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包括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不能够辨认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性质,意义,后果的,或者虽然能够辨认自己的行为,但不能控制自己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的,均应认为没有刑事责任能力。但是精神病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在保护人身自由等人权的前提下,我们要怎样合理、公平公正的化解这一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呢?
笔者认为,现代国内一些人对刑法有关精神病人触犯刑律的规定存在认识误区,错误地认为,根据刑法的规定,精神病患者因为在主观上不具有认识能力,所以,精神病患者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论其行为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害结果,都不负刑事责任。简而言之,就是“有病无罪”。受“有病无罪”观念的错误影响,长期以来法学领域很少开展对精神病人“犯罪”的研究,致使形成“精神病学鉴定专家裁判精神病人是否犯罪”的态势,忽视了对社会公共安全的保护。
例如CCTV有过案例报道,杀人犯被确认为精神病人,马上无罪释放,被害人家属要求监护人赔偿,但是其监护人贫穷,而且体弱多病,无能为力。邻居要求搬家,监护人无处可搬。邻居找到公安局,公安局认为没有法律依据,只能让精神病人居住原来地方,邻居人人自危,没有办法。近日也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名身患间歇性精神病的妇女草菅人命,相继杀死了其两任丈夫及亲生儿子。经司法鉴定,其杀人之时处于精神病发作期,因此,该妇女对其杀人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对于这样的处理,邻居感到惊恐不安,他们觉得此人像一颗重磅炸弹一般,时时危及着自身的生命安全。像这样的案件比比皆是,屡见不鲜,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1600多万精神病患者,精神病犯罪的多发性及其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已不容忽视,可是对精神病人犯法,我国对于精神病者的刑事责任能力问题的实践还不成熟。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对于实施了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的人,无论其是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者,还是精神病人,刑法只规定了不负刑事责任或者不予刑事处罚,并未排除其构成犯罪。故此,对于触犯刑法的精神病人,不应当认为其“有病无罪”,更不应当将其简单地一放了之。刑事责任能力,是指一个人辨认,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并对该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上的能力。
而且在实践中,笔者也看到对于精神病人犯罪案件,司法机关在依法办案时,采取法律手段阻力重重,在保证人身自由前提下,法制部门不给予批准,看守所依据《看守所条例》对患有精神病的嫌犯不予收押。对经鉴定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公安部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将其送往精神病院强制治疗,但是高昂的费用与医疗照料等问题没有成熟的解决渠道。所以精神病人犯罪使公安部门面临重重困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受、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的安全有序就是要达到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全团结的局面。但因精神病人引发的刑事案件却与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是相反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的合理解决已经成为现实社会上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的解决也存在很大压力。因为考量精神病人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不仅局限于罪的客观方面,还应结合其犯罪的主观方面的特征,进行客观的综合性评价。仅从客观方面来看,精神病人实施的犯罪多是杀人、伤害、强奸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而且犯罪手段残酷、造成的危害后果严重。但这种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只是表面现象,其后起支配作用的,实际是受紊乱的精神活动制约而有所缺损的意识力和意志力。这就涉及对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作出认定的问题。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在能够正确认识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基础上,对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只有对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认定,才能保障刑罚的准确适用。1998年7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联合作出的《关于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第19条、第21条、第22条,关于精神病司法鉴定中如何对被鉴定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作了如下规定:
(一)对刑事案件被鉴定人责任能力的评定
被鉴定人实施危害行为时,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由于严重的精神活动障碍,致使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被鉴定人实施危害行为时,经鉴定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为具有责任能力:
1、具有精神疾病的既往史,但实施危害行为时并无精神异常;
2、精神疾病的间歇期,精神症状已经完全消失。
(二)对刑事案件被鉴定人行为能力的评定
1、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致使不能行使诉讼权利的,为无诉讼能力。
2、控告人、检举人、证人等提供不符合事实的证言,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致使缺乏对客观事实的理解力或判断力的,为无作证能力。
3、被鉴定人是女性,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在她的性不可侵犯权遭到侵害时,对自身所受的侵害或严重后果缺乏实质理解能力的,为无自我防卫能力。
4、被鉴定人在服刑、劳动教养或者被裁决受治安处罚中,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由于严重的精神活动障碍,致使其无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为无服刑、受劳动教养能力或者无受处罚能力。
目前我国刑事责任能力主要分为三级:(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2)限制刑事责任能力;(3)无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又对这三级刑事责任能力规定了不同的责任承担。其中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是指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即轻度精神病人,包括那些患有轻度精神病、精神发育不全、神经官能症及病态人格的精神障碍者。我国《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从上述刑法规定可以看出,对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进行刑事处罚,既不同于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犯罪人,又不同于完全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我国现代司法精神病学的研究已经表明,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人一般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或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即使严重的精神障碍人,如果是处于早期(发作前趋期)或部分缓解期的,其刑事责任能力并非完全丧失,而是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或限制的刑事责任能力。但是,对于第1款中的精神病人的含义和范围,目前有为数不少的学者认为司法精神病学上所说的精神病人即严重的精神障碍人,不包括具有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人。在此应当指出的是,这些学者只代表了司法精神病学界的一种观点,即认为象非神经病性精神障碍中的神经症中的癔症,如果是属于有严重意识障碍的,应归于严重的精神障碍中的精神病等位状态。
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些学者主张有严重意识障碍的癔症仍然属于神经症,是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中的一种情况。观点的不统一,必然影响到司法实践中对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正确认定,很可能会将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错误地当作有限制的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而追究刑事责任。再者,客观而言我国关于司法精神病学的研究还不很发达,很可能还有一些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会导致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完全丧失,只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而已。这样并不会存在把具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错误地当作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对待的问题,因为对精神病人含义和范围的理解和认定仅仅是解决了确定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医学标准问题,要认定其是否属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之人,最终还要依据心理或法学标准来解决。因此,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精神障碍患者负责的精神是我国对于精神病人刑事能力的弥补与发展。
现行《德国民法典》第一千九百零六条规定,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照管人方得在为被照管人的幸福所必需的期间对被照管人采取剥夺自由的安置措施。而且,此种安置措施必须经监护法院批准方为许可。而在法国,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住院权问题的处理已经突破了民法的范畴。现行《法国民法典》不仅废除禁治产人监护制度,代之以精神紊乱成年人的保护制度,而且明确宣布:采取何种医疗方式,尤其是住院治疗,与适用于民事利益的保护制度无关。
美国法学会的《标准刑法典》提出,如果被告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缺乏辨认其行为是犯罪还是合法的实际能力,应成为辩护的理由。在英国,不能控制的冲动不被认为是辩护的理由,但在美国的某些法院,这一点却得到认可。英国的法律也接受导致责任减轻或减轻处罚的“减轻责任”的概念。如果在押犯因裁决精神错乱而不是犯罪,他就不受处罚,但要送到精神病院监护。不管行为人在犯罪时有精神错乱的理由是否提出,在下述3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均可能提出精神错乱的问题。首先,当被告人被交付审判之前,可能因医学证据证明对被告人的审判是行不通的,或者可能给被告人的精神造成损害,而把被告人送入精神病院。其次,在被告人被交付审判时,可能发现其无能力进行有条理的辩护,即被告人不理解对自己的指控内容,也不能委托律师为自己辩护。这时就要由陪审团对被告人是否有受审能力的问题作出裁决。被告人一旦被认定为无受审能力,他就被送往医院,直到内务部长批准方可出院。再次,被告人被判决之后,他可能因不能理解对其判决的内容而被送往医院。罪犯被判死刑后,如果怀疑其有精神错乱,则不对其执行死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就出台了精神卫生方面的法律,对精神病患者的管理与治疗出现了焕然一新的变化。在这里,对精神病患者的管理与治疗和其他患者有所不同,精神疾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往往在青年时期就发病,患者较早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无力提供其医药费用时只能选择放弃治疗。世界各国的医疗制度虽不相同,但作为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精神疾病防控治疗康复经费,基本都由国家承担。澳大利亚政府甚至帮助照料患者的家属解决生活问题,以鼓励他们照料精神病患者,为社会分忧解难。笔者看到一篇报道,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划分有七个行政区,各区的综合医院均设专门的精神卫生科,由这些部门来统筹管理各自区域的精神病患者。每个精神卫生科有四百余人,除大约100人常留守于医院外,其余医护人员都分散在社区的各门诊部里;各门诊部建有病人详细的资料库,对每个病人的情况了如指掌。由社区受过训练的人员担任病案管理员(通常由护士、社工、康复师或心理咨询员担任)。每位病案管理员大约分管10到50名患者。他们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及康复计划,定期随访评估,对病情波动需要住院者立即转诊。
以病人为中心,是国外以社区为基础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核心,任何项目的设立、人员的配置及资金的预算等都是依照精神病人的需要,为满足病人的需求服务的。并强调以自然状态下的治疗为主,以病人回归社会为终极目标。这样以解救的方式解决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难道不能引发我们反思吗,我认为这是崭新的一面,是透过了单纯的现象开发觉本质的一面。
精神病人固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刑事责任能力确实有限。笔者认为,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势必与其所表现出的道德形式有关。我们把道德上的责任建立在自由之上,但是这种自由在我们看来,只不过是按照先天和后天的悟性对自觉动机的感受。所有这样的动机,不管如何觉察到行动中的可能的对立,总是以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性起着作用;但是,我们应用道德的杠杆时,我们正是估计到了这种不可避免的强制。因此,不能脱离法律权限所起的作用。在道德约束与宽容的范围内,
据笔者了解,在欧洲中世纪,教会与神权统治了一切。那时精神病人被称为“魔鬼化身”,“妖巫作祟”,或者“被上帝惩罚的人”,受到了各种非人道的犯罪行为,更是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摩西复仇法则,不仅严刑拷打,而且经常采取焚烧,活埋等消灭肉体的办法来把精神病人置于死地。少数智者对这种残酷手段背后的因果提出了自己的新颖见解。如十三世纪的英国首席大法官布雷克敦提出了被后人称为“野兽条例”的主张。他的观点是:因为精神错乱的行为如同一头野兽,故应免于治罪。如果一个精神病人完全丧失了理解能力和记忆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如同未成年人,如同和野兽一样。所以,犯罪的精神病人由于精神错乱而不存在故意犯罪,而不应当予以处罚。
当一个精神病人不能说出让人理解的语言,不能讲出他的父母是谁,或者不知道自己的姓名,对于他本身就没有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我们又如何要他承担刑事责任呢?可是有些人就说,既然精神病人不能按正常人来对待,而是作为一只野兽来对待,野兽伤人可以被打死,那么为什么精神病人犯罪就不能这样对待呢?我想说的是人之初的权利,即现代我们所说的人道主义。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之外的在于人从出生开始就被赋予了人权,享有生存的权利和人身不被随意侵害的权利。动物毕竟是本质区别于人类的生物,无论多么珍贵稀有仍然是动物,所以动物在对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伤害甚至威胁时可以被打击或伤害。但是对于即使是精神出现问题的人,他的生命也不能被别人随意剥夺!
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后,皮内尔提出解除病人的枷锁和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精神病人,因为精神病人毕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不是我们的敌人也不是我们的仇人,而是与我们同样享受生命,享有这个世界的人类。笔者认为对于精神病人刑事能力的解决要将法律与人道主义两面旗帜结合起来,正如马克思说: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一、把精神病人的管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对精神病人治疗应设立三道防线,做到两个到位。卫生系统是第一道防线,负责精神卫生的基本知识和精神疾病的基本治疗;第二道防线是民政系统,他们为经济上困难的精神病人提供义务救助;公安系统则是最后的防线,遇上特殊的精神病人犯罪情况,由公安机关执行强制性的义务监督和强制治疗。两个到位是监管到位、追查责任到位。派出所、居委会应加大监管力度,做到情况清,底子明。把有暴力案底的精神病人作为重点人口管理,对精神病人逐一进行登记、核查,督促监护人对其约束、治疗,并成立由派出所、居委会、监护人组成的监护小组,与病人家属签定安全责任书;工作落实不到位,发生恶性案件后,实行倒查制度,追查责任到位。
二、成立公益基金。对确实无力支付强制治疗费用和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的情况,政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成立精神病人强制治疗和对受害人补偿公益基金,以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三、应将精神病院作为社会福利机构,取消收费项目。精神病人游荡在社会,就会给人们造成一种心理恐慌,甚至对不特定多数人群的利益造成损害,对公共财物、公益性设施带来毁坏。建议通过发动社会力量筹措资金,将精神病院作为医治和管理精神病患者的福利机构,来降低因精神病人而威胁公共安全的风险。
四、根据具体国情,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确立自己的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合理公正面对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1.将强制医疗的标准确定为实施了暴力行为而因其犯有精神疾病不予刑罚处罚,但其对社会时刻具有现实威胁,由其家属或监护人看管治疗仍不足以防止该危害性的发生,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其实施强制医疗;
2.裁决的主体应该是法官。强制医疗虽然只是一种医疗手段,但其涉及到对被医疗者的人身自由的限制乃至剥夺,从保护公民人身权利出发,还是由法官裁决为宜,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做法。法官裁决的内容应包括裁定实施强制医疗以及裁定解除强制医疗;
3.强制医疗的具体实施。我国目前对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大都安置在公安系统的安康医院治疗,因此具体的强制医疗可以由法院裁决,公安机关组织实施,在公安系统的安康医院治疗,费用由精神病人家属和国家按照一定比例分担。强制医疗应实行不定期制,根据病人的病情轻重确定不同的治疗时间和不同严厉程度的管理方式。病人出院必须经医院确认该人出去后不致对社会造成危险,并提请法院裁决。
五、委托机关应当及时将已作出的鉴定结论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请,符合法律规定的,可以再委托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如果经过法庭审理的,还要审查鉴定结论是否经过法庭质证。证据必须经过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否则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鉴定结论作为刑事证据的一种,要经过当庭质证后方可作为证据使用。如果法院未经当庭质证就采信鉴定结论的话,一方面,这种行为本身就违反了证据裁判原则,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也严重违反了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影响了公正审判。
六、在刑罚适用方面,司法实务中应依据司法精神病鉴定关于行为人属于限制责任能力及其等级、程度的鉴定结论,结合犯罪行为的性质、危害程度和行为人的其他个人情况,根据罪责刑相适应进行综合分析,具体裁量,确定刑罚。对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如属于严重减弱责任能力的,应予以较大幅度的从宽处罚(主要是减轻处罚),也可以考虑缓刑的适用,直至免予刑事处罚;对属于中度减弱责任能力的,则应予以较适中的从宽处罚(从轻或减轻处罚不排除缓刑的适用);对属于轻度减弱责任能力的,应予以较小幅度的从宽处罚(原则上只能从轻处罚,且从轻幅度不能过大)。但是对于那些虽然是轻度精神病患者,犯罪性质恶劣、犯罪手段残忍、犯罪后果特别严重的犯罪,一般不应当减轻处罚,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考虑从轻处罚。
七、保护精神病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固然是一种现代文明,但那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的,要保障精神病人监护人的权利。否则,在保护了精神病人权利的同时,被精神病人伤害者的权利反而会没有人保护,这显然不符合法制精神。将于3月1日实施的《杭州市精神卫生条例》规定,精神疾病患者如给他人造成严重人身伤害,其本人及监护人确实无力承担赔偿责任的,受伤人可根据“公益补偿制度”,向当地申请补助。《新华每日电讯》1月5日报道,现实生活中,精神病患者惊扰四邻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按照目前我国民法规定,精神病人只是“应由其父母等亲属负责监护”。但是谁都清楚,监护一名精神病人,不仅需要经济条件,更需要极大的精力与耐心。精神病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其家庭就算殷实,也会被托入贫困。可以说神经病人的家属,绝大多数都会力不从心。
精神病多由心理健康问题所引起,对犯罪的精神病人的保护,不应仅仅停留在事后控制,而更重要的,应该是“管端控制”,即事前预防。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对病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的精神病人,家人的关怀和照顾对病情的恢复和控制更为积极有效。和谐的家庭环境不仅使病人舒心从而稳定病情,同时,可以在最初防止病人在病情复发的情况下对他人造成伤害,因此,监护制度的设立和完善必然是事前预防最有力的保障。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该条是对所有无行为能力人以及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的职责作出的笼统规定。
目前,我国法律尚未针对精神病人的监护问题作出具体、明确、详实的规定,然而,基于精神病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的特殊性,法律应当对这一人群的监护制度作出特别规定。例如,监护人的职责应当包括对精神病人进行严加看管和医疗,而不应仅限于作为一种精神病人犯罪后的补救措施;对于精神病人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损失,监护人应进行赔偿。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赔偿责任。但法律应当明确规定“尽了监护责任”的界定标准。笔者认为,监护制度的完善应当从监护人的范围、监护人的确定原则、监护人的职责、政府作为监护人的特殊职责以及对于流浪的精神病人监护责任的确定等方面进行。
国家根据精神病人所给家人、社会或集体带来的困扰与伤害,从监护人身上寻找切入口也是变相的给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找出口,当精神病患者在无意识无知觉的情况下给别人的财产、安全、生活带来损失时,作为其监护人有责任进行赔偿的责任。
综上所述,精神病人犯罪问题的严峻性不仅表现在数量及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方面,还包括对该问题的处置,以及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因此,对精神病人犯罪的管理和控制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必须提上议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最有力的武器,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我国的精神卫生立法工作,并对有关的单行法规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切实保障精神病人以及其他公众的合法权益,使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真正得到体现,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与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也一同走上新的法制、人道相融的轨道。
论文摘要:
神病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在保护人身自由等人权的前提下,其刑事责任能力的权衡与判别给法律的精神权威带来困扰。我们要怎样合理、公平公正的化解这一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呢?以病人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核心,任何项目的设立、人员的配置及资金的预算等都是依照精神病人的需要,为满足病人的需求服务的。并强调以自然状态下的治疗为主,以病人回归社会为终极目标。这样以解救的方式解决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难道不能引发我们反思吗,我认为这是崭新的一面,是透过了单纯的现象开发觉本质的一面。
笔者从法律与人道主义的交融、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宗旨、个人的自由权利和谐以及国内外的争论交流等方面对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了做浅薄探讨,希望使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真正得到体现,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与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也一同走上新的法制、人道相融的轨道。
Abstracts:
Godofpatientsvulnerablegroupsofsociety,intheprotectionofhumanrightstolibertyunderthepremiseofthecapacityofhiscriminalresponsibilitytoweighanddeterminethespiritofthelegalauthorityofaproblem.Howdowereasonable,fairandjusttoresolvethisissuebroughtaboutbythesocialimpactofthispatient-centeredistheforeigncommunity-basedmentalhealthservicedeliverymodelthecoreofanyprojecttosetup,staffingandcapitalbudgetareinaccordancewiththeneedsofthementallyill,inordertomeettheneedsofthepatientservices.Andemphasizedthenaturalstateofthetherapytopatientsastheultimategoalofreturntosociety.Thissolutioninordertofreethespiritofthepatient'sabil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创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广东行政职业能力模拟2
- 2008年2月22日浙江省宁波市海关面试真题
- 贵州省公务员面试真题汇编13
- 2010年8月22日公务员下午面试真题
- 2012年6月19日下午陕西咸阳行政系统面试真题
- 2011年2月24日国家税务局面试真题
- 山东面试模拟52
- 2015年7月10日下午内蒙古公务员面试真题
- 福建公务员面试模拟18
- 世界技能大赛烘焙项目技术文件(福建省选拔)
- 汽车服务4S店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内窥镜有限公司)QG-Ⅰ型气腹机使用说明书
- 氧气、二氧化碳、氩气安全周知卡
- 隧道监测总结报告
- 远离流动摊点,拒绝垃圾食品
- 泥结碎石路面的施工[新版]
- 桥梁施工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 二次供水单位各类制度及应急处理预案
- 船体结构焊接要求作业指导书
-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