断增加D.在乙地以东地区随地形地势的变化而波动起伏【解题思路】从图中看出,年太阳辐射总量与年降水量的变化不呈正相关或负相关,排除A、B;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在乙地以东地区自东向西不断增加,没有波动起伏,C对、D错。[2023湖南新高考模拟]帕克太阳探测器已于2021年4月成功穿过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成为首个“接触”太阳的探测器。据此完成8—9题。8.帕克太阳探测器所接触到的太阳大气及其对应的太阳活动是(D)A.色球层——日珥 B.电离层——磁暴C.光球层——黑子 D.日冕层——太阳风【解题思路】由材料可知,帕克太阳探测器已于2021年4月成功穿过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太阳大气的最外层为日冕层,所对应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D正确。9.图中X区域为某种太阳活动,下列关于此太阳活动说法正确的是(D)A.该活动所在的太阳大气层亮度最大B.该活动发生时太阳光球层会出现黑斑点C.该活动易导致有线电通信中断D.受此影响,地球上的罗盘指向失灵【解题思路】读图可知,X区域的太阳活动是耀斑,X所对应的太阳大气层为色球层,亮度最大的为光球层,A错误;太阳黑子发生时太阳光球层上会出现黑斑点,B错误;色球层中的耀斑主要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C错误;该活动发生时,可能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上的罗盘指向失灵,D正确。故选D。考点3地球的历史[2024浙江台州检测]下图示意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四块动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据此完成1—2题。1.关于图中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C)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C.乙、丁、甲、丙 D.乙、丁、丙、甲【解题思路】读图可知,甲是恐龙化石,恐龙出现在中生代;乙是三叶虫化石,丁是鱼类化石,三叶虫和鱼类出现于古生代,但三叶虫属于无脊椎动物,出现时间早于鱼类;丙是哺乳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在新生代快速发展。故图中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为乙、丁、甲、丙。故选C。2.丙化石所处的地质年代陆地上繁盛的植物是(D)A.蕨类植物B.裸子植物C.蓝藻D.被子植物【解题思路】丙化石为哺乳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在新生代快速发展,新生代被子植物高度繁盛,D正确;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A错误;裸子植物繁盛在中生代,B错误;蓝藻不属于陆地植物,C错误。故选D。[跨学科·跨历史/2023湖北武汉检测]安阳殷墟为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出土了大量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其中,亚长牛尊(下图)是现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它也是安阳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镇馆之宝的原型是喜暖湿环境的圣水牛,已灭绝,在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据此完成3—5题。3.河南安阳发掘出圣水牛骨骼的地层形成于(D)A.寒武纪 B.白垩纪C.古近纪 D.第四纪【解题思路】材料信息表明,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即在人类遗址中发现圣水牛骨骼,因此人类与圣水牛出现在同时期,而商朝后期处在第四纪,因此该地层形成于第四纪,D正确;寒武纪、白垩纪、古近纪地层中没有人类遗址,排除A、B、C。4.下列关于圣水牛生活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C)A.温暖湿润,草原广布B.温暖湿润,风沙肆虐C.温暖湿润,湖沼遍布D.温暖湿润,植被稀疏【解题思路】由材料可知,圣水牛喜暖湿环境,而环境温暖湿润,湖沼广布,既有食物来源,又有栖息地,适宜圣水牛生存,C正确;温暖湿润环境下,当地植被应是森林,而不是草原,且植被茂密,风沙应较少,A、B、D错误。5.圣水牛灭绝的原因可能是(A)A.气候转冷、人类过度捕猎B.外来天敌、生态系统失衡C.地动山摇、火山地震爆发D.出现磁暴、太阳黑子爆发【解题思路】圣水牛灭绝的可能原因,一是人类的过度捕杀,二是寒冷期的到来,变冷的气候改变了环境,圣水牛因此失去了昔日家园,A正确。[新素材/2023北京丰台区统考]“金钉子”是地质学用来确定和识别不同时代地层界线的唯一标志的俗称。浙江长兴煤山“金钉子”含全球最完整的二叠纪—三叠纪地层界线剖面。图a为该地交通位置及局部岩层示意图,图b为泥盆纪至白垩纪的地质年代示意表。读图完成6—7题。6.浙江长兴煤山能成为“金钉子”理想地层的原因有(C)①沉积连续且有足够厚度②有构造扰动和变质作用③具备保存较完好化石的条件④交通较便捷有利于开展研究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题思路】分析如下:7.该“金钉子”剖面(D)A.以花岗岩矿为主B.是中生代与新生代地层分界C.其断层构造突出D.反映了古地理环境变化特征【解题思路】该“金钉子”剖面以粉砂质灰岩为主,不是花岗岩,A错误。二叠纪至三叠纪为古生代与中生代地层的分界,B错误。其剖面岩性均一,连续成层分布,没有明显的断层构造,C错误。由“金钉子”含全球最完整的二叠纪至三叠纪地层界线,且中部发现了微小牙形石化石可知,其能反映古地理环境变化特征,D正确。考点4地球的圈层结构[真实情境/2024浙江台州检测]冰岛西南部雷克雅尼斯半岛一处已经休眠大约6000年的火山于2021年3月出现小规模喷发。图甲是火山喷发景观图,图乙示意地球圈层结构。据此完成1—2题。1.一般认为,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D)A.地壳 B.下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解题思路】一般认为,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D正确。2.此次火山喷发后,火山灰蔓延到的圈层有(A)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解题思路】火山喷发后,火山灰飘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在地表沉积下来进入岩石圈。图中①为大气圈、②为水圈、③为地壳(地壳属于岩石圈),④为生物圈,①②③④正确。⑤为地核,位于地球内部,火山灰蔓延不到该层。故选A。3.[2024河北邯郸模拟]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图中序号依次是(C)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解题思路】读图,根据各序号所起作用判断:①是供水、蒸发和渗透水分,应为水圈;③供给氧气,应为生物圈;②为生物圈供给养分,应为岩石圈;④产生降水,应为大气圈。故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故选C。[新素材/2023辽宁铁岭六校联考]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下图为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4.岩石圈(B)A.就是指地壳 B.由岩石组成C.全球厚度均一 D.包括软流层【解题思路】从示意图中可知,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和上地幔顶部,A、D错误;由于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不同,岩石圈中陆壳和洋壳厚度不一,C错误;岩石圈由岩石组成,B正确。5.干热岩位于(A)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解题思路】结合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干热岩埋藏于地下3—10千米,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地核、软流层均位于地壳以下,B、C、D错误。故选A。2023年10月5日10时,日本本州东南海域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甲为横波C.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①内部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解题思路】从图中可知,横坐标是深度,纵坐标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①层为2900千米深度以内,包括地壳和地幔部分,A错误。由图可知,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传播速度急剧下降,但没有消失,是纵波,B错误。一般认为,岩浆主要发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①层包括地壳和地幔,C正确。乙波在①层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加快,而①层中包括地幔部分,故乙波可以通过地幔,D错误。故选C。7.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C)A.地震波传播介质差异B.人体的生理反应能力C.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解题思路】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间隔约12秒,横波到达后才倒塌,C正确。故选C。综合训练[真实情境/2024湖南邵阳调研]2023年4月24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监测到地球发生了一次特大地磁暴,Kp指数(即全球磁场指数,其反映的是每三小时地球磁场活动的情况,数值越大对应的地磁活动越强)达到了少见的“8”。据此完成1—2题。1.地磁暴是太阳大气层抛射大量高能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