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安全教育(第二版)第1章安全教育基础知识.pptx第2章消防安全.pptx第3章治安安全.pptx第4章交通安全.pptx第5章食品安全.pptx第6章舆情信息安全.pptx第7章心理安全.pptx第8章生理安全.pptx第9章实训实习及职业安全.pptx全套可编辑PPT课件
DIRECTORY目录第一节安全教育概述第二节校园安全事故第三节大学生安全素养的构建第四节个人风险评估能力培养第一章安全教育基础知识第一节安全教育概述第一节安全教育概述一、安全教育相关概念安全是一种状态,即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换言之,就是通过持续的危险识别和风险管控,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至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以下的状态。
安全教育的概念就是有计划地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保护措施、政策传输给他人,在不安全因素和伤亡事故中总结规律、研究对策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安全教育就是指高等学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机能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第一节安全教育概述二、高校安全教育的目标高校安全教育的整体目标高学生整体安全素养,规范学生安全行为,推动全校学生管理秩序良性循环,降低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确保学校范围内的人员与财产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安全防范的氛围,从而推动平安校园建设,创造美好校园环境,构建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高校安全教育的个体目标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具备精准的安全基础知识和自救、他救技能3.培养个人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及判断能力第一节安全教育概述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一)安全意识(二)安全责任与义务(三)安全基础知识(四)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第一节安全教育概述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一)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在生产、生活中避免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内容层次上形式上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财产安全意识舆情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案例分析警示教育试验证实安全意识测试等手段安全意识第一节安全教育概述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二)安全责任与义务大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不伤害他人、不危害社会,更要确保个人的安全,具备防范自身受害、确保生活质量与品质的能力。1.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知识意识形态属于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不是人脑所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及概念的总和。(三)安全基础知识第一节安全教育概述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2.心理安全知识时时刻刻的竞争与比较,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现实中,有的人能自我化解心里的郁结,变得云开雾散,有的人则纠缠于心里的各项事端而无法消解。(三)安全基础知识3.相关法律法规与公共安全知识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第一节安全教育概述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安全”需求排在了“生理”需求之后的第二位,但是,从“安全”广义含义来理解的话,人的食品、疾病、环境等也属于安全的范畴。人类对安全的内在需求越来越基础和本能。(四)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第二节校园安全事故第二节校园安全事故一、校园安全事故相关概念事故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二、校园安全事故的特点因果性随机性隐蔽性复杂性可预测性第二节校园安全事故二、校园安全事故的特点因果性在安全工作中,绝对不存在无缘无故的事故,看似偶然的事件,其背后必然存在着事故发生的必然性,从个人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安全习惯到家庭教育、集体安全防卫能力再到行政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评估、防御、处置能力,其中必然有某一处或多处不健全因素而导致其相应事故发生的必然性。随机性安全与事故永远是同一事物辩证共存的两面,在时间上无永远的安全,在空间上无完全覆盖的安全,在意识空间无永远的美好与健康。第二节校园安全事故二、校园安全事故的特点隐蔽性事故的发生总是给人以突发感,按照事故发生必然性特点,事故发生前一定存在安全隐患,只不过各类隐患不容易被发现,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安全涉及各行各业,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是有人、有事、有物、有活动的地方就有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故。可预测性事物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事故的发生、发展也是如此,加强安全管理,分析各类隐患,注意观测研判,在问题前兆期及时处置,将其消灭于萌芽阶段。第二节校园安全事故三、校园安全事故的类型按照公共安全类型分类消防安全事故、交通安全事故、治安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重大活动安全事故等。按照事故原因分类物体打击事故、车辆伤害事故、机械伤害事故、起重伤害事故、触电事故、火灾事故、灼烫事故、淹溺事故、高处坠落事故、坍塌事故、透水事故、放炮事故、火药爆炸事故、瓦斯爆炸事故、锅炉爆炸事故、容器爆炸事故、其他爆炸事故、中毒和窒息事故、其他伤害事故等。按照事故等级分类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第二节校园安全事故四、学校安全能力体系的构建(一)学校安全能力体系相关概念学生安全学生安全通常是指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没有危险威胁且健康状况不受侵犯、财产不受损失的状态。学校安全学校安全是指为师生提供符合法规规定的学习、生活、工作场所及保障师生财产、生命不受侵害的环境,同时提高师生防范能力的总称。学校安全能力学校安全能力是指学校履行教育功能应当具备的消除安全隐患、控制安全事故和进行安全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安全素质的能力。学校安全能力体系学校安全能力体系是立足学生终身安全,在学生成长教育过程中,帮助其形成自身安全能力的体系。第二节校园安全事故四、学校安全能力体系的构建(二)学校安全能力体系构建的目的
提高学校内个体与集体的安全防御、应对及处置能力。(三)学校安全能力体系构建学校安全防护能力体系的构建学校安全管理能力体系的构建
学校安全教育能力体系的构建第二节校园安全事故四、学校安全能力体系的构建1.学校安全教育能力体系的构建安全教育归根到底还是一种专业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的设定始终以学生群体为核心,教育内容以公共安全教育为主体,评价体系以学生当下和终身教育实效为标准。以教育目标为方向,以教育理念为引领,以教育评价为尺度,不断调整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已达成既定安全教育目标。安全教育理念直接决定安全群体教育方向和高度,在学校内开展安全教育必须有明确的安全教育理念,只有明确的安全教育理念才有明确的安全教育活动规划和目标,才能引领指导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第二节校园安全事故四、学校安全能力体系的构建1.学校安全教育能力体系的构建学校安全教育目标掌握基础安全知识2提高自身安全意识1拥有个人风险评估判断能力4具备安全行为能力3第二节校园安全事故四、学校安全能力体系的构建2.学校安全管理能力体系的构建学校安全管理能力体系建设,主要是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主体,明确各个主体职责,制定安全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实现学校有序地进行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同时,通过校内外安全管理监督来检测学校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以便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3.学校安全防护能力体系的构建学校安全防护能力体系是指学校做好准备,以便达到应对各类险情时,能够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安全状态的能力体系。第三节大学生安全素养的构建第三节大学生安全素养的构建一、安全素养(一)安全素养的内涵安全素养是在符合素养共性的基础上对人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即安全素养是指在人类生存发展和繁衍过程中,在其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的一切领域中,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而形成的内在品质和能力的总和。(二)安全素养的特点社会性稳定性预防性第三节大学生安全素养的构建一、安全素养(三)安全素养的要素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行为能力安全意识就是人对待安全的态度,是具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是对安全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安全意识第三节大学生安全素养的构建一、安全素养(三)安全素养的要素公共安全知识分为:国家安全、消防安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舆情网络信息安全、生理保健安全、心理安全及自然灾害等。安全知识认知一般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方式传授的,知识的巩固要坚持温故而知新,记住了、理解了也就学会了。技能是在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足以熟练应用的活动方式。安全行为能力第三节大学生安全素养的构建二、大学生安全素养培养目标(二)遵规守纪,受教成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之路,大学生必须具备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安全素养,其中安全素养是基础。(一)珍视生命,幸福成长大学生安全素养教育是以幸福生活为目的,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自我建立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三)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与安全管理携手,共同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第三节大学生安全素养的构建三、大学生安全素养的培养途径(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做好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育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内的教育活动就是“以人为本”,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在高校内始终坚持用理论武装人、教育人,密切关注的学生健康、需求、利益和发展,把学生作为一切理论和实践的目标,最终以学生的需求和生存状态作为检验一切教学活动成效的标准。第三节大学生安全素养的构建三、大学生安全素养的培养途径(二)改善安全管理,保障安全教育效果高校内要发挥处处育人、时时育人的全方位、立体式育人理念。首先,校园内需要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安全管理队伍。其次,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各类活动和应急处置预案。再其次,建立校园评估体系,防患于前。最后,加大硬件建设,增加资金投放。第三节大学生安全素养的构建三、大学生安全素养的培养途径高校安全教育需要社会联动机制。其一,从学生成长及生活环境来说,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二,从高校现有的教育状况来看,高校内安全教育现状也不容乐观。其三,安全教育与专业教育、社科教育、基础教育、社团实践活动联合施教,要发挥学校教育阵地的优势资源,在专业上、管理上及自由组织开展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内容,将安全知识渗透于活动制度中、注意事项中、实践操作中。第四节个人风险评估能力培养第四节个人风险评估能力培养一、个人风险评估的概念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对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第四节个人风险评估能力培养二、个人风险评估的任务、原则及目的(一)个人风险评估的任务实施风险评估时,只要确定了评估对象,就应按照科学的评估手段,逐一完成。评估任务主要包括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推荐风险消减对策识别评估对象面临的各种风险确定个人承受风险的能力第四节个人风险评估能力培养二、个人风险评估的任务、原则及目的(二)个人风险评估的原则1其一,评估对象确定后,评估核心要确定,追求的最大利益点要明确,直接和间接价值要清晰。2其二,要具备基础的安全知识,没有安全知识做基础,很难对安全评估做到准确到位。3其三,评估事项外延性,知识搜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4其四,围绕核心利益的负面影响因素要全,程度要采用客观情况下的最严重数据。第四节个人风险评估能力培养二、个人风险评估的任务、原则及目的(三)个人风险评估的目的对学生来说,个人风险评估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评估、分析,对个人行为从安全角度做出判断,知道个人行为方向。同时,通过个人风险评估分析,给予个人指导意见并采取干预措施,去除不安全因素,帮助其正常良好地发展。三、个人风险评估的方法第一,确定评估对象(具体事件)和利益核心价值点。第二,根据对立两面实际情况,逐项列出负面风险和优势因素。第三,将每一项影响因素按照程度级别等级,一般分为0、1、2、3、4、5,数值越大对自己影响效果越大,可控性越小。感谢观看大学生安全教育(第二版)
DIRECTORY目录第一节消防工作概述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第三节消防实用常识第二章消防安全第一节消防工作概述第一节消防工作概述一、消防工作的意义“隐患险于明火、防患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科学论断,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阐述了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刻地揭示了消防工作的内在规律,突出强调火灾预防是做好消防工作的关键性问题,对指导和加强消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关于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关于“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原则第一节消防工作概述关于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消防法》自实施以来,这一方针已深入人心,对做好我国的消防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把同火灾做斗争的两个基本手段———预防火灾和扑救火灾———结合起来,科学、准确地表达了“防”和“消”的辩证关系,反映了人们同火灾做斗争的客观规律,也体现了我国消防工作的特点。第一节消防工作概述关于“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原则“政府统一领导”指政府应当从总体上指挥、部署、规划、支持和协调全国或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部门依法监管”指政府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切实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加强监管,包括各级应急管理部门依法对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各级消防救援机构负责实施;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照《消防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消防工作。第一节消防工作概述关于“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原则“单位全面负责”指各单位要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并落实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整改机制,做好各项消防工作,确保本单位消防安全。“公民积极参与”,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消防工作中的体现。公民是消防工作的基础,是消防工作重要的参与者和监督者,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消防工作就不会发展进步,全社会防御火灾的基础就不会牢固。第一节消防工作概述三、消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从火灾的季节分布看,冬春火灾高发的分布规律与往年基本相同。从火灾时段分布看,夜间死亡人数集中的分布规律与往年基本相同。从城乡分布看,乡村火灾的起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54.6%和51%。从引发火灾的直接原因看,因电、气引发的占28.4%,而较大以上火灾则有1/3系电、气引发,且以电、气线路故障居多。从人员死亡火灾场所概率看,学校医院、商场市场、宾馆饭店、文化娱乐场所、交通枢纽、大型综合体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始终是火灾防范的重点,伤亡相对集中。从致灾风险隐患看,电动自行车成为影响群众安全的突出隐患。形势第一节消防工作概述三、消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消防工作总的任务是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现阶段,我国消防工作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一是加强消防法规体系建设,实现消防工作的法制化。二是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推进消防工作的社会化。三是加强农村防火工作,保障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四是进一步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增强火灾预防、扑救和应急救援能力。五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灭火救援力量体系。六是以科学技术为动力,推进消防事业新发展。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一、燃烧常识(一)燃烧的本质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现象。有焰燃烧无焰燃烧燃烧可分为燃烧过程中未受到抑制,形成链锁反应,存在游离基(自由基)。扩散并自动地连续着火,释放能量,达到有焰燃烧的温度。可燃物呈蒸气或气体状态。无链锁反应。氧在可燃烧的界面。可燃物为炽热的固体。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一、燃烧常识(一)燃烧的本质
近代链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链锁反应。链锁反应也称为链式反应,即在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游离基又称自由基,是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在外界因素(如光、热)的影响下,分裂成含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它们的化学活性非常强,在一般条件下是不稳定的,容易自行结合成稳定的分子或与其他物质的分子反应生成新的游离基。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一、燃烧常识(一)燃烧的本质链锁反应机理大致可分为三段:链引发即生成游离基,使链锁反应开始。生成的方法有热分解、光化法、放射线照射法、氧化-还原法、催化法等。链传递游离基作用于其他参与反应的物质分子,产生新的游离基。链终止即游离基消失,使链锁反应终止。终止的原因一般是由于杂质的影响、抑制剂的掺入或游离基撞击器壁等。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一、燃烧常识(一)燃烧的本质链锁反应有:分支链锁反应不分支链锁反应(二)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一、燃烧常识(二)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可燃物凡是在空气中能燃烧的气体都称为气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都含有碳、氢原子,有些还含有氧原子。固体可燃物凡遇明火、热源能在空气中燃烧的固体物质都称为固体可燃物。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一、燃烧常识(二)燃烧的必要条件助燃物(氧化剂)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称为助燃物(氧化剂)。比如空气、氧气以及氯、二氧化锌等。引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常见的引火源有: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热能、光能、核能等。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一、燃烧常识(三)燃烧的充分条件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2.一定的氧气含量3.一定的着火能量二、燃烧过程(一)不同状态物质的燃烧方式气体可燃物的燃烧液体可燃物的燃烧固体可燃物的燃烧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二、燃烧过程(一)不同状态物质的燃烧方式气体可燃物的燃烧气体可燃物燃烧不需要像固体、液体那样经熔化、蒸发过程,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气体,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容易燃烧、燃烧速度较快。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的不同,燃烧分为以下两大类:(1)扩散燃烧(2)预混燃烧指可燃气体从喷口(管口或容器泄漏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的现象。是指可燃气体与氧在燃烧前混合,形成一定浓度的可燃混合气体,被火源点燃所引起的燃烧,这类燃烧往往是爆炸式燃烧,也叫动力燃烧,即通常所说的气体爆炸。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二、燃烧过程(一)不同状态物质的燃烧方式液体可燃物的燃烧固体可燃物的燃烧易燃和可燃的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气体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称蒸发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阴燃(熏烟燃烧)动力燃烧(爆炸)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二、燃烧过程(二)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不能再燃烧,则称为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为完全燃烧产物。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还能继续燃烧,则这种燃烧称为不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为不完全燃烧产物。(三)燃烧产物1.燃烧产物的概念2.不同物质的燃烧产物3.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的影响4.火焰、燃烧热值与燃烧温度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二、燃烧过程(三)燃烧产物1.燃烧产物的概念物质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蒸气和固体物质称为燃烧产物。2.不同物质的燃烧产物
单质的燃烧产物一般化合物的燃烧产物木材的燃烧产物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燃烧产物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二、燃烧过程(三)燃烧产物3.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的影响有利在一定条件下有阻燃作用为火情侦察提供依据不利引起人员中毒、窒息会使人员受伤影响人员视线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二、燃烧过程(三)燃烧产物4.火焰、燃烧热值与燃烧温度(1)火焰正在燃烧的气体(蒸气)所占据的发光、放热的空间范围称为火焰,俗称火苗。①火焰的定义。可燃物在燃烧时,根据其状态和助燃物的供给方式等因素的不同,火焰的结构也不完全相同。②火焰的构造。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二、燃烧过程(三)燃烧产物4.火焰、燃烧热值与燃烧温度(1)火焰由一次空气供氧所形成的火焰峰面在内层,称内焰;由二次空气供氧所形成的火焰峰面在外层,称外焰。③气体可燃物火焰。燃烧完全,燃烧温度最高,外焰燃烧的往往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炽热的碳粒很少,因此,几乎没有光亮。④液体可燃物火焰。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二、燃烧过程(三)燃烧产物4.火焰、燃烧热值与燃烧温度(1)火焰可燃物的化学组成不同,燃烧供氧条件不同,火焰会呈现不同的颜色。⑤火焰的颜色。(2)燃烧热值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可燃物与氧作用完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称为燃烧热值。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二、燃烧过程(三)燃烧产物4.火焰、燃烧热值与燃烧温度(3)燃烧温度理论燃烧温度理论燃烧温度是指可燃物与空气在绝热条件下完全燃烧时,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全部用于加热燃烧产物或提高燃烧产物的内能,使燃烧产物达到的最高燃烧温度。实际燃烧温度在火场或工业生产中,可燃物燃烧往往进行得并不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也有一部分损失于周围环境,这时燃烧产物达到的温度就称为实际燃烧温度,火焰温度。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三、燃烧类型(二)着火(三)受热自燃(四)本身自燃(五)爆炸(一)闪燃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三、燃烧类型(一)闪燃易燃、可燃的液体表面能够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可用标准仪器测定。1.闪点的定义同系物的闪点随其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同系物的闪点随沸点的增加而升高。多种组分的混合液,其闪点随沸点的增加而升高。两种可燃液体混合物的闪点,一般低于这两种可燃液体闪点的平均值。能溶于水的易燃液体的闪点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2.闪点的变化特点根据闪点将能燃烧的液体分为两类:闪点小于或等于45℃的液体称为易燃液体,闪点大于45℃的液体称为可燃液体。根据闪点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大小。根据闪点可确定液体生产、加工、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进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3.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三、燃烧类型(二)着火可燃物质与空气氧化剂共存,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将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直至可燃物燃尽为止,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作着火。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三、燃烧类型(三)受热自燃自燃点的定义可燃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作自燃点。影响自燃点的因素浓度氧含量催化剂容器的材质和内径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三、燃烧类型(三)受热自燃固体可燃物质自燃点还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第一,凡在受热时能熔融的固体,其自燃点的影响因素与液体和气体的相同。第二,复杂成分的固体物质受热时,不熔化而发生分解,并析出气体产物。第三,可燃固体粉碎得越细,其自燃点越低。第四,可燃固体的自燃点随受热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影响自燃点的因素第一,接触灼热物体。第二,直接用火加热。第三,摩擦生热第四,化学反应。第五,绝热压缩。第六,热辐射作用。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三、燃烧类型(四)本身自燃有些可燃物质在空气中,在远低于自燃点的温度下自然发热,并且这种热量经长时间的积蓄使物质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的现象,叫作本身自燃。(五)爆炸1.爆炸的分类按爆炸物质在爆炸过程中的变化分类化学爆炸物理爆炸核爆炸爆燃爆炸爆震按照爆炸的变化传播速度分类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三、燃烧类型(五)爆炸2.可燃气体和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爆炸反应的过程如果可燃气体或蒸气预先按一定比例与空气均匀混合,遇火源即发生爆炸,这种混合物称为爆炸混合物。最小点火能量对于每一种气体混合物爆炸,都有一个起爆的最小点火能量,低于该能量,混合物就不会爆炸,目前都采用mJ作为最小点火能量的单位。爆炸温度极限可燃液体在一定温度下,由于蒸发而形成的等于爆炸浓度极限的蒸气浓度,这时的温度叫作爆炸温度极限。爆炸浓度极限可燃气体和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叫作爆炸浓度下限(也称为爆炸下限);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叫作爆炸浓度上限(也叫爆炸上限)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温度压力含氧量容器火源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三、燃烧类型(五)爆炸3.粉尘爆炸粉尘是指分散的固体物质。所谓粉尘爆炸,就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三、燃烧类型(五)爆炸3.粉尘爆炸(1)粉尘爆炸的过程。粉尘爆炸可视为由以下三步发展形成的:第一步是悬浮的粉尘在热源作用下迅速干馏或气化而产生可燃气体;;第二步是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而燃烧;第三步是粉尘燃烧放出的热量,以热传导和火焰辐射的方式传给附近原来悬浮的或被吹扬起来的粉尘,这些粉尘受热后使燃烧循环地进行下去。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三、燃烧类型(五)爆炸3.粉尘爆炸(2)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粉尘爆炸的性能受下列因素影响。
颗粒度挥发分水分灰分火源强度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四、火灾的分类C类火灾是指由可燃气体燃烧引起的火灾。D类火灾是指由可燃金属燃烧引起的火灾,如锂、钠、钾、钙、锶、镁、铝、钛、锆、锌、铪、钚、钍和铀燃烧引起的火灾。F类火灾是指由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物或植物油脂)燃烧引起的火灾。E类火灾即带电火灾,是指由带电的电气设备及其他物体燃烧引起的火灾。A类火灾是指由普通固体可燃物质燃烧引起的火灾。1.按燃烧对象分类B类火灾是指由油脂及一切可燃液体燃烧引起的火灾。(一)火灾的定义凡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都称为火灾。(二)火灾的分类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四、火灾的分类(二)火灾的分类2.按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分类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四、火灾的分类(二)火灾的分类3.按起火原因分类放火违反电气安装安全规定违反电气使用安全规定违反电气使用安全规定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玩火自燃自然灾害其他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五、火灾的发展(一)热的传播热辐射03热对流02热传导01热传播除了有火焰直接接触外,还有三个途径: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五、火灾的发展(一)热的传播1.热传导热传导的定义: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部位,叫作热传导。影响热传导的因素。影响热传导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差导热系数导热物体的厚度(距离)和截面积时间热传导与火灾。热量可以通过物体从一处传到另一处,有可能引起与其接触的可燃物燃烧。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五、火灾的发展(一)热的传播2.热对流热对流的定义: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作热对流。根据流动介质的不同,热对流分为气体对流和液体对流。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就引起对流原因而论,有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自然对流是由于流体各部分的密度不同而引起的强制对流是指通过鼓风机、压气机、泵,使气体、液体形成的对流影响热对流的因素。影响热对流的因素主要有:通风孔洞面积和高度温度差通风孔洞所处位置的高度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五、火灾的发展(一)热的传播2.热对流液体对流。液体受高热后,受热部分因体积增大、比重减小而上升;温度较低时,比重较大的部分则下降,通过热对流这种运动进行热传递。热对流与火灾。热对流是热传递的重要方式,它是影响早期火灾发展的主要因素。高温热气流能加热在它流经途中的可燃物,引起新的燃烧。热气流能够往任意方向传递热量,但一般总是向上传播,引起上层楼板、天花板燃烧。由起火房间延烧至楼梯间、走廊,主要是热对流的作用。通过通风孔洞进行热对流,使新鲜空气不断流进燃烧区,会供应持续燃烧。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五、火灾的发展(一)热的传播3.热辐射热辐射的定义: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作热辐射。热辐射有下列特点:任意物体(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把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也能吸收别的物体辐射出来的热量。热辐射不需要通过任意介质,即使在真空条件下也能辐射。热辐射可自由地通过对称的双原子分子,如H2、N2、O2。但当空气中存在大量固体粒子时,将会对热辐射产生一定影响。当有两物体并存时,温度较高的物体将向温度较低的物体辐射热能,直到两物体温度渐趋平衡。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五、火灾的发展(一)热的传播3.热辐射影响热辐射的因素。影响热辐射的因素主要有:辐射物体的温度及辐射面积。辐射热源与受辐射物体的距离。辐射物体与受辐射物体的相对位置。物体表面情况。热辐射火灾热辐射的热量和火灾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为了减弱受到的辐射热量,可增加受辐射物体与辐射物体的距离和夹角。灭火时,可利用移动式屏障或水枪喷射的水幕,遮断或减少热辐射。对受到热辐射影响的建筑、储罐等进行冷却,降低其温度,防止火灾蔓延扩大。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五、火灾的发展(二)火灾的发展过程随着燃烧的进行,可燃物减少;如果通风不良,有限空间内氧气被渐渐消耗,则可燃物不再发出火焰,已燃烧的可燃物呈阴燃状态,室内温度降至500℃左右。火灾下降阶段火灾发展阶段也称为自由燃烧阶段,当温度上升、热辐射急剧增加、辐射面积增大时,燃烧会扩大到整个室内,并有可能出现轰燃。火灾发展阶段随着火苗的发展,燃烧产物中有水汽、二氧化碳,还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有热量散发,火焰温度可能在500℃以上,室温略有增加。火灾初起阶段1.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五、火灾的发展(二)火灾的发展过程2.室外火灾的发展过程室外火灾一般无明显发展阶段之分。室外火灾由于供氧充足,起火后很快便会发展到猛烈阶段。3.影响火灾变化的因素可燃物数量及空气流量扩散爆炸可燃物的蒸发潜热气象可燃物数量空气流量蒸发潜热蒸发潜热与火灾发展冲击波增加空气对流气温相对湿度风第二节消防基础理论六、灭火机理水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一)水泡沫灭火剂是通过与水混溶、采用机械或化学反应的方法产生泡沫的灭火剂。(二)泡沫灭火剂干粉灭火剂是用于灭火的干燥且易于流动的微细粉末,由具有灭火效能的无机盐和少量的添加剂经干燥、粉碎、混合而成微细固体粉末组成。(三)干粉灭火剂它是以卤素原子取代一些低级烷烃类化合物分子中的部分或全部氢原子后,所生成的具有一定灭火能力的化合物的总称。(五)卤代烷灭火剂二氧化碳灭火剂是一种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天然灭火剂,且价格低廉,获取、制备容易,但灭火浓度较高,在灭火浓度下会使人员受到窒息伤害。(四)二氧化碳灭火剂第三节消防实用常识第三节消防实用常识一、常见消防器材、设施及使用方法(一)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利用其内部所充装的高压液态二氧化碳本身的蒸气压力作为动力喷出灭火。由于二氧化碳灭火剂具有灭火不留痕迹,有一定的绝缘性能等特点,因此适用于扑救600伏以下的带电电器、贵重设备、图书资料、仪器仪表等场所的初起火灾,以及一般的液体火灾;不适用扑救轻金属火灾。1.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是以高压二氧化碳为动力,喷射筒内的干粉进行灭火的,为储气瓶式。它适用于扑救石油及其产品、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电器设备初起火灾,广泛用于工厂、船舶、油库等场所。2.干粉灭火器第三节消防实用常识一、常见消防器材、设施及使用方法(二)消防供水设备1.日常检查重点2.消火栓的使用方法第三节消防实用常识一、常见消防器材、设施及使用方法(三)消防警铃/报警器(四)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第三节消防实用常识一、常见消防器材、设施及使用方法(五)消防广播系统(六)消防应急照明系统第三节消防实用常识一、常见消防器材、设施及使用方法(七)烟感探测器/消防喷淋头(八)火灾报警控制器第三节消防实用常识一、常见消防器材、设施及使用方法(九)水泵接合器(十)消防蓄水箱第三节消防实用常识二、消防安全标志(一)消防安全标志的定义及其分类第三节消防实用常识二、消防安全标志(二)消防安全标志的内容和要求2.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标志3.消防安全重点部位标志4.防火安全设施标志6.消防控制室标志7.消防安全标志的设置要求1.消防安全布局标志5.消防设施、灭火器材标志第三节消防实用常识三、疏散逃生(一)疏散逃生相关概念“疏散”是指人员有秩序地撤向安全区,是群体行为;“逃生”是指人员撤往安全区的有效行为,是个体行为。疏散逃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通过演练形成技能。“消防通道”是快速疏散人群、供消防车顺利进出的路线,被人们称为“生命通道”。“疏散楼梯”是相对于带有电梯的建筑而言的,是在发生紧急情况下用来疏散人群的,通用的楼梯就是疏散楼梯。第三节消防实用常识三、疏散逃生(二)疏散逃生知识1.常见逃生器材及使用方法2.不同场所逃生方法(1)高校宿舍楼逃生方法。(2)公共汽车逃生方法。(3)动车逃生方法。(4)楼房逃生方法。第三节消防实用常识三、疏散逃生(二)疏散逃生知识3.逃生注意事项4.应急疏散预案与逃生演练(1)疏散预案。(2)逃生演练。(3)火灾逃生计划图。第一步:画一幅所在场所的平面图。第二步:在图上标出所有可能的逃生出口。第三步:如若可能,尽量为每个房间画出两条逃生路线。第四步:重点关注火灾发生时需要帮助的成员。第五步:在户外确定一个会合点。第六步:在户外确认给消防队打电话报警的步骤和内容。第七步:一定记得演练火灾逃生计划!第三节消防实用常识四、校园火灾及预防(一)校园火灾的危险性1.部分建筑消防安全条件差2.学生宿舍违规用火、用电3.人员疏散难度大(二)校园火灾的预防措施(1)不在宿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2)不在教室、宿舍以及公共场所吸烟,不乱丢烟头等火种。(3)不使用蜡烛等明火照明用具。(4)注意用电安全,不违章用电,不乱拉电线,不使用禁用电器。(5)不使用电炉、“热得快”等大功率电器。(6)不在宿舍擅自使用煤油炉、液化炉、酒精炉等灶具,不在楼道堆放杂物,不焚烧垃圾。(7)对师生员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普及基本消防知识,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材,掌握逃生方法和“三分钟”扑救。(8)发现火情后,要保持冷静,明辨方向和火势大小。(9)值班教师应立即赶赴现场,根据事故现场实际情况,按照应急预案处理程序要求及时通知相关的单位及领导。第三节消防实用常识五、消防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知识《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四十七条规定,在高层民用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拒不改正的。由消防救援机构责令改正,对非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感谢观看大学生安全教育(第二版)
DIRECTORY目录第一节防盗窃第二节防毒品第三节防抢夺、抢劫第四节防诈骗第五节防拐卖第三章治安安全第六节防传销第七节防邪教第八节防止不当交往引发恶性伤害事件第九节防范高校踩踏事故第一节防盗窃第一节防盗窃一、盗窃及相关法律知识(一)盗窃公私财物行为的认定及处罚1本行为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自然人既包括中国公民,也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2本行为侵犯的对象(公私财物)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能够被人们控制和占有。第二,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第三,他人的财物,即他人占有、使用,在他人控制之下的财物。第四,盗窃自己家里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盗窃处理。3本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秘密窃取少量公私财物的行为。4根据规定,盗窃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第一节防盗窃一、盗窃及相关法律知识(二)与盗窃罪的区别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二、实施盗窃违法犯罪案件的原因1追求享乐或摆阔气致使经济透支,导致铤而走险实施盗窃违法犯罪行为2为寻求报复、发泄不满而实施盗窃违法犯罪行为第一节防盗窃三、高校盗窃案件的防范措施(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影响正确看待人生价值和物质利益,认识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有贡献的人的回报,贡献越大,回报越大。(二)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盗能力1.严格遵守学校纪律和各项安全规定。2.大额现金不要随身携带,应尽量存入银行,并将银行卡或折与身份证等分开存放,尽量不设置自己的生日、学号等别人已获知的数字作为银行卡或折密码。3.爱护公共财物,保持宿舍门窗、锁具等设施完整。4.同学之间注意团结,与人友好相处,相互关照;克服哥们儿义气,少交酒肉朋友,对陌生人要勤查勤问,离开宿舍时随手锁门关窗。第一节防盗窃三、高校盗窃案件的防范措施(二)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盗能力5.作为大学生有效的交通工具,同学们常用的摩托车、电动车尤其要注意防盗,尽量做到使用质量好的车锁,或用两种不同的锁锁车,把车锁到固定的或不易被破坏的物体上;挂锁不要锁得离地太近,否则锁具容易被放到地上用锤砸开;去公共场所,将车放到有人看管的存车处或停放在自己、商家容易看到的地方。高校内发生盗窃案件的应对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及时拨打110报警或向学校保卫处报警,同时封锁和保护现场,不准无关人员进入现场,自己也不随意出入走动,或进入现场收拾整理物品,以免造成现场痕迹、状态等的破坏。第二,如发现可疑人员,要沉着冷静地对其进行询问,组织同学进行围堵,同时报告学校保卫处。在无法现场抓获犯罪分子的情况下,尽量记住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相貌、发型、衣着、口音、动作习惯、佩戴首饰,尤其是文身、胎记、黑痣等独特体征,以便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并积极配合调查。第二节防毒品第二节防毒品一、毒品的相关法律知识【毒品的范围及毒品数量的计算原则】【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非法生产、买卖、运输制毒物品、走私制毒物品罪】【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强迫他人吸毒罪】【容留他人吸毒罪】【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毒品犯罪的再犯】第二节防毒品二、大学生涉足毒品的原因(二)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清(三)贪图虚荣,追求享受(一)试图通过刺激物寻求一时解脱010203第二节防毒品三、大学生吸毒的危害(一)大学生吸毒对身心的危害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身体的一种有害作用,通常伴有机体的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1.吸毒对身体的毒性作用戒断反应是长期吸毒造成的一种严重和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身心损害,通常在突然终止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后发生。2.戒断反应静脉注射毒品给滥用者带来感染性并发症,最常见的有化脓性感染和乙型肝炎以及令人担忧的艾滋病问题。4.感染性疾病吸毒所致最突出的精神障碍是幻觉和思维障碍。吸毒者围绕着毒品转,甚至为吸毒而丧失人性,出现子女弑父、弑母,父母杀子、杀女的人间惨剧。3.精神障碍与变态第二节防毒品三、大学生吸毒的危害(二)大学生吸毒对家庭的危害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坏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三)大学生吸毒对社会的危害毒品加剧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治安,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四)大学生吸毒对学习的危害大学生吸毒对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吸毒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会很差,因为他的精力全部用在如何找钱买毒品上。而且其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都很差,导致学业慢慢地荒废了。第二节防毒品四、大学生禁毒的措施3.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发现亲朋好友中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一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4.进歌舞厅等娱乐场所要谨慎,绝不吸食摇头丸等兴奋剂;即使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引诱、欺骗吸毒一次,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再吸第二次,更不要吸第三次。1.鉴于吸毒的严重危害及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将禁毒教育纳入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科教兴国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教育中去,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禁毒预防教育,使每名大学生都能了解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明确毒品的危害,不盲目追求刺激。2.不听信毒品能治病、能解脱烦恼和痛苦、能给人带来快乐等花言巧语。
第三节防抢夺、抢劫第三节防抢夺、抢劫一、抢夺、抢劫的相关法律知识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大学生遭抢夺、抢劫的原因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遇险被抢夺、抢劫后大多数不敢反抗,往往因此成为犯罪分子选择的目标。第三节防抢夺、抢劫三、高校抢夺、抢劫案件的特点高校抢夺、抢劫案一般发生在行人稀少、夜深人静及学校开学特别是新生入学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01时间上的规律性抢夺、抢劫犯罪分子作案一般选择校园内较为偏僻的地方,或校园周边地形复杂、人少及夜间无路灯的地段。02地点上的隐蔽性犯罪分子抢夺、抢劫的主要目标是单独行走的大学生手中的手机、佩戴的挎包等,这些物品好下手并易于得逞。03目标上的选择性为了抢夺、抢劫财物这一共同目的,一些犯罪分子往往臭味相投,三五成群,结成团伙,共同实施抢夺、抢劫。04人员上的团伙性胁迫型抢劫;施暴力型抢劫;麻醉型抢劫等。05手段上的多样性第三节防抢夺、抢劫四、高校抢夺、抢劫案件的预防措施为确保同学们的安全,高校都有相应的纪律规定。如不得擅自在外租房,按时就寝不得晚归,等等。(一)校纪校规要记牢犯罪分子对大学生实施抢夺、抢劫,被抢对象多为独行的。(二)外出结伴不独行现金是犯罪分子抢劫的最主要目标,携带现金被发现后易被抢劫,大学生务必要高度警惕。(四)携带现金不要多少数大学生刻意装酷,往往也给自己埋下祸根。(三)仪表风度不装酷根据高校抢夺、抢劫案的特点,大学生遭抢夺、抢劫多发生在比较偏僻、阴暗的地方。(五)偏僻小道不能走大学生不要光顾校外网吧,因为一些不法分子在手头较紧时,往往对经常出入网吧的大学生实施抢夺、抢劫。(六)校外网吧要少进第三节防抢夺、抢劫五、遭遇抢夺、抢劫案件后的应对措施(一)应对措施2.力量悬殊不蛮干4.巧妙周旋不畏缩6.大声呼救不胆怯3.快速撤离不犹豫1.沉着冷静不恐慌5.留下印记不放过第三节防抢夺、抢劫五、遭遇抢夺、抢劫案件后的应对措施(二)具体防卫技术1.头发被抓的解脱技巧3.遇抢包的解脱技巧5.从身后被强行搂抱的解脱技巧2.衣领被抓的解脱技巧4.脖颈被勒的解脱技巧6.被推入车内时的解脱技巧第四节防诈骗第四节防诈骗一、诈骗的相关法律知识电信网络诈骗,是犯罪分子利用手机短信、电话、传真和互联网等通信工具,假冒国家机关、公司、医院、朋友等名义,谎称被骗人中奖、退税、家人意外受伤、朋友急事、有人加害或出售致富信息和投资分红等情况,骗取被害人信任后,让其将钱汇入指定银行账户的一种诈骗活动。二、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形式(三)虚构险情欺诈1.虚构车祸诈骗2.虚构手术诈骗3.捏造淫秽图片勒索诈骗(一)仿冒身份欺诈1.冒充领导诈骗2.冒充亲友诈骗3.冒充公司老总诈骗4.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电话诈骗(二)利诱类欺诈1.兑换积分诈骗2.盗用账号、刷信誉诈骗3.金融交易诈骗(四)其他新型违法类欺诈1.校讯通短信链接诈骗2.提供考题诈骗3.公共场所山寨WiFi第四节防诈骗三、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措施01加强网络管理,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03使用较为安全的支付工具05通过多种渠道识别行骗伎俩02提高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加强电脑安全04对网站要仔细甄别,严加防范,树立防范意识06增强法制意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第四节防诈骗四、遇到电信网络诈骗的处理办法4.通过网上银行冻结支付:登录该诈骗账号归属银行的网址,进入“网上银行界面”输入该诈骗账号,然后重复输错五次密码就能使该诈骗账号冻结支付,时限为24小时。2.如被骗钱款后能准确记住犯罪分子的银行卡账号,则可以通过拨打“95516”等银联中心客服电话的人工服务台,查清该诈骗账号的开户银行和开户地点(可精确至地市级)1.遇到诈骗类电话或信息,记下犯罪分子的电话号码、电子邮件、QQ号、MSN及银行卡账号,并记住犯罪分子的口音、语言特征和诈骗的手段及经过,及时到公安机关报案,配合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和追缴被骗款等工作。3.通过电话银行冻结支付:拨打该诈骗账号归属银行的客服电话,根据语音提示输入该诈骗账号,然后重复输错五次密码就能使该诈骗账号冻结支付,时限为24小时。第五节防拐卖第五节防拐卖一、拐卖妇女罪的概念及相关法律知识拐卖妇女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实施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的行为。二、拐卖妇女犯罪手段的多样性1.以介绍工作、合伙做生意或找保姆为名,对女青年进行拐骗2.以谈恋爱为诱饵,欺骗未婚女青年上当受骗,趁机拐卖3.以结伴旅游为名或异乡遇“知音”的形式拐骗妇女4.年轻女性负气出走、身处逆境时,最容易上当受骗(一)拐骗型犯罪分子用暴力强行劫持妇女进行出卖,他们在车站、码头或路途中,寻觅盲目流入城市或探亲访友的单身妇女,对其施以威胁或要挟,利用被害人孤立无援的困境将其控制在手,迅速运往异地出卖。(三)绑架型犯罪分子为了达到出卖妇女,从中牟利的目的,利用受害妇女的某种困境或者抓住某些把柄(例如个人隐私等),以暴力伤害、毁损名誉等胁迫手段进行威逼迫使妇女就范。(二)胁迫型第五节防拐卖三、拐卖妇女罪的危害01被拐卖妇女身心遭受严重创伤02给被害人的家庭成员带来巨大精神打击03严重影响社会秩序04对社会的基本伦理造成极大冲击四、拐卖妇女罪的应对策略01高校切实抓好宣传教育工作02女大学生自身要保持高度警惕,不随便食用陌生人或初识人的东西第六节防传销第六节防传销一、传销的概念及相关法律知识以下行为,属于传销: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包括物质奖励和其他经济利益,下同),牟取非法利益的。01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02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牟取非法利益的。03第六节防传销一、传销的概念及相关法律知识1.关于传销组织层级及人数的认定问题2.关于传销活动有关人员的认定和处理问题下列人员可以认定为传销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1)在传销活动中起发起、策划、操纵作用的人员。(2)在传销活动中承担管理、协调等职责的人员。(3)在传销活动中承担宣传、培训等职责的人员。(4)曾因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一年以内因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受过行政处罚,又直接或者间接发展参与传销活动人员在十五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的人员。(5)其他对传销活动的实施及传销组织的建立、扩大等起关键作用的人员。第六节防传销一、传销的概念及相关法律知识3.关于“骗取财物”的认定问题传销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采取编造、歪曲国家政策,虚构、夸大经营、投资、服务项目及盈利前景,掩饰计酬、返利真实来源或者其他欺诈手段,实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规定的行为,从参与传销活动人员缴纳的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的费用中非法获利的,应当认定为骗取财物。参与传销活动人员是否认为被骗,不影响骗取财物的认定。4.关于“情节严重”的认定问题对符合本意见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的传销组织的组织者、领导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规定的“情节严重”:(1)组织、领导的参与传销活动人员累计一百二十人以上的。(2)直接或者间接收取参与传销活动人员缴纳的传销资金数额累计二百五十万元以上的。(3)曾因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一年以内因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受过行政处罚,又直接或者间接发展参与传销活动人员累计六十人以上的。(4)造成参与传销活动人员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5)造成其他严重后果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第六节防传销一、传销的概念及相关法律知识5.关于“团队计酬”行为的处理问题传销活动的组织者或者领导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传销活动的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牟取非法利益的,是“团队计酬”式传销活动。6.关于罪名的适用问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同时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和集资诈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7.其他问题第六节防传销二、大学生参与传销的原因(一)个别大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错误和偏差,渴望迅速致富而主动加入传销组织(二)个别大学生在就业和经济压力下,被传销者提出的高薪、共同创业等引诱而受骗(三)个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容易被传销组织营造的一些假象所蒙蔽(五)个别高校教育管理方面出现漏洞,为传销组织吸纳大学生参与提供了可能(四)传销组织机构严密,控制力极强原因第六节防传销三、大学生参加传销的危害01020304(一)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二)给参与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伤害(三)引发刑事犯罪,危害社会的安全稳定(四)参与者的人生观、价值观被颠覆,社会道德诚信体系遭到巨大破坏1.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和自觉抵制危害的意识2.自觉学习法律、法规,增强防范意识3.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自觉加强同学、老师间的交流与沟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5.加强大学生兼职教育第七节防邪教第七节防邪教一、邪教组织的概念及相关法律知识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邪教组织做如下界定: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鼓吹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条规定的“邪教组织”。第七节防邪教二、大学生参加邪教组织的原因(一)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与自身适应能力不足导致个别大学生相信邪教一是个别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因在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学校管理等方面不能适应大学环境的新变化而成为特殊群体。二是个别大学生的认知不协调。三是个别大学生意志不够坚定,盲从他人的行为。(二)社会主义理想信仰的缺失,使得个别大学生相信邪教一是个别大学生在政治上对中国民主存在误解。二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腐朽颓废的思想也进入我国,受其冲击,马克思主义信仰被分散弱化,而信仰的多元化为邪教组织发展提供了机会。(三)生理成熟与心理不成熟的矛盾导致个别大学生相信邪教一是缺乏正确的恋爱观。二是被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想所误导。(四)对社会的认知偏差和仇视心理导致个别大学生相信邪教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协调因素,如两极分化、道德滑坡、腐败等问题,使得个别大学生在认识上出现偏差,他们的理想诉求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实现,这使他们产生了对社会的不满甚至仇视心理,而邪教组织正是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来大肆宣扬“政府无用论”“法律限制人性论”等,否认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否认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极力宣扬自己的歪理邪说能够拯救世界,拯救人类,拯救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第七节防邪教三、大学生参加邪教组织的危害(一)破坏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二)影响大学生的家庭的日常生活(三)通过精神控制残害大学生四、防范大学生参加邪教组织的应对策略(一)深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不断加强防治邪教的舆论宣传力度(三)完善安全网络环境建设第八节防止不当交往引发恶性伤害事件第八节防止不当交往引发恶性伤害事件一、因失恋造成恶性事件大学生对恋爱关系的心理教育、观念引导等方面比较缺乏,且大学生正处在思想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不够健全,当自己的期望值与现实生活不一致时,心理上一时无法接受,就会产生一些极端表现。(一)产生的原因1.加强恋爱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1)失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面对现实。(2)学会找老师、朋友宣泄。(二)应对策略第八节防止不当交往引发恶性伤害事件二、因人际交往障碍造成恶性事件相关同学在交往中违背了人际交往规则,施暴者自身的孤僻、疑心重、冷酷等偏执的性格,同学之间的冷漠、嘲讽、歧视、疏远以及相互之间的不交流、不沟通、不能换位思考等,导致本来没有利害冲突的同学之间因日常交往中的琐事引起矛盾,进而产生憎恶,最终采取极端手段去应对,结果酿成恶性事件。(一)产生的原因1.严于律己2.宽以待人3.交流沟通4.共享共勉(二)应对策略第九节防范高校踩踏事故第九节防范高校踩踏事故一、踩踏事故的含义踩踏事故,是指人员在相对密集的如体育场馆、影院、酒吧、学校、狭窄的街道、楼梯等场所或聚众集会中,由于现场秩序失去控制,特别是在整个队伍产生拥挤移动时,发生混乱,有人意外跌倒后,后面不明真相的人群依然在前行,对跌倒的人产生踩踏,从而产生惊慌、加剧的拥挤和新的跌倒人数,导致大量人员被挤伤或踩踏致死,形成恶性循环的群体伤害的意外事件。第九节防范高校踩踏事故二、高校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一)学生人群方面的因素1.学生人群密度过大2.学生人群异向行进3.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行为(二)校园环境方面的因素1.路面湿滑2.设施质量缺陷3.设计不合理(三)学校管理方面的因素1.学校日常管理方面存在不合理因素2.没有及时消除安全隐患3.缺少安全保障人员4.日常安全教育不够010302第九节防范高校踩踏事故三、踩踏事故的危害踩踏事故可造成大规模死伤。安静的人群瞬间变得拥挤并且失去理智,开始恐慌,任何个体都无法保持理性。更糟的是,即使没有实际的危险,也可能触发踩踏。某些情况下,人群数量和密度达到临界状态时,微不足道的推搡都可以演变为踩踏事故。慌乱的人群会快速移动,释放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能量,通常等于一辆行驶的火车产生的能量:一旦人群开始移动,就很难停下来,人流可让你一下就摔倒。第九节防范高校踩踏事故四、遇到拥挤踩踏事故的自救办法第一,要熟悉周遭环境,并留意不同的出口。第二,了解自己落脚的地面类型,要明白在移动的人群中,湿滑或不平的地面都有可能让你摔倒,极大增加被伤害的概率。第三,时刻留心周遭氛围,因为恐慌情境通常是可预测的。第四,如果你发现自己身处移动人群的中央,不要反抗压力,不要站着不动或坐下来,因为这样你可能被人踩踏。第五,在遭遇踩踏事故时掌握安全自救动作第六,拥挤人群中避免踩踏的自救法:人体麦克法。第九节防范高校踩踏事故四、遇到拥挤踩踏事故的自救办法在遭遇踩踏事故时掌握安全自救动作,比如:第九节防范高校踩踏事故五、踩踏事故后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互救(二)固定(1)开放性伤口先包扎伤口再固定,不要送回刺出的骨折端。(2)垫高或抬高受伤部分,以减慢流血及减少肿胀。(3)对脊柱或怀疑有脊柱损伤的不要移动。(4)固定时必须将骨折端上下两个关节一起固定。(一)止血(1)先将受伤人员转移到安全或安静的地方,检查伤势,判断出血性质,如是动脉出血、静脉出血还是毛细血管出血。(2)可采取直接用手指压住出血伤口或出血的供血动脉进行止血。(3)对四肢受伤出血的,使用腰带、领带、证件带、粗布条、丝巾等,也可将自己衣服撕成条状代替,在大臂上1/3处和大腿中间处进行绑扎止血。(三)休克急救(1)避免伤者过冷或过热,利用毛毯或大衣保暖。(2)若无骨折,将伤者双脚抬高30厘米左右。(3)不要给伤者饮水或者喂食。(4)留意伤者的清醒程度。(5)向救护人员报告。(五)腹部受伤的急救(1)止血。(2)保鲜。(3)等待救援。(四)呼吸受阻的急救(1)可使用身份证或其他非吸水性卡片贴住身体压住伤口。(2)也可以使用保鲜膜类的薄膜,撕下约20×20厘米大小,贴住伤口,用胶带固定住上、左、右三个边,留出下方,以便让伤口流出的血水排出。(3)也可以张开手掌紧贴身体压住伤口。(六)心肺复苏(1)一拍、二按、三呼叫。(2)人工呼吸。(3)胸外心脏按压。感谢观看大学生安全教育(第二版)
DIRECTORY目录第一节校园交通安全隐患第二节交通安全的理论基础第三节大学生应知应会的交通安全知识第四节安全驾驶必备素养第四章交通安全第一节校园交通安全隐患第一节校园交通安全隐患目前,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方法主要有封闭式、半封闭式、全开放式三种,随着高校与社会的不断融合,高校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全开放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一、大学校园开放程度加深,校外车辆行人进入校园频繁有些高校由于历史原因校内车位已无扩展空间,外加各类社会车辆的大量涌入,使得校园停车问题十分突出。二、机动车数量剧增,校内停车位增速明显滞后由于大学校园开饭时间和下课时间相对一致,教职工和学生在校内周期性上下班、课间转教室等人流相对集中,容易出现人流和车流高峰期同步;而且,校园内道路一般没有划分车辆、行人分道线,上课高峰时段发生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抢道的情况十分普遍。三、校园内人车高峰同现校内道路和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在建校规划中高度缺失,给校内交通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停车场场地严重不足,狭窄道路上再停放着一排机动车,在上下班和大课间等高峰时段机动车辆混杂在人流中,显得拥挤不堪。四、高校校园内现行交通管理动态和静态机制落后由于学校及相关部门交通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有些师生员工安全意识淡薄。五、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培训不够,师生员工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我国现行交通法律、法规对高校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管理职权、行驶速度、处罚细则均无明文规定,若发生校园交通违法和事故案件,仅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二款处理。六、校园交通违法行为是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盲区第二节交通安全的理论基础第二节交通安全的理论基础道路交通安全是指在交通活动过程中,能将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交通安全意味着人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可以接受的;若这种可能性超过了可接受的水平,即为不安全。一、道路交通安全的定义要让交通法规深入人心,让遵守交通法规成为人的自觉行为习惯,需要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广泛开展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种。三、交通安全教育在我国,交通法规是交通安全的核心,对交通安全起保障作用。交通法规具备三大条件:科学性、严肃性、适应性。交通法规在法律体系中,属于行政法范畴,是严格的、强制性的法律行为规范。二、道路交通法规第三节大学生应知应会的交通安全知识第三节大学生应知应会的交通安全知识一、非机动车、机动车的概念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坐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即上道路行驶的客运或者货运车辆,包括各种汽车、电车、摩托车、拖拉机等,还有叉车、装载车、平地车、挖掘机等专项作业车。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包括自行车、三轮车、人力车、畜力车及残疾人专用车、电动自行车等。二、道路的划分根据道路条件和通行需要,道路一般以黄色中心线为轴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每一部分从左向右依次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其中,机动车道中白色虚线为车行道分界线,用以分隔同方向行驶的交通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许车辆越线变更车道,靠近中心线的是超车道或者快车道,右侧的车道为慢车道。三、《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一)右侧通行(二)各行其道(四)酒后驾驶(五)超员超载(六)疲劳驾驶(七)分心驾驶(八)礼让斑马线(九)涉牌涉证(三)交通信号1.交通警察的指挥2.交通信号灯3.交通标线4.道路交通标志第三节大学生应知应会的交通安全知识四、交通参与者应具备的交通安全常识和文明交通意识交通参与者应具备以下几种文明意识。二是自觉树立文明礼让意识。三是自觉树立交通感恩意识。四是自觉树立快速通行意识。五是自觉树立减少一人一车意识。一是自觉树立标志标线意识。第三节大学生应知应会的交通安全知识五、发生交通事故后,怎样减少进一步的伤害学习、遵守交通法规的根本目的是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一)正确认知并遵守交通事故的法律、规定1.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2.当事故双方当事人对交通事故成因、责任划分及赔偿标准有争议时,应当迅速报警。3.事故当事人因交通事故碰撞出现身体疼痛、肢体畸形、出血等状况时,其他人不要贸然移动他的身体,应拨打120求救;如果车体有起火隐患,则应帮助他离开车辆,但最好不要长距离走动;出血时用衣服或毛巾暂时包扎,以免失血过多。(二)正确处理常见的几种交通事故第三节大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财产有子女的离婚协议书
- 2024版高级项目经理服务协议2篇
- 土地租用协议书范文
- 2024年度智能交通系统研发与推广合同2篇
- 《不定积分换元法》课件
- 《微量元素与抗衰老》课件
- 2024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标的影视作品
-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份统考数学试题
- 2024版建筑工程清包劳务分包协议3篇
- 2024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标的解读7篇
- 法兰盘的加工工艺设计毕业论文
- 地形图测绘报告
- 2024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统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9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精美课件(第1课时)
- 学院教育研习手册
- 医师定期考核(简易程序)练习及答案
- 高危妊娠及五色管理课件
- DL∕T 5782-2018 20kV及以下配电网工程后评价导则
- 《 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全套教学课件
- 2024年江西省高考生物试卷(真题+答案)
- 品质提升计划改善报告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